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熱點 > 心得體會

《莎士比亞》的讀後感7篇

撰寫一篇讀後感能夠加強你們對名著思想的分析,當我們讀完一部名著有了啟發的時候一定要及時寫好讀後感,下面是本站小編為您分享的《莎士比亞》的讀後感7篇,感謝您的參閱。

《莎士比亞》的讀後感7篇

《莎士比亞》的讀後感篇1

近期讀完《莎士比亞悲劇集》朱生豪譯本,收錄《羅密歐與朱麗葉》《哈姆雷特》《奧瑟羅》《李爾王》《麥克白》。

先說莎劇給我的總體印象:牛逼。這些故事完全是為了娛樂群眾,有打鬥,有血腥,有浪漫,有幽默,有死亡,集所有熱門梗於一身,並且這些“熱門梗”橫貫歷史,不分民族。在表層的娛樂之下,角色在語言行為中表現的哲理,既體現角色思想,又引人深思。莎翁對於語言的應用也格外考究,莎劇金句頻出,還為英語提供了許多新詞彙。

我其實是第一次讀後三部悲劇。最先讀也讀最多遍的是《哈姆雷特》,初讀在高中時期,人教版語本有選段,因為“生存還是死亡,這是個問題”這句實在太震撼,英原“tbernttbe,thatisaquestin”也朗朗上口。

題外話,近兩年我迷上加里·奧德曼,他在九十年代和蒂姆·羅斯演過《君臣人子小命嗚呼》。導演是湯姆·斯托帕德,也是英國劇作家,這部偏偏是他根據《哈姆雷特》所寫的荒誕劇(劇本英名是rsenrantzandguildensternaredead,是《哈姆雷特》的結尾)。趁著加里剛拿了小金人,如果對《哈姆雷特》、荒誕劇和實力演技派有點興趣,推薦去看。

這部電影的牛逼之處不再多說,說多了怕吹爆螢幕——它其實提供了另一個角度去理解《哈姆雷特》,或者說,理解(莎翁定義的)命運。

談談其他幾部。《羅密歐與朱麗葉》在我眼裡簡直算喜劇,戀人最後死在一處,兩家父母化干戈為玉帛,高中時研究戲劇時讀的。《奧瑟羅》屬於我目不忍視的那類故事,看著太痛苦了,他殺了他妻子——因為深愛,因為妒忌,可他的妻子並沒有背叛他;即使最後得到懲罰,我還是為這個故事本身而痛苦,因為惡人利用的是人性弱點。

?李爾王》中,李爾王同樣有人性的弱點,愛好花言巧語,而不是真實行動;所以他趕走了小女兒,又輕易將權利交給另兩個女兒。我喜歡被兩個女兒驅逐後的李爾王在暴雨中發瘋,他瘋癲時才看清自己,看清世界,從神壇走下,到人間。那一段的力度與痛苦可謂震撼。

?麥克白》據說有不少奇聞。傳言排練《麥克白》的劇組不能直呼麥克白姓名,否則片場就會發生危險意外,彷彿“麥克白”是個被詛咒的名字。在故事中也正是這樣。被三女巫告知命運的麥克白,何嘗不是被詛咒了呢?我感慨的倒不是他自知罪孽深重,被冤魂糾纏,因而瘋癲殘暴;而是麥克白原本很愛他的妻子,第一時間將預言告訴他的妻子,而他真的成為了國王后,他妻子死了,他不過說,“她遲早要死的,總會有聽到這個訊息的一天”。麥克白和他的妻子,為這個王位耗盡了一切。到結尾,這故事只剩下靈魂上的沉重——這就是悲劇了。

《莎士比亞》的讀後感篇2

?哈姆雷特》是莎士比亞悲劇中的代表作品,這個劇本整整被推崇了幾個世紀。它突出地反映了作者的人文主義思想,是一個時代的縮影。就是此刻,我們依然能夠感覺到它的震撼人心。而這震撼不只來源於情節,也不僅僅是出色的文學手法,更重要的是它所體現出來的問題。它在思想資料上到達了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廣度,深刻的揭示出封建末期社會的罪惡與本質特徵,同時,它還提出了一個關於命運的問題。

