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熱點 > 心得體會

人文類的書讀後感7篇

要想加深讀書後的印象,你打算怎麼寫讀後感呢,讀後感是重點表達個人感受的一種方式,以下是本站小編精心為您推薦的人文類的書讀後感7篇,供大家參考。

人文類的書讀後感7篇

人文類的書讀後感篇1

閒暇時,我拜讀了前蘇聯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的《給教師的建議》一書,受益匪淺。其中“教給兒童利用自由支配的時間”一建議給我印象深刻。

盧梭的“寓教於樂”總讓 我困惑,我常常思考:究竟怎樣才能讓學生在學習中感到快樂,在快樂中學習呢?縱觀今天揹負著“升重點,考大學”沉重包袱。孩子們,他們哪還有心思去玩,哪裡還有 時間去樂呀!

“一個人在求學時代最寶貴的財富就是自由支配的時間”,雖然減負已不再是一個新鮮的話題,但我們仍能聽到許多學生埋怨的聲音,細問起來,原來,每天做完老師佈置的家庭作業,回家還得完成家長的若干作業。鄰居家的小男孩,放學回家很少出門活動,就連寒暑假也不例外,每天都關在小房間裡做媽媽佈置的什麼《江蘇正卷》、《課外補充閱讀題》等習題集,碰到難題(特別是些聯絡生活談感受的題目)必過來問我,細看一下整本習題集,無非是些常見的題目,好些題目與學校統一的練習冊雷同,甚至一模一樣,而真正能開發智力的題目寥寥無幾,孩子就在這樣每天練了又練的習題中荒廢了自己美好的童年時光。“最寶貴的財富”也在不知不覺中浪費了。

每每想到這兒,初為人母的我都會發誓將來要讓自己的女兒從繁重的“家作”中解放出來,我會和她做遊戲,看她畫畫,欣賞她唱歌跳舞,引導她讀書明理,帶著她去看路邊藝人奇妙的手藝??帶著她認識大自然,認識社會學習在學校中看不到學不到的知識。

在社會要求學校給學生減負的同時,我們也呼籲各位家長給孩子減負。現在正是他們對世界充滿好奇的年紀,正是他們好動好玩的年紀,如果每一位家長都能正確對待他們稚嫩的問題,欣賞他們童趣十足的舉動,多給他們“最寶貴的財富”,我相信每個童年在記憶中都會是五彩繽紛的。

人文類的書讀後感篇2

這本書真是一本好書。剛捧起這本書時,我就被錢理群教授的序《我的教師夢》所深深吸引,文章深入淺出地剖析了教育的含義,對教育的提出了新的詮釋,讓我深深地感悟到教育的真正的內涵,更深刻地領悟到如何做好一名新時期合格的教師,履行好自己神聖的職責——教書育人。

教師從古至今都是人們所崇敬的一個職業。做為一名教師,從我從事神聖的教育事業第一天開始,我就想盡量把事做得最好,儘量讓人生過得充實,以便以後當自己回憶起走過的路時,不因自己虛度年華、碌碌無為而悔恨,可以向人們自豪地回答 “我為什麼而活著”。作為育人的使者,我們的肩上擔負著太多的責任,每天面對著我們的學生,他們天真、可愛、充滿生命的活力和幻想,他們對我們老師有著無限的信任和敬慕。為了讓我們教育的學生能夠學有所獲,我們付出多少愛、多少時間都是值得的。

在通讀《教師人文讀本》時,每當看到書上的精彩片段時,總是不停地反思自己,反思自己在教學過程中對待學生的態度,感嘆自己沒有一雙慧眼,去發現學生的長處與潛力;沒有一雙巧手,把學生引領到更加廣闊的天地中去。《學習的革命》一文告訴我:“做教師首先要相信你所有的學生都是天才,你才會認真地教育每一個人。”這句話使我領悟到,教學的藝術不在於傳授本領,而在於激勵、喚醒和鼓舞;教育不是要改變一個人,而是要幫助一個人。也就是說教育的本性是育人。在育人方面杜威曾說:“我相信——教育必須從心理上探索兒童的能量、興趣和習慣開始。它的每個方面,都必須參照這些考慮加以掌握。”對此,我深有感觸,作為一名老師要從事好自己的工作,就必須尊重學生,尊重孩子們成長的生理心理規律。在教學過程中,若是一味的強行把知識灌輸給學生,而不考慮學生們的興趣與習慣時,結果會適得相反,甚至可能抹殺了孩子們的許多天性。對此,作為教師的我們也經常困惑、煩惱,甚至痛苦,但為了在學生的身上體現出自己的教育成果,往往過多地去注重學生的成績,在教學過過程中,不斷地把書本中的知識強灌給學生們,不去考慮學生們是否有興趣,是否是在快樂的學習,不顧學生的能量、興趣和習慣。

