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實用文 > 觀後感

紀錄片《永遠在路上》觀後感精選

觀後感2.83W
嚴於律己做人,清正廉潔做事。《永遠在路上》警示教育系列片,是我黨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有效方式和重要途徑。那麼你看完後有什麼感想呢?下面是本站小編整理的紀錄片《永遠在路上》觀後感精選,以供參考。
紀錄片《永遠在路上》觀後感精選

永遠在路上觀後感

專題片反映了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把全面從嚴治黨提升到“四個全面”戰略佈局高度,列舉多個領導幹部違紀違法典型案例,展示了深入開展反腐敗鬥爭的形勢與成果,具有很強的警示和教育意義。

作為十八大以後的高頻關鍵詞,反腐敗之於全黨全社會都具有特殊的意義。接連曝光出的黨內不正之風和腐敗墮落的人和問題,在社會上造成強烈影響,也顯示出我們黨在事關生存發展的巨大考驗面前絕不含糊,中央反腐決心和意志空前彰顯。腐敗的毒瘤不除,發展就無法全方位步入正軌,在這個意義上,反腐敗鬥爭的成敗,直接關係著黨和國家的未來。

《永遠在路上》採訪了蘇榮、周本順、李春城等10餘位因嚴重違紀違法而落馬的省部級以上官員,由這些當事人親自現身說法,還原心路歷程,表達深切的懺悔,這在反腐敗宣傳工作中是一次積極的嘗試。讓腐敗分子作為活生生的人出現在螢幕上,講述其被腐蝕和墮落的真實故事,本身就是生動的反腐敗教育,值得全黨深入學習,引以為戒,敲響腐敗的警鐘。

公開的反腐通報沒有提供更多細節,因此,社會對腐敗的認識往往隔著一層紙,對“大老虎”和“蒼蠅”之類的概念其實比較抽象,認識中也是想象的成分居多。即使是一些身處其位的黨員幹部,也並非都有機會詳細瞭解腐敗分子的墮落過程和詳情。腐敗究竟是怎樣發生的,離普通黨員到底有多遠,這些具有針對性和現實性的問題,都可以在專題片中找到線索,甚至獲得靈魂深處的震撼。

落馬後首度出鏡的多名高官,在片中回顧了個人成長的不同階段,有的人曾經兢兢業業追求理想,但最終走向了墮落。從他們的人生軌跡中,可以看到理想信念如何走向危亡之漸,或許很多人都能看到自己的影子,找到個人境遇乃至思想上的相似的危險之處。這就是生動的警示,這種讓人渾身顫抖的警示是最好的學習教育。

值得注意的是,落馬高官們不約而同談到了外界的物質誘惑,以及家人、子女在其中充當的特殊角色,也提到了很多頗有市場的思想觀念。人情世故也好,人生不同階段的困惑也罷,這些乍看起來不起眼的誘因,很多黨員幹部都會遇到,甚至不可避免,但絕不是腐敗墮落的理由,本質上都是個人理想信念的動搖,為個人打算的貪慾佔了上風。

把這些細節展示出來,就是要讓廣大黨員幹部清醒地看到,腐敗並不只是通報裡言簡意賅的陳述,而是真真切切存在於周圍的隱患,更是每個黨員幹部都要保持極高敏感度的心理防線。在日常工作與生活的每個細節,都要時刻提醒自己保持拒腐防腐的狀態,在思想上高度重視,在行動上嚴守黨紀國法的紅線,堅持不忘初心,和全黨同志一起,讓黨的作風建設永遠在路上。

永遠在路上觀後感

8集大型電視專題片《永遠在路上》由中央紀委宣傳部、中央電視臺聯合制作。攝製組先後赴22個省(區、市),拍攝40多個典型案例,採訪70餘位國內外專家學者、紀檢幹部,採訪周本順、李春城等10餘位因嚴重違紀違法而落馬的省部級以上官員,剖析了一些典型案例,該紀錄片昨日播出第二集《以上率下》。 反腐大片再度上映,其收視率也又一次讓我們看到了人們對反腐的關注、對清廉的期待。

