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熱點 > 心得體會

傅雷家書的讀後感模板8篇

要想寫出抓人眼球的讀後感,最關鍵的還是在於將原作讀得透徹,讀後感其實也是議論文的一種,起草一篇讀後感能夠加強小夥伴們對書上思想的領悟,本站小編今天就為您帶來了傅雷家書的讀後感模板8篇,相信一定會對你有所幫助。

傅雷家書的讀後感模板8篇

傅雷家書的讀後感篇1

偶然機會閱讀到一本名著導讀中《傅雷家書》的選文,我被作家傅雷福那情深意切的語言深深的打動了。

“這種精神消沉的情形,以後還會有的。我是過來人,決不至於大驚小怪,你也不必為此擔心,更不必硬壓在肚裡不告訴我們”,這哪裡像是對異國他鄉長久不能見面的兒子說話,倒更像是對一個近在身前的兒子掏出一顆心來,那質樸的語言中蘊含著一份如山的父愛。我愛不釋手地讀完了節選的這封書信。

然後,我就迫不及待地想進一步認識這位偉大的父親——他是如何通過書信的方式,傳遞出一段跨越千山萬水的深情!

我很快找來《傅雷家書》這本書如飢似渴地讀起來。隨著越來越深入地閱諸,“良師益友”和“多年父子成兄弟”的詞句在我的腦海裡不斷地蹦出來。記得傅聰在克拉可夫舉行的兩場音樂會結束後,面對聽眾熱情的擁抱與高度的讚譽,不禁心潮澎湃,在信中寫道:“能夠使人家對我最愛的祖國產生這種景仰之情,我真覺得幸福。”僅僅是簡單地抒發感情,卻引發了傅雷深切的思考:“赤子孤單了,會創造一個世界。”

傅雷對孩子苦心孤詣的教導態度,也正如傅雷對待其他工作一般,他以高度負責的精神與心力,在對社會、祖國和人類世界儘自己的責任。“永遠保持赤子之心,永遠能夠與普通天下的赤子之心相接相契相抱!”這是對祖國音樂演奏事業的詮釋,是對濃烈的愛國情感的抒發,也是對人生真理的闡明。

讀著那一封封書信,讀著那一句句睿智理性的問候,一幅幅溫馨的畫面如電影鏡頭般在我的眼前閃現。在傅聰二十多年的海外生活中,他經歷了喜怒哀樂、低谷和輝煌,作為父親的傅雷一直用書信的方式和兒子交流,談生活,談音樂,談交友,談愛情,談做人……

萬水乾山也無法阻隔這種陪伴,直至傅雷離開這個世界。其實,他並沒有離開,至少在傅聰心中,至少在喜愛他的讀者心中,他從未離開。那一封封書信給我的震撼如同海上漲起的潮水——洶湧澎湃,經久不息。

這也讓我想到了史鐵生的母親,當兒子遭遇不幸時,當兒子的命運被緊緊地摁在黑暗中時,她承受著常人難以承受的不能說出的痛苦,總是陪伴在兒子的身後,以靜默的方式,以最大的努力陪伴兒子走出人生的低谷。史鐵生終成著名作家,其實,他的每一處車轍裡,都有他母親的腳印,他的每一次眺望,都有一個身影,身影的背後寫著“陪伴”。這又讓我想到了《父親的油菜花》這篇小說,在物質匱乏的年代,面對即將失學的兒子,目不識丁的老父親只能用灌入自己思想的油菜花在兒子激盪的腦海中沉澱,一直激勵和陪伴著兒子的一生。剎那間,我腦海中浮現了瘦弱卻又堅強的父親,他無聲的陪伴,絲絲縷縷,如陽光如雨露,不曾遠離。

然而,在人類社會高速發展的今天,一些父母在陪伴孩子成長的過程中,卻漸漸隱身,以至於缺失。如此,許多孩子在健康成長的人生道路上越走越遠。我想說:只有陪伴才能洞察孩子內心的真正需要,才能及時發現並糾正孩子人生成長軌跡的偏差啊。

