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社保資金專戶調研報告範文參考

社保資金專戶調研報告範文參考

考察報告是指作者為了瞭解某地區的基本情況,或者為了獲取某項科研任務的科學資料或證據,根據一定的科學標準,親自進行考察活動,並在此基礎上寫成文章。本站小編為大家準備了社保資金專戶調研報告範文參考,歡迎閱讀!

社保資金專戶調研報告範文參考

社保資金專戶調研報告範文參考一

為積極探索和推進我縣養老服務體系建設,根據政協年初工作安排,我們就此項工作進行了專題調研。先後到有關村鎮,瞭解敬老院、農村互助幸福院、日間照料中心的執行現狀,併到閻良區德瑞養老中心、安康市康復託養中心、漢陰縣城關鎮、澗池鎮等相關機構進行考察。現將考察情況彙報如下:

一、全縣社會養老服務體系建設現狀

(一)老年人狀況

截至2015年底,全縣總人口342141人,96819戶,戶均3.5人,其中: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53698人,佔全縣總人口的15.7%,超過全國15.5%和全省15.48%的老齡化水平。其中,65歲及以上有34100人,佔全縣總人口的9.6%,70歲及以上有24000人,佔全縣總人口的7%,百歲老人8人,有留守老人8110人,享受農村五保供養物件5401人。總體情況是全縣老齡人口規模大、增速快,日趨高齡化的特點。

(二)養老服務體系建設現狀

縣委、政府堅持“黨委領導、政府主導、社會參與、全民行動”的工作方針,把養老服務體系建設納入社會經濟發展規劃,把加快養老服務業發展作為改善民生、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著力點,穩步推進我縣“以居家養老為基礎、社群養老為依託、機構養老為支撐”的社會養老服務體系建設。

1、落實政策,有序推進社會養老服務工作。

圍繞“老有所養、老有所醫、老有所教、老有所學、老有所樂、老有所為”工作目標,積極落實惠老優待政策,先後出臺了《關於加快養老事業發展的意見》、《紫陽縣老齡事業發展“十三五”規劃》、《關於進一步加強敬老院工作的通知》等檔案。縣、鎮兩級設定了養老工作機構,制度、機制健全。將供養經費納入財政預算,全縣“五保”老人集中供養經費增加到5800元/年/人,分散供養經費增加到5300元/年/人。在有條件的10個集鎮設立“一站式”醫療救助業務,對“五保”老人實行全免費醫療。結合城鄉低保及醫療救助、高齡補貼等制度,對特困老人予以優先救助,老年人的基本生活得到保障。

2、加大投入,逐步改善社會養老服務機構設施建設。

全縣累計投入資金5000萬元,修改擴建了22所農村敬老院、34所農村互助幸福院、3個日間照料中心。配備床位2676張,集中供養農村五保老人2499人。投資1500萬元、建築面積4000平方米的養老公寓專案,已完成專案選址、徵地、規劃設計等工作。吸納社會資本進入養老領域,江南華陽醫院專案的動工,標誌我縣“醫養結合”模式的啟動。

3、增加覆蓋面,穩步推進社會養老保障制度建設。

全縣城鎮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參保人數11574人,機關事業單位養老保險參保人數5810人。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人數190300人,其中60週歲以上發放基礎養老金人數49636人。低保標準和補助水平逐步提高,有4439名符合條件的老年人列入農村低保,“五保”供養全面落實,基本醫療保障體系初步形成。實現了城鎮基本醫療保險的全覆蓋,參保人數20158人。參加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人數269230人,參合率99.91%。

二、當前我縣養老服務體系建設面臨的困難和問題

全縣養老服務體系建設雖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與經濟社會發展還不相適應,與廣大老年人的需求還存在差距。主要表現在:

(一)家庭養老功能趨於弱化。長期以來,我國傳統的以家庭養老為主的養老模式,隨著家庭規模的小型化而弱化。目前,我縣戶均人口3.5人,老年人能夠在家養老的比例在減少。隨著社會的轉型,競爭的激烈和生活節奏的加快,中青年人的工作和生活壓力在增大,部分子女不可能留在父母身邊,無暇也無力對老年人進行周全的照料,“空巢老人”日益增多。“養兒防老”的傳統模式正面臨瓦解,因此社會各界應更加關注社會養老問題。

(二)養老機構不夠完善。主要表現在:一是全縣敬老院總體上規模小、床位少,功能不全,服務能力有限。目前,入住敬老院的主要是“三無”、“五保”老人等民政救助物件,覆蓋面偏窄;敬老院主要為老人提供吃、住和看護等基本服務,休閒娛樂、醫療康復等服務缺失,難以滿足日益增長的社會養老服務需求。二是社會力量參與養老機構運作難,市場執行機制尚未形成。三是農村互助幸福院缺乏專案支撐,建設資金不足,無法形成必要規模。四是社群居家養老服務水平較低。社群居家養老服務以居家養老的老人為服務物件,具有社群日間照料和居家養老雙重功能,是解決家庭日間無人或者無力照護老年人的重要平臺。目前,建成的3個日間照料中心,正常運轉的只有1個(會仙橋)。醫養結合尚未起步,所有養老機構都沒有醫療人員。

