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熱點 > 心得體會

孩子,你慢慢來讀後感精選6篇

在寫讀後感的時候,要求簡明扼要,不要求豐富感人,通過寫讀後感可以及時記錄書中的內容,下面是本站小編為您分享的孩子,你慢慢來讀後感精選6篇,感謝您的參閱。

孩子,你慢慢來讀後感精選6篇

孩子,你慢慢來讀後感篇1

不止一次的品讀龍應臺的《孩子你慢慢來》,每次翻開這本書時總感覺到裡面每一個字都是那麼的溫柔,充滿著濃濃的母愛,細細品讀彷彿能看到一灣潺潺溪流從一個母親的心裡流出來,情景美如畫卷。習慣於斜躺在床上手捧書本的我總會不自覺的嘴角上揚,為龍應臺的兩個孩子感到幸運,有一位多麼睿智,多麼慈愛的母親。

這本書的封面是:在一片落滿枯黃樹葉的路上,一個孩子正在低著頭,小心翼翼,又仔仔細細,似乎在尋找什麼,又似乎在思考什麼。這個年齡的孩子,他們對世界充滿了好奇和探索的慾望,他們研究著身邊的任何事物,包括他走的路和看見的路邊風景。而在當今這個處處高喊不要讓孩子輸在起跑線的年代,天下父母都在潛意識裡把自己對生活的期許都強加在了孩子身上,希望他們更優秀,更強大,更乖巧……卻忘記了,孩子的一切進步都是有時間規律的。更重要的是,忘記了孩子的生命旅途,孩子才是自己的主人。選擇一張這樣的圖片作為封面,我想這應該是在提醒我們應該給孩子們預留一個屬於他們思索的時間和空間吧。

記得第一次讀這本書時,當我僅僅讀完卷首語,我就被那句“我,坐在斜陽淺照的石階上,願意等上一輩子的時間,讓這個孩子從從容容地把那個蝴蝶結紮好,用他五歲的手指。孩子你慢慢來,慢慢來。”所深深震撼。龍應臺願意用一輩子的時間等一個五歲的孩子紮好一個蝴蝶結。捫心自問,我有她那樣用一生去等的耐心與勇氣嗎?哪怕是用一天的時間去等待孩子做完一道我自認為簡單的數學題?當孩子有興趣和信心做好的事情,如果我們還去中途干擾或自作聰明的指導,會不會阻礙他們對事務的原本認知?打擊他們的自信心?泯滅他們的創造能力呢?一個又一個疑問,讓我陷入深深的沉思之中。我想龍應臺是對的,此時的我們,面對孩子的“執著”,不需要焦躁,不需要催促,更不需要我們畫蛇添足的指導。唯一需要做的就是:耐心等待。只有學會耐心等待,才能讓孩子有自我成長的能力。

書中的每個小故事,看似那麼的平凡,無一例外的沒有跌宕的情節,沒有峰迴路轉的曲折,但卻無一例外的可以震撼讀者的心。當龍應臺接到超市電話,說鄰居家的孩子偷糖果時,現實中的我們能和書上所寫的一樣處理這件事情嗎?能原諒孩子嗎?當日記《一隻老鼠》中的情節在現實中出現時,我們也能和龍應臺一樣在知道孩子的訴求時與孩子平等對話嗎?印象最深的是《觸電的小牛》,現實中的我們也能苦口婆心的對孩子說教嗎?也許更多的是嚴厲的指責,換來的卻是孩子更大的叛逆心理,摧殘了自己,也傷害了孩子。

孩子,你慢慢來讀後感篇2

好久沒有靜下心來讀書了,覺得自我應當充實一下自我,選擇了龍應臺的《孩子你慢慢來》,閒暇時翻看著這本書,與這位母親一齊分享對孩子成長的點滴記錄,用心地感受生命與這個世界最初的接觸,感受他們在成長中的喜悅與淚水。文中沒有跌宕起伏的故事情節,沒有峰迴路轉的曲折,但有無數的忍俊不禁,嘴角禁不住一次次上揚。

從龍應臺與兩個孩子的交流相處,我覺得她是個聰明的媽媽,她的孩子們是幸運的,她也是幸運的,在孩子的問題上她有自我的教育智慧。《孩子你慢慢來》,是的,慢一點,我們能夠感受上天給我們安排的是多麼豐盛的禮物。更真切地感受愛,我們才會生出更多溫柔的情懷,更多的愛。

