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調查報告範文1000字6篇

調查報告在完成的過程中,大家知道有哪些一定要留意的地方嗎,一定需要注意邏輯嚴謹,下面是本站小編為您分享的調查報告範文1000字6篇,感謝您的參閱。

調查報告範文1000字6篇

調查報告範文1000字1

為了解汕大學生的壓力情況,《汕大青年》編輯部於12月份進行隨機抽樣問卷調查。主要從學業、前途、經濟、人際關係、家庭等方面進行了調查。調查物件為汕大一至四年級學生,發放問卷300份,收回有效問卷273份,問卷有效率為91%。

九成學生有壓力

調查顯示,汕大91.9%的學生感到有壓力存在,其中24%的人感到壓力較大,2.3%的人覺得壓力難以承受。提及壓力對生活的影響,近20%的大學生認為壓力帶來負面影響,短期內辦事效率低;14.6%的人認為在壓力的作用下生活變得不受自己控制。

汕大心理諮詢中心的金豔老師說:“大學生存在各種壓力是正常的。”但總體看來,汕大學生壓力適中。

前途問題最感壓力

調查顯示,汕大學生感到壓力的最大來源是自己的前途問題,佔34.8%,其次是經濟壓力(佔27.1%)及學業壓力(佔26.1%)。而人際關係,家庭,戀愛,個人形象與外界輿論造成的壓力影響則比較小。83.3%的人認為壓力最大的時期為期末臨近考試時。

華南師範大學對廣州市6所高校的大學生進行了問卷調查,結果發現:一般大學生(廣州)最大的壓力源是“自我認知”和“競爭”,而非“學習”、“就業”這些實際問題。這與我校學生的主要壓力源不同。

八成人積極面對壓力

80.6%的學生在面對壓力時會尋找各種方法來降低影響。近60%的人認為壓力能轉化成動力。金老師說:“一個學校有這麼大比例的學生尋找各種方法降低壓力的影響,是非常積極的。”但仍有8.1%的人選擇被動應對,期望壓力自動減少;9%的人會選擇逃避。

當身邊的人因壓力而悶悶不樂時,62%的人會採取各種措施幫助他(她)緩解壓力。25.3%的人的情緒會受到影響。

運動最解壓

當壓力已經無法迴避的時候,如何有效地排解呢?據調查結果顯示,汕大學生採用的解壓方式多種多樣,其中以運動減壓的佔22.9%,聽歌佔17.8%,睡覺佔9.3%,並且還有人選擇寫日記,購物,獨處等方法。

“這些緩壓方法只能使你在一段時間內壓力得到緩解。”金老師說。她認為緩解壓力更重要的是標本兼治。壓力來源可能有多個,要在眾多壓力源中尋找主要的,才能更好地解決問題,比如臨近考試時最主要的是考試壓力。

自殺潛在危機

10月31日,清華大學化工系研究生洪乾坤在福建泉州中營學院墜樓自殺身亡,走上不歸路,最主要的原因還是找工作時面臨了巨大的社會壓力。大學生自殺事件屢屢發生,大學生壓力狀況應引起重視。

調查發現,在汕大竟有5.2%的贊成使用如自殘、自殺的方式應對壓力,有6.6%的人立場不明確。“雖然贊同這種做法的人也許自己並不會真的去自殺,但起碼說明這些人有自殺的傾向。”金老師分析說。她說5.2%的比例看似不高,但是對於學校和學生自己來說非常危險。

從現時學生的心理狀況看來,要徹底“消滅”壓力基本是不可能的。那麼想要提高生活的質量,就應該與壓力共存,在壓力下繼續前行。

調查報告範文1000字2

一、課題提出:

這也許是一個老掉牙的課題,可是這也是一個與時俱進的課題。曾經優美的環境已不復存在,曾經的調查結果也已不符和現在居民的想法,況且目前龍灣區確實面臨著環境質量普遍下降的問題。這不得不讓我們深思:居民的環境意識到底如何,還是“各人自掃門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的舊思想佔上風嗎?因此,作為地理調查組組員的我們針對龍灣區的河流汙染、生活垃圾等的處理做了一次全面的調查與分析。

二、研究內容:

1、瞭解永強一帶的環境質量,垃圾筒及清潔工人的狀況;

2、根據存在的問題,列表調查(附後)

三、研究的目的意義:

1、敲醒環境意識正處於“朦朧”狀態的居民,從而提高他們的警覺性:

2、讓居民瞭解有關單位的工作情況,從而更好的配合好政府工作,同時也讓單位人員掌握居民的看法意見,進一步改進工作制度、措施;

對提高龍灣區的環境質量和居民素質有一定的幫助。

四、研究過程:

(一)調查步驟:

1、走訪附近街道並取景拍照

2、設計問卷,發放填寫

3、訪問環保局職能部門

4、分析並總結調查結果

(二)調查方法與調查物件:

1、調查方法

設計問卷(共15題)發放204張並全部收回

具體方法:在龍灣區踩點永中、狀元、永昌、瑤溪五個街道的部分居民採用現場答題的方式進行問卷調查。問卷由調查物件當面填寫並收回。

2、調查物件

我們調查的物件為龍灣部分居民的沿街的經商者,另外還有學生、農民、工人、醫生等。

(三)問卷調查及分析:

我們的調查內容主要有居民對周圍環境的滿意程度,對當前環境問題的一些看法,日常生活垃圾的處理方法,對政府環保部門的工作建議等等。

本次我們調查的居民為204人,從被調查者的態度來看大部分居民還是對環保問題感興趣的,而且在調查過程中也本著認真、負責的態度填寫了問卷。但仍有少部分人對環保問題抱著無所謂的態度,對當前的環境狀況視若無睹,事不關己,高高掛起

從問卷的調查結果來看,有49%的人對亂扔垃圾的行為感到氣憤,而且69.6%人對自己亂扔垃圾感到慚愧,如此看來,環境問題已經日益喚起了廣大居民的重視。

現如今的白色汙染已成為重要的汙染源。為什麼白色汙染如此嚴重呢?從調查結果中不難得出答案。問卷上有這麼一道問題:你上街買菜是否會帶上籃子?有86.8%的人回答沒有,且直接使用塑料袋。而使用一次性用品的人也佔很大一部分比例。針對這一現象,有人就提出應該在菜市場口擺放籃子,以減輕白色汙染。

對於生活汙染的處理方法,有80.6%的人表示會將垃圾丟於垃圾箱,這是一個令人欣慰的結果。然而在令一個問題的回答上又不禁引起我們的思考,其中有54.9%的居民反映在周圍找不到垃圾筒;他們提出要增加沿街垃圾筒的數目。據我們組成員的走訪調查,確實發現這一問題,如永興的下洋街,衙城街,永昌的紀興路等均無垃圾筒,而有些所謂的垃圾筒也早已經面目全非。所以,我們覺得環保部門應該多深入瞭解群眾的生活,對居民提出的好建議要採納並付諸行動。

清潔工是我們城市的美容師,僅龍灣區人數就有1000多人,很多人對清潔工都抱感謝的態度,但也有大約半數的人對政府的環保工作不太滿意,認為太過於形式化。

問卷的最後一道民意題“您對政府、環保職能部門今後的環保工作有何意見和建議。”很多人都建議政府加強宣傳力度,將口號落到實處!

但是把環境汙染的原因全都歸咎於政府也是不合理的,因為政府畢竟只是一個以行政為職能的機關單位,居民的實際行動才是主題,提高居民自身的素質和環保意識才是解決環境問題的關鍵。比如問及對自家門口的河道被汙染後的反映,雖然有38.2%的居民表示會自覺監督,組織附近居民進行保護,但持“與我無關、愛理不理”的態度竟佔19%,據前述情況來看進一步提高居民的環境保護意識迫在眉睫。

總體的居民調查結果顯示,龍灣區居民已初步形成環保意識。但這只是單方面的結論。為更好的對此次課題進行深入瞭解,我們小組成員一同走訪了龍灣環境衛生局,與那裡的負責人婁長貴婁主任交流了近一個小時。

調查報告範文1000字3

每天清晨的上學路上,我總會看見許多國小生手裡拿著五花八門的零售:有雞翅、有熱狗、有面包、有糖果·····總之就有盡有。我想:一個國小生一天、一星期、一年該吃多少零食呢?那麼,一個班,一個學校又如何呢?於是我開始了一次小小的社會調查。