(三)養老機構管理人員無編制,服務人員待遇落實不到位。在全縣21所敬老院中,只有6所敬老院院長由鎮幹部兼任。按照省編辦【2009】50號檔案要求,縣級中心敬老院管理人員按每百名設1名事業編制配置,鎮敬老院管理人員按2名事業編制配置。聘用人員的工資(平均年收入約2.3萬餘元)與上級檔案規定有一定差距(基本工資1300元/月、生活補貼1000元/月、年終一次性獎金加發一個月基本工資),工傷保險沒有辦理(由政府補助、農村五保供養服務機構代繳),敬老院的養老護理隊伍人員不足、年齡偏大、收入偏低,存在招聘困難、隊伍不穩定等問題。

(四)養老政策宣傳不到位。參保單位對養老保險政策宣傳工作缺乏主動性,對政策內容宣傳不到位,參保物件對政策瞭解不夠,影響了參保人員的主動性、積極性,而且參保的型別單一。

(五)監管責任不到位。目前已運營的21個敬老院,有15個敬老院的管理人員屬於臨聘人員,因部分鎮對敬老院的監管工作不到位,管理水平低,公共設施維護不及時,生活環境和服務態度差。

三、建議

根據我縣養老服務體系建設中存在的困難和問題,為積極探索適宜紫陽縣情的養老服務體系建設。特提出如下建議:

(一)加大宣傳教育活動,營造良好的社會養老氛圍。一要通過各種宣傳形式,廣泛宣傳老有所養、老有所醫及社會化服務的重要性,增強全社會對養老事業的關注和支援。二要通過多種形式加大對新修訂的《老年人權益保障法》等法規的宣傳力度和執法監督力度,進一步提高全體公民維護老年人合法權益的自覺性和法律意識。三要擴大宣傳面,增加宣傳頻率,讓廣大群眾全面瞭解政策,積極參加養老保險。使養老保險走上規範化、法制化的軌道,力爭達到應保盡保,多渠道,全覆蓋的目標。四要開展評選“敬老好兒女”、“尊老孝親模範”等活動,弘揚孝道文化,促進家庭和諧,營造濃厚的尊老敬老愛老助老的社會氛圍。

(二)加強養老機構服務體系建設,積極探索和創新運營監管模式。我縣公辦敬老院承擔著“三無”、五保以及低收入的高齡、獨居、失能老年人的養護、康復、託管等任務,發揮著託底保障與基礎支撐作用。因此,要進一步加強公辦養老機構的基礎設施建設步伐,加大農村敬老院維修和改擴建力度,完善配套設施,創造良好的養老環境,使分散供養的老年人能夠自願到敬老院安度晚年。創新管理機制,探索“公建民營”管理模式,鼓勵社會力量參與運營,通過免租金、提供運營補貼、購買服務等方式,支援“公建民營”。同時加強監督管理,明晰權責關係,確保國有資產不流失,養老用途不改變,增強公辦養老服務機構的生機與活力。引導和鼓勵社會中介組織、家政服務等參與居家養老服務,為在家的老人提供生活照料、家政服務、文體娛樂、康復護理和精神慰藉等服務,使有限的資源發揮的效益,確保老年人在自己的社群和家庭安度晚年。建議在會仙橋社群日間照料中心抓點示範,總結經驗,以期儘早在全縣推廣。住建、國土、民政、扶貧等部門,要結合遷移式扶貧集中安置房、城鎮建設,將農村互助幸福院、日間照料中心建設納入整體規劃,同步建設。要積極開展養老服務平臺建設,為老年人提供有效的求助和資訊溝通等服務。

(三)堅持“公辦”、“民辦”兩條腿走路,高起點建設好縣養老公寓和江南華陽醫院建設。建議以縣養老公寓為突破口,在明晰產權的基礎上,以承包、合資等方式,通過公開招標,鼓勵有一定經濟實力、有資質的社會組織、企業、個人來運營。縣養老公寓和江南華陽醫院從規劃建設到管理服務都要高起點、高標準、高要求,完善配套服務體系。對兩個示範點堅持“配套政策、加大扶持、加強監管、市場運作”,在地點選址、建設規劃、配套設施等方面均需立足市場“創一流”,將縣養老公寓、江南華陽醫院建成省內外有影響力的養老服務機構,引領我縣養老產業的發展。

(四)堅持標準化體系建設,抓好養老服務的規範提升。認真貫徹落實《養老護理員國家職業標準》,做好對管理服務人員的業務培訓;根據入住老人的生活自理能力和護理等級,規範、科學地實施分級護理、分類管理,為老年人提供舒適、到位的服務;根據老人的心理特點,適時進行交流溝通,定期開展文體娛樂活動和心理諮詢,為老年人提供必要的心理慰籍服務;加強對入住老年人的身體健康狀況評估,做好各項緊急狀態的告知、紀錄和應對預案。完善自查自糾制度,加強督查,及時發現隱患,使糾錯、整改常態化。市場監管、消防等部門要加大對安全、環境衛生、食品衛生的監督檢查力度,為老年人提供安全、健康的生活環境。

