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實用文 > 觀後感

永遠在路上觀後心得體會錦集

觀後感2.44W

  永遠在路上觀後心得體會錦集

腐敗傷害的是民心,民心則是執政之本。正如中央黨校黨史教研部主任謝春濤所說,人心向背十分重要,人心如果失去了之後再想來挽回則很難。抓好黨風才可能預防減少腐敗的發生。以下是本站為大家整理的永遠在路上觀後心得體會錦集資料,提供參考,歡迎你的閱讀。

永遠在路上觀後心得體會錦集

永遠在路上觀後心得體會錦集一

xx日,很多網友開始了一場特殊的“追劇”。由中紀委和央視聯合制作的8集專題片《永遠在路上》開播,多位因嚴重貪腐、違紀違法而落馬的省部級以上官員,首次在鏡頭前講述他們的懺悔和反思。

反腐會不會或者什麼時候會降溫這個“反腐之問”時時出現於網上,並伴隨著各種江湖版的猜測解讀。“永遠在路上”,這個片名也許是一種答案。第一集《人心向背》,所呈現的並不只是簡單的反腐決心,在周本順、白恩培、李春城這些以前的高官講述中,我們還看到了腐敗之所以發生的內在邏輯。

比如人性弱點。白恩培說起他的腐敗動因,個性提到商人“住豪華的房子,坐豪華的車,個人還買的私人飛機。我也追求像他們一樣的生活,這思想就變了。”眼熱攀比,人之本性,常人如此,官員也不例外。對於這樣的人之本性,教育固然有必須作用,但當權力和誘惑都足夠大,單純的教育就會顯得蒼白。儘管人性弱點,絕不是貪官腐敗的藉口,但從反腐的角度講,這是務必要正視的。人性共通,意味著任何人都可能有犯錯犯罪的“本能”。腐敗永遠可能發生,反腐自然只能“永遠在路上”。

再如制度漏洞。周本順關於“站臺”的說法令人印象深刻:“我出個面幫他站個臺,一齊吃飯,我什麼話也沒有說,別人就明白這個人上面有人,這個事都會辦得通”。簡單一句話,道盡現實的複雜,反腐的困境。儘管權力的“籠子”在收緊,但永遠都可能有疏漏。

從這些貪官的講述來看,腐敗並不需要多麼專業的技能,無非給商人站臺、親朋“搭權力便車”等,這就意味著制度還不夠嚴密,反腐還極有必要“永遠在路上”。

那些以前位高權重、始終容光煥發的官員,如今鏡頭前一副塵滿面、鬢如霜的樣貌。這些貪官的本色出演,把腐敗的風險和可能的落寞結局,演繹得十分到位。從教育的層面說,可能比發文件、開會宣講的千言萬語更有直接效果。《永遠在路上》還在繼續,也許從這些“鉅貪”的演繹中,能夠進一步反思過去的問題所在,探尋未來的期望所在。

永遠在路上觀後心得體會錦集二

xx日,中央電視臺播出電視專題片《永遠在路上》第三集《踏石留印》。畫面顯示某地產公司捲入一場官員行賄,儘管解說詞中並未出現相關企業的名字,20日萬科還是作出迴應,責成相關子公司用心配合有關部門的調查取證工作。

一部電視專題片受到全社會關注,甚至引發進一步問題調查,這在近年來並不多見。在中共十八屆六中全會召開前夕,這部專題片的播出,再次敲響反腐警鐘,也讓民眾看到執政黨反腐永遠在路上的決心。

