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熱點 > 心得體會

關於《做最好的老師》讀後感範文最新

好的教師在面對不同學生時都是從容的,都是一視同仁的,那麼相關的讀後感該如何寫呢?以下是本站小編和大家分享的關於《做最好的老師》讀後感範文最新,以供參考。

關於《做最好的老師》讀後感範文最新
關於《做最好的老師》讀後感範文最新

歌德這樣說:“讀一本好書,就是和許多高尚的人對話。”最近在閒暇之餘,我認真閱讀了李鎮西老師的《做最好的老師》。在閱讀中,時時會被李鎮西老師充滿智慧和哲理的語言所打動。給我很多收穫,帶給我教學上許多推薦,在原先教學中的許多疑慮一下煙消雲散。

在十多年的執教生涯中,我有幸聽過很多大師級教師的精彩講課,課堂中的每一位學生都受到了老師的關注、欣賞和鼓勵,因此每個孩子都興致高昂,用心活躍。當時我想,能如此善於發掘孩子們的潛力,欣賞和激勵孩子們,如此平易親切,如此的有創意,如此富於激情而又執著的老師,學生能不喜歡他嗎!能不學好他的課嗎!

前不久,我看了一部法國的電影《放牛班的春天》很受啟發,電影講述的是一群住在號稱“池塘底”教養所的問題兒童和新來的老師的故事,他們在新老師馬修的引導下,把原先整天尋釁鬧事的問題兒童組成了一個合唱團,在音樂的薰陶和新老師耐心的堅持下,重拾自信,並懂得感激,從而對未來充滿期望的這樣一個故事。我教學工作已經十多年頭,這期間有很多的困惑都源自“心態問題”——究竟應與學生持續一種怎樣的關係,在應對學生時如何擺正自己的心態。我想,只有處理好了這個問題,教學才能變得從容,教育學生時才能處事不驚。《放牛班的春天》的主人公馬修老師做得很好:他從來不會因為哪一個學生“名聲不好”就看輕他,相反,他認為每一個學生都有自己的潛力。

閱讀李鎮西老師的《做最好的老師》一書,我又有新的收穫。李老師是蘇霍姆林斯基的追隨者,他在書中極力強調“沒有愛,便沒有教育”,“在教師素質的諸多因素中,對學生的奉獻之心,理解之心,平等之心,職責之心等教師非智力因素是第一位的”。他說我們教育物件的心靈絕不是一塊不毛之地,而是一片已經生長著完美思想道德萌芽的肥沃的田地。因此,教師的職責首先在於發現並扶正學生心靈土壤中的每一株幼芽,讓它不斷壯大,使缺點的雜草最後無立足之地。如果我們用成人的冷漠去對待孩子的真誠,那麼一切“語重心長”的教育都無濟於事。對於那些讓人頭疼的孩子李老師用“科研”的眼光去看,把教育上遇到的每一個難題,如班群眾建設呀!"後進生”轉化呀,早戀呀,作弊呀等等,都當作科研課題來對待,把每一個"難教兒童"都當作研究物件,心態就平靜了,教育也從容了。當然,李老師也認為教育並不是有了愛就有了一切,教育之愛絕不是遷就縱容學生,絕不是放下嚴格要求和嚴肅的紀律。教育中真正的愛,意味著對學生的成長以至未來一生的負責。因此這種愛必然包含著對學生的嚴格要求,乃至必要的合理懲罰。總之,“愛”,“理解”,“尊重”,“平等”與“職責”在李老師身上體現得淋漓盡致,這正是教師的氣度,

教師的魅力。

最好的老師,他們的人格,學識,潛力乃至天賦,我是永遠無法比的,但我能夠和自己比,也就是用這天的工作與昨日的工作相比,一日三省——我這天備課是不是比昨日更認真,更貼近學生,更適合我的學生,我這天在課堂上的發揮是不是比昨日更精彩,我這天處理突發事件是不是比昨日更機智,這天我組織的活動是不是比昨日更搞笑,我這天幫忙“後進生”是不是比昨日更細心,我這天駕馭課堂的智慧是不是比昨日更靈活,我這天所進行的教育反思是不是比昨日更深刻,這天我應對學生的教育教學推薦或意見是不是比昨日更虛心,我這天聽到各種“不理解”後是不是比昨日更冷靜每一天……都不是最好,甚至每一天都有遺憾,但每一天都這樣自己和自己比,堅持不懈,我就不斷地向“最好的老師”的境界靠近。

“不是槌的打擊,乃是水的載歌載舞,使鵝卵石臻於完美。”

關於《做最好的老師》讀後感範文最新

最近,讀了一本教育專著,名為《做最好的老師》,我不由地思考,老師和學生究竟就應持續一種怎樣的關係才最有益於學生的成長?我想,只有處理好了這個問題,教學才能變得從容,教育學生時才能處事不驚。看了李鎮西老師的《做最好的老師》一書,我的收穫極大。

