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熱點 > 心得體會

讀書書香徵文(六篇)

【篇一】

讀書書香徵文(六篇)

吳世林為了創作《永遠的白海豚》歷時數年,廢寢忘食,花費了不少的心血,出版後受到各方關注,得到普遍好評。

《永遠的白海豚》主題鮮明,體現了“生態”這個大主題,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理念。白海豚全稱中華白海豚,屬於國寶級的動物,吳世林作家正是準確把握了“生態”保護這個有意義的主題,並且精心研究。

構思精巧。十五萬兩千字,開局有小引,結束有後記,中間一至八章,加上一個尾篇。從“初識”,到“奇遇”,從“尋找”,再到“研究”,然後提升到“保護”。其中充滿詼諧幽默的保豚大合唱,諾亞方舟獎,環環相扣,精彩繽紛。

形象豐富。作者筆下白海豚是一條主線,細心的讀者發現,其實作家用濃墨重彩描述一個至關重要的人物,那就是北京大學潘文石教授,有了對潘教授及諸多普普通通關心關愛白海豚的人物,整個報告文學的人物有血有肉,真正體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一個個鮮活的人物呼之欲出。為報告文學增添不少光彩。

故事多彩。作者多年來從事新聞報道和小說創作,這是作者的優勢,並且在這個長篇報告文學中表現得淋漓盡致。富有人性的海豚救律師夫人的故事,為白海豚贏得人們的普遍敬佩,作者筆下的海濤班長所講的一個個動人的故事,讓報告文學充滿趣味性和可讀性。

描述真實。不僅體現真實、樸素,而且以小見大,充滿溫暖。有哲理思考和啟迪。作者筆下的人物不少人都是普通人,他們用自身的行動來倡導“大工業與白海豚同在”,來踐行“綠水青山也是金山銀山”的理念,他們的一舉一動平平凡凡,普普通通,但又富於意義。

我作為一個讀者,為世林作家《永遠的白海豚》真誠的點贊喝彩!

【篇二】

當你用口語、書面語或方言跟孩子說話時,當你或溫言細語或惡言訓斥孩子時,你一定沒想到,父母的語言竟然能決定孩子是否聰明、是否具有學習的動力、是否能自我調控情緒,是否具有成長性思維。《父母的語言》的作者,美國芝加哥大學婦科及兒科教授達娜·薩斯金德就父母的語言對孩子的影響發起了一項為期三年的研究,研究表明,在孩子三歲前,父母對他們說的話直接影響其大腦發育。也就是說,早期的語言環境是影響孩子最終學習能力的關鍵,即父母應該對孩子說多少話,應該怎麼和孩子說話。孩子感受到父母的語言越多,語言能力就會越好。他們的資料顯示:不同家庭語言環境的差距可以達到3000萬個詞彙。低收入家庭的孩子不僅聽到的詞彙少,而且會接收到很多消極的單詞和粗鄙的俚語。而“贏在起跑線”上的孩子,並不是他們家境富有,或者報了多少課外班,而是他們一出生,就能夠在語言豐富、積極正面的環境中薰陶。

這絕不是危言聳聽。基於此項調查,他們發起了“3000詞彙倡議”,3000萬詞彙並不是不同的詞彙,而是說話的總量,包括重複的話語。“3000詞彙倡議”建議父母要為孩子構建豐富的早教語言環境,並提出瞭解決此問題的戰略,即“3t原則”:tunein共情關注、talkmore充分交流、taketurns輪流談話。3t原則可以應用於生活學習的方方面面。

共情關注要求父母有意識地去觀察孩子在關注什麼。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關注的東西會一直髮生改變,父母必須關注著孩子,並對孩子的行為做出迴應,互動的時候對孩子使用豐富的、關懷的話語,孩子不僅學到豐富的詞彙,還因為長期接受父母的“共情關注”而培養持久的關注力。

充分交流要求父母多跟孩子交流,目的是讓孩子掌握分門別類的詞彙,並且能夠靈活使用。父母和孩子之間的交流是雙向的,只有他們都全身心投入交流,孩子的語言水平才會持續上升,對親子關係的培育和孩子的大腦發育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輪流談話要求父母和孩子在交流時輪流參與談話,這是3t原則中最重要的一環。在這個環節中,開放式的問題能夠讓孩子開始獨立的思考,從而逐漸學會如何獨立地解決問題。

大部分家長或許會把孩子的教育歸責於學校、社會機構,但其實教養的決定性因素是父母和孩子的照顧者。與其等孩子長大後心急氣燥,不如早早學習,給孩子良好的早期語言環境,助力孩子的成長。

