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熱點 > 心得體會

鄉村教師讀後感7篇

讀後感是用於記錄我們讀書後感受的應用文體,大家應該都有寫讀後感的經歷吧,一篇優秀的讀後感是需要有自己對於書中情節的理解的,以下是本站小編精心為您推薦的鄉村教師讀後感7篇,供大家參考。

鄉村教師讀後感7篇

鄉村教師讀後感篇1

談到教師,人們經常會說教師這個工作好,輕鬆、待遇也高;朋友們說,教師是個光輝的職業,你可別誤人子弟;家人們說做老師脾氣要好,你這脾氣要改改了;俗話說:“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幹。”很多時候,大家對我們職業的評價都是多餘神聖化。這些大帽子扣在自己的頭上,瞬間讓自己覺得亞歷山大。

讀了朱永新先生的《致教師》後,前言就顛覆了以前對教師的形象比喻,更具人性。在他眼裡,教師不是春蠶,不是蠟燭;不是一個隱喻與一個標本,更不是靈魂工程師,教師就是教師,每天都在平凡與神聖中穿行,他生命的價值在於“以現在求證未來,讓生命幸福完整”。“幸福”在哪裡呢?

朱先生說,它在創造中,在服務中,在研究中,在分享中。因為創造、服務、研究與分享的教育“幸福”,每一個普通的時刻,都會煥發不一樣的光彩,每一個平凡的日子,我們都能與幸福相伴。他這樣說“職業”:教師是一個能夠把人的創造力、想象力等全部能量與智慧發揮到極限的、永遠沒有止境的職業。教師面對的是最深的世界——人的心靈。

他們存在著無限的可能性。他這樣說“信仰”:信仰造就的樂觀,是生命中的太陽,任何境況下的人生都會因此溫暖明亮,並指引著生命中的明亮那方。他這樣說“理想”:當理想遭遇現實,總會有碰撞,總會有較量,否則,理想如何能夠稱之為理想?教育與理想是一對孿生兄弟。教育,是必要的烏托邦。他說“教師的專業成長”,將以閱讀為基礎的“專業引領模式”,以寫作為基礎的“研究反思模式”與“以同伴互動為基礎的教育生態模式”喻之為教師成長之“吉祥三寶”。他說,每個人的一生都是一個生命的敘事,在時光中創造那個更好的自己。時間抓起來是黃金,抓不起就是流水。

鄉村教師讀後感篇2

工作二十多年,最大的感受就是:當一個好老師難,當一個好班主任更難,班級管理包括方方面面的工作,可以說是千頭萬緒。特別是現在這個多元化的社會,家庭教育方式以及社會環境,都影響著學生的個性發展,所以我們班主任不僅要面對一個個不同個性的學生,也要面對他們背後的家庭環境以及家庭教育方式。朱永新教授在《致教師》第三輯中通過《好的教育是一種合力》《孩子身上有父母的影子》、《讓父母成為你的助手》三篇文章向我們深入淺出地闡述瞭如何使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形成合力,讀後讓我受益匪淺。

父母的處世之道,家庭的教育模式對學生的成長起著潛移默化的作用。社會進步了,國富民強了,孩子們有了優越舒適的環境,但行為習慣為何出現了滑坡。我們不能不承認,這是學校教育模式與部分學生的家庭教育方式存在差異,或者說是家庭問題給孩子的行為習慣注入了不良的成份。朱教授說:我們的家庭之路上充滿了無證駕駛的“司機”,現在沒有駕照不能開車,違規要罰款。而做父母比開車要複雜一百倍、一千倍。

因此,我們在面對多種不同教育方式下“成長”起來的孩子,我們的班級管理如不能採取相應的對策,而簡單地採取整體化一的措施,勢必讓這些孩子感到無所適從,或者無處躲藏,那麼,怎樣才能使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形成合力呢?結合朱教授的觀念,我認為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做起。

利用3月份學校開展的“家長一日訪談“活動,為不同的學生家長,構建一個共同教育平臺,是班級與學生家長,以及學生家長之間相互交流的好機會,活動開展以來,我總是留出一定的時間請學生家長介紹自己的“教子之道”,討論家庭教育對孩子成長的重要性,再讓孩子當場發言,有時甚至請一部分問題學生髮言,從正反兩個方面進行溝通、交流收到良好的效果。家長們結合自己的孩子,談談自己的教育教學經驗,引起了家長們的共鳴。