(五)開展養老服務專業培訓,加強專業養老服務隊伍建設。一是強化從業人員專業化培訓。將養老服務機構負責人、養老護理員及其他各類從業人員納入政府培訓規劃,加強對老年服務從業人員的職業技能培訓和職業道德教育,不斷提高養老服務人員的綜合素質和服務水平。二是積極引進人才。制定優惠政策,鼓勵大專院校對口專業畢業生從事養老服務工作,重點引進醫生、護士、康復醫師、康復治療師等具有執業或職業資格的專業技術人員。三是充分吸納社會力量參與養老事業。在養老機構和社群設定必要的公益崗位。堅持“培養、選拔、使用、激勵”並重的原則,在養老服務領域建設一支專兼結合,結構合理、素質過硬、以專業為主體,慈善義工、社工、志願者廣泛參與的人才隊伍。積極開展老年文化娛樂活動、志願者服務活動、老年法律援助。搭建平臺,讓志願者有渠道、有路徑,將愛心投入到養老服務中來。健全完善志願者激勵和培訓機制,使志願者在養老服務中發揮更大的作用。

(六)進一步加強組織領導,為社會養老服務體系建設提供更加有力的保障。一要完善領導機制。加強對養老服務體系建設的組織領導,把養老服務體系建設納入經濟社會發展的總體規劃,納入科學發展的考評體系。二要建立部門協調機制。要建立養老服務體系建設工作協調機構,制定協調工作制度,積極整合資源,加強銜接,形成工作合力。三要健全經費保障機制。進一步加大經費投入,逐步形成以政府投入為主、社會廣泛參與的多渠道的經費投入保障機制。

養老工作事關廣大老年人的切身利益,事關經濟發展與社會和諧穩定。著力加強社會養老服務體系建設,是保障老年人合法權益和共享改革發展成果的必然要求。因此我們要進一步提高認識、統一思想,切實增強責任感和緊迫感,採取有力措施,在貫徹落實《老年人權益保障法》、《養老機構管理辦法》的基礎上,結合縣情,查漏補缺,以高度的政治責任感,以時不我待的緊迫感,以“老吾老以及人之老”關愛情懷來全面推進我縣社會養老服務體系建設。

社保資金專戶調研報告範文參考二

市委:

隨著我市人口老齡化形勢日益嚴峻,如何應對老齡社會的到來,做到老有所養,越來越成為黨委政府關心、社會廣泛關注、群眾期待解決的新課題,是我市未來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必須面對的一個緊迫問題。根據市政協年度工作安排,市政協社會法制委員會組成調研組,在姜之厚、孟廣武兩位副主席帶領下,對我市社會化養老事業發展情況進行了專題調研。調研組先後聽取了市民政局、市老齡委及東昌府區、高唐、冠縣三個縣市區社會化養老事業發展情況的介紹,實地考察了部分社會福利院、老年公寓、社群日間照料中心,並進行了深入地座談討論。調研中,委員們充分肯定了我市社會化養老工作所取得的成績,同時針對工作中存在的問題和不足,提出了一些意見和建議。現將調研情況報告如下:

一、我市社會化養老事業發展的基本情況

(一)我市老齡人口基本情況

截止2012年底,60歲以上老年人已超過93萬人,佔總人口的15.2%,65歲以上的老年人有54萬人,佔總人口的9%,預計到2015年,全市60歲以上老年人將達到105萬人,佔總人口的16.5%以上。按聯合國的評判標準:60歲以上老年人達到總人口的10%,或者65歲以上人口達到總人口的7%時,即意味著進入老齡化社會。以上資料表明,我市老年人口比例明顯高於世界標準,處於老齡化階段,並且已進入老齡化快速發展的時期。人口老齡化是我市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的基本市情,也必將對我市的政治、經濟、社會、文化和人民生活等領域,帶來深刻而廣泛的影響。

另外,隨著家庭小型化及外出務工人員的增多,越來越多的老人與子女分開居住。目前,我市近40%的老年人口生活在純老年人家庭,“空巢”老人的養老保障及生活照料問題日益顯現。

(二)我市社會化養老事業發展情況

在市委、市政府的領導下,全市社會化養老工作緊緊圍繞經濟社會發展大局,堅持黨政主導、社會參與、全民關懷的老齡工作方針,以保障和改善老年民生、創新發展社會化養老事業為主線,積極進取,開拓創新,社會化養老工作取得顯著成績,社會化養老事業獲得長足發展。

