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熱點 > 心得體會

《魯濱遜》讀後感最新5篇

編輯一篇讀後感有利於深化小夥伴們對書上人物的認識,通過寫讀後感可以幫助我們記錄自己的讀書感受,以下是本站小編精心為您推薦的《魯濱遜》讀後感最新5篇,供大家參考。

《魯濱遜》讀後感最新5篇

《魯濱遜》讀後感篇1

暑假期間,一個很偶然的機會,我在媽媽給我買的書堆裡看到了丹尼爾·笛福的名著《魯濱遜漂流記》,封底法國著名啟蒙思想家盧梭的評論——“每個成長中的男孩都應該先讀讀《魯濱遜漂流記》”——讓我非常好奇,為什麼每個成長中的男孩都應該讀一讀呢?帶著這樣的疑問,我開啟這本書認真閱讀起來。當我看完這本書時,我似乎找到了哲人盧梭評論的關鍵詞——“成長”。

成長需要有戰勝困難的勇氣、決心和毅力。《魯濱遜漂流記》給我們最直觀的印象是一部關於冒險與勇敢的故事。在故事的開篇,魯濱遜父母苦口婆心地向他反覆灌輸他們的“幸福”理論——“和平幸福的生活在冒險中是找不到的”;而魯濱遜卻堅持己見,“我不要做律師,我要去航海”。正如作者笛福在該書中所指出的,“害怕危險的心理比害怕危險的本身還要可怕一萬倍”。在流落荒島漫長的28年裡,魯濱遜憑藉著驚人的膽識與決心,戰勝了心靈的孤獨,戰勝了身體的飢渴與寒冷,戰勝了自然環境的惡劣,戰勝了圍剿自己的敵人……每當我看到這些情節時,耳邊總是不時縈繞魯濱遜這樣一句話:“當我來到這個小島上,第一個念頭就是怎樣活下去,而有些人的第一個念頭是怎樣逃離……”

成長需要主動地適應環境,努力地創造條件,甚至需要不斷地創新。流落荒島之後,魯濱遜很快從悲觀、絕望、無助等負面情緒中走出來,積極思考如何存活下來。在該書的很多篇幅中,作者笛福記下了魯濱遜一個又一個“發明”與“創造”:摩擦生火、用動物毛皮縫製的衣物、製造工具與桌椅、燒製陶罐、做木筏、造房子,等等,這一切都是自己動手、主動適應環境辛勤勞動的結晶。這其中最令人興奮的是大麥和稻穀的成功種植,這使得他有了穩定的食物供應。他靠自己的雙手,憑藉自己的智慧,或者用我們時髦的話說,通過不斷創新創造,他把一個荒無人煙的小島變成了一個世外桃源。

成長需要友誼、與人為善和相互幫助。魯濱遜在小島上救下一個土著人,為其命名“星期五”,從此與他朝夕相處,並教他文明社會的禮儀、宗教,教他穿衣和學會英語。兩人之間逐漸建立起了遠超主僕關係的夥伴情誼。在《魯濱遜漂流記》中,我們不僅可以讀到冒險的故事、智慧的故事,也可以讀到動人的友情。

儘管我們不太可能遭遇到魯濱遜那樣的凶險、惡劣、孤寂的環境,但魯濱遜式的勇氣、智慧和友善是我們在成長中不可或缺的。最後,我想修正一下盧梭那句經典的評論:成長中的每個孩子,無論是男孩還是女孩,都應該好好讀讀《魯濱遜漂流記》。

《魯濱遜》讀後感篇2

?魯濱遜漂流記》記述了主人公魯濱遜漂流到一個人煙稀少的孤島上,在無助與孤獨中,如何適應荒島生活,依靠智慧和勇氣克服困難,最終讓生命走出困境的故事。

魯濱遜並未做出驚天動地的大事,而是為了生存做出了常人難以想像的行動。但那些瑣碎的細節卻又是魯濱遜同困境抗爭必須一一認真對待的過程;而這些困境——黑暗,飢餓,恐懼,孤獨……又有幾個人曾體會到過。

魯濱遜面對困境,發出求生動力,堅定改變惡劣環境的信念——這種信念是別人沒辦法給他的。只有他自己堅持堅持再堅持,才會有活著回家的機會。

沒有人明白他是怎麼戰勝內心的怯懦和恐懼的`。他曾經這樣說道:“我要盡全力而為,只要我還能划水,我就不肯被淹死,只要我還能站立,我就不肯倒下……”也許就是因為心中的那個信念,在支撐著這位偉大的人艱難的活著。在魯濱遜看來,天底下沒有什麼人克服不了的困難,只要充分利用自己的智慧與雙手,堅持信念,一切難題都可以解決。我認為:魯濱遜之所以能逃出荒島,就是和他這種樂觀向上、銳意進取、百折不撓的生活態度有關。誰想改變困境就得有這種信念作為支柱。

我們學生時代的求學的過程也有點像魯濱遜身陷孤島、面對困境一樣,是堅持信念、苦中求樂、先苦後甜的過程。比如愛迪生幾乎每天在實驗室裡工作18個小時,在那裡吃飯睡覺,但他絲毫不以為苦,他說:“我一生從未放棄過一天工作,我每天都其樂無窮。”就是這個從未進過學校的人,這個報童出身的人,視工作為快樂,結果發明了燈泡、電話等一千多個專利產品,改變了當代以至後代人的生活。其實,人與人之間智力差異並不大,學習條件也相差不多,關鍵要刻苦、講究方法,從小事做起,注意細節、開好頭、不找藉口、咬牙堅持,把自己當作魯濱遜一樣,置身於“無人海島”、堅持信念,就一定會和魯濱遜一樣成功!

