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熱點 > 心得體會

《皮囊》讀後感模板6篇

同學們可以在讀完一些文字後主動起草一篇讀後感,讀後感的好處就是可以鍛鍊我們獨立思考的能力和提升我們的語言組織能力,以下是本站小編精心為您推薦的《皮囊》讀後感模板6篇,供大家參考。

《皮囊》讀後感模板6篇

《皮囊》讀後感篇1

這兩天一直在看《皮囊》,福建作家蔡崇達寫的,感覺很真實、語言簡練、內容有趣,非常精彩。我很喜歡看。該書主要是一篇篇的散文集,講述了作者的父親、母親和他家鄉的故事,風格有點類似魯迅的《朝花夕拾》,有點淡淡的悲傷在裡頭,又飽含溫情,真的值得一看。

我還能記起他其中幾個故事。

他的父親年輕時是兼職混黑道的老大,27歲結婚,之後女兒出生,在3年後,蔡崇達出生,之後他父親去寧波做了海員,想要養活家人,幾年後帶著賺來的錢回老家造了一間大房子。後來,他父親可能因為老是抽菸,身體不好,40歲以後做了一次心臟病手術、2次中風住院,之後又經歷了多次手術,最後因為中風去世了。結局很淒涼,但是過程中有一家人的溫情,他父親中風後為了能夠康復,積極鍛鍊,他們一家人都陪著他父親鍛鍊,但是其實蔡崇達早就知道這種病康復的可能性極小極小,一家人為著一個不可能實現的目標一起努力著……看到這裡,我看到了一種悲壯感,就好像是一個英雄到了窮途末路,依然奮勇拼殺……

文章的整體基調是像昏暗的燈光,有點壓抑,但是很冷靜,同時冷靜中帶著強烈的愛,作者對父親母親的愛。這是非常值得我們學習的。

自古文章憎命達。寫出好文章的作者基本上都經歷過很大的痛苦,這個道理自古依然都是如此。

所以很多東西都是有失必有得,有得必有失,就看我們怎麼看待。蔡崇達的青少年時期可謂相當苦悶,但是他把這個生活當做題材寫出來《皮囊》;我們很大人的青少年都很順利,但是寫不出像《皮囊》這麼好的文章來。你說,誰的生活比較好呢?你喜歡過什麼樣的生活?

其實這個道理也在教會我們:無論命運給了我們什麼,我們都要盡力去看到好的一面,堅強而積極的活著。也許這就是生活的答案。

《皮囊》讀後感篇2

不知道有多少人被皮囊中母親對父親的愛意感動到的,反正皮囊前面幾節中一些小細節的描寫我是被母親不著言詞的默默的愛打動了。

作者蔡崇達是80後,82年的,同為80後,那個年代的囊中羞澀,吃口饅頭爭口氣的心態我是能從自己的母親身上看到的,也包括我母親對我父親的愛。所以在看這本書的時候,我幾乎從頭到尾都能找到共鳴。也是每隔一會都有眼眶溼潤的感覺,而且是想一直讀下去,不想停,也不想這本書完結。或者有的人會覺得書中的母親有點固執,有點作,但我是彷彿看到了自己的母親,感到無比地親切。

我只單說母親與父親的愛情這一點。我覺得母親真得是一個家庭的精神支柱,別看中國大部分老一輩的家庭都是父親在外掙錢,母親對內照顧家庭,但是如果一個家庭母親倒下去了,那這個家也就散了,母親才是真正把一家人凝聚起來的力量,因為有韌性,百折不撓。男人看起來硬漢一個,但是容易折啊。參考其中一段,父親遭受失業打擊,三年不工作,母親卻默默地做這做那到處打工補貼家用,毫無怨言。我的母親也是這樣偉大的人,不行了,想想就想哭啊。能寫的東西太多了,感覺自己都想寫一本,我的母親了。

書中,母親一直固執地蓋房子,就是源於對父親的愛。我從小的時候就覺得,雖然母親對我比對她自己好,但是她最愛的是父親。我覺得這才是正確的三觀。因為伴侶才是能陪伴一生的人,少年夫妻老來伴。父母和兒女終將會離開,枕邊人才是那個老了能相伴左右互相扶持的人。