1、建立健全養老事業發展政策體系。一是出臺相關扶持政策。市政府於2013年2月16日出臺了《關於加快社會養老服務體系建設的意見》,這是我市社會養老服務體系建設的總抓手,明確了任務、要求和保障措施,並規定了其他建設及運營一系列稅費的減免政策,力度之大,前所未有。二是完善高齡津貼制度。我市對百歲老人每人每月發放400元長壽津貼;2012年,實現90歲及以上老年人高齡津貼全覆蓋。部分經濟條件較好的鄉(鎮、街道)和村(居)按照年齡階段對老年人發放生活補貼。三是落實計劃生育獨生子女獎勵扶助政策。對農村計劃生育獨子或雙女戶老年家庭獎勵和扶助,僅2010—2012年間,全市共有53428人享受獎勵扶助。四是繼續實施銀齡安康工程。上半年共有148661人蔘保,投保總額305萬元,理賠409起,賠付總額113萬元。

2、社會化養老機構發展迅速。截止2012年底,全市有各類養老服務機構87家,床位19700張,每千名老人擁有床位數20張,享受機構養老服務人數達到老年人的1.5%。其中,國辦68家,床位17830張;民辦19家,床位1870張。全市“五保”老人17745人,集中供養率達到73%。此外,今年全市計劃新(改)建社群日間照料中心(託老所)38處。截至目前,已投入使用10處,在建20處,正在籌備的8處。

3、社會化養老舉措不斷創新。我市在發展社會化養老事業方面做出了有益探索,積累了成功經驗。一是多元化建設和運營養老機構。我市採取“投資多元化、建設多類化、經營多樣化”的靈活模式,加快社會養老服務體系建設步伐,形成了“不拘一格建設,靈活多樣運營”的亮點。二是提供多樣化的社群養老服務。社群養老主要採取整合利用社會和社群各類場所、設施等資源,合理佈局日間照料中心,通過社群和養老服務實體互設服務點、互派聯絡員的方法,把多型別的養老服務送至千家萬戶。

二、我市社會化養老事業發展面臨的困難和問題

我市在發展社會化養老事業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一些成效,但也存在著困難和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對養老事業的觀念和認識還有待提高

目前,各級政府和部門甚至整個社會對養老事業的認識還不足。一是對養老事業的觀念仍然陳舊。在工作部門上,基本侷限於民政部門;在服務物件上,基本集中在由政府供養的“三無”人員、“五保老人”、優撫物件和困難群眾;在工作方式上,基本停留在社會救濟層面,社會化養老服務覆蓋面還很小。而且受中國傳統文化影響,大多數老年人希望居家養老,不習慣到養老機構養老。人們對傳統文化中“孝”的理解也存在一些誤區,許多人認為“住養老院,不是沒有兒女,就是兒女不孝”。二是對養老事業的認識出現偏差。對養老服務事業的重要性、緊迫性認識不足,對養老事業的關注不夠,有的認為養老問題不是顯性問題,短期內難以對構建和諧社會的大局產生直接影響,養老服務無礙大局。

(二)養老設施尚不能滿足老年人需求

我市養老機構建設與老年人的需求相比有很大的差距。《山東省老齡事業發展“十二五”規劃》要求“城鄉各類養老床位佔老年人口比例達到3%以上”,參照其他省市“9073”養老發展戰略,即實現90%的老年人家庭養老,7%的老年人社群養老,3%的老年人機構養老,我市目前有90多萬老年人,共需2.7萬張床位,現有2萬張左右,尚有0.7萬張床位缺口,任務仍然很艱鉅。

(三)民營資本沒有實質性進入養老服務領域

一是興辦養老機構投資大、回報低、週期長、風險高,大資金不願進入,小資金不敢進入。近年來各級政府雖然採取了一些鼓勵政策和扶持措施,引導民營資本進入養老服務領域,但效果仍不理想。二是維持日常經營難。民辦養老機構普遍存在資金緊張的問題,投入資金有限,週轉困難,多數處於保本經營。我市民辦養老機構中,除聊城市鴻福老年公寓條件、設施比較好外,其他的社會辦養老機構不同程度地存在著檔次低、規模小、條件差等特點。三是專案申報環節多與政策時間緊的矛盾突出。建設養老機構辦理各種手續的時間太長,專案要經過立項、徵地、規劃、施工等多個環節,週期長與任務緊的矛盾比較突出。但省、市的補助政策只到2015年底,如果時間抓的不緊,優惠政策將一晃而過,屆時推動社會化養老建設將更加困難。

(四)居家養老社會化服務推進緩慢

社會化居家養老推廣工作進展比較緩慢,主要有以下問題:一是缺乏場地。新的社群沒有規劃場地、老舊社群又拿不出閒置場地用來興辦居家養老服務中心、日間託老所或老年活動中心等設施。二是功能不全。我市居家養老服務目前的主要物件是由政府買單的生活困難、需要照顧的“五保”老人,服務內容比較單一,無法適應全社會老年人多方位、多層次、個性化的需求。三是經費不足。工作經費、人員經費沒有來源,難以為繼。

