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讀雨果《悲慘的世界》有感

《悲慘世界》是法國偉大的現實主義作家雨果最著名的作品之一。它描寫了法國大革命前夕社會各階層人民的不同命運,反映了當時社會的重重矛盾,歌頌了人性的善良與純真,鞭撻了統治階級和上流社會的相互傾軋的醜惡現象。

讀雨果《悲慘的世界》有感

《悲慘世界》讀後感

上帝欲叫人滅亡,先叫人瘋狂。這是出自卡夫卡的一句話,我覺得現實就是這樣,正如悲慘世界中的冉阿讓,偷了一塊麵包給外甥,竟然被判了十九年的刑,現實把我們的信心就這樣碾碎了。

出獄後冉阿讓揹負著囚犯的身份,飽受其他人的歧視,然而現實逼迫他舊態復萌,他偷了主教一個燭臺,主教卻沒有怪罪他,反而送他另外一個燭臺。在善良主教的感化下,冉阿讓洗心革面,變得樂於助人。這段也正如作家雨果所說“世界上最寬闊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寬闊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寬闊的是人的胸懷。”收留珂賽特做養女,冉阿讓身上體現了人道主義,同時反映那個時代的悲哀,是下層人民的苦難的縮影,這些源自法律習俗的壓迫。世界不是完全的,不是絕對的,就像小說中的德納第夫婦,這對夫婦對珂賽特百般欺壓,還將珂賽特母親寄來的東西給自己的女兒,最後淪為丐幫幫主,是典型的自私自利的小人物。

珂賽特的母親芳汀,是冉阿讓工廠裡的女工,懷下珂賽特卻被男友拋棄,為了珂賽特的生活,變賣首飾,甚至犧牲靈肉也要把珂賽特養大,芳汀對女兒深深的愛可以讓人潸然淚下。沙威窮其一生追捕冉阿讓,卻發現冉阿讓很善良,於是他無法面對多年堅持的信念,選擇了跳河。也許有時候,我們就像小說中的人物,但重要的是要靠自己的力量,開啟前途,而不願求有力者垂青。

世態炎涼,人們或許變得醜陋貪婪,也許亂世出英雄,這樣的背景下誕生恩佐拉革命青年的領袖,風度翩翩,在策動的起事中壯烈身亡。不管怎樣這世上還是有正義存在。為正義而亡,也算死得其所。我覺得主教也是一個人道主義形象,把冉阿讓引入正途,讓人深刻體會到仁愛的力量是無堅不摧的,能感化所有冰冷麻木的心,這也是小說一大亮點所在。

讀完這本書,不禁為人物的品質感動,他讓我領悟到:原來在那樣一個黑暗和冷酷的世界裡也有光明和溫暖啊!我不能忘卻那些為革命燃燒的鮮血:當革命的起義者安灼拉發現了黑暗f的忠實走狗沙威,讓冉阿讓殺掉他時,冉阿讓卻為他鬆了綁,放走了他。令我疑惑不解的是,沙威的追蹤使冉阿讓東躲西藏,惶惶終日,他為什麼不借此機會除掉這個罪大惡極的人呢?謎底在劇終揭開:沙威認識到自己的過錯,認識到那個黑白顛倒的社會,那個冷漠絕望的世界,並不是他所維護和愛憐的,在善與惡的衝擊下孤獨而又絕望的跳江自殺,我才明白,他是在通過自己的博愛、寬容及其崇高靈魂以及眾生之下卑微的存在,重新喚回生活在那個悲慘世界裡的人們內心深處的良知!他堅信,這會開啟一個美好而又光明的新紀元。

也許我們很難改變別人,但我們可以改變自己,讓自己的心中擁有一片光明,用善和愛來對待身邊的每一個人,用心靈去給予他們更多的溫暖,這個世界就會充滿愛的陽光.

《悲慘世界》讀後感

雖然是在這樣一個黑暗不公的社會裡,卻有一個始終與醜惡勢力相抗衡的人——冉阿讓。也許正是他的博愛、寬容及其高尚的靈魂,又重新喚回了人們內心深處的良知。而他又是怎樣的一個人物呢?

在他25歲時,就因為打破一塊玻璃偷拿了一個麵包而被判19年的苦役。而當他經歷長期牢獄之苦,終於獲得自由時,卻由於他曾經是個苦役犯而無法被社會所接受。但他卻以實際行動向世人證明,他——一個苦役犯的偉大!