上學路上,我詢問了許多國小生,問他們一天從家裡帶多少錢上學。答案是:富裕的家庭少則10元、20元,多則30元、50元;一般家庭5-10元;困難家庭1-3元。我還看到,上學路上的小賣店一家接一家,而學校附件的小吃店、小吃攤,竟有20多處。學校附近的小吃店鋪這麼多,是因為這裡有市場,同學買的多,吃的多。不少同學走進校門時,手裡拿著吃的、喝的;而中午、下午放學,走在回家路上,手裡還是拿著吃的、喝的。

在我們學校,平均每人每天花3元錢,並不是一個誇張的數字。我根據這個標準計算一下:一個學生一年花在“吃零嘴”上的錢就有1095元,國小階段六年下來,他(她)要吃掉6570元。一個班級以50人計算,六年要吃掉32.85萬元;一個學校以1000人計算,六年要吃掉657萬元!那麼,全縣(市)、全省、全國的國小生們一年花在“吃零嘴”上的錢又是多少呢?這真是“不算不知道,一算嚇一跳”!

光是“吃零嘴”就吃掉了那麼多錢,多麼可惜呀。想一想,這些錢可以讓多少人的生活得到改善,可以讓多少孤兒得到撫養,可以讓多少失學兒童重返校園·······此外,我在報紙上看到一篇關於零食衛生方面的文章,說是一次食品衛生抽查中,十種零食裡有六種不合衛生規格的,合格率僅為40%。這樣看來,真不如把這些錢捐給希望工程,讓失學兒童重返校園,讓所有的小朋友過上幸福快樂的生活。

其實,寫這篇文章,還有一種情況是應該調查的,哪就是我們周圍有多少貧困兒童,他們的生活又是怎樣的,可是我的能力有限,還不能做這樣的調查。總之,我們應該少吃零食,把錢用在該用的地方,或多買有用的書籍,增加知識,或向社會奉獻愛心。

調查報告範文1000字4

文化需求是社會人的一般需求。根據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人有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實現需求五類,依次由較低層次到較高層次。當新生一代農民工物質需求逐步得到滿足時,其他方面的需求就會被激發出來,文化需求顯得相當突出。

新生一代農民工文化需求現狀分析

1.新生一代農民工對文化娛樂生活的需求。文化作為一種符號傳遞著新生一代農民工的精神狀態。新生一代農民工已經由生存理性轉變到社會理性,物質已經不再是他們唯一的需求,他們的文化精神需求同樣迫切。但是由於經濟原因,農民文化消費潛力不強;另外,包括政府部門在內的社會各界,對新生一代農民工的文化需求未給予足夠的重視和關注,把農民工的需求排斥在外,其文化娛樂生活極其單調。調查顯示,新生一代農民工休閒娛樂方式主要停留在睡覺、聽廣播等較為原始、低階的娛樂方式上。即使有的農民工開始接觸網路等較現代化的娛樂方式,他們也大多把網路作為打發時間的工具(聊天、看電影等),而沒有有意識地利用網路在資訊傳遞、文化提升、人際交往等方面的重要功能。新生一代農民工相對單調的文化生活致使他們在價值觀上也呈現出保守、落後的特徵,大大不利於其市民化程序。

2.新生一代農民工對專業技能的需求。學好一門過硬的技術是大部分新生一代農民工最強烈的願望。新生一代農民工的文化水平比傳統農民工雖然有了顯著提高,但因為沒有一技之長,他們即使有心擺脫出賣苦力的低階打工狀態,也普遍感到心有餘而力不足。新生一代農民工融入城市生活的第一個“坎”,就是求職過程中的技術門檻,他們普遍陷入一種“技術困境”。另一方面隨著產業的升級,城市此刻緊缺技術工人,但求職農民工80%沒有任何技能,遠遠滿足不了市場要求。雖然新生一代農民工已經有了初步的學習意識,但由於學習成本較高以及收益的不穩定性,對於學什麼、怎樣學,卻還存在著很多迷惘和認識上的誤區。

3.新生一代農民工對科學文化知識的需求。雖然新生一代農民工文化水平較傳統農民工文化水平有顯著提高,但是其平均受教育年限卻遠遠低於城市從業人員,這種差距與農村城市化的程序不相適應。新生一代農民工要想真正融入城市,就要不斷學習,理解新知識、新技能,從根本上適應農民到市民主角的轉變。隨著新生一代農民工維權意識的逐漸增強和自我意識的覺醒,他們要想順利地爭取自己的權利,務必有相應的法律知識和文化知識與之相匹配,他們的實踐需要決定了他們對文化知識的渴求。另外,許多農民工在城市遭受到了缺乏科學文化知識帶來的困惑和失望,有些把期望寄託在了下一代身上,期望子女能夠理解良好的教育,從而改變自己的命運。