(五)社會化養老服務隊伍薄弱

現有社會化養老服務隊伍總體素質不高。一是專業化的管理和護理人員缺乏。全市養老機構工作人員絕大多數是就近招收的年齡較大的退休下崗職工或農民工,且女性較多,男性很少,他們基本沒有接受養老服務的專業培訓,只能對老年人進行最基本的生活照料,難以提供康復護理、醫療保健、精神慰藉等專業化的養老服務,高素質的老年人社會管理人才和專業化服務人才嚴重不足。二是社群低償和志願服務人員少。現有志願服務活動常常具有階段性、臨時性特點,缺乏長期執行的制度保證。三是社會化養老機構服務人員待遇總體偏低。以高唐為例,全縣60名社會化養老服務人員月平均工資為700元,最低為500元,其他縣市區工資水平也相差不多。低收入致使社會化養老機構進人難、留住專業人員更難。

三、推進多元化多層次社會化養老事業發展的對策

社會化養老事業關係全社會的和諧穩定,是一項事關當前、影響長遠的系統工程,應加快發展、協力推進。

(一)轉變思想觀念,推動養老事業社會化

一是要樹立抓養老事業就是抓發展的觀點。要清醒地認識到抓好養老事業是執政為民的需要,是保穩定、促發展的需要,是實現社會和諧穩定的需要。要發揮養老事業在擴大就業、拉動內需上的重要作用,把發展養老事業與開發“銀髮產業”結合起來,著力發展養老服務產業這項新興的朝陽產業。建議把養老服務產業作為招商引資的重要內容,通過與國內外經濟組織、慈善機構或其它社會資本合作,加快養老服務產業化發展。二是要提高全社會對養老服務職業的認識。通過表彰、宣傳等方式,提高從事養老服務職業人員的社會地位,樹立從事養老服務職業是光榮的職業、崇高的職業、受社會尊重的職業的觀念,增強他們的歸屬感和榮譽感。

(二)建立政府主導機制,實現養老服務體系建設制度化

構建社會化養老服務體系是提供公共服務職能的體現。要把社會化養老事業作為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的重要內容,制定好社會化養老事業發展的中長期戰略規劃,設立好社會化養老事業的總體目標和階段目標,確保社會化養老事業持續有序發展。在城鄉建設總體規劃中,應明確養老服務設施的總體佈局、專案用地、規劃原則和建設標準,並做好相關養老服務設施專項規劃。要把養老服務工作納入黨政領導班子目標考核管理體系。要建立健全社會養老服務的財政投入機制,逐年加大對社會化養老事業的投入力度。

(三)建立社會參與機制,實現養老事業投入多元化

各級政府要加大政策引導和措施扶持的力度,大力引導社會力量積極參與社會化養老事業,推進養老事業多元化、市場化、社會化。要鼓勵和支援民間資本以獨資、合資、合作、聯營、參股等形式參與社會化養老事業,以公辦民營、民辦公助、政府補貼、購買服務等多種方式興辦養老服務業,構建投資主體多元化,設施建設差異化,區域分佈合理化、服務功能標準化,覆蓋城鄉的全社會養老服務體系。制定一個全面系統、具體明確、操作性強的,與我市經濟社會發展相適應的優惠政策,並確保各項政策措施落到實處。

(四)推進社群(村)居家養老服務,實現養老服務方式多樣化

一是在城區(鎮)社群普遍推進居家養老+社群專業化服務的模式。每個社群建立一個居家養老服務中心(站),組建一支專業化服務隊伍,由政府提供財力支援,整合養老服務、衛生醫療、物業管理等資源,就近提供上門服務,為居住在家的老年人提供以解決日常生活困難為主要內容的社會化、專業化服務。二是在農村以自然村為單位普及老年人互助照料活動中心。鼓勵利用集體閒置房舍,選擇在留守老人較多、交通便利的村落改建、擴建老年人互助照料活動中心。也可以在自願的情況下,將農村獨居、空巢老人集中託養。根據情況政府給予一定的資金資助。

(五)加強人才選拔和培訓,實現養老服務人員隊伍專業化

一是加強社會化養老服務隊伍的職業教育培訓。依託現有公辦養老服務機構或構建相應的養老服務培訓平臺,建立具有組織、指導、服務、培訓等功能的社會化養老服務指導中心,加強對老年服務從業人員的職業技能培訓和職業道德教育,不斷提高養老服務從業人員的職業道德、職業技能和服務水平。切實提高養老服務從業人員待遇,確保他們進得來、留得住、能安心工作。二是探索建立在養老服務中引入社會工作人才機制。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民政等部門,應加強協調配合,為養老服務機構設定公益性服務崗位,探索建立養老服務社會工作者制度。支援養老服務機構吸納就業困難群體就業,讓更多的人員參與到為老服務中來。三是加快培育從事養老服務的志願者隊伍。倡導社會各界志願者與養老服務機構開展結對活動,建立起專業人員與志願者相結合的養老服務群體。鼓勵老年人加入到志願者隊伍中,鼓勵健康老人、低齡老人為高齡老人服務。努力形成以專業人員為骨幹、服務從業人員為主體、志願者隊伍為補充的社會化養老服務隊伍。

