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熱點 > 心得體會

三國演義讀後心得體會

  三國演義讀後心得體會

平心而論,其實我並不欣賞關羽其人,他的傲慢,他的自視清高,都讓我無法從心裡尊敬這個被萬人景仰的關公。但他的仁義是我所不能否認的。以下是本站為大家整理的三國演義讀後心得體會資料,提供參考,歡迎你的閱讀。

三國演義讀後心得體會

三國演義讀後心得體會一

從我讀完《三國演義》後,不禁感嘆中國文學藝術的淵源及豐富、生動的魅力色彩!

《三國演義》主要講了五個時段:黃巾起義、董卓掌權、群雄爭割、三分天下、三國歸晉。

黃巾起義始於鉅鹿人張角,因為看不慣朝政_,因此發動黃巾起義。而劉、關、張就此桃園結義,為朝廷效力。不久就滅了黃巾軍。劉備的力量也一天天強起來。

皇后的哥哥何進因為誤信他人召了早有造反意思的董卓進京。結果何進被十常侍殺後,董卓就掌權了。曹操曾想殺害董卓,但不成功。董卓為拉攏人心,封袁紹為勃海太守,出讓了赤兔馬給呂布。逼得諸侯聯軍抗董,雖然敗軍了,但最後也給呂布所殺。

劉黃叔三顧茅廬後,請出“臥龍”諸葛亮。諸葛亮提出了聯吳抗曹等計劃,使劉備的大業紮下了結實的基礎。經過官渡之戰、赤壁之戰,曹操滅了袁紹、呂布,吳、蜀也打退了曹操。

曹操、劉備、孫權各據一方,曹操佔據強大的北方,劉備佔據西蜀、荊州等,孫權佔據江東。從而崛起吳、魏、蜀,三分天下。

最後,曹操、劉備、孫權、諸葛亮等逐漸去世。蜀、吳都歸降魏主司馬炎,三國一統歸西晉。

這本書刻畫了許多栩栩如生的人物:神機妙算的諸葛亮,威風凜凜的關羽,衝動魯莽的張飛,昏庸無能的劉禪,謹慎多疑的曹操……

其中我最喜歡神機妙算的諸葛亮!因為他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為劉備出謀劃策,建功立業,使他獨據一方,不愧為“臥龍”。可惜與諸葛亮平等的的“鳳雛”龐統不幸遇難落鳳坡。

《三國演義》一書還教會了我許多做人的道理,使我受益匪淺:在劉備起兵七十萬水陸並進攻吳為關羽報仇時,張飛衝動鞭打兩個部將,在晚上兩個懷恨在心的部將因一怒之下殺死了酒醉未醒的張飛,一代虎將死於非命。也告誡了我不要魯莽行事,意氣用事,否則後果不堪設想。這部書的人物形象性格顯露無遺、活靈活現,也說明了我們每一個人的性格好壞都不能隱埋,所以我們要改掉缺點,每件事做的更好!

三國演義讀後心得體會二

《三國演義》通過描寫了東漢末年魏、蜀、吳三國的爭霸之事,體現了天下大勢久分必合,合久必分的真理,讀完全書,掩卷長思,最吸引我的還是書中的人物。

自古以來,得民心者得天下,就如《隆中對》中所說,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孫權擁有江東三世,劉備憑何能與他們爭強,除了一個大漢皇叔的身份,他也不過是一個小老百姓罷了。憑什麼能讓百姓歸心,憑什麼能讓臥龍,鳳雛盡為他所用,原因只在人心二字。因為他對百姓好,寧天下人負我,我也不負天下人,寧日行十里也不棄百姓於不顧,所以百姓願意跟著他。因為他待手下好,思賢若渴禮賢下士,三顧茅廬就是的證明,所以能讓諸葛亮和手下諸位將領為他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一切皆因他的仁愛。

