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建設情況調研報告8篇

調研報告的書面表達要力求簡明扼要,同時保留必要的詳實資訊,關於調研報告,每個人必須要按照工作的需要,擬定出切合實際的調研計劃,下面是本站小編為您分享的建設情況調研報告8篇,感謝您的參閱。

建設情況調研報告8篇

建設情況調研報告篇1

隨著經濟及社會各項事業的快速發展,**兩新組織數量越來越多,作用越來越大。如何在兩新組織中進一步擴大婦聯組織的覆蓋面,找準有效載體和抓手,已經成為當前基層婦女組織建設的一個重要課題。為進一步探討兩新組織婦女組織建設,更好地調動兩新組織女職工的工作積極性和創造性,近日,旗婦聯對全旗兩新組織婦女組織建設情況進行了調研。

一、基本情況

按照“黨建指導婦建,婦建服務黨建”的工作要求,堅持把“兩新”組織中婦女組織建設工作作為重中之重來抓。目前,全旗共有非公經濟組織249個,其中,符合建立婦女組織的有58個,已建立婦女組織的14個,婦女組織覆蓋率24%;社會組織共有83個,其中,符合建立婦女組織的有59個,已建立婦女組織的18個,婦女組織覆蓋率30%。

二、具體做法

旗婦聯按照“哪裡有婦女,哪裡就有婦女組織”的工作原則,採取“先黨後婦,先易後難,先大後小”的工作方式,在兩新組織中逐步建立婦聯組織。

1、抓組建,形成工作合力。根據全旗“兩新”組織的具體情況,旗婦聯堅持“因地制宜、分類指導、注重實效”的組建原則,堅持“四同步”開展工作:一是聯合工商部門,實現非公企業中黨組織設定與婦女組織負責人的選配同步、與婦聯工作開展同步;二是聯合旗總工會,掌握非公企業中符合組建的女工人數,依託女工委員會平臺,實現成立企業婦委會與穩定女工委員會隊伍同步;三是聯合旗民政局,對社會組織全面摸底,根據其經營狀況、婦女隊伍建設等實際,實現建立婦女組織與引導新社會組織發展同步;四是聯合旗工商聯,個人簡歷根據餐飲業、超市女性集中的特點,摸清婦女底數,在有條件的企業成立婦委會,實現餐飲行業開展各類活動與企業婦女搭建溝通交流、協調互促同步。

2、抓重點,發揮組織作用。在已組建的“兩新”婦女組織中開展

“巾幗建功”、“最美家庭”評選、巾幗文明崗等活動創新思路,提高基層婦女的興家本領和崗位建功能力。以新建的社會組織婦委會為突破口,建立了文化宣傳隊、廣場舞隊、志願者服務隊等,要求定期組織婦女開展各項有益身心健康的文體活動,起到典型示範的作用。在組建的過程中,每到一戶企業,結合“兩新”組織的性質,明確“兩新”組織中婦女組織應當履行的代表、維護、宣傳、教育、協調、發展的任務,引導動員“兩新”組織開展各類活動,帶動女性積極參與社會事務,擴大婦聯組織在“兩新”組織中的影響力,確保“兩新”組織的中婦女工作的長足發展。

三、存在問題

受各種因素制約,“兩新”組織中婦女組織建設和婦女工作的開展面臨許多困難。具體表現為:

一是組建工作難度大。大多數“兩新”組織負責人認為企業都是以盈利為目的,搞好企業發展的同時,多為職工辦一些福利就是實事,認為婦女工作虛,對企業發展沒有多大意義,可有可無,擔心建立婦女組織影響生產經營,製作牌、資料等加重管理成本,表現出的種種臉難看、門難進、不配合、敷衍塞責的牴觸情緒,導致部分婦幹對“兩新”組織組建工作存在畏難、膽怯思想,工作只停留在一般性號召上。在組建過程中,婦聯幹部“三顧茅廬”甚至“多顧茅廬”,但效果甚微,這是非公企業組建婦女組織的最大“瓶頸”。

工作總結二是女工管理難度大。一部分“兩新”組織名存實亡,一套人馬多個牌子,甚至有皮包公司現象。對於相對穩定的企業,女職工的摸底難在“流動”二字,女工出現的跳槽、季節工等現象比較突出,雙向選擇和優勝劣汰機制使人員進出頻繁,相當一部分“兩新”組織沒有女工檔案,權益保護和義務難以得到實現。同時,“兩新”組織類別繁多,在工作方式和工作性質上存在很大差異,業務指導上歸屬多個不同上級主管部門,這種“多孃家”的管理框架,造成了“兩新”組織婦女組織管理體制不健全。

三是開展活動難度大。一些“兩新”婦女組織婦委會主任只是掛個頭銜,沒有相應的工資報酬,也沒有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去做女職工工作;絕大部分企業底子薄、廠房簡陋、條件差,沒有合適的活動場地,不容許開展與生產經營無關的文化活動。許多女職工由於家庭角色的特點,不情願佔用休息時間參加活動,心得體會情願多加班賺錢也不願意參加婦女娛樂活動。

四、對策及建議

“兩新”組織婦女建設工作不是一朝一夕之事,必須建立長效動態工作機制,堅定不移地抓實抓好。

一是領導重視,齊抓共管。組建婦女組織單靠婦聯一家勢單力薄,人力、物力、財力無從抓起,必須巧借平臺,上下聯動,積極爭取黨政領導的支援,結合實際落實建立具體措施,真正形成以黨建帶婦建、以工建促婦建的黨群工作一體化格局。在組建過程中,各鎮(社群)及相關部門要成立專門機構班子,下設多個小組,主管領導任組長,機關幹部齊參與,集中時間,深入各企業進行拉網式綜合摸底調查,符合組建條件立說立建,在建立黨組織的同時組建包括工會、婦委會、團委等其他群團組織,特別是結合工會、民政、勞動保障等部門聯合調研,聯合指導,聯合督查,協調解決影響“兩新”組織健康發展的突出問題,形成齊抓共管促落實的工作合力。

二是強化宣傳,營造氛圍。要加大對“兩新”組織婦建工作的宣傳和報道力度,利用廣播、報紙、電視等新聞媒體廣泛宣傳一些好典型、好經驗、好做法,形成強勢推進的輿論氛圍。要通過社會宣傳觸動、熱門思想彙報業務培訓推動、正面示範帶動等方式,讓“兩新”組織業主進一步轉變觀念,真正認識到婦建工作能夠產生經濟效益、能給企業帶來社會信譽、能夠凝聚優秀女員工,使他們真正關心、理解婦建工作,進而重視、支援“兩新”組織婦建工作。各鎮(社群)婦幹、村級婦代會主任要擔當“兩新”組織婦建工作聯絡員和指導員,實現“兩新”組織發展與黨建工作互促互贏。

三是以人為本,分工負責。“兩新組織”中婦委會主任要具有高中以上文化程度,年齡一般在45週歲以下,要從管理層或一線員工中推選善於聯絡婦女群眾,作風正派,辦事公道,廉潔奉公,有威信、懂管理、善協調,有一定組織能力的女員工擔任,儘量由“兩新組織”管理層女性領導擔任,通過有選舉權的全體女員工通過一定程式民主選舉產生。積極推行黨組織班子成員、女工委員會主任、婦委會主任“齊頭並進、交叉任職”。建立的婦委會與工會可機構分設,人員並用。工會女職工委員會是婦委會的團體會員,工作相互支援合作,發揮各自優勢,切實提高“兩新”組織中黨組織和群團組織的戰鬥力和凝聚力。

建設情況調研報告篇2

根據師教育局通知要求,我們依據調研提綱,就我校教中國小教師隊伍建設情況進行了認真調研。從調研情況看,近年來,在各級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門的重視下,我校中國小教師隊伍建設取得了較大的成績。中國小教師隊伍及時得到補充,教師隊伍結構不斷得到改善,教師隊伍的整體素質進一步提升,優秀人才的培養與選擇機制不斷完善。現將調研具體情況報告如下。

一、基本情況

我校現有中國小教師122人,其中:國小59人,中學63人。教師隊伍結構情況

1、組成結構:現有在編教師122人,其中國小59人,國中63人;近三年新進教師21人,其中國小11人,國中10人。

2、學歷結構:國中教師中本科學歷38人,專科學歷25人,分別佔教師總數的60.3%,39.8%;國小教師中本科及以上學歷12人,專科學歷42人,分別佔教師總數的20.3%,71.2%。

3、性別結構:國中教師中男25人,女38人,分別佔教師總數的39.7%,60.3%;國小教師中男15人,女45,分別佔教師總數的25.4%,76.3%。

4、年齡結構:國中教師中30週歲以下33人,31-40週歲12人,41-50週歲17人,51週歲1人,分別佔教師總數的52.4%,19%,27%,1.5%;國小教師中30週歲以下27人,31-40週歲14人,41-50週歲14人,50週歲4人,分別佔教師總數的45.8%,23.8%,23.8%,6.8%。

5、專業技術職務結構:中學教師中中高9人,中級14人,初級31人,未評職稱9人,分別佔教師總數的14.2%,22.2%,49.2%,14.2%。國小教師中中級26人,小高150人,未評職稱10人,佔教師總數的44%,39%,17%。

二、近年來在教師隊伍建設及管理方面的主要做法和經驗

(一)堅持正面教育,營造人才隊伍成長環境,切實加強專業技術人才隊伍建設及管理工作

1、加強師德教育,提高專業人才隊伍的師德水平。每學期我校都舉辦為期一週的教師培訓班,集中開展政治業務學習,提高師德水平。

2、嚴把專業技術人才隊伍職務晉升條件審查關,努力打造高質量的人才隊伍。近年來,我們嚴格按照《兵團中國小教師系列專業技術資格標準條件》規定,認真審查申報晉升專業技術人員的基本條件、申報條件、教育教學條件和教研、科研條件,側重稽核其思想表現、工作實績和從事教科研能力,並制訂了相應的實施細則,對違反師德規定的,教育管理不到位“發生重大安全責任事故的”,教學工作“備、教、改未完成教學任務的或教學質量考核不合格的”,予以一票否決,堅持不予申報,有效地遏制了職評工作中只講申報條件,不講思想表現、工作實績和教科研能力,弄虛作假的不正之風,從而淨化了人才隊伍風氣,使專業技術職務評審工作真正成為教育人才隊伍成長的有力推手,促進了教育人才隊伍健康成長。

3、依規開展專業技術職務評聘分開工作,完善人才隊伍建設與管理機制。

一是上級檔案要求,制訂了《二十二團專業技術崗位聘用實施方案》,依據根據上級部門核定的編制內進行定編、定崗位職數。

二是制定專業技術職務考核辦法對專業技術人員進行量化考核,擇優聘用的原則,對專業技術人員德、能、勤、績方面進行量化打分,從高分到低分,擇優聘用。通過陽光操作、規範有序操作、人性化操作,讓“能者上”,“庸者讓”,激發了教師的創造性和進取心,優化了人才隊伍的成長環境。

4、加強教師隊伍崗位管理。近年來,學校依據《二十二團中國小教師考核辦法》,抓緊抓實教職工考勤、崗位責任制按學期考核及教學質量考核工作,依規兌現獎懲,不斷增強教師的職業意識和責任意識,充分調動廣大教師的工作積極性和主動性。

(二)搭建平臺,正確引領,促進骨幹教師隊伍的成長

1、確立培養機制。二十二團中學校每年都開展一次青年教師課堂教學評優活動,以及教學能手評選活動。通過層層選拔,對有發展前途的教師,定向給予指導和培養。近年來,我校先後有4名教師在墾區和師以上教師教學大賽中獲獎,我們依據師檔案有關標準將6人作為農二師骨幹教師重點培養。

2、搭建發展平臺。

一是讓他們承擔各級課題研究及教學試驗工作,讓他們有施展才能的舞臺,專業成長的通道。近年來,我校由中學數學教師承擔的國家級教科研專案有1個,現在已順利結題。

二是每學期至少安排一次校間教學觀摩活動。學校每學期都開展一次教學觀摩活動,組織老教師上觀摩示範課,開展教學評議活動,通過同行互動合作,解決其教學過程中存在教育理念、教學方式方法等方面存在的問題,促進其專業成長。

3、推薦中青年骨幹教師參與各級組織的培訓,讓他接受系統理論學習,提高其理論素養。近年來,我們共推薦5名教師參加國家級教師觀摩培訓。組織10名教師參加兵團級教師觀摩培訓,組織75名教師參加教師教育技術能力網路培訓。

(三)完善制度,落實措施,紮實抓好教師繼續教育工作

近幾年來,我們按照有關規定,積極開展中國小教師繼續教育、學歷教育、現代教育技術培訓和新課程培訓。成立了領導組,制訂教師繼續教育工作計劃及檢查評估細則,認真開展教師繼續教育工作。

1、抓教師學歷層次的提高工作。鼓勵教師參加自考、函授等形式的在職進修,學校在課程安排上予以時間保障。近年來,有16名教師取得了本科學歷。

2、加強教學研討活動。認真開展集體備課、上公開課、同行聽課等業務學習活動,著力提高教師的業務能力。學校將教師參加教研活動情況納入教師必須完成的教學工作內容,期末開展檢查考評,並將考評結果與教師年終考核掛鉤。

3、認真開展校本培訓。

一是按照“堅持結合教學改革學習,堅持結合教育教學實踐案例學習,堅持結合出現的問題學習”的原則,要求教師自修,做到“四個一”,即:教師個人每學期要制定一份學習發展計劃,寫一本教育學習筆記(不少於5000字),讀一本教育名著,寫一本教後反思錄(不少於10篇)。

二是研訓結合,開展培訓活動。要求學校開展業務學習每週不少於一次。

4、積極落實師級集中培訓任務。所有教師按要求參加了師級集中培訓,學校按規定給參訓教師報銷有關費用。

5、抓好校本科研,提高教師教科研水平。學校要求每個教研組至少有一個校級課題,人人都要有教科研任務。明確校長責任,公開考核辦法,確保任務的落實。

6、大力開展資訊科技培訓工作。為了使廣大教師掌握現代資訊科技,充分發揮學校網路和農村遠端教育工程的作用,學校組織教師積極參加師“英特爾未來教育”培訓以及學校自行組織計算機技術培訓。目前,教師都能夠應用資訊科技與本學科課程整合進行授課。