(六)建立健全評審機制,實現養老機構監督管理標準化

研究出臺我市社會化養老機構服務管理辦法,建立健全社會化養老服務質量標準及評估評審制度,加強對各類養老服務機構的服務質量、入住公辦養老機構和享受政府購買服務物件資格、財政資金補助物件資格等開展動態考核、評估評審。不斷完善公開信息查詢、服務質量投訴,收費標準監督和績效考核獎勵機制,從而使養老服務工作不斷提檔升級。政府有關部門應認真履行職責,在保證服務質量的前提下,建立更加積極靈活的行業准入制度和政策扶持體系,引導全社會都來關心、支援、參與養老事業的發展。

社保資金專戶調研報告範文參考三

“推進我區醫養融合養老模式”列為區政協主席會議專題協商課題以來,在有關領導的關心支援下,政協文史和教文衛體委會同區衛計、民政等部門和政協有關界別活動組等,組成了課題組,圍繞推進我區醫療衛生與養老服務相結合的體系建設、實現醫養融合等問題,陸續進行了考察調研,多次開展探討交流,並作了一些梳理和思考。現將相關情況報告如下:

一、課題背景

(一)現實矛盾日益突出

2014年,全國老齡工作委員會辦公室釋出的《中國老齡產業發展報告(2014)》顯示,2013年,中國老年人口數量已經達到2.02億,其中65歲以上的老人已經達到了10%,半失能、失能、失智老人近4000萬,完全失能老人達到100萬左右。專家預測到2050年,我國每三個人就將有一個老年人。根據世界銀行的預測,到2030年,人口老齡化將使我們國家的慢病負擔增長40%。

截至2016年底,柯橋區戶籍人口中60週歲及以上老年人口達15.09萬人,佔全區戶籍人口的22.81%,其中失能、半失能老年人口為0.68萬人,佔老年人口的4.5%。我區共有獨居老人12612人,佔老年人口8.65%,其中80週歲及以上的獨居老人4391人。日益增長的養老服務需求與醫療資源供給相對有限之間的矛盾日益突出,尤其是老年醫療養老服務總的滿足率僅為15.9%,醫養分離問題日益成為制約我區養老服務業發展的“短板”。

(二)上級檔案陸續出臺

2016年11月,浙江省人民政府辦公廳轉發了省衛生計生委等部門《關於推進醫療衛生與養老服務相結合的實施意見》,從目標要求、重點任務、保障措施、組織實施等13個方面提出具體意見和政策措施。今年3月,紹興市人民政府辦公室出臺了《關於印發紹興市推進醫療衛生與養老服務相結合實施意見的通知》,根據醫養結合的工作目標和任務要求,結合部門職能,進一步明確了各相關部門在醫養結合體系建設中的職能。兩個《意見》都明確,改革試點一年後進行總結、評估,初步探索出可持續、可複製、可推廣的基層“醫養結合”健康服務新模式。

其實,早在2014年11月,浙江省民政廳等5部門制定了《關於推進醫療衛生與養老服務融合發展的實施意見的通知》,就作出具體部署,明確有關政策措施。2015年底,國務院辦公廳轉發了衛生計生委等九部委《關於推進醫療衛生與養老服務相結合的指導意見》,對建立醫養結合政策體系、標準規範、管理制度、專業化人才培養制度等提出了指導意見。

(三)試點工作破冰前行

目前,杭州、溫州2個市和德清縣、嘉善縣等7個區(縣)作為我省醫養結合工作試點已經開始工作。為此,4月20日,課題組由駱學新副主席帶隊,赴湖州德清縣和嘉興嘉善縣兩個試點縣進行考察。

在德清縣考察了德清乾元頤養中心和德清愛慕佳養老院。德清乾元頤養中心設在德清縣人民醫院分院(原德清縣人民醫院)內,屬於公立性質,位於醫院住院部頂樓,有養老床位23張,配有一名專職護士和4名護理員,晚上有1名護理員值班,每張床位每月收取2000-3000元,老人有醫療需求時,可以直接請樓下醫院的醫生診治。德清愛慕佳養老院由社會資本舉辦,在養老院內設定了醫療機構,有6名執業醫師(其中2名是執業助理醫師),其他醫護人員12名,設計的住院床位是220張,養老床位280張,目前核定的醫療床位是20張,現有50名老人入住養老院,每月收費在3000-5000元。上述兩個養老機構的醫療費用另算。

嘉善縣人民政府已於今年3月出臺了《2017年嘉善縣養老服務業綜合改革工作要點》,由當地民政部門牽頭,特色是實行長期護理保險制度,經評估確定為失能、半失能的老人,社保中心給予每人每月600-900元不等的護理補貼,其中居家養老的每人每天給予10元現金和10元護理券(護理券不能兌換現金)。

目前,紹興市在越城區東浦鎮、柯橋區平水鎮、上虞區章鎮鎮等地開展醫養結合改革試點,試點衛生院做了不少探索,像平水衛生院通過簽約“家庭醫生”,開展為老人提供慢性病管理、中醫進社群等服務;蕺山街道社群衛生服務中心定期派駐醫生到社群居家養老服務照料中心服務等,均取得一定成效。但由於醫和養體制性的問題,制約較多。