什麼樣的老師才是最好的老師呢?用李鎮西老師的話說,“最好”就是“更好”,雖然這個“最好”永遠達不到,但一個一個的“更好”,便匯成了一個人一生的“最好”。“做最好的自己”,強調的是自己和自己比,昨日的自己和這天的自己比,不斷地超越自己——我這天備課是不是比昨日更認真?我這天上課是不是比昨日更精彩?我這天找學生談心是不是比昨日更誠懇?我這天處理突發事件是不是比昨日更機智……”他說:“每一天都不是最好,甚至每一天都有遺憾,但每一天都這樣自己和自己比,堅持不懈,我便不斷地向‘最好的教師’的境界靠攏。”看到那裡,我想到了自己,說實話,我對自己的某些方面是缺乏信心的,總覺得自己不管怎樣努力都是無濟於事的,李老師的話使我受到了啟發,也增強了信心,只要我爭取每一天多讀些書,每一天都有點進步,每一天都做得更好,每一天都比前一天有進步,我想我必須會有很大的提高。

李老師是蘇霍姆林斯基的追隨者,他在書中極力強調“沒有愛,便沒有教育”,“在教師素質的諸多因素中,對學生的奉獻之心、理解之心、平等之心、職責之心等教師非智力因素是第一位的”。對於那些讓人頭疼的孩子李老師用“科研”的眼光去看,把教育上遇到的每一個難題,都當作科研課題來對待,把每一個“難教兒童”都當作研究物件,心態就平靜了,教育也從容了。當然,李老師也認為教育並不是有了愛就有了一切,教育之愛絕不是遷就縱容學生,絕不是放下嚴格要求和嚴肅的紀律。教育中真正的愛,意味著對學生的成長以至未來一生的負責,因此這種愛必然包含著對學生的嚴格要求,乃至必要的合理懲罰。總之,“愛”、“理解”、“尊重”、“平等”與“職責”在李老師身上體現得淋漓盡致,這正是教師的氣度,教師的魅力。

李鎮西老師說,“童心是師愛的源泉”,我要說的是,你如果真要想和學生相處,你就不要老師拿著大人的思想來衡量這幫孩子,畢竟他們還不是大人。他們的思維有時還很幼稚,還會做錯很多事。所以有人說,你要允許學生去犯錯,犯了錯允許他去改正,這樣學生才能在曲折中成長。有時,我們教育者就會犯這樣的錯誤,絕對不允許學生犯錯,上課遲到了,做錯事情了,違犯紀律了,不戴紅領巾扣分了等等。這樣恰恰相反,學生會因為你要求太嚴而產生牴觸情緒,就像學生牴觸其父母一樣,你不要說你是為他們好,其實有哪位家長不是為自己的孩子好?但是他們的孩子還是有很大的牴觸情緒,原因在於,其實孩子不光是你的孩子,他更多的是以一個人的形式存在的,因此,你要把他當人看,是人都會犯錯,你不能強迫他們按照你自己的意願來做,有時甚至我們就應允許他犯錯,因為犯錯是為了下次不犯錯。

李鎮西老師說,其實老師的尊嚴是學生給的,剛開始看時,不大明白是什麼意思,看後明白了。在我們的教育教學過程中,很容易與學生髮生衝突或矛盾!比如說學生不交作業了,學生上課總是違犯課堂紀律了,等等,反正是隨處可見,有時,我們批評一下就算了,但是有時,可能會批評的嚴重一點,這個時候,老師的尊嚴顯示出來了,其實這個時候,如果老師控制不好,會在學生面前把自己的尊嚴喪失掉。有時,學生犯錯了,我會在班裡發脾氣,狠狠的在班裡批評,這個時候,氣氛就應說很嚴肅的,很緊張的,但是等我罵完了,靜下心來卻發現,其實我的一頓亂髮脾氣卻一點作用都沒有,甚至有些學生告訴我,老師你在發脾氣的時候,我們有的同學還在偷偷的樂呢!事實上,老師的尊嚴已經隨著威嚴的喪失而喪失了。學生告訴我,老師,其實,我們自己也不想犯錯啊,只是有時不留意出了錯。就是因為我沒有容許學生犯錯,結果卻失去了在學生心目中的信賴和威嚴,學生告訴我,老師,其實有時我們犯錯了,心裡覺得是對不住你的,但是你一批評我們,我們就有了反叛!換句話說,老師的尊嚴就在你的大發脾氣中喪失了。

《做最好的老師》這本書中最吸引我,讓我看得最入迷的是《走出教育誤區》這一章讓我明白,教育無“小事”,所謂的“小事”,只是站在我們成人的角度來看問題的,如果站在孩子的角度看,那就是“天大的事”!個性是對於低年級的孩子,他們的年齡小,心靈比較脆弱,對老師也更信任、更有依靠感。在他們的心中,老師更是神聖無比的,不允許有絲毫玷汙的。教育,需要我們常常站在兒童的角度看問題,所謂的“理解兒童”,不是站在成人的角度去理解,而是以兒童的心去理解兒童的心。

