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熱點 > 心得體會

傅雷家書的讀後感推薦8篇

要想寫出抓人眼球的讀後感,最關鍵的還是在於將原作讀得透徹,讀完了一本讓自己愛不釋手的書籍,不然就認真寫一篇讀後感來記錄吧,下面是本站小編為您分享的傅雷家書的讀後感推薦8篇,感謝您的參閱。

傅雷家書的讀後感推薦8篇

傅雷家書的讀後感篇1

傅雷是一位偉大的父親。

在讀《傅雷家書》這本書之前,我從網上了解到傅雷的一個兒子傅聰是鋼琴大師,另一個兒子傅敏是英語特級教師。我不禁感嘆:兩個如此厲害的人那麼他們的家長一定也很厲害。但是,厲害的家長不一定教育出厲害的兒子,而需要很多品質才行。例如要負責,有耐心,而且在教育的同時還要付出很多,比如說時間,體力,腦力等等,而傅雷就是這樣一位偉大的父親。

事實上,不僅僅是傅雷,所有的父親哪個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好呢?也許一些人會常常被父母嘮叨,自己非常非常的煩躁,還在想如果父母不再嘮叨該多好。那你就錯了。父母做的一切還不是為了我們自己嗎?人生是我們自己的事,既然如此,他們為什麼還要費時間費力的幫你管你教導你,你還不一定孝敬他,他也不能得到什麼利益?他們為什麼要做這種費力卻不被你理解的事情?難道他們還不是為了我們自己嗎?為了讓我們的未來更美好,只要看著這些,就足夠了。他們並不期望你長大後報答他,孝敬他,只要能在一個地方默默地看著你發展的更好就足夠了,甚至他們都擔心老了以後會成為你的累贅。如果說孩子是為父母活著,那說明孩子錯了,如果說父母是為孩子活著,我想這句話一定是對的。

我們之所以存在,是父母的力量在支撐。就算你做了什麼錯事,世界上任何人都拋棄你,父母永遠都會等著你,等你轉身,等你回頭。

所以,從今天開始,不要做了錯事責怪父母,不要讓父母為你做完一切你需要做的事,不要和父母頂嘴,不要大聲對父母說話,父母的年紀大了,不要在他說話時提出他的錯誤,不要埋怨父母沒有給你好的一切,因為父母給你的一切就已經是他們的一切。從今天開始,做一個好孩子。還不晚。

傅雷家書的讀後感篇2

假裡讀了《傅雷家書》,感觸頗深。

致力於法國文學的譯介工作的傅雷先生不僅是個著名的翻譯家,還是個嚴厲盡責有一套獨特的教育方式的父親。

家書包含了傅雷先生對祖國的赤子之心,對兒子深摯的愛。家書中強調一個年輕人如何做人,如何對待和麵對生活的問題。傅雷先生以自己的親身經歷現身說法,淳淳教導兒子待人要謙虛,做事要嚴謹,禮儀要得體;遇到困難不退縮不氣餒,取得成就不去沾沾自喜,正如古人云:“勝不驕,敗不餒”。還要有對國家和民族的榮辱感,對藝術對人格的尊嚴,做一個“德藝具備,人格卓越的藝術家”。另外,先生對兒子的日常生活也進行了細緻耐心的教導,譬如,日常生活中勞逸結合,正確理財,正確處理戀愛婚姻等問題,從這本書中,我看到了傅先生雷對孩子的良苦用心,對我日後的工作受益匪淺。

傅雷先生用生動的語言及其深厚的文字功底和藝術修養。洋溢著父子情深,他在教育學生的同時,能夠真正的去理解他們,走進他們的心靈深處,做好一名優秀的領航人,對孩子們淳淳教導循循善誘帶領他們在知識的海洋中翱遊。