二、我區現狀

我區現有各級各類醫療機構406家,住院床位3705張,其中區級醫院約2900張,基層醫療機構約800張,而區級醫院康復床位僅有128張(其中殘疾人康復中心60張),鎮(街道)醫療機構康復床位只有25張。區中醫院新建老年康復醫院,設計床位400張,預計今年底投入使用,屆時康復床位佔總住院床位也僅有13.5%。我區現有養老機構13家,其中:區社會福利中心1家,鎮街社會福利中心11家,民辦養老機構1家,共有養老床位1147張。另有2家民辦養老機構正在建設中。

養老機構中基本上都沒有設定醫療機構,而醫療機構中又不能設定養老床位,致使我區醫療機構和養老機構互相獨立、自成系統,養老院與醫療機構之間距離較遠,不方便就醫,醫院裡又不能養老,老年人一旦患病就不得不經常往返家庭、醫院和養老機構之間,既耽誤治療,也增加了家庭負擔。

醫療和養老的分離,也致使許多患病老人把醫院當成養老院,成了“常住戶”。老人“押床”加劇了醫療資源的緊張,使真正需要住院的人住不進來。去年平水衛生院作為紹興市醫養結合試點單位,其實際開展的工作主要是藉助全科醫生簽約服務平臺,上門為敬老院內的老年人提供醫療服務、健康諮詢等。

我區在推進醫養結合體系建設過程中存在著一些瓶頸問題,主要有:

1.醫保結算問題較為突出。當前醫療和養老的分離很大程度上源於醫療機構可實行醫保,而養老機構則不能,致使許多患病老人把醫院當成養老院,加劇了醫療資源的緊張,使真正需要住院的人住不進來。醫養結合要推行,首先要解決養老院附屬的醫務室納入醫保,由此將引發兩方面的問題:一是現行醫保基金賬戶無力支付大額康復護理費用;二是“套保”現象將頻發。有些不需要住院的老年人可能會借“醫養結合”長期住院,佔用社會醫療資源,損害其他參保人的權益,所以在管理上如何區分好養老和住院的界限,還需進一步研究。同時,康復服務未列入鎮(街道)醫保報銷範圍。我區部分鎮(街道)醫療機構為患者提供了康復服務,但社保部門只規定區級醫院提供的康復服務可以進醫保。

2.老年醫療護理專業人才匱乏。養老機構要具備醫療服務功能,除了設施裝置之外,最重要的是要具備足夠數量的有資質的、受過專業訓練的醫師和護士,而這樣的專業人員為了自身的發展,往往不願到養老機構內設的醫務室執業。截止2016年底,全區65歲及以上人口為97898人,按照國際標準(約65歲以上老人的10%),我區需要近9790名養老護理員,而我區專業的護理員人數遠遠不足,與我區6800名失能老人的潛在需求相距甚遠。缺乏高素質、專業化的護理員隊伍將成為制約醫療機構和養老機構協同發展的共同難題。

3.相關收費專案定價偏低。去年,紹興第二醫院平水分院作為全市醫養結合的試點之一,與轄區內28個居家養老服務照料中心簽約合作,通過定期派醫生上門進行醫療巡查的方式開展服務,但由於缺乏配套政策,單靠行政手段推動,難以持續,無法取得實效。今年4月1日,市發改委等3部門重新核定了社群衛生服務價格,對家庭病床巡診費、出診費等進行了明確,普通巡診費為40元/人次,同一患者一天收費不超過60元。儘管如此,因農村地域較廣,人員居住不夠集中,交通不便,要開展此項服務,出診醫生需要自己解決交通問題,加上交通安全、時間成本等因素,仍存在很多困難。

三、幾點建議

推進醫養結合體系建設、實現醫養融合,涉及養老理念、醫療理念和消費理念上的重大轉變,也對現有行政管理體制、公共服務體系建設提出了新的要求,應當進一步形成共識和合力,進一步加強頂層設計和統籌協調,進一步推進醫療養老事業的供給側改革,積極破解瓶頸、彌補短板,力爭通過若干年的努力,成為全省開展醫養結合體系建設的示範區。為此提出以下建議:

(一)加強政策供給,形成各方合力

1.出臺《關於推進柯橋區醫療衛生與養老服務結合體系建設的實施意見》。明確總體目標和重點任務,根據全區老年人群醫療服務需求和養老、醫療資源分佈狀況,統籌做好各類醫養結合機構,實現醫療機構與養老機構建設的有效配置和有機銜接。加強政府主導,明確有關部門職責,分工協作,全面落實分級診療和雙向轉診制度,將符合一定條件的養老機構的內設醫療機構納入醫保聯網結算,打通養老、醫療和社保的政策通道。

