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熱點 > 心得體會

遲來的告白讀後感最新8篇

讀後感有助於讀者深入思考文學作品中情感的複雜性和多樣性,讀後感也可以培養我們的閱讀興趣,讓我們愛上閱讀,享受閱讀的樂趣,本站小編今天就為您帶來了遲來的告白讀後感最新8篇,相信一定會對你有所幫助。

遲來的告白讀後感最新8篇

遲來的告白讀後感篇1

今天我用了5個小時的時間,看完了這本由華裔人伍綺詩寫的小說,據說 這個書在20xx年在亞馬遜名列第一。

這本書的背景是1977年的美國,寫的是華人在美國的被人歧視與不公平的對待了。但她並沒有正面寫這樣的問題,而是通過人物的生活側面說明了這樣的問題了。

主人翁是一個華人小孩,他的父母通過欺騙的手段到了美國,就為了他能接受比較好的教育,因為他父母的親戚說了如果去工作,小孩可以在他工作的學校裡上學的,他的父母為了他咬牙就上了。

他去考試的時候就知道了了,其實學校是不想要招他的,但他有備而來,對他給出的考核都答對了,所以沒有辦法接受了他。但整個學校只有他一個不是白人,所以他很孤獨,又由於性格不開朗,他沒有任何朋友,但他為了父母還是一直讀書,成績也不錯的。這樣一直到他在哈佛讀完了研究生,他在學校擔任助教,他遇見了一個非常大膽的美國女學生,那個學生因為喜歡與眾不同,所以一眼就喜歡上了他。他們很快陷入了愛戀中,跟她在一起,他第一次覺得自己不是這個世界外的人了。

他一直對自己的身份非常的忌諱,他害怕有天女學生會離開他。就像哈佛說好了要錄取他做講師的,結果卻請了一個白人。在女生大三的時候,他們有了第一個孩子,結婚提上案了。可是女生的母親卻極力的反對他們的結婚,理由是種族不同,以後小孩會受到歧視的,但他們還是結婚了,結婚後的她的母親跟她斷絕了來往,女生也無限期的中斷了學習。

這樣在8年的時間裡,他們先生了一個男孩,後來又生了一個女孩,他們的生活平靜甜蜜,男主角非常的滿意現在的生活,因為他有了自己的世界了。直到一個電話打破了他們的平靜,他的妻子的母親去世了。

他的妻子去處理她母親的身後事,在收拾東西的時候,她忽然覺得自己再也不能這樣下去了,她該有自己的夢想,該繼續自己以前的夢想,做一個醫生的夢想。她沒有跟自己的丈夫商量,她用她母親留下的遺產,偷偷的做了所有的準備,然後一個人偷偷的走了,去學校學習了。

丈夫和孩子都因為她的離開坍塌了,丈夫有種終於來的感覺,她終於離開了自己了。他整晚睡不著,雖然工作著,但就好像行屍走肉。兒子開始很彷徨,但後來他找到了精神寄託,喜歡上了航空飛船一切的事情,他投入了所有的熱情,他可以藉此來忘卻母親離去的痛苦。可是5歲的小女孩卻是沒有辦法找到精神寄託的,她開始想著,母親離開是不是因為自己不聽話,是不是上次因為自己不吃東西,所以她才離開的,如果是這樣的話,以後母親叫她做什麼事情,她都願意全力以赴的。2個月後,母親真的 回來了,因為她懷孕了,她不得不重新放棄自己的學業了,放棄了自己重新出發找尋的夢想了。可是她真的很不甘心,她真的不想放棄。

就在這時,小女孩為了討好母親,對母親的要求百依百順,她母親要求她學習做醫生,她也答應了,她母親狂喜的把自己的夢想加到小女孩身上了,從6歲開始,要求她學習數理化,除了學校的學習外,她必須做母親要求的額外練習,她母親投入了極大的熱情,以致她都忘記了自己還有一個男孩和一個出生不久的女孩。

她的丈夫對他妻子的迴歸,非常的感激,對妻子的任何決定是全力支援的,於是他們陷入了一個怪圈,對大女兒投入了所有的熱情,投入了所以的期待,忽略了家裡還有2個小孩。

就這樣的持續了10年,大女兒在這樣的期待中,漸漸的力不從心,但十年前母親出走的事情對她來說太過可怕了,她不敢對母親說不,她開始用謊言來掩飾自己的無能為力和無助。她的母親被夢想矇蔽了雙眼,看不到女孩的任何不好的地方。