《魯濱遜》讀後感篇3

前幾天閱讀了《魯濱遜漂流記》這本書,主人公魯濱遜堅強頑強的精神和經歷,給了我深深的震撼和感嘆。

這篇文章主要寫了魯濱遜在一次航海中遇上大風,船翻了,他漂流到一座荒蕪人煙的小島上,在這嚴峻的環境下,魯濱遜卻戰勝了重重困難,在孤島上生活了二十多年,最終獲救,回到了自己思念已久的家鄉。

他之所以能孤身一人在荒島生活了二十多年,靠的是什麼?靠的是活下來的堅定信念靠的是戰勝困難的勇氣和智慧。

在這樣的環境下,他能夠理智的面對現實,從絕望中重燃希望的火花,從而得到內心的籍慰,獲得堅強的勇氣和信心。

魯濱遜那種不畏困難,正視現實,樂觀向上的精神,對於處在現代社會的我們來說,是一個很好的啟示。

試想一下,如果我們置身於孤島,叫天不應,叫地不靈,我們能頑強的生存下去嗎?不!不能!因為我沒有那個勇氣,因為我缺乏自信。

在現實生活中的我,只會對父母言聽計從,沒有主見,離開了父母,就像一隻斷了翅的鳥兒一樣,根本沒用咀嚼過生活中苦澀的我,長大後又有什麼用呢?讀了魯濱遜的故事,我明白了一個人要獨自生存下去,是多麼的艱難,然而我們現在生活在一個幸福的環境裡,我們還有什麼理由不去奮鬥呢?

《魯濱遜》讀後感篇4

暑假裡,我讀了笛福的《魯濱遜漂流記》。我深深地被這本書所吸引,它讓我體會到了魯濱遜那驚人的毅力和百折不撓的精神。

魯賓遜是本書的主人公。在一次航海中,魯賓遜所乘的船在一個荒島附近觸礁,船上的水手和乘客全被淹死了,只有魯濱遜一個人幸運地活了下來。海浪把他捲上了沙灘。在克服了最初的悲觀與絕望之後,他憑藉自己頑強的毅力,依靠自己的雙手和智慧,利用和簡單的工具,自力更生,自食其力地過起了荒涼的野島生活。經過不懈的努力,他不僅有了自己的住所和傢俱,還有牧場、種植園,甚至還養了寵物。

魯賓遜是一個善於幫助別人的人,他從一幫食人族手中救下一個俘虜,那天是星期五,所以就給他取名叫“星期五”。從那以後,“星期五”就成為他忠實的夥伴和僕人。魯賓遜還教他學會了說英語。不久,他又從食人族手中救出了幾個俘虜,和他們一起勞動,共同生活。

看完這本書,使我深受感動。一個人身陷絕境,竟能這樣對生活充滿信心,勇敢地面對生活,創造生活,實在是難能可貴的。使我認識到,人不論何時何地,不管遇到多大的困難,都不能被困難嚇倒,要勇敢地面對困難,克服困難,始終保持一種積極向上、從容樂觀的心態,去面對和挑戰厄運。只有這樣,才能像魯賓遜那樣,永遠是一個勝利者。

《魯濱遜》讀後感篇5

暑假,我初讀《魯濱遜飄流記》這本書,看到封面的一行小字:震撼歐洲文學的驚世之作。我很疑惑,這一部書真得如此有震撼力嗎?我帶著疑惑打開了這部文學寶典,讀完,被魯濱遜敢於冒險,勇於開拓,最終完成夢想的故事感動了,也明白了那句話的含義。

這本書講述了英國中產階級子女魯濱遜雖然在父母不斷說教下,但一心繫於航海。在遭遇三番五次海難中流落荒島,但用雙手和頭腦,建屋種糧,馴養家畜,製造器具和製作衣服。

讀完了這本書,我認為魯濱遜是聰明的,因為他會用頭腦,智慧捉羊和馴羊;我認為他是冷靜的,三番五次遭遇海難後還是沉著冷靜,沒有發狂,認為自我的一生很痛苦;我認為他是樂觀的,自我建屋種糧,把荒島變成“世外桃源”;我認為他是勤勞的,自我開闢了自我的王國;我還認為他是友善的,他救了星期五,並與他一齊在荒島上努力奮鬥。

這本書中的主人公魯濱遜在作者的生動描述下,我讀出了他克服困難,製作工具的強烈生存的慾望和心靈手巧的特點,他靠自我動手做了一個鳥籠,還捉了一隻鸚鵡當夥伴,並教它說話,用這個方法抵制最大的敵人——孤獨。作者寫出了魯濱遜的神情、動作和語言,讓我們如見其人,如聞其事。

當我再一次翻開這本書,在封面上又看到這小行被我以往疑惑、略過的字:震撼歐洲文學的驚世之作。不禁想起這樣一句話來:初讀好書,如獲良友,重讀好書,如逢故知。

標籤:讀後感 魯濱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