總之,班主任工作是一門管理人的藝術。學生不可能屏棄一切因素的干擾,帶著純而又純的心理坐在教室內從事學習活動,班主任工作只有得到家長的理解和支援,才能使學生健康成長,從而形成合力。一旦兩種教育形成合力,孩子的學習、生活必將步入一個和諧的軌道,正如朱教授所言:當學生的父母成為教師的教學助手,教師就會像有了三頭六臂,這樣就能夠在教育教學中從容發揮出更大的力量。

鄉村教師讀後感篇3

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讀書使人除鄙見,開茅塞,獲新知,變聰慧。因為書中有著廣闊的世界,書中有著不朽的精神。所以書籍永遠是新的。

對於我們教師而言,要學的東西太多了。教給學生一杯水,教師應該有一桶水。但一桶水如不再添,也有用盡的時候。因此,教師不僅要有一桶水,而且要有“一潭水”。書本是的老師,讀書是的樂趣。讀書還要講究方法,有方法才有成功的路徑。教師今天的學習主要不是記憶大量的知識,而是掌握學習的方法,為何學習?從哪裡學習?怎樣學習?老師沒有掌握學習方法,即使他教的門門功課都很優異,他仍然是一個失敗的學習者。學習型社會提供了充裕的學習資源。學習化社會中的個體學習,可以針對自身的切實需求,選擇和決定學習什麼、怎樣學習等等。

在知識經濟大潮中,作為一名人民教師,應該找準自己的人生座標,找準自己的價值空間。教書的生活雖然清貧,但一本好書使我愛不釋手,一首好詩讓我如痴如醉,一篇美文使我百讀不厭。只有樂學的教師,才能成為樂教的教師;只有教者樂學,才能變成為教者樂教,教師樂學,才能會讓學生在快樂中生活,在愉快中學習。一天喜讀書不難,一輩子愛讀書不易。任何人實現夢想,但首先必須擁有能夠實現這一夢想的信念。有信念自有毅力,有毅力才能成功。身為教師,必須成為學習者。教師只有成為學生,才能與時俱進,不斷以全新的眼光來指導教育過程。牢固樹立終身學習的理念,創造性地開展教書育人工作。

教學不再是簡單的知識灌輸的過程,應當是學習學生主體和教師主體的關係。學生將不再是知識的接收器,而是自主知識的收穫者。面對知識更新週期日益縮短的時代,教師必須徹底改變過去那種把教師知識的儲藏和傳授給學生的知識的陳舊觀念,而要努力使自己的大腦知識儲量成為一條生生不息的河流,不斷更新,積澱學養。一個教師,不在於他教了多少年書,而在於他用心讀了多少書和教了多少書。用心教書,用心育人。

師要做“代表先進文化方向”的創新型先行者,愛崗敬業是創新型教師應具備的首要條件。不但具有無私奉獻的師魂,誠實正直的師德,全面發展的師觀,教書育人的師能,嚴謹求實的師風,而且還應具有開拓進取的銳氣,蓬勃向上的朝氣,甘願奉獻,自強不息的骨氣。教師要以振興中華為己任,以春蠶的精神、紅燭的風格、蜜蜂的作風、綠葉的品格和孺子牛的志向,奮力拼搏,無私奉獻。

讀書的生活是精彩的、幸福的,教師更要把讀書當成生活的一部分並學以致用,時時用全新的教學理念來支撐自己的教育教學工作。在今後的工作中我還需不斷地學習,不斷充實、不斷進步。

鄉村教師讀後感篇4

今天讀了朱永新老師著的《致教師》一書,很有啟發。這本書全部都是別人向朱老師的來信的提問以及朱老師對每一位的提問老師的回答,通過朱老師深入全面地思考,給提問者,也是給所有走進這本書的讀者高屋建領地坦誠解答。沒有抽象深奧的名詞術語,沒有枯燥乏味的空洞說教論,讀這本書就像在聽故事,就像在同筆者對面相互聊天談心,又總能獲得許多思想的哲學的享受,讓我又重新對一些概念有了新的認識,在這裡我就簡單說一下。