?傅雷家書》其中一封家書令我記憶猶新。這封信中由莫扎特樂曲的特點談起藝術,即而得出結論:“藝術不但不能限於感性認識,還不能限於理性認識,必須要進行第三步的感情深入”。之後自然而然地談到了藝術家要有一顆赤子之心,真誠做人的主題,諸如此的循循善誘在書中的字裡行間都可以看到。

正如傅雷先生說的那樣:“真誠是做人的根本”,這本書讓我明白了要真誠做人,真誠待學生,用正確的教育方式循循善誘孜孜不倦地投身教育事業。

傅雷家書的讀後感篇3

每個人都體會過父母的慈子與教誨。當我讀著這本家書,感到的是一種另一番教誨,我似乎找到了另外一種父母之子,這也是大多數子女所體會不到的。那一封封家書,就象一次次珍貴的談心,拉近了我們的距離。

讀了《傅雷家書》之後,真為傅雷先生對人生的如此認真與對子女的如此關愛而感動萬分。家書中大到事業人生藝術,小到吃飯穿衣花錢,事無鉅細,無不關懷備至。為人父母的可以從中學習到教育子女的方法,學藝術的特別是學鋼琴的可以從中學習提高技藝的方法,對解放初期至文革這段歷史感興趣的朋友也能從傅雷這位當事人的描述中得到一些瞭解,而此書中對我印象最深的是加強個人修養。從家信的話語中看出傅雷是一位對自己要求極嚴格的人,有些方面甚至有些刻薄自己的味道,傅雷讓兒子立下的三個原則:不說對不起祖國的話、不做對不起祖國的事、不入他國籍。愛子教子的精神令人感動。

有人認為書信是最為真切、自然與誠實的文字。是啊,因為寫下的一切文字都是即時即刻的內心所想,思想到哪裡,文字就到哪裡。給親人寫信更是如此,而且是他敢於剖析自己,在子女面前承認錯誤,從自身的經歷中給出經驗與教訓。所以,我想讀傅雷家書我們讀到的應該就是傅雷自己吧。傅雷在子女的教育上也是因材施教的,在對傅聰音樂上的教育上,原先是強調技巧、而後反覆要他能真正領悟作品本身,這也就是凡事多從“為什麼”的角度思考問題,從而看到事物的本質。傅雷在教育子女中自身的思想經歷也在不斷的提高,在傅雷身上我們看到的是中西二種文化融合的思想。高尚的父母培養出成功的兒女。傅雷夫婦一生苦心孤詣,嘔心瀝血培養的兩個孩子,都非常有成就。家書中父母的諄諄教誨,孩子與父母的真誠交流,親情溢於字裡行間,給了我強烈的感染啟迪。

讀了傅雷家書後,我懂得了許多,我更瞭解父母了這本書不僅是一本教育書,也是一本可以拉近父母與孩子的一本書,讓孩子更瞭解父母,讓父母更瞭解孩子。

傅雷家書的讀後感篇4

每個人都有生身父母,大都體會過父母的慈愛和教誨。當我讀著這本家書,感到的是一種另一番教誨,不是老師的教導,不是長者的叮囑,而是父母對兒女的關切,是不同於我的父母的關愛,卻不失被細心呵護的感覺,我似乎找到了另外一種父母之愛,這也是大多數子女所體會不到的。這也許是這十年對她愛慕不減的原因吧。是那一封封家書,就象一次次珍貴的談心,拉近了我們的距離,我像一個乖孩子在感受著,聆聽著,用心銘記著。

父親傅雷是一個睿智,博學,正直的學者,年輕時甚至有些暴燥,極富個性。母親朱梅馥是一個具有東方文化素養,又經西方文化洗禮,既端莊賢淑,又溫厚善良的東方女性。

父親傅雷對當今中外的文學、音樂、繪畫、涉獵廣泛,研究精深,個人的文化修養極高。而他培養的物件又是從小接受良好的家庭教育,終於成長為國際大師的兒子傅聰。他深刻懂得,藝術即使是像鋼琴演奏也需要嚴格的技術因素,但絕不是“手藝”,而是全身心、全人格的體現。他教育兒子說:“我始終認為弄學問也好,弄藝術也好,頂要緊的是“人”,要把一個“人”’儘量發展,沒成為藝術家之前,先要學做人,否則,那種某某家無論如何高明,也不會對人類有多大的貢獻。一個純粹投身藝術的人,他除了藝術和個人的人格,已別無所求。