博愛

每個人都有愛。但有的人只愛自己,愛自己的親人,愛自己所擁有的一切。而冉阿讓的愛卻是給世上所有可憐的人、貧窮的人、值得同情的人、值得尊敬的人的。

他曾經是一個擁有無數財產的市長,可他卻把絕大多數的錢都捐給了慈善機構和窮人們。以至於他往往出門時口袋裡裝滿了錢,回來時又都空了。除此之外他還經常把麵包送給捱餓的人,把衣服送給挨凍的人;到處訪貧問苦。對於窮人而言,他就像一頂保護傘,一個正義的化身。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他對芳町與珂賽特母女的關愛。為了實現芳町臨死前能見一面自己親生女兒的願望,他不惜再一次越獄(而這一次越獄,對他來說則是終身苦役犯的代價)。雖然最後芳町還是沒能實現自己的願望就死去了,可他卻始終堅持不渝地完成他對芳町——一個毫不相干的死人的諾言……

最終他救出了珂賽特。並用畢生的精力把她當作自己女兒一樣細心地照顧著。

是什麼力量促使他去對那麼多毫無血緣關係的人,給予無微不至的關愛呢?因為他已經把這個世上所有貧苦、可憐的人都看作自己的親生兒女一樣,以“父親”的義務與責任感去照顧每一個“子女”。這種愛才是至高無上的,才是博愛!

高尚的靈魂

這個世上,凡是偉大的人都有一個高尚的靈魂。而冉阿讓,正是這樣一個偉大的人。

有一位老人被壓在車下,整個車子的重量都壓在他的胸口上,此時除非誰去把車子從下面撐起來,否則無法把他救出來。誰有那麼大的力量呢?人們都知道只有一個正在被通緝的苦役犯——冉阿讓,才有那麼大的力量。當時身為“馬德蘭市長”的冉阿讓正在旁邊,可他要是去救的話,等於承認自己就是冉阿讓。可要是不救或是再猶豫幾分鐘的話,那位老人就會死去。就在這千鈞一髮的時刻,他還是冒著可能被認出來的危險救下了老人。

又有一位老人,他被別人冤枉頂替冉阿讓被捕。當身為“馬德蘭市長”的冉阿讓知道後再一次猶豫了。因為他知道真正的冉阿讓就是他自己!但如果他不承認的話,沒有第二個人會知道。況且他還是一個了不起的“市長”。而那位老人只不過是個年過半百、毫無用處的人而已。可就在宣佈那位老人有罪的時候,他竟公然承認自己就是冉阿讓!為此他放棄了一切已得到的地位與榮華,以再一次進那已經呆了19年的牢房為代價,救下了那位又是毫無血緣關係的人!

看到這裡,我被深深地震撼了。與當時黑暗、醜惡的社會現象相對應的,竟是一顆如此善良、無私的心;以及那麼高尚的道德品質。為了使一些陌生人不受到傷害,他竟然一次次地挺而走險,甚至甘願付出自己的生命。要知道這是要付出多麼巨大的勇氣和力量啊!這一切都向我們展示了一個靈魂的高尚!

當然我也隱約地感到一層悲劇成分:在那樣一個時代背景下,即使你再高尚、再偉大,在與命運、與社會醜惡現象的搏鬥中總顯得有點孤立、單薄。不過我認為就是這種差距懸殊的對抗,才更凸現出主人公冉阿讓英雄的本色。

有一句話說的不錯:時代造就英雄。我們從小也學過董存瑞、雷峰之類的英雄人物的高尚品德。可當今社會難道就不需要英雄了嗎?答案是:人類需要發展,需要下一個英雄!然而他在哪兒?他又能告訴我們什麼呢?

老師、家長總教導我們:我們是新世紀的人才和棟樑!而此話的言下之意則是:若干年後,世界的美好與和平就要靠我們去創造、維護了。

可在我看來,我們這代人還是相當自私、利己、冷漠、麻木的!什麼青少年入室殺死八旬老太;什麼騎車撞傷他人而逃之夭夭;什麼看見傷者見死不救……都已經屢見不鮮了。而這些都是我們這一代人和整個社會都應該反省的!

“只要人人都獻出一份愛,社會將變得更美好,世界將變得更和平!”但願我們這一代人,能夠不辜負祖國和人民的期望!