好在大女兒還有一個盟友哥哥,當她有什麼事情需要傾訴他都可以找哥哥,在學校被孤立了,她還有一個哥哥,在校車中,哥哥永遠在她身邊,所以她可以堅持下去。

可是可怕的事情來了,他的哥哥竟然給哈佛提前錄取了,她的哥哥也要離開她了,她偷偷的藏了哥哥的錄取通知書,好像這樣哥哥就永遠不會離開她一樣,但最後哥哥還是知道了。在哥哥的狂喜中,她陷入了絕望中了。

她又發現自己的父親好像外遇了,她的成績差得提不起來了,她沒有任何朋友,連哥哥也要離開她了......

她在一個晚上走了出去,然後把自己埋到了湖裡了,在湖裡她終於解脫了,她可以自由的追求自己想要的一切了。

我能感受小女孩的無助,她的痛苦,強加的夢想,一個負擔不起的夢想,終於把她壓垮了,願天下的父母不要強加給太多我們的孩子,讓我們的孩子開心的成長。

遲來的告白讀後感篇2

無,沒有。聲,聲音。告白,像某個人或某件事表達愛意。

告訴莉迪亞,我們愛她。告訴漢娜,我們也愛她。

我最喜歡的人物是漢娜。她可能沒有內斯那麼愛學習,她可能不會考上哈佛,她可能不像莉迪亞那麼聽父母的話。但她睿智,這就足夠讓我喜歡她了。當哥哥和姐姐的光芒遮住了她,她選擇躲在桌子底下,心裡默唸著看不見我,看不見我,獨自做個觀棋不語的智慧家。

她知道姐姐的悲苦,理解她的悲苦,她也明白哥哥痛苦,她也知道傑克的善良,也知道傑克的無罪。她以局外人的身份洞察著這一切。

我最同情的人也是漢娜。莉迪亞失去了生命,她被瑪麗琳逼迫著成為醫生,學習自己不喜歡的科目,她被詹姆斯逼迫著和其他人一樣,要合群。至少,她們是關注著她的,多少人終其一生得不到他人的愛,多少人終其一生只想得到父母的關注。她愛家裡的每一個人,收集他們的東西,雖然最後都被要了回去,她不氣餒,那我選擇他們不要的東西好了。終於,能和家裡人聯絡在一起了。

她的到來是瑪麗琳在離家出走的日子暈倒之後發現的。因為她,瑪麗琳被迫放棄夢想,回到家中。於是瑪麗琳把自己所有的理想強加到莉迪亞身上。從到來到成長,她都是被忽視的那個聰明的姑涼。

她的睿智來源於她缺失的愛,因為要減少自己的存在,所以她必須變的聰明,只有那樣她才能在家裡愉快生活。

幸好,內斯,瑪麗琳,詹姆斯終於看到了她的存在。幸好,我喜歡的那個姑涼被人發現了她的光芒。

遲來的告白讀後感篇3

是在看完《太年輕》那本書了之後,看的《無聲告白》,《太年輕》的作者跟《島上書店》的作者是同一個,只不過,一開頭是從住富人區,系愛馬仕絲巾,體型永遠得體,離了婚,在社交網站上尋找約會物件的母親的視角,講一個類似於萊溫斯基的女孩兒的故事,你不知道那將會講出怎麼樣一個故事,因為那個母親的母親曾經在她去買華麗但並不合腳的結婚禮鞋的時候跟她說“取消一場婚禮並不比辦一場婚禮更難”,後來,她還在讀大學的女兒成為政治醜聞裡千夫所指的女主角,一個年輕美貌簡單熱情相信愛情的女大學生,傾慕一個成熟、風趣、有魅力、有權勢、有錢、有家室的議員,似乎順理成章卻也被輿論判為罪不可赦,一個有權勢有錢有家室又有權謀的政治家濫用權力似乎只消道歉,舊賬一筆勾銷依然粉墨登場,政治裡的醜陋跟陰暗在媒體看不到的地方還在繼續,不是第一個,也不會是最後一個,阿維娃,太年輕。

