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一片菸葉,---新中國成立以來菸草行業改革發展綜述之二

一片菸葉新中國成立以來菸草行業改革發展綜述之二

一片菸葉,---新中國成立以來菸草行業改革發展綜述之二

7月中旬,在位於西南邊陲的雲南省德巨集傣族景頗族自治州梁河縣曩宋阿昌族鄉關璋村,菸農趙聰會坐在剛翻修的新房裡,樂呵呵地整理著即將交售的菸葉。

金燦燦的菸葉與照壁牆上紅底金字的對聯“黨恩照亮光明路菸草架起幸福橋”交相輝映。

與此同時,在地處三江平原腹地的黑龍江省雙鴨山市集賢縣升昌鎮永勝村,菸農顏井海站在萬畝煙田中平坦的機耕路上,看著合作社植保專業服務隊在他的59畝煙田中開展統一植保,感慨著種煙越來越輕鬆。

菸葉作為一種特殊的經濟作物,自明朝萬曆年間流入我國以來,就成為農業產業的一個組成部分,逐步融入本土經濟。從東北廣袤無垠的黑土地到西南溝壑縱橫的紅土地,全國各地都有它成長的印跡。

新中國成立後,國家將菸葉生產納入國家計劃,通過穩步調整煙區佈局、深入開展煙田基礎設施和水源工程建設、持續推進生產方式轉型升級,使菸葉生產擁有了較為穩固的種植區域、完善的基礎設施、成熟的種植技術、豐富的管理經驗和穩定的菸農隊伍。菸葉產業成為我國農業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和煙區農民增收、財政增稅的重要經濟專案,為煙區農業農村現代化建設作出了積極貢獻。

需與供

菸葉,被古人譽為“神奇之草”。據明清時期的一些文人著述記載,“自我明萬曆時始出於閩廣之間”,後“漸傳至九邊”,“嶺南、江東諸州及齊魯秦晉間往往有之”,不久就“達天下矣”。

菸葉之所以能夠“達天下”,是因為其有廣泛的社會需求。

在明代,菸草已成產業,是社會經濟與文化的組成部分。到清代,菸草消費漸盛,其範圍從城市擴至鄉村。

經過幾百年的發展、積累、沉澱,吸菸慢慢形成了一種獨特的文化模式和生活方式,建立了屬於自己的文化體系。

需求決定生產。與社會需求相匹配,菸葉的價值不斷提升,農民種植菸葉的目的從滿足自身需求慢慢轉變為出售獲取利潤。

但彼時菸葉種植基本處於農民自發狀態,受需求波動的影響,菸葉種植規模、產量極不穩定。尤其是在清末至新中國成立前,菸葉收購價格掌握在外國資本和買辦手中,菸農沒有議價的能力,受盤剝十分嚴重。在這種情況下,農民種植菸葉除了要靠天吃飯之外,還要仰人鼻息,收益很難得到保障。

新中國成立後,面對社會對菸葉的消費需求和廣大煙農對穩定收益的迫切願望,國家將菸葉生產列入國家統一計劃,實行統購統銷。這一管理方式的轉變,讓這一片菸葉除了滿足社會需求之外,被賦予了更為深廣的責任與使命——帶動農村農業經濟發展,幫助老少邊窮地區貧困群眾脫貧致富。

特別是國家菸草專賣局、中國菸草總公司成立後,行業配合國家鄉村振興戰略和打贏脫貧攻堅決定的實施,結合菸葉生產所需的自然環境條件,對菸葉生產進行了統一的規劃和排程,將菸葉種植區域由黃淮地區逐步轉移集中到西南等老少邊窮地區。

目前,長江以南的菸葉產量已佔全國總產量的80%以上,特別是雲南、貴州、四川等傳統意義上的老少邊窮地區,菸葉種植面積、產量已超過全國總量的60%。

種植菸葉的收益為這些地區的農民群體脫貧致富提供了有力的支撐。據不完全統計,僅2018年,全國就有4萬多貧困戶通過發展菸葉產業實現了脫貧致富。趙聰會就是其中之一,2016年才開始種煙的她,在去年依靠種煙收益翻蓋了新房,摘掉了貧困的帽子。

