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熱點 > 心得體會

蕭紅《呼蘭河傳》讀後感1000字範文三篇

讀完《呼蘭河傳》最大的感受就是荒涼。他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那麼關於呼蘭河傳你有什麼感想呢?下面是本站小編整理的蕭紅《呼蘭河傳》讀後感1000字範文三篇,以供參考。

蕭紅《呼蘭河傳》讀後感1000字範文三篇

蕭紅《呼蘭河傳》讀後感1000字範文

蕭紅筆下的一座小城,坐落在昔日的黑龍江省呼蘭縣。這座小城極為普通,從南到北的十字街貫穿整個小城。一個個生活在這普通小城裡的普通人,共同編織成《呼蘭河傳》的故事。

全書由“整體到區域性”的結構先總寫呼蘭小城的地理情況、城市內部的構造等等。再寫人,但這本書無主要角色,用小城各個地方不同的人為線索,把小城的面目徐徐鋪開。作者用敘述生活的口吻描寫的事件當中,有善有惡,有悲有喜,黑白交織,如灰色的、大筆點染的水墨畫。

“灰色”——這是我讀完《呼蘭河傳》的第一感受。白與黑交織,便構成了灰。《呼蘭河傳》有令人愉悅的片段,有能激勵人心的人物。我至今都記得在第五章有一個片段:“於是我從祖父的身上從上往下掙扎著,喊著:‘我要掉井的!我要掉井的!’祖父幾乎抱不住我了。”童趣與天真如鑽石一樣鑲嵌在本書中,但僅存的美好便大抵這些了吧。

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呼蘭小城的“文化活動”。先是跳大神,大神是要請的,而且還要獻上布匹,大神不高興了還要殺雞。既然活動成本這麼高,呼蘭城的市民為什麼還要心甘情願地去做?我認為可以從上下文尋得答案:呼蘭小城有為神鬼服務的店鋪,以扎彩鋪為例,文中作者用細緻的描寫寫出了扎彩鋪裡金碧輝煌的陰間宅子,加之以豪華的特殊服務——有專門的人拉車,有穿著白淨的廚子拉麵,還有精明的管家管賬……然而這一切是還是衣著粗鄙的人做出來的,並沒有因為陰間的宅子如何漂亮而改變現世的生活。作者也在文中說,並未見到做扎彩的人給自己做一間陰間宅子。放河燈也是一大特色活動,例如此場景描寫:“這時,再往遠處的下流看去,看著,看著,那燈就滅了一個,再看著看著,又滅了一個,還有兩個一塊兒滅的。於是就真像被鬼一個一個地託著走了。打過三更,河沿上一個人也沒有了,河裡邊一個燈也沒有了。”文字雖簡潔,但在我腦海中一下子就有了畫面:在視野的盡頭,燈在河的遠處一個個地滅掉,每滅掉一個,天色便暗了幾分。待到燈全部都滅完後,這河,便又恢復死寂。

哪有陽間人渴望陰間的道理?如果真是這樣,只能說明人們對現世的不滿、失望以及對虛無縹緲的“來世”的憧憬。聽著大神唱著跌宕起伏的調子,難道他們感受不到內心的空虛嗎?向鬼神求幸福安穩,渴望來世的榮華富貴——而這一切,是誰造成的?

作者情感已不必多說,讀者自知。而打動我的是灰色的回憶:如黑白交織,生活不是一昧的美好、順利,也不是一昧的困難、坎坷;只有風雨交織、雨後天晴的生活最是真實,也最是動人。

昔日的黑龍江省呼蘭縣今日已物是人非,哈爾濱市呼蘭區代替了呼蘭縣。但蕭紅筆下的呼蘭小城,似一縷若有若無的炊煙,跨過歷史的河岸,飄過了呼蘭,飄過了黑龍江,飄過了中國北方……向沿途的旅行者訴說這娓娓道來的故事,喜悲交織的故事將會一直延續下去……

蕭紅《呼蘭河傳》讀後感1000字範文

蕭紅用樸素、率真、細膩的筆觸,向我們描繪了二十世紀初東北呼蘭河的社會風貌、自然景觀,也通過《呼蘭河傳》這部作品向我們介紹了她童年天真活潑、幸福寂寞的生活,並通過兒童的視角和感受,揭露並批判了幾千年來的封建思想和習俗及其對勞動人民的毒害,表現了北方勞動人民“生的堅強”和“死的掙扎”。《呼蘭河傳》,茅盾曾稱之為小說創新的別體——一篇敘事詩,一幅多彩的風土畫,一串悽婉的歌謠。《呼蘭河傳》中濃郁的地方特色和鄉土氣息,不僅帶給人們一定的認識價值,而且給人以極高的審美享受,她的美學價值也同樣讓人驚歎。