所有的關於教育孩子的書都告訴我們,在孩子的成長中出現了這樣那樣讓你無奈的事必須控制自我的情緒,但在應對孩子時,所有的定力似乎都要打個折扣。我們都會忍不住要拿自我的孩子去和別人家的孩子進行比較,認為他樣樣都不應當落後,我們期望他有出乎意料的提高,卻不能容忍他有任何形式意義上的退步。這就是我們在潛意識裡把自我對生活的期許都加在了孩子身上,期望他強大,期望他優秀。有的時候卻忘記了,誰是孩子命運的主導,誰是自我生命的主人。

看過《孩子,你慢慢來》這本書的,其實都能深刻地感悟到,也應當學會寬容與等待,慢慢地,等待生命的慢慢成長,這需要堅持,更需要溫柔的堅持。

想起文中龍應臺在買花時,遇到幫她包花十分吃力的5歲男孩,她這樣寫道:“我,坐在斜陽淺照的石階上,望著這個眼睛清涼的小孩

專心地做一件事;是的,我願意等上一輩子的時間,讓他從從容容的把這個蝴蝶結紮好,用他的5歲的手指。孩子你慢慢來,慢慢來。”龍應臺看著那個五歲的孩子,用草繩打個蝴蝶結,她願用一生的時間去等,等他五歲的手指把這個蝴蝶結紮好。捫心自問,我們在應對班裡的孩子時,有她那樣用一生去等的耐心與勇氣嗎?應對班裡的孩子們不斷出現的這樣那樣的問題,自我是否有耐心讓孩子慢慢來呢?耐心是贏得成功的一種手段,而我們有時候有,有時候卻沒有,這是因為我們每個人不可能每一天都堅持為同一種心態,也不可能脫離紛雜事物的干擾,但我們如果多一點耐心,少一點怨氣,多一點愛心,少一點急躁,多一點理解,少一點指責,多一點寬容,少一點菲薄,是不是會讓我們自我的心境明亮起來?會不會使我們的內心充盈起來,會不會讓我們的心境歡樂起來?苦悶是一天,歡樂也是一天,為什麼不歡樂呢?耐心能夠換來感動,急躁易有抱怨。

教育是一項工程,也是一種藝術。我們要做的,就是用我們的耐心讓我們的學生歡樂起來,成績提高上來,讓自我內心有一種學生問候與念及的滿足,讓自我有一種學生功成名就時的自豪與欣幸。這就是耐心的教師吧。

我願從容地等待,在孩子的身旁陪伴他靜靜地成長,孩子你慢慢來,慢慢來。對於孩子的成長來說,這是一項慢速作用的過程,母親需要靜靜陪伴,教師也是這樣。孩子的世界有著成人不能理解的模樣,而

要想很好地觀看這個世界裡的風景,“慢”是最為重要的。慢慢地等待。

孩子,你慢慢來讀後感篇3

第一次讀《孩子,你慢慢來》是在大學。那時偶然中發現了龍應臺以深情款款的語言寫出了平凡的人生。

"淡水的街頭,陽光斜照著窄巷裡這間零亂的花鋪。醫院裡,醫生正在響亮的哭聲中剪斷血淋淋的臍帶;鞭炮的煙火中,年輕的男女正在做永遠的承諾;後山的相思林裡,墳堆上的雜草在雨潤的土地裡正一寸一寸的往上抽長……我,坐在斜陽淺照的石階上,望著這個眼睛清亮的小孩專心地做一件事;是的,我願意等上一輩子的時間,讓他從從容容地把這個蝴蝶結紮好,用他五歲的手指。

喜歡這種行雲流水中透著生活的真實。讀完這本書,我一直想從這本書中得出一些啟迪自己思想的文字,可是默默思考了兩個晚上,都還只停留在:生活,要慢慢品味;教育,要慢慢著手;人生,要慢慢地行走。可是,轉念又想,我的人生經歷尚淺,還無法得出屬於自己的深刻。

工作一年後的今天,我又一次打開了這本書,細細感受作家筆下對人、對事的描寫。

我喜歡閱讀,閱讀的過程就是思考的過程,和文字對話的過程,也是學習作家語言的過程。工作這一年,很少再讀這類情感濃厚的文字,怕觸動自己的感性。

工作這一年,也歷練了自己,理性的思維佔據了上風。也因為如此,當我再次開啟這本書時,我不再迷戀作者筆下的情感,而是迷戀這種情感表現的方法,也為自己如何教給學生寫作方法開啟一些思路。

