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熱點 > 心得體會

聽你的讀後感優秀8篇

將讀後感寫的完美,相信大家一定都有意想不到的認知,為了記錄自身從一本名著中得到的感想,需要寫好讀後感,好文筆小編今天就為您帶來了聽你的讀後感優秀8篇,相信一定會對你有所幫助。

聽你的讀後感優秀8篇

聽你的讀後感篇1

這個遊戲對於人們心靈的觸動和啟迪,是不言而喻的。在節奏紛繁的現代社會,我們一天忙得視丹成綠,很難得有這種省察自我的機會。比如,文中人們對於“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信用卡,引起空前激烈的瘋搶。也難怪,“取之不盡,用之不竭”對於大家的誘惑巨大、難以拒絕,早已忘記了“利令智昏”,其實除此以外,還有更多令人刮目相看、明智冷靜的選擇。

再者,仔細揣摩,這“拍賣你的生涯”是一個“遊戲”,而不是一個“問題”。為何這位外籍老師選擇了以“遊戲”的方式樹立價值觀呢?也許,每一個成年人的內心深處,都潛伏著一個愛做遊戲的天真孩童,只不過隨著時光流逝,蒙上了世故的塵土罷了。其實好的遊戲,具有開蒙人的智慧、通達人的思維、啟迪人的感悟、反省人的覺察的力量。可以說,當我們做遊戲的時候,就更接近了真我。

但是,文中還有一個不為引人注目的小細節——沒有一人購買“和家人共度週末”。也許你會說,不曾購買它作為自己的生涯,原因是多方面的。或者說,這是很平淡的事,不必把它定作目標。可我覺得,“和家人共度週末”值得作為一個目標去奮鬥。因為,我們日後在工作中會遇到大小瑣事,甚至因為追求而離家萬里,一年難得見回家人,這種“和家人共度週末”的希望將會變得越來越渺茫。如此一個溫馨的時刻,何不去努力爭取呢?也有人說,現今只有沒本事的人,才和家人共度週末,有本事的人,是專和外人度週末的。這個想法可是大錯特錯,因為世界上沒有什麼能比親情更重要的!不要等永遠失去了,才恍然大悟、追悔莫及!

不管怎樣,我們應該正確明斷畢生的追求,並向著其拼搏努力,以求事業突飛猛進的發展。反之,奮鬥得再好,卻不明目標,到頭來將一事無成。

在瀰漫著世俗氣息的“我”之外,以一個“孩子”的視角,重新剖析自己的價值觀和生存質量,內心就有了激烈的碰撞和痛苦的反思。我們應該明確樹立自己的畢生奮鬥目標,預先計算好自己的發展生涯,以改變我們的命運,走向成功!

聽你的讀後感篇2

這本書,已經買了很久,一直擱置在書架,沒有時間讀。最近在地鐵裡,重新開始看書,才又重新梳理的書架,這竟然是準備看的第一本。

劉同之前的《誰的青春不迷茫》,還有這本《你的孤獨,雖敗猶榮》,我都是被書名字吸引才收入的,小清新的風格,總會成為吸引我這種偽文學青年的法寶。讀起來,乾淨的文字,在淡淡的生活氣息中,可以讓人找到80後的一種共通感。一邊讀,一邊想,同在北京的80後有千千萬萬,大多數被這世俗的繁華淹沒,能夠堅持夢想的人,就是一種成功。

這本書,讀完印象最深刻的是這章《趁一切還來得及》。

看“媽媽的錢都花到哪兒了”,不禁有的場景讓我熱淚盈眶,我們都知曉父母的不易,我們都知曉他們付出過的艱辛,我更知道在大學時期,父母那些汗水滴落兩瓣的歲月,但我從未在人前,對他們表示感恩。曾經,認真的以為,父母的付出理所應當,在為人母之後,才發現很多事想的更通透,才更明白他們當年的艱難,我欠父母的,是永遠也補償不夠的心傷。那句,覺得自己那麼多年活的像個傻缺,痛徹心扉。

