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熱點 > 心得體會

看貨幣的心得體會7篇

很多人都習慣將自己在生活中的感受彙總成一篇心得體會記錄下來,當我們對一些事情有不同的看法和態度時,一定要試著寫一寫心得體會,下面是本站小編為您分享的看貨幣的心得體會7篇,感謝您的參閱。

看貨幣的心得體會7篇

看貨幣的心得體會篇1

?貨幣商人》書中駁斥了這樣一種觀點:一流的行長關注客戶,圍著客戶轉,指望大發展;二流的行長關注業務,圍著指標轉,指望好業績;三流的行長關注平安,圍著安全轉,指望不出事。其實,這三個方面都屬於經營的內涵,在三個層次中,安全是底線,指標是任務,而客戶是基礎。只分層次,難分輕重,缺一不可,優秀的銀行管理人一定是三方面一起抓的。這樣的觀點之所以存在,往往因為在實際工作中,指標、客戶的壓力是時刻能感受到的,而案防的壓力在不出事的時候很難有直觀的感受,而且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卻沒有直接的效果產出,所以容易被忽視。慶幸的是,農行無論是從總行來看,還是在分、支行,對案防工作的重視都是前所未有的。從總行的四箭齊發,到分行許行長提出的“直接出手、嚴厲打擊,三道防線、責任連坐,教育引導、仁至義盡”及夏書記的“紀檢時間”、狠抓出入境管理,再到各支行形式多樣的案防手段,無不彰顯著農行人向風險宣戰、向案件宣戰的精神和勇氣。

書中提到,案件是經營的毒瘤或垃圾,如幽靈般防不勝防,似乎命運在天。但從哲學觀剖析,發案看似偶然,實為必然。每每發生重大案件都與一連串管理疏漏聯絡在一起,因果清晰且總有潛伏期。對我們來說,如何避免發案乃至控制違規問題,首要的是用好監督執紀“四種形態”,將違規問題控制在萌芽狀態,通過咬耳扯袖、紅紅臉、出出汗的方式,遏制住絕大多數的風險苗頭;其次用好“三線一網格”,我們容易把他人看得善良,總把管理當作萬能,而“我的合規我負責,他人合規我有責”、“嚴管就是厚愛”的理念,可以叫醒更多人張開眼睛留意觀察,消除監督的盲區和死角,互相之間多提個醒,加強了防範;再次是加強雙線管理,風險防範關口要前移,確保各項制度貫徹落實到各專業、各管理層、各個崗位;最後是落實好“紀檢時間”制度,通過在重要會議上留出一定時間進行紀律告示、風險提示、案件警示三個層面宣傳教育,將涵蓋各條線、各層級的制度要求、風險狀況揭示出來,使合規經營理念入腦入心。

看貨幣的心得體會篇2

看完《貨幣戰爭》,我被其中的一句話深深震撼到了,《貨幣戰爭》讀後感。"只要我能控制一個國家的貨幣發行,我不在乎誰制定法律"——梅耶·羅斯柴爾德。多麼霸氣,多麼自信的一句話啊。如果沒有非凡的魅力、超人的膽識、過硬的手段誰能說出這話。在這本書中我認識了羅斯家族,一個神祕而強大的家族。

"誰是真正的世界首富?"

"誰擁有美聯儲?"

"誰在‘妖魔化’黃金?"

這是赫然印在《貨幣戰爭》封面上的三個問題。緊接著翻開扉頁,又是三個問題:

"為什麼你不知道美聯儲是私有的中央銀行?"

"為什麼華爾街風險資本會選中--作為"投資"物件?"

"為什麼美國總統遇刺的比例高於美軍諾曼底登陸一線部隊的傷亡率?"

我的好奇心一下子被激發了起來,完全沒有第三方的原因,我津津有味的看了下去。

?貨幣戰爭》講述1694年英格蘭銀行成立以來的三百年間,世界各大重要事件包括法國拿破崙時代、美國獨立戰爭和南北戰爭、美國經濟的騰飛、紐約證券交易所的成立、兩次世界大戰、美國托拉斯、大蕭條時代、美國總統被刺、日本經濟的崛起和衰落、韓國經濟的奇蹟、97年亞洲金融風暴等等無不與貨幣發生著關係。以羅斯柴爾德家族為首的國際金融勢力通過左右一國的經濟命脈掌握國家命運,通過政治事件,誘發經濟危機,控制著世界財富的持有和分配,實現他們的利益。隨著中國金融的全面開放,國際銀行家將進入中國,因此,本書告誡我們要時刻警惕他們的打擊,時刻準備著貨幣戰爭,讀後感《《貨幣戰爭》讀後感》。