寫作內容,要"積累"。龍應臺豐富的人生經歷讓他對人、對事多了一份經歷和認知。經過一年的作文教學,我發現學生的作文總體上有了一些進步,但班級那些作文寫的好的同學平時特別喜歡看書,而那些平時對作文比較頭疼的同學雖然也看書,但是不會積累運用。所以班級"智慧小屋"那裡,擺滿了各種書籍,只要有時間,學生都可以自行翻閱,為的就是讓學生多讀書,多積累。

寫作方法,要"創新"。有的時候大昂我們看到一篇與眾不同的文章時,我們總會忍不住看一眼,看完還會想一想作文的不同之處在哪,我想,那些作文之所以吸引我們,是因為有別於我們平時看到的文字。有的是因為語言文字,有的是因為格式編排,有的是因為寫作手法。但現階段三年級寫作教學,我覺得還是著眼於語言文字。品讀語言文字,積累語言文字並運用。

寫作效果,要"堅持"。我告訴學生:寫作是一件長期堅持的事情,不管是生活中還是工作中,遇到讓自己心儀的事情,讓文字記錄它,這是一件美的事。多年後,我們都會忘了當初的情景,但文字幫我們記錄了彼時彼景。每個星期的日記,不管長短,最重要的是記錄真實的心聲。

讀完《孩子,你慢慢來》,我被作家筆下描寫的一段段場景所吸引。文字承載了這樣的美,中國的文字在作家筆下多了一份詩意,一份意境。如果有可能,以後我會尋找這樣的文字,讓學生也來讀一讀,多積累。

寫作,是一件美的事,但不是一蹴而就的事,需要慢慢來。

孩子,你慢慢來讀後感篇4

這個月讀的書是《孩子你慢慢來》。感覺自己最近對孩子有些急躁、不耐煩,所以選擇這本書,希望作者這種慢慢陪伴孩子長大的心境可以緩解一下我的急躁情緒。

這本書就像一位媽媽為孩子寫的童年趣事錄,文筆樸實,讀起來卻很引人入境,很容易讓讀者,尤其是做了媽媽的女性讀者產生共鳴。作者的兩個兒子華安和飛飛身上都有我們孩子的影子,作者寫她陪華安牙牙學語、蹣跚學步,寫華安和飛飛對媽媽的親密和依戀,這些很簡單、很平凡的日常,卻很溫馨和感動,也勾起了我對兒子和女兒幼時的回憶。原來不知不覺孩子們就長大了,女兒上國小了,兒子上也馬上上學前班了,曾經天天黏在我身邊的小跟屁蟲開始有了自己的小夥伴和集體生活,他們會繼續長大、走向外面的世界。我忽然開始懷念他們小時候黏在身邊的時光,原來孩子需要媽媽陪伴的時間也是有限的,我們應該好好珍惜,對孩子多一些耐心,少一些急躁,用心陪伴孩子慢慢成長,努力給孩子一個美好而快樂的童年時光。

書中有一個情節讓我印象深刻,就是作者生下弟弟飛飛後對華安的安撫。為了不讓華安覺得有了弟弟後自己“失寵”進而對弟弟產生過激行為,作者告訴華安弟弟出來的時候會給他帶禮物,雖然這是善意的謊言,但是卻讓華安對弟弟的到來不那麼排斥。我女兒上一年級的時候,弟弟一週半,為了讓我女兒養成一個好的學習習慣,我經常塞給弟弟一個玩具讓他自己玩,而我陪著女兒寫作業。這不僅養成了我女兒認真學習的習慣,也鍛鍊了弟弟獨立能力,在弟弟三四歲的時候,我接、送女兒去上輔導班的時候,弟弟就知道自己乖乖的在家玩玩具或看電視等著媽媽回來。姐弟兩個的關係也是比較和諧的,雖然偶爾會有打鬧的情況,但大部分情況下還是“姐友弟恭”的。

反而是我有很多做的不好的地方,比如對女兒急躁、缺乏耐心,比較關心她的學習、對她別的需求經常敷衍了事,因為有弟弟對比,總覺得她大了、應該更懂事,當和別的同齡孩子對比時才發現她其實已經很乖、很懂事了,是我自己有時候情緒化、或者偷懶而忽視了她……這些都是我的問題,以後要努力改正,爭取做女兒心目中的溫柔媽媽、知心姐姐。

對於弟弟,也許是我太放養了,導致現在孩子爸爸的口頭禪經常是:嘟啊嘟(弟弟的小名叫嘟嘟),你看看你,啥也不學,你姐姐像你這麼大的時候都怎麼樣怎麼樣。孩子爸爸的話雖然是打擊教育,但是卻是事實。現在想來,是我潛意識裡覺得弟弟還小、還不懂,不用急於教他學什麼,只要他不鬧、不打擾姐姐學習,願意怎麼玩兒就怎麼玩兒。也曾想帶他讀讀繪本、培養一下讀書習慣,但是他不喜歡,慢慢地我也就放任不管了。其實這還是我的疏忽,只想著自己偷懶,卻沒有花心思去陪伴他……其實弟弟現在已經對很多事情感興趣,比如籃球和圍棋,還有看書,我寫讀後感期間,這個小人兒已經兩次來問媽媽什麼時候完成工作給他講故事。好的,就讓我們從讀繪本開始吧!

