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熱點 > 心得體會

最新《白鯨》五年級讀後感三篇

好的文學作品能帶給人很大的震撼,《白鯨》就是如此,在看了這部作品後不如寫一篇讀後感將感受記錄下來,以下是本站和大家分享的最新《白鯨》五年級讀後感三篇的參考資料,提供參考,歡迎你的參閱。

最新《白鯨》五年級讀後感三篇
        最新《白鯨》五年級讀後感1

主人公以實瑪利和魁魁格在開頭那令人捧腹的邂逅讓我以為他倆還能在今後的捕鯨中風頭倍出,而後面的章節有一半以上是介紹捕鯨方面的說明,而不僅是記敘,在這方面可以體現作者有相當豐富的捕鯨隨行經驗,而且查閱了很多關於鯨和捕鯨的資料,如果你對這個行業陌生或者感興趣的話,看看這部名著將受益匪淺,因為通過故事,你會很自然的講枯燥的說明文消化掉。而作者在後面就很少提到主人公和魁魁格的友誼了,也許捕鯨需要團隊合作,並不是倆人就能搞定的事,魁魁格只是從主人公角度觀察的最仔細和真實的捕鯨人吧!

魁魁格的.那種野性又純真的性格也許對映著白鯨的性格,同時魁魁格與主角的對話讓我得知,魁魁格曾強烈的嚮往文明,但是在瞭解到了那些文明後卻失望,甚至感到自己被汙染,而無法坦然的回去繼承王位了。

剛開始我有個疑問,抹香鯨會吃人或咬斷人腿嗎?當我在繼續讀下去後,發現這隻叫莫比-迪克的白鯨是特殊的抹香鯨,不僅因為它是白色,而且更重要的是它具有向人類的捕鯨船挑戰的勇氣,當然,在這本書中寫道的抹香鯨都是以巨型烏賊為食的,儘管長著牙齒,卻沒寫專門吃人,書中的白鯨莫比-迪克也不吃人,因為是報復人類,或者有意挑戰人類而把捕鯨者咬死弄死,所以,也許白鯨就是一種象徵敢於向人類挑戰的勇士或者惡魔罷了。

作者生活的年代在1809-1894年間,那時還沒有聲納方面的科學,因此,作者在描寫鯨那缺乏視野的眼睛和幾乎找不到的耳朵時,對於這般感官的鯨如何能環遊大洋留下了一些疑問,他並沒有胡亂猜測定性,因此,從這點我敢肯定,作者其他在介紹鯨的文章中一定是相當嚴謹的,不錯,他甚至還能找出當時和前人對於鯨的描寫所犯下的一些可笑錯誤。

至於最後的結局,我一般是不想在讀後感中寫上的,因為這相當於“劇透”,而我還希望有人因看到我這篇文章而對這部小說產生興趣,我不知道那些編寫“序”的傢伙們是怎麼想的,既想吊一下讀者的胃口,卻又大大咧咧的把結局丟出來了。

除了魁魁格,捕鯨船“斐廓德號”上還有很多飽滿的人物形象,如驕橫的船長亞哈、猖狂的標塔斯蒂格、膽小的比普,以及廚司、木匠、鐵匠等等,加上那些惹火朝天的工作場面,向你說明了捕鯨船上的生活並不是想你想象的那樣如同監獄一般。

海上世界是我們這些在陸地上生活的人所不能想象的,那時的捕鯨可以說是除了戰艦水手外最危險的職業了,要乘著小艇靠原始的冷兵器來對付重達幾十噸的巨獸,而不像現在,我記得看到過一組現代捕鯨船的照片——直接在大船上用炮射出鯨標,命中後啟動起重機將鯨拖回船上的加工間,分解過程是自動的,鯨肉直接被包裝成了罐頭。不過,即使作者那個年代捕鯨的冷兵器使用的也是相當科學,可見當時人們的聰慧,而且我認為,那種用原始的武器挑戰自然界險惡的東西時,才有吸引我們,帶給我們驚險和刺激的故事。

最新《白鯨》五年級讀後感2

赫爾曼·麥爾維爾是美國19世紀最偉大的小說家之一,被稱為“美國的莎士比亞”,至今仍被視為美國文學的巔峰人物,地位尤在馬克·吐溫之上。而作為麥爾維爾代表作的《白鯨》同樣也有“美國的《哈姆雷特》”之稱,毛姆亦曾在《世界十大小說家及其代表作》中,把《白鯨》一書同《戰爭與和平》《卡拉馬佐夫兄弟》等文學名著相提並論,《白鯨》在文學領域中的地位,由此可見一斑。