看“有些錯,要用一生的努力去彌補”,每個人在成長的過程中,都隨著自己的心性或多或少讓父母難堪的事情,能寫出來,並決心去彌補需要足夠的勇氣。我一直標榜自己是孝順的女兒,幾乎從未做過任何出格的事情,但我也因此沒有做過真正孝順的事情。我畢業到現在,幾乎從未打生活費給父母,五次三番的想要嘗試,或者是月月光有心無力,或者是父母又給加倍補回來,還心安理得的接受。

我一直以為他們一直過得很好,後來才知道只有我週末回家的時候,他們過得最開心。

我一直以為他們不會蒼老,後來才知道他們早已經鬢鬢白髮,而看起來的黑髮,只是要出遠門才染了又染。

我一直以為他們無所不能,後來才知道他們來大北京會迷路,會小心翼翼的出門。

所以,就很喜歡這句“趁一切還來得及”,抓住現在的,可以多回去就多回去幾趟,可以多打個電話就多打個電話,不要讓親情變得越來越陌生。珍惜眼前的,記住那句“家有一老,如有一寶”,從心底與婆婆友好的共處。誰在身邊,就在誰身邊多付出一點。趁一切還來得及!

聽你的讀後感篇3

每每提起筆,卻又不知道說些什麼好。

我現在的生活,說好不好,說壞到也不壞。身邊總有形形色色的人走過,有要好的,也有討厭的。直到再也激不起一點波瀾,趨於平靜。生活如一潭死水,悶在心頭,解不脫,又逃不過。感覺日後。也就這樣了,日復一日,年復一年,身邊的人開始漸漸模糊,先是聲音,後是臉,然後是名字,最後誰都忘了,孤身一人。

那些你曾經以為很要好的朋友,那些你以為會一直走下去的人,不知何時就在路途中走散了。畢業是一場告別的宴席,幾杯酒下肚就各自回家了。留在桌上的,是要當一輩子好友的誓言,帶走的,是終會遇見別人的明天。

我不知道,你現在的生活是怎麼樣的。我不知道,你身邊還有多少少年時代的朋友。說來也不怕你笑話,一向自詡記性極好的我,這才高二,就已經開始漸漸忘卻某些國小同學和國中同學的聲音和臉,乃至一些關係疏遠的同學的名字。某天早上醒來,突然發現這個事實,我覺得,很悲哀。

我不希望自己只能趴在回憶的縫隙中想著過去,不敢驚擾。我不希望在老去時提起一切,只能說,人生長恨水長東。未來的你,好好去珍惜身邊的人吧。別等到將來,再也找不到一個熟悉的人,歡笑,打鬧。

進入高中的這一年多快兩年來,經歷了很多事。不是沒有受過委屈,也不是沒有哭過。但哭過之後,還得繼續前行。這個世界不會因為你受了委屈,就會為你開一扇特權的門,它只會繼續按著時間軸發展。所以啊,未來的你,哭過了之後,就得擦乾眼淚,站起來,去追趕著彌補丟失的時間。

未來的你,千萬不要放棄,千萬不要氣餒。有句這樣的話:將來的你,一定會感激現在奮鬥的自己。我想說的是,將來的你,一定會感激如今受過委屈,遭過打擊,卻依舊沒有放棄,繼續前行的自己。我們的人生裡,既要有一腔孤勇的“不猶豫”,也要有奮不顧身的“不後悔”,放手去拼吧,總會成功。

生活再艱難,總要繼續。

未來的你,是什麼樣子的呢?在生活的輪盤裡,放任漂灑,終成無畏。我希望看到的是,一個不被生活所放棄,也從不放棄生活的你。

聽你的讀後感篇4

養育的目標是什麼?是幫助孩子成為一個正派的人,一個受人尊敬的人,一個富有同情心、能承擔責任、關心他人的人。而父母和孩子之間似乎總是充滿了無休止的小麻煩、階段性的衝突,以及突如其來的危機。發生危機時要需要作出反應,而反應無一例外都會造成一定的後果,對孩子的個性和自尊造成好或不好的影響。即使是那些愛孩子的、為了孩子好的父母也會責備、羞辱、譴責、嘲笑、威脅、收買、懲罰孩子,給孩子定性,或者對孩子嘮叨說教。