我們之前“差生”之稱謂是落後的教育理念的表現,是典型的“應試教育”思想的產物。在這種教育觀念支配下,教育者對這類學生的情感是貶斥厭惡的,其評價標準是簡單孤立的“一元論”、“唯分數論”。在這種教育觀念支配下,教育者對“差生”的教育和管理往往採取放棄的態度:課上不提問,課下不關心,甚至連作業批改也睜隻眼閉隻眼,不做作業不督促,作業幫得潦草就不分對錯地打個大紅叉或大筆一揮道“太馬虎!”在這種態度下,“差生”則越來越“差”,厭學棄學情緒隨之產生,教師不僅不挽留,甚至有“掃地出門”、甩包袱給社會的念頭。在這種觀念支配下,大量學生綴學。雖然國家有關部門採取了一些措施,但一個不爭的事實是:學生流失仍然很高,特別是農村學校。如何解決這一問題也是困繞眾多教師的一個大問題,經過自己閱讀了《致教師》一書後有了新的認識。

首先,要在教室裡建立起一個孩子們相互之間彼此信任、彼此關愛的溫暖場域,不要一直支勸這個孩子與其他孩子進一步走近,而是讓孩子間彼此理解、信任、支援。在這個時候,甚至要更多去發揮孩子們的力量,讓其他孩子懂得這個孩子,從而主動諒解、積極關愛這個孩子。

其次,作為教師,應該走進孩子的家庭,通過家訪瞭解這個孩子,瞭解他的母親和父親對他的影響,儘可能地幫助他建立起積極的親子關係。當老師本身給予孩子特別的時候,孩子也會產生移情,這份來自老師的受,也會在相當程度上彌補孩子對父愛母愛的渴求。

總之,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這一類孩子的問題,不是一天兩形成的,所以,不要期待一天兩天就能改變他們,不要期待一次兩次談話就能讓他們蛻變,不要期待一件兩件事就能讓他們新生。足夠的耐心,加上足夠的受,才能讓一顆凍僵的心靈逐漸被滋潤,逐漸被溫暖。

鄉村教師讀後感篇5

鄉村教師支援計劃讀後感

國務院辦公廳日前印發《鄉村教師支援計劃(-)》,全面部署鄉村教師隊伍建設工作。《計劃》指出,必須把鄉村教師隊伍建設擺在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要聚焦鄉村教師隊伍建設最關鍵領域、最緊迫任務,打出組合拳,多措並舉,定向施策,精準發力,標本兼治,到20,努力造就一支素質優良、甘於奉獻、紮根鄉村的教師隊伍。

鄉里老師,歷來受人們尊重,其實鄉里老師本身就是個“鄉賢”,在鄉里,鄰居們有個什麼大事小事的,都喜歡找老師們商量,認為他們是有知識的人,是見過世面的人,他們說的話有道理,有利於問題的解決。因而鄉里有個矛盾糾紛什麼的,也都喜歡請他們出面進行調解。鄉里人對老師的尊敬,不完全是出於對他這個人的尊敬,更重要的是對知識的尊重,在鄉下人眼裡,老師就是有文化的人,是知識的化身。

不論是過去的私塾先生,還是解放初期的鄉下代課教師,在鄉下都是說的響話的`人,他們除了給學子傳授文化外,還承擔著培育鄉村文化的重任,是農村基層文化的建設者,培養著一代又一代鄉賢,推動著農村文明的發展。解放初期的掃盲,鄉里老師不計個人報酬,盡心盡力為新中國的建設,貢獻著自己的力量。改革開放,鄉村教師也為新農村建設,培養了大批實用人才。

不知從何時起,鄉下老師不再被人們看好,就是從鄉下考取的學子,也不願再回鄉下做“孩子王”,鄉村教育受到了嚴重的制約。產生這樣的原因,主要是鄉村教師工作條件差,壓力大,在簡陋的條件下,還要與教育資源優質的城裡老師比成績,還拚著渾身解數送幾個孩子進城讀書。更重要的是,鄉村教師的地位明顯下降,由過去的“臭老九”可能要降到“酸十九”,在以經濟為中心的市場體制下,人們看重的是收入,人們不再以知識和貢獻論英雄。