三、教育人才隊伍建設及管理方面存在的問題及成因

1、結構不合理,整體水平還不高。

一是年齡結構不合理。我校教師隊伍中30週歲以下的教師國中佔教師總數52.4%,國小佔45.8%。40歲以下教師86人,佔教師總數的70.4%。

二是知識結構不合理,老教師中大多是通過函授、自考等形式取得合格學歷的,知識水平較低,教育觀念陳舊,難以接受當前教育改革發展的要求。

2、分佈不合理,學科不配套。語文、英語、政史等科目的教師較多,而數學、體育、生物、地理等科目缺少專業教師。

3、教師福利待遇低,人才流失嚴重。教師負擔重,身心得不到保障,加之經費所限無法開展正常體檢,健康問題嚴重,近兩年我校

就有名青年教師積勞成疾,英年早逝,令人痛惜。還有一名教師患重病在家休養。至於城市教師享受的各類獎金、補貼等,團場則教師望塵莫及,地方學校和公務員不交養老金,師直學校交養老金有補貼,團場學校全額上交養老金。教師的成就感得不到體現,影響了教師隊伍的穩定。近三年來,我鎮有2名教師通過考研、參加公務員考試調出,有12名教師調往地方學校,有6名教師辭職到地方學校。對建設高素質的農村教育人才隊伍帶來了很大的衝擊。

4、糖廠國小有48名學生,安排6名教師,致使我校學科教師不足。

5、教師能出能進和機制還未完全建立。評聘分開、競聘上崗等措施也只是在經濟收入、工作崗位等方面作一些調整,“鐵飯碗”還未打破,不少人仍然缺乏危機感。

6、領軍人才數量不足。師級以上學科帶頭人、教學能手、骨幹教師數量缺乏。

四、今後教師隊伍建設及管理方面的工作舉措和工作建議

我校在未來3至5年內,根據團場發展的總體要求,結合我校實際,著力建立一支與我校辦學規模、人才培養和未來發展相適應、數量足夠、素質優良、結構合理、相對穩定的師資隊伍。亟待解決的問題

1)要求教育局及人事局及時調入(招錄)緊缺專業教師,以滿足目前的教學需要。特別是及時補充緊缺學科的教師。

2)抓在職教師的培訓提高,提高教師的學歷層次。根據教育部教師隊伍建設學歷要求規定,要求廣大教師本著教什麼學什麼的原則,積極參加函授、自考等形式的在職學習,儘快使國小教師達專科學歷,國中教師達本科學歷的比例有較大提升。

3)抓好繼續教育工作,提高教師的教育教學業務素質。認真貫徹落實中國小教師開展第三輪繼續教育學習精神,要求教師積極參加假期繼續教育集中培訓工作,抓好校本培訓工作,全面完成第三輪繼續教育各項培訓計劃,切實提高教師的教育教學水平。

4)大力實施“新教師培養工程”。制定新教師三年培養計劃,制定相關激勵措施。採用骨幹帶教、專家講座、技能評比、觀摩研討等多形式的培養方式,有步驟地開展新教師的崗位培訓,促使他們儘早勝任、儘快成長。

5)實施青年骨幹教師梯隊培養計劃。開展青年骨幹教師後備人選的培養工程建設,完善培養機制,注重激勵、考核機制。注重培養過程,保證數量,提升專業內涵,形成青年骨幹教師的群體。

4、加強團場教師隊伍建設的建議

1要不斷提高團場教師福利待遇。團場教師與城市教師工作條件相比較還較差,福利待遇較城市教師低,造成教師隊伍不穩定。建議要從人本化管理出發,提高團場教師工資待遇(尤其是養老金繳納問題)、改善其生活工作條件,充分調動農團場教師的積極性,確保團場教師“分得下、留得住、教得好”。

2加大師直學校和團場學校教師交流的力度。希望師直教師通過開展“支教”、“結對幫扶”等形式的送教下團場活動,讓優質教育資源向團場滲透,實現優質教師資源共享,促進團場學校教師教育理念、教學方式方法的轉變。

3適當提高團場學校教師配備比例,儘快配齊學科緊缺教師,解決教師短缺問題,更好的落實課程計劃的實施,推進素質教育的開展。

4要大力推進教育系統的人事制度改革,實現人才的合理有序流動,保證團場學校必要的編制需求。建立師直學校選派優秀教師支教幫扶機制,帶動團場教師教學業務水平的提高,促進教育均衡發展。

5要改革團場學校教師培訓形式。結合團場教育的實際,開展一些送教下團場,貼近教育教學實際的教學指導活動,增強培訓的針對性和實效性,切實解決團場教師教育理念陳舊、教學方法落後、教學水平低的問題,切實提高團場教師的專業素養。

建設情況調研報告篇3

服務型黨組織建立調研報告

根據中共xx縣委組織部《關於做好基層服務型黨組織建設調研工作的通知》,以及12月2日班子會議分工情況,對xxx生產隊開展了調研工作,現將情況彙報如下:

一、基本情況

xxx生產隊總人口2324人,698有13個居民小組。2個黨總支下轄14個黨支部,現有黨員141名,其中女黨員12名,35歲以下黨員36名,發展物件11名。

2013年以來,根據農場管委會的統一部署,xxx生產隊逐步開始接替原工作站的各項工作業務,努力開展基層服務型黨組織建設。在工作推進中,也呈現一些問題,亟需完善。

二、根據提綱調研情況

(一)有人服務方面。

xxx生產隊,共有13個居民小組14個基層黨支部。在基層幹部方面存在有幹部走讀情況,由於居住地和工作地分離,到崗情況有所欠缺。個別居民小組黨支部書記,作為第一責任人,責任意識不強,服務型黨組織建立工作落實情況有所欠缺。由於改革進入深水區,部分幹部不敢作為、不想作為思想嚴重,工作開展多靠人情投入,雖然做了一些修路、打掃衛生等服務職工群眾的實際行動,但是影響力不大,帶動性不強。

在幹部培養和黨員全員培訓上,由於缺乏相應的培養、培訓機制和制度,幹部的培養基本靠傳幫帶的言傳身教,同時有意識地派出參加上級黨委組織的會議和學習;黨員的全員培訓依託今年開展的“黨的群眾教育實踐活動”及“學習貫徹四中全會精神法制宣傳進農場”等活動的開展,組織黨員進行了一些集中學習,但是也存在到會率不足等問題。

雖然黨組織的覆蓋率做到了100%,但是有個別黨員居住在外地不能有效參加組織生活情況,結對幫扶困難黨員機制也未建立健全,在往年的千名幹部大走訪中領導幹部掛鉤黨員、群眾也多流於形式。今年以來僅堅持了困難黨員慰問和看望住院職工群眾兩項幫扶,同時廣大幹部堅持了職工群眾辦喪喜事積極幫助的好傳統。

在做好視窗單位建設上,由於生產隊居民小組幹部均為兼職,開展工作必須在完成日常生產的基礎上進行。但是廣大幹部都堅持一個原則:儘量堅持坐班,隨時保持聯絡暢通,做到職工群眾有事隨叫隨到,主動上門服務。

黨員志願者服務隊伍雖然未能組織建立,但是隊組上的修路、打掃等日常服務均能積極開展,包括各項活動的開展,黨員、團員青年都能積極參加。

xxx新農場建設指導員、常務副書記近兩年來到隊上通過引進資金專案,切實解決了行路難、運動場地缺等一些職工群眾急需解決的急事、難事。特別是今年,農場建設指導員為原一分場幹部,對兩個生產隊轄區情況熟,業務工作熟,對生產隊各項基礎工作的開展起到較大的指導和幫助。

(二)有錢服務方面

目前xxx生產隊有少量門面租金及自來水水費可以收取作為集體經濟。無其他經費來源,也未就居民小組的黨建工作經費做過補貼。

(三)有場所服務方面

目前xxx生產隊10人以上黨支部8個,其中四、八組缺少活動場地及活動室;生產隊一、二組均組缺少活動場地及活動室。

網路黨組織目前剛剛開始有人使用,但是僅僅停留在黨總支 2 委員幾人使用。由於網路作為一個新興的科技事務,基層黨支部書記、黨員多是知識偏低、年齡偏大,一時難以學會使用。

(四)其他

xxx生產隊今年未被定為軟弱渙散生產隊。

當前存在的最大困難是基層居民小組黨支部的戰鬥力不強,部分幹部不作為,人心渙散,缺乏凝聚力的問題。

xxx生產隊黨支部中先進的代表是第十居民小組黨支部,具體做法有:一是黨支部書記作為第一責任人,工作積極,認真負責。二是活動組織開展有聲色,文藝活動、打掃修路等義務勞動均能有效組織。三是隊委經常看望和幫助有難有病的職工,職工群眾間互助互愛氛圍較為和諧。四是隊伍較為團結,有凝聚力,組織召開會議、學習到會情況較好。

南遠河生產隊中後進的代表是第二居民小組黨支部,主要體現是黨支部書記帶頭貫徹落實農場生產隊有關工作要求不力,經常會不配合收費等工作開展。

(五)建議和意見

1、加大基層黨組織陣地建設的投入,按照10有標準,確實加強基層黨組織硬體。

2、加強基層幹部的考核及考核結果的運用,建議將居民小組黨支部納入軟弱渙散基層黨組織治理範圍,嚴格處理不作為、亂作為幹部。

3、加強研究探索,如何做好普通黨員的思想引導,深化黨員教育,同時通過評勞模、評先進等活動,加強黨員榮譽感,強化黨員意識。

4、建立健全困難黨員聯絡幫扶制度,每年應堅持有慰問有看望。

5、建立健全評比獎懲機制,對不作為、不先進的給予批評 處罰,對做得好的給予獎勵,獎懲許可權適當下訪基層,靈活機動使用。

6、樹立先進典型,並給予其實實在在看得見的實惠(如基層設施建設、各項政策的傾斜等),充分發揮其模範帶動作用。

7、建立健全乾部的考核制度,用機制體制來管理人。針對居民小組幹部隊伍存在的現象,細化幹部考核內容。加強幹部不在崗、脫崗的管理,艱決替換掉不作為、亂作為幹部。

8、切實加強上級黨組織的務實建設,上級黨組織在要求基層黨組織的同時更要真抓實幹,直面切實存在的實際問題和矛盾。

三、對過調研情況的一些思考

(一)上級黨組織服務下級黨組織存在保障“軟化”問題。一是經費保障不足。農場改革以來,基層黨組織一直沒有專項的黨務、黨建經費,今年農場撥給了生產隊一些工作經費,但是要滿足各項工作開展的需要,經費投入不足的問題仍十分明顯。二是人員保障不足。農場改革前分場有20幾名幹部,改革後生產隊僅按照農村的標準配置3人,雖然近年來,農場內部增設了人員,但是面對目前改革工作任務,人力仍顯不足。三是設施保障不足。農場改革以來,未對基層黨組織投入過相關建設。由於基層組織分設及部分基礎設施老化損壞等原因,基層黨組織缺少硬體設施情況突出。

(二)黨組織服務黨員存在機制“虛化”問題。

一是服務學習機制不健全。這一現象突出表現在生產隊由於黨建經費的投入不足,改革工作重心偏向收費等原因,基層會難開,有的黨員多年未參加過學習,未過組織生活。二是黨內幫扶機制不健全。近年來農場的黨群聯絡制度基本屬於走過場的範圍,黨內、群眾的幫扶僅限於生病看望200元,或是僅靠基層幹 4 部義務幫助有需要的家庭操辦紅白喜事。三是教育管理機制不健全。隨著改革的深入,農場職工群眾的居住地與工作地分離情況突出,黨員流動性增強,造成部分黨員的黨性淡化。基層黨組織對黨員的教育管理難度加大,加上普遍未建立對先進黨員的激勵表彰制度、對違背《黨章》行為黨員的懲戒處罰制度,致使有的黨員遊離於黨組織管理之外,有的不願“亮出身份”,極端者在發揮先鋒模範作用方面不如一般群眾。

(三)黨組織和黨員共同服務群眾存在能力“弱化”問題。一是溝通難。目前農場幹部的主要工作是收費,這被職工群眾視為從腰包裡日常工作,將黨員幹部推向了群眾的對立面;基層群眾“見村官如見仇人”,很多時候農場辦了好事、實事,可是職工群眾視而不見,雙方表達渠道不暢。二是訴求難。當前,改革步入深水區,各種利害關係日益交織,因資源分配、社會保障、工資待遇等引發的群眾矛盾和糾紛日益增多,群眾有意見建議和問題得不到及時有效的化解。

(四)農場當前改革形勢下做好服務型基層黨組織建設工作的難點和要點。

一是職工結構更多元,對服務的方式要求更靈活。改革以來,xxx生產隊從其他分場調來的人員較多,因此,職工群眾的活動範圍更加廣闊,流動性更強,給傳統的黨員服務增加了難度。

二是群眾訴求更多樣,對服務的內容要求更豐富。隨著改革的深入推進,各種矛盾的積攢,各種言論的流傳,導致職工群體很不穩定,上訪、訴求不斷。這些問題的呈現,對我們服務改革、服務群眾、服務發展帶來更多的挑戰。

三是由於收費工作的開展,導致幹群關係的對立化,基層黨組織的服務功能難以體現。目前各項工作的開展中心為收取承包費,一方面農場缺少有力措施收繳多年拒不繳納的那一部分承包 5 費,另方面卻又不停地向已經繳納的人員收繳承包費,職工對幹部缺少最基本的人信任,甚至抱有敵意,基層黨組織的作用也難以發揮。

四是幹部管理缺少制度,工作考核失之於嚴,服務型黨組織建設任重道遠。改革以來,由於幹部管理缺少相應的制度等種種原因,部分幹部得過且過混日子,部分黨員幹部甚至帶頭不作為、亂作為,基層黨員幹部的服務職能被弱化。