?教師人文讀本》中的名言警句如醍醐灌頂,讓我對如何做好教學工作,教育學生,瞭解學生有了更深的認識,作為一名“傳道、授業、解惑”的老師,只有充滿人性、人情,充滿愛心才會培養出素質健全的學生。對於學生的教育,不能只是一味的從自己的想法去考慮,要學會了解孩子們的心態,要教育學生首先學會做人,其次是學習,讓他們在輕鬆的狀態下去學習知識,那樣的教學才是最有效的教學。教師是人生中的一面鏡子,如果讓自己的學生不能做什麼,自己首先要能夠做到。這樣,我們在教育學生的時候,才能夠理直氣壯,才能夠挺直腰桿,才能夠做學生們的鏡子,讓他(她)們能有個明確的道德方向,能夠有辨明是非的能力,成為一個正直的、對社會有用的人。

總之,《教師人文讀本》給了我很多新的啟示,我將在自己平凡的崗位上盡職盡責、努力向上。

人文類的書讀後感篇3

最近,空餘時間在看《教師人文讀本》。這套書所選編的文章確實堪稱一流。本書編委會的成員都是教育工作者,是一群愛讀書、愛思考的人。他們將自己平日讀書的心得和自認為最有價值的文章,彙集在一起與廣大讀者交流,按照“感性——知性——理性”的層次,彙編成本書。這套書的特色正在於此,全書上下兩冊各安排了八個相對獨立的單元,每個單元選取古今中外名家名篇若干。閱讀這套書的好處在於,可以將不同作者對生活的感悟文字對照起來讀,如此相互參照,相映成趣。

在看似不相干的各單元之間,全書又以“感性——知性——理性”的層次加以串聯,猶如一根細線,串起了一顆顆珍珠。足可見編選者的“匠心”與“苦心”。他們試圖使每一位讀者(可能並不是教師),在閱讀的過程中實現“本我”、“自我”向“超我”的轉變。

如果從職業的角度來閱讀這些文章,或許你會遺憾,在這套書中,並沒有直接傳授教學經驗的篇目,對於那些試圖從此書中找到一些教書技巧的人來說,會感到廢時與無用。即便是和教育有關的專題,也不過十分之一的.容量,且都不涉及具體的學科內容。其實,大可不必抱有那麼功利的心態去對待閱讀,我看重的,正是類似於“凡有所學,皆成性格”的閱讀——越是那些看似無用的、遠離我們現實功利的書籍,就越接近我們的心靈世界。如果,非要從這套書的閱讀中,獲得一些所謂“有用”的東西,我倒是覺得可以從中收穫一些溫暖人心的人文關懷,給自己日益緊張的身心以暫時的慰藉。

人文類的書讀後感篇4

讀過《教師人文讀本》這本書,感受最深的是愛,對教育,對學生貫穿始終的是愛,最多的愛。讀過這本書,經常思考的問題是:如何在人生的大航船上確定自己的位置,是船員還是舵手,是大副還是士兵。每個人在世界上所扮演的角色不同,關鍵在於定位。冥冥中有雙大手在指揮著我,從師範中學習的藝術到工作中教的`課好似是風馬牛不相及的事情。但要想教好課不也是一門藝術嗎?

有句話說:“活在當下”。其實,每個人的命運還是掌握在自己的手裡。雖然從出生到長大,基本是家長在為自己做主。但今後還有漫長的幾十年,仍然有自己選擇的機會,是選擇努力踏實地度過還是空虛而歸,全在自己。在學校所學的專業直到現在也拾不起來。工作上的雜事與生活中的事情攪得沒有時間,沒心情(其實我知道這些都是找藉口)。既然經常思考,我想這件事很快會提上我的生活日程的。

每看到書上的某一個片段,總在不停地在反思自己,自己在對待學生的態度,對待家人的態度。我慨嘆自己太平凡了,平凡得沒有一雙慧眼,去發現學生的長處與潛力。平凡得沒有一雙巧手,把學生引領到更加廣闊的天地中去。