為什麼會這樣?因為大多數父母沒有意識到語言的破壞力量。他們發現自己說出來的話正是以前自己的父母對他們說過的,發現他們正用一種自己也不喜歡的語氣跟孩子說話,他們原本沒打算這樣的。在溝通中發生這種不幸,常常不是因為缺乏愛心,而是缺乏對孩子的理解;不是因為缺乏智慧,而是缺乏知識。父母光是有愛是不夠的,洞察力也不足以勝任,需要特別的方式跟孩子相處,跟孩子交談,而且談時還需要技巧。當父母遇到具體方法解決具體問題時,那些陳詞濫調,像“給孩子更多的愛”、“給她更多關注”或者“給他更多時間”是毫無幫助的。《孩子,把你的手給我》就能幫助父母明確跟孩子有關的目標,並提出一些能達到這些目標的方法的建議。如第一章“交流密碼:父母和孩子的對話”中有這麼一個例子----十歲的安迪問他的爸爸:“在哈萊姆,有多少孩子被拋棄?”安迪的父親是一個律師,他很高興兒子對社會問題感興趣,於是他就這個問題發表了一通長長的演說,然後又去查了資料。但是安迪還是不滿意,繼續問同樣的問題:“在紐約被拋棄的孩子有多少?美國呢?全世界呢?”最後,安迪的爸爸終於明白了,他的兒子不是關心社會問題,他關心的是個人問題。安迪問這些問題並不是出於對被遺棄孩子的同情,而是擔心自己被遺棄。他並不是想得到被遺棄孩子的數字,而是想得到確認他不會遺棄。於是,爸爸仔細考慮了一下安迪的擔心,然後回答道:“你擔心你的父母可能會像其他父母那樣將你拋棄,我向你保證我們不會拋棄你,如果你再為此感到煩惱,告訴我,這樣我才能幫你消除擔心。看到這個事例讓我感受頗深,有時候我兒子也經常會問一些如此的問題,看起來好像事不關已,可是深究起來,都有孩子所要表達的意思。這些都需要我們為人父母,靜下心來,好好地想一想孩子的密碼是什麼,而不是簡單地回答是或不是。許多孩子的問題的真正意圖,是他們對放心的渴望。

另外書中還有許多話我覺得非常經典,“當孩子處於強烈的情感中時,他們聽不進任何人的話。”“禁止並不能使強烈的情緒平息。”“知道他怎麼想,遠比知道他為什麼會這麼想要重要。”“只能誇獎孩子的努力和成就,不要誇獎他們的品德和人格。”“只要我們不攻擊孩子的人品或性格,我們可以表達我們的憤怒。”“如果獎賞沒有事先通知,如果是一個驚喜,如果代表承認和感激,這樣的獎賞才會非常有益,非常讓人開心。”“在對孩子的教育中,不能有難堪的挖苦和嚴厲的陳詞濫調。”“一句幽默常常抵得上千言百語。”這樣的教育箴言書中還有很多很多,值得年輕的父母們好好反省。

在讀這本書之前,我一直覺得對孩子的教育我還是有點發言權的,畢竟當了這麼多年教師,每天跟孩子在一起,看著各種孩子的表現,他們的家長所灌輸給他們的教育,家長的表現在孩子身上所留下的烙印。因此也時刻提醒自己,別再犯相同的錯誤,別讓孩子因為自己而在性格上有缺憾。可是接觸了這本書後,真的讓我汗顏,原來跟孩子的交流重要而又如此的複雜,簡直是世界上最深奧的一門學問,這不單單是說你愛孩子就足夠了。幸好有了這本書,他從方方面面來向我們介紹:第一章交流密碼:父母和孩子的對話。第二章、語言的力量:鼓勵和指導的更好方法----稱讚對孩子不再有用了嗎?給孩子指導而不是批評;當出了問題時:要回應,而不是反應;辱罵會傷害孩子;對生氣孩子的迴應;方法最重要等。第三章、自取其害:應該避免的錯誤作法----恐嚇:不端行為的邀請函;賄賂:重新思考一下“如果那麼”的謬誤;許諾:為什麼不切實際的期望會給每個人帶來焦慮;挖苦:學習的嚴重障礙;權威需要簡短:少說更有效等。第四章、責任:要求服從,不如傳輸價值觀。第五章、紀律:尋找替代懲罰的有效段等10章內容。有些章節的內容是非常具體的,不僅有生動的例子還會指導父母應該對孩子怎麼說怎麼做,而不應該這樣做那麼做,否則會對孩子造成怎樣的後果,書中都有詳細的說明。