願天下的父母兒女們,都來讀一讀《傅雷家書》吧,讓陪伴的溫情,在兩代人之間明亮起來,在我們每一個人的心中,明亮起來。

傅雷家書的讀後感篇2

前段時間為了湊單,買了本《傅雷家書》來看。斷斷續續的看,現在也僅僅看到傅聰剛去波蘭第一年(1954年)的部分內容,大多是在談藝術、談人生。信中流露出的父母對兒子的深情自不必說,傅雷、朱梅馥夫婦二人的品行也自然而然的展現出來。

用正直二字冠在傅雷身上並不為過,從他對他學生畫作的評價中就可以看出一二,他講求藝術中的思想、感情,摒棄形式主義、華而無實。也許正是因為其錚錚傲骨使得其走向最終的自殺。然而,就像年味這些傳統文化正在慢慢變淡一樣,堅守正直、善良、誠信等等這些品質的人也越來越少。我更願意相信,這是一種時代變遷帶來的影響,使得人們不斷的妥協。

在豆瓣上看到一段話,如下:“這個世界上有很多人際之惡,人性之惡,結構之惡,都很惡。但還要一種,是一種深沉的厚重的惡的生態和文化孕育出的世路之惡,民間的厚土之惡,黑惡之惡。一個人如果想做一點事業,或者想做一個好人,特別是體制內的好人,就必須要接觸這種惡,甚至被迫團結這種惡中尚且不惡的部分,否則就做不成事情,就成不了一個“好人”。

也沒有力量。沒有力量,就講不起道理。不要以為好人就是內心乾淨,很多好人,是要捏著鼻子走過惡的花園的。很多人,特別是所謂知識者,什麼都懂,調門最高,但就是做不成任何事情,任何事情交給他,他都能搞砸。就是因為,他們的勇氣和見解,是實驗室裡的勇氣。是文章裡的見解。我不是一個有勇氣的人,但我見過有勇氣敢於挑戰惡世者,大多沒有書裡那麼純粹。”深以為然。想來,傅雷就像這段話中所講的“實驗室裡的勇氣”,只是,傅雷並沒有搞砸,他只是通過終結自己來對抗。

也曾記得一位老師的言論:如果想要推動一些事情,那必須是從內部發起的。這也就意味著,你必須是內部的人。如果想要成為“裡子”,萬花叢中過,片葉不沾身是不太現實的。

在學校的時候,無論自己看起來多麼不值一提的事情,都需要層層蓋章,而且先後順序必須要有:如果前一個章沒有蓋,後面的人是鐵定不會給你蓋的。當時只會暗自嘲笑這種效率低下,現在回想起來卻笑不出來。在錯綜複雜的體制之內,誰都不願意做最後那個“背鍋俠”,擅長甩鍋的人比比皆是。在一個小小的科室,財務也會來上好幾個流程,自己不做財務可能會覺得財務小題大做,可是,自己若真在那個位置上,又怎敢留下一些糊塗賬?

再反問自己,這些能掌控的了嗎?還是書中自有黃金屋:“多想想人生問題,宇宙問題,把個人看得渺小一些,那麼自然會減少患得患失之心,結果身心反而舒泰,工作反而順利!”——《傅雷家書》。

傅雷家書的讀後感篇3

?傅雷家書》是我國著名翻譯家傅雷及其夫人寫給兒子傅聰和傅敏的一本家書集,其中不僅包括了父母對孩子的關愛,也包括了父母寫給兒子關於做人做事的指導。

傅雷說,他寫給兒子的書信有多方面的作用:

一是討論藝術;

著名鋼琴大師--傅聰幼年時就被父親傅雷發現其擁有音樂工作者的素質,這開啟了傅聰的音樂之路,使傅聰的音樂才華得以施展,這為後來傅聰的成就奠定了基礎。傅雷在一九五四年十月十九日夜中寫到自己關於聽到奧艾斯脫拉赫與奧勃林的francksonata的印象,從音量音質等多方面來剖析演奏家的教養與瞭解,並且談論了自己對於這首曲目的感受。繼而聯想到前年傅聰彈奏時的優劣之處,再給予他相應的指導。

二是激發青年人的感想;