總之,浮躁的心、生硬的態度,永遠也不可能換來心與心真誠的溝通,我會多試著從孩子的角度思考問題,用“學生的眼光”看待,用“學生的情感”體驗,像李老師那樣,用真心、愛心、誠心、耐心,換來孩子們純真的笑容,贏得孩子們的尊敬和愛戴。

關於《做最好的老師》讀後感範文最新

近日,我讀了李鎮西老師的《做最好的老師》一書,感觸很深。這本書是李老師25年教育教學思想和智慧的精華集粹,全方位地闡述了李老師的教育觀、學生觀、班級管理、思想工作、心理教育以及語文教學的理念與實踐。李老師把他的教育思想、教育機智、教育技巧與教育情感融為一體。語言樸實而富有詩意,形象而充滿激情。讀著書,讓人不禁為之激動、讚歎、折服!

李鎮西老師在書中提到做最好的老師必須具備童心、愛心、責任心,具有專家、思想家、心理學家的情懷,需要自己不停地實踐、不停地閱讀、不停地思考、不停地寫作,每天上好一堂課、找一位學生談心或書面交流、思考一個教育或社會問題、讀書不少於一萬字、寫一篇教育日記等要求。

名師的成長經歷,讓我看到了差距在哪裡;名師的經驗體會,開啟了我智慧之門;名師的獨到見解,引發起我的認識與反思。

啟示一:童心是師愛的源泉

李老師提出教育者是否擁有一顆童心,對教育至關重要。教師的童心意味著懷有兒童般的情感,能夠自然地與學生“一同哭泣,一同歡笑”的教師無疑會被學生視為知心朋友,贏得學生的心靈。教師的童心意味著擁有兒童般的興趣,教師的職業要求我們應該在任何方面都與學生有著共同的興趣愛好,多一種與學生共同的興趣愛好,你便多了一條通往學生心靈深處的途徑,他們會不知不覺地把老師當作朋友。在與學生嬉笑遊戲時,教師越是往掉自己的“尊嚴”,學生越會對老師油然而生親切之情——而這正是教育成功的起點。

想當年,自己剛剛踏上工作崗位,那時的我熱情滿懷,立志做一名學生喜歡的好老師,上課激情飛揚,下課跟著他們一起做遊戲。休息天,我會帶他們到我家玩,去大明湖公園拍照、划船。在他們生日時,我也不忘送上一張小書籤,那時,每個孩子收到禮物是那麼開心。當我聲音嘶啞的時候,孩子們偷偷地將“金嗓子”放在講臺上。多麼純真的孩子們,我用童心換來了孩子的童心,換來了學生對老師的愛,那一刻,我是那麼的幸福。而現在,隨著時間的推移,我已好久沒寫祝福語給學生,也沒再帶學生去我家玩,也沒……而學生也早已不稀罕這種小卡片了,他們對於我,的則是一份敬重!

啟示二:沒有愛,便沒有教育

李老師深深打動我的一個重要原因,便是他始終如一和學生進行心與心的交流。“愛”是李鎮西老師永恆的教育理念,他可以和孩子一起過年,一起玩雪、拼字照相,真正融入學生生活,在一次次的“師愛”理解中留下了精彩的生命瞬間。在沒有讀李老師的書之前,我曾那麼地自信自己是“愛”學生的。讀完這書我捫心自問,我愛每一位學生嗎?我對學生的“愛”真的是無怨無悔嗎?我暗下決心,一定要改變自己過去的教育方法。當學生犯錯時,要努力控制自己的情緒,心平氣和地瞭解學生犯錯的原因,站在學生的角度思考問題。李老師讓我對熱愛學生的愛有了全新而深刻的理解

愛,不單單是欣賞優秀的學生,而是“懷著一種責任把欣賞與期待投向每一個學生”。

愛,“不應是居高臨下的‘平易近人’,而是發自肺腑的對朋友的愛”。

愛,不應是對學生的錯誤嚴加追究,而是“博大的胸襟”“對學生的寬容”。

愛,也不應是對學生的縱容,而是“必然包含著對學生的嚴格要求,乃至必要的合理的懲罰”。

愛,不只是關心學生的學習、生活、身體,而是要“善於走進學生的情感世界”“理解學生的精神世界”“學會用他們的思想感情投入生活,和學生一起憂傷、一起欣喜”。

愛,不僅僅是隻對自己所教的這幾年負責,而是“對學生的成長以至未來一生的負責”。

愛,“不僅僅是對自己所直接教的學生的愛,還包括所有——外班的、其他年級的、甚至外校的學生的愛”。

愛,不是用一顆成年人的心去包容一顆顆童心,而是“需要一顆童心”,用童心去碰撞童心。

愛就是“一份純真,一份莊嚴,一份責任感”,就是民主,就是平等,就是把“童年還給童年”,就是為學生的‘美麗人生’奠定美好的開端。只有這樣的愛,才是真正的愛,只有這樣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