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熱點 > 心得體會

教學反思與實踐心得7篇

我們在寫教學反思的時候,也要形成自己的教學特點,通過寫教學反思能夠整體的推進教學質量,以下是本站小編精心為您推薦的教學反思與實踐心得7篇,供大家參考。

教學反思與實踐心得7篇

教學反思與實踐心得篇1

有效教學是為了提高教師的工作效益、強化過程評價和目標管理的一種現代教學理念。通過這次學習使我對有效教學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認識。有效教學的核心就是教學的效益,即什麼樣的教學是有效的。所謂有效,主要是指通過教師在一段時間的教學後,學生所獲得的具體進步或發展。教學有沒有效益,並不是指教師有沒有教完內容或教得是否認真,而是指學生有沒有學到什麼或學生學得好不好。如果學生不想學或者學了沒有收穫,即使教師教得再辛苦也是無效教學。同樣,如果學生學得很辛苦,但沒有得到應有的發展,也是無效或低效教學。因此,學生有無進步或發展是教學有沒有效益的惟一指標。

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實施有效教學,我想有效備課是基礎是前提;有效課堂教學是重點;有效課後反思是創新。我對有效教學的理解是:達到了預期的和生成的教學目標,能促進學生全面、和諧、可持續的發展。面對當前教育教學的嚴峻形式,我們應該把課堂作為自己專業發展的基礎和依託。在教學中要做到:語言清晰精練、重點突出、邏輯性強,使學生能按邏輯的順序逐步理解;應用多樣化的教學手段授課;課前應有明確的任務目標,讓學生在迫切要求下學習;要會引導學生主動參加教學活動,能積極思考,動手操作並討論交流;要在有限的時間內,讓學生獲得更多的發展。並且,要會運用學生的回答來促成課時目標,讓學生使用自己的思想、經驗和思維模式詳細闡述和擴充套件所學內容;能在一堂課的起始部分提供先行組織者和心理策略,用多種要求創設活動結構;運用內容問題和過程問題傳達事實,並鼓勵學生探詢和解決問題;在課堂講授中通過語言的抑揚、手勢、目光接觸以及活力等展示生氣、投入、興奮和興趣。

備課應是在自己以前教學的基礎上的深思、加工和創生,教學目標的設定,重難點的確定要考慮學生的實際,要考慮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在備課之前應認真研讀課程標準,通覽教材,合理處理教材,對教學內容、知識的延伸應把握一個什麼樣的度,在備課中都應進行認真思考。備課應是課堂教學的一種預設,設計包括:教學流程和教學環節的設計;教學方式方法的設計;教與學活動的設計;教學語言的設計等。設計能保障教學的流暢,設計能避免教學的盲目性,設計能規範教師的教學行為,教師要儘可能地考慮到在教學中可能出現的問題,特別要考慮如何解決問題,這並不意味著教師牽著學生走,而是事先想好用什麼樣方式或手段引導學生進行有效學習,這比課堂上現想要合適和有效的多。

大量的教學實踐表明,適時的總結、反思、沉澱是有效教學必不可少的環節。新課程更強調教學反思,教後反思也是有效備課中重要的環節之一。備好課,上完課,這節課並沒有結束,課後教師還需要靜下心來反思。針對備課時的初衷與課堂的實施作一番回顧和比較,對教學目標的達成度、教學策略是否得當、學生的主體地位是否得到足夠的尊重、課堂生成處理是否妥當、問題設計是否有意義、情景創設是否到位等教學內容、教學過程、教學效果進行再思考、再認識,並及時把感想、心得和調整策略等內容認真整理在備課本上。如何培養好學生自主探究的能力和善於發現問題、提出問題的能力是我在教學中遇到的困惑。

在教育中,教師要用自己的行動去感染學生,要用自己的言語去打動學生,把自己對人或事的真情實感流露出來,以此使師生間產生心靈的共鳴。學生只有感受到教師的善良和真誠愛心,才樂於聽從老師的教誨。正所謂親其師,信其道,教師要抓住機會,適時地把自己的喜、怒、哀、樂表現給學生,與學生通過交流達到心與心的溝通。教師的語言要有魅力,要富有人情味、趣味,同時又要富有理性。這樣的語言才能讓學生願意接受,達到教育的目的。暖人話語,滋潤心田。溫暖的的話語,可以使學生深深感到教師真誠的關愛,從而拉近師生的距離。教師對學生還要有一種充滿責任感和理智感的愛,這種愛就是嚴格要求,嚴而有度,更要嚴而有理。

