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熱點 > 心得體會

經典牛虻課外書讀後感範文三篇

《牛虻》這本課外書給我們帶來的震撼很大,這時候你的內心一定有很多的感觸吧,不妨寫一篇讀後感記錄下自己的感受,以下是本站和大家分享的經典牛虻課外書讀後感範文三篇的參考資料,提供參考,歡迎你的參閱。

經典牛虻課外書讀後感範文三篇
      經典牛虻課外書讀後感範文1

我懷著十分激動的心情寫下這篇,因為《牛虻》給我帶來的震撼實在太大了。

牛虻和韓新月(《穆斯林的葬禮》)這兩個不同作品中的主人公,結局都是死亡,看到他們離開人世的文字時,我也都忍不住地哭了,但他們帶給我的心情卻是完全不一樣的。韓新月的死,我更多的是一種憐惜,因為她才20歲,正值青春年華,她有才華,有理想,有愛她的父親和哥哥,有愛她的同學和朋友,有愛她的老師兼戀人,可是,她就這樣死去,在那麼多關愛中死去,她是幸福的,卻更加讓我哀嘆。然而牛虻,我敬佩他,喜歡他,卻也心疼他。他所經歷的苦難與折磨是此時的我無法感同身受的,也是我無法說盡道完的,但他面對困境的堅毅和勇敢,他對於革命的熱情與執著,他的人生理想,他的親情愛情,無一不使我感動與崇敬。我一直在想,在未來的歲月中,我又能將牛虻精神詮釋多少?

《牛虻》分為三個部分。第一部分是牛虻還是亞瑟的的時候。那時的亞瑟,很單純,他覺得教會與革命並不衝突,他一邊尊崇神父蒙泰尼裡,一邊積極參加義大利革命,他也有喜歡的女孩瓊瑪,他的家庭很富裕,儘管他的童年是不快樂的,但是總之,他的生活還是比較美好。可是,他被後來的神父密探欺騙,洩露了革命內容,瓊瑪和同伴們都誤會他了,而此時的他竟發現一直敬重的神父蒙泰尼裡卻是他的生父,一系列的打擊和挫折使他萌生了詐死出逃的想法,於是,他拋棄過往,奔向了南美洲。

看完第一部,我本以為失去了信任的亞瑟會放棄革命,可是,十三年後,亞瑟卻以牛虻的身份回來了。是的,他從來沒有懷疑革命,失去革命的熱情,反而更加堅定執著了。他還看到了一點,那就是教會是不能與革命共存的,革命要想取得勝利,必須堅持反對教會。回國後的他繼續參加革命,現在的他和亞瑟完全不一樣了,你很難想象,一個原本那麼帥氣漂亮的小夥子竟然變成了一個又醜又殘的人,從他的很多敘述中,我驚心於他在南美洲所遭受的慘痛生活,他挺過來了,十三年後我看到的是一個自信勇敢,熱情積極,機智深沉的革命者形象。當然,我也可以感受到他言語中的刻薄,那是懷著一種恨意與嘲諷的刻薄,但是我可以理解。他一生愛著兩個人,蒙泰尼裡和瓊瑪,然而一個欺騙了他,一個不信任他,他會恨,那是因為他愛得那麼深沉。後來我們也可以感受到,他在和瓊瑪的共同革命中,再次釋放了那種愛情,他在與瓊瑪的共同追求中,找到了愛情的真諦。也許,牛虻沒有給過別人來愛他的機會,可是,他死前寫給瓊瑪的那封信卻讓我體會到了他對愛的詮釋。瓊瑪呢?她為那個誤會內疚自責了十三年,後來,她從討厭牛虻到喜歡上了這個為革命為理想敢於獻身的人。至於蒙泰尼裡,這個紅衣主教與牛虻信仰上的衝突直接導致了牛虻的死亡,他看著牛虻死去,因為他選擇了上帝,他也許很善良仁慈,但他忘了,上帝是拯救不了正在水深火熱中的人民大眾的,也救不了他唯一的兒子,更加救不了自己,所以,他的死亡,我一點也不會同情和意外。

看完《牛虻》,腦海中一直揮散不去牛虻在監獄中的那些生活,以及他死亡的場景。他在南美洲所留下的病痛使得他在監獄中生活得更加艱難,我彷彿看到他在我的眼前受著折磨,他卻笑對那些兵官,嘲諷著他們,毫不在意,永不屈服,就算在他死亡的那一刻,他也以他的方式鬥爭著,直到他倒下。

