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熱點 > 心得體會

管理10戒讀後感精選6篇

閱讀後的感悟可以通過讀後感來記錄,使我們能夠隨時回顧和分享,寫讀後感的過程可以提高我們的情感表達能力,讓我們更好地表達內心的感受和情感,,下面是本站小編為您分享的管理10戒讀後感精選6篇,感謝您的參閱。

管理10戒讀後感精選6篇

管理10戒讀後感篇1

在閱讀《卓有成效的管理者》一書的過程中,由於工作事情較多,大多利用業餘時間斷斷續續地閱讀,讀完後感覺腦袋卻依然很空。再次回讀,每讀完一段,仔細思考,受益匪淺。

本書主要講管理者如何管理時間、管理自己,如何使管理者本身變得更加卓有成效,如何有效決策。書中詳細闡述了要成為一個卓有成效的管理者,必須在思想上養成習慣,有效的管理者知道他們的時間用在什麼地方、如何有效利用時間、非常重視自己的貢獻程度、很善於利用他人長處、集中精力於少數重要的領域、善於做有效的決策,這是成為卓有成效的管理者必備要素,也是這本書的主旨所在。

大多數管理者在具體的工作中都覺得時間不夠用,工作永遠做不完,其實作為一名管理者要學會善用時間,要合理安排時間,分清主次及輕重緩急,選擇關鍵的事情去做。要學會制訂工作計劃,重要的事情要優先去做,不能大事小事一把抓,像無頭的蒼蠅亂撞,到最後事情一團糟,工作的時間用完了事情也沒有做好,要按計劃有條理去執行。

在用人方面深有體會,正如有句老話“用人所長無人不可用,用人短處將無人可用”,管理者要有胸襟學會揚長避短。每個人都有短處,包括弱點、缺點、不足甚至錯誤,人之短處與長處是同時存在且無法改變。所以管理者在用人之時不要企圖使人成為完人,要充分發揮個人的長處、優勢,包容其短處。管理者將人安置於某崗位之前,要仔細考慮此人的各項條件,他能做什麼,而不是侷限於這個崗位要求做什麼,否則容易按既定的模式去考量他人,他人只有缺點卻無成績,管理者要建設成就一支具有高效執行力的團隊。

有效的管理者在做一個決策時首先要弄清決策事項的性質。有效的決策者絕不會就事論事只看問題的`表面而輕言結論,而是會透過表面深層挖掘事情的本質所在。有效的管理者在決策時都非常明確決策事情的目的與作用,目標越明確,決策越有效。有效的決策者在決策時都會心思縝密地思考決策後方案的執行與成效,管理者在做決策時一定要克服偏見,杜絕以偏概全或者只看到問題的部分,沒有看清全貌的現象發生,否則容易被假相所矇蔽,形成錯誤決策。

在管理者貢獻價值方面,書中清晰地告訴我們:什麼是管理者,管理者本身的工作績效依賴於許多人,必須對這些人的工作績效負責。管理的主要工作就是發揮其長處,並避免用到他們的短處。這段話直接有效地詮釋了管理者應負有的職責和具備的管理素養。

很喜歡書中所言:有效性雖然人人可學,但卻無人可教的理念,這句話告訴我們,管理者的有效性作為一個習慣可以學會,但不可以教會。你想學習有效性,但又不肯在實踐中思考問題背後的問題是什麼,不去創新,只想找一個捷徑或一個模式讓你的管理變得有效,那你與有效肯定無緣。必須在實踐中養成習慣,才能提高自己的能力。

一本好書,會對一個人終身受益,收穫肯定也會有所不同。目前的我對這本書的理解還很淺顯,但我相信未來我還會去復讀這本書,去品味書中的精華,沿著德魯克的指引,在通往卓有成效的路上不斷前行。

