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熱點 > 優秀作文

我老家的名勝古蹟作文

我老家的名勝古蹟

我老家的名勝古蹟作文

老家大口屯鎮,由於距京津皆不足百里之遙優越的地理位置,加之古來就有多條河道境內穿過,歷史上就已成為津北的一座集貿重鎮和遠近聞名的糟運碼頭。 鎮內雖無名山大川,更無飛流激湍,但厚重的文化底蘊、特別是眾多的名勝古蹟,為這座古鎮增添了無盡的風彩。"九廟十八庵,長街繞磨盤,東堂對西寺,文魁點狀元"這古來的傳說是對這座古鎮人文景觀最真實的寫照。 解放初期,大部分古蹟因年久失修,破損嚴重,有的甚至已夷為了平地,只有文昌宮、魁星樓、千佛寺,戲樓、天主堂、清真寺等,基本上還儲存完好。因文昌宮,魁星樓,天主堂距我老屋不足百步,所以,至今仍讓我記憶猶新。

文昌宮座落在鎮東南端,佔地三十餘畝,始建於清乾龍年間,民國初年,改為完全國小,直至文革。院內有正殿、配殿,書屋,講堂等多處建築。座東朝西的寬敞正殿是院中最為壯觀的標緻性建築,整個建築為磚木結構,藍牆黃瓦,磨磚對縫,前廊後翹,明椽挑簷,雕樑畫棟。早年,殿內供奉文昌帝君,民間稱之為文曲星。每到秋末冬初,前來拜祀的學子絡繹不絕,祈求文曲星神護佑、學業有成,早日金榜題名。正殿高高的脊背中央,矗立著一座高二尺、長三尺的小廟,這是整個文昌宮建築的最為精美之處,堪稱神來之筆。小廟工藝精細,別緻小巧,雖為人做,猶如天開。據說,每當七年級、十五大廳香火旺盛之時,小廟就隨之吐散出縷縷五顏六色的煙霧,和風吹過,飄繞在文昌宮的上空,成為一道亮麗的風景。人們將其稱之為"廟中廟。" 殿前七步玉石階下,矗立著兩棵蒼天古槐,樹齡已逾三百多年。粗壯的樹身需兩人雙手相牽方能摟圍,儘管後來樹心已空,但厚實蒼勁的樹皮仍堅挺地支撐著枝繁葉茂如同大傘般的樹冠,為人們夏送清涼冬擋風寒。五十年代初,這兩棵古槐就已被園林部門列 為一級古樹。至今我仍清楚的記得,當時南側那棵粗壯的樹幹上懸掛著一近百斤的紫色銅鐘,用來上下課的報時。每當銅鐘響起,方圓十幾裡,皆能聽到其混厚悠長的鐘聲。附近村莊的莊戶人皆習慣聽此鐘聲來把握上下工的時間

魁星樓座落在磨盤街南段,和文昌宮東西相望,相互呼應。樓高四丈餘,成底大上小之狀。樓上女兒牆裡側,建一六角涼亭,四根紅漆明柱託舉著金黃色的琉璃瓦亭頂,既顯得雍榮華麗,又不失古樸大氣。六個亭角的角翹處皆有一銅鈴懸掛,待微風吹過,發出清脆悅耳的響聲,聽之,讓人頓覺心曠神怡。亭中立一八尺泥塑魁星神像,此神面朝文昌宮正殿,右手握毫,左手託硯,意為硃筆點狀元。樓兩側門洞的門楣上,鑲嵌著"青雲得路,""天開文運"八個金色大字,猶勁渾厚的顏體,據說是鎮上一張姓舉人所書,可見,當時國人對文化,對教育是何等的重視。記憶中,每當傍晚放學後,學校就會組織大年級的同學用自制的廣播筒在樓上對全鎮進行廣播,內容多為宣傳愛國衛生常識,播頌朝鮮戰場上的戰況等。 東堂西寺,指的是天主堂和清真寺。天主堂座落在鎮東南端,是一座富麗堂皇的歐式建築,建築面積近三千平米,堂高六丈餘,由一誦經大廳和兩個塔樓組成。當時就曾有"華北第一堂”之美譽。自我記事起,此堂就已改為糧庫,後又改為影劇院。印象中,兩個塔樓皆設有螺旋式木製樓梯,上下攀爬極為便利,小時,沒少在此玩耍。登上樓頂,若趕上雨後晴空,北可見百里之外盤山青翠的巒峰,晚間南望,可觀到津城通紅的夜空,特別是每當國慶之夜,西眺可覽首都上空五彩濱紛的禮花。 遺憾的是,這樣既巨集偉又富有名氣的幾百年的古老建築,當時也和其它古蹟一樣,皆成為了"破四舊"的犧牲品。 不過還好,在眾多有識之士的捐助下,全區唯一的一座清真古寺文革後得已重建。現每逢禮拜日,又恢復了香火不熄、經聲朗朗的場景。 正像人們所說,倘若這些古蹟儲存至今,大口屯鎮肯定能成為京津唐三角地帶一繁華的旅遊景點。

標籤:老家 名勝古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