五是普通黨員缺失作為黨員應具備的價值觀、榮譽感,基層黨員的服務意識有待提高。改革過程中,作為普通黨員逐步失去了黨員的榮譽感,入黨無奔頭、入黨無好處的思想冒頭,一部分普通黨員暴露出了對組織的不信任,甚至部分黨員要求退黨。黨員服務意識嚴重滯後,工作的開展要靠人情關係,而不是靠黨員的黨性和原則,基層黨員的先鋒模範作用沒有彰顯。

建設情況調研報告篇4

一、我市農村中國小教師隊伍的基本情況

目前,全市共有公辦中國小1419所,其中農村中國小1395所,佔全市總數的98.3%;全市共有中國小生388968名,其中農村中國小生249294名,佔全市總數的64.1%。可見,我市教育工作的大頭在農村。

現在,全市實有公辦教師22367人,其中農村15937人,佔全市的71.25%。其分佈情況是:全市國小12649人,其中農村10225人,佔全市的80.83%;全市國中7145人,其中農村5281人,佔全市的73.91%;全市高中2573人,其中農村431人,佔全市的16.75%。從這組資料不難看出,我市教師隊伍建設的重點也在農村。

二、農村中國小教師隊伍建設取得的主要成效

近年來,在、市政府的高度重視和全社會的關心支援下,我市農村中國小教師隊伍建設工作得到加強,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

主要表現在:

一是農村教師學歷層次進一步提升。截止到20xx年底,全市農村國小教師學歷達標率為99.53%,農村國中教師學歷達標率為97.66%,農村高中教師學歷達標率為82.16%;

二是農村教師培訓工作進一步加強。全市開展農村中國小音、體、美教師的短期培訓,農村國中英語教師口語強化培訓等,緩解了農村中國小音、體、美和英語教師短缺的問題。各縣(市、區)也把教師繼續教育擺在了更加突出的位置,採用了多種有效方式對農村教師進行培訓。

三是支援農村教育工作進一步拓展。市教育局出臺了《關於全市城鎮中國小教師輪換任教工作意見》(晉市人字【20xx】74號),將城鎮教師支援農村教育工作列為教育督導評估的重要內容,並把此項工作與特級教師推薦、教師的評模推優、職稱評定工作掛鉤。截至目前,全市中國小離崗全職、在崗兼職、輪崗支教教師達1087人。各級教研機構還不定期組織教學能手、特級教師送教下鄉,推進了優質教師資源的共享。

四是師德建設進一步規範。20xx年,市教育局黨委下發了《關於加強師德師風建設的意見》,對師德師風方面存在的問題每年進行一次集中評議和整改。利用市電視臺“行風大家談”、市廣播電臺“百姓熱線”等平臺,召集有關科室進行糾風熱線解答。各級教育紀檢監察機關設立了師德師風監督舉報電話,各級中國小建立了師德記錄檔案、從社會上聘請了監督員。

五是聘用制改革進一步深化。市人事局、教育局聯合下發了《關於在全市教育系統事業單位推行聘用制工作的通知》(晉市人字【20xx】56號),全市教育系統事業單位人事制度改革工作全面推行。高平市教育局對原有的請銷假制度進行了修訂,對危重病人和其他無法繼續執教的教師,根據國家有關政策,辦理提前退休手續,予以妥善安置。對聘任困難的教師進行再培訓,仍無法返回教學崗位的實行轉崗安置;

六是教師補充機制進一步形成。各縣(市、區)採取有效措施,堅持公開、公正、公平的原則,面向社會擇優招聘各類具有教師資格的青年教師充實農村中國小教師隊伍。20xx年以來,全市面向社會公開招聘中國小教師1389人,其中充實到農村中國小973人。

三、農村中國小教師隊伍建設存在的主要問題

1.教師總量不足,部分學科教師短缺。從總體上看,我市現在農村中國小教師整體處於超編狀態。但實際情況是:教師總量不足,部分學科教師短缺。調研中發現,我市目前大多數農村國小和國中英語教師、音樂教師、美術教師、體育教師緊缺現象比較突出,高中資訊科技教師也出現短缺。因國家沒有明確標準,全市430所寄宿制學校普遍缺少生活教師,生活教師配備工作已成為寄宿制學校當務之急的一件大事。目前全市農村中國小教師學科結構性缺編情況是:農村國小1398人,農村國中376人,農村高中64人,合計1838人。

2.教師年齡偏大,缺乏新鮮血液。年齡偏大問題在我市農村中國小較為普遍,尤其以國小更為突出。在農村教育工作實際中,年齡偏大並沒有體現出經驗豐富的優勢,卻更多地表現出對教育改革的淡漠、知識的老化和教學質量的下滑。

這種不合理的師資結構狀況直接損害著農村兒童、少年依法接受義務教育的權利,表現出我市農村與城市在教育發展方面的不均衡。同時,農村國小教師新生力量又得不到及時補充,導致我市農村學校教師年齡結構出現斷層,為農村義務教育的健康發展埋下了隱患。

3.代課教師在崗不在編較多,正式教師在編不在崗的不少。在我市,目前農村中國小存在著兩大傾向:一是在編不在崗教師487人,二是在崗不在編的僱用代課教師數1704人。

為數不少的在編不在崗教師的客觀存在,不僅降低不了財政負擔,而且加重了在崗教師的工作量,對在職教師隊伍穩定還產生了負面影響,嚴重影響了農村中國小教育的健康發展;較多的在崗不在編的僱用代課教師的客觀存在,是我市農村教育現實發展中的無奈之舉,這一現象的長期存在直接關係著民生問題,關係到我市農村改革發展與和諧社會建設,嚴重影響著城鄉教育的統籌發展和農村公共事業的建設。

4.培訓經費缺口較大,隊伍素質有待提高。近年來,全市教育投入不斷增長,但從結構上看僅僅是一種維持性的投入,發展性的投入水平還不高。省教育廳、財政廳(晉教計字【1998】40號檔案)規定:“每年用於中國小教師培訓經費不少於當地中國小教職工工資總額的2.5%,由財政部門在教育經費中專項安排,教育行政部門統一管理使用。”

目前我市還沒有建立穩定的、制度化的教師培訓經費撥付機制,除了個別經濟基礎較好的縣(市)能補充部分培訓經費外,絕大部分縣(市、區)還沒有專門的教師培訓經費,許多應該開展的培訓工作不能正常進行,嚴重製約了我市農村中國小教師水平的進一步提高。

5.“民轉公”教師成為“主力軍”,隊伍缺乏生機活力。調研中發現“民轉公”教師在農村中國小教師隊伍中,約有5000餘人,佔三分之一,成為目前我市農村中國小的“主力軍”。客觀地說,這部分教師在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為我市農村教育事業發展作出了一定貢獻,今天仍在支撐著我市農村教育事業的大廈。

但是,他們中只有極少數接受過系統的專業教育,大多起點學歷偏低、達標學歷是通過後期進修培訓取得,因此存在專業素質不高的缺憾。在強力推進課程改革的今天,他們中的大多數越來越不適應形勢發展的需要,表現為教學理念陳舊、教學方法落後、教育技術缺乏,甚至出現了上不了課的現象,學生不喜歡、家長不滿意、社會不認可。可見,目前的“民轉公”教師基礎差、人數多、年齡偏大、知識老化,已成為農村教師隊伍建設與發展的主要制約因素之一。

四、農村中國小教師隊伍建設問題的形成及原因分析

1.“賬面超編,實際缺編”的原因。

(1)編制標準不合理。現行中國小教師編制標準是由教育部、財政部和國家編制辦於20xx年聯合制定的。制定於20xx年的教師編制標準,因當時沒有考慮到寄宿制學校對生活教師和工勤人員編制的客觀需求。另外,本世紀初開始的基礎教育新課程改革新增部分學科,對專業教師的需求也有所增加,還有國小五年制向六年制過渡,企業學校移交地方等,較早制定的教師編制標準難以適應這種變化。因而,現行編制標準已經過時。表現為不切合農村教育實際、過於強調規模效益、不能滿足教育發展的實際需要。

(2)教師崗位編制擠佔嚴重。在教師整體缺編的同時,學校實際缺編問題就更為突出。其主要原因是實際在崗教師的編制被非教學工作人員擠佔。

在我市農村教師隊伍中,在編不在崗的人數不少,調研中發現,雖然原因是方方面面的,但可歸納為以下三類:

一是長期重病、進修、產假;

二是下海做生意;

三是被有關部門借調或抽調。因此,教師編制崗位實際擠佔嚴重,加劇了學校實際教師編制的短缺。

(3)教育投資短缺。以縣為主的農村義務教育新體制實行以後,農村義務教育階段的投資短缺並沒有

得到有效緩解。以縣為主的新體制實際上是教育投資主體責任由鄉鎮向縣級政府的一次轉移。對於我市一些經濟基礎薄弱的縣(區)而言,教師的工資始終是佔據全縣財政支出的最主要部分,有的更是“吃財政飯”,除了依靠上級政府的轉移支付本身並無力負擔全縣的教育支出,農村教育投資因此處於短缺狀態。由於縣(區)級財力的緊張,地方政府儘可能地壓縮教師編制,不少學校長期處於缺編難補的狀態,教育部門依據實際需要提交的教師進編申請往往遭到財政部門的否決。經費短缺問題成為制約教師缺編問題的根本原因。

2.國小教師知識老化的原因。

(1)“民轉公”教師大多知識老化。民辦教師轉公辦教師時,要求必須是1986年以前任教的民辦教師,年輕教師多被辭退,留下來的教師普遍知識老化。

(2)中學的選拔抽調。農村國中教師緊缺,很多鄉鎮是從國小抽調-教師,其中大多是年輕和高學歷的教師,這使得國小教師知識老化問題更顯突出。

(3)國小教師停止補充。“民轉公”教師知識老化,國小教師總體超編,堵塞了招聘畢業生充實國小教師隊伍的進口,使得國小教師隊伍引不入源頭活水。

3.代教人數多的原因。

(1)農村中國小在剛性的教師編制約束下,學校的教師數量無法滿足學校教學的實際需要,為了開全課程、開足課時,學校只好僱用代課教師。

(2)“民轉公”教師知識老化,自己的知識結構不能適應新課程要求,也無法讓家長滿意,加長疏於管理、市場的誘惑力、財政撥款的工資保障,一些“民轉公”教師乾脆選擇了自費僱用代課教師“頂崗”。

(3)儘管在我市嚴格執行了教師資格制度,包括各類學校聘用臨時代課教師也把具有相應教師資格證作為前提條件之一,但我市目前取得教師資格證的已有34747名,也就是說我市教育系統以外有12310名的教師儲備資源,他們迫於就業壓力,一些人把先步入代課教師行列作為一種臨時選擇。

4.隊伍缺乏活力的原因。

目前,我市農村中國小實行的是“一人、一編、一卡”的剛性編制管理。這一制度堵塞了教師正常流動的渠道,影響了教師資源的優化配置。教育行政部門無法根據教育發展情況和教師水平發展情況合理配置教師。學校缺乏自主用人權力,學校管理教師職能弱化,想引進的沒有辦法引進,想淘汰的沒有辦法淘汰。教師的緊迫感和進取心逐漸淡漠,加上培訓缺乏針對性和實效性,終身學習體系尚不夠完善,正常流動渠道又不暢通,隊伍必然缺乏生機和活力。

五、農村中國小教師隊伍建設的對策與建議

1.做好編制的重新核定工作。建議、市政府對我市農村中國小教師編制重新核定,實行動態管理的對策。重新核定編制,要充分考慮我市許多農村學校地處丘陵山區、教學點分散、教學班較多但每班學生少的實際,以教學班數量、課程設定和寄宿制學校實際為依據,以師生比為參照,科學、合理地核定教師編制,制定出臺我市農村中國小教師定編辦法。

2.採用定向招錄教師的辦法。要充分考慮結構的合理性,把複合型教師作為今後農村國小階段招錄教師的重點;要實行定向招錄,多招錄一些願意在農村長期工作的教師;要減少單向的行政措施,多采取雙向承諾的招錄措施,解決當前教師隊伍在年齡、性別、學科上的佈局結構不合理問題。建議、市政府根據國家有關政策,結合我市農村教育實際,出臺我市農村學校教師補充辦法,形成在每個學年的第一學期前對農村學校補充一次新教師的制度,促進我市農村教師隊伍結構的逐步改善。

3.建立農村教師的退出機制。要高度重視當前農村中國小中仍然存在著大量的代課教師這一突出問題,儘快建立不合格教師離開教育行業的退出機制。

從政府投入農村教育經費預算中,安排“農村教師分流安置專項經費”,提供相應的生活保障、養老保險及必要的醫療服務,讓那些不能適應素質教育要求而且難以提高自身水平的教師退出教師崗位,形成農村教師隊伍的退出機制,為農村教師的補充和交流提供人員編制空間。落實(晉教人【20xx】41號五部委檔案)精神,對在職教職工中因身體原因不能勝任教學工作的,按檔案要求實行內部退養,不再佔用編制。對因長期有病不能繼續從事教育教學工作的人員,按國家規定辦理病退手續。

4.加大教師培訓和民辦教育工作的力度。建議、市政府督促各縣(市、區)政府落實責任,逐步加大對農村教師培訓經費的投入,並建立起相應的撥付、落實、監察制度,確保足額用於教師培訓;要加強培訓機構力量的整合,轉變培訓觀念,變革培訓模式,提高培訓工作的針對性與實效性,積極組織實施以“新理念、新技術、新課程”和師德教育為重點的新一輪中國小教師全員培訓工作。農村中國小要建立完善教師師德師風和教書育人考評制度和教師師德檔案,將思想品德和教書育人實績作為教師年度考核的主要內容,考核結果作為職稱晉升和評優獎勵的主要依據。要構建開放的辦學制度和執行機制,大力提倡社會辦學,發展民辦教育,加強教師交流,全面規範社會力量辦學活動,提高辦學水平和教學質量,促進社會力量辦學事業健康發展。

