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熱點 > 心得體會

以上讀後感最新8篇

為了加深大家對閱讀書籍的記憶,我們通常會在閱讀之後寫好一篇讀後感,撰寫一篇讀後感可以強化我們對名著情感的理解,以下是本站小編精心為您推薦的以上讀後感最新8篇,供大家參考。

以上讀後感最新8篇

以上讀後感篇1

?易經》分上下兩經,上經以乾、坤兩卦為其總綱領,為天地萬物之父母,定天道,辯陰陽,明次序,分四時;下經以鹹、恆兩卦開篇,為人類萬事生衍之基,定人倫,調陰陽,修身,齊家,安天下。《易經》64卦相連相扣,相依相輔,每卦有名、有象、有辭,有陰陽、有上下、有內外、有時序,有相鄰相對之卦、有互成之卦、有相近之卦。鹹卦為全卦31卦,為下經首卦,為人類生衍之本,為人倫綱常之基,為天下安定之道,故不能不明,不能不知。為此,我在此就其對鹹卦理解之淺顯道理與諸位分享,誠然誠惶誠恐,所言有誤之處還望批評指正。

鹹者,感也。所言不只男女感應,然在此我僅言男女。鹹為山上有澤之象,陽剛處於陰柔之下,陽下就陰,柔上協剛,以孚天地氤氳之道。正如天下地上,天地交和,為泰卦,天上地下,天地相背為否卦,成語否極泰來即由此而來。此卦有物象寓人倫,即男下女上,男女相感相應相合。天地相合萬物生,男女相合萬事寧。山即艮,澤即兌。山上有澤,即兌上艮下,兌為悅,為說,艮為止,為定。下止上悅便不乖於情,不背於性。及男女交往過程中,女悅男止,止於性,悅於情;女動男定,動於感,定於禮,故而稱為鹹。飲食男女,人之大欲所存,死亡貧疾,人之大惡所存,皆性情也。情出於性,發於心,心所思乃性所生,心所止乃性復歸安寧,性情乃一動一定之間而已。鹹,為無心之感,即你情我願,無心即無私心奸心,感為互感互通互應。此為男女相合之根由也,亦為鹹之德——發乎情而止於禮也。

鹹卦,乃男下求女之象,夫子據下經首卦——鹹卦之意,將其《詩經·關雎》置其首篇,即為此意,“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說男求女之亟。《詩經·摽有梅》篇中“摽有梅,頃筐塈之,求我庶士,迨其謂兮”言女求男之殷。所謂感,及同類相求,同聲相應也。花之榮榮,鳥之啁啾,蟲之唧唧,燕語呢喃,即各求其類,各求同聲也。正如詩所云“嚶其鳴矣,求其友聲。”

以上讀後感篇2

“活著”在我們中國的語言裡充滿了力量,它的力量不是來自於吶喊,也不是來自於進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賦予我們的責任,去忍受現實給予我們的幸福和苦難,無聊和平庸。作為一部作品,《活著》講述了一個人和他的命運之間的友情,這是最為感人的友情。因為他們互相感激,也互相仇恨;他們誰也無法拋棄對方,誰也沒有理由抱怨對方。他們活著時一起走在塵土飛揚的道路上,死去時又一起化作雨水和泥土。

生命的存在一直是人們研究的命題,包括活著的意義,活著的方式,活著的價值。讀完餘華的《活著》,重估生命的價值,對生命產生了一種敬畏和珍惜之感。

主人公福貴,這個曾經風光一時的富家少爺因為年輕時無所忌憚的胡鬧和為所欲為毀掉了自己和家人一生的幸福,當然毀掉這一切的還包括當時的社會和人們的愚昧。他終於在貧困中覺悟,也許那並不算遲。可厄運的陰影一直追隨著他的腳步,妻離子散,家破人亡,他親手埋葬了自己的六個親人。不知是命運對他的特殊眷顧或是另一種懲罰。但是,無論怎樣,經過了顛簸坎坷之後,福貴依然活著,儘管他是孤獨的。正如作品的結尾:“我知道黃昏正在轉瞬即逝,黑夜從天而降了,我看到廣闊的土地上坦露著結實的胸膛,那是召喚的姿態,就像女人召喚著他們的兒女,土地召喚著黑夜的來臨”。

