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熱點 > 心得體會

《呼蘭河傳》讀後感3000字左右

《呼蘭河傳》這本書,相信大家一定都品讀過,那麼在讀完後,都有來寫一寫自己的讀後感嗎?下面是本站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呼蘭河傳》讀後感3000字左右,僅供參考,歡迎大家參閱。

《呼蘭河傳》讀後感3000字左右

《呼蘭河傳》讀後感3000字左右

《呼蘭河傳》與《城南舊事》中兒童視角表現出的女性意識

不約而同地,《呼蘭河傳》與《城南舊事》都選擇了以冬天開始,以死亡結束,讓人不由自主地疑惑,這兩部以兒童視角來書寫童年往事的作品為什麼會如此蒼涼?同為女作家,蕭紅和林海音這兩部作品從內容到藝術手法都有著很大的相似性,《呼蘭河傳》與《城南舊事》雖然都是在以兒童的角度看世界,卻無時無刻不體現出一種強烈的女性立場與生命悲劇意識。

首先,兩部作品中蕭紅與林海音都選擇了一種童年視角表現出一種對苦難的直視,尤其是女性的苦難。《呼蘭河傳》和《城南舊事》兩部作品都明顯體現出了對女性坎坷遭遇的關注和同情。卑微的地位和無常的命運經常將一些作為弱者的女性推入絕境。這些加諸在女性身上的磨難多種多樣,而作品集中體現了三種,首先便是失子。像《呼蘭河傳》中的王寡婦,《城南舊事》中的瘋子秀貞和宋媽,因為十月懷胎和生育的過程,無論孩子是男是女,女性都要比男性對孩子有更多的牽念,失子之痛成為了已為人母的女性的一種噩夢。其次還有受虐,無論是女兒還是媳婦,受虐的女性在作者筆下都是屢見不鮮的,就像妞兒玩久了就要被她父親毆打,然而可悲的是,雖然女性一生幾乎都要經歷一些殘暴的對待,在很多時候她們卻要把這些虐待傳遞下去,所以才十二歲得團圓媳婦才到胡家就被婆婆的“下馬威”打的不成人形,在婆婆對道士的自白中可以看出她對團圓媳婦所謂的下馬威實際上是一種非人的折磨。這樣受虐的直接結果便是很多女性的非正常死亡,《呼蘭河傳》中團圓媳婦的死幾乎成了全書最喧鬧卻最悲哀的一個場景,在大家的圍觀之下,被開水燙得死去活來的小女孩不久便離開了人世,馮歪嘴子的媳婦由於長期的營養不良和痛苦的生產也是年紀輕輕就香消玉殞,然而“傳說上這樣的女人死了,大廟不收,小廟不留,是將要成為遊魂的” 。作者雖然以兒童的視角觀察世界,卻有意無意的聚焦在一代代女性所遭受的不平和苦痛,並加以毫不掩飾的呈現。

其次,選擇這樣的兒童視角也體現出了一種對男權社會秩序的恐懼和迴避。在《呼蘭河傳》和《城南舊事》中作者都提到了自己與父親關係的疏離,在重男輕女的社會大風氣下,女兒總是得不到應有的重視和照顧。在《呼蘭河傳》中作者寫道,“正在這喊之間,父親一腳把我踢翻了,差點沒把我踢到灶口的火堆上去”。在作者的敘述中沒有流露過多的感情,然而最悲涼的地方正是對這樣不公平對待的習以為常與理所當然,在眾多親屬中小說中的“我”只和祖父親近,因為在祖父那裡能感受到這個冷漠喧囂的社會中唯一的人性關懷。“走過院子,看到那垂落的夾竹桃,我默唸著:爸爸的花兒落了,我也不再是小孩子了” 。在類似這樣的語句中,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作者流露出對童年的留戀。對作者來說不只有自身經歷的一種關愛的殘缺,在看過那些關於女性的人間慘劇,女性作為弱者所遭受的種種不幸之後,小說中的“我”總會不由自主的迴避這種社會秩序。而作者選擇這樣的兒童視角也說明了對童年一種無憂無慮的心境的懷念,對這種社會文化形態的控訴與無奈。

另外,這種對秩序的恐懼與迴避直接導致了小說主人公的一種自我隔離,體現在作品中就是一種揮繞不去的孤獨感。一方面,缺乏應有的關愛,小說中作者並沒有記錄主人公與同齡玩伴自由自在的遊戲,而是讓她們都呈現出一種孑然一身的孤獨狀態。雖然《呼蘭河傳》中的“我”經常賴在祖父身邊,但一旦缺少了祖父的陪伴“我”就會感到異常的寂寞無聊。作者反覆寫道,“我家是荒涼的”,“我家的院子是荒涼的”,然而這樣的荒涼也存在於精神層面,無論是“我”還是英子,她們與周圍的人無法形成心靈上的溝通。英子對瘋子秀貞和孤女妞兒關係的推理,她對小偷善惡問題的迷惑等並不能被周圍的人,包括她的父母所關心和理解,這更加突顯了主人公一個比較早熟複雜的心靈所感受到的孤獨感。小說中英子的父親嚴肅刻板,母親慈愛傳統,但他們雖然對她進行教育,卻不能夠與她形成一種心靈的溝通。

