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熱點 > 心得體會

三國演義讀書心得500字

三國演義讀書心得500字

三國演義讀書心得500字

《三國演義》它講述了從東漢末年時期到晉朝統一之間發生的一系列驚心動魄、精彩絕倫的故事。以下是小編整理的《三國演義》讀後感範文,希望給大家帶來幫助。

三國演義讀後感

在創作上,《三國演義》繼承了傳統史學的實錄精神,“七實三虛”可以說是該書取材的基本原則,小說中雖有不少虛構成分,但大的歷史事件皆取之於史冊,主要人物的性格、經歷也基本符合史實。下面是小編為你帶來的《三國演義》賞析,歡迎閱讀。

一、歷史真實與藝術虛構的巧妙結合

《三國演義》描寫東漢末年,桓、靈二帝寵信宦官,致使朝綱大亂,政治腐敗,黃巾軍揭竿而起,四方州牧乘機割據,國家陷入四分五裂的局面。赤壁之戰後,三國鼎立成型,最後統一於晉。其中對於戰爭的場面、英雄與梟雄之間的鬥爭,以及各政治勢力之間的勾心鬥角,都有十分精彩的筆墨。當然,《三國演義》不是正史,所謂“七分寫實,三分虛構”並非妄說,但是它的影響卻遠遠超過了正史。人們對三國時代的認知,大部分來自《三國演義》,而不是正史《三國志》。例如小說敘述關羽溫酒斬華雄,其神勇的形象深植人心,而事實上斬華雄的並非關公,而是孫堅。又如諸葛亮借東風之事,正史並沒有相關的記載,不過是小說的虛構而已。

《三國演義》在依據正史、博採傳說的基礎上加以創造,虛實結合,巧妙構思,取得了極大的成功。全書主幹、框架是史實,而具體情節與人物性格多有虛構,例如三顧茅廬,《三國志·諸葛亮傳》只有短短的一句話:“先主遂詣亮,凡三往,乃見。”作者忠於“三顧”的史實,但其具體情節,則完全是根據傳說虛構而成的。清人章學誠說《三國演義》“七實三虛”,這個比例不一定恰當,關鍵是作者將虛與實結合得十分巧妙,達到水乳交融的地步,有些地方更是做到化虛為實,人們寧可信其有,而不願信其無。

《三國演義》用“依史以演義”(李漁《三國志演義序》)的獨特的文學樣式,描寫了起自黃巾起義、終於西晉統一的近百年曆史。“依史”,就是“事紀其實,亦庶幾乎史”,對歷史的事實有所認同,也有所選擇,有所加工;“演義”,則滲透著作者主觀的價值判斷,用一種自認為理想的“義”,涇渭分明地去褒貶人物,重塑歷史,評價是非。統觀全書,作者顯然是以儒家的政治道德觀念為核心,同時也糅合著千百年來廣大民眾的心理,表現了對導致天下大亂的昏君賊臣的痛恨,對於創造清平世界的明君良臣的渴慕。這也就是《三國演義》的主旨。

二、主題

對這部小說的主題,專家學者歷來有不同的看法,學生用書基本上持“擁劉反曹”說。

《三國演義》把蜀國的劉備、諸葛亮、關羽等君臣作為理想中的政治道德觀念的化身,是仁君、賢相、良將的典範,而把魏國的曹操等作為奸邪權詐、推行暴政的代表,至於孫吳方面只是陪襯而已,因而具有明顯的“擁劉反曹”的傾向。在歷史上,曹、劉孰為正統的問題,從來就有不同的看法。在正統的史學著作中,大致自朱熹的《通鑑綱目》起,一般都奉蜀國為正統,以魏、吳為僭國。至於在民間流傳的故事中,從來就有尊劉貶曹的傾向。究其原因,一是由於劉備是“帝室胄裔”,多少有點兒正統的血緣關係;二是劉備向來以“弘毅寬厚,知人待士”著稱,容易被接受。特別是在宋元以來民族矛盾尖銳的時候,“人心思漢”,正是當時漢族人民共同的心願,因而將這位既是“漢室宗親”,又能“仁德及人”的劉備樹為仁君,奉為正統,是最能迎合大眾的接受心理,符合廣大民眾的善良願望的。

三國演義讀後感

這段時間我讀了中國四大名著之一《三國演義》。其中讓我印象最深刻的一個人物就是曹操。

曹操字孟德,沛國潐郡人。本姓夏侯,因為父親給曹勝做了養子才改了姓。曹操一生最有名的一場勝仗是官渡之戰,最慘敗的一場戰鬥是赤壁之戰。曹操最寵愛的謀士是郭嘉,最得力的戰將是許諸,最大的敵人是劉備。