作品的結尾依然符合整部作品冰冷低沉的格調,並沒有給人以光明的希望,冷冰冰的現實擺在眼前的時候,油然而生的竟是對生命的敬畏和對生的渴望與追求。正如福貴那樣,無論發生什麼樣的事情,能活著就是好的,只有經歷過生離死別,世事滄桑才會知道生命的價值。

?活著》是一篇讀起來讓人感到沉重的小說。那種只有合上書本才會感到的隱隱不快,並不是由作品提供的故事的殘酷造成的。畢竟,作品中的亡家,喪妻,喪女以及白髮人送黑髮人這樣的故事並不具備轟動性。同時,餘華也不是一個具有很強煽情能力的作家,實際上,渲染這樣的表達方式是餘華一直所不屑的。餘華所崇尚的只是敘述,用一種近乎冰冷的筆調娓娓敘說一些其實並不正常的故事。而所有的情緒就是在這種娓娓敘說的過程中悄悄侵入讀者的閱讀。這樣說來,《活著》以一種滲透的表現手法完成了一次對生命意義的哲學追問。

餘華在作品中寫過這樣一句話叫我印象很深刻:“生活就是人生的田地,每一個被播種的苦難都會長成為一個希望,他們就是我們的雙手。不管身上承受著什麼,不管脖子上套著什麼,不管肩上負載著什麼”。人的一生,漫長而艱難,你並不知道會遇到什麼。但是能活著就是好的,活著需要勇氣,是勇氣讓你面對所有的風雨,並且告訴自己,沒有放棄生命的權力。要相信,沒有到不了的明天。若非死別,絕不生離。

以上讀後感篇3

在這個假期,我又重讀了了四大名著中的一本,名字叫《西遊記》。以前我讀過這本書,可我依然對這本書感興趣,百讀不厭。而且每次讀這本書都會有不同的感受。

以前我最喜歡孫悟空,他會七十二變,他會翻筋斗雲,他武藝高強,他嫉惡如仇。我還喜歡沙和尚,他敦厚老實,任勞任怨,忠心耿耿。我最不喜歡豬八戒,他好吃懶做,膽小如鼠,禁不住誘惑。我也不太喜歡唐僧,一看到他就讓我想起學校裡的老師,每天嘮嘮叨叨,沒完沒了。

這次重讀《西遊記》我有了不同的想法:我有點理解唐僧的舉動了。唐僧本就是一個虔誠的和尚,他自律,有堅定的信仰,可無奈收了三個性格迥異的徒弟。作為師父的他,徒兒有毛病不能不管,可他又確實是手無縛雞之力的書生,所以他除了言傳身教,只有不停地嘮叨。大概他也堅信滴水石穿的道理,也正是這一路的奔波加上一路的嘮叨,讓頑皮驕傲的石猴,好吃懶做的八戒,終於堅持到達西天求得正果。

重讀《西遊記》讓我體會到老師的不易,唐僧只有三個徒弟就讓他傷透腦筋,我們的老師每天面對三十幾個學生該是怎樣的不易。都說八十一難多麼的難,我們的老師一學期不知要解多少危難,學習上的,身體上的,師生關係上的,包括與家長之間的各種問題。唐僧不好做,老師更難當。以後,我想我該好好學習,少犯錯誤,讓老師輕鬆些。

名著就是名著,讓人百讀不厭。每次閱讀都有新的收穫。

以上讀後感篇4

在這個暑假中,我讀了許許多多的書,它們使我收益匪淺。但其中我印象最深、是我刻骨銘心的,卻是一本名為《年華是無效信》的書籍。它講述的是兩個女生之間的“勾心鬥角”。

在讀完這本書後,我不禁想到:朋友間到底有多少猜疑?這兩個女生,一個用幸災樂禍的心情去傷害,而另一個則自欺欺人地假裝釋懷一切。既是朋友,又為何要去傷害?為何不能坦誠相對!我不知道她如何忍心去傷害自己的朋友,也未曾想過在她不在乎傷害的表面下,心到底有多痛。

朋友于我而言,就像是一面鏡子。在朋友眼裡,我清楚地看到自己開心時的喜悅,傷心時的脆弱,失敗時的狼狽與不甘。朋友一生一起走,那些日子不再有。朋友本就會擁有自己的情緒,就像寧遙祈求陳謐和王子揚在一起並讓他給她幸福的時候,她多像一個天使,用自己的幸福去交換王子揚的幸福。若我是王子揚,無論寧遙之前做過什麼傷害她的事,我一定會釋懷。

