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熱點 > 心得體會

讀非暴力溝通的心得體會8篇

要知道心得體會的寫作對於自身來說是有很多的好處的,能讓讀者產生強烈共鳴的心得體會,就必須認真思考自己的內心感受,本站小編今天就為您帶來了讀非暴力溝通的心得體會8篇,相信一定會對你有所幫助。

讀非暴力溝通的心得體會8篇

讀非暴力溝通的心得體會篇1

1、體會和表達感受非暴力溝通的第二個要素是感受。

我在讀這些書的時候一直在試著練習,因為我之前在感到悲傷、生氣等情緒的時候,總是會強調我本來是怎麼樣的,因為你做了什麼而導致我怎麼樣,我以前一直以為這樣會得到理解或者憐憫,當然事實證明並沒有,然後我接著在意的`點就是:你根本不在乎我。

看了這本書我才知道,原來我根本就沒有表達我的感受,我只是一直在表達我的看法,人對自己都是格外寬容的,所以錯誤總是別人比較多,所以我的看法其實也是一種指責,但是當你指責的時候,並不會如你想象的那樣得到共情,反而是得到反駁、。

我看前三章的時候感覺還挺難寫讀後感的,因為我看完了還是不知道怎麼做,而且我覺得像作者那樣,對所有人都充滿愛,實在是太難了,因為我是一點就著的性格。

但現在我大概知道怎麼表達感受了,有個語句公式:你(事件表達),讓我很(感受),因為我、、、。比如:你這一分鐘內叫了我三次,我很煩,因為我想要專心煮飯。而不是:你怎麼老是叫我啊,我在煮飯!

2、感受的根源感受根源於我們自身的需要。

我們總是想著“人們期待我怎麼做”,而不是“我想要怎麼做”。我剛生完我兒子的時候,身體不好,月子裡一直感冒發燒,奶水也不夠他吃,出現了很多問題。

吃母乳他就不吃奶瓶,奶瓶放到嘴裡就哭,喂完母乳不能立即餵奶粉,但是他一吃就要吃飽,不能立即餵飽他他就會一直哭,我很糾結,想放棄母乳,但是覺得如果我不堅持母乳,我就不是個稱職的媽媽了。那時候婆婆建議我餵奶粉,我很自責,後來寶寶長溼疹,我就越發的愧疚,覺得如果他能吃母乳也許就不會這樣了。

我總是怕負了別人對我的期待,所以每做一件事之前總是先想一下,別人看到這件事是什麼感受。

3、請求幫助

需要請求的是具體的活動,並且使用抽象的語言還會是我們無法深入瞭解自己。

分清請求和命令。請求沒有得到滿足時,如果批評或者指責他,那就是命令。這就讓我想起我們拆的第一本書《男人來自火星》裡說,向對方提出請求後,如果他不願意,不要生氣或抱怨。

是的,男人有時候就像小孩子一樣,腦回路是直的,你是請求的語句問他,他就會覺得這件事情是有彈性的,但當你把請求也當做了命令的話,就違背了這項規定,會讓他產生牴觸心理。

溝通是一門藝術,說得對了能加分,說錯了就是0分。如何做到人情練達、世事洞明,要有一顆七竅玲瓏心——拒絕那些枯燥乏味的大道理,站在對方的角度,聽一聽他的聲音。

讀非暴力溝通的心得體會篇2

不知不覺已經讀過兩本書了,跟著精進小組一起前行了兩個月了!今天讀了《非暴力溝通》深有感觸,覺得這本書太適合我了,我就是一個刀子嘴豆腐心的人。不會溝通,不會說話,說話性子急,有時候不等別人把話說完就發火。看了《非暴力溝通》,儘量學著溝通。

今天上午一家人出去逛街,孩子一路上這裡動動,那裡動動,什麼都想動。用大人的角度看是該走的時候不走,該停的時候亂走。但是轉眼通過孩子的角度考慮一下,孩子當然最關心的是他所關注的零食玩具,除非孩子特別出格了我會提醒他,因為在家裡我很少讓他吃糖果。到了商場,導購桌子上放了一盤水果糖,導購給孩子吃了一顆,孩子吃了很喜歡吃,吃完還往口袋裡塞。我看著覺得臉都紅了,我對孩子說:“兒子!你這樣吃完了還往口袋裡塞別人會瞧不起你的!”孩子看我臉色不好看趕緊都放下了,導購看見了說沒關係,糖果放在那就是給小朋友吃的。兒子比較愛面子在乎別人的想法,再也不往口袋裡塞了。

兒子總體來說還是比較優秀的,特別喜歡閱讀,上進心挺強的,對待同學和家人都比較友好。六歲半的孩子能夠靜下心把鉛筆字和毛筆字都寫的很好真的很棒了,至少比我小時候強多了。知道現在一切問題都是我的問題,如果我改變了脾氣不驕不躁,孩子將會更加優秀!