5.嚴格教師隊伍管理。要加強教師人事制度改革,以人事制度改革為切入點推動農村中國小教師隊伍建設,杜絕現有教師隊伍中存在的借調、頂崗等現象,剎住教師隊伍超編進人和在編不在崗等不正之風;要加強對農村教師的考核管理。建立科學的農村教師考核淘汰機制;對德、智、體考核不合格的教師(年紀大、體弱多病、不能適應新課程教學的教師),出臺相應政策,儘快讓其離崗或轉崗,加快農村教師隊伍更新步伐,儘快優化農村教師隊伍結構。

6.建立長效支教體制。要在全市範圍內實行中國小校長、教師定期交流制度,促進中國小校長、教師在城市(鄉鎮)學校與農村學校、優質學校與薄弱學校之間定期交流,優化義務教育階段的學校師資力量的均衡配置。要鼓勵引導大中專畢業生到農村學校任教,建立農村學校教師的良性補充機制,有效推進長效支教體制的建立健全。

7.加強對臨時代課教師的管理。建議、市政府對各地在當前教師短缺情況下探索出的一些臨時性措施加以規範,原則上,不缺編的任何學校不得聘用臨時代課教師,缺編學校聘用臨時代課教師必須保障臨時代課教師的最低待遇,臨時代課教師的招聘、管理、工資統一劃歸縣(市、區)教育局管理,待時機成熟要逐步、徹底清退臨時代課教師。

8.改革現行校長隊伍建設機制。教師隊伍建設的一個重要方面就是校長對教師專業發展的領導。因此,要進一步為農村教育發展打造一支“領頭羊”隊伍,必須改革現行校長隊伍建設機制。推行“公開選拔、平等競爭、擇優聘任”的校長選拔聘任機制,讓我們的校長能夠真正擔負起領導教師專業發展的重任。

9.進一步完善農村中國小教師工資保障機制。

建議、市政府制定、出臺我市統一的中國小教師工資標準,儘快縮小和消除不同地域之間教師工資待遇的差別,實現“三個同酬”:城鄉教師同酬、中國小教師同酬、教師與公務員同酬。

在貫徹落實國務院《關於深化農村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改革的通知》精神的基礎上,進一步強化農村教師工資待遇保障機制,將確保農村中國小教師工資按時足額發放的責任主體由縣(市、區)政府提升到市政府。同時,要全面落實農村邊遠貧困山區和山區村鎮學校教師崗位津貼制度,認真解決並不斷改善農村中國小教師的工作生活條件,提高農村中國小艱苦工作崗位對於優質教師的吸引力,解除農村教師從事教育工作的後顧之憂,鼓勵教師終身從事農村教育事業。

10.大力加強教育法規執行情況的監督檢查。要堅決貫徹落實《義務教育法》、《教師法》等各種現行教育法規,並要大力加強教育法規執行情況的監督檢查,督促各縣(市、區)政府全面履行對義務教育投入特別是農村義務教育投入保障的法定責任,實行教育財政經費“三個單列”。還要逐步建立健全各縣(市、區)政府教育經費投入目標責任制度,把對農村教育經費的投入保障作為考核各縣(市、區)政府工作的重點之一,推進我市農村教師隊伍建設經費保障機制的建立健全,推動我市農村中國小教師隊伍建設工作走上法制化軌道。

建設情況調研報告篇5

按照省委老幹部局《關於印發t;關於開展加強新形勢下老幹部學習活動陣地建設課題調研工作的方案>的通知》的要求,xx市委老幹部局成立專題調研組,以全市老幹部學習活動陣地建設情況為課題,採取分組座談、實地走訪、問卷調查等方式進行專題調研。調研中,向各縣市區、企事業單位發放《老幹部活動中心(室)建設情況統計表》120份,向老幹部發放調查問卷200份。現將調研情況彙報如下:

一、基本情況

1、領導重視,陣地建設制度化。市委、市政府歷來高度重視老幹部工作,堅持把老幹部活動中心、老年大學建設納入經濟社會發展總體佈局,統籌規劃,積極推進。每年年初召開常委會議,專題聽取市委老幹局工作、活動中心工作、老年教育工作情況彙報,加強工作指導,研究解決工作中遇到的實際困難和問題,從編制、人員、資金上提供保障。明確市委常委、組織部長為市老幹部工作領導小組組長,把老幹部活動中心、老年大學工作列入重要議事日程。2009年市委市政府兩辦11號檔案明確要求,各級各單位要按照幹部管理許可權,為離退休老同志參加老年大學學習報銷兩門課程所需的學費。2010年,市委、市政府印發《xx市老年教育“十二五”規劃》,對全市老年教育的指導思想、目標任務、保障措施提出了具體要求。2011年,新市老幹活動中心建設被列入《xx市“十二五”發展規劃》。今年,夕陽紅藝術中心(新老幹中心)建設列入《2012年市政府、工作報告》,明確由湘江公司承建,投資1億多元,建築規模1萬多平方米,建在河西森林帶內,年內開工。

2、延伸基層,陣地佈局網路化

建立了以市老幹活動中心為龍頭,縣市區老幹活動中心,單位離退休活動室,鄉鎮村、街道社群活動室為依託的四級老幹學習活動陣地網路。目前,全市有老幹部活動中心(室)866個,其中老幹局直管的有69個,機關事業單位228個,企業35個,鄉鎮427個,街道社群116 個。在建老幹部活動中心(室)29個。市老幹活動中心:現擁有活動綜合大樓2棟,容納200人的多功能廳,容納100多人的排練廳,教室10間,室內學習活動場所面積5000平方米,各類健身器材、活動教學器具、配套裝置價值150餘萬元,可同時容納500-600人開展活動,全市老幹部活動、老齡大學東校區、老年保健協會、老幹部藝術團等排練、教學、講座等均在此開展。今年,將投資1個多億在河西開工建設新的全省一流的老幹活動中心。市老齡大學:現設有河東、河西兩個校區,教學場地4000餘平方米,開辦32個專業68個班,聘請專兼職教師18名,常年在校學員4800多人,多次被評為全國、全省先進老年大學。堅持向鄉鎮(街道)、村(社群)延伸,已初步形成市縣鄉村四級辦學的網路全覆蓋。全市共開辦老年大學(老年學校)122所,在校學員22000 人,其中10家企業老年大學,12家社群老年大學,鄉鎮村辦老年學校83所,xx縣所有鄉鎮、xx縣90%鄉鎮均開辦了老年學校。四所老年大學被授予省級老年大學示範校。

3、科學規劃,陣地功能多樣化

按照“整合資源,集中財力,綜合功能”的原則,規劃設計活動陣地的佈局,全市各老幹部活動中心(室)功能不斷完善。調查中,53%的老幹部認為本單位活動陣地設施配備、功能佈局齊全,61.5%的老幹部認為活動陣地能滿足老幹部活動開展需要。2010年,xx區投入 2000多萬元,新建區老幹部活動中心——頤樂園,佔地31畝。建築面積3106平方米,設有棋、牌室、健身房、乒乓球室、展示室、閱覽室、棋、牌室,為老同志提供了一個硬體設施較全、環境優美的活動場所。xx縣投入9400餘萬元建設“宣傳文體老幹青年”四位一體的活動中心,佔地面積6萬平方米,預計 2013年正式投入使用。全市各企事業單位、街道社群積極爭取,加大對活動陣地進行改造、維修、更新等硬體建設的力度。2011年,xx區七鬥衝社群籌資 5萬元,將社群老幹部活動室翻修一新,新添空調,網路多媒體等裝置。今年,xx縣投資70萬完善縣老幹部活動中心功能,並率先在全市成立第一個老幹部黨校。目前,全市修建改造社群離退休幹部活動場所101個。

4、創新載體,陣地活動經常化

為了滿足廣大老幹部多層次的精神需求,各級老幹部(老年)活動陣地和老年學校,充分發揮學習、休閒、娛樂和交流等職能,採用的固定課堂、網路課堂、流動課堂等形式組織老幹部學習實踐,同時開展豐富多彩的文藝表演、棋、牌娛樂、健康養生等活動。調查顯示,56.5%的老幹部每月參加一次活動,22.5%的老幹部每季參加一次活動,70%的老幹部對單位活動陣地開展學習、娛樂活動滿意。xx區來園社群在老幹部活動室成立“黨員會客廳”,每週四聘請社群內責任心強、經驗豐富的老幹部與社群黨委委員一道,接待居民群眾來信來訪。積極發揮“五老”機構優勢,開展關心下一代“三項建立”活動,組織老同志廣泛開展愛心助學、關愛留守兒童、幫教失足青少年、義務巡查網咖等工作,創造出了“成長abc”、青少年綠色營地、德育“jq”工程等多個工作品牌。同時,堅持每年開展一項主題教育活動,通過組織情況通報會、座談會、形勢報告會、參觀考察等形式,有效地深化老幹部的思想政治工作。特別是在創先爭優活動以來,老幹部在思想政治、道德品行、教育後代、文化學習和活動等方面發揮了積極的作用,受到了中組織部、省委老幹部局的充分肯定。

5、機制保障,陣地運轉常態化

在各級老幹部工作部門指導下,全市各老幹部學習活動場所,建立健全了一系列切合實際、科學規範的規章制度,活動室由專門工作的人員負責,形成了“有班子、有場地、有制度、有活動、有隊伍、有制度、有成效”的良好局面。農村鄉、鎮建立了“五老共一長”(老齡委、關工委、老體協、老科協、老年學校)的老年教育領導機構,確定了一名人大或政協主要負責人擔任會長,配備一名專職副科級幹部為常務副會長,並設立了崗位津貼補貼,調動積極性,確保其穩定性,有效性。同時,加強老年教育教師和工作人員隊伍建設,實行定崗、定責、定人的“三定”辦法,強化了工作人員的責任意識,保證日常工作有序進行。形成制度化老年教育經費財政投入機制,縣市區和鄉鎮、社群按本地老年人口數每人每年10元以上列入當地財政預算,保證了日常工作有序進行。 2010年xx縣每個鄉鎮按0.5—1萬元的標準列入同級財政預算,村(社群)老年協會的活動經費按每年每個村(社群)0.3萬元標準列入縣財政預算,縣、鄉兩級財政年投入120餘萬元。

二、存在問題

1、規模陣地偏少。我市老幹部和老年人活動陣地達到了一定的數額總量,但是上一定規模,一定檔次水平的陣地還是偏少。通過問卷統計,有23%的老幹部認為本單位活動陣地設施、功能佈局不齊全。以xx區為例,除區老幹部活動中心面積有300平方米外,街道、鄉鎮(社群)老幹活動場所面積一般只有20— 50平方米,有的甚至更小。鄉鎮、村級的老年活動陣地普遍存在場地狹小、設施簡陋、裝置陳舊等問題,難以滿足農村老幹部和老年人精神文化需求。有的鄉鎮老幹部活動室只是一兩間房子、幾張桌子、幾個凳子和幾副棋、牌。由於各地領導重視程度不一,老幹部學習活動建設還存在不平衡的問題。

2、陣地活動單一。目前,少部分活動陣地大以娛樂為主,功能不完備,活動專案少,內容很單調,老有所樂處於低文化層次的水平上。而隨著社會的進步和科學文化事業的發展,相對過去而言,老幹部和社會老人大都年齡偏低、文化程度高、身體素質好,這種結構性的變化,使老幹部對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呈現多元化,對活動專案的設定呈現多層次化,這些要求與老幹部活動陣地設施建設滯後之間的矛盾日漸突出,導致一些老幹部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無法滿足。

3、經費投入不足。當前,財政和單位投入是大多數老幹部學習活動陣地建設和維護的唯一經費來源,開展活動、學習經費面臨短缺,無力進行場地維修和設施更新,更談不上改建、擴建和新建活動陣地。比如,各級老年大學因辦學經費不足,無人員編制,辦學場地條件有限,房屋陳舊,設施不配套,使用面積不足,新學員入學難,直接阻礙了受教育面擴大。

4、服務水平不高。部分單位對老幹部活動陣地工作隊伍重視不夠,老幹部活動場所大部分工作人員未經過培訓,有的不熟悉老幹部工作方針政策,個別場所甚至沒有專職工作人員,難以勝任本職工作。同時,部分老幹部學習活動陣地沒有建立相應規章制度,難以正常運轉。工作人員對新形勢下因地制宜開展老幹部學習活動的創新意識和主動性不強。

三、對策建議

針對以上問題,我市就新時期做好老幹部學習活動陣地建設提出以下對策和建議:

1、完善硬體設施,改善陣地條件。重點做好市新老幹部活動中心建設,將其納入炎帝文化景觀中心——神農城總體規劃中,將其打造成為神農城標誌性建築,力爭做成全省乃至全國一流水平的老幹部活動中心。同時,充分發揮市老幹部活動中心的引導和輻射作用,積極爭取當地黨委、政府重視與支援,進一步完善全市各鄉鎮、街道、社群、村以及各單位老幹部活動中心(室)的硬體設施。按照老幹部的現實需求和活動需要,添置資訊化、現代化裝置,不斷完善活動中心(室)功能,以功能創新來構建合理的老幹部活動空間,滿足老幹部社會生活和精神生活需要。建議省委、省政府出臺相關檔案,對老幹部集中聚居的地區,可以參考村級活動場所建設的模式,對老幹部活動中心(室)進行標準化、規範化建設。

2、拓寬籌資渠道,增強創收能力。除完善老幹部活動中心財政投入機制外,不斷拓寬籌資渠道,逐步建立“政府主導,社會參與,自我發展”良性經費投入機制。通過制定各種優惠政策,大力提倡和鼓勵社會有識之士和個體私營戶、民營企業家獨辦、聯辦、協辦老幹部活動陣地,鼓勵社會各界捐贈和投資建設老幹部活動陣地。建議中央和省級財政通過轉移支付等手段,加大對困難企業、農村基層的支援力度,推動工作平衡發展。同時,加強各老幹部活動中心(室)自身創收能力,充分發揮老幹部活動陣地各種協會組織的人才優勢,發動和組織他們不斷拓寬活動領域,實行有償服務。此外,可利用閒置的場地、房屋和設施,面向社會創辦經濟實體,在為老幹部提供生活便利的同時,可向社會開放,以增加老幹部活動陣地建設的經費來源。