書的最後一篇文章是作者的大兒子華安寫的,他說:母親以一種安靜的、潛移默化的方式,把我教育成了一個“像一株小樹一樣正直”的人。我想這種安靜的、潛移默化的教育方式,也許是最有說服力、最容易讓孩子接受的教育方式。我要向作者學習。

孩子,你慢慢來讀後感篇5

作為華人世界最有影響的一支筆,龍應臺所創作的《孩子你慢慢來》讓我感受到作為一位母親而擁有幸福與歡樂。讓我回憶起作為兒時我的天真與喜悅。一次次閱讀,一次次擁有新的感悟,這樣純真、美好的感情,怎能不讓我的心變得平靜?

作為母親的龍應臺,用自己最多彩絢爛的筆序、輕鬆柔軟的字型記錄著孩子的點點滴滴。故事中的一位母親用母愛和理智來教誨、哺育著孩子,一個女子,她在自己的異鄉、兒子的故鄉感受著屬於他們的快樂。而我的感受與其融在一起,喜悅、回味、舒暢,要想體會那種快樂與喜悅,自豪與淚水,真的很難很難。成長的過程是是幸福、可愛、自豪但略帶痛苦的,作者卻用溫柔的字樣,譜寫得讓人心生溫柔。

我喜歡龍應臺的文字,如水般柔情,又如火般溫情;其中帶著女性細膩的美與善,又有令人傾慕的大智。我喜歡上這部作品之前並沒有看過任何簡介和引言,只這樣一行字就足以讓我陷於其中。於是,在接下來的這幾天,我一有時間就開啟電腦,完完全全投入於閱讀中。這是第一部我可以在音樂的伴隨下認真看的作品,因為即使聽著音樂,我也可以完全過濾掉一切無關的干擾,要的只是能夠讓我凝神靜心的輕輕的曲子。

卷首語說道:“我在石階上坐下來,看著這個五歲的小男孩,還在很努力地打那個蝴蝶結:繩子穿來穿去,剛好可以拉的一刻,又鬆了開來,於是重新再來;小小的手慎重地捏著細細的草繩。淡水的街頭,陽光斜照著窄巷裡這間零亂的花鋪。我,坐在斜陽淺照的石階上,願意等上一輩子的時間,讓這個孩子從從容容地把那個蝴蝶結紮好,用他五歲的手指。孩子你慢慢來,慢慢來。”

每一篇小文章裡,孩子的純真無邪和媽媽對孩子的愛都被描寫得淋漓盡致,讓看的人也沉浸在他們的幸福氛圍中。從孩子的出生開始,龍應臺的生活就被孩子包圍,她給孩子洗澡、餵飯、換衣服、帶他們認識這個世界、讀故事書給他們聽。在《初識》中,8個月大的安安雖然還不能人語,但已會咿呀做聲了,而且對這個世界充滿了新鮮感。於是,每天早上,在去幼兒園的路上,“兩個人都很忙碌。是這樣的,媽媽必須做導遊,給安安介紹這個世界,安安是新來的。而媽媽漏掉的東西,安安得指出來,提醒她。”媽媽每天晚上都給安安念故事,但她會有選擇地念,一些暴力血腥的故事書一律不要。因為“在他往後成長的歲月裡,他會見到無數的人間醜惡事,沒有必要從兩歲就開始知道人與人之間的仇恨,人的快樂童年何其短促,何其珍貴!”我認為這句話特別有道理,這也就是龍應臺她獨特的教育藝術:慢與愛。

愛自己的孩子,是一個母親的本能,給我們自己的尊嚴,卻不是每一個家長所能辦到的。在我們的傳統中並沒有將孩子和成人當成平等的人。這些家長應該學學向龍應臺這樣的母親,嘗試和孩子像朋友般聊天,耐心傾聽才能更好的理解他們吧。