而所謂“人”在傅雷心中又是具體而微的,這不只是一個願望,一個口號。它大到對世界對人類對祖國的忠誠與獻身精神,小到對自己事業的嚴謹,對父母的孝敬,對妻子的理解,對友人的寬容,甚至具體到了一個樂段的處理,一位友人的交往,以至於兒子的言談舉止也都一一告誡“手要垂直,人要立直”都使讀者印象深刻,頗有感言。

母親在那個險惡的年代,在個人安危毫無保障的日子裡,她心繫遠方的兒子和孫子,她剋制著內心的恐懼和痛苦,把堅強、安詳、無微不至的關懷傳送給漂泊異國他鄉的親人。一件為孫兒一針又一針織出來的毛衣,情重如山,她卻為“禮薄”而不安,為了讓兒子在異國感受到家庭的溫馨,她一絲不苟地寫下菜餚的製作程式,惟恐疏漏一個細節。她愛夫愛子,一生為這個家奉獻,然而,她同樣為了不能再忍受的人格尊嚴的踐踏和侮辱,夫妻二人一同將生命融合,邁向永恆,或許更多的是徇情,也算是個結束。然而這個結束卻從沒讓人把他們夫婦倆分開過。

夫婦二人作為中國人的典範,一生苦心孤詣,嘔心瀝血培養兩個兒子成材,大兒子傅聰成為著名的鋼琴大師,小兒子傅敏成為英語特級教師。是他們教兒子先做“人”,後成“家”,在他們的人生的句號中,就用“人”字結束了,一切美好的的回憶不願讓自己屈辱,不願再讓生活中有如此多的自己不能忍受的不愉快。他們寧肯拋棄自己而獲一個解脫,來完成人的詮釋。 他們的死在我心中有了震撼,我不再象年輕時那樣為他們痛楚,只求半個世紀來他們真正的安息。

正是他們嚴格的家教陶冶出一個世界級的藝術大師。正如好友樓適夷面對傅雷對兒子傅聰的家教的過嚴過細卻“不以為然”。然而就是這樣嚴格的家教,才造就了他不俗的一生,並給千千萬萬的父母留下了一面寶鏡,照一照我們給了孩子一些什麼吧?為了孩子我們自己怎樣做事做人?

在書中我們不光看到了一個嚴格的戒子而又親切關愛的父親,同時也看到了父子的共同成長。他的音樂譯著和兒子溝通交流,他把對祖國的發展的關切之情,以及對祖國的熱愛同樣流露給學生,傅雷以高度負責的精神和心力,在對社會祖國和人類世界儘自己的責任。兒子傅聰,在異國漂流生涯中,吸取了多麼豐富的養料,但父親使他在海外孤兒似的處境裡,好像父母仍在他的身邊,時時給他指導、鼓勵和鞭策,使他有勇氣和力量去戰勝各種各樣的魔障和阻力,踏上自己正當成長的道路,通過這些書信,不僅兒子和親人之間,建立了牢固的紐帶,也通過這一條紐帶,也使傅聰與遠離的祖國牢牢地建立了心的結合。後來的事實證明不管國內家庭所受到的殘酷遭遇,不管他自己所蒙受的惡名,他始終沒有背棄他的祖國,不受祖國敵對者多方的威脅利誘,沒有說過或做過有損祖國尊嚴的言行,這就是一個父親對一個兒子的薰陶,這與父親在數萬裡外,給兒子殷切的愛國主義教育是分不開的。時間,距離都不是問題,有心的父母,你那顆不眠的愛子之心,就是不可替代的教科書,人生的加油站。