感恩遇到精進小組,一起前行,共同進步!

讀非暴力溝通的心得體會篇3

之前沒有意識到,語言是一個tricky的工具,這個工具如果使用方法不當,會帶來多大的誤會,造成多大的傷害。

於是我尋求這本《非暴力溝通》的幫助,以期改善自己在交流時存在的種種問題,確實收穫很大,讓我對溝通本身有了全新視角的認識。

這本書不是一本討論語言技巧的書,不是教你更漂亮的話術,不是教你如何說話更好聽。書中強調通過溝通,將對話的重心落在體會彼此的感受和需求上,這不正是我們溝通想要達到的目的嗎?同時這本書講的也是一種新的思維方式,用觀察替代評判、探究感受背後的深層需求,這些都在教我們如何去理解自己和他人的內心。

通篇讀下來,我為自己過去溝通中夾雜的暴力和評判感到震驚,為自己拒絕嘗試瞭解對方感受和傾聽對方需要感到羞愧,這些問題也全都指向我對自身感受的認識不足,自己還未理解自己的感受和需要,那些暴力的語言就已經破口而出。是我本人,給和我交流設下了重重阻礙。

書中介紹的非暴力溝通模式,還需要通過練習得到鞏固。希望自己在未來與人的溝通中能夠做到:1、誠實的表達自己,而不批評、指責。2、關切地傾聽他人,而不解讀為批評或指責。用愛和合作的態度感知彼此,化解問題和衝突。讓身邊的人能夠感受到尊重、理解和關愛,讓自己充滿愛和能量。

?非暴力溝通》一直強調,感受是源於我們自己的需要和期待,以及我們對其他人言行的看法,所以我們需要為自己的感受負責任。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非暴力溝通讀書心得體會例文參考》,供大家參考學習,歡迎閱讀。

讀非暴力溝通的心得體會篇4

這本書更像是一本指導手冊,教會我們如何觀察生活周遭發生的情況,體會和表達自己的感受,並通過傾聽認識自己和他人的需要,最後根據這些需要清晰的表達自己的請求,促進自己加強與他人的聯絡。

作者以案例和對話的方式,讓讀者在例項中體會觀察和評論、感受和想法、請求和命令的區別(我們所受的教育和成長環境讓我們常常無法區分他們的差異),認識到傾聽和表達的重要性。

去年六月第一次讀這本書時,正在自責和懊悔的情緒中無法自拔,當讀到第一首詩《語言是窗戶(否則,他們是牆)》時,情不自禁的感動的熱淚盈眶,詩裡描述的正是我犯的錯誤,是我親手把語言變成了牆。那時的我關注更多的是如何傾聽他人的需要和感受,希望能學習到加深與他人交流的方法。這次再讀,收穫的焦點更加廣闊了,深刻的理解了如何傾聽自己和愛自己的重要性,只有搞清楚自己需要什麼,如何滿足自我的需要,才能明白他人的哪些行為不能滿足自己的需要,才能明白自己氣惱責備他人的原因,也才能看到他人的感受和需要,並給予理解和陪伴。

書裡對觀察、溝通、傾聽的技巧講了很多很多,無法一一贅述,對我來說最有幫助的是一個認識自我的方法,通過“不得不改作我選擇”的練習,深入的瞭解自己的行為和需要,深深的理解了自己曾經說出的話和做出的選擇,也終於看到了一點點真實的自我。

我想這本書將是我經常翻閱的手冊了,因為非暴力溝通是要在生活中、關係中去實踐的,就如作者所說,非暴力溝通更是一種持續不斷的覺察和提醒。只有不斷的去觀察、去傾聽自己和他人,去開啟自己體驗更多的互動,才能收穫到我們希望得到的愛和被愛吧。