管理10戒讀後感篇2

管理,既是一門科學,也是一門藝術。

讀了《管理學》這本書之後,我有了更深的體會。計劃、組織、領導、協調與控制······管理的這些職能我們都知悉。但是怎麼樣才能將這幾個方面發揮到極致?這確實對領導者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一個在技術水平上無人能及的人,可能並不能出色地管理一家公司;一個在技術上不佔有優勢的人,可能會將一家公司管理得很出色。

?管理學》這本書中提到了很多的管理學派,雖然各個學派各執己見,但是又都有自己的道理。

繼20世紀早期正式闡述組織運營的大小和複雜程度理論的韋伯之後,泰勒提出了他的科學管理理論,他關注的問題是如何設計任務、工作與激勵制度,並運用諸如時間和動作研究的工業工程方法提高生產力,將組織比作一臺加滿油的機器,管理者則視為這臺機器的操作者。

20世紀30年代,管理學理論逐漸轉變了將組織視為機器的觀點,出現了人際關係運動,強調工作中非正式社會關係的重要性,組織不僅帶來利潤,還起到了讓人們交往和學習的作用。

20世紀50年代,一些理論家認為發現組織存在差異,並取決於組織被設計為執行固定任務還是創新任務。

20世紀60年代,主流思想不再認為特定的企業特定的組織結構,這時只出現了權變,認為組織應當與環境因素相匹配以實現效率。再後來管理理論出現了股東觀和利益相關者觀,戰略評估、趨勢分析、不確定性等。

由此可知,管理學家們為管理實踐做出了很大的貢獻。

可能有人認為書中講的都是純粹的理論,與現實的世界有很大的出入,其實不然。管理中的領導者有很多的角色,具有不同性格特徵的領導者一般會充當不同的角色。如果你是一個擅長社交的人,與人溝通的能力很強,那麼你就適合做一個概念性的領導者,此時你就充當著一個紐帶的作用,將企業與外界聯絡起來,將企業內部不同崗位的員工聯絡起來,讓溝通無處不在,讓企業充滿著活力。不是每一個人都適合做概念性的領導者。有人適合做決策性領導者,有人適合做執行性領導者。找準自己的定位才會事半功倍。

像諸葛亮那樣事必躬親的領導者,沒有幾個人能做得來,而且結果也可能讓人不敢恭維。這就又涉及到書中提到的集權與分權的問題。到底是集權好還是分權好?沒有人能夠給出一個確定的答案。這取決於公司的規模、公司的管理體制、公司領導者個人的性格特徵。合理把握度才是管理成功的關鍵。太過於集權,員工的發展空間很受限,這樣容易導致優秀的人才流失;但是太過於分權,又會威脅到自身的領導地位,會面臨很大的管理風險。這就體現了管理的藝術性。

除了領導者之外,公司的管理模式也會有很大的不同。不同的行業、同行業中不同企業、同企業中不同的地區,這些差異就要求企業根據實際的情況來組織具體的管理體制,有的適合於直線制、有的適合於事業部制、有的適合於矩陣制。

作為領導者,不能簡單地照搬別人的管理方式,借鑑的同時需要有自己獨到的地方。作為零售業巨頭的沃爾瑪,其管理方式肯定是成功的,但是其管理方式不一定就適合於家樂福。在喬布斯的帶領下,蘋果公司取得了很大的成績,但是如果喬布斯用管理蘋果的理念管理一家房地產企業,其管理就不一定會成功。這就更加體現出管理的靈活性。這本書就充分說明了這樣一點。

管理確實是一門很深的學問,它滲透在生活和工作的每一個角落,但又不是每個人都能很好地把握它。在借鑑這本書的理論知識的同時,我們需要結合自己的生活經歷將理論與實踐融合起來,讓自己成為一個出色的管理者。同時,一個出色的領導者,必須對很多方面的知識有一個比較系統的認識。如果不要求對某個領域的知識有很深入的認識,起碼要對這個領域有所瞭解。一個公司的ceo需要處理公司各方面的問題,如果掌握的知識有限,那麼他所做出的決策也會很有限。當然,這個ceo自己不懂,他可以聘請別人幫他完成這項工作。但這首先就要求他聘請的這個人的確是個人才,能夠處理這個問題;其次還要求這個人對公司是非常忠實的,能夠足夠的信任,能夠充分的放手。所以,要想成為一名出色的領導者,需要不斷地提升自己。

