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熱點 > 心得體會

正面管教精選讀後感示例三篇

《正面管教 》這本書告訴家長們對待孩子的教育問題絕對不能馬虎,要做對孩子有益的教育,你知道相關的讀後感怎麼寫才更吸引人的眼球嗎?以下是本站小編和大家分享正面管教精選讀後感示例三篇相關參考資料,提供參考,歡迎你的參閱。

正面管教精選讀後感示例三篇
正面管教讀後感1

《正面管教》是我最近在閱讀的書籍,它也是排名第一的教育類書籍。作者深入淺出地介紹了許多行之有效的涉及孩子心理、行為、認知、教育等方面的理論,使我能知其所以然地明白書中所介紹的正面管教方法。讀了《正面管教》後,我受益匪淺,不管是對自己孩子的培養還是對學生的教育,我都從中學到了不少可操作性的,而且非常有效的方法。我覺得值得我在以後的工作中借鑑的地方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正面管教是一種既不懲罰也不嬌縱的管教孩子的方法。孩子只有在一種和善而堅定的氣氛中,才能培養出自律,責任感,合作以及自己解決問題的能力,才能學會使他們受益終身的社會技能和生活技能,才能取得良好的學業成績。這是這本書的一個大前提,也是一個宗旨,如果我們能帶著這個前提走在教學的道路上,相信,我們在對待學生的問題上,出現再大的問題,都能通過正面管教的方法得到解決或真正的改善,而不是越來越糟。

第二,理解以下四種錯誤目的:1、尋求過度關注——錯誤觀念:只有在得到老師的關注時,學生才有歸屬感。2、尋求權利——錯誤觀念:只有當學生自己說了算或至少不能由老師對我發號施令時,我才有歸屬感。3、報復——錯誤觀念:學生得不到歸屬,但他至少能讓老師同樣受到傷害。4、自暴自棄——錯誤觀念:不可能有所歸屬,我放棄。這幾種發生在學生中的錯誤目的其實是他們行為不當的真正的內在原因,也是他們出現問題的內在驅動力。但作為老師,我們往往只能看到學生們的負面表象,而看不到表象的實質,很多問題也不能從根本上得到解決。其實,這或許就是我們的很多學生一而再,再而三的犯錯誤的原因。如果我們老師能真正解讀了孩子行為背後的東西,也許許多問題我們處理起來就會容易的多,也會更有效。

第三:自尊。讀了這本書,使我對我們以前常常掛在嘴邊的自尊有了新的認識。我相信,如果我們認為自己能夠給予學生自尊,實際上就是對孩子的一種傷害。一場“給孩子自尊”的運動延續至今,內容包括我們課堂內外經常運用的讚揚、快樂小貼紙、笑臉以及孩子做“今天最重要的人”。這些都可以是好玩兒而無害的,只要孩子不認為自己的自尊取決於外在的他人的評價之中。如果出現這種情況,孩子可能就會變成“討好者”或“總是尋求別人的認可”。他們學會了觀察別人的反應來判斷自己行為的對錯,而不是學會自我評價和內省。他們培養出來的是“他尊”,而不是“自尊”。我們能為孩子做的最有益的事情,就是教他們學會自我評價,而不是讓他們依賴於別人的讚揚或觀點。這一觀點對我在孩子的教育上有很大啟發。

第四,一個行為不當的孩子,是一個喪失信心的孩子。如果我們能夠牢記,在不良行為的背後,是一個僅僅想要有所歸屬並且不知道該怎樣以一種恰當、有效的方式來達到這一目標的孩子,我們對不良行為就會有不同的感覺。而且,仔細審視一下是否是老師的行為招致了孩子相信自己無歸屬或沒有價值,也會有幫助。如果我們能正確認識到孩子的行為是以目的為導向,並意識到孩子行為背後的目的首先是尋求歸屬感和價值感,我們對待孩子的不良行為的態度就會不同了,我們就不會以為孩子總是在故意搗亂,總是喜歡跟我們對著幹,而且也該反省自己的言行,是否忽略了孩子的感受,或者傷害了孩子的感情,才招致孩子缺乏歸屬感和價值感的。

第五,犯錯誤是學習的好時機。我們自己要學會、而且也要教孩子學會把錯誤看做一個讓人興奮的學習機會當我們把錯誤看作一個學習機會而不是什麼壞事時,為自己的錯誤承擔責任就變得容易多了。正像大多數成人和孩子一樣,即使我很明白應該怎麼做,可有時卻不一定能照著去做。

《正面管教》這本書,它不僅僅是培養孩子、教育學生的指導性書目,還是指引我個人成長的書籍。今後我會反覆讀它,相信它能引領我在生活和工作中都走得更遠。

正面管教讀後感2

最近,陳錦顏老師給我們推薦了一本《正面管教》,初看書名令我感覺這是一本讓家長、老師不要批評或者懲罰孩子的說教類書籍,說實話,在這種想法的驅使下,我當初是挺抗拒讀這本書的。不過,當我翻開這本書後,就再也停不下來了。

簡·尼爾森的這本《正面管教》裡有很多觀點都重新整理了我的教育觀念,如“懲罰並不符合有效管教的任何一條標準”“若想讓孩子做得好就要先讓他感覺糟是非常荒誕的”“決定你要做什麼,而不是讓孩子做什麼”……在看《正面管教》這本書前,這些觀念我是很難理解、接受的,但當我讀完整本書後,覺得尼爾森教育孩子的方法還真是有一套。就如尼爾森認為犯錯誤是學習的好時機,我們自己要學會、而且也要教孩子學會把犯錯誤看做是一個讓人興奮的學習機會。在我們看來,犯了錯誤就得改,首先就得讓犯錯的人嚴肅認真地認識到自己的錯誤。不可否認在我們眼中,“犯錯誤”就等於“壞事情”“很糟糕”,但尼爾森認為“把犯錯誤看作是一個學習的好機會”,這樣的想法是以前的我決不能接受的。