?教師人文讀本》同時也為我們指明瞭新的教學觀。這就是教師不僅要向學生傳授知識,培養學生的能力,提高學生的品德,更主要的是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注重在教學中創設使人思考、激勵探索的教學情境,引導學生自己去發現問題、思考問題、解決問題,使學生獲得知識資訊的過程真正成為學生心智發展的過程。與此同時,作為“傳道、授業、解惑”的教育者也應成為實踐“終身學習”理念的楷模。重視和加強繼續教育,這是時代發展的必然要求。總之,終身學習是我們教師能走在時代前列必不可少的前提。

人文類的書讀後感篇5

假期我繼續閱讀了《教師人文讀本》,在嚴寒的季節裡卻給我帶來了一股徐徐的暖意。我細心品讀著書中的每句話,領會著古人思想,頗有感觸。

有句話說:“活在當下”。其實,每個人的命運還是掌握在自己的手裡。雖然從出生到長大,基本是家長在為自己做主。但今後還有漫長的幾十年,仍然有自己選擇的機會,是選擇努力踏實地度過還是空虛而歸,全在自己。在學校所學的專業直到現在也拾不起來。工作上的雜事與生活中的事情攪得沒有時間,沒心情(其實我知道這些都是找藉口)。既然經常思考,我想這件事很快會提上我的生活日程的。

每看到書上的某一個片段,總在不停地在反思自己,自己在對待學生的態度,對待家人的態度。我慨嘆自己太平凡了,平凡得沒有一雙慧眼,去發現學生的長處與潛力。平凡得沒有一雙巧手,把學生引領到更加廣闊的天地中去。

教育的本體性是育人。如何在教育的過程中讓一個人具備品德的高尚?我想:一個品德高尚的人,不論他為金錢去奮鬥還是為理想奮鬥,只要是正常的奮鬥,正當的爭取。在奮鬥的過程中不忘父母,不忘時時去幫助別人,他都可以說是品德高尚的人。

總之,學會尊重學生是教師教育教學中必不可少的職業素養之一。學會尊重、學會忍讓、學會理解、學會關愛,這是一名教師從幼稚不斷走向成熟的重要標誌,也是教師教育智慧的體現,更是教師人格魅力的昇華。

?教師人文讀本》給了我很多新的啟示,我將在自己平凡的崗位上盡職盡責、努力向上。最後,讓我用徐匡迪先生的一句話來結束此文吧!——教育是事業,事業的意義在於獻身;教育是科學,科學的價值在於求真;教育是藝術,藝術的生命在於創新。

人文類的書讀後感篇6

當我靜下心來,仔細閱讀《教師人文讀本》,裡面的每一篇文章,都是那麼真切,那麼富有哲理;都能引起一名教育工作者的思考,寫得太好了。當人類進入二十一世紀以來,加強人文教育,呼喚人文精神的迴歸已經被世人所共識。迴歸教育的本體將是21世紀世界教育發展的主旋律。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把“學會認知”、“學會做事”、“學會共同生活”、“學會生存”看作是新世紀全世界教育的“四大支柱”,是一個非常有眼光也非常負責任的觀念。這也是當前中國教育改革的理論基礎與目標。

學會認知:這種學習更多地是為了掌握認識的手段,而不是獲得經過分類的系統化知識,即獲取理解的手段;學會做事:以便能夠對自己所處的環境產生影響,使教育與未來的工作相適應,能夠獲得做事的能力、與他人共事的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等等;學會共同生活:以便與他人一道參加人的所有活動並在這些活動中合作;學會生存:這是前三種學習成果的主要表現形式。當然這四種獲取知識的途徑是一個整體,因為它們之間有著許多的聯接、交叉和交流點。

作為教育,應當促進每個人的全面發展,即身心、智力、敏感性、審美意識、個人責任感、精神價值等等。使他從小就能夠具備一種獨立的意識、進取的精神,有克服困難的勇氣,有完成任務的能力。以便長大了由他自己確定在人生的各種不同的情況下他認為應該做的事情……教育的目的在於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發展的目的在於使人日趨完善;使他的人格豐富多彩,表達方式複雜多樣;使他作為一個人,作為一個家庭和社會的成員,作為一個公民和生產者、技術發明者和有創造性的思想家,來承擔各種不同的責任。