高中的時候,有一次我問父親,對你最重要的人排第一位的。出乎我意料地是,父親毫不猶豫地說,你媽。他沒有說弟弟,也沒有說我,也沒有說爺爺奶奶。因為當時在我的眼裡,我是覺得母親愛父親更多一點。現在年紀大了,父親一刻也不願離開母親,反倒像個孩子一樣。

《皮囊》讀後感篇3

讀完此書,沒有想象中的沉重,也沒有如何的感動,反而心一絲蒼涼。作者的那些關於故鄉的眷念,那些關於親人的眷屬,那些關於友情的回味,關於人生與生活的感悟,都裝在四處漂泊的皮囊裡了

人生就像一個無底的空杯,我們總在不斷的往裡面裝進許多東西,親情和友情,財富和地位,又在不斷的失去,而身體這副皮囊更像是一個活著的象徵與符號

年幼時的天真與善良,年輕時的慾望與野心,中年時的掙扎與妥協,老年時的嘆息或迴歸,人生多像猴子掰玉米

當一個人還在不斷眷念著的時候,也是最脆弱與幸福的時候,我們的傳統文化孕育的眾生,一生都在尋找外面的世界,對於親情是一場投資與還債的關係與過程,更像一場約定俗成的責任,也像一座山。對於友情,更像是一種慰藉與填充,對於愛情,更像是一種奢侈與完成人生成人禮的一種形式,不停奔跑,不停尋找,卻從未真正審視過自己內心的需要

貪嗔痴與斷舍離,本無不同,一個是在完成尋找外界的認同,一個是在尋找自我,對於完整的人生,應該都是需要,平衡就成了一種生活的智慧

對於人,在某種程度上來說,其實甜品與大麻的作用所帶來的結果並無不同

《皮囊》讀後感篇4

一個看似平凡的書名,背後卻包含著那些並不簡單的道理......

本書作者蔡崇達,1982年生人,閩南人。韓寒口中的“寫作高手”。現任《中國新聞週刊》執行主編。“南方國際文學周”聯合發起人。曾任職於《新週刊》《三聯生活週刊》;24歲擔任《週末畫報》新聞版主編;27歲任《gq》中國版報道總監,為全球17個國家版本的《gq》最年輕的報道總監。

?皮囊》是他第一部文學作品。

第一章節,作者就介紹了他的阿太——一個活到99歲的“很牛”的人。但阿太雖很絕情,但卻是作者心靈的歸宿。讀完這本書已經很久了,但我始終記得作者的阿太所說的一句話:“肉體是拿來用的,不是被拿來伺候的。”

讓我印象最深刻的是第八章:“天才”文展。其實書上並沒有在天才上面打雙引號,但我為什麼在上面打了雙引號呢?本章節主要講了黑狗達因病遇見了被母親帶到家裡和黑狗達一起玩的文展。從文展的一言一行中,我能看得出他是一個很有主見、很有想法的人,也是因為文展的話讓黑狗達的病漸漸好了起來。

文展總是在為未來做打算、定計劃,他做什麼都很努力。他很清楚自己想要什麼,不想要什麼。甚至在學習上還精打細算的,各科成績都一定要和自己預想中的成績一模一樣,而且是訓練自己的領導能力才跟小夥伴玩的。

但是我認為,他即使知道自己想要什麼,卻不知道自己會得到什麼。他一次次地離自己的目標越來越遠,自己的計劃總是趕不上自身的變化。這樣的患得患失,才導致最終變得越來越迷茫、越來越頹廢的文展。也許這樣的學習方法並不適合文展,在這件事情上我並不認為他是一個天才。最後的一句話是深深的震撼著我的心靈:“對不起,其實我也說不清楚,自己為什麼厭惡你。你說,憑什麼是你?為什麼不是我?”這句話可能是對彼此命運的拷問吧。這個故事也給了我人生的啟示:生活永遠是不盡人意的,也許努力了,你會失敗,但是你若不努力,你一定會失敗!至少像文展這樣的人,他們為自己的未來努力了,即使是失敗了,也不感到遺憾。只可惜……命運多麼不公平……