?無聲告白》作者是一個華裔女作家,書裡嫁給了華裔哈佛男人的女人金髮碧眼,她的母親是一個照顧家庭的主婦並陶醉其中,並在學校裡教授女生們家政烹飪課程,還試圖傳授她烹飪知識,她想要成為穿白色大褂戴著聽診器的醫生,儘管那個年代裡女醫生並不常見,她花費很大的氣力極力掙脫母親的生活模式試圖成為更重要的人,直到她遇到了哈佛男人結婚生子,在畢業前一年中止了學習,很不幸,她重複上了她母親的生活,然後在掙扎裡離家出走,繼續修學分期待拿到畢業證書去到醫學院,最終放棄,那個在她離家出走回來後一心想要討好她,長的最像她,希望她不會再突然走掉的女兒,成為了她內心對醫生這個執念的支撐,“她要成為醫生”像一道魔咒箍在了那個女兒頭上,那些她並不喜歡的生物和化學,那些她無力應付的課程,直到有一天,她的哥哥如父親所願收到了哈佛的通知書,十五歲的她再也不想隱瞞她物理不及格,被父母拉下希望的水,每次快要溺亡的時候,總能在心理上拉她一把,拖她上岸的同盟哥哥終於可以逃離那個家,剩下不會游泳的她自己,她在一個深夜,溜出家門,跳到家附近的湖裡溺亡,故事是倒敘,開篇就是那個女孩兒的失蹤,書裡關於每個人還有心理活動的描述,帶著愛跟無奈,她發現被她女兒放在書櫃上方藏起來,她母親留下的烹飪書的時候。想起想起來陪她的父親在抑鬱症裡掙扎了一遭的同事推薦的一本書《為何家會傷人》,很多故事都挺悲傷。

從大的選擇到小的決定,似乎很多父母都喜歡在爭論中脫口而出最後的殺手鐗“我不希望你以後跟我一樣”,也許是出於愛的本能,但又有多少是出於對自己所缺失的那部分的遺憾,所以想要通過另一個人來彌補,在這個過程中,太多父母把小孩子當做了自己遺憾的那部分的替代,忘了她/他是一個“人”,獨立於父母喜好跟選擇的人,她/他會有一場人生,也許會把父母覺得遺憾的人生重複過一次,也許會把父母缺少的那部分人生過一次,也許會把無關父母道路跟想象的另一種人生過一次,無論哪一種,對她/他而言,都是全新的未經的充滿期待跟想象的,不是父母眼裡看到的優劣或圓滿或遺憾,只是一場全新的人生而已,也許失敗的遺憾的沒出息或者糟糕的那場人生,只是你自己過成了失敗的遺憾的沒出息的或者糟糕的狀態,換個人,同樣的事情就有機會不一樣。

有人想要成為科學家,就有人想要成為木匠,有人想要成為大人物,就有人喜歡繞著灶臺廚房,只是社會發展的程度,讓身處其中大多數,不得不關注工作是否體面,物質的多寡,幸福的標籤。

我媽最近跟我聊天的內容開始轉為她年輕時代的那些事情,一多半原因是因為我希望她能講來聽,她講了她小時候那個長的黑黑壯壯又挺笨的玩伴兒,爸爸是個只上到高小就能當老師的老師,推薦就能上大學的時代找關係推薦她去上了農校,畢業考了3次都沒過關,最後就剩下她一個人沒過,讀後感也就那樣不讓考了算過關,上完學回家去,找不到什麼事情幹,找了個物件是農校同學,一隻眼睛有點兒問題,老被家裡頭那幫人笑,後來,眼睛有問題的小夥兒官場混的很順利,一人得道雞犬升天,人生順遂在那個小地方算得上呼風喚雨,再後來,小夥兒混成了老頭,官場捱了栽,被判了刑,三個孩子,依著父親的各種關係,在出事之前,一個不知名學校畢業的女兒順利紮根京城,一個不知名學校畢業的女兒順利留在某個大城的官場,只有冒著各種風險生下的小兒子,沒趕趟兒,讀了一個不好不壞的學校,待在了家不遠的某個小城,還有特殊年代成分不好,上過大學但媳婦兒也娶不來的馬博士,後來平了反,憑本事抓住了機會各種風生水起,最後的結論就是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誰也不知道人的一輩子到底會怎麼樣,哈哈哈。

早上吃過早飯回辦公室的路上,看到了下過雨的地面上有一片紅色的玫瑰花瓣,很是好看,忍著想要拍下的念頭跟大家一起走了過去,感性不是一個適合這個氛圍的標籤,孩子氣也一樣,於是,像我小外甥說的一樣,當大人說大人的話,做大人事的時候,就戴上了大人的面具,有時候覺得小孩子更明智。