讀非暴力溝通的心得體會篇5

小時候犯了錯,我通常是還沒開口便止不住地抽泣。

奶奶會對我說:你先別哭,好好地說,把這件事一五一十地說出來,就行了。

媽媽會說:你再哭,把事情弄成這樣,還敢哭,知道錯了沒。

如果說要把《非暴力溝通》用一句話總結,便是:把事情說具體了,不要大而化之,在上升到某種意義層面上前,先就當下的事,有條理地表達出前因後果,再說出當下的真實感受,便是好的溝通,或者溝通的基礎。

於是,也就很自然地想到了奶奶和媽媽對我的教育方式,奶奶是老人特有的慈祥,母親是典型家長的威嚴樹立,奶奶引導我建立溝通的前提——真實表述事情的過程,母親告訴我延續溝通的條件——表達感受。彼時年幼的我當然是無法將這兩種溝通方式結合在一起來看,但是隨著和越來越多的人接觸,早年養成的溝通方式越來越得以顯現,特別是在看完《非暴力溝通》後,引發了更多共鳴。

全書六百多頁,作者用了1/6的篇幅,在開篇講“讓愛融入生活”、“是什麼矇蔽了愛”。愛和信任,就是開啟溝通的大門,“我相信,人天生熱愛生命,樂於互助,可是,究竟是什麼,使我們難以體會到心中的愛,以致互相傷害?又是什麼,讓有些人即使在充滿敵意的環境中,也能心存愛意。”

作者告訴我們,非暴力溝通,就是愛的語言。暴力消退後,自然流露的愛。

那麼,怎麼開口呢?

“不管是否喜歡,只是說出人們所做的事情。要點是,清楚地表達觀察結果,而不判斷或評估。”如刑警探案,首先都不會直接下定論,而是先回到原處,儘可能地還原現場,再逐一尋找證據,通常我們所遭受的“語言暴力”後,最先感受到的是情緒,但是為了解決暴力本身,情緒的衝動並不是答案,只是我們表達的推動力,我們需要像探案一樣,首先一五一十地表達出我們聽到的或者說過的語言現場。“接著,表達感受,例如受傷、害怕、喜悅、開心、氣憤等等。”

非暴力溝通的一方面是誠實地表達自己,另一方面是關注對方,用同樣的方式,先去觀察對方的言行,再以此為基礎,發現對方的需求。也許心門不只一扇,我們依次開啟,去互相展現,對方才能看到門後那個你的真實世界,才願意張嘴說出愛或者有關愛的語言。

讀非暴力溝通的心得體會篇6

?非暴力溝通》是我在過去的2017年所讀的書中最喜歡的一本,也認為,在讀完第一遍後,它確實對於我個人產生了的影響和改變。它是我當初加入《媽媽你聽》全國讀書會大群讀的第一本書,和其他群裡的媽媽們每天讀書打卡,每次閱讀都能感受到收穫良多。每天讀書,也會特意留意觀察自己與別人相處的日常,反思了自己與周圍人的相處模式是不是有不妥的地方。

慢慢懂得了,原來自己與別人的溝通並不是真正的溝通,因為最後的結果不是解決了問題,而是使我們之間矛盾更加激烈化了。以前的我們總以不是你輸就是我贏,或是兩敗俱傷收場。

把書讀了第一遍後我懂得了觀察、感受、需要,請求,是讓非暴力溝通順利進行的四個基本要素。我也把它運用到我的日常生活中,對於有時孩子無理取鬧,我也多了一份耐心。

有時候,有些話,從老人嘴裡說出來,我在以前可能會不高興立馬反駁,但是我現在不會,因為他們說出的並不一定是事情的全部,或是他們說的不一定就是他們真正想表達的。他們之所以感受到不滿意或憤怒的言論,只是因為他們自己的觀察結果,給他們帶來的評價而已。當初因為太喜歡它,迫不及待想更多的人分享它,所以在閱讀完第一遍之後,就在參與的同城讀書會中把它和其他人的書給交換了,目前它還是沒有被交換回來。

很高興,在進精進小組後,我還能再次和大家再次閱讀這本書,但我不想耽誤進度,想跟上和大家一樣的讀書程序,我就再在網上買了一本新的。因為我認為,這本書它是值得反覆去讀,多讀多領悟。

讀非暴力溝通的心得體會篇7

非暴力溝通,是利用語言及思考方式的改變,來優化表達溝通的方式。

不論在對於應對個人內在的負面情緒,還是對於外在的話語刺激或行為衝突,它都有自己的優勢。而優勢在於,它通過溝通的技巧,發現自我情感需要併為自己的行為承擔責任,而不是推脫逃避責任。

隨著溝通方式的轉變,帶來的是更加明確的情緒表達和深入的有效交流。

總結起來,它的套路是:當你/我聽/看/想/感受到…(表達具體事件),你/我覺得……(內心具體感受),因為你/我看重……(內在價值),你/我是否願意……(提出要求)?