有了有效的教學,還要有有效教師。我們教師不僅要成為一個課堂教學的實驗者,更要成為一個課程資源的開發者。而教師能夠成為課程資源的開發者,取決於教師是否能夠由經驗教學轉向反思教學,是否能夠由經驗教師走向反思教師後反思性實踐者。教師只有成為反思性實踐者,不斷反思自己的教學行為和行為背後的教學理念,才能不斷開發和生成有價值的課程資源,實現有效教學。

有效教學的成功與否,與教師的課案設計息息相關,在課前教師要反覆推敲、斟酌教學設計與流程,過濾和壓縮無效言語,增加學生練習與思考的時空,把課堂還給學生。真正做到:給一個空間——讓學生自己去填充,給一段時間——讓學生自己去安排,給一個問題——讓學生自己去探索,給一個困難——讓學生自己去解決,使學生有時間、有空間將老師的思路方法內化為自己的東西,使學生深切感受到智慧的挑戰、人格的薰陶和教與學關係的和諧。從而進一步促進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所以說,只要我們教師認真鑽研教材,精心設計教法、組織教學,數學課就再也不會給人以枯燥乏味的感覺,數學課就一定能低消耗高效能,學生就一定能學得輕鬆,學得牢固.對教學追求有效,已成為新一輪課程改革的核心問題。只有我們教育工作者不斷思考,不斷實踐,不斷昇華,才能使這一目標全面達成。讓我們攜手前進,讓我們一路耕耘一路歡歌,共譜遊仙教育的新篇章!

教學反思與實踐心得篇2

教學實踐反思是教師以自己實際的教學活動為思考物件來對自己所做出的行為、決策以及由此產生的結果進行審視和分析的過程,是一種通過提高參與者的自我覺察水平來促進能力發展的途徑。

教師在每一堂課結束後,要靜下心來認真地進行自我反思,思考哪些教學設計取得了預期的效果,哪些精彩片斷值得仔細咀嚼,哪些突出問題讓你措手不及,哪些環節的掌握有待今後改進等等。

即使是頗有造詣、經驗豐富的教師的所謂成功、完美的課堂教學也難免有失誤之處。在教學過程中,每節課總會有一些不盡如人意的地方,或是說話不當,或是教學內容處理不妥,或是教學方法使用不當,或是習題難易不均,或是突發事件未機智應對等等。對這些情況教師要冷靜思考,仔細分析,有序梳理,全面回顧,對其作深刻的反思、剖析和探究,使之成為前車之鑑,後事之師,以利於在以後的教學中不斷改進,不斷完善,不斷提高。

一堂成功的課堂教學,往往給人以自然、和諧、舒服的感覺,每一位教師在教材處理、教學方法、學法指導等諸方面都有自己的獨特設計,在教學過程中往往會出現閃光點。例如:能激發學生興趣的匯入語;在教學過程中對知識重、難點創新的突破;激發學生參與學習的過渡語;對學生做出合理讚賞的評價語;課堂教學臨時應變的措施;層次清楚、條理分明的板書;某些教育思想方法的滲透與應用的過程;教育學、心理學中一些基本原理使用的感受;教學方法上的改革與創新;從獨奏到伴奏的師生有序互動;某些現代化教學手段的使用等等,反思時詳細地記錄下來,供以後教學時參考使用,並在此基礎上不斷地改進、完善和推陳出新。

課堂教學中,隨著教學內容的展開,師生的思維發展及情感交流的融洽,往往會因為一些偶發事件而產生瞬間靈感,這些智慧的火花常常是不由自主地突然而至,若不及時利用課後反思去捕捉,便會因時過境遷而煙消雲散,令人遺憾不已。

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學生是學習的主體,他們總會有思維的火花在閃爍,教師應該充分肯定學生在課堂上提出的一些獨到的見解,這樣不僅使學生的好思路、好方法得以推廣,而且對他們也是一種讚賞和激勵,同時,這些難能可貴的見解可拓寬教師的教學思路,提高教學水平。因此將其反思後記錄下來,可以作為以後豐富教學的材料養分。

教育學家古德森說:教學首先是一種道德和倫理的專業。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擔負著既教書又育人的責任,教師應以高尚的師德影響學生,以人格的魅力感染學生,以良好的修養薰陶學生,更新教學理念,改進教學方法,培養學生自尊、自愛、自強的精神。在教學中教師應反思如下內容:即學生在回答問題出現錯誤時,教師是正確引導和耐心幫助,還是批評和諷刺挖苦?對差生是因材施教,熱情鼓勵還是冷眼相對,漠不關心?課堂上的突發事件教師是否擁有靈活的教學機智和良好的職業素質平息事件而達到了育人的目的?教師的一舉手,一投足是否融入了無言之教之中?課後,教師要冷靜思考和客觀分析,因為,反思+實踐是教師職業道德的重要正規化。