“他按照父親的規定,每天上午下午,幾小時幾小時的練習彈琴,有時彈得十分睏倦,手指痠痛,也不敢鬆弛一下,只好勉勉強強地彈下去。但有時卻彈出了神,心頭不知到來了什麼靈感,忽然離開琴譜,奏出自己的調子來。在樓上工作的父親,從琴聲中覺察異樣,從樓梯上輕輕下來。傅聰見父親來了,嚇得什麼似的,連忙又回到琴譜上去。但這一次傅雷並不是來制止的,他叫孩子重複彈奏原來的自度曲,聽了一遍,又聽一遍,並親自用空白五線譜,把曲調記錄下來。說這是一曲很好的創作,還特地給起了一個題目,叫做《春天》。”從此處可以看出傅雷對於傅聰音樂上的教導不止步於傳統樂曲上的演習,更多地是給予他音樂創新的指導與支援。在這方面,父親傅雷對兒子傅聰給予了音樂創作上的肯定,這是傅聰在第一次音樂創作上被父親所認可,這也是他音樂創作路上的一道里程碑。

三、訓練傅聰的文筆和思想;

“他們是先有了佛教思想,佛教情緒,然後求那種色彩來表達他們那種思想與情緒的。你現在卻是倒過來。而且你追求的只是色彩,而你的色彩又沒有感情的根源。受外來美術的影響是免不了的,但必須與一個人的思想感情結合。否則徒襲形貌,只是作別人的奴隸……唯其如此,你雖犯了形式主義的毛病,連形式主義的效果也絲毫產生不出來。在這段話中傅雷講訴自己通過欣賞佛教畫作體悟作者思想的事情,進一步來告誡兒子一個好的作者必須要先有思想和情緒才能賦予你的思想和情緒在你的作品中,這樣才能讓人們感受到你的思想和情緒。若非如此,即使你的作品多麼富麗堂皇,人們也只會覺得你的思想與情緒中充滿俗氣鄉氣。

信中的內容,除了生活瑣事之外,更多的是談論藝術與人生,灌輸一個藝術家應有的高尚情操,讓兒子知道“國家的榮辱、藝術的尊嚴”,做一個“德藝俱備,人格卓越的藝術家”。正如他言“這孩子在藝術修養上確實已經成熟起來了,對這一點我是比較放心的。我擔心的是他身居異國,對祖國實況有所隔閡,埋頭藝術生活,最容易脫離實際,脫離政治,不要在政治上產生任何失誤,受到任何挫折才好”,傅雷不只關心傅聰藝術修養還擔心他對祖國的現況不明,易脫離實際,在政治上產生失誤。

傅雷家書不僅僅是一封家書,它更多地是一個父親對兒子深深的愛意與教導之情。傅雷家書之所以深受廣大群眾喜愛是因為它教人做人做事的指導,再有教導了父母們應當怎樣教育孩子的模板。

傅雷,一個生活在戰亂時期的偉大文藝學者,是當時著名的文學翻譯家、文藝評論家以及美術評論家。在這個為人的背後依舊潛藏著另一段屬於家庭的故事。

?傅雷家書》是傅雷及夫人在兩兒子遠行之後,通過各種通訊方式給孩子傅聰、傅敏所寫的書信,它是一本具有特殊意義的,傅雷曾說,他給兒子寫信有多種作用:一、討論藝術;二、激發青年人的感想;三、訓練傅聰的文筆和思想;四、做一面忠實“鏡子”。在書信中體現了一對父母對兒子苦心孤詣、嘔心瀝血的教育,把一個藝術家應有的高尚情操在那一字一句中灌輸給了下一代,讓兒子知道“國家的榮辱,藝術的尊嚴”,做一個“德藝具備,人格卓越的藝術家。”信中除了生活中一些瑣碎小事,也處處映射出了一個父親在用自己的經歷現身說法,教會一個年輕人應如何做人,應如何對待生活的問題,教導著自己的兒子待人要謙虛,做事要嚴謹,禮儀要得體,遇困境不氣餒,獲大獎不驕傲;要有國家和民族的榮辱感,要有藝術、人格的尊嚴。

而面對這樣一本字裡行間都流露出拳拳愛子之心的書籍,為人子弟的我們又該作何感想呢?