一、社會生活之美

《呼蘭河傳》中蕭紅所描述的呼蘭小城的社會生活是美的。最起碼,在作品中,這樣的社會生活帶給了作品中的人物們美的享受。

作品中描述了很多呼蘭河人日常生活中的盛舉。在作品的第二章開始,蕭紅就向我們一一介紹了跳大神、唱秧歌、放河燈、野臺子戲、還有四月十八娘娘廟大會等一系列人們日常生活中的盛大活動。在參與這些活動時候,人們是興奮的,充滿活力的,無疑,這就是人們內心感受到美的表現。

跳大神,大神來瘋瘋顛顛地鬧一番,還要收去本家的很多錢,單就這件事本身,人們是絕笑不出來的。可是,蕭紅在第二章第一部分剛開始介紹跳大神就寫到了:“先說大神。大神是會治病的,她穿著奇怪的衣裳,那衣裳平常的人不穿;紅的,是一張裙子,那裙子一圍在她的腰上,她的人就變樣了。開初,她並不打鼓,只是一圍起那紅花裙子就哆嗦。從頭到腳,無處不哆嗦,哆嗦了一陣之後,又開始打顫。她閉著眼睛,嘴裡邊嘰咕的。每一打顫,就裝出來要倒的樣子。把四邊的人都嚇得一跳,可是她又坐住了。”其實在常人看來,這樣的大神瘋瘋癲癲地鬧,一定是不可取的,可是,小說中的人們卻還為她能在這裡跳而內心充滿了安慰,雖心有不捨卻還是裝成內心滿足地將錢送給大神,生怕又惹什麼不幸。

所以,跳大神這個活動是人們樂於參與的,送走大神後人們內心得到安慰,二者合一。最終,呼蘭河小城的人們在為這件事議論紛紛,生活也因這件事而變得豐富多彩,這就可以成為美。因為這樣的生活讓呼蘭河小城的人們得到了美的享受。這就是呼蘭河小城的社會生活之美。

二、自然之美

蕭紅創作《呼蘭河傳》,用兒童的視角寫了很多有趣的人、事、物。讀者讀來也是趣味橫生,能夠感受到小女孩的天真、爛漫,也能夠體會到小女孩細心地觀察生活,以及其內心的單純和善良。由此,作品中對於呼蘭河那獨特的自然風光美的描寫就更添了幾分兒童的閒適與悠然。

三年級下冊第七單元中就節選了書中一段經典描寫——火燒雲。

“晚飯一過,火燒雲就上來了。照得小孩子的臉是紅的。把大白狗變成紅色的狗了。紅公雞變成金的了。黑母雞變成紫檀色的了。餵豬的老頭子,往牆根上靠,他笑盈盈地看著他的兩匹小白豬,變成小金豬了……”這晚霞色彩絢麗多變,作品中的人們齊齊的在傍晚向西面的天空看去,聊聊天,笑呵呵的。一幅充滿閒適、無限美好的畫面展現在人們面前。

“這地方的火燒雲變化極多,一會兒紅堂堂的了,一會兒金洞洞的了,一會兒半紫半黃的,一會兒半灰半百合色。葡萄灰,梨黃,茄子紫,這些顏色天空上邊都有。”呼蘭河的人們一天的事情做完了,吃過晚飯,都願意出來看看這晚霞,炫麗、奪目,看到“天邊的雲,從西邊一直燒到東邊,紅堂堂的,好像是天著了火。”

火燒雲的形狀同樣是多變的:“五秒鐘之內,天空裡有一匹馬,馬頭向南,馬尾向西,那馬是跪著的,像是在等著有人騎在它的背上,它才站起來。再過一秒鐘,沒有什麼變化。再過兩三秒鐘,那匹馬加大了,馬腿也伸開了,馬脖子也長了,但是一條馬尾巴卻不見了……一條大狗……一個大獅子……”這多變的形狀,一個個精氣神十足的小動物,充滿了希望,同時在他們身上也寄託了呼蘭河小城人們的希望,對於美好生活的嚮往。這景是美的,這憧憬同樣是美的。

三、人性之美

看過作品,讀者們都能夠知道,整個呼蘭河小城都可以說是愚昧保守的,然而,我們卻能在蕭紅的筆下,在這個愚昧落後的小城中找到幾位真、善、美的人物。毋庸置疑,文中的“我”是個非常聰明可愛、充滿童趣的小女孩。這是整部作品中最真、善、美人物的代表。“我”在後花園獨自玩耍時的心理活動的描寫,“我”獨自在家外走失,遇到好心人被送回家過程的描寫,“我”跟文中的小團圓媳婦的對話描寫等等。蕭紅將“我”的天真、善良、童真寫得生動充滿童趣。讀者讀來也能夠在“我”的身上很容易發現人性的美。

另外,一個不得不說的人物就是作品中的“祖父”。文中的祖父是個忠厚善良,有點可愛的慈祥老人。他具有著長者的風範,有知識,而且對於“我”來說,最重要的是他童心未泯。“祖父”對“我”疼愛有加,所以,“我”能從小就跟他連成一氣,玩在一起,這也使得蕭紅整部作品中所描述的“我”的童年生活充滿了童心美和田園美。“老祖父”帶著“我”在那充滿田園風光的自家後花園留下了美好的回憶。