六、反思因材施教的舉措

每一位學生固有的素質、學習基礎、學習態度、學習能力都不一樣。有些教師口頭上喊因材施教,而在實際教學中又用一樣的標準衡量每一位學生,要求每一位學生都應該掌握同樣多的知識,要求每一位學生都完成同樣難度的作業等等。教師對學習有餘力的學生要幫助他們向更高層次前進,平時佈置作業時,讓優生做完書上的習題後,再加上兩三道有難度的題目;對學習有困難的學生則要適當降低學習要求,努力達到基本要求,最終達到優等生學得好,中等生吃得飽,差等生跟得上的目標。教學反思可以使我們及時發現,及時調整。

通過教師的認真反思,教學的成敗得失記錄在冊,進行必要的歸類與取捨,就可以揚長避短,精益求精,把自己的教學水平提高到一個新的高度,新的境界。

教學反思與實踐心得篇3

常常說的有效課堂原來是這樣的,我現在才瞭解。要是不看這本書,我也還是不能夠真正瞭解什麼是有效課堂。我讀了這本書,心裡有一些自己的體會。

首先,我知道自己以前真沒有真正理解有效課堂的含義。我只會上課,至於課堂是有效還是無效的問題,我壓根就沒有反思過。原來自己的教學效果不怎麼樣,我都找不到原因呢!現在我讀完這書了,我知道了有效課堂的原理。

我感覺這本書很值得老師們閱讀的,特別是我們這些正在不斷成長的老師。我們現在已經有十年以上的教齡了,但我們現在還是需要不斷學習才能夠有所進步。還有一個地方,我也沒有做好。我在自己的教學中,不會總結反思自己的不足之處。當然,也可以說是不知道怎麼去改變自己的教學策略,以便讓自己的課堂是有效的。

我也知道,作為一個老師要不斷成長進步。課堂是展現我們教師才華的最好舞臺,可是我的舞臺效果卻一直不理想。我無時無刻不在尋找一條適合自己的教學之路,可是很難。現在我知道了,我應該多讀一些有用的書籍。特別對我們教學有幫助的教育教學理論方面的書,就想這本書。

總之,我讀完了這本書感覺很有收穫的。我想我以後會把這書中的好的理論應用到自己的教學實踐中去的。我也想讓自己的課堂是有效的,讓我的學生取得好的成績。我應該把搞好自己的教學作為己任,把學習教育教學理論當做必須完成的任務來完成。我相信我自己,在好的教育教學理論的指導下有所進步,有所成長。

教學反思與實踐心得篇4

通過學校對我們教師的關於有效教學的培訓研討活動,使我從最初對有效教學的概念性認識轉化到了更深層次的理解。

首先,所謂有效教學,是指在師生雙方的教學活動中,通過運用適當的教學策略,使學生的基礎性學力、發展性學力和創造性學力得到很好的發展。也就是說,學生有無進步或發展是教學有沒有效益的唯的標準。

其次,教師在教學時要有效,而不是羅列知識。給自己壓力,給學生負擔。“學”是“教”的基礎,“教”的目的是教給學生“會學”,因此應寓學法於教學過程中,以學法為目標改革教法,把教學的效果體現在學習結果之中。強調衡量是否有效教學關鍵看學生,而學生的進步和發展取決與他們能否在老師的指導下自己獨立的學習,能自己學會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而這些需要一定的方法。所以老師在教學生知識的同時更多的要教學法,教學方法有多種,我應根據教學內容和學生的實際,使各種教法互相配合、取長補短,並通過學生自學、實踐來完善和鞏固學法。但是我認為在學習中我的最大收穫就是作為年輕教師的我,應該學會教學反思。上完每節課應該有課後反思,反思“我的教學有效嗎?”、“這節課我的教學方法學生適應嗎?“什麼樣的教學才是有效的?”“有沒有比我更有效的教學?”這是我今後課堂後要做的工作重點。

再次,有效教學的最終結果是促進學生的發展和進步,而在一節有效的課堂教學中,學生是主體。我今後的工作還要以引導學生獨立自主學習和合作討論為前提,以學生的生活實際為物件,讓學生通過個人、小組、集體等多種嘗試、解難、釋疑活動,將自己所學知識應用於解決實際問題。最後教師還應該對學生的學習給以肯定和評價。