曹操是一個多面性格的人:勇敢、愛才、禮賢下士、心狠手辣······幾乎所有的優缺點都在他身上集於一體。他的性格是很難琢磨的:如果與他初次見面得罪了他,他就會千方百計除掉這個人,但若你一見面就對他忠心耿耿,即使後來有什麼對不住他的地方他也會原諒你。比如崔琰為人正直,初次與曹操見面時講了一番大道理,其中指出了曹操的一些缺點,曹操即佩服又憤怒。崔琰後來雖得到重用,十六年後依然無法逃脫被殺的命運。後人說:崔琰用自己的死證明了自己的能力,曹操用崔琰的死證明自己是英雄。又比如程昱和郭嘉是曹操親自請來的謀士,對他們極其寵愛。二人對曹操衷心耿耿、直言不諱,即使對曹操有語言上的衝撞也從未受到責罰,這又顯示了曹操的用人之道。

曹操身上有許多值得我們去尊敬學習的優點,也有我們去反思的缺點。人不可能十全十美,總有一些不足之處。我們應該多學習別人身上的優點,改掉自身的缺點,讓自己更加完美。

三國演義讀後感

在中,曹操的印象給我最深。

曹操經歷了人生的幾個階段,不能反,不敢反,不願反。

青少年時期的曹操是靠在養父的廕庇下的,自己出身名不正言不順,導致才能沒能用在正統的讀書仕途上,是不能反的階段。而後來造反的時機到了,曹操擁有了軍隊,數不盡的謀士,可是又不敢反了,只能"挾天子以令諸侯",是看到了董卓的下場,看到了丁原的下場啊。後來曹操羽翼豐滿,卻瞭解到了民心,民心所向,是不會讓正統的統治瞬間崩潰的,所以百姓不願意讓曹操謀反作亂。這也是後來東吳上書讓曹操做正統時,曹操大笑說東吳要讓自己坐在針氈上。

可是,曹操是想反來著,曹操的顯示出巨集大的氣魄,可是也只是在包含孕育的境界,只是表達出滄海包孕

日月,包孕文化的作用,這也從側面表明曹操的境界在於付出,打好底子,為新的王朝籌謀的心意。

三國演義讀後感

今天,我不厭其煩的有讀了一遍《三國演義》我清楚的感覺,每一遍品味,就像酷酒一樣感覺也會越來約有滋味,越來越醇厚。

他裡面有各種傳奇人物:趙雲,諸葛亮,劉備,關羽……每一個人物都有自己鮮明的特點。我印象深刻的趙雲單騎救幼主,他對劉備忠心耿耿,為了保護劉備的血肉,拼死殺敵,勇往直前,冒死救幼主,這不是那時世界難能可貴的精神麼?

還有令我感觸更深的一段劉備為了給關羽報仇,盡然領了他的所有人,去跟東吳決一死戰,最後被一把火燒了幾十萬大軍,這不僅僅是無視生命,更重要的是告訴我們為了一時仇恨毀了一生,這值得嗎?

我緩緩合上書,低頭沉思著,現在的世界,不也像那樣變幻不常嗎?

三國演義讀後感

今天我讀了一本很有名的書,它就是《三國演義》。現在就讓我們看看它講的是什麼吧!

它描寫的是從東漢末年到西晉初年之間近一百年的歷史風雲。它反映了三國時代的政治軍事鬥爭,也反映了三國時代各類社會矛盾的滲透與轉化,概括了今代的歷史鉅變,塑造了一批吒叱風雲的英雄人物。

這裡的人物有關公,曹操,呂布,劉備,劉表,袁紹,諸葛亮,張飛

這本書的作者是羅貫中,羅貫中故里之爭花落東平,朱元璋曾對其滿門追殺近來,圍繞水滸故事主要發生地山東省陽谷、東平、梁山和鄆城等地,引起了人們對這裡的濃厚興趣。而不朽巨著《水滸傳》和《三國演義》。作者羅貫中的故里也自然成為人們探尋的焦點。

這本書可以告訴我們忠義者皆有好報,叛逆者皆死於非命的道理。

相關文章:

1.三國演義讀後感10篇

2.三國演義的讀後感10篇

3.三國演義讀後感500字國小作文10篇

4.關於《三國演義》讀後感600字6篇

5.《三國演義》讀後感6篇

6.三國演義的讀後感優秀作文10篇

7.關於《三國演義》讀後感1000字7篇

8.關於《三國演義》讀後感5篇

標籤:三國演義 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