《悲慘世界》讀後感

“人間所有的勇氣,所有的美德,所有的英雄品質,所有神聖的精神,他都具備。”這是在小說的末尾,青年人馬裡尤斯知道冉阿讓的身份後對他發出的評價。的確,冉阿讓就是這樣“為自己想得少,為他人想得多”的一個人。

文中令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冉阿讓揹著在戰鬥身負重傷的青年人馬裡尤斯在下水道中行走。在途中他遇到了認為他殺人越貨的柺子德納第與奉命捉拿他的警探沙威二人。但他始終保持鎮定,並在心中一直秉承把救人放在首位的原則,最後成功送馬裡尤斯到其爺爺家。而沙威被其高尚的行為感動,羞愧難當而跳河自殺。

常理來看,冉阿讓完全可以不去救馬裡尤斯,因為馬裡尤斯可是那個勾引自己“女兒”的不良青年,更何況此人是自願參加學生起義,他最後的死活與冉阿讓可謂是“風馬牛不相及”。可是冉阿讓毅然決定扛起小夥子,用他有力的胳膊扛著馬裡尤斯在下水道中緩緩前行。此刻他忘了自己曾是苦刑犯,他只是一個老人,為了救助一個青年,甚至是一個自己曾經討厭的青年,竟然不顧自身的安危,義無反顧地、全心全意地幫他。而且他在幫助的時候,多次遭到旁人的誤解,可是他用坦蕩的胸懷包容了一切誤解,永不放棄地堅持走到了最後。多麼無私,多麼寬容,多麼偉大!

在那政治混亂,民不聊生的年代裡,冉阿讓在這個社會裡曾經因飢餓偷麵包而犯下了時代性錯誤,但是他並沒有因此墮落,而是在主教的洗禮下改過自新並積極的服務社會。這充分的說明了一個道理——人的本性是善良的,而最高等的改造就是一個人良知的喚醒。所以犯了錯並不可怕,關鍵在於你有沒有決心改。另外,冉阿讓的高尚品質源於他碰到了高尚的人來指點迷津,並且能夠堅持用自己的良知去不斷地服務他人與寬恕他人。

做一天的好人容易,做一輩子的好人難。冉阿讓不失信於人而去養活一個與自己毫無血緣關係的女孩珂賽特並且視其為親生女兒,冒著生命危險救活青年馬裡尤斯,一次次地原諒一直追殺自己的警察沙威……他的“堅持”為他人著想的精神最為難能可貴。

雖然說我們無法與冉阿讓這個高尚的靈魂對比,不過,我們何嘗不可以以他為榜樣呢?雖然在和平年代裡我們還是不太可能做出那麼轟轟烈烈的大事,不過我相信只要我們在日常生活中都來學習冉阿讓這種無私奉獻、回報社會並默默分擔他人憂傷的精神,那也一定會成為一個平凡而“偉大”的人。

《悲慘世界》讀後感

《悲慘世界》是法國作家雨果獲諾貝爾文學獎的作品,主要以法國大革命時期小說背景,以經典歷史事件和歷史建築補充文章內容,以冉阿讓由惡變善,貴族子嗣馬呂斯的愛情故事為線索,生動形象的揭露了法國舊社會的極度不公,下層人民生活的黑暗和艱難。

在第一部中,主人公是一名為兄弟偷竊而獲五年徒刑後有多次越獄失敗才服刑19年的苦役犯冉阿讓。受到一次又一次的不公平待遇之後他就決定報復這個社會。但就在他實行報復行竊大主教的第二天就被警察抓回,但大主教並沒有以牙還牙,反而幫他圓場並送他一對銀燭臺。因此他被感化。幾年後,憑他的努力,他改換身份並在一座濱海小城當上市長,並讓其城市變得繁榮富強,且因此威名遠揚。這時,他認識一名貧苦的女工,元幫她擺脫困境,並救回他女兒但黑心的德納第再三推託敲詐,時間遭到延遲。但是,在一切發展順利時,他經他服役時的監獄長及現在的手下沙威得知,有一名可憐人被誤認為冉阿讓。歷經許久的思想鬥爭,他終於決定去拯救那個可憐的人。但也因此服刑。不過,在苦役期間,他詐死,併成功從德納第手中領回珂賽特。數年後,進步貴簇青年馬呂斯愛上了長大的珂賽特。但悲劇再次重演,德納第綁架了冉阿讓,而馬呂斯就在一旁,然而德納第正是馬呂斯父親的恩人,他陷入抉擇之中。最終,他用妙計救下冉阿讓,而德納第則被抓。