儘管國家出臺一系列政策,大力扶持農村教育,但農村教育始終跟不上時代發展的步伐,拖了教育改革的後腿。負擔重、待遇低、職業尊嚴和幸福感不高,似乎成了鄉村教師揮之不去的符號。事實上,農村教師,尤其是偏遠地區的農村師資力量確實很弱,嚴重影響著鄉村學校的教學質量,制約了農村教育健康發展。

發展鄉村教育,幫助鄉村孩子成才,阻止貧困現象代際傳遞,是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大事。黨中央也把農村孩子的成長放在心上,採取多種方式,提高農村辦學水平,改變農村落後的教育狀況。實施鄉村教師支援計劃,就是著眼於解決當前鄉村教師隊伍建設領域存在的突出問題,吸引優秀人才到鄉村任教,穩定鄉村教師隊伍,帶動和促進教師隊伍整體水平提高,促進教育公平、推動城鄉一體化建設、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

?計劃》的出臺,給鄉村教師帶來了福音,也給農村教育吹來了春風。教育改革,關鍵在於教師,教師是推動教育發展的動力,只有提高農村教師的地位,讓農村教師安心鄉村教育崗位,熱愛農村教育,才能激發出最大的潛力,促進教育快速發展,才能真正讓鄉村學校成為鄉賢成長的搖籃,把農村文明推向新的高度,把家鄉建設的更美。

鄉村教師讀後感篇6

有兩部賀歲片都改編自劉慈欣的作品,原著同名電影《流浪地球》更是成為繼《戰狼2》後的又一部現象級大片。電影沒有去看,抱著對原著的一些好奇,找了這兩個中短篇來看。《流浪地球》架構巨集大,但除了一反“逃離”的套路,獨創了“轉移”的思路,基本還是末世危機的基調,很多設定和西方經典科幻中的情節相類似,頗有似曾相識之感,同時一些科幻描寫並不夠完美,連作者本人後來都承認存在一些硬傷。電影《瘋狂的外星人》雖然號稱改編自《鄉村教師》,但其內容似乎和原著相差甚遠,有借原著炒作之嫌。

小說《鄉村教師》,2001年1月發表於《科幻世界》,並在當年獲得中國科幻銀河獎。作者在小說的開始附言:“這篇小說同我以前的作品相比有一些變化,主要是不那麼‘硬’了,重點放在營造意境上。不要被開頭所迷惑,它不是你想象的那種東西。我不敢說它的水準高到哪裡去,但從中你將看到中國科幻史上最離奇最不可思議的意境。”這篇小說首先具有大劉許多科幻作品,包括《三體》在內的顯著特徵:本土化背景或者元素。文藝創作的一個國際共識是:越是具備一個民族特有的文化特徵的作品越容易在世界舞臺上保持辨識度並脫穎而出。正所謂民族的就是世界的。大劉可以說諳熟此道,因此走出了一條中國科幻自己的道路。工業革命、現代科學、科幻作品均源於西方,在我們已經習慣了好萊塢科幻大片的狂轟濫炸的同時,要接受本土化的科幻作品並不容易。

在劉慈欣之前有很多失敗的例子,但大劉很聰明地將看似有些土氣的本土化元素同現代科幻結合在了一起,無論是《三體》裡對____、紅岸基地、中國人傳統觀念等等的描寫,還是《鄉村教師》裡對落後的中國農村教育現狀的描寫,都融合得恰到好處,並無違和感。小說的第二個特點,也同樣是劉慈欣作品的一貫風格:科幻部分描寫的磅礴大氣,波瀾壯闊。無論《流浪地球》也好,《三體》也罷,大劉的想象力總是非常大膽,手筆也一直很大,建築尺度往往是上萬米高,太空載具有城市規模,空間尺度動輒“銀河系的一個懸臂,包含上千上萬顆恆星”,時間尺度隨隨便便就是幾百光年,幾千年。而在這篇小說裡,作者更是營造了一種近乎極端的對比:史詩級的星際戰爭和窮鄉僻壤中鄉村教師孤獨的死;高度發達的宇宙文明和愚昧落後的農村文化。