這種關愛不是意識一個階段,而是伴 父愛而來。這位嚴肅的父親,從來就沒有推卸自己的責任,即使在上海被日本包圍成孤島時,他就把孩子關在家中,而且很早發現在他幼小的身心中,有培養成為音樂工作者的素質,正如他對自己對人對工作對生活各方面都要求嚴肅認真,一絲不苟的精神一樣,對待幼小的孩子一樣,他親自編制教材,給孩子制定日課,一一以作則,親自督促,嚴格執行,他規定孩子怎樣說話,怎樣行動,做什麼,吃什麼,不能有所逾越。他做到了,也一同要求兒子做到了。真乃真父子。我為人間的這一遭父子情驚歎,對,是朋友,是同志。

除了感慨傅雷在創作上甚豐的翻譯作品,驕人的成績,還為他是這樣一個集藝術與生命都美妙地融入自己生命中的一個近乎完美的人。他的生活有規律,人生就是優美的弧線,那留給我們的點點滴滴那樣溫暖每個少年、青年、父母的心。

對待兒子,他說:“我高興的是我有多了一個朋友,兒子變成朋友,世界上有什麼事可以和這種幸福相長的。”而且,他謙虛誠懇地說:“我與兒子的相處中,學得了忍耐,學到了說話的技巧,學到了把感情昇華。教會我們如何和孩子相處,以怎樣的一種姿態交往。”孩子經受痛苦時,他說:“辛酸的眼淚是培養你心靈的酒漿,不經歷尖銳的痛苦的人,不會有深厚博大的同情心”。他不為孩子包辦,而為孩子這種蛻變的過程而高興,並且鼓勵他藝術要有更誠摯的心,“得失成敗盡置之度外,只求竭盡所能,無愧於心。

為了指導兒子把全部精力放在研究學習上,多用理智,少用感情,用堅強的信心,剋制一切的煩惱,他說“藝術是目的,技巧是手段老是隻注意手段的人,必然會忘了他的目的。”

面對現在大學生郵給父母的待寄匯款單,沒有其餘的問候,而這位父親告誡兒子寫信就是強迫你整理思想,也是極好的訓練。在如今是多麼需要啊。

在日常生活中,他告誡兒子“人總得常常強迫自己,不強迫就解決不了問題,最基本的就是要抓緊時間”;“做事要科學化,要徹底”;“在外面世界均勿難為情,被人家隨便多留,才能不打亂事先定好的日程”;“修改小習慣,就等於修改自己的意識與性情”。我覺的就是我們生活中急需解決的問題。

而這樣嚴於律己教子的人,他卻說:“身外之名,只是為社會上一般人所追求,驚歎;對個人本身的渺小與偉大卻沒有相干。孔子說的‘富貴於我如浮雲’,現代的‘名’也屬於精神上‘富貴’之列,智者自甘淡泊,因此我們不因該受羈於貪念和慾望”。對成名成家的兒子不忘人生指南。

而當成年後,兒子面對感情的選擇,他竟也不失時機的幫助:“要找一個雙方缺點各自都能各自認識,各自承認,願意逐漸改,同時能彼此容忍的伴侶(這一點很重要),要找永久的伴侶,也得用理智考慮,勿被感情矇蔽,服人的眼光———結婚就會變,變得你自己都不相信事先要想不到這一著,必遭後來的無窮痛苦。”而當他們成家後,他有叮囑切勿錢在手頭,撒漫使花,越是輕視物質,越需要控制物質。

隨處讀來,有反覆叮嚀,有溫馨提示,有如朋友交心,有的甚至連點重重的著重號,可憐天下父母心,這些如細流般溫潤人心的句句話語,難道只是一般父母意義上的嘮叨,這是千年修來的服氣。翻動著每一頁字字沁人心脾,我的心總能被染的金燦燦的。