管理10戒讀後感篇3

前一段時間讀了《管理的實踐》一書,讓我對管理有了與以往不同的理解。書中作者指出,“管理是一種器官,是賦予機構以生命的、能動的、動態的器官。”管理作為企業的器官,具有管理企業、管理管理者和管理員工及工作的功能。

初次接觸德魯克的《管理的實踐》,就被他書中闡述的管理思想所吸引。德魯克以其深厚的人文素養,強調人的理想性、價值觀及決定力,構成了組織績效表現的關鍵資源。他指出,管理是一種器官,是賦予機構以生命、能動、動態的器官。我最欣賞他的一句話:管理是一種實踐,其本質不在於知,而在於行;其驗證不在於邏輯,而在於成果;其惟一權威就是成就。他的管理思想深深的影響了我整個管理學的思想基礎,能夠說他的思想已經紮根在我的思想中。他在管理的各個方面闡述了他獨特的觀點,構成了一整套的思想體系,從而建立了管理這門學科。

?管理的實踐》中將管理的資料描述為三部分,即管理企業、管理管理者、管理員工和工作,三部分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管理企業從企業需要的組織架構上思考,全面詮釋了職能分權制和聯邦分權制,而且指出在條件可能的狀況下,聯邦分權制為最優構架,也是責權利同位,最有用心性及效果的架構。管理管理者從人才的引進、培訓、安排、提升等程式中,道明瞭企業員工的管理目的:盡一切可能使每一位員工都成為管理者,也道明只能當每個員工都成為管理者時,企業人才才能正常接替,員工績效才能最大發揮;管理員工和工作指明瞭決策的過程和分析決策工具的重要,要充分運用現代化的工具來為管理員工和工作做好的決策嚮導。

管理的每一個動作和行為都要同時涉及到管理的三個部分,因此在決策每一個行為時,都要思考對每一個方面的影響,找最影響小、最涉及面窄、最有績效的角度來進行。

企業是社會的公民,服務於並豐富了社會的各種功能,它的目的只有一個,就是創造顧客。(以前經常聽到推銷員上非洲賣鞋的故事,而故事中那個看到當地居民光腳行走而大呼鞋可賣的才具有經營企業的戰略眼光)企業的兩項基本職能:營銷和創新。透過他們產生經濟成果,而企業其他的一切活動都在成本的範疇內。

企業是社會的豐富機體,只有當它能夠正常新成代謝時,才能在社會中正常生存。而企業的正常生存務必要有足夠的利潤,這不同於一般認為的企業的目的是追求最大的利潤,從而使得企業追求生存的必然結果是社會的極大豐富和人們生活的不斷提高。

從德魯克的《管理的實踐》中,自己得到了很多收穫,他的思想建立了我的管理思想基礎,深深的影響了以後的學習與發展,在此基礎上,在以後的實踐過程中不斷的領悟和發展德魯克的管理思想,實際運用到自己的工作或者是事業中去。

德魯克的書,與我從此一生相伴!