不僅促進了農民增收,菸葉也為我國社會經濟發展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菸葉的商品化屬性催生了一批從事菸葉加工的產業工人,間接帶動了運輸業、金融業等其他產業的發展。

而且作為一種特殊的商品,菸葉歷來都是政府稅收的重要來源。明代菸葉稅已經出現,此後種植、經營菸葉須交重稅慢慢成為慣例。新中國成立後,國家依據實際情況建立了新的菸草稅制。菸草稅收是我國政府對菸草採取“寓禁於征”政策的體現,也是國家財政收入的重要來源。

2006年,農業稅退出歷史舞臺,但菸葉稅作為一個單行稅種保留至今,成為許多煙區財政收入的重要來源。如貴州省餘慶縣,菸葉稅收佔全縣稅收比重連續多年在50%以上,對縣域經濟發展起到了支撐作用。

我國菸葉種植主要分佈在貧困的邊遠山區。據統計,全國500個種煙縣中有135個縣屬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其他有相當一部分屬於省級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這些地區經濟發展相對滯後,菸葉稅是增加地方政府財政收入的有效方式,既有助於緩解地方財政的壓力,也有利於地方經濟發展。

社會消費的需求、經濟發展的需求,讓菸葉種植成為必然。

穩與控

鑑於特殊的屬性,菸葉種植多不得也少不得,“穩”是最基本的訴求,但這個“穩”並非輕易可得。

新中國成立後,為穩定菸葉的產量規模,國家將菸葉生產納入計劃管理,但受自然災害等因素影響,菸葉生產走過的是“馬鞍形”曲折發展的道路。

就全國菸葉產量而言,1950年僅110萬擔,1956年增加到700餘萬擔,1961年又降至200餘萬擔。1963年菸草托拉斯成立後,我國菸葉產量一度增加到1200餘萬擔,但隨著菸草托拉斯走向解體,1970年又下滑至800餘萬擔。菸葉產量的大起大落嚴重影響了捲菸工業的生產,導致社會需求供應緊張。

上世紀70年代後期,為了保證社會供應,國家通過調整煙糧比價制定了合理的收購價格,並對菸農實施貸款、貸肥措施,鼓勵種煙,菸葉收購量從1980年的1409萬擔攀升到1981年的2515萬擔。

菸葉產量攀升,解決了原料供應緊張的難題,可生產過剩的問題隨之出現。

上世紀80年代初期,針對菸葉生產過熱的現象,國家迅速調整政策,開始與菸農簽訂合同,控制產量。合同種植由此成為保證菸葉生產穩定的利器,延續至今。

就菸葉總量而言,雖經多次整頓,但由於種種因素影響,仍經常處於週期性的大起大落之中,遲遲走不出“多了砍、少了趕”的怪圈。

特別是1997年,全國超面積種植菸葉500多萬畝,菸葉生產脫離產業供需,造成了不小的庫存積壓。

這場“原料危機”讓行業充分認識到,菸葉發展必須按計劃組織生產,進行嚴格的巨集觀調控。以此為戒,國家局、總公司開始深化菸葉種植計劃體制改革,在上世紀末明確了“市場引導、計劃種植、主攻質量、調整佈局”的指導方針。

市場引導、計劃種植,是從多年的實踐中總結出來的寶貴經驗,它使菸葉種植面積和收購量得到了有效控制,讓菸葉生產從1998年至今一直保持著穩定發展的良好狀態。

進入新世紀以來,我國社會經濟發生了深刻的變革,工業化、城鎮化程序加快,農業產業結構發生調整,高效經濟農業得到快速發展,種煙比較效益下降。加之種煙本身存在技術含量高、生產週期長、勞動強度大等問題,菸葉種植逐漸喪失對菸農的吸引力,“棄煙種經濟作物”“棄煙從商”等現象不斷出現。