最後,有效教學是一個長期在教學實踐中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過程,我應該根據學生和教學內容的特點,講究教學策略,精心設計,靈活組織學生的學習活動,對於不同層次的學生制定不同的學習方案和作業。作為一名國小英語教師,我覺得在國小英語課堂教學中應以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吸引學生,讓學生愛學英語,願意學習英語,以培養興趣為主。

教學反思與實踐心得篇5

基礎教育改革的核心環節是課程改革,課程改革的核心環節是課堂教學改革,課堂教學改革的核心主題是實現有效教學,提高課堂教學質量。

?有效教學的實踐與反思》的培訓應聚焦有效教學的具體問題,結合相關案例,增強教師對有效教學的核心內涵和表現特徵、有效教學必須遵循的特殊教學規律和原則以及有效教學的基本策略等問題的認識,通過學習、體驗,將先進的教育教學理念轉化為實施有效教學的具體行為,全面提升課堂教學質量。

培訓工作的基本思路:針對當前教學中存在的問題,以專題講座的形式組織培訓;以解決實際問題為出發點,不泛談理念;充分挖掘學習者資源,力求能夠從不同的角度引發每位參訓者的思考,激發其解決問題的經驗和潛力,搭建其交流及後續研究的的平臺,以此解決教學中的實際問題,使老師們的教學逐步走向高效。

各校承擔二級培訓的主管語文教學或任教語文學科的教務主任以及各年級組教研組長。

培訓分為三部分,第一部分主要通過余文森教授的通識專題講座,幫助培訓者提高對有效教學相關重要問題的認識,掌握相關理論及策略,提升理論水平。第二部分主要通過兩個不同主題的微型講座,從不同的視角出發,思考並實踐實施有效教學的途徑與方法。第三部分主要是組織各位參培者對該課程二級培訓工作方案進行研討與交流。

建立和諧、平等、信任的培訓者和學習者的關係,以新課程所提倡的教學行為和學習方式展開培訓工作,將老師們的自主學習研修、微型講座以及教學實踐相結合;創造平等對話的環境,讓大家暢所欲言;提出實踐中的熱點問題,讓不同的觀點相互交鋒;通過小組活動,增強學習者的自學意識和在小組合作學習中承擔責任、分享經驗的意識。

教學反思與實踐心得篇6

有效教學的實踐反思

所謂教學反思,是指教師對教育教學實踐的再認識、再思考,並以此來總結經驗教訓,進一步提高教育教學水平,教學反思一直以來是教師提高個人業務水平的一種有效手段,教育上有成就的大家一直非常重視之。

低效、無效教學一直是困擾我們的教育頑疾。近年來,全國各地中國小圍繞有效教學問題進行了廣泛的探索,在取得經驗和成效的同時,也出現了一些新的問題。從實踐層面講,突出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一、效率至上

效率就是速度,凡事追求快!課堂有效教學要求立竿見影,在乎眼前的教學效果,馬上教,馬上會,“即教即學即會”“當堂達標”。現實課堂上經常可以看到的現象和做法:把教學時間“精細管理”到分分秒秒,正所謂“時間就是金錢,效率就是生命”,無節制地增加單位時間的教學內容,擴充教學容量,加快進度,強化訓練,挑戰學生學習和接受能力的極限。

正如日本教育家佐藤學所觀察到的,“在這些教師的教室裡,那些慢慢思考問題的或用不明確的語言描述自己並進行思考的學生,就會被貼上‘理解緩慢’‘發言不積極’的標籤而被撇到一邊,被教師以達不到所要求的‘明晰的’語言和表達力而‘善意’地撇到一邊”。這種快教學、快學習、快思維導致了所謂的“效率過剩”,它有兩大害處,一是違背了兒童生命生長的內在程式和認知發展的固有規律。

據說,大約20多年前,美國曾面向國小生徵集最聰明的一句話,其中有一句是這樣的: “我的手很小,請不要往上放太多東西。”二是導致了知識教學的“走過場”現象。這樣,表面上學生學到了很多知識,速度快,效率高,實際上學生對所學知識是食而不化,只是被太多的知識所填滿、所撐脹而已,而沒有真正的理解和消化,更沒有成為學生帶得走的能力,知識成為學生的精神負擔和累贅。不僅如此,學生對這種學習會產生倒胃口的反應,即迴避、厭惡、排斥、拒絕,並因此導致“學習興趣和熱情淡化、消退了,學習思維固化、僵化了,學習靈性以及可持續學習力亦嚴重受挫,乃至喪失殆盡。”