管理10戒讀後感篇4

通過閱讀董事長筆記,看到筆記中推薦有彼得·德魯克的管理類書籍,於是再次拜讀彼得·德魯克的《卓有成效的管理者》一書,讓我受益匪淺,經典之所以經典,在於歷久彌新,在於經歷多年後,依然有鮮活的思維,敏銳的觀點,到現在依然切合實際。現根據書中內容,結合個人工作實踐,作為“一千個哈姆雷特”之一,分享如何成為一名卓有成效的工作者。

一、思維方式

(一)做事意義。“如果做一件事,只是為了做這件事情,而不是因為做這件事情而得到某種結果或目的,那這件事情通常就是沒有意義的”。工作的意義,關鍵在於真實意義,而不是口頭意義,所做的各項工作都為想達到的結果而努力,卻不應該浮於表面,做些不能產生實際效果的“樣子”工程。

(二)工作成效。我們所做的工作分為有效工作與無效工作,有效的工作帶有產出,能為企業帶來經營利潤、員工能力提升等。無效的工作即是沒有意義,只是為做這件事而做這件事,也許只是讓企業或領導看到部門在“忙”,但卻沒有實際產出,大到一個企業,中到一個部門,小到一個員工。

(三)尊重員工。在工作中,應該尊重每個員工的獨特性,員工應堅持自己的與眾不同,同時利用員工獨特並且與眾不同的個人思維組合創造成優秀個人及組成優秀團隊,搭建較高競爭力的企業競爭力。在該書中有提到“如果我有兒子或女兒,我願意讓他在他的指導下工作嗎”的思考思維。員工作為企業價值的創造著,出賣的是自己的時間、體力、智慧等,絕大多數員工都可以通過訓練成為人才、幹才、將才,而不是訓練成為“奴才”。

二、產出與貢獻

(一)時間所屬。工作中要找出什麼事根本不必做,這些事做了也完全是浪費時間,完全沒有產出及無助於成功。同時,關於時間的歸屬,應該是管理者的時間更多的屬於企業員工,不應該是企業員工的時間過多屬於管理者,因為員工往往是一線價值創造者,使用員工過多時間,就是減少企業價值創造。當然,一個企業並不缺少打著為企業發展的旗號,不斷消耗一線員工的人力資源而為個人的“專斷獨行”買單的情況。

(二)價值體現及激勵措施。在貢獻方面,應該計劃、組織、整合激勵和考核制度,以此具體體現員工價值和應做貢獻。用資料量化的方式,體現員工為企業帶來了多少可以量化的收益,反之,帶來了多少成本負擔,一是工資成本,二是工資成本以外帶來的資源損耗,如人力損耗。一個人有效的工作者,應以貢獻為目標,並讓其產品為別人所用。

(三)實際產出。“衡量知識工作應該用結果和最後產出,而不是看規模和管理工作的繁簡及加班程度”,所以所謂的“沒有功勞也有苦勞”是應該被唾棄的。同時,如果單純的只為自己“謀利”、“裝樣子”,且沒有任何產出,同時消耗企業經濟資源、人力資源及其他資源,那就沒有存在的必要了,應該儘快斬掉或換人。

三、創新與實踐

(一)推陳才能出新。一項產品,如果做的不好,不一定是宣傳和營銷做得不好,而是產品本身有問題,解決產品本身問題是關鍵,而不是繼續用大力氣向外推送。以將來作為對手。我們的目標應該是搶佔市場,把當前的和未來的所有優質客戶涵蓋在“偶遇”範圍內。在一定層度上來說,創新一項產品應該是針對當前非我行客戶群體,滿足其需求,以帶來企業的主營業務收入及其他收入為目的。

(二)結果與效率。管理者不應該只考慮結果,還應該考慮整體的效率提升以及實際質量,在拿不準的情況下,更應該調研考察,同時小範圍的試點,而不應該在不成熟不瞭解的情況下推出去,然後打回來,再修改,讓整個企業來買單,充分體現效率簡歷在“對的事情”上。

(三)戰略的意義。創新的目的就在於讓企業遠離競爭,創新不一定是要做得更好,而是在強化理論及發展實踐的基礎上,在學習和工作中,創造一件非常有價值的作品。

四、問題的解決方式

(一)處理的問題。在問題處理上,應該先分析問題,確定問題的真實存在,而不是用華麗的語言列舉普遍性及共性問題,應是根據實際情況解決問題。如果同一個問題或危機反覆出現,往往是疏忽和懶散造成的。同時在處理問題或做決策時,可以儘可能多的進行討論,根據不同的意見,讓事件的錯誤點得到更充分的暴露。