這種情況下,減工降本增效,讓菸農“自覺自願種煙、簡簡單單種煙、輕輕鬆鬆種煙”,成為迫切需要解決的重大課題。

面對這一課題,行業開始了現代菸草農業探索之路。

2005年,國家局全面啟動菸葉生產基礎設施建設;
2007年,國家局明確提出現代菸草農業“一基四化”發展目標,即全面推進菸葉生產基礎設施建設,努力實現菸葉生產規模化種植、集約化經營、專業化分工、資訊化管理。

至2012年,行業基本上探索出了一條以基地單元建設為載體、以完善菸葉基礎設施建設為重點、以提高專業化服務水平為關鍵、以創新生產組織形式為突破的推進現代菸草農業發展的新路子。

這條新路子使煙區生產條件不斷改善,各種型別的合作社和專業服務隊不斷湧現,讓顏井海等菸農真正實現了“自覺自願種煙、簡簡單單種煙、輕輕鬆鬆種煙”,菸農種煙的積極性開始恢復,菸葉原料保障能力顯著提升。

然而,隨著現代菸草農業的推進,生產力得到釋放,菸葉產量不斷攀升。加之這一時期,中式捲菸品牌的發展使工業企業之間的角逐開始向產業鏈的最前端延伸,部分捲菸工業企業脫離實際,計劃需求逐漸超過了實際需求。種種因素疊加,2013年行業響起了“庫存高企”的警報。

為此,行業從2014年開始,連續3年實施庫存壓縮,將菸葉生產工作重心轉移到“控總量、優結構、轉方式、促增收”上來,藉助行政手段在將菸葉合理需求與計劃分配調節到正常水平的基礎上,把市場的力量引入菸葉生產。

在國家局的統籌協調下,行業繃緊“控規模、守紅線”這根弦——菸葉產區堅持資源要素市場化配置改革,按照捲菸品牌發展需求組織菸葉生產和供應,合理安排煙葉種植和打葉復烤的空間佈局、產能佈局,優化調整原料供給的區域結構、品種結構、等級結構,提高了供給對需求的適應性;
捲菸工業企業重點在提升菸葉利用水平、盤活菸葉庫存資源上下功夫,優化原料使用結構,推動菸葉供需關係更為協調匹配。

通過連續幾年的不懈努力,2018年,行業菸葉庫存數量和庫存水平實現了自2013年以來的首次“雙下降”。

穩,是一種狀態,菸農穩,煙區穩,菸葉生產才具備可持續的韌性。

縱觀菸葉生產發展史,市場引導、計劃種植是保持菸葉生產穩定的最有效武器。

量與質

為行業發展提供穩定優質的原料是菸葉生產的最核心功能。穩定,重點在於量的供應充足;
優質,重點在於質的穩定獨特。新中國成立以來,行業一直在找尋量與質最佳的契合點。

上世紀80年代之前,由於菸葉產量極不穩定,工業原料需求供應緊張的矛盾一直比較突出,菸葉生產的重心一直放在“量”上。此後,菸葉產量日趨穩定,提“質”成為重心。

1984年,行業開始實施“科教興煙”戰略,推行“品種優良化、生產規範化、種植區域化”。在國家局、總公司的統籌下,全國以省(市、區)為單位,推進菸葉優化佈局,重點向自然生態資源適宜的產區轉移,逐步淘汰零星分散煙區,規模化程度不斷提高。與此同時,加強國際合作、施行烤煙40級標準、創辦菸葉生產基地等一系列措施也在穩步推進。由此,我國菸葉生產逐步走向了規模化種植、產業化經營的道路,菸葉栽培、採收、烘烤等技術都有了明顯提升。