我想,在套路背後,是更多深刻的思考,你是否想努力知道自己和別人話語背後的目的,而不是忍受語言背後隱藏的謾罵和侮辱?你是否想用平和有效的方式達到順暢溝通的目標,而不是站在道德制高點或者將語言變為利劍刺痛他人和自己?

閱讀這本書,讓我想到了我的媽媽,她是一位勤勞踏實樂觀開朗的女人,但是有個我非常不喜歡的地方。那就是,說話時常常把別人想成她希望的樣子,當別人達不到她心中的標準時就會心裡失衡或者指責他人。此外,喜歡因為一件不順心的事或他人的行為,就將他人推向審判席,站在道德的制高點去批判他人。更重要的是,她如果對某件事不滿,會牽涉到以往的事或人,甚至是身邊的親人。

刺耳的語言,有時候就是鋒利的刀刃,它真的可以刺穿人的心。

記得曾經看過東南亞某個國家一則公益廣告語,大意是說:要經常對家人說“謝謝” “我愛你” “你真好” ……等等暖心禮貌的詞語,不要覺得多餘。當你要對家人發怒時,當你難聽的話要吞口而出時,當你把情緒發洩在家人身上時,請你問問自己,你平時是這麼對待陌生人的嗎?連陌生人和熟人你都可以做到彬彬有禮,為何面對你深愛的人,你卻展現你醜露的面目,忍不住用一把語言的刀向他們揮去?

好好說話,學會如何表達情感,也是建立在知識和深刻的自我認知的基礎上的。

對於許多沒有接受過高等教育的人來說,暴力或謾罵就是表達情感和解決問題的方式。對於哪怕受過不錯的教育,但是沒有反省力的人來說,他們或許從來不覺得需要轉變說話方式。

無論如何,要做到非暴力溝通,我們首先具備的素質是,成為一個願意思考改進且內心平和的人。只有如此,我們才能有效改善溝通交流方式,才能大膽說出來。

讀非暴力溝通的心得體會篇8

溝通是一門表達和傾聽的藝術,與非暴力溝通所對立的是愛心缺失的”暴力溝通”,這種異化的溝通方式主要表現在四個方面:出於自義心的道德評判,出於虛榮心的比較,出於自私心的逃避責任以及缺乏同理心的強人所難,它所帶來的影響是:不僅沒有拉近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反而導致彼此的疏遠和傷害。而通過非暴力溝通,可以使我們心存愛意,增進關係,改善生活。

非暴力溝通具備四個要素:(1)觀察(2)感受(3)需要(4)請求。

我嘗試將四方面展開,首先是觀察,對於大多數的人來說,觀察他人及其行為,而不評判、指責或以其他方式進行分析,是難以做到的,純粹的觀察需要的只是眼睛和心靈,而不帶評論的觀察也被稱為人類智力的最高形式。

在非暴力溝通中,我們還需要注意自身和對方感受,在此我們要避免將感受和想法混為一談,正確地體會和傳達感受並不容易,特別是在表達感受時:比如當我們說“我覺得”,我們常常不是在表達感受,而是在表達想法。很多被動的詞語其實也表達的是想法而非感受,例如:被拋棄,被羞辱,被虐待等等。我們也需要避免使用“很好”,“很差”這樣的模糊詞彙,每個人對好壞的標準不一,這很難讓對方明白我們的實際情況。對此我們可以通過建立表達感受的詞彙表,來跟清楚地表達感受,從而使溝通更流暢。

真實的表達感受,常常需要將自己的情感和弱點暴露給對方,這是一種積極的示弱,當然這並不是在說自己某方面能力或素質的缺乏,而是表達自己的真實情感,也不是妥協,而是一種深層次的信任,是培養親密感的關鍵。