遲來的告白讀後感篇4

馬克·吐溫說:歷史從來不會簡單的重複,但總會押韻。一個人的一生似乎也是如此

當小溪來到這個世界的時候,也許有很多的父母會像我們一樣,希望孩子能成長成為他們本來的樣子,tobeherself.不用去滿足我們的期待,再去經歷我們在成長和受教育過程中,經歷的各種折磨。但是,隨著孩子的慢慢的長大,更多的我們會越來越希望孩子成長成為我們想要的樣子。驚鄂一想,出了一身的冷汗。

在高鐵上馬馬虎虎的掃了一本小說《無聲的告白》,我幾乎從不看這類小說,但是書的開頭這本書的主線lydia就死了——自從有了小溪,我便特別牴觸死亡這個話題,哪怕看到路邊的墳墓都不舒服——我便跟隨書本的主線一直讀到末尾。

故事中,lydia的母親,在美國的60年代女性地位還很低下的時候,一心想考上醫學院,做一名醫生,而不是像她自己的母親,只希望給自己的男人和孩子做美食,最後男人和孩子都離開了她,最後悽慘的獨自去世在自己空擋的公寓裡。

然而,她愛上了一名人生不得意的華裔歷史教授,這位李教授也有一個不幸福的童年,就如同我們很多人的童年一樣——被人看不起,自卑,努力想出人頭地。lydia十歲的時候,她母親突然厭煩了現在家庭主婦的生活,毅然而然離家出走,報考了大學課程,希望間斷8年之後,重現開始自己當醫生的夢想,而現實是殘酷了,她又懷孕了。不得不再次並最終放棄了自己的夢想。

lydia由於害怕母親再次離去,希望自己能滿足母親的任何要求。然而不幸的是,她母親也同時把她的夢想全部都寄託到了lydia身上。此後,每年的聖誕禮物或生日禮物,或是聽診器這樣的醫學器件,或是元素週期表或人類解剖圖譜。而在同時,她的哥哥,她的妹妹,也在遭受不同程度的來自家庭的“傷害”,而且是愛的傷害。而父母,卻完全忽視了,習以為常的忽視的一個孩子世界,和作為孩子天生的敏感性。

我們的童年,少年或多或少是不是都有些相像。我們的父母,將他們過去,也許是文革,也許是饑荒、或是在工作中帶給他們的創傷,又以新的方式附加給了我們。而我們似乎又將我們的後天習得或先天遺傳的性格缺陷,又附加給我們的孩子。

在昨天準備離開家出差的時候,小溪不停的焦躁的拉著我要玩彩虹彎板,而我心裡卻一直想著公司的事情。最後她突然放下一切撲到我身上,緊緊的抱著我的脖子,我這才意識到,即便在家的這難得的幾天,我居然也忽視了孩子的感受和存在。心裡才懊惱不已。

lydia最終承載了太多的事情,她選擇了在16歲生日的夜晚,投湖自殺。

遲來的告白讀後感篇5

閱讀的時候我一直在用探究的目光在找尋究竟誰該對莉迪亞的死負責,就像十三個理由一樣。

“遺憾”的是詹姆斯一家的成員都充滿了對這個家庭的熱愛,即使是因為被忽略想要逃出去的內斯。因為那年夏天瑪麗琳的出走,讓這個家庭為守護這份曾經被推倒的幸福拼儘性命。修補過後的幸福在那道疤痕裡淌著事件相關者無言的淚水,特別是被母親澆灌了夢想的莉迪亞。儘管這個家的初始建立在一份勇敢無畏的愛情上,但是不幸的是三個孩子在母親失蹤事件後卻因為愛被束縛了手腳。那個夜晚在湖邊在傑克的話語衝擊下,終於想要走出桎梏擁抱一份真正幸福的莉迪亞卻永遠被留在了湖底。這不是一個悲劇,儘管以莉迪亞的死作為開場,這只是個意外。作者用這個意外來引出了詹姆斯一家對這個女孩死亡的追尋,這份痛苦將交給他們一份答案。