哈姆雷特是文藝復興時期人文主義者的理想人物。他是王子,按照傳統,是王權的當然繼承者。但是,他的完美前途被顛倒了的時代顛倒了。戲一開頭,作者就展現了一幅醜惡的社會畫面:國家發生宮廷政變,國王被害,陰謀家竊取了王位;王后改嫁;滿朝臣子趨炎附勢等等。世界彷彿到了末日。於是這個王子發出了復仇的吼聲。人們強烈地感受到這是“時代的靈魂”本身在呼喊。哈姆雷特本是個正直、樂觀、有理想的青年,在正常的環境下,他能夠成為一位賢明君主;但是現實的社會迫使他不得不裝瘋賣傻,進行復仇。他是英國那個特定的動盪不安時代的產物。

哈姆雷特是一個英雄形象,他很有心計,在敵強我弱的惡劣狀況下,他敢於針鋒相對地進行鬥爭,他擊破了__王設下的—個個圈套,在每一回合的鬥爭中,哈姆雷特都顯得形象高大。但哈姆雷特決非“完人”,他雖然善於思索,卻優柔寡斷;他雖然受到人民的愛戴,卻並不堅信人民。儘管哈姆雷特有令人欽佩的才能,竭力想除舊佈新,但他總是鬱鬱不樂,遲疑不決,他始終是孤立的。這就註定了他與醜惡同歸於盡的悲慘命運。他是一個巨人型的悲劇。

《莎士比亞》的讀後感篇3

讀了《麥克白》之後,我的心情沉重下來。

?麥克白》寫的是一位叫麥克白的功名顯赫的爵士,為了能登上王位,殺死了國王和好朋友,最後被人殺死的故事。

麥克白功名顯赫,本來獲得許多榮譽,本來能安度一聲,只因為三個女巫的預言,便使得自己落得了悽慘的結局。真是因為他遇見了三個女巫嗎?不,女巫的預言只是一根導火線,真正的原因是他內心的慾望。

女巫說他會成為未來的國王,他便不擇手段地想要成為國王。內心的慾望之火,卻被女巫一句話點燃了。於是,慾望之火愈燒愈烈,最終,玩火自焚,他被自己的慾望殺死了。

麥克白之死,告訴我們一定要控制好自己的慾望。自身的慾望能成為自己積極向上的動力,也能成為懸在頭頂的一把刀。有的人想要升職,想要高官厚祿,便努力奮鬥,最終達到自身的所想;有的人想要金錢,便鋌而走險,去偷、去搶,最終走上一條不歸路。慾望是一把雙刃劍,它可以通過正當的努力和奮鬥來實現,也能通過罪惡的手段予以放任。誰都會有一絲貪婪,都會有一絲邪念。對於這種不好的慾望,我們必須立刻拔除,否則,養虎為患,終為虎害。

我又想起了一件事例:《三國》中關羽之死的一個關鍵因素《便是少了劉備義子——劉封的支援。孟達勸劉封不去支援,因為關羽罵過他。劉封便按兵不動,結果還不是被劉備斬了?劉封何嘗不知他不去支援的惡果?只是孟達一句話,心中的邪念便迅速成長,使他向邪惡妥協。孟達不正如女巫,劉封不正如麥克白嗎 ?

不要讓慾望佔據你的心靈!它能為你提供動力,也能把你推入無底深淵!每個人都會有慾望,但不要讓它佔據你的心靈!不然,麥克白和劉封的舊轍,又將被人重蹈!

不要讓慾望佔據你的心靈!

《莎士比亞》的讀後感篇4

莎士比亞是英國文藝復興時期的大戲劇家、詩人,被稱為“時代的靈魂”。他一生共寫了三十七部詩劇,其中最為著名的是四大悲劇——《哈姆雷特》、《麥克白》、《李爾王》、和《奧賽羅》,而《麥克白》是最短也是最悲慘的一部,講述了一位戰爭英雄在妻子的挑唆下淪為懊悔無及的罪人的故事。

麥克白是莎士比亞筆下“最深刻和最成熟的邪惡形象”,他的性格具有雙重性和複雜性,他的靈魂原本有善與美的一面,然而在野心和慾望的不斷吞噬下,他善良的本性漸漸泯滅,取而代之的是心底不斷滋長的邪惡念頭。他一面作惡,一面恐懼、悔恨,但是野心和慾望佔了上風,最終“正不壓邪”,導致了麥克白悲劇的命運。