3、整合社會資源,實現資源共享。以深化“四就近”活動為契機,充分利用社群資源,堅持“資源整合、統籌規劃、發揮效益”原則,以市場運作的方式,建設敬老院、託老所、康復中心、日間照料站,在開展學習活動同時,為老幹部提供看護照料、家務幫助等服務。如xx區井墈社群探索建立“日間照料站”新路子,為老人提供學習活動、生活照料、資訊諮詢、心理慰籍等服務。此外,還可採取自建、聯建、社群內駐地單位共建等靈活多樣的形式,積極開發整合現有資源,有效利用各種載體,不斷開闢和優化老幹部學習活動陣地,向有條件的街道、鄉鎮、社群、村進行延伸。老幹部學習活動場地不足,面積不夠的單位,可與職工之家、社群活動場所、村級活動統籌建設,共同使用。

4、實行規範管理,提升服務水平。從工作內容、工作職責、工作人員崗位職責等方面逐步建立起切實可行的規章制度,使服務管理上臺階,真正走上制度化、規範化軌道。不斷創新活動形式,在堅持“小型多樣、自娛自樂、就近就地”原則基礎上,注重日常活動與比賽活動結合、分散活動與集中活動結合,切實提升活動品味,真正發揮陣地效益,愉悅老同志身心。堅持深入基層調研,總結基層老幹部學習活動陣地建設經驗,指導幫助解決實際問題,宣傳推薦先進典型,探索辦老幹部黨校的途徑和辦法,研究建立全省示範性老幹活動中心和老年大學示範校舉措。

5、加強隊伍建設,落實工作責任。選好配強老幹活動中心領導班子,把那些政治堅定、業務精通、善於管理、作風過硬、對老幹部有感情的同志,充實到老幹活動中心領導崗位。建立綜合評估機制,從硬體建設、活動開展、老幹部滿意度等方面進行評估,促進工作和服務水平提高。建立考核評比、獎懲制度,充分調動工作人員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對老年大學,要加強領導,選拔政治素質好、業務能力強的老師任教,並逐步提高專職教師比例,努力建設一支高水平教師隊伍。要培養有一批熱心老幹部活動、勤勤懇懇、樂於奉獻的骨幹力量,充分發揮他們在老幹部活動中的組織作用、示範和帶頭作用,不斷吸引更多的老幹部到活動中心(室)來。

流通業已成為“現代經濟的血脈和神經”,其活躍程度和現代化程度,標誌著一個地區經濟社會的發達程度和先程序度。我市正處在資源型城市經濟加快轉型的關鍵時期,要在“皖江城市帶”中率先崛起,就必須加快發展流通業,努力把銅陵建成皖中南現代商貿中心。流通業不發達,尤其是現代流通業不發達,就難以形成皖中南商貿中心,難以在更高的層次上建設和諧銅陵。因此,進一步用科學發展觀引領流通業加快發展,充分發揮其在皖中南現代商貿中心城市建設中的推動與支撐作用,事關我市新一輪經濟社會發展的全域性。

一、我市流通業發展現狀

改革開放以來,我市流通規模不斷擴大,經營主體多元發展,對提高全市綜合經濟實力和社會繁榮穩定做出了一定的貢獻,也為承接國際產業轉移、實施東向發展戰略創造了一定的市場條件。2006年,全市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48.64億元,比上年增長15.1%;全市流通業擁有各類經營單位 5.7萬餘戶,其中限額以上批發和零售企業25 家,限額以上住宿和餐飲企業17家,城鎮從業人員8.8萬人。

但是,我市流通業的發展理念、發展規模、發展速度、發揮作用程度,與加快推進皖中南現代商貿中心建設的要求和我市周邊地區的發展態勢相比,還存在一些突出問題。主要表現在:

一是觀念滯後,思想認識不到位。當前,制約流通業發展的最大障礙,仍然是思想障礙。由於我市工業經濟比重大,長期以來存在著“重生產、輕流通”和“流通從屬論”的觀念,沒有樹立“投資有限、消費無限”的意識,沒有充分認識到,促進銅陵流通業發展,是實現我市經濟又好又快地發展、推進新型工業化、增加地方財政收入、促進就業、確立皖中南中心城市地位、構建和諧銅陵的需要,進而不能自覺地將加快發展現代流通業,作為建設皖中南中心城市的重要切入點。

二是流通業總量小,企業規模小,競爭力不強。2006年,全市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僅佔我省的2.39%,居全省第16位處中下水平。 “十五”時期,全市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年均增長10%,低於全省10.9%的平均增幅,低於xx市、xx市、xx市的年均增幅2-4個百分點。流通企業攤位式、分散性、小規模的組織形式和傳統的營銷方式佔絕對比重,年銷售收入超億元的商業企業也只有市合百商廈1家,營業面積4000平方米以上的超市只有家得利和合家福兩家,缺乏具有規模效應、市場競爭力強的大型龍頭流通企業。國有流通企業歷史包袱沉重、經營困難,作用發揮有限。

三是現代流通方式發育不足。2006年,我市交通運輸、批零貿易、餐飲、住宿等傳統行業佔流通業絕對比重,以連鎖經營、物流配送和電子商務為主要內容的現代流通方式份額較小,尤其是現代高新技術服務業還幾乎呈空白狀態,總體上仍處於“專業市場雖大不強,傳統百貨不大不強,現代流通既小又散”的現狀。這不僅增加了我市的要素配置成本,而且弱化了城市的聚集功能,制約了城市的平衡發展。因此,流通業組織化、資訊化程度和創新能力有待提高,餐飲業、住宿業發展的產業化和現代化水平亟待提升。

四是農村市場發展滯後。農村市場發育遲緩,商品售後服務體系不健全、市場設施不配套,尤其是市場秩序較亂、商品質量問題較多,方便、安全、實惠的消費環境有待形成。 2006年,我市縣級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3.16億元,佔全市總量48.64億元的6.5%,這與41.6%的農村人口比重極不相稱。

五是發展無抓手,組織沒保障。長期以來,我市對流通產業的發展戰略、產業規劃、政府投資、政策扶持等方面重視不夠。由於缺乏工作抓手,缺乏扶持引導政策,致使行業組織化程度偏低,全市綜合性、專業性市場輻射力小,城市商業網點佈局不合理,特色不明顯。流通主管部門頻繁變動,也從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我市流通業的發展。

二、建設皖中南現代商貿中心的總體構想

(一)建設皖中南現代商貿中心的可行性

1、銅陵具有建設皖中南現代商貿中心的外部條件。銅陵周邊是廣大的欠發展地區,尚無中心城市,銅陵經濟腹地和輻射範圍遠景開闊,極具潛在投資價值。如果能充分發揮區位、交通、資源、產業等比較優勢,最大限度地聚集體外生產要素,加快發展現代商貿流通業,銅陵完全有可能成為皖中南現代商貿中心。

2、銅陵具有建設皖中南現代商貿中心的內部條件。根據世界上經濟發達國家發展經驗,人均gdp達到3000-5000美元的階段,經濟發展將呈加速之勢,即經濟加速增長、產業結構加速升級、消費結構加速轉型。目前我市人均gdp已達4280美元,標誌著我市進入了一個全新的快速發展階段,人們的生活方式將由生活型向享受型轉變,將直接推動城市形態由低階向高階轉變,商貿流通業將處於發展的黃金期。

(二)建設皖中南現代商貿中心的挑戰性

1、從外部看,“皖江城市帶”中的蕪湖、馬鞍山、安慶、池州等市,紛紛高起點發展現代商貿流通業,爭取在新一輪經濟發展浪潮中搶奪先機。這些都對我市加快推進建設皖中南現代商貿中心形成壓力。

2、從自身看,我市以商貿流通為主導的第三產業,尤其是服務業的成長性明顯落後於第二產業的發展。2000年—2004年,我市服務業增長均速為9.5%,明顯低於工業16%的均速增長,服務業佔國內生產總值比重從2003年的37.1%下降到31.8%。

(三)建設皖中南現代商貿中心的戰略構想

1、建設皖中南現代商貿中心的基本思路是:堅持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切實通過“做實零售抓住購買力、發展批發擴大輻射力、建設市場增強吸納力、政策扶持提高引導力、優化服務促進發展力”,加快把銅陵建成皖中南現代商貿中心。

2、建設皖中南現代商貿中心的戰略目標是:到2020年,全市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達到230億元以上,年均增幅達12%;第三產業增加值佔gdp的比重力爭達45%,其中商貿對三產的貢獻率佔三分之二;全市商貿流通業從業人員佔全社會從業人員的60%以上;全市三產稅收佔地方財政收入的比重達50%以上,其中商貿的稅收佔40%以上。

3、建設皖中南現代商貿中心的總體佈局是:建成與皖中南現代商貿中心相協調、可持續發展能力的商業網點結構體系。增強主城區商業中心的核心與帶動作用,完善以主城區商業中心為主導,區級商業中心為支撐,社群商業中心和城鎮商業為基礎的發展機制。發展面向省內外的現代化專業市場,形成以現代化專業市場為主導,其它專業市場為補充的基本佈局。依託長江港口和高速通道,以區域物流為主導,市域物流為補充,構築物流基礎設施平臺,立足皖中南,融入長三角,努力構造社會化、專業化、現代化的物流服務體系,把銅陵建設成為皖中南物流中心,沿江物流中轉樞紐、長三角物流內聯腹地。

三、對策建議

加快銅陵商貿流通業發展,建設皖中南現代商貿中心,必須規劃先行,政策引導,採取以下切實措施:

一要高起點規劃皖中南現代商貿中心建設。根據我市城市總體規劃、土地利用規劃和“十一五”規劃,堅持合理佈局、完善功能、提升水平的要求,市商務局按照高起點規劃皖中南現代商貿中心建設的設想,委託xx市規劃勘測設計院承擔《xx市城市商業網點規劃》設計任務,現已進入審查論證階段,建議市政府儘快組織評審,釋出實施,同時出臺相關落實商業網點規劃建設的管理辦法,保證規劃更具有嚴肅性和權威性,以進一步發揮規劃在合理佈局、集約利用資源、指導重要特色商業區塊發展和形成商業組合優勢等方面的作用,以促進商業網點、市場建設的發展,實現合理空間佈局,提升資源利用效率,提高系統運作質量。

二要打造皖中南現代商貿中心的發展平臺。建議通過實施三個工程,打造皖中南現代商貿中心的發展平臺。一是“雙心工程”,重點是加快市級的商業核心和區級商業中心的發展。通過優化業態,鼓勵大型百貨業、超級市場、大賣場、專賣店等現代商業主流業態集聚,提升新型業態比重。通過提升檔次,結合城區改造,進行“騰籠換鳥”,優化空間利用,提升商業設施品位,增強城市現代氣息,引進大型商場、超市等。通過體現特色,引導各主要街區錯位發展,既各有特色、功能相對獨立,又相互配合補充。二是“雙進工程”,重點是開展建立商業示範社群活動,以便民服務進家庭,便民消費進社群為主題,逐步形成門類齊全、便民利民的城市社群商業服務網路,滿足社群居民多樣化、個性化的消費需求。三是“萬村千鄉”工程,重點是不斷開拓農村市場,構築農村現代商品流通體系,為建設新農村服務。為有效實施三個工程,建議市政府按照“儲備一批、規劃一批、建設一批”的滾動發展原則,籌劃、論證、篩選、確定好我市商貿流通業的重點專案,切實解決其建設用地問題。

三要制定加快商貿流通業發展的促進政策。目前我市周邊地區都已制定加快商貿流通業發展的促進政策。建議我市按照“政府獎一點、稅收免一點,社會扶一點”的原則,制定加快商貿流通業發展的促進政策。所謂“政府獎一點”,即對鼓勵發展的流通企業、在流通業發展方面做出突出貢獻的縣區、商務主管部門及有關企業,政府獎一點。對現代商貿流通業的重大專案、進入國家100強的商貿流通企業,政府將進行重獎;所謂“稅收免一點”,即對現代商貿流通業、上檔次的大專案,政府地方稅收免一點;所謂“社會扶一點”, 即工商、公安、土地、供電、供水、供氣、城管、環保、技監等部門,要共同扶持商貿流通業的發展。

四要成立皖中南現代商貿中心建設領導小組。建議成立皖中南現代商貿中心建設領導小組,市政府主要領導掛帥,各相關部門領導為成員,下設辦公室,辦公室設在市商務局,進而統一協調和指導全市商貿流通業的發展,加快推進皖中南現代商貿中心建設。

為了進一步瞭解我縣住房保障基本情況,掌握廣大人民群眾對保障性住房建設的需求,為政府年終決策提供必要的政策依據,根據xx縣“三民”工程大走訪爭先創優促發展活動的工作安排, 8月中旬,我部門由分管領導帶隊,產權產籍股、物業股、徵收辦、房管所、危房改建辦、縣交易中心、保障性住房管理中心等部門負責人組成調研組,分赴太平社群8類、115戶被走訪家庭,採取實地察看、翻閱資料、召開座談會等方式,就全縣住房保障情況進行了調研。現將有關情況報告如下:

一、保障性安居工程基本情況

近幾年來,根據國家、省、市的相關檔案精神,縣委、縣政府十分重視住房保障工作,把實現城鎮低收入家庭“住有所居” 這一目標作為事關經濟社會發展和社會和諧穩定的大事來抓,並列入各級政府的重要議事日程。年初即制定並下發了《xx縣廉租住房租售管理辦法》(全政〔2011〕13號),特別是今年6月份全市保障性住房建設現場工作會議在我縣順利召開之後,縣委、縣政府把保障性住房建設工作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先後多次召開會議專題研究貫徹落實意見,並由縣住房保障主管部門制定了《xx縣2011年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設工作方案》,切實把保障性住房建設作為踐行科學發展觀、構建和諧社會、提升城市形象、改善民生的一項重點工程,積極推進,大力實施,並取得了階段性成果。