不想要和別人一樣的瑪麗琳和努力想要和別人一樣的李,在不同背景孕育成長的兩個人,在對莉迪亞的教育上,一個鼓勵她努力學習來獲取令人尊重的社會地位,一個鼓勵她廣交朋友融入集體,其實兩個正好是有效的互補,既不會成為一個沒有朋友書呆子,也不會是一個只會趨炎附勢卻沒有自己思想的傻蛋。也許是我天生缺乏同理心吧,這份還算正確的教育在雙方的沉重操作下,卻讓莉迪亞只剩下了痛苦。父母想讓孩子不會走自己因為某種缺失而遭受痛苦的路,而這份情感過於強烈以至於讓他們看不見了孩子身上發出的求救,就像瑪麗琳完全忘記了莉迪亞駕照考試失敗後回來嘶啞的吼叫。

除去主線的劇情,我覺得作者寫的特別好的是傑克對內斯隱忍不發的愛情,都是從第三人的角度來描繪的這份感情,從最初的意外到後來暗自心疼傑克,因為這絕對是份不可能有結果的感情呀。

膽小但是又渴求愛,這個人類身上的通病將一直一直用不同的命題讓我們來正視這一點。“你說的曙光究竟是什麼意思?”我們會痛,會在淚水裡認識到,也許已經為時過晚,但這份認識會讓我走好之後的路,而這份感情真實存在過。

遲來的告白讀後感篇6

我讀了這本書後,有很多感觸,這本書回憶了一個混血女孩離開人世前一家人的生活,講述了她離開人世後一家人發生的事,這本書也揭示了種族問題、性別歧視、上一代對下一代的影響、社會對家庭和個人的影響、家人之間的相處和溝通等問題。

在這個生活在美國的家庭中,父親詹姆斯是中國人,詹姆斯兒時隨著謀生的父母到了美國,從小就感受到了別人對他與對其他人的不同,他處處怕別人知道他的不同,處處想和別人一樣。母親瑪麗琳是美國人,瑪麗琳由她母親一人撫養長大,被她母親教育最重要的是管理好丈夫、孩子、房子,於是放棄了繼續深造,成為醫生的機會,她聽到女醫生便會有驚訝的反應。

當瑪麗琳嫁給詹姆斯的時候,她母親認為她不對,她應該嫁給一個和她“更像”的人,她和詹姆斯“不像”。我認為,如果瑪麗琳聽了她母親的話,或許後來就不會有她女兒莉迪亞的悲劇,她兒女的生活就不會有那麼多無奈和困擾,她的家庭就不會發生那麼多的事,但根源在於種族問題。

詹姆斯和瑪麗琳的大女兒莉迪亞沒有朋友,因為她和別人“不一樣”,瑪麗琳把自己未實現的願望寄託於大女兒,希望她成為一名醫生。莉迪亞在家人面前假裝自己有朋友,對媽媽的要求無條件服從,因為她愛媽媽,希望媽媽開心,而不是因為愛科學,不是因為想成為一名醫生。瑪麗琳卻沒有發現年少的女兒內心揹負了這麼多,同時,她還忽視了小女兒漢娜和兒子內斯,這三個孩子的內心都發生了問題,在他們這樣一個特殊的家庭中,悲劇就發生了。

當莉迪亞永遠消失在他們的生活中的時候,在他們受盡煎熬後,才漸漸發現了一些東西,想挽回一些東西,可是,有的卻再也回不來了。

終於,瑪麗琳知道了自己應該早早地關注莉迪亞真實的想法,應該給另外兩個孩子多一些關注,應該更坦誠地和丈夫交流。詹姆斯後悔沒有在犯錯之前醒悟,內斯後悔沒有早早地說出該說的話……最後,他們明這本書讓人反思種族問題,反思性別歧視,反思怎樣與家人溝通,反思怎樣做真正的自己。白了這些,瑪麗琳終於去擁抱了那個一直渴求母親關注的小女兒,原諒了丈夫,詹姆斯終止了錯誤。