?麥克白》情節較為簡單,作者卻不惜濃墨重彩,在據本中使用大量的獨白來刻畫麥克白的心理活動,從而把筆鋒從殘忍的謀殺轉到“誅心”上來,通過對麥克白日夜飽受良心的譴責,身陷痛苦而不能自拔,直至精神失常這一過程的描寫,揭露了人性的醜惡和陰暗,發人深省。莎士比亞善於運用意象烘托劇情。這出悲劇的主導意象是血和黑暗。麥克白在暗殺國王后冷酷而狂妄地說:“大洋裡所有的水,能夠洗淨我手上的血跡嗎?不,恐怕我這一手的血,倒要把一碧無垠的海水染成一片殷虹呢。”整個劇本充沛著主人公內心的恐懼和痛苦,籠罩著黑暗和邪惡。然而光明終歸要衝破黑暗,善終歸要戰勝惡。正義的力量浩浩蕩蕩,最終推翻了暴君的統治。這個故事雖然情節悲慘,但結局卻較作者其他悲劇更讓人看到正義和希望。

莎士比亞運用高超的描寫手法,生動地展現了一個原本尚存善念的人墮落為殺人惡魔的過程。麥克白自己造成了自己的悲劇。每一幕獨白即是他內心的鬥爭,是善與惡的鬥爭,是良心與野心的鬥爭,是理智與慾望的鬥爭。

我們生活在一個充滿誘惑的世界,面對誘惑,我們良心的天平也會左右搖擺,內心相矛盾的兩個“自我”也會鬥爭,我們應該堅持善良的本性,做一個從善的人。

《莎士比亞》的讀後感篇5

?莎士比亞劇集》羅列了莎翁的悲劇,是以劇本的形式來描述的。剛開始時,那些一大串長長的名字讓我難以記住。翻閱著劇本的同時時不時地翻到人物介紹,以便熟悉各人物的之間的聯絡,更熟悉劇情。雖說《羅密歐與朱麗葉》的悲劇愛情響徹全球,但對於他們之間的情感,作身處二十一世紀的我難以理解。羅密歐一直深愛著一位貴族少女,為她的美貌所傾倒,以至於茶不思飯不想,甚至一天見不上就活不下去,他的眼裡再也容不下別人。但是在朱麗葉家族開辦的舞會上,羅密歐就瞄了一眼她,便把先前對他人的深深地愛瞬間轉移了。與朱麗葉青梅竹馬的堂哥遭受羅密歐殺害後,朱麗葉流淚了,但令人費解的是她的淚竟是為了殺了人而遭受流放的羅密歐流的。

雖說羅密歐與朱麗葉的愛情沒能開花便夭折了,他們的愛情卻讓全世界的人為之驚歎,但不知為什麼我翻看之餘我竟沒有同情之感。名著之所以有名,它一定被眾多人認可,應該是幾乎所有的人認可。但是我讀著讀著,反而覺得我印象中的羅朱之愛更美麗,更富魅力。

前些日子看了關於一些讀者看了張愛玲的書籍的感受,之中說道,要讀懂張愛玲,必須讀懂她所處的環境;要讀懂張愛玲,必須讀懂她的生長曆程,看來要讀懂《羅密歐與朱麗葉》必須要懂得中世紀歐洲的文化氛圍;要讀懂《羅密歐與朱麗葉》必須要懂得當時人們的愛情觀;要讀懂《羅密歐與朱麗葉》必須要懂得當時當地人們的觀念,以他們的心態,他們的心境,他們的文化讀他們的愛情。非但如此,要想正確的詮釋莎翁的作品,與百年前的莎翁近距離的接觸,必須對莎翁的人生歷程有個瞭解,對莎翁的個性加以熟悉,對莎翁所處的環境做一剖析,如此讀著,才能感同身受,才能有共鳴。

正如在《哈姆雷特》中,莎士比亞曾借人物之口表達自己的戲劇主張:“自有戲劇以來,它的目的始終是反映自然,顯示善惡的本來面目,給它的時代看一看演變發展的模型。”這是一種現實主義戲劇觀的生動體現。現實的寫照更需要我們對作者著作的背景做一全方位的瞭解。《莎士比亞》等我再次來與你對話。