(一)認識明確,態度積極。在調研中,我們普遍感受到,全縣住房保障作為一項重要的民生工程,政府思想認識明確,職能部門工作積極主動。我縣在2009年啟動了廉租住房建設工作,目前,已建成廉租住房800套4萬平方米,另外有1040套5.13萬平方米公共租賃住房、200套1 萬平方米廉租住房、989套近10萬平方米棚戶區改造安置房在建,走在了全市8個縣(市)區前列,起到了積極的表率作用。

(二)合理規劃,領導重視。縣住房保障主管部門結合我縣實際,正在組織編制《xx縣“十二五”住房保障規劃》,為“十二五”住房保障明確工作目標。同時,為了進一步加強對保障性住房工作的組織領導,縣政府早在2007年即成立了xx縣低收入家庭住房保障工作領導小組,指定專人負責,完善政策措施,強化組織協調。為加強保障性住房建設工作,專門成立了住房保障股及保障性住房管理中心,配備專職工作人員,設立資金專戶,著力開展工作。

(三)勇於探索,積極創新。在大力推進保障性住房建設的同時,創新工作思路和方法,積極探索總結有益經驗。在積極穩步推進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設的同時,嚴把工程質量關,保障性安居工程全面納入工程質量安全體系,明確各責任主體的工作職責,嚴格執行工程“六制管理”,並建立了專案點聯絡人制度。切實加強和規範保障性安居工程的建設管理工作。

(四)注重實效,全力推進。按照省、市確定的目標任務,狠抓落實,強力推進保障性住房建設。保障性住房在全縣住房體系中所佔的比重逐年擴大。同時做好年度提標擴面工作,自2007年至今,住房保障條件從人均10平方米提高到15平方米,收入標準從人均月收入234元提高到450元;保障標準從每人每月4元/平方米提高到6元/平方米,對836戶申請保障的住房困難家庭做到應保盡保,其中實物配租411 戶,發放租賃補貼425戶。

二、住房保障工作突出問題及原因分析

我縣保障性住房建設工作在各級各部門的不懈努力下,取得了較好的成績,但通過走訪調研發現,還存在一些突出問題和困難:

(一)住房保障申報工作需要加強配合。由於對住房保障工作重要性理解上的差異,加之受社群管轄區域及人員調整等因素影響。社群在年度提標擴面申報工作中存在把關不嚴,吃不透政策等個別現象,導致部分符合保障條件的居民,社群不讓報,不完全符合保障條件的家庭反而能申報,部分走訪物件對此反應較為強烈。

(二)保障體系不夠完善。一是保障模式比較單一。目前我縣僅開展了廉租房建設、公共租賃住房,而經濟適用住房尚未真正啟動。二是在保障性住房建設過程中,缺少建設管理的專業人才,從政策制定、保障物件、土地供應、資金保障、建設標準等方面還沒有形成長效工作機制。三是低收入家庭住房狀況調查工作機制不完善,在資格審查的過程中,存在申請保障性住房家庭的經濟收入核定困難的問題。四是後續管理滯後。通過走訪調查普遍對保障性住房的後續管理心存疑慮,一些由住戶負擔的水、電、暖及物業等費用難以按時足額繳納,同時,在住房退出機制方面還不夠完善,給後續管理帶來一定的困難。

(三)融資渠道不夠暢通。由於我縣財政收入普遍較低,經濟總量較小,政府儲備土地有限、拆遷成本高、財政支出壓力大的問題。目前我縣的保障性住房建設資金來源渠道單一,主要是國家、省、市、縣按比例的配套資金,要形成一種規範的“政府主導、多方參與”的融資渠道還需要一段時間。

(四)保障性住房設計不夠合理。一是沒有考慮配比建設一定數量的無障礙房,在今年分配入住時,承租家庭成員中有重病或殘疾的,無法正常入住。二是房型設計二室一廳達不到10%,大部分為一室一廳的小戶型,走訪物件反應在使用及功能上受限制。三是小區在公共使用空間考慮上不夠合理,和苑小區、王曹小區的廉租住房底層設定了儲藏空間,但沒有殘疾車、來訪人員的車輛停放位置,給小區規範管理帶來了一定難度

(五)基礎配套需進一步完善。因土地受限,部分保障性住房在規劃選址上相對偏僻,教育、衛生、交通等公共基礎設施及時配套有一定難度,供水、供氣、供電得不到有效保證,保障戶出行不便,文化娛樂、購物場所等配套實施不能及時跟進的問題,增加了保障戶的生活成本。

三、加快保障性住房建設的意見和建議

(一)明確目標,提高認識。縣委、縣政府將住房保障工作納入了今年工作目標績核考核,同時與縣住房保障部門簽訂了民生工程目標責任書,進一步明確了年度工作目標和完成的時間節點。目前,全縣保障性住房建設工作進展速度較快,在做好廉租住房和公共租賃住房建設工作的基礎上,下一步應著手完善經濟適用住房的建設和管理機制,為解決中等以及中低收入家庭的住房困難問題,提供有效途徑。做好社群住房保障專職人員的培訓工作,熟悉、掌握政策,把好申報關,符合保障條件的家庭要儘快納入住房保障體系,讓老百姓充分共享改革開放成果。

(二)協調發展,科學編制規劃。保障性住房建設作為一項長期性工作,應置於政府的全域性工作之中,科學謀劃,統籌兼顧,廣泛聽取群眾意見,積極穩妥地編制規劃。建議政府在今後每年的財政預算中適當作出安排,保證規劃編制的順利實施。專案規劃既要儘可能選擇市政設施健全,教育、醫療、交通便利的地方,又要考慮縣政府的財力可能和群眾的承受能力,把規劃制訂在紮實、可靠的基礎上,確保規劃一批,開工一批,建成一批,安置一批,使困難群眾真正享受到保障性住房建設帶來的實惠。

(三)拓寬融資渠道,加大配套資金力度。縣政府應進一步加大對我縣保障性住房建設的工作力度,為全縣保障性住房建設配套好專案資金。建議在積極爭取國家、省、市專案資金的同時,也要足額配套,以緩解建設資金不足的局面,使全縣保障性住房建設工作按計劃整體有序推進。廣泛動員並吸引有實力、社會責任感強、信譽好的企業家,投身於保障性住房的開發建設。同時,應創造性地開展工作,用好用活中央、省市專項資金,積極開展廉租住房租售並舉的試點工作,完善相關政策措施,用出讓產權的收入,緩解政府投資壓力,滾動發展,實現良性迴圈。

(四)細化保障性住房設計,完善戶型功能。根據《安徽省保障性住房建設導則(試行)》的要求,建議一是廉租住房中建設不於10%的無障礙房;二是戶型設計應以二室一廳為主,可參照《導則》的推薦戶型;三是在其他設計上,本著“確保使用、適度前瞻”的原則,取《導則》要求的中間值較為合理。

(五)完善措施,促進保障性住房建設健康發展。根據地方經濟發展,結合我縣實際,建議對已建成的廉租住房可以實行出租與出售相結合的“租售並舉”方式,按群眾自願原則可以出租,也可以出售部分產權,實行共有產權制度,對這一現象我們要正確看待,進行深入的調研和探討,在不違背有關檔案精神的前提下制定出合理可行的規章制度或政策措施。同時,要按照相關檔案精神,落實配建政策,做好商品房配建廉租保障住房等工作,普通商品住房中要配建不低於5%的廉租住房和不低於10%的公共租賃住房,必須在出讓合同中明確保障性住房的建築總面積、分攤土地面積、套數套型面積、建成後政府收回或收購的條件,對沒有按照規定配建保障性住房的。

(六)積極探索經驗,加強保障性住房管理服務。住房保障管理服務水平的高低,直接關係到住房保障工作能否公平、公正實施、關係到住房保障資源能否公平善用、關係到政府的形象與社會和諧穩定。因此,通過走訪調研,一是進一步完善保障性住房分配方式。應對實物配租形式進行改進,可依據不同的收入狀況和住房情況對低保戶劃分等次,按類別繳納不同比例的住房保證金,強化約束管理,確保“易進易出”。二是進一步完善保障性住房動態管理機制。應逐步建立、健全保障物件家庭收入和住房現狀監控體系,提高核定工作的準確性和真實性,不斷完善廉租房的准入和退出機制。三是加快建立兩級住房保障資訊系統,並與市級管理部門聯網,實現多部門共享,依託資訊科技,建立健全縣、鎮、社群三級聯動的資訊化保障性住房管理工作機制,只要我們按照中央、省、市的有關要求,上下一心,紮實推進,創新工作,通過共同努力,中低收入群體的住房難題一定能得到有效解決,“住有所居”的目標也一定能夠早日實現。

建設情況調研報告篇6

一、基本情況

全縣原有公辦校園137所,教師4530名,學生54204名。“五鎮辦”移交託管後,現有公辦校園89所,教師3206名,學生25880名。移交學校佔總數的35%,教師佔總數的29.2%,學生佔總數的52.3%。目前,移交後教育系統現有學段齊全,中國小教師編制數量符合國家有關規定標準。但由於全縣63%的優秀師資和69%優質學校被移交西鹹新區,致使全縣教育整體實力減弱,學科骨幹教師減少,優質教育資源不足。加之有55名教師因重病無法堅持正常工作,47名育齡教師響應二胎政策請假在家,已經對全縣教育教學工作造成了明顯影響。

二、主要做法

近年來,按照中省市關於加強師資隊伍建設、推進教育均衡發展的相關要求,縣政府及相關職能部門立足自身、深挖潛力、改進機制,堅定不移推進“科教興涇”戰略,不斷加強教師隊伍建設和管理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

一是完善考評機制,激發教師隊伍活力。

結合實際,在充分調研的基礎上,制定了《xx縣鄉村教師支援計劃實施細則》《中國小追趕超越考核評價細則》等一系列制度考評辦法,提出了53類100項考核指標。及時出臺教師績效工資考核實施辦法,統一考核檔次和差距,堅持將重點向一線教師傾斜,突出優勞優酬、多勞多得,增強了廣大教師做好工作的責任感,進一步提高了教育教學的質量。

二是推行教師全員競聘,促進教師合理分流。

以實施全員聘任、嚴格崗位管理為重點,積極推進教育體制改革,“科學設崗、平等競爭、擇優聘用、嚴格考核”,加強了教師全員競聘長效機制建設,優化了隊伍結構,盤活了師資潛力。

三是改革職稱評審機制,保證教師職稱晉升。

針對教師職稱評審中存在的突出問題,提出對因年齡、身體等原因無法在教學一線工作的高階教師由學校予以解聘的辦法,將保留的高階教師名額作為下年度職稱評審的過渡性指標,用於解決長期在一線工作的骨幹教師職稱評定問題,減輕了教師職稱評定壓力。

四是積極爭取專案支援,學校建設力度不斷加大。

近年來,縣政府積極爭取上級專案,通過建設公辦幼兒園、教學綜合樓、餐廳等,北部塬區中國小的教育教學環境不斷改善。

三、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是年齡結構不合理。

全縣50歲以上教師佔17.9%,40歲―49歲教師佔36.96%,30歲―39歲教師佔36.5%,29歲以下教師佔8.7%。今年年底前,全縣還將退休教師104名,今後三年將退休教師345人,30歲以下的青年教師數量偏少,補充壓力很大。因一線年輕教師得不到及時補充導致的教師隊伍斷檔斷層問題,勢必嚴重影響到全縣教育事業的良性發展。

二是師資配置不均衡。

目前,受各種因素的影響,20xx年以來,一些教師想方設法流入縣城校園,加上因各種原因借調到行政機關或其他事業單位上班16人。新招考教師申請辭職66人,造成教師在區域分佈上失衡,一些農村學校師資力量嚴重不足。此種情況下,一些農村學校為保證教學任務的完成普遍招聘臨時人員從事教育教學工作,既擠佔了農村學校的辦公經費,又增加了教師隊伍的管理難度,教學質量也難以有效保障。

三是學科結構不配套。

高中段,生物、地理、物理、化學等短線學科人員吃緊,給實施大學聯考改革帶來很大壓力;國中段,“所教非所學”教師佔比達到37.8%,學科結構不合理引起短缺教師92名;國小段,農村國小大多為“兩名教師包班制”,兩人平均分擔9門課程教學任務,課頭多、任務重,較難實現學啥教啥;多數農村國小沒有專任音樂、美術、體育、資訊等專業教師,致使農村國小的體音美等課程流於形式。

四是職稱評定難度大。

教師的職稱評定是對教師的獎勵與激勵,得到了廣大教師的廣泛擁護。但全縣近年符合晉升副高階職稱條件的480餘人,每年僅有評審指標約40個,可評率為8.3%;現有符合晉升一級教師條件的1106人,每年僅有指標約230個,可評率為16.6%。職稱可評率低,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一線教師,特別是年富力強骨幹教師工作的積極性。

五是後勤保障有待提高。

20xx年-xx年,全省實行新進教師“省考、市選、縣用”機制,外地教師佔我縣招聘人數的82%。如何讓這些優秀的教師安心工作,認真負責地做好教育教學工作,需要我們繼續加大對教師,特別是農村教師在生活、工作等方面的保障力度,確保人才招得進、留得住。

六是編制管理不科學。

調研發現,教師隊伍出現的缺編與超編相互矛盾現象,主要是由於我縣農村國小班額小、教學點相對分散等因素造成的。對此,希望縣政府和教育部門積極研究,儘快拿出一些好的解決方法。

四、意見和建議

一要進一步優化人員結構。

結合我縣教師隊伍建設現狀,積極爭取省市支援,按專業需求招聘教師,逐步建立長效的師資力量補充機制和後備骨幹教師儲備機制,解決好教師缺編及專業結構、年齡結構、性別結構不合理的問題。同時,要根據二胎政策的影響、學生數量變動、學校佈局調整等情況,結合教育事業發展需要,加強縣域內教師的動態管理,推動師資力量合理調整,實現各校園師資的均衡發展。