人的自愛其子,是一種自然規律,但我們又怎能將它視為一種理所應當呢,父母的字字句句都充滿了對兒女滿心的期待,期待他們的健康成長,期待他們的正直做人,期待他們的一帆風順,而我們卻將其視為囉嗦,進而便將其拋之腦後,正如傅雷在書中寫到:“長篇累牘地給你寫信,不是空嘮叨,不是莫名其妙,而是有好幾種作用的。第一,我的確把你當做一個討論藝術、討論音樂的對手;第二,極想激發你一些年輕人的想法,讓我做父親的得到些新鮮養料,同時也可以傳佈給別的青年。第三,借通訊訓練你的不但是文筆,尤其是你的思想;第四,我想時時刻刻隨處給你做個警鐘,不論是在做人方面,還是在其他方面。”就是這樣的一字一句,就足以讓我們做兒女的終身都難以報答.。

而今社會卻充斥著種種道德的滑坡,人情的冷淡;面對無數孤寡老人,我們漠視;面對身躺血泊的孩子,我們淡然;甚至是面對我們最親的人流落,我們依舊的無視。面對這種種的情況,我們是否應該反思呢?

傅雷利用那恰到好處的語言,寫出了天下千千萬萬的父母想對兒女說的話,利用這一字一句編織著父母與孩子溝通的橋樑。希望它可以帶給更多的人更多的溫暖,可以給我們點燃一盞明燈,照亮道德黑暗的前程,讓迷途的人 兒歸返。

這是一部優秀的教育篇,是一部最好的藝術學徒修養讀物。

每個人都體會過父母的慈子和教誨。當我讀著這本家書,感到的是一種另一番教誨,我似乎找到了另外一種父母之子,這也是大多數子女所體會不到的。這也許是這十年對她子慕不減的原因吧。是那一封封家書,就象一次次珍貴的談心,拉近了我們的距離,我像一個乖孩子在感受著,聆聽著,用心銘記著。傅雷是我國著名文學翻譯家、文藝評論家,他是一個博學,睿智,正直的學者,極富個性。母親朱梅馥是一個具有東方文化素養,又經西方文化洗禮,既溫厚善良,又端莊賢淑的東方女性。

父親傅雷對當今中外的文學、音樂、繪畫、涉獵廣泛,研究精深,個人的文化修養極高。而他培養的物件又是從小接受良好的家庭教育,終於成長為國際大師的兒子傅聰。他深刻懂得,藝術即使是像鋼琴演奏也需要嚴格的技術因素,但絕不是“手藝”,而是全身心、全人格的體現。他教育兒子說:“我始終認為弄學問也好,弄藝術也好,頂要緊的是“人”,要把一個“人”’儘量發展,沒成為藝術家之前,先要學做人,否則,那種某某家無論如何高明,也不會對人類有多大的貢獻。一個純粹投身藝術的人,他除了藝術和個人的人格,》》已別無所求。

讀了《傅雷家書》之後,真為傅雷先生對人生的如此認真和對子女的如此關愛而感動萬分。家書中大到事業人生藝術,小到吃飯穿衣花錢,事無鉅細,無不關懷備至。為人父母的可以從中學習到教育子女的方法,學藝術的特別是學鋼琴的可以從中學習提高技藝的方法,對解放初期至文革這段歷史感興趣的朋友也能從傅雷這位當事人的描述中得到一些瞭解,而此書中對我印象最深的是加強個人修養。從家信的話語中看出傅雷是一位對自己要求極嚴格的人,有些方面甚至有些刻薄自己的味道,傅雷讓兒子立下的三個原則:不說對不起祖國的話、不做對不起祖國的事、不入他國籍。愛子教子的精神令人感動。

有人認為書信是最為真切、自然和誠實的文字。是啊,因為寫下的一切文字都是即時即刻的內心所想,思想到哪裡,文字就到哪裡。給親人寫信更是如此,而且是他敢於剖析自己,在子女面前承認錯誤,從自身的經歷中給出經驗和教訓。所以,我想讀傅雷家書我們讀到的應該就是傅雷自己吧。傅雷在子女的教育上也是因材施教的,在對傅聰音樂上的教育上,原先是強調技巧、而後反覆要他能真正領悟作品本身,這也就是凡事多從“為什麼”的角度思考問題,從而看到事物的本質。傅雷在教育子女中自身的思想經歷也在不斷的提高,在傅雷身上我們看到的是中西二種文化融合的思想。高尚的父母培養出成功的兒女。傅雷夫婦一生苦心孤詣,嘔心瀝血培養的兩個孩子,都很有成就。家書中父母的諄諄教誨,孩子與父母的真誠交流,親情溢於字裡行間,給了我強烈的感染啟迪。讓我更加了解父母了這本書不僅是一本教育書,也是一本可以拉近父母與孩子的一本書,讓孩子更瞭解父母,讓父母更瞭解孩子。