封面上是這樣介紹這本書的“本書在長達一年多的時間裡高居美國各大圖書排行榜榜首,並被翻譯成31種語言暢銷世界各國”、“如是說在父母對孩子的教育方面有什麼經典著作的話,那麼,首屈一指的就是吉諾特博士的這本著作,它徹底改變了父母與孩子的溝通方式,在這個領域,這是一本革命性的著作。”讀了這本書後感覺這個評價確實是中肯的,真實的,沒有誇大的成份。因此我也覺得有必要向身邊年輕的父母推薦這本書。因為同樣在撫養孩子的過程中,明確的方向可以幫助父母達到目標。而且我們還需要運氣和技巧。有人可能會問:“有了運氣,為什麼還需要技巧。”這是為了不要糟蹋了運氣。而這本書就是技巧。

聽你的讀後感篇5

?你的孤獨 雖敗猶榮》這本書是暑假的時候買的,說起為什麼會買這本書,其實背後是有故事的。看微博是我的一個愛好,於是有一天我發現了這本書的作者劉同的微博,從他的微博中覺得他對一些社會事件很有自己獨特的見解,覺得他的句子很有道理,覺得他是個成熟,有閱歷而不乏幽默的人。後來瞭解到原來他是電視節目製作人,光線影業副總裁。再後來,因為準備要上大學了,想到也許很難找到和自己志同道合的人,也想到有些事還得自己一個人去經歷,於是覺得這本書很適合,就買來讀讀

這本書總共有六章,現在我讀到了第四章。書中的一個個故事,讓我覺得好熟悉,因為我好像能從中看見自己的影子。

書中有一節《十四年後的相互理解》,講了作者劉同當初不顧父親的反對報考中文系,與父親鬧僵。十四年後,他和父母參加了一檔節目錄制,當主持人問父親:“是不是當時不能理解兒子的做法,是不是覺得自己辛苦了一輩子的醫學事業兒子不能繼承而覺得惋惜,是不是怕兒子選擇了別的專業,未來的生活會過得很辛苦?”時,父親一直點點低著的頭,然後開始抽泣。作者這才明白這麼多年來,父親心裡一直壓抑著莫大的委屈。天下的父母都沒有別的要求,他們只是想自己的孩子能好有一份好工作,過好生活。也想起三個月前報專業的時候,我的父母其實是希望我能報會計的,而我偏偏是那種討厭數學,對數字從不來勁的人,所以我極其不想讀會計,於是就報了編輯出版。之後有一次我們一起去銀行處理一些事,媽媽看到穿著制服的工作人員的時候兩眼發光,然後對我爸說:“看,讀會計多好啊,能在這麼好的環境工作,又舒服工資又高。”我爸就說:“有什麼辦法呢,你女兒不喜歡舒服。”我很能理解我父母的心情,他們都希望自己的瘦小女兒以後能幹些舒服的工作,不用那麼辛苦。但是我覺得興趣是學好一樣東西的重要因素,就算以後我在追求自己喜歡的東西的路上跌跌撞撞,我也願意。好在,我的父母雖然嘴上說,但他們還是一如既往默默支援我的。謝謝他們一路默默地陪伴,讓我走累了,回頭就能看到他們。所以很喜歡作者的一句話:“當你無法確定自己現階段要做什麼的時候,那就對父母孝順,那是唯一無論何時何地都不會做錯的一件事。”