作為教師,我曾在電視中留意到:在德國的教室裡,牆上的德國地圖是孩子們自己動手用彩筆畫出來的(雖然德國生產的“海德堡”是世界上最精密的膠印機之一)。回看本國,學校裡的所有掛圖(包括教學用圖)都是用此類機器印刷出來的!“探索+創新”與“機械+重複”,這種反差造成的結果太可怕了。要知道“得到了一桶水的人”和“學會了取水的人,他們完全處於不同的起跑線。我們的學生雖然先“得到了一桶水”,但不會“取水”,不但沒有“鮮水”吃,原來的水也會變質變臭,坐吃山空是早晚的事。在充滿競爭的21世紀,我們的學生若不能及時學會“取水”的本領,那麼他們恐怕又要重蹈“花高價買水喝”的覆轍,被社會無情地“淘汰”。或成為廉價的勞動力,或成為唯唯諾諾的幕僚......每每想到這,我就不寒而慄。

我們是教師,都是些普通的人,但我們從事著神聖的事業。

我們每天面對著的是人,我們的學生。他們,天真、可愛、充滿生命的活力和幻想。他們對我們無限地信任和敬慕。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在對話和交流中,他們求知、他們成才、他們立志、他們成長,成為自立的個體、成為家庭的支柱、成為社會的棟樑。而我們每一個教師,除了歲月的流逝之外,沒有失去任何東西,我們的知識在教學中更充實、我們的智慧在交流中更增長。我們付出了多少愛,得到的是更多的愛。我們對學生有多少理解,他們會給我們更多的理解。這就是我們最大的成就和幸福。

但是,我們也經常困惑、煩惱,甚至痛苦。我們也經常遇到阻力、誤解,甚至非難。正常的知識傳承,往往變成機械的操練;坦誠的心靈交流,往往變成枯燥乏味的訓誡,加上人事的糾紛、社會不良風氣的侵襲,這些使我們的心靈失衡而不知所措。

這些問題的解決,固然需要有相應的改革和時間,但如何直面這些問題並持一種積極的態度,確實是我們應當不斷自省的。先輩、前輩和同輩中有不少楷模,為我們樹立起精神的支柱,究其核心,那就是一種人之所以為人的精神,即人文精神。它博大精深,但首先是愛,惟有了愛,我們才能成為一個育人之人。我們愛祖國、愛同胞、愛親人,當然也愛自己。愛科學、愛藝術、愛自然,對教育和可愛的學生應付出更多的愛等等。

相信《教師人文讀本》一定會給我們每位教師帶來深刻的啟迪。“教育的四大支柱”這篇文章,作為《教師人文讀本》的“壓卷”,帶給我們的啟示還有很多很多,讓我們站在教育改革的最前沿,呼喚著人文精神的迴歸,為培養高素質的人才完成教育的使命。

人文類的書讀後感篇7

最近讀了本《教師人文讀本》,很多的內容給了我很多的啟發與思考,其中,我最愛讀的就是《讀本》中——我為什麼而活著這一章節。並將自己品讀後的感受與大家分享。

很多人,都曾經有過這樣的困惑:“我為什麼而活著!”而他們也大都會用自己的一生去尋求這樣的答案,因為他們不滿足於上帝創造了我們,讓我們擁有生命這樣一種單純的答案。

我在很小的時候也曾經有過這樣的疑問,曾經問過大人,他們總是說:“活著呀,就是要快快樂樂的感受生命啊!”曾經品讀他人,我的腦海中覺得每個人有每個人活著的意義與目的,可是,最終我也沒有弄明白“我為什麼而活著!”

在《讀本》中,收錄了沈從文、史懷哲、羅素等一些詩人、作家、博士等名家的作品,初讀此章節的時候,我還不是很能理解,為什麼他們的作品會收錄在“我為什麼而活著”這個章節中,不過由於自己也曾經苦苦思索過,不免反覆咀嚼,體味其中真味。

從沈從文給時間“畫出的肖像”到史懷哲放棄已有的成就,甘願去非洲叢林當一名鄉村醫生,其中的種種讓我看到一個個在生命的長河中努力尋求生命真諦的身影。

他們可以衝破種種既定的條款,做別人認為“特立獨行”的事,儘管在與其他人比較時,是那樣的與眾不同,可是,為了自己心中的那份執著,努力的去衝破著什麼。

他們可以改變上天賦予的種種不公,用頑強的意志把生命詮釋,儘管目不能視,但是卻並不能阻礙他們想象,當我們的想象插上翅膀,即便身體不允許我們跑、跳、走、越,但誰又能阻擋想飛的心呢?

他們可以鄙視已經唾手可得的成就,只為了“敬畏生命”就可以把滾滾紅塵拋於腦後,把功成名就踩於足下,用整個人生將“生命的意義”詮釋得透徹。

標籤:讀後感 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