《白鯨》中的“白鯨”,也不是現在所說的活躍在北冰洋附近海域的鯨目廢宅,而是一頭皺額鉤嘴的白頭抹香鯨,在世界各大海域有著赫赫威名的莫比·迪克。

如果要寫一部與鯨有關的小說,那麼在整個19世紀恐怕沒有比麥爾維爾更加合適的作家。麥爾維爾在21歲那年,曾因生計所困而在捕鯨船工作三年,就像《白鯨》裡說的那樣,捕鯨船曾是他的耶魯大學和哈佛大學。而這三年的海洋經歷所掌握的第一手資料,也成為麥爾維爾最得心應手的寫作素材,《白鯨》也成為至今無可撼動的關於捕鯨業最好的小說,甚至是可以說是第一部關於鯨與捕鯨業的百科全書。

《白鯨》全書近五十萬字,其中與主線劇情——裴廓德號船長亞哈對莫比·迪克的復仇——相關的只有三分之一左右,其餘部分均是與鯨和捕鯨有關的科普介紹。

儘管在鯨油與龍涎香高額利潤的刺激下,捕鯨業在世界上得到飛速發展,在19世紀更是一躍成為全球產業,然而彼時仍然缺乏對鯨的瞭解,當時許多博物學家依舊把鯨描繪成半鷹半馬的怪物甚至南瓜一般的形象。因此《白鯨》當是首部對鯨的形象做出正確描述的文學小說,麥爾維爾不僅在書中對鯨的生活習性和生理結構做出描述甚至對比,還破天荒地以體型的大小對鯨的品種做出首次分類。雖然麥爾維爾也擺脫不了時代的侷限——他認為鯨是“一種會噴水,尾部平直的魚”並把抹香鯨作為最大的鯨類。而麥爾維爾對捕鯨船作業的描述則翔實而專業,能讓讀者瞬間成為紙上捕鯨的半個內行,而這一部分也佔據全書一半以上的篇幅。

《白鯨》以裴廓德號的.航行和出艇為主體,從如何在海上尋找鯨的蹤跡到派下小艇後如何獵殺鯨魚,從把獵殺的鯨魚拖回大船到如何割脂煉油、如何收取鯨腦油,敘述可謂一應俱全。而其中最為出彩的是麥爾維爾對捕鯨作業凶險和殘忍的透骨描述。只能搭載五六人的小艇和體長十數米的大鯨之間的搏鬥,即是技巧與力量的爭鋒,更是人類對自然的征服。

在19世紀那個沒有對鯨火炮的年代,唯一的方式就是用捕鯨索限制鯨的行動,用帶有倒刺的標槍消耗鯨的體力,最後用長杆魚槍終結鯨的生命,這是場發生在小艇上的鬥爭,也是場殺人的捕鯨產業。而在第九十章,麥爾維爾通過一句“鯨頭屬於國王,鯨尾獻給王后”則更說明這個事實,畢竟鯨魚去掉頭尾什麼都剩不下。而《白鯨》主線情節的描述同樣是上乘之作,亞哈船長在過去與莫比·迪克的戰鬥中失去一條腿,而這次裴廓德號的出航則變成亞哈船長的復仇之戰。

《白鯨》刻畫的亞哈船長既是一個瘋子,也是一個悲劇英雄。亞哈把自己斷腿的全部責任都推給莫比·迪克,然後偏執地在世界尋找白鯨的身影。他不顧裴廓德號股東的利益,也不顧裴廓德號船員的生死,以威逼利誘的方式脅迫船員踏上這條九死一生的復仇路,讓整條船成為自己夢想的犧牲品。但他同時又是一個悲劇英雄,他從18歲開始就以捕鯨為業,40年來在岸上的合計時間卻不足三年,甚至五十歲新婚當晚就不得不啟航出海。然而這個殺人產業卻沒有給亞哈船長四十年出生入死相匹配的報酬,只是把亞哈視為捕鯨的工具。而對於莫比·迪克的描寫,麥爾維爾卻不吝讚美之詞。如果裴廓德號代表人類隊自然的征服,莫比·迪克就是大自然的守護者。它行蹤不定,整個海域都流傳莫比·迪克無處不在、永生不死的赫赫凶名,所有試圖捕殺它的捕鯨船都付出極為慘重的代價。就像麥爾維爾所說,白色既是天使的聖潔,也是荒漠的死寂,亞哈船長與莫比·迪克最後一戰的結局早已註定。

在世界動物史詩中,《白鯨》單以主線故事,就毫不遜色於《老人與海》,而其中摻雜的關於鯨與捕鯨業的翔實介紹,又使《白鯨》成為一部出色的科普小說。麥爾維爾和《白鯨》能在文學領域有此地位也算實至名歸。