我們看到不少所謂的高效率的課堂“只是著眼於如何快速有效地讓學生把握具體知識,於是學生們知道了知識,卻不知曉知識間的意義和聯絡;掌握瞭解題方法,卻不能理解背後的原因和思路;他們手裡握住了大量的‘枝葉’,卻放棄了最為重要的‘根莖’”。

“教學是一門慢的藝術”,教學的很多效果(包括能力的提高)是要慢慢顯示出來的。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陳平原先生說得好:“語文教學的特點是慢熱、恆溫,不適合爆炒、猛煎,就像廣東人煲湯一樣,需要的是時間和耐心。”實際上,所有學科的學習都是如此的。不少專家都強調說,教育是農業,要做慢教育,最好的教育者都是緩慢而優雅的。韓國有本暢銷書叫《好媽媽慢慢來》。好教師也要慢慢來,對待學生、對待生命、對待心靈,需要的是耐心、誠心、恆心。

由“快學習”轉向“慢學習”是對學習本質的復歸,它讓學習者在從已知到未知的探尋之旅中,能愜意地同新的世界對話,同新的他人對話,同新的自身對話,而非做一個匆匆過客,走馬觀花。“慢學習”充分考慮學生具有的獨特知覺、意義和洞察力,關注學生創造性學習潛能的挖掘,還教師以自主性專業發展的空間,使得學習在自主對話的輕鬆意境中,闡明爭論和思想,傳遞尊重和信任,構建關懷和友誼的情誼。

二、可測量性

有效教學所追求的目標是客觀的、可觀察的、可測量的。布盧姆指出: “有效教學始於準確地知道需要達到的教學目標是什麼。”的確,教學目標作為學生的預期行為變化,是教學活動的出發點和歸宿,它對師生的教與學具有突出的指向和標準功能,使師生雙方在教學過程中均有方向感,教學結束時均有達標感。

按照格朗倫德的說法,作為學習結果之表述的教學目標,應當具有“行為目標”“達成目標” “可計測目標”的性質。就是說,課堂教學目標要十分具體,必須是課堂教學結束以後可以檢測的,因此它的表述只能藉助於動詞,即使是情意領域的教學目標,也要用行為描述的方式呈現出來。表述清晰、準確的教學目標是實現目標教學和提高教學有效性的前提。

但是,目標和目標教學是一把雙刃劍,一方面,它使教學變得明確、清晰,便於師生集中精力完成任務、達成目標,從而提高效果。另一方面,它使教學變得功利、窄化、被動,因為,課堂教學對學生髮展所產生的“效果”並不都是可檢測的、可觀察的, “教學效果”的概念要遠遠大於“教學目標”,

正如布盧姆所說:“人們無法預料教學所產生的成果的全部範圍,沒有預料不到的成果,教學也就不成其為一種藝術了。”我們在確定課堂教學目標和開展目標教學的時候,只是關注到了人的發展和教學活動可控的一面。

一位國小教師曾反思說:“實事求是地說,一節課的知識目標是否達成,我們可以通過觀察和檢測來加以判斷———因為它們都是顯性目標,易於辨別。但也正因為它是顯性目標,我們有時就會自覺不自覺地把它當作課堂教學目標的全部。”實際上,人的發展還具有不可控的一面,生命具有開放性、生成性, “教學是一種生命歷程”,教學的很多效果(特別是能力和品格)具有體驗性、模糊性、潛在性。“眼下我們所提倡的有效教學,恨不得課堂上的每一個教學環節都直指教學目標的達成,恨不得老師說的每句話都能產生相應的教學效果。殊不知,教育教學裡存在大量混沌的、灰色的地帶,在這些地帶,並不是所有的教育教學手段都能產生相應的教育教學效果。這是因為,教育教學所作用的人,其生命成長本身就具有致密、混沌、複雜、非勻速的特徵。”

按照佐藤學的觀點,課堂中的混沌的、灰色的地帶對學生的發展可能意義更大,他指出: “在教學中價值最高的也許恰恰是這種模糊的多義的意見。尊重這些模糊的多義的意見,能建立起教室裡對個性多樣性的意識,從而在相互的交流中,能使每個人的認識達到更加豐富、深刻的程度。”

“學生在認識和表現事物的同時,也在表現自己並構建和他人的聯絡。在這類學習行為中,其不確定的思考或表現與那些確定的思考和表現具有同等重要的意義。明晰的思考或表現容易變成一種把思想和情感定型化的行為,而不確定的思考和表現往往在創造性的思考和表現中更能發揮威力。