在失去了一些過後,他們終於懂得了,應該讓一個人按自己的意願生活,不要把自己的意願強加給人,珍惜值得珍惜的人,及時說出該說的話,不然,很多事情都來不及後悔。

我們在生活中也一樣,常常把自己的意願強加給別人,常常因為交流不當的問題產生隔閡甚至是衝突,也造成了令人遺憾的事,我們需要用正確的方式交流,我們需要相互理解。

遲來的告白讀後感篇7

無聲告白,一種獨特的敘述方式,講了一個不獨特的故事。開篇第一句,“莉迪亞死了”道出該書的核心,接著從家裡各個成員的角度去探尋莉迪亞死亡的真相。

這本書雖然說的是一個美國華裔家庭的故事,但是,這個故事卻又是如此的普遍的存在於我們身邊!很多的父輩總是期望自己的後代不要經歷自己曾經走過的錯路,彎路;總是期待自己的.後代能夠超越自己;總是期望自己的後代能夠完成自己當初未能完成的夢想!他們並未把自己的子女當做一個獨立的人來看,更多的是把子女視為自己的生命的延續,視為自己的傀儡,甚至是自己的私有財產!從小開始就要求子女按自己定下的期望成長!一句“我們是為你好”,“你不懂,我們吃的鹽比你吃的米還多”,就抹殺了子女的所有獨立性!殊不知,社會在演進,每個人的經歷都是獨立的存在,並不具有絕對的參考性!何況還隔代!

在父輩的畸形關心下,也就產生了,讀書時不讓談戀愛,大學畢業後就催婚的畸形人生觀!似乎畢業後這麼短短的幾年,就要決定人生的幾個重要大事,事業、婚姻!

文中的莉迪亞就是在這種父母的期待下,承受著巨大的壓力,為了迎合母親的夢想,奮力逼迫自己讀書,因學習成績下滑造成巨大的心理壓力!為了成為父親心中的“合群的人”,經常裝著再給並不存在的朋友打電話!最後這一切終於壓垮了她!

希望這種父母越來越少,希望有這種揹負的人都能擺脫這種不合理的期待,尋找到自己的人生!

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存在,生而為人,是來體驗自己的人生!而不是某人生命的延續,也不是某人的橡皮泥,隨便揉捏和擺設!

遲來的告白讀後感篇8

在整本書裡,讓我感觸最深的一句話就是“我們終此一生,都無法擺脫他人的期待”。的確,渴望成了執念就是束縛。

瑪麗琳的母親是家政教師,她希望瑪麗琳能成為一個完美的家庭主婦,過得像《貝蒂·克羅烹飪書》裡說的那樣——“貝蒂的醃菜!愛麗絲姑姑的桃子蜜餞!瑪麗的薄荷醬!除了架子上盛著這些東西的閃亮的罐子和玻璃瓶,還有什麼能給你更深的滿足感?”

但瑪麗琳渴望做一個醫生,因為醫生是她能夠想到的與母親的生活方式差距最大的職業,而母親的生活方式和精神狀態是傳統的代表,她認為反其道而行之就能夠與眾不同。

但這種渴望反而束縛了瑪麗琳,她以為與眾不同的詹姆斯能夠理解他,但他喜歡的不過就是她的普通自然;她在成家後渴望生活得像同一條街的女醫生一樣,而不是像母親一樣,於是她為了自己的渴望逃離了家庭,但在九個星期後,她又因為懷孕而再次迴歸了家庭。

瑪麗琳的九周出走沒有改變自己的生活,卻徹底改變了女兒莉迪亞的生活軌跡——莉迪亞的生活重心從此全部落在實現父母親對她的期許上面,只要能讓父母開心,她願意做任何事情——這就是莉迪亞渴望的事情。

實現父母的期許從此成了莉迪亞的渴望,瑪麗琳渴望女兒能夠“與眾不同”,詹姆斯卻渴望女兒能夠像大多數的普通人一樣生活,這本來是他們無法實現的“渴望”,如今卻深深地禁錮住了莉迪亞。

在文中傑克對莉迪亞說的話是壓死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至少我不用別人來告訴我,我想要什麼。至少我知道我是誰,你呢,李小姐,你想要什麼?”於是經歷了哥哥內斯的升學離開、父親送了一條情人為她挑選的項鍊、自己下滑的成績已無法滿足母親的期待後……莉迪亞終於發現自己無法滿足父母期待而哥哥也無法做唯一陪伴理解自己的人,她有了新的渴望——她想要逃避這一切,卻因為不敢說出口而選擇用自殺來結束一切。

在文章最後,莉迪亞乘著小船漂在河上的最後一瞬,她已經想通了這一切的一切不過都是成為執念的渴望束縛住了他們一家,但可惜她一時的錯估水性讓她再也無法把話和父母哥哥說開。

但我們並不是無法再開口的莉迪亞,我們知道不能讓渴望成為執念傷人傷己,也無需被他人成執的渴望影響;我想這並不僅僅適用於家庭關係,而是適用於所有的人際交往,這也是我看這本書最大的收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