最新《白鯨》五年級讀後感3

《白鯨》作為一部經典名著,在我讀過的一些文章裡曾重複出現它的名字,而那時我對這本書的瞭解也僅限於它的名字。當偶然從圖書館看到這本書,就決定借來看看,可是沒想到,這本厚厚的600多頁的書,讓我看了一個多月,包括很多個每日半小時和每週一下午。

若你要問這本小說在我腦海中留下了什麼印象,我的回憶中竟然是簡潔明快的主線故事,畢竟作者敘事緊湊不拖沓,也很直白的亮出觀點,完全不需要大開腦筋去猜,也無需對話劇般的章節加以細讀。雖然書中1/2的篇幅都是鯨魚的科普與海上平淡事的敘述,但也就如格非先生在書後點評中寫道,海洋本就是枯燥的,本就無事可寫,梅爾維爾能寫出如巨集大史詩一般的鉅著很不易。

確實,回憶書中情節,主線乾淨、清晰、簡單:我以實馬利熱愛海洋捕鯨事業,雖然沒有特別出眾的能力,但積極去實現自己想要的海上生涯。與食人生番做朋友,一起登上艾哈伯船長的裴廓德(Pequod)號,開始了一段驚險的捕鯨旅程。

整個故事中後期的主線都是船長艾哈伯的轉變,從他最初閉門不出到不斷在甲板上踱步,從和船員和平相處到鎮壓異心,到用狂熱感染船員一同奮鬥,他出海的目的顯露無疑:復仇。

艾哈伯的斷腿是一頭叫做莫比迪克的白鯨造成的,這頭白鯨體型巨大、性情凶猛,是很多捕鯨人的噩夢。出海航行的過程中,他們捕獲了很多鯨魚,滿載而行,但艾哈伯船長絲毫沒有在意這些,而是不斷尋覓白鯨。用言語激勵、身體力行,追尋心中復仇的夢想。最終遇到白鯨並展開搏鬥,以同歸於盡告終,只有我活了下來並記錄了這一切。

故事的主角,很顯然是作者眼中的艾哈伯船長,雖然有點評說是艾哈伯身體殘缺造成了心靈的復仇偏執,但我覺得這種直面敵人的勇敢,為達目的不惜一些代價,令人感嘆唏噓。厲害的人到處都有,但他們前行的方向都有不同。

其實對於人的發展來說,能力是一方面、態度是另一方面,方向也很重要,艾哈伯要是不關注於復仇,他絕對會成為一個傑出的捕鯨船長。然而人是多麼渺小,放到大海上就如沙漠中的一粒沙,但一群人卻可以捕殺最大的動物鯨魚。捕鯨時多驚險,捕鯨後收穫就多巨大。作者確實是補過鯨的人吧,關於捕鯨、剝皮取肉、熬製精油的工作的描述畫面感極強。

船上的成員作者並未多著筆墨,甚至都被船長的光輝掩蓋住了,甚至連最初的食人生番好友都沒出現幾次。其中提到了一個小船員,他身材矮小、膽子不大,但還是坐上了衝鋒舟為標槍手划船,因為曳鯨索的盤桓複雜差點被勒死,是作者救了他。船長則對他毫無憐憫,因為海上生涯就是搏命的鬥爭,小艇為了追逐鯨魚不可能為了一個人放棄前進,而這一個人,若是無人來救,就很容易消失在茫茫大海上。

都說沿海地區的人性格勇敢堅強,這與他們靠海吃飯、以命搏天的生活環境密不可分,這種優良品質正是成事最寶貴的性格。安逸的生活環境是培養不出這種狠勁兒的。

作者對於的鯨魚的著迷流淌在字裡行間,而且明顯出身良好的人偏要體會海上捕鯨這樣艱險的工作,也是令人佩服。小說旁徵博引,希臘神話、古典名著、鯨魚專業書籍都有引用,也有作者杜撰的假引,都被譯者挑出來了,讀起來有種彩蛋的感覺,有趣得緊。

讀了幾個《白鯨》的介紹,很多介紹都著重講解了情節,其實最後遇到白鯨、搏鬥並同歸於盡的篇幅不超過50頁,在我看來甚至不是全書的重點,這本小說的重點,就是船長艾哈伯的努力追夢過程,建議閱讀的時候不要期待結果。因為結果不重要,所以很多人不介意告訴你結果。不看過程的結果是遺憾的。

還有一個視角,是關於白鯨,有人說白鯨是善與惡的綜合,表現了人世的基本狀況。這個視角也很有意思,但讀了書的我感覺白鯨與艾哈伯很像,好勇鬥狠,但都無所謂善惡,大海上,誰不是以命搏命呢。

最後,這本書的原名就叫MOBY DICK(莫比迪克),是白鯨的名字而不是船長的名字,把主人公的終極目標起了個名,還命名為小說名,感覺高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