2.建立由區政府牽頭,民政、衛計、人力社保、發改、財政等部門組成的工作聯席會議制度。加強各部門間的橫向聯絡,定期召開會議,及時協調解決問題。

3.將康復醫療服務納入醫保。目前我區只有3家區級醫院的康復醫療被納入醫保,而16個鎮街醫療機構的康復醫療收費不納入醫保報銷範圍,這個情況很大程度上阻礙了基層醫療機構開展康復醫療的步伐。儘管床位使用率不高,但患者因不能報銷相關費用,而選擇到區級醫院康復治療,進一步增加了區級醫院的住院床位壓力。

(二)加強服務供給,促進醫養結合

1.公立醫療機構延伸服務或部分轉型。鼓勵現有公立醫療衛生機構適當增加老年或康復病房。現有的醫院、衛生院(社群醫療服務中心)結合實際,開闢康復病區,適當增加康復床位,結合中醫康復治療,為失能老人提供住院治療。如紹興市第六醫院將原來傳染病方面的醫療資源空餘調劑轉型為老年醫院後,市場需求旺盛。也可以結合全科醫生簽約服務,把老年人、慢性病人等作為重點簽約服務物件,通過全科醫生簽約服務,提供個性化服務(如開設家庭病床),逐步實現醫養結合。

2.養老機構合作醫養服務。可在現有養老機構內設定醫療機構。2014年,國家衛計委印發了養老機構醫務室、護理站的基本標準,對設定在養老機構內的醫務室、護理站,從人員、房屋、裝置、制度等方面作出規定,只要有一名醫生、一名護士就可以申請醫務室,門檻大大降低。目前我區的養老機構都沒有醫療資質。最近華舍街道“金色年華”養老服務中心正在申請開設醫務室,該養老機構負責人表示,今後在養老床位增加的情況下,將提升醫療機構的級別或開設護理院。

3.全科醫生居家醫養服務。目前全科醫生簽約服務工作正在我區基層醫療機構全面推開。在簽約過程中,全科醫生可根據居家養老簽約物件的健康評估情況及實際需求,為社群高齡、重病、失能、部分失能以及計劃生育特殊家庭的老年人提供上門巡診、社群護理、家庭病床等持續有效的個性化“醫養結合”服務。

(三)加強資本供給,鼓勵民營共建

1.鼓勵社會資本舉辦醫養結合醫療機構,並做好布點規劃工作。2013年,我區已出臺了《關於進一步鼓勵和引導社會資本舉辦醫療機構的實施意見》,鼓勵和引導社會資本優先開設老年病醫院、專科醫院、護理醫院、康復醫院等專業醫療機構。由社會資本舉辦養老機構,規劃布點上應儘可能靠近醫療機構,打造“10分鐘醫療服務圈”。這是最理想的醫養結合模式,也應成為今後醫養結合的重點發展方向。如杭州市拱墅區和睦老人公寓屬於公建民營性質,在打出“養醫結合,養、醫、護一體化,智慧養老”的特色品牌的同時,與毗鄰的杭州和睦醫院、杭州市第二人民醫院、省立同德醫院等都有著緊密的協作,其運作模式已經較為成熟。從周邊情況看,無論德清縣還是嘉善縣,包括紹興市社會福利中心和紹興綠康老年康復護理院的結合,其實走的也是醫養結合路線,都是養老院辦好醫務室,以周邊醫院作為養老的配套支援,在地理位置上十分接近,建立與就近醫院的就診快捷通道。這樣做的好處就是方便診治,大大降低成本,同時可以大幅提高效率,這樣的設計佈局,可為醫養結合奠定基礎,從空間上突破醫養結合的屏障,是效務實的結合模式。

2.公立民營並舉,加快老年醫院建設步伐。針對我區老年醫療資源短缺的短板,近期,要加快區中醫院老年康復病房大樓的建設;同時也要整合利用好存量醫療資源(特別是鎮街衛生院相對空閒的現有資源),來拓展老年醫療康復服務。建議區政府在“十三五”期間,加快集醫、養、護、康復和臨終關懷於一體的老年醫院的規劃建設步伐,可以借鑑市區做法,鼓勵社會資本來興辦老年專科醫院。

(四)加強人才供給,充實專護隊伍

1.採取多種措施進行職業培訓。建立一支以專職人員為主體,兼職人員和志願者為輔助的社會化醫養結合養老服務隊伍,為社會化、職業化養老服務的可持續發展提供人才保障。要積極支援我區中等職業學校增設養老服務相關專業和課程,加快培養老年醫學、康復、護理、營養、心理和社會工作等方面的人才。同時開展繼續教育和遠端醫養結合學歷教育,並依託院校和養老機構建立實訓基地。加強養老服務人員的職業培訓,養老服務人員必須取得相應的上崗資格後才能從業。

2.建立合理的薪酬保障機制。從薪資水平、薪資結構及福利待遇方面提高養老護理人員的滿意度,對符合條件的參加養老護理職業培訓和職業技能簽定的人員按規定給予補貼,採取多種方式提升護理人員的社會地位,吸引更多的人才投入到養老護理隊伍中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