《莎士比亞》的讀後感篇6

莎士比亞悲劇集裡面包含了麥克白、哈姆雷特、羅密歐與朱麗葉、李爾王四部悲劇。

威廉·莎士比亞歐洲文藝復興時期最偉大的戲劇家和詩人。他的作品,使資產階級人文主義思想表現得最充分,藝術性也最高。

這四大故事寫的是各有千秋,平分秋色。但其中我最喜歡的就是羅密歐與朱麗葉。

羅密歐通過一次宴會認識了朱麗葉並深深愛上了她,兩人兩情相情相悅。很快捷便結為了夫妻,可是後來兩人才知道他沒倆人所處的家族勢同水火。雖然他們知道了這些,但他們現在應經離不開對方了。在好心神父的幫助下,羅密歐逃出了城,不久帕里斯伯爵再次前來求婚。凱普萊特(也就是朱麗葉的父親)非常滿意,命令朱麗葉下星期四就結婚。

這神父給了朱麗葉一瓶藥說和了它之後就會昏迷二十四小時,昏迷的樣子就像死了一般。朱麗葉喝了之後,果然婚禮變成了葬禮,羅密歐以為朱麗葉真的死了,便在她的墳前服下了毒藥,醒來的朱麗葉悲痛欲絕,拔出了羅密歐的佩劍兩人死在了一起。

這個故事的結局很感人,我認為人人應給和平相處,不應因為一點事就不死不休,要不是因為兩個家族的矛盾羅密歐與朱麗葉也不會雙雙死去,所以大家應該和平相處,只有和平相處,世界才會更美好!

《莎士比亞》的讀後感篇7

悲劇,聽起來是一個多麼令人傷感的名詞,自古以來很多人用自己的筆寫出了一部部悲劇集,它們都反映著寫作者對社會和現實的態度。《莎士比亞悲劇集》就是那個時期,他為我們展示出的當時社會的風貌,讓人讀了不得不為書中的人物嘆息,悲哀。

爵士麥克白本來是一個正直的人,當他勝仗回來,女巫預言他將成為國王,但以後的一代代國王卻是他朋友班柯的後代。他將這些話放在心上,起了貪念,與妻子密謀殘害了國王,為了鞏固自己的王位,並狠下毒手,將自己的朋友殺害,他的意志已被慾望摧垮,但他的良心還存在,他總是被惡夢纏身,老是出現幻象,每天都生活在恐懼中,他的妻子因受到良心的遣責而死去,他依然想最後一搏,卻死在了先王的兒子(儲君)的手中,這就讓我們在悲劇中看到人不要太過貪心,以平常心去對待生活,要不然只能自食其果。

李爾王是一個仁厚善良的老國王,有三個女兒,分國土時,因為小女兒真誠說實話而遷怒了國王,一無所有。兩個姐姐用自己的甜言蜜語哄騙了年邁的國王,並在得到國土之後,將自己的父親拋棄。經過種種挫折與磨難,老國王與小女兒死在獄中,他也明白了雖然說的話他不喜歡聽,但出自真心,兩個大女兒用甜言蜜語只能是一種欺騙。陰險的大女兒也最終受到懲罰,正義最終戰勝了邪惡,但善良的人們卻永遠長眠於天堂,他們雖然死去,卻依然為人們紀念。因為他們的正義與善良始終在指導著人們。它告訴了我們做人不僅要明辨是非,作為兒女更應懂得孝,但正義終究要戰勝邪惡,我們要相信真理。

哈姆雷特是以為王子,他有一個善良正直的父親,有一個美麗溫柔的母親,但他醜惡的叔父卻殺死了他的父親,強娶了他的母親,哈姆雷特為了給父親報仇,不得不裝瘋,後來,叔父懷疑,想除掉他,把他逼到英格蘭,想借此殺死他,並設計圈套,致他於死地,善良單純的哈姆勒特上當了,死在毒箭之下,在他升入天堂的那一刻,他用最後的力氣殺死了他的叔父,最後閉上了他的眼睛,哈姆雷了為父報仇,不顧自己的性命,他用自己的生命換來了父親的安息和國家的安寧,人民的穩定,他雖然死了,卻被人們牢記。

悲劇讓我們惋惜,讓人心悸,但悲劇也是一種美,在種種悲歡離合之中,讓我們懂得了更多真善美,也向世人展示了一種悲傷之中更應堅強的信念,也許我們每個人都在扮演者悲劇中的人物,但我們依然感到是如此勇敢,因為我們能夠發現悲劇中自己的影子,並且不斷的去體驗那悲劇中帶給我們的啟示與警告,讓悲劇成為一種沒,我們也許會更加懂得去如何面對它,勇敢地去扮演屬於自己的悲劇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