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熱點 > 心得體會

精選《北京的春節》讀後感範文

年畫反映了人民樸素的風俗和信仰,大街上高蹺旱船的豪壯和瀟灑,那麼關於《北京的春節》讀後感該怎麼寫呢,下面是本站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關於《北京的春節》讀後感範文三篇,供大家參考。

精選《北京的春節》讀後感範文

《北京的春節》讀後感

春節是中國人最隆重、最熱鬧的一個傳統節日,它象徵著團圓和吉祥。

老舍先生的《北京的春節》用他獨特的語言風格,描繪了一幅幅北京春節的民風民俗畫卷,讓我們感受著老北京過春節的熱鬧氣氛,也讓我們領悟到了民俗文化的豐富內涵

北京的春節從臘八就開始了,那天人們要熬臘八粥、泡臘八蒜,臘月二十三,買年貨、過小年……春節的前期準備開始了。緊接著,老舍先生詳細描述了春節的三次高潮:除夕夜家家燈火通宵,鞭炮聲日夜不絕,吃團圓飯、守歲;七年級男人們外出拜年,女人們在家接待客人,小孩逛廟會;正月十五觀花燈、放鞭炮、吃元宵。直到正月十九春節才漸漸結束。

書中描繪的春節太讓我向往了。雖然現在的春節少了鞭炮的陪伴,少了很多有儀式感的專案,但是我仍然那麼期待和喜愛春節。

臨近過年,我先忙活起來了。把大紅紙鋪在桌上,拿出毛筆、飽蘸墨汁,“刷刷”幾筆,一個大福字寫好了。楷書、隸書、行書,哈哈,多寫些福字送給鄰居爺爺奶奶們,祝他們福氣多多、幸福多多。

貼福字、吃餃子是春節裡必不可少的節目。除夕夜,我最愛的就是和全家人一起包餃子。奶奶拌餡兒,爸爸擀皮兒,媽媽、哥哥和我負責包餃子。把一枚硬幣包在餃子裡,誰吃到就在下一年裡財源滾滾;把花生、糖果包在餃子裡,誰吃到了就會有一年的好運氣……餃子雖然包得不那麼好看,但一家人在一起團團圓圓吃著年夜飯、看著春晚,多麼幸福啊!

現在人們生活越來越好,“五一”“十一”假期也讓人們有了更多休閒娛樂的方式。有些年輕人不再稀罕老舍先生文章中提到的賽轎車賽馬的場面,不再迷戀街頭賣爆竹拉洋片的熱鬧場景。各種風味中西糕點取代了蜜供、麥芽糖和江米糖。年味兒漸漸淡了。

但是“年”已經刻入我們的心扉,融入我們的血脈。不管身處何方,都要趕回家,和家人共享團圓,這不就是春節的意義嗎?

《北京的春節》讀後感

1951年,老舍先生創作了散文《北京的春節》。文中描繪了一幅幅老北京春節的民風民俗畫卷,展現了中國節日習俗的溫馨美好。

1997年,老舍先生的兒子舒乙也創作了一篇《北京的春節》。對比閱讀父子倆寫於不同時期的《北京的春節》,頗有些意味。

從寫法上來說。父子倆都從臘八開始,按照時間順序寫了北京春節的民風民俗,但是各有側重。

老舍先生詳細描寫了臘月初八、臘月二十三、除夕、正月七年級、正月十五,四個日子裡人們的活動。每個日子裡,人們的活動有區別的,臘月初八,熬臘八粥、做臘八蒜;臘月二十三,送灶王;除夕,貼春聯、祭祖、吃團圓飯;正月七年級,拜年、逛廟會;正月十五,燈會。

舒乙從吃和玩兩個方面來進行,臘月以吃為主,進入正月主要寫了玩。他詳細寫了臘八粥的做法及文化意義;臘月二十三極富人情味兒的祭灶儀式;春餅的做法;以及正月里人們的遊玩。

對比著讀,不難發現春節的習俗在發生著細微的變化。老舍先生筆下的春節隆重而熱鬧;從舒乙的文章中,依然可以看到春節的熱鬧,但是人們對吃和玩關注得更多。不同的側重,讓讀者感受到社會變遷對習俗的影響,

從語言上來說,老舍先生的語調平實,充滿著濃濃的年味和春節的歡喜。如,臘八粥。老舍先生這麼說:“這種特製的粥是祭祖祭神的,可是細一想,他倒是農業社會一種自傲的表現——……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農業產品展覽會。”舒乙這樣寫:“本來年底一切莊稼都收貨了,好像要刻意展覽一下全年收成的豐富多彩,便發明了這麼一種臘八粥。”舒乙的句子有了一種旁觀者的心態,開始審視這些習俗。從這些句子中也可見:“最具戲劇性的要算二十三祭灶了。”“春節男女老幼都休息,一起放假,不過了初五不準動刀動剪,不準倒土,為的是讓勞累了一年的婦女們徹底休息幾天,多麼人道!”

老舍先生所做的是描繪,充滿北京味兒的樸實語言,陳述樸素自然,不事雕琢。舒乙在審視,用學者的眼光,學者的筆觸記錄下春節中的這些人和事,在我這種普通讀者看來,有一些疏離感。無怪乎,當我佈置孩子們去對比閱讀,說說自己更喜歡哪一篇的時候,參與的孩子都選擇了老舍先生《北京的春節》。

其實,我還想就這兩篇文章完成的時間來進行對比,同樣的春節,不一樣的時代;同樣的春節,不同的作者,所帶來的差異。可是,我發現我不能做到。好吧,那就作罷。只是,好懷念除夕夜晚響徹大地的爆竹聲,懷念七年級早上在爆竹聲中醒來,睜開眼看新年的黎明。那是屬於我的春節儀式。

《北京的春節》讀後感

這篇課文緊緊圍繞著過春節的三次高潮——除夕夜、七年級和正月十五的相關場景。感受到春節習俗的豐富多彩和深刻的內涵。文中以“時間”為線索,理清了文章的思路。

課文的最後一段以“承上啟下”的作用寫“一眨眼就到了殘燈末廟。”同時,這一段與課文首句相呼應。

老舍爺爺在這篇文章中,各用了一句話來寫“做年飯”和“吃團圓飯。”作者以自己老家的風俗來寫過年的場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