我帶的班級是年紀較小的孩子,每到下課休息時間,總有那麼幾個活潑好動的孩子在教室或走廊裡追逐,把桌椅都撞亂了。有時候,孩子會不小心磕到桌子椅子上,腿上、手臂上會留下一道紅印子,嚴重時還會把膝蓋磕破,作為老師,看著是既著急又生氣。此時的孩子,也知道自己犯錯了,低著頭走到老師身邊,等著老師的發話。在以前,我會認為“讓孩子害怕”才能讓孩子記住自己的行為是錯的,是不能再犯的,所以總是嚴詞厲色地對他們說,“你要是再這樣,我可就要讓班長給你扣分了。”看著孩子們聽完我話後那緊張害怕的樣子,我會想,這次教育起效了,他應該會記住了,如果孩子們笑嘻嘻的,我則會覺得,這孩子是不是一點都不覺得自己犯錯了呢?要是這樣,我會繼續說教一番,直到我認為他意識到自己犯錯了為止。

可是,沒隔多長時間,這種追逐現象又出現了,當時我就很苦惱為什麼會屢教不止?現在再想想,當時的教育方法可能真的不好,我並沒有讓學生從錯誤中學到什麼,有的只是學生犯錯後對老師的害怕,一旦老師不在場,這種“害怕”就會降低,於是,學生又會繼續犯同樣的錯誤。讀後感·對此,尼爾森認為,我們要學會怎樣把管教中所遭遇的挑戰作為學習的機會。作為大人,我們首先需要改變自己對犯錯誤的任何負面觀念,不要認為孩子犯錯了是一件多麼令人頭疼的事情,而應該把它看作是一次學習的好機會。我想,下次班上再出現學生追逐的情況,我得嘗試笑著跟我的學生說,“你犯了一個錯誤,太好了!我們從中可以學到什麼?”這樣也許會有不一樣的收穫。

《正面管教》的確是一本好書,值得我們再三品讀。當然“沒有理論的實踐是盲目的實踐,沒有實踐的理論是空洞的理論”,把書中的方法運用到我們的教育過程中,並不斷思考,積累經驗才是最有意義的。

正面管教讀後感3

上學期放假前,學校人手發了一本簡尼爾森的《正面管教》。讓假期裡認真地讀。說真的,我是在群裡劉主任每天發的讀書感悟的敦促下,才無奈的開始的。但是讀著讀著我就讀進去了。

首先他讓我對鼓勵和讚揚有了新的認識。之前我把對學生的鼓勵和讚揚混為一談。一度認為鼓勵和讚揚都是那麼回事。沒有什麼大的區別。鼓勵中有讚揚,讚揚中包含鼓勵,鼓勵和讚揚是內涵與外延的關係。可以一概而論。讀了這本書我才明白,讚揚和鼓勵所指物件不同產生的效果也大不一樣。讚揚指向了,做事的人,讚揚多了,會使孩子常常基於別人怎麼想,怎麼看待,考慮來做事。當沒有得到別人的認可時,就會茫然不知所措。一味的讚揚可能會使孩子依賴於別人的觀點變成討好者。而鼓勵是指向人的行為的,能啟發對方思考“我是怎麼想的,現在該怎麼做?”他能讓人內心更多的讓人思考,並覺得自己是有價值的,無需他人的認可,最後形成自信自立的態度。所以以後對學生做的應該是鼓勵,而不是讚揚。

其次是關於懲罰。不管教哪些學生,哪個班都會遇到一些另類學生,上課調皮搗蛋。時常會讓我們不知道拿他怎麼辦好。氣急之時,往往會讓學生站一會兒,多寫幾遍,或者請家長以示懲戒。這樣或許會好,那麼三兩天讓時間一長就有變回原形,然後再佔再超再請家長周而復始,讓我深有孺子不可教的教育無力感。看了這本書後才認識到,這是一種治標不治本的辦法,學生沒有真正的從內心改變,沒有愛上學習,反而會對老師產生厭惡。根本沒有起到教育的目的。在於類似情況,我就迫使自己冷靜,安耐住內心的焦躁,相互是他的種種不可愛,然後在適當的時候給予一點點小鼓勵,一段時間下來居然得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三讀了正面管教,我還有個感受。要想改變孩子,首先要改變自己,現在的孩子被家長包辦代替的多了,抹殺了孩子的辦事能力,判斷能力,決策能力。很慚愧,我就是一個這樣的包辦家長,現在我正在逐漸的改變自己,尋找機會,幫助孩子從自己的經歷中學習,逐漸放棄對孩子的控制,從而以一種合作的方式與孩子共同努力。

這本書還告訴我一些與孩子溝通的技巧。其中有幾個我非常贊同,比如探險。和孩子一起探尋問題,既增加了孩子的好奇心,自信心、自主性。在解決問題中與孩子真正的感情一舉多得。

還有一點就是尊重,當你尊重孩子時,你會認可孩子的一些不同觀點,尊重會創造一種接納的氛圍,鼓勵成長和溝通。有時候與孩子溝通時,我的語氣過於強硬,沒有做到完全尊重,這點還需改。

總之開卷有益,正面管教使我受益頗豐,我還得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