孩子,你慢慢來讀後感篇6

先前我對龍應臺這個名字一無所知,更沒有讀過她的書。後來在李鎮西老師的部落格中多次出現此人(開始還以為這作家是個男的,呵呵),一時來潮網上搜索,發現此人的影響力還不小(華人世界最有影響的一支筆)。

讀了她的《孩子,你慢慢來》以後,她那顆母愛的心便永遠的停留在了我——一個父親的心中!“我愛極了做母親,只要把孩子的頭放在我胸口,就能使我覺得幸福”龍應臺用最簡單樸實的語言說出了父母親的心聲。想想自己每天拖著疲憊的身軀回到家,看到寶貝女兒,疲憊,煩惱都沒了;即便晚上10點回到家看到寶貝甜甜的進入夢鄉,心中泛起漣漪。想起書中的卷首語:“我在石階上坐下來,看著這個五歲的小男孩,還在很努力地打那個蝴蝶結:繩子穿來穿去,剛好可以拉的一刻,又鬆了開來,於是重新再來;小小的手慎重地捏著細細的草繩。淡水的街頭,陽光斜照著窄巷裡這間零亂的花鋪。我,坐在斜陽淺照的石階上,願意等上一輩子的時間,讓這個孩子從從容容地把那個蝴蝶結紮好,用他五歲的手指。孩子你慢慢來,慢慢來。”僅僅是用草繩打個蝴蝶結,她就願用一生的時間去等,等他五歲的手指把這個蝴蝶結紮好。叩問心靈,我願意用一生的時間去等嗎?有用一生的時間去等的耐心嗎?作為父親,至愛自己的女兒,但有些時候在教育孩子時卻會失去耐心而對她惱凶成怒。(也有些時候看著她要掉淚時,禁不住要笑,女兒太可愛太善良了,真不忍心罵她)。的確,自己潛意識裡把對生活的期許,夢想的實現都加在了孩子身上,希望她將來怎樣怎樣,卻忘記了,她才是自己生命的主人,成長需要肥沃的土壤。

看過龍應臺女士的《孩子,你慢慢來》,深刻地感悟到應當學會寬容與等待,慢慢地,等待那些生命的必然的到來,等待生命的慢慢成長,這需要善良的堅持。是的,我們不要做強人,就讓我們恢復生命善良的本性。愛需要藝術,愛需要學習,更需要有一顆慢慢等待的心。成長是孩子自己的事情,任何人不能代替,每個孩子有自己的成長節奏,孩子是上帝派來指引成人生活的天使,教育應該是慢的藝術。作為教師,也愛著班上61名學生,但很多時候有些孩子愛不起來卻恨之有加。我總希望學生能把一切事情做得很完美,以至於稍一出錯,就橫加指責。靜校晚自習的時候,期望學生個個不隨便講話,高效的學習;做作業考試的時侯,希望學生個個獨立完成得高分……看著班上學習上不優秀的孩子,卻忽略了他們身上很多的閃光點:他們陽光,他們自信,他們對未來充滿自信,也有很多自己的想法,他們待人處事從容文雅,他們生活上不用你操心,還會倒過來勸解你、安慰你,一個健康的孩子,我為什麼僅僅因為他不適應應試教育而責備他?

其實,教育是一種慢的藝術,允許孩子犯錯。我們應當給予孩子在學習上更多寬容和耐心,讓孩子有自我生長的空間和時間。只想對學生說,人生的路很長,你美好的人生剛剛開啟,讓我們慢慢地、堅強地向前方走去!在其兒子華安寫的《放手》中,他回憶母親是一個“集責任於一身的嚴格的教育者,但是又充滿溫暖……以一種安靜的、潛移默化的方式把我教育成了一個像小樹一樣正直的人…她一方面極其嚴格,督促我努力學習,認真做事,一方面卻極其講究自由尊重和理性思考……”。

“慢”是一種心境,更是一種藝術,一種已開始被我們遺忘的教育真諦。一切都以“快”字當頭,這是我們現代社會的特點吧。但是,教育是需要期待的,它是一種堅守,一種責任;是一份信任,一份寬容。正是由於應試教育功利讓我漸漸地疏遠了這份耐心,漸漸地不再習慣於等待。“孩子,你慢慢來”,這樣的慢慢與速度無關,卻是真實而真誠的態度。在“慢”中期待、在“慢”中教誨、在“慢”中踐行我們愛的教育,“慢”的過程就是信任和責任,是孕育驚喜的歷程。做父母的做教師的應該對孩子多點耐心,多點時間,等待孩子的成長。給自己一個信念:做像龍應臺一樣的母親般的父親和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