劉備是仁的代表。

相較劉備,我則更偏愛諸葛亮,羽扇綸巾,八尺男兒,僅二十七歲之齡就擁有安邦定國之才,三國中的孔明實在是一個讓人無法不著迷的人物。未出茅廬而知天下三分、博望用兵、舌戰群儒、巧借東風、平定荊益、七擒孟獲、自他在這本書中是出現,所成就的每一件事都可被千古傳誦。更難得的是他的忠心,為報劉備知遇之恩,他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事事親力親為,即使明知後主昏庸無能,他也不取而代之,反而是更盡心竭力地興復漢室。他出山時曾說待功成之後必當歸隱,但最後卻在五丈原丟了性命,有一首詩曾嘆身未升騰思退步,功成應憶去時言。只因先主叮嚀後,星落秋風五丈原。正因為他這些品質,所以我分外敬重他。白居易贊他託孤既受殷勤禮,報國還傾忠義心。

雖然他沒有成功扭轉三國歸晉的結局,但他已成功改變了三國,沒有他,就沒有這個我心中的三國。

諸葛亮是智的化身。

平心而論,其實我並不欣賞關羽其人,他的傲慢,他的自視清高,都讓我無法從心裡尊敬這個被萬人景仰的關公。但他的仁義是我所不能否認的。他可以為了兄弟之誼放棄高官厚祿,過五關斬六將,只為和兄長並肩作戰。他也能為了以前的恩義,冒著砍頭的危險,華容道義釋曹操。

關羽是義的詮釋。

三國中的人物各有千秋,正是他們構築了這段傳奇,讓無數人沉醉其中。

三國演義讀後心得體會三

《三國演義》作為四大名著之一,是家喻戶曉的一個故事。第一次接觸是在孩提時代,是老版的電視劇。小孩子理解東西很簡單:就是誰是是非,正義一方與_一方。那時候的觀後感就是劉備是好的他應該贏,曹操是壞的。其他的就什麼也記不住了。這裡強調一下我是極討厭看的,你知道孩子腦中只有動畫片。但是我爹不許啊,非緊緊抱著我跟他一起看,然後一個一個給我講解人物,我哪聽得進去。枉費了他的一番苦心,只記住了劉備曹操。

再後來,識了幾個字,大概四年級吧,儘管腦中還是隻有灌籃高手,光明使者,龍珠等一系列動畫片。但是有一天在幫學校打掃圖書館的時候,發現了一本插畫版的《三國演義》,裡面大刀長矛,刀光劍影,黑白畫把人物畫得很搞笑,真是太有趣了。然後我就決定借了去看了,接著一發不可收拾,沒日沒夜的看,最激動的莫過於又有新的厲害人物出現這種情節對故事情節也有了一點了解,就是一幫英雄幫著曹操劉備打天下,很奇葩的是我居然還記住了一段時間內牛b閃閃的董卓。讀後感:趙雲,關羽,張飛,諸葛亮,厲害的蜀將全記住了,還有呂布,周瑜。現在想想那時候是個人英雄主義在我心底佔了主導地位。為什麼?因為我記住的全是能打會說的,連孫權這種大人物都被我忽略了,還有司馬懿,全然記不下他這個人。對我影響還是挺大的,所以那時就覺得我要麼要非常能打,要麼就像諸葛亮一樣上知天文,下曉地理。能打就算了,用不上,況且照我當時又瘦又小的,完全是沒機會做武將了。那就做諸葛亮吧,什麼都懂一點,說得小夥伴們一個個全仰視著我,多爽。我想就是那時候養成愛讀書的習慣吧。讀的越多汲取越多。以至於六年級的時候聊到各種歷史人物我都能跟老師誇誇而談,上生物課也能跟老師大論clone,我還記得老師居然不會念這個單詞,跟我說就是克隆技術,不用關心他怎麼,小夥伴都驚呆了,然後當時班主任定義我以後讀歷史系肯定特牛b。好吧,如果你的孩子是七八歲,那趕緊給他買本有趣的插畫版三國演義吧。

再後來一次讀就是國中時代了,讀的是原著。雖然情節還是一樣吸引人,但是你能想象得到讀半古半現的文字是多枯燥。這一階段思考方式也變了,所以記住了一些高光鏡頭: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赤壁之戰,千里走單騎,空城計,諸葛亮北伐……這一階段教給我的是:為人臣者必將盡心盡力,對事的態度上一定的盡全力,這樣也許才有一個好歸屬。當然個人英雄主義仍然存在,比如這階段我就看到了孫權其實還可以,然後曹操已成我偶像了,他看到人才時的那種興奮,對待事情那種方式反正還對我影響蠻大的。你也會為那些人物的心路歷程所吸引,包括他們制定的對戰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