作者還在書中分享了自己的工作經歷。從大學畢業進入電視臺工作,到進入傳媒行業,到現在的光線副總裁,劉同什麼都經歷過。被領導刁難批評,被審片人嫌棄節目,當然也有被表揚和肯定。看到他的經歷,我對自己的未來既恐懼又期待。就拿前不久學校部門招新來說吧。之前面試院的部門讓我感到十分挫敗,所以面試校級的我是鼓足了萬分的勇氣。面試校的幾個部門,也許是之前院級積累的經驗,讓我覺得沒有那麼緊張,讓我覺得進不進得了也已無所謂,因為本來面試就是一種鍛鍊,我選擇了邁出第一步,選擇去面對,選擇去成長,這個過程就已收穫很多。值得開心的是,最後我進了一個自己很喜歡的部門,認識了一群有共同愛好的朋友,並一起奮鬥著!我無法預見自己的未來會如何,但我會珍惜現在的每一份喜悅和感動。

聽你的讀後感篇6

?這是你的船》主要講述了阿伯拉肖夫是怎樣靈活應用“信任”這一強有力的武器,攻破水兵們的戒心和懷疑,擅用激勵和大膽支援的領導技巧,挖掘員工潛力,使他們在一次次冒險的挑戰後,取得了更大的創新,為“本福爾德號”節省了經費,提高了效益。我想這也是我們組織團隊中需要建立的,通過拜讀從中體會到精髓。

冒險進行新的嘗試,經常被我們認為是一種危險舉動,所以使得大部分組織企業,都會保護和維持原有的管理運營模式,謹小慎微看似不出錯,但從長遠看,它只能影響組織的變革和創新,使得管理滯後,成功需要冒險,只有冒險去做一些事情,才能改變現狀,才能帶來更好的進步,實際上只有勇於大膽挑戰,嘗試冒險,企業才能有發展、有市場,作為物業服務企業,只有不斷調研市場,與時俱進,吸收新鮮事物,挖掘當今新形勢下的物業服務的多種經營以及服務的多種型別,做別人想不到的,發展有有特色的服務,你才能佔領市場先機,才能給企業獲得更大的效益。所以勇於嘗試和挑戰是我們今後倡導並努力改進的。

我個人認為發展團隊成員勇於“冒險”精神,是指合理改進工作一些制度及工作流程,不斷完善和更新,使我們服務更切合實際工作,為團隊提升更高的經濟效益,讀後感。而不是盲目的改制,給企業帶來損失和名譽的詆譭。敢於踴躍發言,參與創新的過程中,會鍛鍊員工的創造力、戰鬥力,最終培養成為團隊的卓越領導者,因為只有在挫折中吸取教訓,才能積累更好的經驗,團隊才能不斷進步。

做為管理人員要鼓勵大家,把我們的“遠通萬福”看做是我們的船,是一艘乘風破浪,勇往直前的船,作為船上的我們有著分工的不同,但有著相同的目標,那就跟隨舵手,各司其職,相互協助,到達勝利的彼岸。旅途是艱辛的,那就更需要大家群策群力,發揮各自才華,能為團隊的建設和輝煌業績,提出自己合理化建議和意見,敢於冒險和創新而貢獻個人的力量。以上是我讀後的一些體會,願和大家共同分享和進步,有不妥之處希望提出寶貴意見,及時改進。

聽你的讀後感篇7

作者凌越,是一位積極從事勵志類書籍創作的新銳作家,充滿了積極開朗的思想,相信每個人心中都有源源不斷的創造力量,當心靈時時受到激勵、鼓舞,生命的花園就會綻放五彩繽紛的花朵,否則生命就會變成一片荒寂,坦尚尼亞有句諺語說:「絆倒總是向前,不會向後。」其實這與人生中的挫折是相同的,它總是能讓人成長,在這個實力決定競爭力的時代,抱怨別人不重視自己之前,不如問問自己有多少能力,是否盡了全力,是不是能力不夠吧!生命本來就充滿選擇,我們的生活態度將決定我們的生活內容,只要選定了你希望的生活目標,調亮你的生活態度,生命的選擇權就在你手上,而且你會發現,原來世界正跟著你的希望在轉動呢。