新生一代農民工文化需求原因分析

1.新生一代農民工受教育程度相對較高,學習慾望強烈。新生一代農民工與上一代農民工相比,文化水平都比較高,基本上是國中以上,還有一部分是高中生,甚至有些理解過中專或高技類課程培訓,知識面、資訊來源比較廣。同時在工作過程中,新生一代農民工的學習熱情較高,知識能夠改變命運這種觀點在新生一代農民工中得到最廣泛的認同。他們不僅僅僅自己有著強烈的學習慾望,而且對下一代也寄予很大的期望。對知識的渴望使新生一代農民工對文化供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現有的文化狀況遠遠不能滿足新生一代農民工的文化需求。

2.新生一代農民工對城市的認同度較高,土地意識淡化。新生一代農民工自身特性變化和技能素質提升,加上農地制度變遷使得他們新生一代農民工的鄉土社會認同在減弱,他們大多數人往往直接從學校進入外出務工行列,有的還是在城裡跟著打工父母成長起來的,對於現代產業規律的熟悉程度遠高於傳統農業。同時,他們極力謀求對城市社會的認同,在經歷了城市生活及文化氛圍的薰陶之後,更感覺到城鄉社會的差距,從而表現出對城市社會更強烈的嚮往。他們不管各種制度性的障礙仍然存在,轉變就業觀念、生活方式、消費方式,用心主動地融入城市生活。新生一代農民工對城市生活的嚮往和對禮貌生活的追求對傳統的思想觀念、雙重製度和限制政策提出了挑戰。

3.新生一代農民工職業期望值較高,立足長遠發展。新生一代農民工進城務工的目的,更多的不是為了生存而是為了謀求發展。他們有較強的拼搏意識和進取精神,有自己的思想,甚至有明確的職業規劃。他們不僅僅僅滿足於掙錢來改善家庭生活,而是要求有所發展。他們更看重個人的潛力和機會,相信只要透過個人努力拼搏就能獲得成功。在爭取待遇、謀求更大發展空間上,這一代農民工要求更加直接。一些新生一代農民工刻苦學習專業技術,以提高就業的競爭潛力。他們把務工當做學習、提高、適應的過程,期望透過自身的努力,實現從農民到工人到更高社會層次的生存方式與人生道路的轉變。這要求政府和社會務必重視新生一代農民工對知識和專業技能的渴求,滿足他們的發展需要。

滿足新生一代農民工文化需求的對策推薦1.多方推進,豐富新生一代農民工文化生活。儘管新生一代農民工的生活方式已經和城市居民差異不大,但在精神上,他們仍獨自結成了一個群體,這個群體和城市文化似乎有些格格不入。要滿足新生一代農民工的文化需求,使他們儘快融入城市文化,需要政府、社會、企業和農民工自身共同努力。

一是發揮政府的主導作用。政府是豐富農民工文化生活的主導者,要把豐富農民工文化生活納入公共服務範疇,不斷增強公共服務的職能。

二是企業要充分發揮農民工的主體作用。要根據農民工的需要層次,增加文化活動設施,豐富農民工的業餘文化生活。同時,要組織農民工開展豐富多彩的業餘文化活動,激發農民工的參與熱情。

三是用心發揮社會組織的重要作用。社群、各級工會、共青團、婦聯等人民團體要經常為農民工組織一些形式多樣的群眾性文體活動,滿足他們多層次、多方面的文化需求。加強教育培訓,全面提高新生一代農民工素質。對新生一代農民工而言,自身素質的高低直接關係著獲取資源潛力的高低,進而影響著他們的社會認同狀況和社會融入潛力。

一是要對他們進行科學文化知識培訓。根據新生一代農民工比較年輕、受教育水平較高、理解潛力較強等特點,透過建立和完善多層次新生一代農民工教育培訓體系,使他們學習現代科學文化知識,並透過多層次教育體系來引導和組織新生一代農民工理解就業和創業培訓,提高其綜合素質和職業技能水平。同時開展職業道德教育,把他們培養成為既熟練掌握職業技能,又具有良好職業道德的新型勞動者。

