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熱點 > 優秀作文

希臘的哲學與精神作文

希臘的哲學與精神

希臘的哲學與精神作文

由伊斯坦布林飛往伊茲密爾,為了去看米利都和以弗所。從飛機上下來,愛琴海的味道撲面而來,街道上滿是高大的棕櫚樹,炎熱瀰漫在四周,也許因此,很少行人在街上。放好行李,在酒店對面吃了些東西,開始於老師下午的課程,這一次是講“希臘的哲學與精神”。於老師幫我們梳理脈絡與知識點,幾個人散坐在房間地毯上、沙發上,安靜地聽於老師的講解。

不知道為什麼,希臘哲學總是給我一種“快樂”的感覺。泰勒士的邏輯,超然於外;色諾芬尼的諷刺,超然於神;蘇格拉底自在對話,超然於自我;柏拉圖“理想”,超然於存在;亞里斯多德的“政治”,超然於教學;甚至荷馬的《伊利亞特》和《奧德賽》,也超然於神話……

這種“快樂”算不算是哲學本身的精髓呢?

從知識的視角,任何文化傳統都有理念的成分,在表達理念時,如果使用象徵手法,就是藝術、文學與宗教;如果訴諸純粹思維,以概念來清晰呈現,這就是哲學了。此時聽“希臘哲學”課,聯想到哲學本身的定義,我忽然明白,為什麼希臘哲學給我“快樂”的感覺,因為在兩千年前的希臘,哲人們是在純粹思維中,只是想用概念把認知清晰呈現出來。

這份純粹的思維與認知,純粹的邏輯與推演,把神域人化,把世間神化;把現實想象化,把生活理想化。這種純粹讓一切都是單純的存在,都是鮮活的存在,由此構成了哲學的豐盛。這應該是千百年後的尼采所頌讚哲學是“快樂的智慧”的根源吧。

“哲學(Philosoph)”這個字源於希臘文中“Philia”和“Sophia”這兩個字所組合而成,意思是“愛智”。記得學習哲學時,老師專門解釋哲學的“愛”,是“友愛”之意,這種愛是溫和而理性的,是相互欣賞與尊重,是彼此砥礪,共生進步的,哲學於我們的意義,是“友愛”的過程。

不過,希臘人的說法是“哲學起源於驚訝”,我覺得這個詮釋也同樣貼切,變化就是一種不斷呈現的“驚訝”,而真正的驚喜和智慧,歸結為一句話,變化本身就是永續的存在,也因此豐富了人生。

希臘哲學有著一種獨特的美,正如基託在《希臘人》中描寫的那樣:

希臘藝術的偉大——讓我們在最廣泛的意義上使用這個詞——就在於它完全調和了兩種經常相反的原則:一方面是節制、明晰及心靈深處的嚴肅;另一方面則是才華橫溢、想象和熱情……希臘藝術,無論帕特農神殿(Parthenon)、埃斯庫勒斯的一齣戲劇、柏拉圖的一片對話、一件陶器上的繪畫,還是修昔底德的一段複雜分析,與理智主義相隨的卻是一種活力與熱情,這種活力和熱情是壓倒一切的,因為他們在理智上是如此有節制。

這就是希臘哲學帶給我的“快樂”,脫離了乾癟的邏輯,枯燥的說教,而是豐盈的修辭,真正的慈悲。希臘哲學不熱衷於論證,不熱衷於駁倒你,而是設法增進你的思考與經驗,讓你進入一場思辨的盛宴,收穫你自己的愉悅,打破你自己的壁壘。

我也算是一個做學問研究的人,對照希臘哲學,總是覺得現在所做的學問,太乾枯無味了。我們幾乎把一切“學問”都“科學化”,很多領域,甚至包括哲學都已經簡化為邏輯和論點批判,簡化為“解構”,把一切變得太“嚴肅”,嚴肅到成為所謂“專業與規範”,成為一門又一門“內行人”和“專家”的職業。它不再屬於我們的生活與生命,因為它是一種“專業技術”,再加上學術等級和學術派系,甚至呈現出一種排斥他人的自命不凡感,不屑於絕大多數人的關切,更強調自洽而脫離生活與現實。

