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熱點 > 心得體會

長篇小說《紅旗譜》的讀後感範文示例

小說《紅旗譜》真實展現了中國北方的農民形象,表現了中華民族的勤勞勇敢,勇於抗爭的偉大精神。以下是本站小編和大家分享長篇小說《紅旗譜》的讀後感範文示例相關參考資料,提供參考,歡迎你的參閱。
 

長篇小說《紅旗譜》的讀後感範文示例

 

《紅旗譜》讀後感範文1

“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清澈響亮的歌聲放佛迴盪在耳際;“出水才看一腳泥”,憨厚老實的朱老忠形象依稀浮現眼前。暢遊在紅色書籍《紅旗譜》的字裡行間,思緒飄回那動盪不安的年代。

作品開篇於清朝末年,長工朱老鞏、嚴老祥阻止惡霸地主馮蘭池毀鍾侵田大鬧柳樹林,揭開了20世紀冀中農民鬥爭的序幕。馮蘭池得勝,朱老鞏嘔血身亡,嚴老祥漂泊異鄉,朱老明串連28戶窮人三告馮蘭池失敗,埋下了兩個階級的世仇,孕育了子輩朱老忠、嚴志和與馮家的矛盾。朱老忠帶著復仇的火種走出關東,挖參、打魚、淘金、歷盡磨難。25年後重返故土,繼續與馮家抗爭,並讓兒子大貴去當兵,資助嚴志和次子江濤去讀書,他憑直覺,寄期望於“一文一武”報仇雪恨。但殘酷的鬥爭,使他遭受一系列打擊,給予他很大的教育。之後他找到了黨,在黨的領導下,組織起來進行反割頭稅和保定二師學潮等團體鬥爭,才真正改變了與馮家乃至兩個階級之間的鬥爭形勢,結束了杯具命運。

書中的人物形象鮮活,愛恨分明,經過對人物語言的描述刻畫,生動的展現了北方農民的豪放粗獷的性格特點。朱老忠,那為朋友兩肋插刀的俠義精神,出水才看兩腳泥的堅韌,不得不令人欽佩。但幾次鬥爭的失敗,也不得不引人深思。僅有找到正確的道路,在黨的帶領,才會取得鬥爭的勝利,真正的使廣大農民翻身做主人。

此刻,我們生活在物質富裕的年代,但精神食量卻見一般。沒有書籍的年代,是貧瘠的。沒有書籍的思想,是無知的。做為一名共產黨員,應當多讀紅色經典,常讀紅色經典,瞭解歷史,瞭解黨。更加珍惜今日的幸福生活,向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者學習,培養自我堅韌不拔的個性,學會理解、學會忍耐、學會珍惜。緊緊擁護在黨的周圍,為祖國的繁榮富強而努力。

《紅旗譜》讀後感範文2

樑文斌的《紅旗譜》是一部具有民族風格的農民革命鬥爭的史詩鉅著。

《紅旗譜》寫於清朝末年。長工老鞏、嚴老祥阻止惡霸地主馮蘭池毀鍾侵田大鬧柳樹林為故事開頭,揭開了20世紀翼中農民鬥爭的序幕。其中我喜歡朱老鞏。因為他雖然打了三次官司,每次都因為沒錢請上等的侓師而失敗。但他仍不氣餒,繼續反抗馮蘭池等人的惡行。這種永不放棄的精神深深震撼了我的心靈。那時的人民是多麼的弱小,一直被地霸們欺壓著。雖然最後在跟馮蘭池的抗爭中吐血身亡,但他的精神,他的意志打動了人民,八年後他的願望終於也實現了。

如今我是一位升旗手。每週當我看著緩緩升起的國旗時,我就會想起了日本侵略者對祖國母親的大肆破壞,想到了南京大屠殺裡那些無辜的百姓。日本侵略者真的太可惡了。

雖然現在我們是人人平等。但大家想一想,今天的美好生活是由千千萬萬的戰士們為了祖國解放而付出鮮血換來的。所以我們要更加珍惜現在的美好時光,將來為我們的祖國帶來繁榮,帶來和平,一不步走向繁榮富強。

《紅旗譜》讀後感範文3

《紅旗譜》通過在*失敗前後十年革命鬥爭的歷史背景下,冀中平原兩家農民三代人和一家地主兩代人的尖銳矛盾鬥爭,以“反割頭稅”為中心事件,生動地展示了當時農村和城市階級鬥爭和革命運動的壯麗圖景,獲得重大的成就。《紅旗譜》成功地塑造了三代農民的英雄形象,特別是橫跨兩個時代的農民英雄朱老忠的形象。朱老忠是閃爍著奪目光彩的“這一個”,是長篇小說園地中不多見的成功典型。整部作品凸顯了濃郁的民族風格。另外,綜合作品中“燕趙多慷慨悲歌之士”的民族傳統精神,充滿濃厚地方色彩的冀中平原深廣背景等,該書稱得上是一部反映北方農民革命運動的史詩式作品。

三代農民的不同鬥爭道路及其命運的歷史性變遷,深刻地勾勒出中國農民在民主革命中尋找解放道路的曲折歷程。

捧著書籍,我的眼前浮現出*時期冀中平原如火如荼的農民革命運動。一個個鮮活的生命躍然紙上,其中有捨身護鐘的朱老鞏,飽經坎坷、有勇有謀的朱老忠,心地善良、忠厚老實的嚴志和,堅定沉著、善於鬥爭的賈湘農,以及充滿鬥爭精神的大貴二貴、運濤江濤,心向革命的春蘭等等……

從小說中,除了看到“革命”,“土地”,“民主”,“鬥爭”等字眼外,我更多的是感受到家庭的溫馨、朋友間的關懷,以及自然環境、家鄉情懷對個人的影響。當然,也不可否認,“革命”、“鬥爭”等都是反應作者樑斌思想的集中體現。醬色的臉,臉上的紋路,藍粗布這些都是很清晰的農家印象。“家”,這個題材,無論是在樑斌的這本小說,還是在現代的很多電視劇、電影等,都有著何其強大的感染力,彷佛成了像“笑臉”那樣的世界永恆的主題。在小說中,無論是嚴家還是朱家這兩個小說中核心家庭的溫暖;無論是朱老鞏的死還是嚴老祥的下關東這些“離家”的情節;還是“土地是農民的命根,他們不想離開寶地”,但為了去看運濤,土地還是變賣了……這些情節都強烈地表現出“家”的凝聚力。

從整本小說來看,我覺得像是在回憶一件事。就如,開篇所說的“那時小虎子才十幾歲”,“二十五年後的一個春天”等,我覺得作者是站在時間軸的末端來寫這部小說,像是在回憶那些事那些情,卻不失當時時代的先鋒力量;在彷佛在審視著所謂的“命運”,好像第一代人、第二代人都在經歷著似曾相識的坎坷。兩歲的距離並不遠,卻猛然懂得擱在腦子深處的那些曾經的點點、幕幕。每當我們往後看一次,所呆想的,不管是一句歌詞還是一個字,都是那樣的揪心。眼裡看著墨黑的字,感受到有時代痕跡的家庭、朋友、愛情、家鄉,抹去那小說中感動的情節,凸顯出那種時代的“悲”,或許那是我心中的自己對生命的“悲”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