傅雷家書的讀後感篇4

作為名人書信代表作中的典範代表,《傅雷家書》無疑曾被千萬人品讀過,也自然會有千百種體會。對我而言,和爸爸共讀此書,也讀出了別樣的味道。

在學術和專業領域,傅雷是神一樣的存在,造詣極深。而透過《傅雷家書》,我"看"到了一個親和、民主、包容,既有大智慧,又有"凡人"情趣的父親。例如,傅雷在給傅聰的信中這樣說到:"長篇累牘地給你寫信,不是空嘮叨,不是莫名其妙的gosip(八卦),而是有好幾種作用的。

第一,我的確把你當做一個討論藝術,討論音樂的對手;

第二,極想激出你一些青年人的感想,讓我做父親得些新鮮養料,同時也可以間接傳佈給別的青年;

第三,借通訊訓練你的——不但是文筆,而尤其是你的思想;

第四,我想時時刻刻,隨處給你做個警鐘,做面‘忠實的鏡子,不論在做人方面,在生活細節方面,在演奏姿態方面"。

傅雷先生的風範,使我深深感到——都說"父子如兄弟"。誠如是,傅雷先生樹立了極好的榜樣。以他的造詣成就,對孩子的教育卻不是居高臨下的"施威",而是耐心細緻的互動"絮叨"。我的爸爸也頗感慨,說作為父母,不可"恃才行凶",雖然在禮儀輩分上有長幼之別,但在思想上要給孩子更多平等、尊重與傾聽。

——都說"父愛如山",我倒覺得父愛更應如海。無論父母多麼望子成龍,都不宜在孩子學業不佳或身心成長等遇到挫折時焦躁斥責。作為父母,不必"恃愛行凶","高山"仰望令兒生畏,孩子期待更多包容、理解、循序引導的"海"之胸懷。這個世界上只有一個"傅雷",我的爸爸雖然不是傅雷那樣的名人,但他對我的培養與期待卻是一樣的深沉厚重……

傅雷家書的讀後感篇5

?傅雷家書》 這是一部最好的藝術學徒修養讀物,這也是一部充滿著父愛的苦心孤詣、嘔心瀝血的教子篇。

傅雷先生是一位嚴謹認真,一絲不苟,對親人和祖國有著無私的愛,有良知、正直、為人坦蕩,秉性剛毅的人。

全書主要收錄了1954年到1966年間傅雷及朱梅馥寫給兩個兒子(主要是長子傅聰)的100多封家信,是翻譯家傅雷對兒子的生活和藝術修養進行悉心指導的家信匯編。傅雷先生以自己深厚的學養、真摯的父愛,對兒子在做人、生活以及藝術修養方面進行了有益的引導。這本書表現出傅雷對兒子的舐犢之情,同時也凝聚著傅雷對祖國深厚的愛。

全書圍繞三個主題來寫:做人、生活、藝術修養。傅雷先生用自己的經歷現身說法,教子有方,做人要謙虛,做事要嚴謹,禮儀要得體,遇困境不氣餒,獲獎時不驕傲。生活中需要勞逸結合,正確理財,正確處理戀愛婚姻等問題。對待藝術要真誠,有藝術尊嚴,有民族榮辱感,做一個“得意具備,人格卓越的藝術家”。

在1960年(19通)的信裡,這一年主要講述傅雷對一些批評家評論兒子音樂作品的看法;傅雷身體日漸衰弱,卻時刻關心兒子;傅雷談論對終身伴侶的`要求,並告誡兒子對待婚姻要忠誠、莊嚴、虔敬以及兒子與彌拉訂婚,傅雷夫婦為之高興,傅雷夫婦希望兒子和彌拉能夠互相尊重,互相照顧,學會理財,一起成長!