作品中提到,後花園有一個玫瑰,到了五月的時候,花開得像醬油碟那麼大,花開得很茂盛,幾乎滿樹都是,花很香,招來了很多的蜜蜂,嗡嗡的很是熱鬧。祖父正蹲在地上拔草,小姑娘摘了二三十多玫瑰花一股腦地都插在了祖父的帽子上,祖父蹲著,知道小姑娘在捉弄自己的帽子,卻不知到底在幹什麼。紅通通的二三十朵玫瑰花都在祖父的帽子上,祖父卻不知道,小姑娘一邊插一邊笑,當聽到祖父說:“今年春天雨水大,咱們這棵玫瑰開得這麼香。二里路也怕聞得到的。”就這樣一直忍著,回到屋裡,祖母正好看見祖父頭上戴著滿帽子的紅玫瑰花,也足足笑了一陣,祖父自己知道了同樣忍不住笑。知道過了好一會,只要提起“今年春天的雨水……”祖父自己也還是忍不住笑。祖父與“我”相處的點點滴滴都充滿了歡樂,這樣描寫的一樁樁一件件事也都充分展示了文中“我”童趣的歡樂、純真的美。

就像朱光潛先生的看法:“人生藝術化”在審美本質上強調的是“真善美的三位一體”。人性之美也正由此體現。

    在語文閱讀教學中,讓學生了解課文寫法,習作技巧是毋庸置疑的,但是,在整本書閱讀中,我們作為老師,不妨帶著孩子們去了解、體會作品的時代背景、作品的美學意味,作品中描繪的生活情趣等等,我們的教學會豐富多彩,學生的所得也會更加充實。

蕭紅《呼蘭河傳》讀後感1000字範文

記不得是什麼時候了,我頭一次聽說了《呼蘭河傳》這本小說的名字,就覺得這本書的名字十分奇怪,因為按理來說,所謂“傳”,應該是給一個人寫的,可這本書卻要給一條河寫傳記?在這個學期,藉著名著閱讀的機會,我終於有機會去接觸這本書,解開我心中的疑惑。

所謂“呼蘭河”,其實是作者蕭紅故鄉那座小城的名字。這本書,則記錄了發生在這座小城裡面的零星小事,而這也造就了它與其它傳記或者小說最大的不同:沒有貫穿全文的線索,故事和人物都是零零碎碎,都是片段的,不是整個的有機體。因此,有人會覺得它不是一部小說。

在我看來,這本書不僅是小說,更是一部偉大的小說,它是有主人公的,但這個主人公並不是一些具體的人物,而是以書中所提到的人物為代表的在那個時代絕大部分的中國人!

呼蘭河這座小城是寂寞的,是悽清的,是荒涼的。在這裡,每個人都過著平淡而枯燥重複的生活,但他們是悠然自得的。在這裡,你看不到一絲外來侵略的痕跡,沒有封建的剝削與壓迫,行文平淡,沒有華麗的詞藻,也沒有生動的描寫,但你從字裡行間,自然而然的就會感受到從作者內心流露出來的一份悲哀。

小城的要道上,有一個巨大的泥坑。大家習慣於繞行,可曾有誰想過修一下路而一勞永逸?

在小團圓媳婦被開水燙死之後,小城裡面,可曾有誰對她產生過一點同情?大家的口中,誰不是說著妖魔鬼怪之類的話?大清已經滅亡許久了,但封建迷信的思維方式,仍為這座邊陲小城的人們所廣為接受並傳播。人與人之間沒有光,沒有熱,沒有一絲溫情……人與人之間,是隔了一層可悲的厚障壁了。

這座沒有什麼新聞的小城裡,偶爾也是會有一些活動的:跳大神、唱大戲、放河燈……但這些活動,也如白開水一般,平淡重複,沒有花樣。充斥在其中的,仍是19世紀流傳下來的迷信習俗。連在這部小說中習慣於記敘的作者也忍不住在章末議論了一句“這些盛舉,都是為鬼而做的,並非為人而做的。”。

好在這本書並非從頭到尾都是如此的壓抑,在書的開頭,你尚能感受到一點溫馨與快樂。年幼的蕭紅和她的祖父在一起,於自家的後院玩耍,一起唸詩……然而越往下讀,你越能感受到一份沉重,而在這沉重之中,也有美,卻是美得悽婉,美得病態,使人有一種說不出的壓抑之感。

蕭紅寫呼蘭河,確實只是在寫呼蘭河嗎?在20世紀三四十年代,在物質缺乏的年代,人們逐漸變得麻木,失去了人與人之間的溫情,以致於精神也匱乏了。

蕭紅是以筆代刀,用含淚的微笑寫下了一座小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