諸多落馬官員出鏡,或流下悔恨的淚水,或剖析自己思想滑坡的軌跡,給廣大黨員幹部上了生動一課。

“錯不在官場,錯不在商場,錯在自己。”河北省委原書記周本順說。

“人生都是現場直播,沒有辦法重來,而每個人都得為自己的行為負責,這是亙古不變的。”四川省委原副書記李春城說。

“我家‘於姐’成了江西權錢交易的代名詞,家教上我是一個不稱職的父親,不稱職的丈夫。”十二屆全國政協原副主席蘇榮說。

“我自己腐敗了,但是我十分期盼中央能夠加大反腐敗的力度。”全國人大環資委原副主任白恩培說。

這樣的同期聲比任何反腐敗政治教育都要來得直接和有衝擊力。

據悉,為拍攝這部8集專題片,攝製組先後赴22個省(區、市),拍攝40多個典型案例,採訪70餘位國內外專家學者、紀檢幹部,採訪了蘇榮、周本順、李春城等10餘個因嚴重違紀違法而落馬的省部級以上官員。

很多腐敗細節也隨之曝光,比如白恩培的妻子讓別人為她花1500萬元人民幣買手鐲,周本順的保姆司機兩年工資上百萬,周本順的超標豪宅、高爾夫球下的交易一一在鏡頭前呈現。還有為規避“八項規定”到企業隱蔽高檔餐廳用餐、用礦泉水瓶裝茅臺、吃1米長鱷魚尾的做法,讓民眾在感慨這些奢華“只有想不到沒有做不到”時,也會不由反思:人吃三頓飯,只睡一張床,要那麼多超標的享受做什麼

專題片對腐敗的構成過程揭示得更為深刻。山西官場的塌方式腐敗背後是上行下效,為了買官索賄受賄,買官後再加倍索回的惡性迴圈;蘇榮在擔任省委書記的前兩站並未有大的問題,但在最後一站江西卻開始了權力變現的瘋狂……腐敗長此以往損害的是政治生態,而修復政治生態也非一朝一夕之功。反腐永遠在路上不是一句口號,更是一個長期任務。

專題片《永遠在路上》既是一次反腐敗的成果展示,也是執政黨反腐敗“力度不減、節奏不變、尺度不鬆”的宣示。它再次重申:不管是誰,不管哪個級別,不管以哪種形式,只要腐敗了就會面臨黨紀國法的嚴懲。

腐敗傷害的是民心,民心則是執政之本。正如中央黨校黨史教研部主任謝春濤所說,人心向背十分重要,人心如果失去了之後再想來挽回則很難。抓好黨風才可能預防減少腐敗的發生。

永遠在路上觀後心得體會錦集三

《永遠在路上》,我一集不落的看了。記憶最深刻的就是《天網追逃》這一集中的“咱家缺錢嗎”的追問。當貪腐外逃的父親應對女兒追問的時候,必須是後悔的,必須是尷尬的。但是,這個世界上是沒有後悔藥的。再後悔也已經晚了。“咱家缺錢嗎”如果都能早問一句,可能就能抵禦金錢腐敗的誘惑了。

這位貪腐外逃的官員深深後悔了。在外逃的路上,他吃盡了苦頭,過著居無定所的日子,還受到了外國人的欺負。到了國外他才發現,其實還是在國內老老實實工作是幸福的。再多的錢也不如自由自在的好。當有貪官在大牢裡看著飛過窗前的小鳥羨慕自由的時候,為何就不能早問自己一句“咱家缺錢嗎”

官員這個群體絕對不是最有錢的。但是也絕對不是差錢的。很多貪官汙吏其實並不差錢。官員的家庭結構,尤其是到了必須級別的程度之後,基本上是不差錢的。妻子有工作,子女有工作,雖然工資不是太高,但是與普通百姓相比,也能夠幸福的生活了。有的人這個時候的貪腐真還不是因為生活捉襟見肘,而是因為沒有思考“咱家缺錢嗎”。

看到多少貪官汙吏的故事,總是會對一些細節所疑惑。有的貪官生活也很簡樸,甚至對衣著沒有多大奢求,穿著陳舊的襪子和鞋子。但是就有積累錢的習慣。有的貪官汙吏把錢搞到手也不亂花,而是放在床底下,直到發黴了也不敢拿出來晾晒。有的貪官汙吏,就連父母姐妹也不願意接濟,只是喜歡沒事的時候,把錢拿出來數一數,找到了擁有財富的快感。