進入新世紀以來,隨著我國農村社會經濟發生深刻的變革,現代菸草農業應運而生,這為菸葉量的穩定、質的提升提供了更為堅實的支撐。

自2005年以來,行業以提高菸葉生產綜合能力為目標,大規模推進中低產田改造,高標準配套基礎設施建設。經過努力,烤房建設實現了從改造普通烤房向建造密集烤房,從零星散建向烤房群、烘烤工場的轉變;
育苗設施建設實現了從一家一戶育苗到工場化集中育苗的轉變;
零散分割的煙田變成了“田成方、管成網、路相通、渠相連、旱能灌、澇能排、田園化”的高穩產煙田,煙區綜合生產能力進一步提高。

2007年,國家局正式確定現代菸草農業發展目標任務後,種煙專業戶、家庭農場、合作社等一些全新的菸葉生產組織形式不斷湧現並日趨完善。這些先進的生產組織形式推動菸葉生產逐步由粗放經營向規模化、集約化、專業化轉變,種植主體逐步由傳統菸農向種煙大戶、家庭農場、職業菸農轉變,菸葉生產從業人員從直接種煙向提供專業化服務轉移。

這種規模化、集約化、專業化的經營方式,有效推動了各類先進種煙技術的落地實施,培育出了一大批精通菸葉生產技能的職業菸農,保證了菸葉質量的穩步提升。目前,全國職業菸農超過24萬戶,戶均種植面積達到14.4畝;
專業化育苗實現100%覆蓋,專業化機耕、植保超過80%,專業化烘烤達到50%以上。

依託現代菸草農業建設,行業加大適用技術整合力度,逐步完善了適宜區域劃分、菸葉質量風格定位、特色品種選擇、配套技術開發的特色菸葉開發方式,各菸葉產區菸葉特色挖掘出來了、風格彰顯出來了、質量提升上來了,工業生產對優質原料的需求得到了極大滿足。

也就是在這個時期,各具特色的優質菸葉品牌如雨後春筍般不斷湧現,如貴州煙區培育出了蜜甜香、清甜香亞高原山地生態菸葉特色品牌,重慶煙區突出武陵秦巴生態區醇甜香型特點,培育出了“渝金香”特色菸葉品牌。這些特色品牌菸葉豐富了中式捲菸風格種類特色,更好地滿足了不同層次的社會需求。

菸葉“量”與“質”的提升不僅僅反映在保障行業發展的能力上,還體現在帶動煙區社會經濟發展、普惠更多農民群眾的能力上。

在基本煙田基礎設施及水源工程建設專案中,國家局把專案建設與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緊密結合起來,圍繞改善農村生活條件,在人畜飲水、道路硬化、村莊綠化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建設了一批多功能公共設施,使很多煙區農村實現了“生態宜居村莊美、興業富民生活美、文明和諧鄉風美”。

而且,隨著現代菸草農業建設由點向面不斷深入推進,菸葉的產業化發展為煙區現代農業發展提供了可資借鑑的成功經驗,成為地方發展現代農業的“先導產業”,推動產區形成了以煙為主、多元產業協同互補的現代農業產業體系,帶動了煙區農業產業化發展程序。各級地方政府重視菸草產業的輻射帶動作用,如“十二五”期間,重慶市政府直接把菸葉產業列入規劃,成為全市五大農業特色產業之一。

與此同時,菸葉科技也帶動了煙區農業水平的提高,一大批菸葉科學技術被廣泛應用於大農業生產,推動了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的轉變。在貴州,集約化育苗、井窖式移栽、雙行凹壟保水覆膜等一批技術在玉米、辣椒、花卉等產業中推廣應用;
在雲南,漂浮育苗技術、平衡施肥技術、小苗膜下節水移栽、生物防治技術等已廣泛應用到糧食作物以及花卉等經濟作物上,有效促進了農業科技進步。

新中國成立以來,菸葉生產工作所取得的成績已經遠遠超出菸葉生產本身,做優做強一片菸葉,受益的已不僅僅是菸草一個行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