其實,在所有成功路上絆倒你的「折磨」,背後都隱藏著激勵你奮發向上的動機。換句話說,想要成功的人,都必須懂得知道如何將別人對自己的折磨,轉化成一種讓自己克服挫折的磨練,這樣的磨練即將讓未成功的人成長、茁壯,更讓他們離「成功」又跨過了實實在在的一步,歌德曾說過,「別在夕陽西下時幻想些什麼,而是要朝陽初升的時候立刻投入。」的確,人生的許多悔恨都是源自於我們相信自己會擁有許許多多的明天,得過且過地將今天矇混過去。為什麼非得要等到明天才開始努力呢?邱吉爾告誡我們:「要努力,請從今日開始。」不要再想著明天才做。每個人都知道時間珍貴,然有,總是不知道珍惜,輕易的讓時間從自己手上溜走。不要把事情放在下一個時間,把握住今天,現在就開始!每天都是一種新的生活,抓住它,因為今天已走進了明天。

王爾德曾經寫到:「事上只有一件是比遭人折磨還糟糕,那就是從來不曾被人折磨過。」因為,當一個人受盡折磨時,他的潛能才能被激發出來,而且,唯有此時,他才能越挫越勇,逼自己去突破現狀!成功的人多半實至名歸,而失敗者也往往咎由自取,因為他們相信運氣不如相信自己,如果一個人相信運氣會從天而降,他會不斷拒絕身邊的各種機會,不能接受任何磨練和考驗,最後當然沒有人願意給他任何機會……真正想成功的人,不會老是怨天尤人,坐著埋怨運氣不佳,他會檢討自己並再接再厲,他們的成功有著深厚的基礎,就算風急雨狂,地動天搖也不會傾倒!因為,包含深厚的基礎在內他們也做了轉化折磨的準備。

聽你的讀後感篇8

1979年美國作家湯姆.沃爾夫(1931-2018,被譽為“新新聞主義之父)曾描述過世界上最激烈的職業競爭-美國戰鬥機駕駛員的篩選。為了找到最佳人選,候選駕駛員需要經歷一系列逐漸遞增的勇氣測試,最後找到能夠克服巨大壓力的英雄。

很多企業在配置最佳人員時也會複製這種做法,尋找具有“正確特質”的候選人。在企業一項重要的測試就是考察一個人的簡歷,根據候選人的過往經歷來推斷他是否能在一個充滿挑戰的新崗位上做出成績。

不過戴著成功光環的經理人從一家公司進入另一家公司,卻沒有發揮出預期的效果也並不少見。

我們來看一組數字:在一千多位來自各行各業不同企業的領導人中,克里斯坦森教授做了一次問卷調查。在目前職位上從開始到現在,所有你選擇僱用或者提升的人中,有多少比例的人被證明是極好的選擇,多少比例是一般的,多少比例的人是錯誤的選擇。調查的結果分別是33%,42%和25%。

也就是說,一個典型的經理在選人方面還是會犯錯。儘管企業追求生產和服務質量的零缺陷,但是人員選擇上20%的缺陷比例卻被認為是可以接受的。

如果篩選“正確特質”不能預測成功,那麼什麼才是呢?

“正確的員工”不一定適合你的企業

克里斯坦森教授在管理cps公司,評估管理者就遇到類似的問題。

在公司經營的最初兩年,管理層決定聘請一名營運副總裁,從低水平產品開始生產。通過三個月的尋找,最後鎖定兩位候選人。

候選人a來自董事會成員的推薦,在同行業的一家大型跨國企業擔任運營副總裁,負責過20億的銷售量,他之前所在的公司,生產高階技術產品,是cps未來的發展方向。

另一位候選人b是公司一位工程師推薦的前老闆。b來自一家3000萬美元收入的家族企業,從一線工作做起的管理者。

公司的管理層更傾向於擁有豐富實戰經驗的b,而董事會則強烈支援職業背景更好的a。

最後,公司選擇了a,花重金幫他從東京移居至波士頓。然而a並沒有管理好工廠和操作流程,公司不得不在18個月後與他解聘。而此時另一候選人b早已有了新工作,公司又不得不重新開始尋找合適的人選。

a雖然管理過生產運營,然而他所在的企業已經步入穩定期,沒有經歷從無到有的創造過程,對於新建工廠和統籌新流程的過程中會遇到什麼樣的問題並沒有充分了解。而且他過去的管理經驗主要以團隊管理為基礎,雖然管過員工,但並沒有和員工一起並肩作戰。