其實人都是自私的動物,為了自己的利益,不惜犧牲他人的一切。可故事中還有這樣一個橋段:寧遙為了王子揚而打人,或許在她心中,朋友永遠是對的,就算以後可能會後悔,但當時真的毫不猶豫地去做了。很多人都說女生的心思比男生的心思細膩,其實想想也的確如此。女生啊,她們若愛了,就真的死心塌地地去愛了;她們若恨了,就真的不顧一切地去恨了。很多人都說“女人心,海底針。”的確,女孩的心思真的就像海底的針一樣深不可測,可又會單純到毫無一點城府。所以說,女人是極為矛盾的。

其實朋友就是我們生命中的風景線;絢麗,多姿。雖然一閃而過,可卻會以另一種形式存活下去,永不消亡。不是嗎?

以上讀後感篇5

我們班級的班訓是:“讓別人因你的存在而感到幸福。”有人說,這句話對我們中學生來說,太深遠了。其實不然,這種幸福不一定要為別人幹一件驚天地泣鬼神的大事,生活中那些點點滴滴,只要你願意,就能讓別人感到幸福。

扶老奶奶過個馬路,借同學一支鉛筆,搬東西時去搭把手,這都是能讓別人感到幸福的事啊!“贈人玫瑰,手有餘香” 慷慨助人者永遠比自私自利者快樂幸福。與其讓時光之刃把歲月颳得鮮血淋漓,不如讓它將歲月雕琢成幸福的模樣,利人不損己,何樂而不為呢?

記得剛入國中的那一刻,我帶著些許緊張,些許激動,等待著我的新老師和新同學。新的中學生活就在這樣微妙的情緒中開始了。第一天去學校飯堂用餐,面對著泱泱的人群,我顯得手足無措,更讓我窘迫的是我發現我的飯卡無法用,面對一片的陌生,更讓我茫然無措。朱書瑤仗義地拍了拍我的肩說:“別擔心,我請你。”我感激地向她點了點頭,望著手裡那一份熱騰騰的米飯,心裡也暖暖的。朱書瑤走在前面,她那跳躍的長辮子也跳進了我的心裡,我心中的幸福也“撲通撲通”的跳躍著……

幸福就如巧克力,很甜很甜,在嘴裡的味道久久不會散去,並讓人心情愉悅。記得畢淑敏的一本書叫《提醒幸福》嗎?只有提醒自己你還很幸福,但是世上肯定還有不幸福的人,你要通過自己去改變他們。

你在光陰如梭的歲月裡,碌碌無為,你不會幸福,但如果你幫助了別人,別人會記住你,他會幸福,你也會因為自己的存在有價值了,而感到幸福。都說力的作用是相對的,幸福也是。要讓別人因你的存在而幸福的話,不是簡單的說說,必須要你付出行動。

在那些平淡的日子裡,一條小河靜靜流淌,它就叫幸福,它不需要轟轟烈烈,最平凡的一瞬就可以如金色的陽光碎片,溫暖每一個人的心靈。好了,現在來問問自己,別人因你的存在而感到幸福了呢嗎?

以上讀後感篇6

?三國演義》寫了三個國家的興衰史,從桃園三結義至三國歸晉共經歷了五大時期,便是黃巾之亂,董卓之亂,群雄割據(官渡之戰,赤壁之戰),三分天下和天下歸晉。

黃巾之亂是從桃園三結義開始,講了黃巾起義之後,東漢f的反擊,出現了劉備,曹操等英雄,而東漢政權也快滅亡了

董卓之亂是講董卓入京前後的故事,從何進與十常侍對戰到少帝逃出京城,結果被董卓救駕董卓入京後收買了猛將呂布,又廢少帝,立獻帝,大權獨攬,實施暴政,逼得群雄聯軍伐董卓,雖然後來聯軍失敗了,但是董卓最後也被呂布所??