在第二部中,馬呂斯與柯賽特相識並相愛,而後來馬呂斯又因冉阿讓受到威脅舉家搬遷至英國,將無法再見珂賽特,才加上向外公求援失敗,悲痛欲絕,因此參加街壘,並且成為頭領。冉阿讓得知訊息後,也趕來參加。隨後經過激烈的戰鬥,街壘被攻破,馬呂斯的朋友集體戰死,但是馬呂斯被冉阿讓救下,隨即轉移到外公家。最終外公回心轉意,接納珂賽特,兩人最終結婚。冉阿讓為他們獻出積蓄。可惜的是,不久他撒手人間。

整部小說環環相扣,規劃整齊,敘事明晰。通過描寫馬呂斯對拿破崙和他父親彭眉胥的無比崇敬,抒發他對法國革命家的讚揚。同時,作者也描寫了由無盡的苦難和貧困造就成的喪失人性的惡棍。他們為了生存拋棄了尊嚴,為了金錢可以討好任何人;也拋棄了兒女,完全將自己的兒女視為累贅;更失去了人格,如野獸般地咆哮,為利益不惜一切。這正是法國黑暗舊社會的真實寫照。

世界註定是不公平的,有富裕就註定有貧困。作者藉此書就是表達不公黑暗的封建王朝終究會敗落,人類應敢於進步:“人類總是在進步的,而流血的就是革命。”既然生在這世界,我們就要不斷超越自己,建造和平世界。

《悲慘世界》讀後感

最近這個星期,我讀完了法國作家維克多·雨果的《悲慘世界》。

這本書主要講了刑滿釋放犯讓·瓦讓在受到迪涅主教的感化後化名馬德蘭開始從善,成為市長,經過有救下淪落為娼的芳蒂娜;自首;落海逃出;將芳蒂娜的女兒珂賽特贖回並隱居修道院;離開修道院;因珂賽特與馬裡尤斯相戀而痛苦;從革命者手中放走雅韋爾;救出馬裡尤斯;坦白苦役犯身份;離開珂賽特這些事件的悲慘人生後躺在珂賽特懷裡去世了。

讓·瓦讓原本不是惡人,只是因為飢餓偷了麵包,就判了五年苦役,加上越獄的加刑,讓他變成了仇視社會的人。我認為這是法律不公正造成的,這樣的刑罰不但沒有讓他“改過自新”,反而起到了反效果。而迪涅主教的人格卻撼動了他,主教的感化卻讓他重新審視了自己,讓他變成了善人。這讓我感受到了有時靈魂的救贖比肉體的刑罰更有用,法律的不公正有時會貽害許多本性不壞的人。

但是,怎麼才能分辨出一個人的本性是好是壞呢?讓·瓦讓剛出獄時,看起來不就是個徹頭徹尾的惡棍嗎?所以,改變法律的行為是不可能做到的,我們也只能做到儘自己的力量感化他人,阻止他人墮落,儘可能平等看待所有人這些事了吧。就像迪涅的米里埃主教,他只是盡力教化著自己教區的人們,儘自己的能力去關心窮人而已。

讓·瓦讓在從善後,再也沒有做過違背自己道德的事,對於法律的不公,他沒有抱怨,對於兩次可以讓他平安,幸福生活下去的機會,他全部捨棄,因為他寧可 “回到地獄裡做天使”,也不願“留在天堂裡做魔鬼”;他寧可“斷送幸福”,也不肯“喪失道德”。這一點十分令我敬佩,在我們這些人當中,又有誰能做到這一點呢?他將雅韋爾對他的迫害拋在腦後,放了他,這一點連雅韋爾都難以置信。命運的不公,他默默承受。越往下看,越覺得這個人物的形象變得越發高大挺拔。越看,越感到憤憤不平。但是除了那些犯罪分子,並沒有誰是令我憎恨的,因為著不光是他們的錯誤。就像雨果的自序所說的那樣,是因為世界上的愚昧和貧困。

除了書中的主人公,許多配角也被刻畫得栩栩如生。像是書中的流浪兒加弗洛什,被父母拋棄和生活困難對於他而言根本沒有什麼影響,他天天都活得快快樂樂,滿腦子都是奇妙的點子,有時會唱唱歌謠,有時和一個罪犯朋友去幹一些“壞事”,但沒有什麼壞心眼,他自己是流浪兒,卻對其他孤兒很好。當我看到ABC友社的革命者以及加弗洛什全部壯烈犧牲時,為此心情低落了許久。

其實我的感想還有很多,這本書帶給我的收穫真的非常大。

標籤:有感 雨果 悲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