傅聰在異國漂流的生活中,從父親的這些書信中吸取了多麼豐富的精神養料,使他在海外孤兒似的處境裡,好像父母仍陪在他的身邊,時時給他指導,鼓勵與鞭策,使他有勇氣與信心,克服困難,戰勝各式各樣的魔障與阻力,踏上自己正當成長的道路。

這些信是傅雷愛的傾注,是父母對子女關懷的見證!

傅雷家書的讀後感篇6

這一次,我讀了《傅雷家書》,這是著名翻譯家傅雷先生寫給親朋好友的信件,其中有一篇學外文的對我幫助很大。

在信中,傅雷先生說,讀外文不能太快,太快了記不牢,將來又要重新來過,犯不上。開頭必須從容不迫,位與格必須要記憶,象應付考試般的臨時強記是沒用的。在這一段話中,傅雷結合了自己學習語言的經驗,告訴我們“欲速則不達”的道理---學習語言時,切勿貪多,貪快。只有每天學習保證有所收穫,日積月累,循序漸進,才能獲得真正的成功。

對於自己的孩子,他還建議把功夫花在語感上。他說外文在國外學更好,所以目前貪多務得也不會有太大的進步的。我覺得這句話一點也沒錯。我到國外旅行的時候,早上一睜開眼睛,聽到的廣播裡的就都是英語;在商場裡,店員說的也是英語;想和別人交談,人家說的都是英語;向別人問路,可別人根本聽不懂中文。漸漸的,在我腦海裡沉睡的記憶被喚醒了,那些我以為已經忘記的單詞,重新展現在了我的眼前。我終於能大致聽懂別人說的話了。在媽媽的鼓勵下,我和別人試著聊起天,後來居然還談到了自己家鄉的美食美景,風俗習慣。這充分證明了傅雷先生說的話,學語言,好的環境必不可少。

我覺得,書信是最真切,自然的文字。思想到哪裡,文字就到哪裡。因此,讀《傅雷家書》,我們讀到的是一顆崇高的心。

傅雷家書的讀後感篇7

這是父親寫給兒子的信,一封封容具了親情。我開始看的時候,心裡甚是喜悅,可以知道鋼琴家的.成才之路,這樣的話可以借鑑到我以後的日子裡。殊不知,傅聰的成才之路充滿了坎坷。他也有喪氣的時候,他也有脾氣暴躁的時候,我之前以為名人都是神人,都是很能藏住自己的內心,這些信還原了一個真實的傅聰,更能走進傅聰的生命。我更看到在他失敗的時候,父親不是安慰,而是指導他,引領他走向正確的方向。有時候,我們失敗了,我們需要的不是安慰,不是眼淚,不是陪伴,而是一條能走出困境的路。

傅聰他比常人幸運,卻又是不幸的。他可以有留學外國的經歷,卻得飽含思鄉思歸之苦。在異國他鄉固然能收到更好的教育,但是也得一個人面對那些苦難。在這樣的狀況下,傅聰是需要人陪伴的。但也許也因為這樣,傅聰才有了3次婚姻。他迫切地需要家庭的溫暖,可是太急太沖動,以至於還沒得及看清是否適合在一起就邁入了婚姻的殿堂,而又迅速地離場。我想說大學,不要因為寂寞而去愛,而去背上那些今後的痛苦,抉擇必須清楚理性,我們也算離家,但大學生要學會自管。

傅雷總是以自己的親身經驗告訴傅聰,他們不像父子,更像朋友。他父親沒有怪過他,那是傅聰自己的選擇,父親只是一個提供建議的人,而不是決定一切的。在適當的年齡講適當的事,從來不會抹殺傅聰的求知慾。當下,我們有時候過於強硬,過於逼迫,孩子們去接受那些他們並不清楚的事情,我們這是在扼殺孩子們的權利。父母的話只是一種建議,而不是硬性指標。

上了大學,我們的獨立性增強,但並不是天高任鳥飛,你就可以無目的地飛翔,忘記歸家的路。即使身在他國的傅聰,還時刻保持與家裡的聯絡,這是傅雷要求的,因為家人總是想要知道你的近況的,你過的一切。在大學的我們,可曾記得,多與家裡聯絡,無論走到哪裡,我們都是孩子,我們都歸屬於家。有家才有一切,家是自己最堅強的後盾。