隨書還附錄了兒子傅聰,傅敏給父親的信,看來這些信並非一去不復返,並有幸被我們讀者讀到這樣一本好書,比起其餘誡子書更增添幾分民主平等。不幸的是這樣幸福一家被時代過早的拆散,作為一名教育者,一位家長,我力推這本書,或許你從中可以領略的更多,不妨親自拜讀。

傅雷家書的讀後感篇5

——他說的“做人”是那種意思,是“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那樣的人,是在最高意義上做一個精神上有所昇華的人。

——《家書》不過是用文字概括了我從小在父親身邊所感受到的一切。

從古至今,家書都是連通家人的情感橋樑,它有過“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也有過“雁字回時,月滿西樓”的種種典故。《傅雷家書》始於1954年,傅聰——傅雷的長子出國留學波蘭,學習鋼琴演奏。父子倆情深意切的交談,貫穿在一封封家書中。而傅雷的家書中,卻不僅是親人的思念,我讀這本書,更是看到了傅雷一家對藝術的追求,對生活的感悟,對祖國的熱愛……

每個人心中,都暗藏著一個心靈的歸屬,可以在此,發自肺腑的與親人暢談。而從無聲的文字中,我似乎也看到了,不僅僅有傅雷與兒子的深厚溫情,還有一種若有若無的熟悉。

這是一位嚴謹的父親對兒子耐心的指導。幾乎每封信中,都有父子倆對於鋼琴藝術的感悟。傅雷不僅關心兒子練琴的生活,還不斷強調各種曲調的情感,比較不同演奏者的不同。樸實的語句中更體現的是父親對於兒子的關懷,對於藝術的追求。

這是一位偉大的父親對兒子的教育。傅雷將自己的希望寄託在兒子身上,囑咐他堅定立場,待人謙虛,禮儀得體,心懷愛國之情。做一個“德藝兼備,人格卓越的藝術家。”含情脈脈的文字後,是遠隔兩岸的深厚情義。文字本無情,卻承載了愛的溫情,似細水長流,滋潤乾涸的草地。在一個時代的孕育下,傅雷有力而堅決地告訴兒子,告訴我們每一個人“生活中困難重重,我們必須不斷自我改造,向一切傳統,資本主義的,非馬克思主義的思想,感情與習俗做鬥爭,我們必須拋棄所有的人生觀和舊的社會準則。”

傅雷對兒子的關心更多讓我看到了我的生活,我的家庭。沒有分離,沒有書信,但仍有那種熟悉的感覺,那種愛的關懷。父母對於我的幫助,也是無私的,他們教我感恩,細緻,對學習,對生活……家書記錄得,是我的生活,它教會了我懂得於珍惜。

我誕生在了一個與傅雷完全不同的時代,一直以來的幸福團聚讓我們缺少了書信的交談,但那份來自父母細緻的關懷,那些點滴的愛仍然熟悉在我的腦海裡,無論何時,無論愛的表達有什麼不同,從傅雷的家書中,我更看清了這份愛,我會在淡淡的清歡中感受愛,感恩愛。

傅雷家書的讀後感篇6

從古至今,皆說父愛如山。可我卻想,父愛,未嘗不可是那淙淙流水,用那溫情的叮嚀,將我們溫暖環繞。它伴隨著我們,在成長的路上一路奔流。

在我讀過《傅雷家書》一書後,這種思緒又加重了幾分。

“在外倘有任何精神苦悶,也切忽隱瞞,別怕受埋怨。一個人有個大二十幾歲的人代出主意,絕不會壞事……孩子,我真恨不得天天在你身邊,做個監護的好天使,隨時勉勵你,安慰你,勸告你,幫你鋪平將來的路,準備將來的學業和人格。”

這封信修於一九五四年七月底。當時傅雷的兒子傅聰剛剛出國,掀開了他人生的新篇章,開始了自己的藝術生涯。

傅雷曾在外國生活過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對國外的情況有所瞭解。他不僅密切地關注著兒子的動向,還未雨綢繆地對兒子囑託著遭遇不測時的應對方法。他用發自內心的文字,細細叮囑著自己的愛子。