看完這本書,突然就覺得自己是那麼的渺小,這個世界從來就是赤裸裸的資本家的巧取豪奪,從來就是普通人掙扎在溫飽邊緣,從來上流階級和下層社會被分斷,從來就是上層壟斷了大部分財富,任何形式的社會性質都逃不掉這個規律!所謂的真正主流文化,其實就是少數人想要控制多數人編制的悽美童話,看上去很美,其實飽含掠奪本意,百姓也好,普通人也好,應該有醒覺。如今中國百姓真正意義上的水深火熱中,被資產階級,以及官僚主義壓迫和侵略。也許書中有些事件的分析顯得聳人聽聞了,但是不管事實是不是就如書中所說那樣,我們都應該提高警惕,不要過於安逸。不然到最後當人家把你口袋裡的最後一分錢都拿走的時候,你還會對他鞠躬說謝謝。

網上對《貨幣戰爭》的評論褒貶不一,但是在我看來該書有兩點價值是值得肯定的一是用一個嶄新的視角去認識這個世界。有人說這就是陰謀論,但是哪怕是陰謀論,也有肯定的一點,那就是這個陰謀論是我見過的完善的陰謀論,他可以解釋歷史上絕大多數的歷史事件,帶給你一個嶄新的思想衝擊。第二點,它的價值在於通俗的普及了金融和經濟學的基礎概念。這本書不像其他的學術著作那樣晦澀難懂,讓普通人至少有那麼一點認識,就可以看得懂作者想要表達的意思,能用自己的方式保護自己的財富。

看貨幣的心得體會篇3

之前央視面對面節目採訪貨幣戰爭作者的時候看了幾句話,講的在房地美公司工作的時候預感到金融危機,很感興趣,一直惦記著這事兒,到網上找到了面對面的網頁,昨天才看到把那次節目登了出來(面對面央視網頁上的更新速度有點慢),看了文字記錄,覺得作者的觀點很有衝擊力,今天又到網上看了點書的電子版,彙總感受,就是覺得書的前半部分寫得像小說,面對面訪談中的話多數還靠點譜。又看了高盛董事長的文章,說貨幣戰爭多屬虛構,論證的也挺有力。

身為一個小老百姓能幹點啥呢,存點黃金?啥正事也幹不了,就到網上來寫點讀後感吧。

我覺得貨幣戰爭描述的情況確有言過其實之嫌,一個家族不可能永遠那麼厲害,雖然說龍生龍鳳生鳳,可是那麼多年怎麼可能維持良好或者說超優秀的人才品質,一小撮人也不可能一直抱成團,夫妻都大難臨頭各自飛,世界上哪可能有一小撮一直維持良好合作的集團呢?但說到金融風暴、金融危機,我覺得說裡面完全沒有陰謀恐怕也不大可能,中國面臨的挑戰絕不是我們這些小老百姓所能想象的,不過也相信我們中的精英分子:政府高官、專家們會維護他們的,也是我們的祖國以萬全的。

人類世界的走向,無論是經濟方面還是社會生活方面,我想,能夠最終決定其方向的,還是人類的本性,大家都是人,難以避免的按本性行事,因此,如果要推演人類社會最終是個什麼樣子,從人的本性出發應該是個不會錯的開始。

看貨幣的心得體會篇4

?貨幣商人》初聽書名,誤以為是本通俗經濟讀物;開卷之時,驚歎於竟是銀行為商之道、領導之法、管理之術;每每掩卷之際,耳邊放佛迴響著一位老行長的諄諄教導,字字珠璣、句句箴言,與自身工作經歷諸番對照,一時猶如醍醐灌頂,茅塞頓開。2018年11月底按照分行安排,我來到東部支行擔任紀委書記,時隔近3年後再次回到基層行工作。但此刻環境、人員、崗位與職責都發生了很大變化。副手怎麼當?工作如何開局?怎樣通過調研快速摸清實情?與員工如何開展有效溝通?自身如何完善提升等等?一連串問題擺在面前等待著我去摸索實踐,而此書折射的正是解決上述問題的一種經營哲學。