二是擴大新生一代農民工的社交面,加強與其他群體尤其是城市居民的互動交流。要利用社群、街道辦及其他社會團體等資源優勢組織豐富多彩的活動,在交流和互動中增進了解,促進融合,從而使新生一代農民工在思想觀念、行為方式、禮貌素養等方面受到潛移默化的影響。同時,也使城市居民糾正對新生一代農民工的偏見,消除歧視,以平等的心態看待並接納他們。

三是加大對農民工教育培訓的投入。透過政府主導,社會團體輔助等方式整合現有的教育培訓資源,充分發揮各類教育培訓機構和工青婦組織的作用,用心探索政府、企業與社會共同推進農民工教育和培訓的新路徑,多渠道、多層次、多形式開展農民工職業培訓和素質教育,不斷提高農民工整體素質。

調查報告範文1000字5

由『凱瑟克基金』出資支援的『川越5.12』專業團隊能力建設研究培訓專案自啟動以來,得到了香港理工大學、民政部社會工作研究中心有關方面的大力支援。基於20xx年5月底民政部赴災區社會工作專家服務隊提出的災區需求評估調研報告,20xx年8月15日至21日,民政部社會工作研究中心派馬福雲、成彥2位同志前往四川理縣,對當地鄉鎮幹部和村級幹部進行培訓需求調查,以進一步完善該培訓專案的課程設定,有針對性地開發培訓材料,保證基層幹部能力的提升。現對調研結果報告如下:

一、理縣概況

理縣位於四川省中部,阿壩州東南部,屬典型的高山峽谷地形,是川西北交通要塞和商貿集散市場之 一,總面積4318平方公里,總人口不到5萬人,居民以藏、羌、回、漢等民族為主。全縣轄4鎮9鄉,包括雜谷腦鎮、米亞羅鎮、古爾溝鎮、薛城鎮、夾壁鄉、樸頭鄉、甘堡鄉、蒲溪鄉、上孟鄉、下孟鄉、木卡鄉、通化鄉、桃坪鄉。全縣經濟以水電、蔬菜、藥材及旅遊為主。

地震災害後,在湖南省的援建下,理縣災後重建工作如火如荼。重點工程建設如學校、醫院、農村飲水灌溉工程等建設專案基本完成,農房重建及加固工作接近完成,鄉村道路、村組道路、戶間道路硬化工程,鄉村風貌改造,三湘大道建設等專案建設在緊張有序地推進,力爭兩年內基本完成原定三年建設目標。

二、調研目的與物件

本次調研目的是通過對基層幹部的調研訪談,瞭解他們的實際工作現狀,瞭解他們對能力培訓的期望,以確定能力建設的具體目標、培訓方式、課程內容,並徵詢其對培訓時間、地點的意見建議。

『基層幹部』是能力建設培訓的物件,經過與理縣縣委組織部協調,本次調研主要選取了理縣13個鄉鎮中的7個鄉鎮:古爾溝鎮、樸頭鄉、雜古腦鎮、甘堡鄉、薛城鎮、通化鄉、桃坪鄉,有9名鄉鎮幹部和4名村居幹部進行了培訓需求訪談,其中9名鄉鎮級幹部均為男性,年齡在28-45歲之間,均為大學專科以上文化,其中1人為碩士研究生;4名村居幹部也均為男性,年齡在30-45歲之間,均為高中以上學歷。

三、調研主要結果

1、災後主要工作

地震災害後,鄉鎮及村居幹部的主要工作內容分為三階段,首先是搶險工作,包括轉移安置村民、救援受傷災民、從倒房中挖掘物資等;其次是救災工作,包括受災情況統計、救災物資發放、組織搭建過渡房、兌現死亡傷殘補助、配合醫療隊實施救援等;第三是災後重建工作,包括農房重建及加固以及配合湖南援建隊所進行的學校建設、醫院建設、三湘大道建設、農村飲水灌溉工程、道路硬化、鄉村風貌改造、產業結構調整以及扶貧工作等。

2、工作中的問題

基層幹部在災後重建中面臨很多問題和困難,這主要包括:

(1)工作壓力過大。調研中被訪幹部普遍表示目前面臨極大的工作壓力。理縣經濟社會發展本來存在很多欠缺,災後重建有大量繁雜而具體工作要做,但是鄉鎮級政府工作人員少、工作能力不強,人力資源嚴重匱乏。原定三年重建任務兩年內要完成使得鄉鎮工作任務倍增,面對各個部門的工作任務和要求,鄉鎮基層幹部疲於奔命,再加上理縣屬於少數民族聚居地區,高山地帶生存環境差,河谷地帶耕地短缺等條件的影響,鄉鎮幹部感到極大的工作壓力。

(2)身心壓力大。繁重的工作任務給基層幹部帶來了深重的身心壓力。我們走訪6個鄉鎮政府的辦公樓建設都滯後於當地農房、學校和醫院建設,幹部工作、辦公環境較差,基本沒有體育健身設施。鄉鎮工作人員長時間置身於重建第一線,吃住在辦公室,難得回家得到家庭的溫暖,特別是大部分幹部自家也是受災戶,自家住房的重建他們卻無暇顧及,有的得不到家人的理解和支援。地震救災以來,基層幹部都沒有休過節假日,每天超時工作,高負荷的工作量和工作強度、低質的生活質量,加之對家人的愧疚使得他們面臨極大的身心壓力。一些基層幹部在工作中表現出的焦慮、愧疚、孤獨、失落、抑鬱等不良情緒,需要及時進行干預。

(3)工作中的具體問題及困惑:在調研中,被訪者具體講述了他們工作中容易遇到的問題和困惑,這主要集中在:民眾對幹部排斥不理解及其在民眾中信譽度過低問題,重建過程中的徵地補償、拆遷問題,政策執行過程中百姓認可難、配合難問題,產業結構調整的管理、技術問題,幹部身心調適問題,基層幹部法律法規及專業能力缺乏問題等方面。

3、教育培訓需求

儘管重建過程基層幹部面臨極大壓力,但是他們還是對未來充滿信心,根據近來工作規劃。他們迫切希望得到教育培訓支援,這主要包括:

(1)基層管理的政策法規培訓;

(2)社群(地區)發展理論、模式及方法培訓;

(3)基層管理服務工作的技能技巧培訓;

(4)自我緩解壓力、疏導心理技能培訓;

(5)與發達地區基層幹部之間的交流學習;

(6)基層幹部通用能力和素質培訓;

(7)特定人員培訓:例如民政、低保、婦女、計生,以及服務於西部鄉村的大學生等;

(8)特定技能培訓:例如解決衝突、民事調解、財務管理、村莊規劃等。

四、具體培訓建議

1、培訓時間建議

鑑於理縣當前重建工作任務繁重,考慮到工作進度安排,建議將培訓時間放在10月底或11月進行,每期10天左右。

2、培訓地點建議

為保證受訓人員按時、集中、全面得到高質量的培訓,調研小組建議將培訓地點放在理縣以外,九寨溝、成都是可以優先考慮的省內地點。

3、培訓物件建議

根據培訓方案設計以及調研情況,建議將培訓物件定位於縣鄉基層幹部、村居幹部兩個不同層次的培訓物件,建議對兩個不同層次的物件分別進行培訓。

4、培訓方式

鑑於災區幹部目前的身體狀況以及身心壓力,建議培訓與休閒相結合,在課程安排上給學員一些休息時間,在課餘安排一些健身娛樂休閒活動,以利於緩解壓力,恢復身心健康。

5、培訓課程

根據調研結果,幹部能力建設培訓課程應該包括如下主題:基層法律法規、社群發展與資源開發、基層政府轉型(由管理到服務)、心理疏導、政府/民間團體/志願者的協作、群體需求與服務等。

對於縣鄉幹部增加社會工作服務、危機事件干預、人力與資源管理等;對於村居幹部增加社會工作服務技能、生計重建、文化保護傳承等。

調查報告範文1000字6

調查目的:

時下,大學生通過利用課餘時間找份兼職工作打打工或在假期積極參與社會實踐,打暑期工、實習體味生活已經成為了一股熱潮。對大多數學生而言,掙錢是打工的首要目的。有的卻認為掙錢並不是大學生打工的惟一目的,不少同學把打工看作是參加社會實踐、提高自身能力的機會。

調查物件:

大學生成長成才,是高等院校普遍關注的問題。而大學生社會實踐已成為培養合格大學生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決不能忽視或放棄大學生社會實踐。因此這次調查就選擇了在讀大學生50名進行調查。

調查內容:

本次調查通過對大學生有否參加過暑期工、兼職或實習,最想參與何種社會實踐,所參與的打工或實習是否與所學專業相符,能否體現實踐與理論知識相結合以及在工作或實習中獲得了什麼等問題進行展開.