三、程式化

有效教學強調教學程式、形式、模式、規定和制度,追求統一的、標準的、固定的教學過程,這種教學預測性、控制性太強,太過剛性。一些地區和學校在推進有效教學改革時,出現了極端模式化的做法,對課堂教學的環節設定和時間安排以及師生教學行為都進行了詳細的剛性規定,課堂教學成了工廠的加工流水線。

客觀地說,教學模式對提高課堂教學效果是有益處的,沒有模式和程式,缺乏可操作性,要大面積提高教學效果是不可能的。但是,試圖將教學活動模式化,不考慮學科性質特點以及師生的個性差異,追求統一的固定的教學模式,那對教學的損害則更大。當前出現了形形色色的“一校一模”甚至“一個地區一模”(多課一模、千課一模)的做法,嚴重違反了教學規律(是對教學規律的誤讀和誤用),抹殺了師生的個性和生命力(是對師生自由和潛能的控制)。這種同模同質的課堂情景可悲、可怕,讓人窒息!

從教育的角度講,這是一種典型的設計心態。金生v教授指出: “這種心態相信, 教育必須按照社會的要求培養兒童的適應性,教育只有按照一套統一設計好的模式、途徑和方法,才能塑造出兒童的完美人格。

教育對兒童人格和未來生活的設計其實是對兒童發展的一種預定和控制,因為,兒童的發展具有豐富的可能性,是不確定、不可限量的,也是不可算度的。由於人的多樣性和獨特性,教育和教師不可能決定也不能決定每個兒童的生活道路,無法瞭解和預測每個兒童人格發展的未來和前景,結果是隻能用一種統一的程式、唯一的目標要挾每一個兒童,把他們塑造成一種人。

教育為了實現統一的目標,必定對兒童進行監督和控制,把不適合統一要求的東西修理掉。因此,教育對兒童的任何設計只能導向對兒童成長的控制、包辦和干預,最終造成對兒童人格的完整性的破壞。一旦教育的設計心態相信自身是完美無缺的話,教育就可能用專橫的手段改造人,造成教育灌輸和壓制。教育的設計心態必定導致對兒童的強制和發展的干預。

美國著名教育史家和教育政策分析家戴安娜拉維奇說: “在教育中沒有捷徑,沒有烏托邦,沒有畢其功於一役的終極武器,沒有神化也沒有童話。學校的成功很難像生產線一樣移植。”佐藤學在做了20多年的課堂觀察後指出: “我看過數不清的教室,可以說沒有哪一個教室和其他教室飄溢著完全相同的氣息,有著完全相同的問題。然而在觀摩教學時,無論訪問哪間教室,大同小異的教學卻讓人產生誤會,以為發生的問題都是一樣的。

如同在日本找不到一個人與另一個人是完全相同的一樣,彼此完全相同的教室是不存在的。由於地區的風土和文化、學校的歷史和傳統、教師的經驗和個性、學生的生活和性格等等有著很大的差異,因此每個教室都形成了彼此各異的富有特色的面貌,並按各自的狀態構築著各自獨特的`世界。” “生命不能被保證”,真正的教學一定是不可重複的激情和智慧綜合生成過程。教育是個“不確定系統”,它的改革沒有單一答案;教育模式帶有個體經驗的色彩,其複製往往難於實現。

總之,追求教學的效果、效用、效率是對的,但凡事都有個度,物極必反。過分強調效果會導致“知識過剩”,來不及消化、吸收,變成懷特海所說的“死知識” “無活力”的概念;過分強調效用會走向實用主義的泥潭,這樣的教學必然以近害遠,以表損裡,阻礙未來發展;過分強調效率必然喪失品質,沒有品質的效率只是“表效”、假效、短效,它們或曇花一現,或徒有其表,不禁風霜,不堪一擊。

教學反思與實踐心得篇7

一、效率至上

效率就是速度,凡事追求快!課堂有效教學要求立竿見影,在乎眼前的教學效果,馬上教,馬上會,“即教即學即會”“當堂達標”。現實課堂上經常可以看到的現象和做法:把教學時間“精細管理”到分分秒秒,正所謂“時間就是金錢,效率就是生命”,無節制地增加單位時間的教學內容,擴充教學容量,加快進度,強化訓練,挑戰學生學習和接受能力的極限。

正如日本教育家佐藤學所觀察到的,“在這些教師的教室裡,那些慢慢思考問題的或用不明確的語言描述自己並進行思考的學生,就會被貼上‘理解緩慢’‘發言不積極’的標籤而被撇到一邊,被教師以達不到所要求的‘明晰的’語言和表達力而‘善意’地撇到一邊”。這種快教學、快學習、快思維導致了所謂的“效率過剩”,它有兩大害處,一是違背了兒童生命生長的內在程式和認知發展的固有規律。