比如當英子促成了秀貞和妞兒母女相認並遠走他鄉,卻因為風寒大病了一場,她的母親和宋媽卻都當作是她被瘋子嚇著了,她們都在為她擔心,卻都沒能理解她心中對不幸的人同情和悲憫。無獨有偶,《呼蘭河傳》中作者也寫到了非常相似的場景,當團圓媳婦被胡家的婆婆虐待導致精神失常之後,所有人都覺得她要“出馬”已經瘋了的時候,“我”卻纏著祖父說她沒瘋,無意中撞見有二伯偷竊,“我”也並沒有給他定罪。這樣對不幸者的同情和理解或許只有兒童未經汙染的純潔心靈才能夠無礙的表達。然而現實中的大環境卻並沒有這樣的溫情,蕭紅在作品中這樣寫道:“哪個鄉、哪個縣、哪個村都有些個不幸者,瘸子啦、瞎子啦、瘋子或是傻子。呼蘭河這城裡,就有許多這一類的人。人們關於他們都似乎聽得多、看得多,也就不以為奇了。偶爾在廟臺上或是大門洞裡不幸遇到了一個,剛想多少加一點惻隱之心在那人身上,但是轉念一想,人間這樣的人多著哩” 。因為多,所以就見怪不怪,誰病誰活該,誰老誰活該的邏輯已經深深印在了人們心中,所以當大神要用開水燙團圓媳婦,誰家有跳井上吊的人,大家都會興致勃勃地像看戲般的圍觀。在這樣極為冷漠自私的人群之中,作者作為社會上一種卑微弱勢的女性群體藉助這樣的兒童主人公表達了一種孤獨與悲憫。

雖然有太多的相似之處,《呼蘭河傳》與《城南舊事》也有一些明顯的不同。蕭紅由於其早年失家、情路坎坷、病痛纏身的曲折命運和戰亂頻仍,顛沛流離的生活環境都使《呼蘭河傳》這部作品雖然採用童年視角,卻表達出無限蒼涼。《城南舊事》全書基本採用一種兒童視角與限知敘事,而在《呼蘭河傳》中不難發現,作者將在知敘事與限知敘事中自由轉換,由於《呼蘭河傳》是一篇自傳體小說,在這樣的全知視角與限知視角的轉換中可以發現體驗自我與回憶自我同時存在於作品之中,使兒童視角蒙上了更多的成熟色彩。所以不同於《城南舊事》中對事物簡單的接受和推理,《呼蘭河傳》無疑關注了更多更復雜的社會現象。小說中的“我”雖然年齡很小,卻對當地的婚喪嫁娶風俗禮節都瞭若指掌,蕭紅在作品中想要集中體現的是這個病態的民族和社會。作者將跳大神說成這個地方精神上的盛舉並進行了詳盡的描述,在廟會上人們想拜娘娘廟卻一定要先拜拜老爺廟更表現出了一種在迷信思想中也無孔不入的男尊女卑的思維,還有放河燈,看大戲,對這種種現象的描寫都體現出作者站在女性立場上對這個病態社會的揭露與諷刺。

所以不同於《城南舊事》中作者忠實於一種兒時記憶的凌亂破碎,《呼蘭河傳》中的敘述卻呈現出一種事無鉅細的瑣碎全面。蕭紅詳細描述了這個小城的佈局,東西大街上的重要標誌,從早到晚人們的活動,作者用全知敘事的方式為讀者完整的描繪出一幅東北鄉村的風情畫。更重要的是,作者這樣描寫從白天到黑夜,從冬天到夏天,想要表現的是一種生生世世的輪迴。在《呼蘭河傳》中作者無數次的提到死亡,呼蘭河這個小城中似乎處處都能與死亡有所牽連,路上的泥坑、染坊中的染缸、豆腐房、紙房,作者還詳細地描寫了城中的扎彩鋪,那些陪葬品做的栩栩如生彷彿真的能在陰間給人帶了殷實的生活一般。然而雖然人們會想方設法地讓死後的日子應有盡有,呼蘭河城中的人們對於死亡卻是極度的冷漠。死之前是,誰死誰活該,但凡自己求死的還會引來大家的圍觀,而死之後也是,死者的親屬只有當下會感到一陣悲傷,“埋了之後,那活著的仍舊得回家照舊地過著日子” ,作者在這樣的環境中體會到深深的孤獨,還有一種深重的生命悲劇意識,當看到粉房裡的人過著一種窮困的生活,作者寫道:“逆來順受,你說我的生命可惜,我自己卻不在乎” ,然而作者卻很在乎,“那粉房裡的歌聲,就像一朵鮮花開在了牆頭上。越鮮明,就越覺得荒涼” 。在苦多樂少的一生中,人要面對天降的種種苦難與無常,然而即便是這樣,不去互相溫暖,人們卻選擇用冷漠的方式互相折磨,作為女性,作者看得尤為清晰深刻,《呼蘭河傳》所書寫的便是這樣人生的、民族的、人類的悲劇。

“滿天星光,滿屋月亮,人生何如,為什麼悲涼” ,不同於一種溫馨童趣,蕭紅以兒童視角來書寫當年在呼蘭河城的生活卻像是一首餘音繞樑的時代悲歌。究竟是怎樣莫測的命運,殘酷的生活深深地印在了作者童年的腦海中使整部小說如此蒼涼?而在祖國的不知道多少個角落,曾經或是現在,那些貧苦的人們、弱勢的女性在生活中苦苦掙扎卻不自知。蕭紅自身的生命歷程彷彿也在詮釋著她筆下悲哀無奈的女性命運,但是她的人,她的作品卻超越了時代至今仍深深撞擊著人們的心靈。

標籤:讀後感 呼蘭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