【篇三】

在家沒事翻書櫃,《魯迅語錄》被發現了。288頁厚的《魯迅語錄》,顯然不是正式出版物,沒有版權頁,只有編者:廣西革命大學中文系鬼見怒戰鬥隊。出版時間為1967年,地址桂林。這樣看,這個“廣西革命大學”應該是當年的廣西師範學院,現在的廣西師範大學。全書內容還是非常標準,扉頁有毛澤東在《新民主主義論》中對魯迅的評價,有毛澤東手書的魯迅詩及紀念七絕,有陳伯達題詞,有魯迅標準照及手跡。內文有代序、後記,有附錄。書的主體是魯迅語錄,共230頁,涵蓋了《魯迅全集》的精華。附錄有中共中央悼念魯迅的電報,有宋慶齡、周恩來的信,有《紅旗》雜誌、《人民日報》《解放軍報》社論,有陳伯達、姚文元、郭沫若等的紀念文章,有魯迅生平及著述年表,有魯迅作品目錄和筆名錄等。除了帶著當時的政治色彩,應該說這是一本很不錯的書。魯迅的著作那麼豐富,要讀完得花費大量的時間,這本書卻可以幫助你粗略領會魯迅著作的精髓。

這本書在我的書櫃裡藏了半個世紀,當時是從哪裡來已不可知,推想是在鎮中讀書時,接觸到鎮上的幾位同學,其中有一位比我低一屆的叫何平生,曾經跟我很友好。他有許多來書的渠道,也知道我愛書,而到底是贈的還是借而不還的,已無可知,即使是這位何同學的,我估計他也沒有印象。因為當時正是知識飢渴時期,在社會上卻是無書可讀了,常常眼饞同學手中的課外書,也常常採用“劉備借荊州”的手法私藏擁有。總之,這本書就是這樣稀裡糊塗地變成了我的,並且一藏五十年。

現在再翻檢出來,看著書頁裡那些褪色的圈點墨跡,真是感慨萬千!

【篇四】

不敢說自己已然“讀書破萬卷”,但自從識字起,讀書到現在,幾十年讀了多少書,確實是難以數計了。

多讀書多受益。讀好書或好文章,如同打開了一扇閃耀睿智思想的大門,讓人受益匪淺。

我的歲月存活在書裡,我的血液流動在書裡。讀書的時候,只覺天高地寬心也寬,繚繞的書香驅散了身心的疲憊與煩惱,世事的紛爭與繁瑣。此刻,心靈徹底逃脫了塵世的羈絆,融入了山野的空靈,聽淙淙流泉,看雲霞書卷,心靜靜地在書中沐浴、薰染,不再為一次次人生挫折而肝腸寸斷,不再為他人的誤解和刻意中傷煩惱無邊。“人無求時品自高”這時,你會具有了一種雲水悠悠的心情,能體味出一種人生如菊的境界。

經常讀書,心裡感到一種沉甸甸的充實。書中思想之光芒能帶引人走出人生沼澤地。人生在世,難免有許多痛苦和悲哀,會有許多令人厭惡心醉的東西,只有擁有了智慧才能使人避開“人生不滿百,常懷千歲憂”的誤區,使人高瞻遠矚,用自己的眼光來看待人間冷暖塵世悲歡,用自己的腳步走自己的人生之路,用自己的筆寫自己平凡的人生。在我看來,一個遠離書籍的人,無論他多麼富有,精神上卻是貧者。唯有經過書卷的浸潤,才能超越自我,輝煌自我。

讀書勝千景。讀書是讀歲月、讀人生、讀哲理。“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千鍾粟,書中自有顏如玉”,讀書其樂無窮。在書中你可以盡情地領略大自然的俏麗:那“山路原無雨,空翠溼人衣”的韻;
那“陵岑聳逸峰,遙瞻皆奇絕”的豔;
那“古木無人徑,深山何處鐘”的幽。讓人覺得在山的面前,人顯得多麼渺小,無論你的地位多高,名望多大,它絕不會俯仰於你的地位和名望,而總是高高地舉起嶙嶙的風骨,撐起一片絕俗的藍天。自古多少佔山為王的英雄而今安在?歲月流逝淘盡了多少風流人物?而山仍橫空出世卓然獨存!這時,你會讀懂歌德的一句名言:大自然是最偉大的一部書!

讀書中的人,使你透過溫文爾雅的各色面紗和麵具,像看走馬燈似的欣賞著變色龍在季風中的蛻變表演,能洞見道貌岸然人物的無知無恥,能透視那些樸實無華的人身上的一種可貴良知和鮮紅的良心……讀書也能讀見自己的靈魂。在讀自己的時候,我常常鞭策自己:“心靈再高尚一些”,讀自己的文字時,常感汗顏,“文章還是自己的好”雖已流傳千古,而我從自己那些可憐的文字中讀出幼稚和可笑。常常以此豐富、提高自己,匡正自己的靈魂。

【篇五】

前幾天去買菜,豆腐老闆娘一臉愁容在訴說兩個孩子的叛逆:“只想看手機玩遊戲,不主動學習做作業,打不聽罵不聽……”引來周圍一群顧客的迎合。看來,對孩子的教育是所有父母關注的問題。

沒有哪個父母不為了孩子而竭盡全力,但最美好的願望卻不一定給孩子帶來最好的結果。那麼,如何才能消除孩子的不良行為?如何贏得孩子與父母和老師的合作?如何消解大人與孩子之間的權力之爭?《正面管教》將告訴你答案。

正面管教是基於阿德勒心理學基礎之上的一種既不懲罰也不嬌縱的管教孩子的方法。在談管教孩子之前,有必要先了解什麼才算是有效的管教。《正面管教》認為,有效管教的4個標準:一是是否和善與堅定並行?二是是否有助於孩子感受到歸屬感和重要性?三是是否長期有效?四是是否能教給孩子有價值的社會技能和生活技能,培養孩子的良好品格?