初到東部支行,人地兩生,我將自身首要工作定為了解“人”和“事”,通過“人”理清“事”,通過“事”印證“人”,尋求助力新東部實現新發展的“最大公約數”。而事實上真正瞭解一個人很難,絕非一蹴而就。面對管理者每個個體都有不自覺的封閉和自我保護意識,此時敞開自己的心扉也許是開啟被管理者內心的一把鑰匙。書中有一句話我深有感觸:“管人是一面鏡子,既是管理他人的方法,也照出內心的自己,管理的過程伴隨著改造自身世界觀的重要過程,作為領導者要從審視自己的為人做人,轉變和提高自己做起,才能使上下之間形成交流溝通的共同平臺”。

在與支行黨委書記及分管領導充分溝通的基礎上,我提前做足功課,在兩週時間內利用四次班後會、三次部門會、兩次集體活動(悅行活動和井岡山黨建活動)、一次私人聚餐等機會完成了與大部分員工的面對面交談。期間與網點班子成員聊黨建、聊市場、聊經營、聊人員、聊風險,以此勾勒出班子整體的“作戰能力”;與每位員工互加微信,聊家庭、聊學校、聊婚姻、聊住房、聊工作、聊收入,瞭解個體能力品行。

看貨幣的心得體會篇5

?貨幣戰爭》一書稱,歷史上每次金融危機都為國際銀行家故意製造,有違基本常識。該書還聲稱,國際銀行家孜孜以求的是廉價貨幣與通貨膨脹,也不合邏輯與情理。通貨膨脹使貸款的真實價格縮水,作為債權人的銀行損失最大,自然最倒黴。該書並沒向讀者解釋清楚究竟為何國際銀行家企冀的不是價格穩定,卻偏偏是通貨膨脹。《貨幣戰爭》一書試圖給讀者一種旗幟鮮明,是非清白的印象,但其實立場含糊不清,多處地方甚至自相矛盾。

書中瀰漫了反猶太色彩——不斷影射一些國際金融家的猶太出身背景;揉雜了極左思潮——抨擊私有化,自由貿易等市場經濟政策;極右傾向——仇視羅斯福新政與政府對經濟的干預政策;民粹主義——反精英階層,敵視華爾街,金融界與大企業;美國式的孤立主義——不信任包括聯合國,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世界銀行,wto和國際清算銀行(bis)在內的任何國際組織與機構;無政府主義——主張絕對的個人自由,並流露出對任何集中權威包括中央銀行的天然不信任;對日本的同情與反西方意識(日本經濟泡沫破滅系西方國家金融核彈打擊所至;日本倡導亞洲貨幣基金乃"天經地義",而美國的反對屬極端不合理等)。總之,在意識形態與價值判斷方面,此書是一杯奇特的"雞尾酒"。但是,《貨幣戰爭》逼真地重現了歐美銀行壟斷家族對世界近代歷史演變的重大而又鮮為人知的影響力。該書以全新的視角審視了當今中國金融開放所面臨的潛在風險,為維護中國的貨幣安全提供了新的思路。

看貨幣的心得體會篇6

中國工商銀行前副行長張衢先生新書名為《貨幣商人》,即銀行家(“銀行家是貨幣經營者,是貨幣商人”)。張衢先生在書中寫道:“我始終在思考:為什麼金融業極其厚重且富有神奇,而銀行家卻低調得默默無聞?”他給出了自己的思考答案。這裡的銀行家,大概可以理解為中國銀行家。也許,中國真正的商業銀行歷史尚短,國有背景和文化特點,都是原因之一。作為一名銀行從業人員,我也好奇和思考過這個問題。當然,媒體對銀行家的報道不少、銀行家寫的專業文章也不少,缺乏的是生動可讀的中國銀行家的傳記、回憶錄。

