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熱點 > 心得體會

最新《日瓦戈醫生》讀後感範文

醫生的微笑在拆解病人的恐懼與痛苦,厚德載醫創名牌,人本醫療贏未來,那麼關於相關的讀後感該怎麼寫呢,下面是本站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日瓦戈醫生》讀後感範文三篇,供大家參考。

最新《日瓦戈醫生》讀後感範文

《日瓦戈醫生》讀後感1

這篇小說的感情基調平和而略帶灰暗,大師們往往喜歡用平實樸素的筆調來表現一個大時代的特徵。

在讀俄羅斯的嚴肅文學作品時,往往會感到很壓抑,帕斯捷爾納克筆下的《日瓦戈醫生》便是如此,在讀到結尾時,總有一種眼淚要呼之欲出的感覺,是因為日瓦戈命運的悲慘,還是為偉大革命的血腥殘暴而感傷?

大變革時代可以造就英雄,開創人類歷史新紀元,但大變革帶給普通人的往往是痛苦和絕望,《日瓦戈醫生》講述的就是普通人在俄國革命時代的悲劇人生。日瓦戈從出生之後,經歷了俄國19xx年革命、第一次世界大戰、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短短的十幾年之間,俄國更換了三個政權,而三個政權的殘酷戰爭更是讓俄國人的生活雪上加霜。

帕斯基爾納克塑造了日瓦戈醫生這一形象,向世人展示了俄國普通人在20世紀初的生活狀況,同時也表現出了他對革命的態度。本人非常佩服俄羅斯作家的使命感,就是所謂的'彌賽亞'精神。明知批判革命會對自己不利,但就是要寫出來,本人認為這是受俄羅斯文學傳統的影響,從沙皇時代起,俄國文學家就具備了這種使命感。帕斯捷爾納克就是這樣一位俄羅斯作家,他在國外發表《日瓦戈醫生》後不久,即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但也因此遭到蘇聯社會的強烈批判,被開除出作協,帕斯捷爾納克也在兩年之後黯然離世。

在革命初期,日瓦戈是持歡迎態度的,但當他親眼目睹革命的血腥暴力和一部分革命者的虛偽面目後,開始厭惡革命。日瓦戈越來越感到這一切都是騙人的,他認為人應該為現在的生活而生活,不應該為了未來的生活而犧牲現在的生活,因為誰也不知道未來是什麼樣的。然而事實是,無論日瓦戈的思想多麼有道理,多麼先進,這都不能改變什麼,革命是大勢所趨,一個人在時代面前的呼喊如同螳臂當車一樣毫無意義。

如今我們身處太平時代,在大好的時代背景下,我們應該珍惜眼下的幸福生活,做好自己的工作,為國家,為和平添上自己的一份力量。切莫浪費這美好的年代,需知'我荒廢的今日,正是昨日殞身之人祈求的明日'.

感情方面,應該說日瓦戈在帕斯捷爾納克筆下表現地是俄羅斯式的愛情。日瓦戈在和妻子託尼婭感情很好地情況下,又和拉莉薩保持曖昧關係。妻兒被驅逐出國後,日瓦戈又在莫斯科娶年輕的瑪麗娜為妻。如此混亂的關係,如果在中國,肯定被罵地狗血淋頭了。此時我不禁想起我國詩人徐志摩,有多少人拿他和樑思成比較,他的花心和樑思成的專一;有多少人來開他的玩笑,'我想和你一起睡覺,這是流氓;我想和你一起起床,這是徐志摩',我在微信上不知道多少次看到朋友們轉的這些訊息,而且點讚的人奇多。詩人的世界,我們不懂,但在我們欣賞詩人的佳作時,是否要考慮尊重詩人本人一下?這在側面也反映出當代人們的文化素養有待提高,因為在談及文學大師時,人們感興趣的不是他們的作品,而是他們那無可緊要的私生活。回到日瓦戈醫生身上,他很愛妻子和拉莉薩,後來他承認,愛拉莉薩更多一些。俄羅斯的家庭觀念和愛情觀念也是偏向於傳統的,雖然日瓦戈和拉莉薩很相愛,但雙方都認定不能在一起,堅決要找回自己的家庭。世界上最大的幸福,莫過於'執子之手,與子偕老'!

在文章結尾,我希望用四句詩來慰藉日瓦戈醫生:

悄悄的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的來;

我揮一揮衣袖,

不帶走一片雲彩。

日瓦戈醫生是一位非常有思想的人,文中指出,他寫地極富哲理的小冊子影響了很多人,但這與他有什麼關係,日瓦戈醫生想做地只是找回家庭,有時間寫寫東西,過簡單幸福的生活而已。他的去世,如此安靜,又如此突然,只願他能在天堂得到幸福。

《日瓦戈醫生》讀後感2

偉大有很多型別,偉大也有不同層次。因為多本書同時在讀,感受到不同的經典。《傲慢與偏見》大概是依託時代的背景,輕巧的創新,就像第一個說臉蛋是蘋果、光陰似流水、女人是朵花一樣,第一個說出來的是天才,可它的價值僅在那第一次說出來,《傲慢與偏見》放在今天也許就是電視劇的水平,可是在那個充滿等級觀念、戀愛不能談、女人沒地位的年代裡,這樣充滿真情和巧合、這樣自由和個性的Lizzy、Darcy就成了經典。《北迴歸線》不依靠情節、不依託時代,靠的是濃稠的思想、騰飛的想象,它是你在累極了或者閒極了的時刻,是生活預備向你展示它的魔法時,對熟悉的一切、對知曉的一切的一點兒質疑、一點兒疑問、一點兒思考後的瘋狂,這“一點兒”是我,亨利米勒是“很多點兒”“很大點兒”。《日瓦戈醫生》以日瓦戈為主體,勾勒出俄羅斯那段重要的歷史,可貴的是它不像歷史書教科書,它以人為主體,關注到了那段歲月裡不堪的一面,在隨處的描寫敘述中又體現俄羅斯人的堅韌精神。