看似毫無關聯的兩條線卻神奇地交匯在了一起,現實中卑微到塵土裡的農村孩子卻成了拯救地球文明的最後一根稻草。雖然小人物成為大英雄這樣的設定在科幻作品中也屢見不鮮,但作者更多表達的是對崇高人格、職業操守的敬意,甚至不惜用整個宇宙的巨集偉來襯托個體精神的偉大。作品離奇的情節設定,高度戲劇化的衝突,都帶給讀者以心靈上的震撼。《鄉村教師》的第三個特點是具有相當獨特的核心:作者稱之為“營造意境”,在我看來是一種致敬,對教師,特別是孤獨堅守的鄉村教師這個職業的崇高致敬。科幻小說的雛形大多是對未來科技的暢想和預言,但很快就不再滿足與此,而是加入了更多創作者的野心和文學使命,在科幻的外殼現科技和文明的發展對人類社會的影響;機器、人工智慧與人的關係;宇宙中各種文明社會的政治博弈;正義和博愛;人性的陰暗面等等都是常見的主題。但對某一種職業進行謳歌卻似乎的確是劉慈欣所獨創的,雖然為了達到這個目的,有些情節的設定確乎有些刻意,或許這就是作者所謂的“最離奇最不可思議的意境”。

最後一點,這篇小說受魯迅作品影響明顯,故事的雙線結構明顯有模仿魯迅小說《藥》的痕跡。而主人公的清醒操守與村民的愚昧麻木之間的衝突,以及小說結尾用粉筆寫著“李老師之墓”的石板,與《藥》中夏瑜和小栓的關係,夏瑜墓上的花環都有異曲同工之妙。小說中也提及了魯迅全集和《狂人日記》,並引用了魯迅著名的《吶喊》自序中關於鐵屋的文字。主人公鄉村教師之於麻木的村民正如革命者夏瑜之於愚昧的看客的關係一般,從這個意義上來說,作者通過小說也同時致敬了自己的文學偶像。因此,也正如作者說的那樣:“這篇小說同我以前的作品相比有一些變化,主要是不那麼‘硬’了”。

正是這種“軟”使得《鄉村教師》在科幻的外衣下具有了更多的人文關懷,讓人讀之落淚,並更多地關注於農村教育和鄉村教師生存的現狀,我想這應該也是劉慈欣創作這篇具有強烈現實主義色彩的科幻小說的重要目的。

鄉村教師讀後感篇7

這是我第一次讀先生的文章。前有《三體》橫空出世,一掃科幻貧瘠。後有《流浪地球》深受好評,翻新諾亞方舟新認知。但我只是道聽途說,並未切身感知。

初見題目,還很好奇,精於科幻大作的劉慈欣會如何寫鄉村教師呢。出於職業習慣,有預定的猜想,剛開始覺得這兩者會如何聯絡,宇宙星球與小鄉村之間該如何連線?後來,大致也猜到了結局。

但,不得不佩服先生這天馬行空的想象,燦爛星空,無比絢爛,卻也不是子虛烏有,是有理論支撐的。作為一名文科生,表示看著也沒有很大壓力,而是引起一些好奇,關於另一個領域。

而我最大的感受,是關於教師的解讀。蠟燭,蠟炬成灰淚始幹,奉獻自我,窮盡自我,照亮學子,照亮未來的希望。以這作為比喻。並沒有新意,但其在燃盡之後卻於無形之中拯救了孩子的生命,改變了地球的命運。這是這裡的新意。

牛頓定律,是地球與宇宙的關聯,而老師是打通該領域的紐帶。文明的孤獨程序。雖漫長,但可畏,可期待。

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教師的作用,不言而喻,但尊師重道又有多少人能夠做到。教師的職業不同於其他,除了腦力體力勞動,更在於對心靈的塑造對精神文明的傳承。大多數對教師的尊重只在口頭而並非實際行動。

民辦教師這種類似的現狀也還沒有得到合理解決。“感動中國十大人物”之一的鄉村教師,事蹟令人感動,但更是心酸。希望教育不是老師耗盡自己,點亮孩子的未來;而是相互促進,共同進步。教師甘願成為一張弓,將學生射向成功的彼岸。但若能帶動學生進入知識殿堂的`同時,教師自身也得到了提升,那該有多好。

教師的使命感,對文化的傳承與延續,對這個世界,地球之外的宇宙進行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