經典牛虻課外書讀後感範文2

前兩天和朋友一起爬完山吃飯的時候不知道怎麼就聊到書了,然後大力說他最喜歡的書就是《牛虻》,對他影響很大,讓我不由得肅然起敬。這書倒是知道的,大概瞭解一些梗概,但是並沒有拜讀過。當年在《鋼鐵是怎樣煉成的》裡面有提到過保爾·柯察金曾經受過牛虻的影響。

因為清明時節雨紛紛,所以就沒有怎麼出門。我覺得下雨天和小說更配,於是便尋了《牛虻》來讀。

作者是位女性,難怪筆觸能那麼的細膩與優美了。對場景描寫簡直就是浪漫又多情。在她的筆下“一隻微微抖動著白色翅膀的小船在潤溼的微風中飄蕩,就像是投在水面上的一簇銀色蒲公英”,薔薇花在閒靜的白雲底下垂著頭做著好夢,湖水在靠岸的鵝卵石中間喃喃低語。

這本小說很多人都從中感受到了革命的力量,可我卻感覺它更像是一個兒子為了奪回父親的愛的故事。故事是這樣的,男主人公是神父的私生子,從小生活在一個富裕但是卻知道他母親不光彩過去的家庭,導致很淒涼很敏感。最後在母親死後不久知道了真相,製造跳河假死之後偷渡到南美,過了5年非人生活之後被探險家帶回歐洲,從此投入革命反對教皇的統治。很多人認為他是因為被神父欺騙而選擇報復。可我覺得他應該是感覺自己的父親在還沒見到自己降臨這個世界的時候就已經拋棄自己了。為了自己的信仰、地位。

而後一系列的活動都是為了奪回父親的愛,因為橫在他們之間的就是虛空的上帝。所以他恨它,在18歲離開家時一錘一錘砸碎釘著耶穌的十字像時,就已經不可饒恕了。

當然,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

經典牛虻課外書讀後感範文3

當我看完《牛虻》的最終一行字時,我怔住了。這個黯然銷魂的故事,使我深深觸動。主人公亞瑟和蒙泰里尼最終都喪生了,原因不一樣,但都讓我受益匪淺,也有不一樣的見解。

亞瑟,當我剛翻開這本書時,他給人一種弱小怕事的印象。他是依靠他的教師---蒙泰里尼而生活的。讀到第三章時,突然出現了牛虻,一開始我還不明白這個人是誰,因為他身上有很多傷,他是個堅強,勇敢的人。沒想到他就是亞瑟。在他的身上,我們能看出一個革命者為了自我堅定的信念,而不屈不撓,勇敢奮鬥的精神。他在一次行動中,掩護其他人,但最終不幸被捕。牛虻被敵人打了六槍,但他被擊中每一槍時,都沒有屈服,還在諷刺他們,牛虻對於犧牲表現出從容不迫,永遠堅持義大利能獨立的思想態度,使我油然而生一種敬佩的感受。

牛虻這種執著、勇敢、頑強和不屈不撓的意志值得我們讚歎與學習。讓“牛虻精神”永遠成為我們的目標吧!

蒙泰里尼,他是個盡責的教師,也是個忠實的神甫。我並不是十分認同他,因為他的行為與決擇無法使我覺得他是個慈愛的父親。

蒙泰里尼面臨牛虻給他的決擇,孩子與上帝之間,他無情地選擇了上帝。他的選擇給亞瑟帶來了多大的傷害啊!我想,他的選擇我不認同。雖然紅衣主教選擇上帝理所應當,上帝在教徒眼裡註定是慈悲的,任何人都能在他面前懺悔。但要明白上帝並不真的存在,他無法改變蒙泰里尼兒子牛虻的命運,他無法改變這一切。蒙泰里尼的忠心耿耿是好,可是這也說明了在他眼裡僅有上帝。最終,牛虻死了這本不應當是他的結局。神甫不該這麼對待兒子,他選擇上帝,但上帝沒有給他好的回報。他就這麼痛苦地離開了人世。我想,我也期望,這個結局,使蒙泰里尼醒悟:上帝永遠代替不了他最寶貴的親人。

“一隻小牛虻,不管生與死,終日飛上天,時時樂悠悠”期望牛虻能歡樂,也感激他使我感受到了人生中的“真、善、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