據說,大約20多年前,美國曾面向國小生徵集最聰明的一句話,其中有一句是這樣的: “我的手很小,請不要往上放太多東西。”二是導致了知識教學的“走過場”現象。這樣,表面上學生學到了很多知識,速度快,效率高,實際上學生對所學知識是食而不化,只是被太多的知識所填滿、所撐脹而已,而沒有真正的理解和消化,更沒有成為學生帶得走的能力,知識成為學生的精神負擔和累贅。不僅如此,學生對這種學習會產生倒胃口的反應,即迴避、厭惡、排斥、拒絕,並因此導致“學習興趣和熱情淡化、消退了,學習思維固化、僵化了,學習靈性以及可持續學習力亦嚴重受挫,乃至喪失殆盡。”

我們看到不少所謂的高效率的課堂“只是著眼於如何快速有效地讓學生把握具體知識,於是學生們知道了知識,卻不知曉知識間的意義和聯絡;掌握瞭解題方法,卻不能理解背後的原因和思路;他們手裡握住了大量的‘枝葉’,卻放棄了最為重要的‘根莖’”。

“教學是一門慢的藝術”,教學的很多效果(包括能力的提高)是要慢慢顯示出來的。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陳平原先生說得好:“語文教學的特點是慢熱、恆溫,不適合爆炒、猛煎,就像廣東人煲湯一樣,需要的是時間和耐心。”實際上,所有學科的學習都是如此的。不少專家都強調說,教育是農業,要做慢教育,最好的教育者都是緩慢而優雅的。韓國有本暢銷書叫《好媽媽慢慢來》。好教師也要慢慢來,對待學生、對待生命、對待心靈,需要的是耐心、誠心、恆心。

由“快學習”轉向“慢學習”是對學習本質的復歸,它讓學習者在從已知到未知的探尋之旅中,能愜意地同新的世界對話,同新的他人對話,同新的自身對話,而非做一個匆匆過客,走馬觀花。“慢學習”充分考慮學生具有的獨特知覺、意義和洞察力,關注學生創造性學習潛能的挖掘,還教師以自主性專業發展的空間,使得學習在自主對話的輕鬆意境中,闡明爭論和思想,傳遞尊重和信任,構建關懷和友誼的情誼。

二、可測量性

有效教學所追求的目標是客觀的、可觀察的、可測量的。布盧姆指出: “有效教學始於準確地知道需要達到的教學目標是什麼。”的確,教學目標作為學生的預期行為變化,是教學活動的出發點和歸宿,它對師生的教與學具有突出的指向和標準功能,使師生雙方在教學過程中均有方向感,教學結束時均有達標感。

按照格朗倫德的說法,作為學習結果之表述的教學目標,應當具有“行為目標”“達成目標” “可計測目標”的性質。就是說,課堂教學目標要十分具體,必須是課堂教學結束以後可以檢測的,因此它的表述只能藉助於動詞,即使是情意領域的教學目標,也要用行為描述的方式呈現出來。表述清晰、準確的教學目標是實現目標教學和提高教學有效性的前提。

但是,目標和目標教學是一把雙刃劍,一方面,它使教學變得明確、清晰,便於師生集中精力完成任務、達成目標,從而提高效果。另一方面,它使教學變得功利、窄化、被動,因為,課堂教學對學生髮展所產生的“效果”並不都是可檢測的、可觀察的, “教學效果”的概念要遠遠大於“教學目標”。正如布盧姆所說:“人們無法預料教學所產生的成果的全部範圍,沒有預料不到的成果,教學也就不成其為一種藝術了。”我們在確定課堂教學目標和開展目標教學的時候,只是關注到了人的發展和教學活動可控的一面。

一位國小教師曾反思說:“實事求是地說,一節課的知識目標是否達成,我們可以通過觀察和檢測來加以判斷———因為它們都是顯性目標,易於辨別。但也正因為它是顯性目標,我們有時就會自覺不自覺地把它當作課堂教學目標的全部。”實際上,人的發展還具有不可控的一面,生命具有開放性、生成性, “教學是一種生命歷程”,教學的很多效果(特別是能力和品格)具有體驗性、模糊性、潛在性。“眼下我們所提倡的有效教學,恨不得課堂上的每一個教學環節都直指教學目標的達成,恨不得老師說的每句話都能產生相應的教學效果。殊不知,教育教學裡存在大量混沌的、灰色的地帶,在這些地帶,並不是所有的教育教學手段都能產生相應的教育教學效果。這是因為,教育教學所作用的人,其生命成長本身就具有致密、混沌、複雜、非勻速的特徵。”