(二)效率的實質。所謂效率可以說是“把事情做對”而不是去做“對的事情”的能力,效率的提升通常是需要在“對的事情”的前提下。“對的事情”即代表工作的有效性,如果工作缺少有效性,那麼工作就缺少熱情與意義。

(三)問題的解決。工作中應找出由於缺乏制度和遠見而產生時間的因素,和另一本書籍《精進》一書中提到的,當前所做的事情,對2年後是否有意義,如果縮短時間到2個月或三個月後是否有意義,同時“問題”是否得到解決和處理。當然,有效的`決策不會因為自己的優柔寡斷及反覆而浪費別人的時間。

作為一名普通人,我時刻會捫心自問:一個平凡人,能做出不平凡的事業?答案是肯定的,也是必須的!書中提到的,卓有成效可以學會嗎?如書中所說,我相信卓有成效是可以學會的。同時,要成為一名卓有成效的工作者,需要我們從思維上進行轉變,在工作中注重產出與貢獻,在競爭中學會創新與實踐,在發展中學會解決問題。同時,每一位知識工作者其實都是管理者,即使他沒有所謂的職權,只要他能為組織做出突出的貢獻,都應值得我們敬佩!

管理10戒讀後感篇5

今天開始看《卓有成效的管理者》,總共150多頁,計劃2周內看完。

雖然每個人都不一定可以成為管理者,但也學會要一些管理方法,管理好自己的工作、生活、乃至人生。

其實管理自己,同時也是在管理其他人。因為每個人都存在於環境中,在做自我管理時,必須抽出一部分精力管理個人與其、他人的關係。

管理自身相對簡單,只要按照自己的計劃執行就好。但是每個人都要處理的人際關係,很多時候,正是人際關係影響了我們計劃好的事情,如果管理不好人際關係,那也就沒法管理好自己。

管理自己就是要從不斷實踐開始。

讀了再多的文章,所有的理論都是在你腦海中而已。不具體實踐,就無法驗證這些理論對自身的有效性。

很多人其實就是這樣,自以為看了很多書、懂得很多理論,交談的.時候口若懸河,實際操作卻漏洞百出。完全的紙上談兵。

管理10戒讀後感篇6

?管理的實踐》一書中就管理者的角色、職務、功能的認知及未來面臨的挑戰,有著精闢獨到的見解,掀開了管理的奧祕和實務。書中我們可以看出,管理是一種觀念而非技術,自由而非控制。管理是實務而非理論,績效而非潛能。管理是責任而非權力,貢獻而非升遷。

我想就如何成為一位好的管理者提出我的一點看法。德魯克說:“許多人極力強調喜歡人、樂於助人和能夠和別人相處融洽的重要性,認為這是管理者的重要條件。但是單靠這些條件絕對不夠。”每一個成功的組織,都有不喜歡別人、不幫助別人、很難相處的上司。但是儘管這類上司冷酷、不討人喜歡、要求嚴苛,但是他培養了很多人才。他也比其他人緣好的領導贏得更多尊敬。他要求下屬一絲不苟,也嚴格要求自己,他建立高標準,期望下屬能夠始終維護高標準,他只考慮怎麼做才正確,絕不因人而異。他在評價下屬的時候,絕對不會把聰明才智看得比正直的品格還重要。缺乏這些品格的管理者,無論他是多麼討人喜歡、樂於助人、和藹可親,甚至才智過人、能力高強,都是危險人物,“不適合擔任管理者”。真正的好的管理者有一種無法學會的品質,一種管理者無法獲取、卻必備的條件。它不是人的天才,而是人的品格。中國人常說:“學做事,先做人。”我想,德魯克應該會很贊同這句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