前面的絕大部分內容都是父親的教誨,夾藏著慈愛,但讓我映象最深刻的是傅雷在1966年寫的信吧。讀到他臨死前的告示,心裡酸酸的,大概是傅雷夫妻雙雙吊死在家裡,那種悽苦吧。這雖然不是傅雷家書的主要內容,但卻撼動我的內心。在那個時候,在那種情況下,傅雷那種不卑不亢的精神,以及看淡生死的氣概。人世間即使仍有他牽掛著的人,他的兒子孫子,但是文革給予人們的傷害是需要血液來洗刷的,是需要鮮血的祭奠喚醒人名的內心。人世太多的可惜,十年的文革,中國太多的文人逝世,寄託於未來,傅雷也是這麼想的,總會有洗冤的一天。

每一個人看傅雷家書都有自己的體會,不同時期看也有不同的想法,和當時的心境也有很大的關係,不管如何,傅雷家書是那個時代留個我們的一筆財富。

傅雷家書的讀後感篇8

人生一世,總是在追尋。尋山間鳥語,見花落花開;尋琴音樂語,感撩撥心絃;尋卷中乾坤,嘆如夢人生。是的,每個人在世上都在苦苦追尋著,可又有多少人回眸看看背後一直支援你追尋的那個人?傅雷,就是這麼一個在他孩子追尋旅途中給予極大幫助的人。《傅雷家書》是傅雷與兒子之間的書信,是傅雷思想的折射。全書無處不體現濃濃的父愛,但在關愛的同時,傅雷不忘給孩子進行音樂、美術、哲學……乃至健康等等全方位的教育。

“把自己的思想寫下來(不管在信中或是用別的方式),比著光在腦中空想是大不同的。寫下來需要正確精密的思想,所以寫在紙上的自我檢討,格外深刻,對自己也印象深刻。”這是傅雷寫給他兒子信中的一句話。傅雷每個月都會給孩子寫信,教導他做人做事,給予他關愛,無不體現他的愛子之心。他的每一封家書都以他嚴謹,細心的態度對待,決不允許其中有一個錯別字,這是他多年來養成的習慣,也是以此來教育遠方的孩子。我們再回首看看這個網路世代,人們彷彿已經和書寫漸行漸遠。雖說網路將人與人之間的距離“縮短”,傳達千言萬語,一個電話便可完成,但這能給人留下多少印象呢?距離雖短了,但隔膜卻多了。

?傅雷家書》既體現了“嚴父慈母”式的中國傳統教育,但同時也包含了西方先進的教育理念。急功近利一直都影響著中國教育,讓為人父母者急於求成。孩子犯了錯,成績退步了,為人父母者誰不著急呢?有的父母可能開展溫柔式教育,但更多可能就是:來,數落一頓再說,嚴重的直接“家法伺候”。教育不是打罵。“一個又一個的筋斗栽過去,只要爬得起來,一定會逐漸攀上高峰,超脫在小我之上。辛酸的眼淚是培養你心靈的酒漿。”這是傅雷在兒子遭遇挫折時所寫的一番。的確,當我們跌倒時,需要的不是冷眼相對,我們需要的是自己勇敢地爬起來,他人的鼓舞只是很少的力量,最終還是取決於自己。畢竟祖國的花朵盛開也需陽光,露水和時間。還沒到花開之時,還是多一分耐心,多一分等待。

傅雷自孩子1954年獨自開始自己的人生旅途,就一直堅持給孩子寫信,直至1966逝世。可能現代很少會有這種事例發生,但父母對孩子的“嘮叨”卻無處不在。“天氣冷了,穿多件衣服。”“外面下雨,出門帶傘。”可能每逢我們看到這些話或者小紙條時,我們總覺得父母太囉嗦了,總把我們當作三歲小孩。的確,我們在父母心中永遠都是不會長大的孩子,時刻需要保護,關愛。當我們平靜看待這些“嘮叨”話時,就能感覺感覺到父母的愛將自己包圍,一件件小事拉近父母與自己的感情,更懂得互相理解與關愛。

拳拳愛子心,溫暖你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