二要進一步縮小城鄉教育差距。

要按照城鄉教育均衡發展的要求

一是結合實際出臺政策,採取加大獎勵、浮動工資或在晉升職稱、評優樹模等方面優先考慮等辦法,鼓勵那些經驗豐富的優秀教師到農村中國小支教,逐步形成城鄉教師相互交流支援的良性機制;

二是積極推進開展城鄉學校“一對一幫扶”活動,通過開展學科觀摩、課程聽評、教研互動等形式,送教下鄉、相互學習、共同提高;

三是借鑑xx市的“一長多校制”,採取一個縣城學校的校長託管一個農村學校的辦法,逐步提高農村教師隊伍的整體素質,提升農村教育質量。

三是進一步加大財政專項支援。

目前,全縣中國小(特別是國小段)共有臨聘教師194人,分散在各農村中國小,每年約需發放工資419萬,全部由各學校擠佔辦公經費解決,給教育教學的正常運轉造成了嚴重影響。對此,希望縣政府及相關部門能夠引起高度重視,認真研究分析,拿出可行辦法,進一步減輕臨聘教師聘用壓力。

四要進一步做好教師後勤保障工作。

一方面,要加大資金投入,切實解決好農村中國小取暖鍋爐、空調因辦公經費不足導致的閒置不用問題,為農村教師提供良好的工作、生活環境,促使廣大教師更好立足農村、教書育人。另一方面,要儘快啟動教師週轉房專案,為吸引更多高學歷、骨幹教師回縣任教提供條件。

五要進一步激發教師的工作熱情。一要在積極爭取上級支援,增加教師職稱評定指標的同時,制定符合我縣教師職稱評定實際的規劃計劃,既體現競爭擇優,又調動一線骨幹教師工作的積極性。二要充分利用教育方面的閒置資源,規劃設定建設一批規模相對較大、部室完善、基礎設施完備、條件較好的寄宿制農村中國小校,通過整合現有教師及校舍資源,促使大部分農村學校小班額、特小班額多導致的教師配備不足問題得到較好解決,從而進一步激發農村教師的工作熱情,推進農村中國小教育教學質量實現新的提升。

建設情況調研報告篇7

經濟社會發展重要的衡量指標之一就是區域基礎設施建設和重點專案建設,區域內路網分佈是否合理、基礎設施建設是否適應新的發展要求,直接影響到經濟社會的發展速度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為了對我區重點專案建設情況做一個全面詳細的瞭解,筆者親自到惠東縣規劃、統計等部門進行了深入細緻的調查研究。

一、重點專案建設概況

去年以來,縣委、縣政府全力實施“147”戰略,大力推進重點專案建設,拉動了全縣經濟較快增長,為開縣“整體轉型、提速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20_年全縣共安排重點建設專案124個,計劃當年完成投資35.73億元,其中,產業發展專案30個、基礎設施專案66個、社會事業專案28個,分別佔24.2%、53.2%、22.6%。在產業發展專案中,工業投資專案佔22個,分別佔重點建設專案和產業發展專案的17.7%、73.3%。全年實際開工重點建設專案96個,開工率77.4%。當年完成投資23.46億元,完成預期投資的65.7%,佔全社會投資的26.7%,拉動全社會投資增長3.5個百分點。20_年通過推進重點專案建設,為克服金融危機影響,較快扭轉經濟增速下滑態勢,增強20_年經濟發展後勁發揮了重要作用。

二、我縣重點專案建設取得的成績及存在的問題

由於重點專案建設的推進受多種因素的制約,還存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土地制約因素凸顯。土地因素對惠東縣重點專案建設的影響越來越突出。主要是受到了土地供給、審批和管理體制制約,徵地、拆遷工作難度較大,有部分重點專案需要的佔地權屬複雜,有屬省國資委管理的,有屬市國資委管理的,還有屬區國資部門管理的,有的又屬於改制後的企業所有。土地管理上雜亂無章,有的屬於劃撥土地,有的屬於出讓土地。由於在土地利用上牽扯涉及到方方面面的切身利益,甚至進行投資也無法購置到土地,導致了相當一部分專案因土地影響進展較慢、處於停工狀態或無法開工建設。

(二)大專案偏少,投資規模較小,聚集引領效應難以發揮。我縣重點專案總體呈現“量多、個小、分散”的態勢。20_年全縣重點建設專案中,投資規模5-10億元的有5個,1-5億元有27個,分別佔重點建設專案的4.0%和21.8%,平均投資規模不足1億元。小專案過多,導致難以攥緊拳頭,集中有限的優勢資源辦好“大事”。專案完成後,覆蓋影響範圍較窄,不能較快地發揮集聚效應、帶動效應和引領效應,“助推器”作用不很強,推動經濟發展的力度極為有限。

(三)基礎設施專案多,產業發展專案少,對縣域經濟持續快速發展的支撐作用有限。就20_年的重點建設專案情況來看,在124個重點建設專案中,產業發展專案僅30個,只佔24.1%;當年完成投資5.99億元,佔重點建設專案的25.5%;基礎設施專案66個,佔重點建設專案的53.3%;當年完成投資14.33億元,佔重點專案完成額的61.1%。雖然基礎設施建設是經濟發展的'基礎,直接影響經濟增長的潛力,但要增強經濟增長的穩定性和可持續性,必須依靠帶動作用強的產業專案,因此如何推進大型的產業發展專案,特別是能帶動產業集聚的大型工業專案應是我縣今後重點建設專案工作的重中之重。

(四)融資渠道不寬,地方配套資金難落實,資金瓶頸有待進一步解決。受國家產業發展政策、企業自身積累和信用等級等多重因素的影響,一些重點建設專案的融資難度較大。有的專案由於資金短缺,連續十幾個月沒有進展,處於停工狀態。開縣體育場建設預期投資0.52億元,因資金短缺、合作條件有爭議等原因,至今仍未開工,需進一步協調籌資。工業園區b區基礎設施建設一期預期投資3.1億元,受建設資金影響,專案推進緩慢。同時,一些中央和市級投資專案需要地方承擔部分配套資金,但由於開縣地方財力較弱,導致配套資金到位率較低,從而影響建設進度。20_年,我縣新增中央投資專案需縣級財政配套資金0.39億元,而實際僅到位0.21億元,到位率僅為53.2%。

(五)投資環境需進一步優化,督查督辦力度需進一步加大,專案推進速度需進一步加快。近年來,我縣投資環境得到了較大改善,但仍存在一些影響投資環境的問題,主要表現在:一是拆遷難度大、配套設施滯後等問題給專案建設帶來很大影響,造成部分專案進度緩慢、工期延長,甚至出現長時間停工的現象。二是部分專案前期手續審批緩慢,特別是需上報到國家審批的專案,專案前期拿到支援性批件比較緩慢。三是督查督辦力度不夠。縣委、縣政府為推進重點建設專案雖然建立了專門的督查督辦機制,但由於力度不夠大,難以在加快推進重點建設專案方面發揮作用。受此影響,全縣的重點建設專案的推進速度明顯偏慢。20_年全縣124個重點建設專案的開工率不足80%,投資完成進度欠帳35%左右。

三、強力推進我縣重點專案建設的對策建議

(一)創新方式,拓寬渠道,解決資金“瓶頸”制約。我縣是國家級貧困縣,縣級財政收入低,資金用度較為緊張。為緩解專案發展資金緊張的問題,建議採取以下六條措施:一是積極向上爭取專案和資金補助,充分利用國家級貧困縣和三峽移民後續建設等政策,摸準中央、市級下達的專案和資金渠道,做實專案基礎積極彙報,爭取國家、市級政策及各類補助資金向我縣傾斜,實現部分專案縣級配套資金減免或中央、市級全額投入。二是發揮協調機制作用,積極引導銀行有保有控,創新金融業務,優化金融服務,加大貸款投放規模,保障重點專案、優勢企業和重點扶持發展產業的資金需求。同時加強重點建設專案與金融機構之間的協調溝通,繼續做好金融機構與企業之間的牽線搭橋工作,主動與金融單位銜接、推介專案,為解決企業專案資金問題做好協調服務工作,建立良好的銀企關係,保證建設資金到位,實現銀企雙贏。三是支援各類投資主體組建股份公司,實現優質資產重組。積極開展公司股權出質、出資和“債轉股”登記,支援組建小額貸款公司、村鎮銀行、擔保公司等各類投融資企業,加大融資貸款和吸納社會閒散資金的力度,努力解決制約企業發展“瓶頸”。四是擴大對外開放,加強招商引資和利用外資力度,積極挖掘優勢資源,策劃包裝、推介更多好專案,吸引更多市外和國外優秀企業來我縣投資。五是加大市場融資力度,擴大融資渠道,大力促進和引導民間投資。鼓勵符合條件的優質股份公司上市融資,引導民間投資,實現跨越式發展。探索以土地、林權、路權等方式入股組建公司,積極推動全縣土地流轉、註冊商標智慧財產權等產權置換新型出資方式登記註冊。六是認真執行國家西部大開發和其他政策性稅收優惠政策,及時兌現退稅資金,發揮財政貼息資金導向作用,支援企業發展。

(二)立足特色,狠抓招商,進一步優化產業結構。開縣經濟要實現“三年轉型、五年提速、十年到位”的發展目標,必須充分發揮開縣優勢,從產業結構出發,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實現經濟統籌協調和可持續發展。一是更新觀念,搶抓機遇,承接東部產業轉移。為能緊緊抓住國際國內產業結構調整和資本轉移的新動向,我們應站在投資者的角度全面、客觀地分析利用我縣資源和政策優勢,預測市場發展趨勢和經濟收益,激發投資者的投資熱情,圍繞重點產業的配套專案進行精心謀劃,拉長產業鏈,提高產業集聚度,進一步優化產業結構,增強經濟帶動作用和競爭力,切實提高專案招商的成功率。二是提高重點專案爭取工作的針對性。充分發揮我縣勞動力、煤炭、天然氣和旅遊等資源的比較優勢,準確把握國家產業政策,重點在基礎設施、生態建設、傳統產業升級改造和結構調整等領域,謀劃我縣重大戰略支撐專案,在著力抓好能源、食品、輕紡、建材四大支柱產業的同時,培養壯大一批對經濟增長和優化產業結構起重大作用的新興產業,爭取更多像重慶化一集團和美國雪富龍等企業到開縣落戶發展,推動經濟結構進一步優化升級,增強發展後勁。在農業發展方面,繼續加大龍頭企業的引進和扶持力度,構建“產加銷”一體化體系,增加產品附加值,提高經濟收益,促進生豬、柑橘、藥材、肉兔等農畜牧產業快速發展。三是加強對我縣經濟的推介力度。繼續積極參加和舉辦更多像“20_全國對口支援三峽工程重慶庫區經貿洽談會”、“走進中國三峽--重慶開縣第一屆投資貿易洽談會、“走進中國三峽―――重慶開縣第一屆農業產業化投資洽談會”等更高級別的洽談會,深化與優秀企業的接觸,主動迎接大企業的擴張和輻射,學習他們先進的管理、營銷經驗、生產技術,並帶動附加產品、關聯產業的發展。同時展示我縣優勢、文化底蘊及良好形象,提升我縣在市內、國內乃至國際上的形象和影響力。

(三)落實領導責任,強化督查督辦,提高重點專案開工率。一是加強領導,落實責任。進一步完善重點專案建設責任制,把加強重點專案管理,推進重點專案建設擺上重要議事日程,作為應對國際金融危機的重要舉措來抓。全面實行定責任人、定服務內容、定工作進度“三定”管理制度,採取“一個專案,一名領導,一套班子,一抓到底”的辦法,加強調查研究和工作指導,抓好各項工作的組織實施。二是強化管理和督查。加強對重點專案前期工作、專案確定、計劃執行和專案建設等各方面的管理和監督,全程跟蹤服務,適時調整力量,及時排程和協調重點專案建設,促進各部門之間相互協調、配合,從而為全縣重點專案建設任務的順利完成提供有力保障。三是健全機制。建立健全相應的重點專案建設排程和考核機制,主要是結合我縣實際,並參考其它區縣及省市的先進經驗和優異做法,對我縣多年來關於重點專案建設管理所探索積累的一些行之有效的辦法進行歸納、總結和提高,力爭在強化排程、突出重點、加強考核等方面有創新突破和加強提高。

(四)優化環境,提高效率,全力推動重點專案發展。一是優化服務環境,各部門都要顧全大局,樹立全縣一盤棋的思想,把優化投資環境作為義不容辭的責任,熱情服務,簡化程式,提高效率,營造寬鬆的投資環境,真正為企業提供優質高效便捷的服務。二是提前介入,靠前服務,在專案起步階段就將土地預審和組建工作同相關部門的立項、環評、規劃等前期工作同步進行,切實提高專案用地的報批效率。對專案審批、規劃、選址、徵地、拆遷等實際問題,要及時協調解決,促進專案儘快開工。三是誠實守信,嚴格兌現已出臺的有關優惠政策和許諾,提高可信度,樹立良好的信用形象。四是加大政府投入,在財政性資金投入上、要集中財力,積極引導,重點扶持,著重抓好像鯉魚塘水庫、新城區防洪護岸工程和開縣平橋工業園等一批重大戰略性帶動專案,使其早建成,早見效。五是加大土地儲備。搞好土地現狀調查,摸清底數,結合我縣開發建設、產業發展和資源現狀等情況,制定翔實的開發建設總體方案,超前謀劃,有序開發,為以後用地做出科學規劃,做好相關專案土地儲備,避免因徵地、拆遷等因素而引發矛盾,拖延專案進度。

建設情況調研報告篇8

百年大計教育為本,教育大計教師為本。教師隊伍建設始終是教育工作的關鍵環節和核心要素。為進一步加強全縣教師隊伍建設,促進教師隊伍合理優化配置,10月8日—10月31日縣政協委員調研組深入部分學校、街道社群,採取訪、問、聽、看、查等形式,對全縣教師隊伍建設情況進行了認真細緻的調研,現將調研情況報告如下:

一、基本情況

全縣有各級各類學校198所,其中高中1所、完全中學1所、教師進修學校1所、中等職業技術學校1所、國中12所、九年一貫制學校7所、國小146所(含縣直國小4所,中心校15所,教學點13個)、幼兒園28所、特殊教育學校1所。教學班1201個,其中高中119個、職業技術學校19個、國中(含九年一貫制學校)237個、國小707個、幼兒園117個、特教班2個。

在校生共計45739人。其中:高中在校生6354人,中等職業技術學校784人、縣直國中學校4877人、農村國中6489人,九年一貫制學校3584人,縣直國小7718人、農村國小14475人,縣直幼兒園383人、農村幼兒園1045人,特殊教育學校30人。

全縣在編教職工4380人(專任教師4140人,為教職工總數的94.5%),其中高中教師418人、完全中學教師106人、教師進修校教師33人、職業技術學校教師68人、國中教師1057人、九年一貫制學校教師548人、國小教師1802人、幼兒園教師288人、特教學校教師9人、縣直五個二級單位51人。學歷結構:研究生18人,本科2388人,專科1626人,中專259人、高中以下89人。高中、國中、國小、幼兒園教師學歷合格率分別達89%、96.7%、 98.9 %、97.1%。職稱結構:中學高階教師799人,中級教師924人,初級教師338人;國小高階教師711人、中級教師696人、初級教師378人。年齡結構:35歲以下1083人,佔總數的24.7%,36—40歲710人,佔總數的16.2%,41—45歲675人,佔總數的15.4%,46—50歲753人,佔總數的17.2%,51— 55歲748人,佔總數的17.1%,56歲以上411人,佔總數的9.4%。

近年來,我縣立足於“科教興縣”發展戰略,切實加強教師隊伍建設,為全面推進教育事業持續、均衡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師資保障。一是重視師德師風建設,把加強師德師風建設納入學校工作目標管理,與學校的量化管理、業績獎勵掛鉤,通過努力,全縣教師的職業道德水平明顯提高。二是加大教師的培訓力度,依託全員遠端培訓和校本研修培訓,提高教師業務素質。今年為了緩解教師不足,全縣招錄了85名教師,為教師隊伍增添了新生力量。

二、教師隊伍存在的突出問題

(一)從教師數量的配比上看,教師總體數量仍顯不足,教師隊伍區域結構不均衡

1、目前全縣共有教職工4380人,根據內蒙古自治區人民政府辦公廳轉發自治區編辦等三部門《關於全日制普通中國小機構編制管理辦法的通知》(內政發[20xx]24號)檔案規定,經測算核定,我縣各級各類學校(含幼兒園)應配備教職工4485人,全縣實有缺編為105人。為保證教育教學需要,各校聘用臨時代課教師共226人,這部分聘任人員流動性大,有的家長反映孩子才國小三年級就已換了七、八個老師。

2、教師資源不足和教師資源浪費並存,教師資源配置不合理。一方面,近年來,由於部分農村學生大量湧入城內,導致農村教師編制相對過剩(小街基鎮中心校下轄九個村小,在校生198人,教師34人,每個村小包括學前班三個班級,學生人數最多的22人,最少的才2人),縣直學校教師相對緊缺。另一方面,在農村中國小中,縣城周邊條件較好的學校,教師配置超編(如新華中學、新華中心校、北興中學、坤都嶺學校等),而農村偏遠學校缺編(如北清河國小、北清河中學、三棵樹中學等),教師在區域分佈上嚴重失衡,存在突出的供需矛盾。

(二)從教師專業素養上看,教師隊伍素質偏低,難以滿足新課改的需要

1、我縣有近1250名教師是民師轉正、農墾代課教師轉編、接班、委培生安置等走上教學崗位的,特別是農村牧區國小居多。例如,小街基中心校153名專任教師中民師轉公的56人,佔總數的36.6%。這部分教師普遍學歷不高、基礎差,沒有接受過系統的專業教育,教學理念陳舊,教學方法落後,教育技術缺乏,甚至出現上不了課的現象,學生不喜歡,家長不滿意,社會不認可,直接影響我縣教育教學質量的提高。

2、非專業教師任教現象嚴重。被調研的幾所中國小音、體、美、外語、微機專業教師都不夠用,存在著其他學科教師改科擔任或招聘臨時教師任教,很難達到專業教師水平。

3、教師外出學習機會少,縣內培訓機構培訓形式單一,培訓質量提高緩慢,致使部分教師教學理念得不到更新,教學方式單一、呆板,缺乏積極的課改意識,難於適應課程改革的需要。

(三)從教師的職業道德上看,還存在部分教師責任心不強等現象

少數教師職業道德意識淡薄,工作中缺乏熱情,不重視自身素質的提高,存在教育精力投入不足,教學態度不夠嚴謹等問題,從而導致教學質量不高。有的教師從教行為不廉,以教謀私,有償家教,違規補課,甚至存在吃拿卡要現象;有的教師施教行為不端,對學生缺乏愛心、耐心,方法簡單、態度粗暴,諷刺、挖苦、侮辱學生,甚至體罰、打罵學生;有的教師自律意識不強,自身形象不佳,紀律鬆弛、作風渙散,存在個別酒後授課現象。少數教師師德失範,損害了人民教師的形象。

(四)從教師隊伍結構上看,學科結構不平衡,年齡結構不合理

1、學科結構不配套。總體看,基礎學科教師基本能夠滿足需求,音、體、美、外語和微機專業教師缺編嚴重。許多學校的音、體、美學科不能開足課時或由其它專業教師改科、招聘臨時教師任課,跨學科教學、非專業任教的現象嚴重,致使有些課程形同虛設,直接影響教學質量。其中農村牧區中國小這種狀況尤為嚴重,例如,坤都嶺學校國小部,16個教學班,只有1名音樂教師、1名體育教師、沒有美術教師。據調查,有的學校教師總體上不缺編,但部分學科教師偏多,還有些學科卻無專業對口教師。例如二中,外語教師超編5人,又無法轉崗任其他課程,同時,缺少音體美等學科教師,在農村中國小普遍缺少外語教師,影響了農村中國小外語的教學質量,造成了教師資源的浪費。

2、教師隊伍年齡老化。全縣教職工中,30歲以下330人,佔教職工總數的7.5%,46週歲以上1912人,佔總數的43.7%。教師年齡結構老化,這種現象在農村國小中尤為突出,如小街基鎮中心校教師隊伍中46週歲以上的教師92人,佔總數的60.1%。農村學校1436名教職工中,30週歲以下72人,佔總數的5%;51週歲以上的608人,佔總數的42.3%。年齡狀況呈倒金字塔結構,學段越低教職工年齡越大,老、中、青梯隊結構不合理,令人堪憂。

3、由於學校實行寄宿制,各個學校都缺少工勤人員,食堂、宿舍只能僱人管理,增加了學校的開支。小街基鎮中心校食堂、宿舍僱用53人,每年因此項支出近80萬元,實驗國小僱用26人、二中僱用31人,年支出都在30多萬元,全縣有寄宿制的學校都存在這個問題,加重了學校的負擔,增加了安全隱患。並且各個學校都急需校警、校醫和心理健康教師。

(五)從教師工作環境上看,教師待遇未落實到位

1、專業技術職務不合理。一方面,自20xx年至20xx年,我縣有6年時間沒聘任專業職務,導致教師專業職務普遍較低,嚴重挫傷教師工作積極性。被調研的建華中學已評高階36人,聘任13人;實驗國小已評42人,聘任10人。另一方面,在專業職務聘任中存在城鄉比例不一致,以高階職務為例,縣城中學為18%、農村10%,縣城國小8%、農村4%,使長期工作在艱苦環境下的農村教師們很難接受,這也是導致農村教師不安心工作的一個重要原因。

2、教師身體健康狀況不容樂觀。全縣約有100餘名教師患有重大疾病不能堅持正常上崗,患頸椎病、腰椎病、咽炎等慢性職業病的教師比較普遍。

三、對加強教師隊伍建設的幾點建議

(一)進一步推進人事制度改革,科學配置教育資源

1、縣政府要根據教師管理特點,建立健全符合教師隊伍建設的配套編制、人事管理制度,有關部門要重新核定中國小教職工編制,對編制實行動態管理。在實行城鄉統一的中國小編制標準的前提下,也要充分考慮我縣許多農村學校教學點分散、教學班較多學生偏少的實際,以教學班數量、課程設定和寄宿制學校實際為依據,採取師生比和班師比相結合的編制核定方式,設立小規模學校編制最低保障數,科學、合理地核定和使用教師編制。要打破學校界限,對全縣現有教師資源進行合理配置,按學校實際情況核定教師編制,按學科、依專業配備教師,真正做到用有所專、教有所長,促進教師資源的均衡配置。

2、建立教師退出機制,建議對男滿55週歲、女滿50週歲的教職工,因身體原因不能勝任教學工作的,實行內部退養,不再佔用編制;對因長期有病不能繼續從事教學工作的人員,按照國家規定辦理病退手續,退出教師崗位,為教師的調配補充提供人員編制空間。

3、建立科學有序和穩定的教師隊伍補充長效機制並注重組織實施。20xx—20xx年五年內,將有708名教師退休。縣政府要根據教學實際需求,逐年有計劃地從師範類院校畢業生中招錄教師,儘量補齊每年自然減員人數,尤其要優先滿足薄弱學科和緊缺學科教學需要。要實行定向、定崗招錄,多采取雙向承諾的招錄方式,解決當前教師隊伍在年齡、性別、學科上的佈局不合理問題,不斷完善教師隊伍科學配置;要儘早為各學校配齊校警、校醫和心理健康教師,為校園安全提供保障。

4、建立健全城鎮中國小教師到農村任教制度,開展城鄉結對,建立對口支援關係。制定政策,有計劃、分期分批組織城鎮教師特別是優秀教師到農村中國小尤其是薄弱學校任教或支教,並在獎勵、津貼、晉職、評優等方面給予優先考慮。如城鎮中國小教師晉升高階職稱,應具有一年以上在農村學校或薄弱學校任教的經歷;城鎮教師如果到農村或薄弱學校任教,可以優先評定高階職稱等等。同時要制定流動教師管理辦法,增強支教教師工作責任感,提高支教效果,促進義務教育的高質量發展。

5、完善教師職務聘任制度,實行專業職務聘任常態化。合理核定聘任比例,提高農村中國小中、高階教師的職稱聘任比例,做到城鄉比例一致。同時適當提高農村教師的待遇,以此來穩定農村教師隊伍。

(二)加強領導,注重培訓,切實提高教師隊伍的整體素質

1、加強領導、健全機構。縣政府要高度重視教師隊伍的培訓工作,成立由分管副縣長親自掛帥的教師培訓領導小組,統籌謀劃全縣教師隊伍的培訓工作。形成由縣教體局規劃指導、縣教師進修學校具體實施、教體局各相關股室密切配合、各學校積極參與、教育督導室跟蹤評估檢查的培訓機制,確保培訓質量。

2、專兼結合、加強培訓師資隊伍建設。建立由名師、名校長和教學能手組成的專兼職相結合高水平的教師培訓師資隊伍,充分發揮其指導學校開展教研活動和培訓教師的作用。

3、強化培訓,提高教師整體素質。按照“全方位、低重心、本土化、高效益”的理念和“面向全員、突出骨幹、傾斜農村”的工作思路,進一步加強任課教師學歷教育、集中培訓、校本培訓、學術交流“四位一體”的教師教育培訓力度。繼續採取“走出去”、“引進來”的方式,不斷拓展我縣教師的視野、思路。目前教師全部走出去不現實,因此把重點放在“引進來”上,邀請一些專家到我縣來講課,擴大受教育面。同時,要與時俱進不斷創新培訓的形式、方法和內容,切實提高教師隊伍整體素質。

(三)多措並舉,不斷提高教師的教學水平

1、加強對新教師的培養。採用骨幹帶教、專家講座、技能評比、觀摩研討等多種的培養方式,有步驟地開展新教師的崗位培訓,促使他們儘快成長、儘早勝任。

2、注重培養青年骨幹教師。遴選一批學科基礎紮實、具有創新能力和突出發展潛力的優秀青年教師,作為學科帶頭人、教學名師的後備力量重點進行培養,使之成為教師隊伍的中堅力量。

3、實施優秀教師的培養工程。大力開展以全體教師素質為主的“提升工程”、以骨幹教師培育為主的“名師工程”及“青藍”培養工程。下大力氣,加大投入,力爭在5-10年內培養一批在全縣具有一定影響力和知名度的學校管理專家和學科名師,讓他們在教師隊伍中發揮骨幹示範作用,從而帶動全縣教學水平的整體提高。

(四)進一步加強師德師風建設,増強教師愛崗敬業責任感

1、建立制度規範教師的師德。將師德表現作為教師考核、聘用、評價的首要內容,實現師德教育的制度化、科學化、經常化,增強師德教育的實效。

2、利用輿論監督約束教師的育人行為。定期開展學生、家長和社會對教師滿意度的測評,教育局相關科室要經常深入學校,檢查指導師德師風建設情況,及時發現和表彰先進典型,解決存在問題,不斷塑造教師隊伍的良好形象。

(五)建立健全激勵機制,營造和諧的教師成長環境

1、合理地制定績效工資實施方案,完善績效工資的激勵機制。充分發揮績效工資的作用,調動廣大教師工作的積極性;進一步完善競爭上崗制度,逐步建立職務能上能下、人員能進能出的教師管理新機制,為教師全身心地施展才華提供廣闊的舞臺。

2、以人為本,營造和諧的教師成長環境。要不斷改善教師工作、生活、學習條件,關心教師的身心健康,每年為教師進行一次健康體檢。建立專項的教師激勵基金,每年政府要對優秀的教師和先進教育工作者進行表彰,以激發教師工作熱情,吸引更多的優秀人才長期從教、終身從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