這幾年來,紀檢監察部門一路拍蠅打虎、一路“直播戰況”,八項規定的落實和官場作風的好轉已經有目共睹。而更令人高興的是,反腐敗的力度並沒有因為已取得的輝煌戰果而有所衰減,作風建設並沒有像以往的一些整治、運動那樣一陣風就過去,而是一直在路上、一直在前進。 在這部專題片的第一集裡,提到了1945年黃炎培和毛澤東之間知名的“窯洞對”,也就是“其興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歷史週期律問題。 當時,黃炎培說歷朝歷代都是“初時聚精會神,沒有一事不用心,沒有一人不賣力”,但是等到環境好轉了,就會“惰性發作,由少數演變為多數,到風氣養成,雖有大力,無法扭轉”。而毛澤東聽了這番話後回答說:“我們已經找到新路,我們能跳出這週期律。這條新路,就是民主。只有讓人民來監督政府,政府才不敢鬆懈。” 執政黨要跳出“歷史週期律”,而作風建設同樣如此。

這幾年來,反腐敗工作的確是“聚精會神,沒有一事不用心”。但是當成績顯現、官場環境好轉之後,可能也要面對“惰性發作”的“週期律”怪圈。從這個角度來說,“永遠在路上”的片名或許正是對這一問題最好的迴應:我們需要作風建設,更需要這樣的建設永不懈怠,一直堅持。 在紀錄片當中,周本順懺悔說,“我做夢都沒有想到我會落到這種結局,我從小吃過很多苦,是從貧寒之家出來的,從小就痛恨貪官,到最後自己成了貪官,我感覺這是一個莫大的悲哀。” 谷春立也說:“走到今天是我沒有想到的,走到今天我也非常痛悔。”最初,谷春立只是沒把吃請應酬當成大事兒,但最終從吃企業的飯、用企業的車,走到了收受賄賂為企業辦事的境地。 這些絕沒想到自己淪為貪官的貪官,其實也是在用個人經歷證明著“週期律”——他們為官之初,也都曾聚精會神、一心做事,多以才能做出成績而身居高位,但是為官日久就往往會放鬆警惕,給腐敗入侵以可乘之機。

根據力學定律,如果沒有反作用力,那麼一經啟動的作風建設要“永遠在路上”並不難,但現實中的阻力、摩擦力都是客觀存在的,所以我們還需要持續有不斷的推力,而這股推力,就像毛主席所說的那樣,來自於民主與監督——只有民主和監督的力量不斷加強,才能真正做到“永遠在路上”。

舉一個現實的例子,在紀錄片中,提到萬慶良在廣州白雲山最高峰摩星嶺一個曾經拒絕普通百姓進入的餐廳裡吃吃喝喝,還提到杭州西湖、北京北海等地都曾出現過把公共資源圈起來為少數人服務的現象。那麼,如果所有被圈起來的公共資源都成為人民群眾監督的焦點,都受到打破砂鍋問到底的追究,作風建設永遠在路上的推力,也就會持久而強勁。

永遠在路上觀後感

近日,中央紀委宣傳部、中央電視臺聯合制作8集專題片《永遠在路上》,反映了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把管黨治黨提到前所未有的新高度。

專題片共分八集:第一集《人心向背》,第二集《以上率下》,第三集《踏石留印》,第四集《利劍出鞘》,第五集《把紀律挺在前面》,第六集《拍蠅懲貪》,第七集《天網追逃》,第八集《標本兼治》。

據悉,專題片攝製組先後赴22個省(區、市),拍攝40多個典型案例,採訪70餘位國內外專家學者、紀檢幹部,採訪蘇榮、周本順、李春城等10餘位因嚴重違紀違法而落馬的省部級以上官員,剖析了一些典型案例,講述了一些鮮活的監督執紀故事,具有很強的警示和教育意義。

反腐敗必須無禁區、全覆蓋、零容忍

老虎蒼蠅一起打,是外國媒體報道中國反腐時經常引用的一句話。xxx、____、郭伯雄等高階領導幹部落馬,表明了黨中央堅定不移懲治腐敗的鮮明態度,體現了黨紀國法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則,這樣的反腐力度在國際社會產生了強烈反響。

俄羅斯副總理德米特里?羅戈津表示:“你們對腐敗分子處理得很嚴厲。但這些打擊腐敗的方法又能得到人們的好感,其中也包括我。”美國財政部原部長亨利﹒鮑爾森也在採訪中表示他十分讚賞習近平主席的舉措,因為對於一個國家來說,沒有什麼是比腐敗更為嚴重的損失和隱患。

對於每個人,理想和信念的堅守,時刻都不能放鬆。而對於執政黨,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鬥爭更是一場輸不起的鬥爭。反腐敗必須保持高壓態勢,無禁區、全覆蓋、零容忍。因為它關乎那四個字:人心向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