有時候我們打趣說,蘇格拉底從未發表過什麼論文,然而,他卻成了哲學家們的靈感和典範,沒有他,柏拉圖會些什麼呢,亞里士多德又如何去輔導亞歷山大呢,更不要說後人幾千年的思辨與省察。

在閱讀與蘇格拉底相關的文字時,我感覺他的對話充滿了俏皮話,挑戰與反問,甚至是自相矛盾、難以忍受。但是即使今天,你依然可以通過閱讀感受到他的眼神閃爍和言辭動人,他所追問的話題以及獲得對話時的快樂。無論過去與現在,蘇格拉底都是一個悖論,後來哲學中的困惑及力量,也都源自於這個矛盾的人。

事實上,他認為“定義“是充分必要條件,能夠涵蓋但不排除每一個適當的例項,但是他自己卻更善於提出巧妙的反例和機智的反駁,常常在駁倒對方的時候又會講述一個神話或者寓言,虛構一個故事。在他那裡,形式世界、真實存在的世界,逃離洞穴、正直的理想、靈魂不朽等等都融合在一起,他總是即問即答,沒有什麼仔細推敲的理論,卻引發你的思考,得出你的結論。他最終放棄出逃的機會,選擇飲毒酒而死,讓其哲學與其生命融合在一起,給自己確立起一個永恆的歷史地位。

課程在於老師帶領我們閱讀“蘇格拉底:人應當知道自己的無知”一文中結束。這篇閱讀材料選自柏拉圖的《申辯篇》。雖然是我很熟悉的故事,但是在伊茲密爾這裡重溫,感受又完全不一樣。

“沒有人比他更有智慧。”蘇格拉底聽到這個神諭時,心裡暗暗想,神的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呢?神的這個謎應該怎麼解呢?因為蘇格拉底認為自己沒有智慧,大的、小的都沒有,但是神是不會說謊的。所以蘇格拉底決定用一個方法去檢驗神諭,他想:如果可以找到一個比自己智慧的人,那就可以去神那裡提出異議了。

蘇格拉底開始自己的行動方案,他先訪問一位以智慧著名的人物,結果發現他是自以為有智慧,而且當蘇格拉底告訴他這一點時,把他得罪了。蘇格拉底發現自己比他智慧一點,因為這個人一無所知,卻自以為知道,而蘇格拉底既不知道,也不自以為知道。

蘇格拉底一個接一個去尋訪那些被稱為智慧的人,結果發現,那些名氣最大的人恰恰是最愚蠢的,而那些不大受重視的人實際上倒是比較智慧。他到處奔波,四處尋訪,不斷對話,最後發現神諭是駁不倒的,當然,他也把所有人都得罪了。然後他又去看政界人士、詩人、工匠,結果蘇格拉底發現,在他們面前,他一無所知,而他們在各自熟悉的領域裡知道好多東西,但是因為此,他們自以為在其他領域也一樣的好,這個缺點淹沒了他們的智慧。

“所以,我就代表神諭問自己:你情願象原來那樣,既沒有他們的智慧,也沒有他們的無知呢?還是願意既有他們的智慧,也有他們的無知?我向自己和神諭回答道:還是象我原來那樣好。”

蘇格拉底遍訪眾多自認為是“智慧的人”,然後最後他得到“最智慧的人”的稱號,正是因為他承認自己是“既沒有智慧,也沒有無知。”承認“只有神才是真正智慧的”,由此引發了刻在德爾菲神廟門楣上的那句話“人啊!認識你自己。”

“既不知道,也不自以為知道。”作為這堂課筆記的結束語,昇華了自我的認知

標籤:希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