按照佐藤學的觀點,課堂中的混沌的、灰色的地帶對學生的發展可能意義更大,他指出: “在教學中價值最高的也許恰恰是這種模糊的多義的意見。尊重這些模糊的多義的意見,能建立起教室裡對個性多樣性的意識,從而在相互的交流中,能使每個人的認識達到更加豐富、深刻的程度。”

“學生在認識和表現事物的同時,也在表現自己並構建和他人的聯絡。在這類學習行為中,其不確定的思考或表現與那些確定的思考和表現具有同等重要的意義。明晰的思考或表現容易變成一種把思想和情感定型化的行為,而不確定的思考和表現往往在創造性的思考和表現中更能發揮威力。

三、程式化

有效教學強調教學程式、形式、模式、規定和制度,追求統一的、標準的、固定的教學過程,這種教學預測性、控制性太強,太過剛性。一些地區和學校在推進有效教學改革時,出現了極端模式化的做法,對課堂教學的環節設定和時間安排以及師生教學行為都進行了詳細的剛性規定,課堂教學成了工廠的加工流水線。

客觀地說,教學模式對提高課堂教學效果是有益處的,沒有模式和程式,缺乏可操作性,要大面積提高教學效果是不可能的。但是,試圖將教學活動模式化,不考慮學科性質特點以及師生的個性差異,追求統一的固定的教學模式,那對教學的損害則更大。當前出現了形形色色的“一校一模”甚至“一個地區一模”(多課一模、千課一模)的做法,嚴重違反了教學規律(是對教學規律的誤讀和誤用),抹殺了師生的個性和生命力(是對師生自由和潛能的控制)。這種同模同質的課堂情景可悲、可怕,讓人窒息!

從教育的角度講,這是一種典型的設計心態。金生鈜教授指出: “這種心態相信, 教育必須按照社會的要求培養兒童的適應性,教育只有按照一套統一設計好的模式、途徑和方法,才能塑造出兒童的完美人格。

教育對兒童人格和未來生活的設計其實是對兒童發展的一種預定和控制,因為,兒童的發展具有豐富的可能性,是不確定、不可限量的,也是不可算度的。由於人的多樣性和獨特性,教育和教師不可能決定也不能決定每個兒童的生活道路,無法瞭解和預測每個兒童人格發展的未來和前景,結果是隻能用一種統一的程式、唯一的目標要挾每一個兒童,把他們塑造成一種人。

教育為了實現統一的目標,必定對兒童進行監督和控制,把不適合統一要求的東西修理掉。因此,教育對兒童的任何設計只能導向對兒童成長的控制、包辦和干預,最終造成對兒童人格的完整性的破壞。一旦教育的設計心態相信自身是完美無缺的話,教育就可能用專橫的手段改造人,造成教育灌輸和壓制。教育的設計心態必定導致對兒童的強制和發展的干預。

美國著名教育史家和教育政策分析家戴安娜拉維奇說: “在教育中沒有捷徑,沒有烏托邦,沒有畢其功於一役的終極武器,沒有神化也沒有童話。學校的成功很難像生產線一樣移植。”佐藤學在做了20多年的課堂觀察後指出: “我看過數不清的教室,可以說沒有哪一個教室和其他教室飄溢著完全相同的氣息,有著完全相同的問題。然而在觀摩教學時,無論訪問哪間教室,大同小異的教學卻讓人產生誤會,以為發生的問題都是一樣的。

如同在日本找不到一個人與另一個人是完全相同的一樣,彼此完全相同的教室是不存在的。由於地區的風土和文化、學校的歷史和傳統、教師的經驗和個性、學生的生活和性格等等有著很大的差異,因此每個教室都形成了彼此各異的富有特色的面貌,並按各自的狀態構築著各自獨特的世界。” “生命不能被保證”,真正的教學一定是不可重複的激情和智慧綜合生成過程。教育是個“不確定系統”,它的改革沒有單一答案;教育模式帶有個體經驗的色彩,其複製往往難於實現。

總之,追求教學的效果、效用、效率是對的,但凡事都有個度,物極必反。過分強調效果會導致“知識過剩”,來不及消化、吸收,變成懷特海所說的“死知識” “無活力”的概念;過分強調效用會走向實用主義的泥潭,這樣的教學必然以近害遠,以表損裡,阻礙未來發展;過分強調效率必然喪失品質,沒有品質的效率只是“表效”、假效、短效,它們或曇花一現,或徒有其表,不禁風霜,不堪一擊。

標籤:反思 教學 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