群雄割據是講董卓死後,中原諸侯群龍無首,為了擴大自己的地盤互相廝殺,最主要分為三個戰區,即北方的袁紹與公孫瓚,江東地區孫策的崛起,中原地區曹操,劉備,呂布,袁術之間的戰爭

再後來的三分天下和天下歸晉我就不一一細說了,最主要的我想談談自己對三國演義的一些認識和看法。

劉備:陳壽對劉備的評價是:“弘毅寬厚,知人待士,蓋有高祖之風,英雄之器焉。及其舉國託孤於諸葛亮,而心神無二,誠君臣之至公,古今之盛軌也。機權幹略,不逮魏武,是以基宇亦狹。”但他“折而不撓,終不為下”。在《三國演義》中,作者把劉備描寫成“仁”的代表,漢室皇權正統的繼承者,因而對劉備的仁愛、寬厚和知人善任的性格特徵著力描畫,極盡誇張,但在突出其“仁愛”時卻又落入了“無能”一面,給人以“無能”和“虛偽”的感覺。電視劇中的劉備常常以淚洗面,哭與淚雖然表現了劉備的“仁”,但又給人以劉備的天下是哭出來的印象,扭曲了劉備是“梟雄”、“人傑”的真實形象。

在《三國演義》中,我最欣賞的就是曹操了,雖然為了突出劉備的仁義,他被寫成奸詐之人,但是他的軍事才能仍然沒有抹殺他在幾年的東征西戰中,佔領了長江以北的大片土地,連少數民族都臣服於他,他是三位郡主中最有才幹的,魏也是三國中最強盛的,他奠定了魏國的基礎,後來晉國才能統一天下,所以他是一位真真正正的英雄

對於人才的求賢若渴,也是曹操值得欣賞的地方,曹操為了選拔更多的人才,打破了依據封建德行和門弟高低任用官吏的標準,提出了"唯才是舉"的用人方針,於公元2年春天下了一道《求賢令》曹操在令中一開始就總結歷史經驗,認為自古以來的開國皇帝和中興之君,沒有一個不是得到賢才和他共同來治理好天下的,而所得的賢才,又往往不出里巷,這絕不是機遇,而是當政的人求,訪得來的有鑑於此,曹操立足現實,指出現在天下未定,正是求賢最迫切的時刻他希望在左右的人不要考慮出身,幫他把那些出身貧賤而被埋沒的賢才發現和推舉出來,只要有才能就予以重用後來,曹操於公元2和27年又下了兩道《求賢令》,反覆強調他在用人上"唯才是舉"的方針他要求人事主管部門和各級地方官吏在選拔人才上,力戒求全責備,即使有這樣那樣的缺點也受有關係,只要真有才能就行經過一番努力,曹魏集中了大量人才,當時各地投奔到曹操門下的人很多,形成猛將如雲,謀臣如雨的盛況而且對於有才幹的人曹操還能做到不計前嫌,比如陳琳本來是袁紹的部下,曾經替袁紹起草檄文,罵了曹操的祖宗三代袁紹失敗後,陳琳歸降曹操曹操問他說:"你從前為袁紹寫檄之,罵我一個人就可以了,為什麼要罵到我的祖宗三代,陳琳連忙謝罪曹操愛惜他的文才,不僅對他不處罪,還照樣任用他

曹操的成功不僅因為他的傑出才能和善於招攬人才,還在於他有著豁達的胸襟和廣闊的胸懷在赤壁的慘敗之後,曹操並未一籌莫展,而是笑著說了一句"今北方仍由我所據",並且三次大笑展現出他對待挫折的樂觀態度曹操同時也是個很有文學情趣的人,喜歡作文賦詩,即使大戰在即也情趣不改,他的許多詩作都是樂府中的名篇

以上讀後感篇7

如果說魯迅筆下的“狂人”,反映的是一個時代的落寞,那麼《堂古訶德》一書的主人公就是西方版的“狂人”,他以其獨特的魅力,成為了眾多文學人物中一顆璀璨的明星。

?堂吉訶德》是西班牙作家塞萬提斯的代表作。當時西班牙社會上盛行一種劇情庸俗的騎士小說,塞萬提斯對此痛心不已,決定創作一部作品來抨擊騎士文學。塞萬提斯原想只寫幾個章節,誰知越寫越來勁,他把自己的人生追求,生活經歷都寫了進去,思想內容越來越豐富,人物形象越來越飽滿,鍼砭時弊越來越深刻,最終成就了《堂吉訶德》這部極具諷刺意味的現實主義小說。

初看這本書時只是覺得十分滑稽,不過是描寫了一個名叫阿倫索·吉哈達的鄉紳閱讀了騎士小說後走火入魔,把風車當作巨人,把酒囊當成巨人頭,把酒館當作城堡……他四處碰壁,幹出了一系列令人啼笑皆非的事情。無疑,在當時的我心中堂吉訶德只是一個有些神經質的傻瓜。

最近我再一次細細品讀《堂吉訶德》一書時,感覺在這場鬧劇中竟有著一絲淒涼,一種悲壯色彩,我不禁產生了疑惑:難道堂吉訶德僅僅是一個瘋子嗎?作家塞萬提斯到底想表達什麼呢?