?皮囊》中這些可在骨頭裡的故事,那些我們始終要回答的問題……。

《皮囊》讀後感篇5

很久沒有完完整整地看完了一本書了,在朋友的極力推薦下,我讀完了蔡崇達的《皮囊》。雖然是久違地沒有認真唸書了,但是自從開始瞭解了作者的家庭開始,我就一直忍不住淚流滿面。這可能是我第一次真正感覺到書中的憂傷,不同於以往我所讀的人生自傳,也許是我終究閱歷太少。我一直在逃避著生活,家庭,各種各樣的東西,但終歸在別人的世界裡我們還是會欣然嚮往,也真實感受了他們的諸如此類的悲喜,這也彷彿是我們的親身體會。而且相較於虛擬動漫裡的熱血與感動,書中的字裡行間所表達的也更加現實而顫動。

起初我以為全書都會讓我淚流滿面,一股淡淡的憂傷一直環繞在我四周,但看下去也才真正感受到了活著的真實。作者從自己身邊最熟悉的朋友親人入手,向我們講述了他生活中一個個鮮活的例子,倔強的殘疾父親,女強人一般卻又無助的母親,自尊強烈到殺死自己的天才文展,還有好友厚朴,小鎮女人張美麗等,每個人的性格及生活都是那樣讓人印象深刻,像我們這樣大的世界,這樣的人應該不知有多少吧。然而眾生最後終究也逃不過生死的束縛,塵歸塵,土歸土。這也是生活的必經之路啊。

不談活著有什麼意義,因為到最後不管什麼意義,皮囊終究還是這副皮囊,而一顆活著、醒著的心才是皮囊真正標誌出生命的限度,正如臧克家曾經說的“有些人活著,他已經死了,有些人死了,他還活著”。

書裡溫情而又殘酷的家鄉故事與現實糾纏的影子,像是我們每個人都有的生活影子,可最後誰又能徹底明白生活的意義呢?所以當你覺得你正在經受生活的折磨和挫折時,不必抱怨,至少你活得比別人幸福。皮囊如是,地壇裡的史鐵生也是,雖然經歷過挫折,但他終究還是走過去了,雖然沒有道盡生死,但他讓我們明白了死是一件不必急於求成的事,皮囊讓我們學會“看見”自己,也同樣“看見”更多人。想要什麼樣的皮囊,就要看我們要選擇怎麼樣的人生,也只有過完人生我們才能知道我們皮囊是厚是薄。苦難是為了讓我們知道這個世界的的確確的存在,經歷讓我們不斷認識並完善自我。無論如何,願每個人都能找到自己的價值,活在當下,珍惜眼前人。

《皮囊》讀後感篇6

如果皮囊朽壞,我們還剩下什麼?

也許,你告訴我,還有靈魂。

可是,那脫去了皮囊的靈魂,他們在忙著什麼?追逐名利或填補慾望?看過鬼片裡那些孤魂野鬼,它們所渴望的,不過是投胎、轉世為人,再得一具皮囊。

蔡崇達寫的這本書,也叫做《皮囊》。文中作者的阿太對皮囊有著自我的理解“肉體不就是拿來用的,又不是拿來伺候的。如果你整天伺候你這個皮囊,不會有出息的,只有會用肉體的人才能成材。”老人的話,似乎透著人生的哲學。

書中對父親的感情,由仰視、尊敬到審視、反抗的物件等等一系列的改變。父親的形象,他離家,歸來,他病了,他掙扎著,全力爭取尊嚴,然後失敗,退生為孩童,最後的離去。蔡崇達揭開內心的傷疤,重新曆數過去的家庭經歷,把自己的心再傷一遍。

“生活從來不是那麼簡單的夢想以及磨難,不是簡單的所謂理想還有陰謀,生活不是那麼簡單的概念,真實的生活要過成什麼樣是要我們自己完成和回答的。”

就像如今的人們,往往只扮演所穿皮囊的角色,一味的迎合社會與他人。卻找不到靈魂所歸何處。自己到底想要的是什麼?我們從不曾瞭解,也不曾放下匆忙的腳步問問自己的內心,尋求真相。

生活像一張龐大的問卷,你不回答這個問題,就永遠看不到下一個問題。

全文,我是帶著感動讀完,給我最大的收穫是:“要珍惜那些跟你一路同行的人,用心愛,就算不能天長地久,也可以擁有曾經最真摯寶貴的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