美國這種書不少,比如《沃爾特·瑞斯頓與花旗銀行--美國金融霸權的興衰》《花旗帝國:金融奇才桑迪·韋爾傳奇》《高盛帝國》《摩根財團》《最後的勝者:傑米·戴蒙與摩根大通的興起》,都是銀行家傳記或以銀行家的活動為主線敘寫的銀行史,有些還是獲得國家圖書大獎的暢銷書。而在中國,據我有限所知,也就是寫民生銀行歷史的《民生十五章》還頗有可讀性,其他銀行的行史寫得都跟工具書似的,缺乏對銀行家行為、言論的生動描述。由於種種原因,國企的領導者,特別是國有銀行的銀行家,多數很低調,在業務之外發聲不多,不著力打造個人形象品牌。“多做而少言”的低調,張衢先生理解其苦衷而直言其非--讓出了輿論場。這確實也導致很多人對中國的國企(包括國有銀行)領導者存在偏見,有人以為他們能力平平,經營績效僅憑國有地位的壟斷。管理幾萬億元甚至幾十萬億元的資產並取得優秀業績,難道是輕而易舉的嗎?大行蝶變離不開中國經濟的強勁增長,也依賴於優秀的銀行家,“銀行家是銀行的靈魂和舵手,是引領金融市場的領袖”。他們篳路藍縷,披荊斬棘,兢兢業業,在多種利益相關者之間平衡協調(“國家關注銀行職能,股東關心資本回報,高管關心經營指標,員工關心切身利益,客戶關心銀行服務”),才建立了在全球居於前列的商業銀行。張衢先生持銀行家應多發聲、留記錄的觀點而身體力行。本書結尾的番外“我的人生我的路”,算是個人回憶錄,僅40多頁,佔全書篇幅的1/10。其他都是將個人銀行從業經驗、體會升華為理論性的總結和思考,回憶錄部分是很珍貴的歷史,全書則比單純回憶錄更有價值。

看貨幣的心得體會篇7

隨著國內房價的不斷攀升,我們也在向通貨膨脹不斷前進。是什麼主導了這個過程呢?前兩天看完的《貨幣戰爭》已經給了我明確的答案,那就是人民幣的超量發行。為什麼人民幣會超量發行呢?原因很簡單,那就是老百姓拿出自己未來10年甚至20年的錢來買房子,銀行為了眼前的既得利益,不斷以個人購房的名義將幾十萬甚至上百萬的鈔票轉賬到了地產商、政府以及一手房東的手裡,而這些既得利益者為了明天更高的回報,又把這些鈔票拼命的撒向社會。一時的繁榮導致了國內的人民幣數量猛增,而看看我們周圍的物質世界你就知道了,還是那個房子,還是那斤豬肉,原來要1個銅板的東西,現在要一個金幣才能買到了,這就是通貨膨脹。

書中揭示了通貨膨脹的根本原因:一、以債務為貨幣發行的抵押,而非實物,這樣就讓有些機構有機會做一些不負責任的濫發貨幣行為;二、現在銀行的部分儲備金機制。美聯儲就有憑藉美元是世界貨幣的優勢而濫發貨幣的嫌疑。以前美國憑藉國債發行美元導致本國的通貨膨脹,現在很多國家都有美國的國債,就相當於美國通過國債將通貨膨脹轉嫁到其它國家。中國也是持有大量美國國債的國家。因此中國的通貨膨脹也是跟對美國的貿易順差(持有美國國債的增加)有很大關係的。

通貨膨脹會導致兩個互相矛盾的現象:資產價值(如房子)的提升和其它貨品價值的降低(由於生產力的提高)。資產價值的提升恰恰體現了人民對擁有財富的不安全感的一種表現。

政府為了平易通貨膨脹,只能想辦法讓老百姓手中的貨幣原地不動,怎麼辦呢?答案很簡單,讓這些貨幣在股市裡窩著去,只要不出股市,這些多餘的貨幣就不能去肆意的拔高商品貨幣價格。於是,今年年初,我們如期看到了股市上揚,如期看到了外資撤退後國資殺入救市的場面。但國資還能撐多久呢?作為一個普通的老百姓我們怎樣能度過這個難關呢?

首先就是要想盡辦法讓你手中的貨幣保值。例如,將貨幣兌換成房產或是金條。當然,如果負債買房的話那也要承受一定的風險,因為在通貨膨脹的過程中,銀行將快速大比例的提高貸款利率,也許今天你要為供房付出5k,第二天醒來,已經要為房子月供1w了。

其次現在是人類重新認識金錢的時候了,人不能成為金錢的奴隸。人應成為金錢的主人,金錢應為人服務,而不應成為魔鬼的化身。人類需要全新的制度,全新政治,全新的文化。使金錢變成鳥籠中的鳥,為人類服務的鳥。人與錢,人與權,權與錢和諧相處的社會,以人為本的社會。重義輕利,重正義,重感情的社會。

標籤:心得體會 貨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