而b就不同了,他有關閉舊工廠、工廠搬遷、開設新工廠等一系列實戰經驗,解決過別人可能都沒遇到過的問題。

造成這種錯誤的原因,是因為人們往往傾向於關注資源,而不是應用能力。(三種能力詳見前一篇什麼才是幸福的源泉3 - 《你要如何衡量你的人生》讀後感)大公司在選拔優秀人才時,也經常犯這種錯誤。

美國南加州大學教授摩根.麥考爾在《高瞻遠矚》一書中解釋了為什麼那麼多經理都犯了用人的錯誤。他認為,能力是在生活中培養和塑造的。一項具有挑戰性的工作,一次專案的失敗,一次新領域的任務都是經驗學校的“課程”。具有或者缺乏某項技能,很大程度上依賴人們上過或沒上過經驗這堂“課程”。

麥考爾的理論告訴人們,在經驗學校學習正確的課程,將幫助人們在所有情況下提高成功的可能性。

諾蘭.阿奇博爾德(nolan archibald)曾是世界五百強企業百得公司最年輕的執行長。他在商學院畢業後,並沒有從事幫助自己快速晉升到執行長的管理諮詢工作,而是選擇以不同尋常的方式開始他早期的職業生涯-魁北克一家石棉礦生產企業工作。他認為,在困難的條件下領導員工的經歷,將幫助他學習到成為執行長所需要的經驗。

他的戰略獲得了成功,不久後成為了畢崔斯的執行長。在42歲的時候,他被任命為百得企業最年輕的執行長,並在這個崗位上工作了24年。

那麼企業在招聘的時候,是否一定需要有崗位相關工作經驗的人?這個需要視情況而定:在一個新成立的企業裡,工作流程還沒有形成,每件事都依靠人來完成,就需要一位有經驗的人來領導;而在流程相對完善,細節上更少依賴管理人員的公司,聘請或提拔在實際工作中學習的人更有意義。

其他領域也一樣,在真正需要完成一項工作之前,培養人的實際經驗是非常有價值的。

創造經驗課堂

如今的家長在子女教育的問題上真是苦不堪言。不僅要完成自己份內的工作,還要接收來自老師的各種輔導任務,幫助孩子一起完成作業。

為了讓孩子在學校表現得好,獲得老師的表揚,家長們卯足了勁,不辭辛勞地幫助孩子操辦一切,但這也阻止了孩子在實踐中學習重要的課程- 領導力、組織能力和責任感。

對於家長而言,衡量孩子成就最主要的標準就是學習成績了,也就是資源本身。但是從長遠來看,如果孩子沒有面對艱難的挑戰,沒有面對失敗,他們就沒法培養起生活中所需的韌性,在未來的職業生涯中遇到困難會因為缺乏經驗而遭遇挫敗。

同樣,在員工管理中,很多管理者尤其是基層管理人員,常常迫於眼前的績效壓力,親自完成本該由員工負責的複雜或是重要的任務。久而久之,員工的能力水平不僅得不到提高,一旦遇到困難,就上報領導,推卸責任。管理者自己做得叫苦不迭,團隊績效水平卻沒有提升。

最近在網上學習心理學的相關課程,上週末是基礎知識複習串講。考慮到學員們都非常關心六月份的考試,老師在開講前特意花了幾分鐘解釋,這次串講的內容主要是結合工作和生活中常用的知識點做重點講解,側重於實際應用,至於考試,她也不知道具體會考些什麼。然而在整個講課過程中,不時有學員在互動區裡提醒,“老師,講重點!”每每此時,老師就不得不再次解釋,“我說的都是重點”。

過去應試教育的經歷過於根生蒂固,以至於我們現在仍然沿用這種慣性思維模式,凡事尋找唯一標準的答案,而且答案本身比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更重要。

在面試輔導的時候,常有學員問,這個問題的標準答案是什麼?我的回答是:沒有標準答案。

同樣,學習、工作、生活都是過程重於結果,根本不存在所謂放之四海而皆準的唯一標準。

標籤:讀後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