堂吉訶德之所以被世人認為是瘋子,是因為在他的身上人們看到了一種非主流元素。一反常態,主人公堂吉河德一開始就以一個老鄉紳的形象出場,穿戴破盔甲,騎著瘦老馬,帶著同村的農夫做隨從……但這一切都無法壓抑堂吉訶德的一腔熱血,他義無反顧地踏上了自己的“遊俠騎士”之旅。其實,堂吉訶德的初衷十分單純,只是想懲惡揚善,伸張正義而已,儘管當時的社會時代不允許他這樣做,但堂吉訶德還是以他那種勇敢到不計後果的自我犧牲精神向這個汙濁的社會宣戰!

當然,堂吉訶德的“騎士之旅”十分不易,以至於讓他身心受挫,遍體鱗傷,但堂吉訶德依舊選擇堅持。生活中許多人看到自己的夢想很難實現時,便會立刻扭轉弦頭,或許以後他的確生活得優越富足,但堂吉訶德身上那種對夢想的執著與奮不顧身是投機取巧者所沒有的。

如果說堂吉訶德的歷險是個人個性與正能量的伸張,那麼他臨終前的醒悟則成了最大的悲哀:“你的運道絕對不可能久長,轉眼之間就會處處遇災殃,你的喜悅不過是夢中幻想……”多麼令人心痛,理想與實際之間竟是這樣!

喜劇與悲劇的結合,夢想與現實的差距,瘋癲與清醒,終其一生碌碌無為還是不甘平庸奮起而上!堂吉訶德以他獨特的文學魅力成為了人們心中永恆的騎士!

以上讀後感篇8

今年暑假,我看完了羅貫中寫的《三國演義》這本書,其中使我印象最深的是《草船借箭》這個故事。

這個故事主要講了:因為周瑜妒忌諸葛亮很有才幹,在一天商議軍事的時候就叫諸葛亮在十天之內造好十萬支箭。諸葛亮卻說可以在三天之內造完,並且立下軍令狀,三天造不好,甘願受罰,周瑜聽見了很高興,就用酒席招待了諸葛亮。之後周瑜就派魯肅去諸葛亮那裡探聽情況,諸葛亮就請求魯肅幫他準備二十條船,每條船上有三十名軍士,還要一千多個草把子。而且這件事不能讓周瑜知道。直到第三天四更時,諸葛亮就叫上魯肅一起去取箭,他們向曹營駛去,諸葛亮命令軍士們一邊擂鼓,一邊吶喊,曹操聽到了,就下令不要輕易出動,叫一萬多名弓箭手一齊朝江中放箭。則這些船都靠近曹營受箭。後來諸葛亮就叫這些軍士們齊聲高喊“謝謝曹丞相的箭”。曹操知道上當了,下命令追已經來不及了,諸葛亮他們回到營地,魯肅把整件事情的經過告訴告訴了周瑜,周瑜自嘆不如。

讀完這個故事,我感受到了周瑜的狡詐、驕傲和妒忌他人的才華,他不希望有人比他強就設計陷害別人。諸葛亮是一個有勇有謀的人,他一下子就識破了周瑜的詭計,並且還給了他一個滿意的答覆。通過這件事情,讓我聯想起,這個學期有一個同學她學習不如我,而且還非常瞧不起我,這讓我非常討厭她,到了學期末,她的成績居然比我好,這讓我十分吃驚,也十分懊悔,我就是因為太驕傲,所以才落後於她。下個學期我一定要超過她。

一個人只要克服了妒忌心理,心胸寬闊,才能站得高,看得遠,才會有人願意與他做朋友,如果克服不了,就會像周瑜那樣,如果我們每個人都能像諸葛亮那樣豁達大度,那麼人與人之間的交往就會多一份融洽,多一份信賴,那樣我們的社會就會是多麼美好呀。

標籤:讀後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