調查方法:

通過派發問卷進行調查,發放問卷共50份,收回有效問卷50份.

調查結果:

從調查中發現,許多大學生都認為兼職是大學生的第二個"課堂",通過兼職可以學到許多寶貴的東西。

有52%的同學認為如果要參加社會實踐,最理想的就是到企事業單位進行實習交流,其次是打工或做兼職佔40%;而56%的同學有做過兼職,20%打過暑期工,14%參與過實習,表示從未做過的僅佔10%;現在大學生兼職、打工,除了做家教(14%)、網路的實習實踐(6%)外,越來越多的大學生在兼職或打工時從事派傳單、商品促銷(22%)、校園銷售(14%)、當餐廳服務員(8%)等簡單、不需要特殊技能的工作,但卻與所學專業知識相去甚遠,76%學生認為所實習或兼職的工作與自己專業不全相符或完全不符,僅24%的人認為完全或基本相符。能夠使大學裡的理論知識應用到實踐中去的只佔38%,在實習或工作中66%的人滿意自己的課外實踐能力;12%的學生認為兼職是為以後的求職做準備,在選擇實習或打工目的是什麼的時候,有32人選擇"接觸社會,積累工作經驗",佔了總數的64%,選擇"賺取生活費",佔了20%。從選項人數中顯示,大學生兼職以賺錢和充實自己為主要目的。現在的大學生已經將打工看得很重了,錢雖然是一定因素,但是希望通過打工獲取的經驗對將來就業時有所幫助應該是更多學生考慮的問題。大學生在打工時間上的彈性還是很大的,這應該和他們寬鬆的學習環境有一定關係。56%的人會選擇在假期實習或打工,30%會選擇任何沒有課的時間,12%會選擇週末。有31人認為在不影響學習的基礎上贊成合理兼職或打工實習,19人很贊成兼職、打工,沒有人反對。54%的人都提出學校除了提供就業指導以及專業課程外,還應該提供實習機會,22%覺得學校應該提供就業體驗,至於選擇素質拓展和職業生涯規劃的各佔12%。

調查結果分析:

在調查中發現沒有人在參加社會實踐上選擇"參加“三下鄉”活動"一項,說明當代大學生與以往的大學生相比較,他們的求學經歷、生活條件、所處社會大環境都相對優越,也沒有經過必要的挫折教育,因此,他們意志往往比較脆弱,克服困難的能力也較差,常常是對社會的要求較高,對自我的要求較低。當前,大學生的責任意識日益成為社會關注的熱點問題,責任意識和誠信意識成為不少地方採用人才的兩個新標準。大學生參與社會實踐是促進大學生素質教育,加強和改進青年學生思想政治工作,引導學生健康成長和成才的重要舉措,是學生接觸社會、瞭解社會、服務社會,培養創新精神、實踐能力和動手操作能力的重要途徑。參與"三下鄉"實踐,其目的是為了支援農村的教育事業,同時給農民帶去相應的指導,本著為人民服務的宗旨,同時把自己在學校學到的知識與勞動實踐相結合,並從群眾中學到做人做事的道理,用於知道自己的將來的學習生活工作。現在大學生,除了一部分學生來自農村以外,很有一部分是來自城市的,往往這些學生家庭環境好,父母親更是不允許或者不支援自己的孩子參加所謂的 "三下鄉"實踐活動,這樣,學校所提倡的通過 "三下鄉"實踐活動來提高學生素質的目的就未能夠達到。在馬克思主義哲學中,三觀指的是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而個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是緊密聯絡在一起的。在個體價值觀體系中,人生價值觀處於主導地位,決定著總的價值取向,對價值觀系統中其它價值觀起著指導和制約作用。由於當代大學生的價值觀主要是圍繞自己出發,致使大學生自身社會閱歷和實踐經驗不足,更不用說參與"三下鄉"活動服務人民了。

結論與建議:

在大學生社會實踐是一種比較普遍的形式。很多學生利用業餘時間到各地和很多行業去進行社會實踐和社會考察,回校後進行認真的討論總結,用他們自己的視角來理解。

標籤:範文 調查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