這其實暴露了一些人的心態。一方面是,看到有求於自己的商人賺了大把的鈔票心裡失去了平衡,這些錢憑啥讓商人獨得一方面是,想在金錢裡找到快樂的感覺,而這種快樂的感覺又是畸變的,不是為了花錢,而是為了數錢玩。前幾天,某地剛剛查處了一名貪官,家人名下的房產竟然有60多套,試問要這麼多房子有啥用要的只是“以前擁有”的感受而已,沒有多大意思。

我們需要多問一句“咱家缺錢嗎”。作為官員的妻子,如果你愛自己的丈夫,就要常問“咱家缺錢嗎”。作為子女為了官員父母的安全,也要常問“咱家缺錢嗎”。而作為官員自己,在應對金錢誘惑的時候,也就應問問自己“咱家缺錢嗎”。

生活上有保障,幸福上有保障,看病就醫也是有保障的,出門坐著公家的車,吃著公家的飯,平平安安不比什麼好別讓金錢俘虜了自己的那一顆心。真的,為了自己的安全,就應把“咱家缺錢嗎”放在心上。

永遠在路上觀後心得體會錦集四

xx晚,由中央紀委宣傳部、中央電視臺聯合制作的8集大型電視專題片《永遠在路上》第一集《人心向背》在央視綜合頻道黃金時段播出。在片中,周本順、白恩培、李春城等案件當事人現身說法,穿插辦案人員、專家學者的講述和分析,多處案件細節首度公開,受到廣泛關注,引起強烈反響。

“看後情緒個性激動,感到個性震撼。”“水可載舟,亦可覆舟。人心向背是最大的政治。”“即將召開的黨的十八屆六中全會,將研究全面從嚴治黨重大問題,在此背景下,專題片的播出恰逢其時,這是講好反腐故事的精品佳作,是歌唱黨風政風煥然一新的好聲音!”“當看到xxx等一批腐敗分子的認罪與懺悔之態時,心中頓時想起一句話——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很多黨的領導幹部看完第一集之後發出這樣的感慨,首先筆者肯定這些領導幹部在看完這集專題片以後必是感慨萬千,但從他們的言語當中卻沒有看到一點由他及己的警醒。而僅有的一點警醒感言竟是一位學者,“認真看完後,情緒久久不能平靜。對於大學生而言,在學生時期就要以片中事例為警示,崇廉拒腐,堅定信念,增長知識,扣好人生第一粒釦子,爭做有理想、有擔當的青年,綻放自己的青春色彩!”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博士生、清華大學首屆蘇世民學者趙闖看完專題片後寫下這段話,並轉發到朋友圈,讓更多的人分享他的觸動。

“懲前毖後、治病救人”。中紀委拍攝《永遠在路上》的初衷一方面是讓廣大百姓看到了我們黨反腐敗的堅定決心,更重要的一方面則是警示為官者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很多人看《永遠在路上》,看到的都是他人的貪腐,看到的都是別人的故事。正如片子中原河北省委書記周本順說的“自己最痛恨貪官,沒想到自己成了貪官。”片子中反面典型的“懺悔”對在位的領導幹部就應起到深刻的警示作用。聽貪官懺悔,每人都應當把它視為難得的精神財富。正如一位聽過貪官懺悔的官員講的“不可不聽,不可重犯”,常修為政之德,常思貪慾之害,常懷律己之心,自覺經受住權力、金錢、美色的誘惑,築起拒腐防變的心靈之壩。以人為鏡,可知得失。黨員幹部應從落馬貪官的身上認真吸取教訓,由人推己,警鐘長鳴,時刻持續清醒頭腦,自覺做到為民、務實、清廉,在心靈深處守住勤政廉潔的一片藍天。切莫等到“懸崖勒馬收韁晚,船到江心補漏遲”時,方才醒悟悔不當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