日瓦戈是個什麼樣的人?序裡避開了這個問題,貝可夫說:“我們無法一下子就概括出他是怎樣的人”,“我們只能說出他不是怎樣的人:他不是一個蛻變了的知識分子,不是鼓吹平庸習氣的鄙俗之人,不是革命的狂熱分子,不是反政權的鬥士,總之,不是一個庸俗小人。”日瓦戈是一個平常人,但重要的是,“即或平常人也有權利:不接受時代犯下的失誤,不殺戮自己的同類,不隨大流。”

胡適在評價徐志摩時曾說:“他的人生觀是一種單純信仰,裡面書寫著三個大字:一是愛,一是自由,一是美。”在我看來,日瓦戈的人生觀,也是一種單純信仰。他不被狂熱的革命口號所迷惑,不衝動地投入到革命的洪流中,而是守住一個普通人最基本的權利也是最基本的人性,自由思想、獨立判斷,十月革命發生以後,他稱讚:“真是一次了不起的外科手術”。可是,當他目睹了革命後城裡民生凋敝、軍隊瓦解,逃兵胡作非為,他對形勢的看法發生改變,被遊記隊強迫留下行醫後,他看到到處可見上級派來的首長、政委發號命令、掌握著人的生殺大權,日瓦戈堅信真理,一時一事使用暴力或可奏效,但用歷史眼光看,到頭來必然事與願違。

日瓦戈也是一個具有獨立思想、勤勉而有意志的人,儘管條件艱苦、生活忙碌、隨處搬遷,但仍然堅持寫醫學論文著述、堅持詩歌和小說的創作,他追求一種平實不矯揉造作的敘述手法,他的文章裡閃現著他的思想和靈感。在重遇學生時代的好友戈爾東和杜多羅夫後,他對他們的思想上的平庸、思考上的怠惰、觀點上的人云亦云失望之極。他的作品中閃耀著自己觀點的光輝。

《日瓦戈醫生》讀後感3

看完之後第一感覺就是《日瓦戈醫生》是一部當之無愧的鉅作,帕斯捷爾納克是真正的大師。與其說它是一部作品,更不如說它是一幅畫,一幅巨大的社會圖景。它的時間跨度非常大,講述了那個社會的變遷,人們疲倦的心。以日瓦戈醫生為線索,他的一生就是那個社會的一個縮影。他是一個真正的人,是帕斯捷爾納克筆下的靈魂。看完電影后日瓦戈醫生的身影一直揮之不去,這本書賦予了這個角色以生命,給了他靈魂。

帕斯捷爾納克用自己的眼睛用自己的心靈在觀察那個時代,觀察社會。《日瓦戈醫生》刻畫了1905年革命、一次世界大戰、二月革命、十月革命、新經濟政策這段時期近45年的歷史。它描寫了社會的動盪和人們生活的無奈和生不由己。我覺得帕斯捷爾納克就是那個醫生,他沒有自己明確的政治立場。他不支援革命,也不反對革命。他像日瓦戈醫生一樣渴望拯救世人,醫生的使命就是救死扶傷。他不管他的病人是紅軍還是白軍,也不管他的病人是布林什維克還是孟什維克,他只是把他當做一個人,一個有權利獲得生命的人。只要是人,就有生命的權利,就有追求自我表達自我的權利,不管是革命戰爭年代,還是和平年代,都不應該犧牲掉個人的尊嚴,犧牲人性來成全所謂的進步。醫生愛寫詩,可是那個年代連寫詩都能牽扯到政治,寫詩都有罪。一個人連表達情感的自由都沒有,那真的是太壓抑太殘酷了。《日瓦戈醫生》揭露了社會的動盪帶給人們的悲劇,在那個年代,個人的聲音被遺忘。它的視角不是放在社會的進步,也不是放在革命的進步意義,而是放在人身上,放在他們的生活和他們的情感上。

任何文學作品都不缺乏悽美的愛情,《日瓦戈醫生》也不例外。臘拉是一個命途多舛的女子,就像一朵綻放在沙漠中的曼珠沙華,經歷風霜,依舊妙曼多姿;醫生是亂世中救死扶傷的人。他們兩本來是兩條平行線,是戰爭把他們連在了一起,可也是戰爭把他們分開。他們的愛情就像是黑色夜空中的一道流星,如此短暫的相守,可是絢爛,在心中永遠盛開。在那麼一個動盪不安的時代,人心惶惶,恐怕只有如此完美的愛情才能使那顆躁動不安的心平靜下來吧!他們的愛情太美好,更顯得以後的生活是那麼的殘酷。冬妮婭也是一個悲劇人物,醫生從小青梅竹馬的伴侶,直到最後分別那一刻都深愛著醫生,即使知道可能永遠不會再相見,她也會永遠愛他。戰爭中,他們聚少離多;最後,還是因為政治原因,永遠地分離。巴沙,那個狂熱的革命分子,深愛著妻子臘拉,可是他更愛自己,更愛革命,最後不得不選擇自殺。醫生最後娶了鄰家女,他最愛的人臘拉也被送去集中營,下落不明;最愛他的人冬妮婭和他已經永遠的分開,醫生也在某天下了電車之後死亡。

這不僅僅是他們的悲劇,更是這個時代的悲劇。個人的不幸也是這個國家的不幸民族的不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