教育中所有的問題的關鍵其實就是從家長和孩子的矛盾和衝突中展現出來的。傳統的解決方案一般有兩種,第一種就是家長很強勢,輕則訓斥,重則體罰;
第二種則是與打罵相反的方式:對孩子過於寵溺和驕縱。國際教育科學領域的研究結果表明,對孩子的打罵只會導致孩子有以下四種不良反應:怨恨、報復、叛逆和退縮;
而太過於寵溺和驕縱則只會培養出長不大的“巨嬰”。

正面管教倡導的是“和善而堅定”,因為,孩子只有在和善而堅定、有尊嚴、受尊重的氛圍中,才能培養出自律、責任感、合作以及自己解決問題的能力,才能學會使他們終身受益的社會技能和生活技能。

那麼,如何才能和善而堅定呢?

我們要做的是,幫助孩子探討他們的選擇會帶來什麼後果,要求孩子參與進來,自己思考,自己把事情想清楚,確定對他們重要的是什麼以及他們想要什麼,其最終結果是專注於解決問題的方案,而不是後果。把後果強加給孩子,往往會導致孩子的反叛和戒備心理,而不是探索式的思考。幫助孩子探討問題,關鍵是要停止告訴孩子們答案而是開始問啟發式問題:你當時想要完成什麼?你對發生的事情有什麼感覺?你認為是什麼原因導致了那件事情的發生?你從這件事情中學到了什麼?你現在對解決這一問題有什麼想法?你怎樣才能把這次學到的東西用於將來?

書中提供了很多案例和適合的工具,可供大家參考。此外,還有系列書籍,如3-6歲的正面管教、青春期孩子的正面管教、單親家庭的正面管教,總有一本適合你。

【篇六】

小時候,總是被大人耳提面命:“熟能生巧,只要功夫深,鐵杵磨成針……”這大抵是中國人對學習的統一認知:勤能補拙,熟能生巧。

無獨有偶,美國作家馬爾科姆·格拉德韋爾在他的暢銷書《異類》中提出了10000小時理論,他認為:要想在任何領域成為世界級的頂尖人物,那麼練習10000個小時是最起碼的條件。這個理論恰巧和我們的“熟能生巧”相呼應。

然而,美國的道格·萊莫夫、艾麗卡·伍爾韋、凱蒂·葉茲卻在《刻意練習》一書中一針見血地指出:“熟”並不一定能生“巧”。不然,為什麼煮了幾十年飯菜的家庭主婦未能成為大廚師?為什麼跑龍套幾十年也未能成名角?

那是因為,絕大部分的學習者並不知道,他們的練習方法是正確的還是錯誤的。而無論你的練習方法是正確還是錯誤,身上的肌肉群和大腦神經迴路會逐漸記住你一直重複的每一個細節動作,不斷地重複最終就會成為一種習慣——無論這習慣是好是壞。

那麼,什麼是刻意練習?

刻意練習是通過我們願意嘗試的方式,有目的、有策略地重複練習,經由刻意練習,更好地完善自我,成為更加優秀的人。

如何進行刻意練習呢?

我們都知道“二八原則”,也就是著名的“重要少數法則”,80%的效應來自20%的原因。在練習中,如果想要變得優秀,就要專注地練習能給你創造價值的20%的技能,而不是把大量的時間花在另外的80%上。也就是說,前提是你需要分清主次,知道哪一項才是最重要的技能。然後,你還要為這寶貴的20%做好規劃,設定目標,設計高品質的練習環節,設定微小變數,反覆練習這項重要的技能,而不是盲目地增加新的練習專案。

當你練習得夠多,你會發現,周而復始的練習將使技能變成了一種習慣行為。通過刻意練習,你的技能會變成自然而然的習慣。這往往在運動、博弈、樂器演奏等領域尤為普遍。比如打乒乓球,新手打球總是糾結自己的步伐和動作;
熟練了之後,可以預判來球方向,可以不經思考的條件反射去接球。當技能轉化為習慣性的自發行為,你的大腦就會騰出更多的空間來安放更多的處理能力,從而進行創造性的思考。《刻意練習》介紹了不同情況下的練習方法。作者說,人所不能及的天賦=人所不能及的刻意練習。大膽地跨出第一步,然後,你就走在了通往優秀的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