第三點是需要,別人的行為可能會刺激我們,好像也導致著我們各式各樣的感受,但我們需要明白,感受的根源是我們自身的需要和期待。我們對他人言行的看法,並不是我們產生感受的起因。我們需要勇敢而適當地表達自己的需要,我們的文化並不鼓勵我們揭示個人需要,因此我們常常會用一些錯誤的方式來表達,我們的需要常常藏在對他人的指責,評判和評論中,而當我們通過批評來提出主張,得到的並不是需要的滿足,而是對方的申辯和攻擊。人際交往中,直接的提出需要所當跨過的門檻是我們的面子和一些並不正確的舊觀念,這是我們所當要去克服的。

最後一點是請求,和描述感受有些類似之處,我們需要避免使用抽象的語言,而是藉助具體的描述,來提出請求,只有這樣,才有可能得到理想的迴應。當對方對我們的請求給予反饋,表達我們的感激,如果對方不願反饋,則傾聽他的感受和需求。

前面四點主要是圍繞當我們是一個表達者展開,那如何做一個優秀的傾聽者呢?

當他人遭遇不幸時,我們常常急於提建議,安慰,或表達我們的態度和感受。其實,在這種情況下,我們需要先放下已有的想法和判斷,全心全意地體會對方。與此同時,不論別人用怎樣的詞語表達自己,我們都要用心體會他們的觀察、感受、需要和請求。有時,我們還可以主動表達我們的理解,來幫助對方瞭解我們在何種程度上明白了他的意思。在交流的過程中,我們保持持續的關注,為對方的充分表達創造條件。當我們做一個傾聽者時,我們還需要評估自己的狀態是否合宜,當我們痛苦得無法傾聽他人時,我們需要(1)先體會自己的感受和需要(2)大聲地提出請求(3)換一個環境。

有的時候,談話的氣氛很沉悶。我們體會不到說話的人有怎樣的感受和需要,也不知道他對我們有什麼期待,此時我們需要“打破僵局”,必要的打斷說話者,比假裝在聽,更符合對方的願望。所以人都希望自己的話對人有益,而不是被人當作負擔。如何禮貌地打斷?書中提到了兩種方法:第一是儘量提醒別人留意自己的感受;第二次直接表達自己的願望。以這兩點為基礎,打斷的方式應該都可以。

作為傾聽者,常常還會遇到第三種情況,我們說了心裡話,很想知道對方的反應,卻發現對方一句話也不說。這時,我們也許會很不安,容易把事情往壞處想。在別人保持沉默時,我們一般會覺得有些彆扭,而很難靜下心來體會對方的感受和需要。我們可以做什麼呢?或許我們會開始懷疑自己是否說錯了什麼,或許急著糾正迴轉,或許是引開話題轉移注意力。但作者提出了另一種可能性:我們的表達可能引起了對方的思考,不是針對我們的行為,而是聯想到了其他的事情,從而做出了我們沒有預想到的反應。此時我們需要耐心等候觀察,通過提問來確認對方的想法再做出下一步反應。

非暴力溝通是一種工具,總的來說它通過兩種方式來改善溝通,一個是誠實地表達自己,而不批評、指責,另一個是關切地傾聽他人,而不解讀為批評或指責。如果我們只是想改變別人,以使他們的行動符合我們的利益,那麼非暴力溝通並不是適當的工具。非暴力溝通是用來幫助我們在誠實和傾聽的基礎上與人聯絡。使用非暴力溝通時,我們希望人們的改變和行動是出於對生命的愛。愛是生命的真諦,愛也是非暴力溝通的發動機。在愛的推動下,通過非暴力這樣一條管道,愛更好地融入生活,主導生活。

最後回到前言所談的:在這個弱肉強食的世界,為了生存,我們真的必須不擇手段嗎?我的想法是大可不必,以拳頭和武力,無休止的拼命來對待難關只會激化矛盾,而無法解決問題,這種狼文化所主導的世界叢林法則必然失敗,就像《狼和冰刀》,狼最終死於自己的貪婪和野心。而書中所倡導的是溫柔的羊文化,當然它並不意味著溫順聽話,任人擺佈,它更不是軟、弱的代名詞,而是懷著一種積極進取的態度,以愛為武器,來和這個日漸冷漠的世界抗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