儘管傅雷一家都是書香門第,但他對兒子關心的細緻入微首先從生活開始,洋溢在字裡行間。“你現在住哪裡,食宿是否受招待,零用錢是怎樣的”是父親首先關注的話題。

當然,作為藝術家的傅雷亦很注重兒子精神上的修養。

“你記住一句話:青年人最容易給人一個‘忘恩負義’的印象。其實他是眼睛望著前面,飢渴一般地忙著吸收新東西,並不一定是‘忘恩負義’;但懂得這心理的人很少;你千萬別讓人誤會。”

作為藝術家,傅雷自然閱人無數、閱歷廣播。自己的孩子是什麼樣的性格,沒有人比他更清楚。同時,他也敏銳地意識到,人們對傅聰的評價褒貶不一。在傅聰自認為事業、生活一帆風順的時候,父親用一句叮嚀,敲響兒子心中的警鐘。

“孩子,這些話千萬記住。爸爸最不放心的就是這些。”

讀到這裡,我的眼眶溼潤了。眼前模糊的文字中,浮現出了無比熟悉的畫面。

“八面玲瓏而立於亂世。”酈道元的父親奄奄一息,臥於病榻上告誡兒子。

“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動。”朱自清的父親依依不捨,立於人潮中囑咐兒子。

“作業按時交,上課認真聽講。”我的父親不厭其煩,站在車窗邊叮嚀著我。

讓我們聽聽父輩的叮嚀吧,驀然發現,父愛無處不在。它一直伴隨著我們,在成長的路上一路奔流,從未斷歇。

傅雷家書的讀後感篇7

?傅雷家書》是我國文學藝術翻譯家傅雷夫婦在1954-1966年間寫給孩子們的精選書信集,其中的每一封家書都充滿傅雷先生的拳拳父愛之情,字裡行間流露出一個博學且具有豐富情感的父親對兒子的諄諄教誨、細心引導和健康成長的期待。

在一篇篇清新的文筆中,我們可以感受到父子之間的濃濃親情,一股股暖流不覺已流入心間。傅聰留學海外,雖相隔萬里,但父子間的情感卻緊密相連。傅雷用自己的愛心、關心,傾聽著萬里之外兒子的每一次心跳,幫他排疑解難,助他順利成長,成為兒子人生之路的堅強後盾。

傅雷先生在給傅聰的一封家書中這樣寫道:“長篇累贅地給你寫信,不是空嘮叨,不是莫名其妙的說長道短,而是有好幾種作用的。第一,我的確把你當作一個討論藝術,討論音樂的對手;第二,極想激出你一些青年人的感想,讓我做父親的得些新鮮養料,同時也可以傳佈給別的青年;第三,借通訊訓練你的不但是文筆,而尤其是你的思想;第四,我想時時刻刻隨處給你做個警鐘,做面“忠實的鏡子”。不論在做人方面,在生活細節方面,在藝術修養方面,在演奏姿態方面。”他首先要求兒子先學會如何做人,教導他要謙虛謹慎,做事嚴謹,禮儀得體。困境中不氣餒,成功面前不驕傲。要有國家和民族的榮辱感,做一個“德藝兼備,人格卓越”的藝術家。

傅聰在異國漂流的生活中,從父親的這些書信中汲取了豐富的精神養料,時時鼓勵鞭策自己,使他有勇氣和力量,去戰勝各式各樣的困難。在西方複雜的社會環境中,傅雷靠藝術謀生而不奔走於權貴之門,保持了一個藝術家應有的清白與尊嚴,最終取得非凡的成就。這與傅雷先生在數萬裡之外對他殷切的教育,是分不開的。

可見,傅雷先生是深諳教育之道的。他以自己的行為影響著兒子,以朋友般的平等姿態表達真情,設身處地地為兒子考慮,平等友好的氣氛充溢於父子之間。反觀我們身邊的很多父親,心裡是愛孩子的,但是卻總是以嚴父的形象出現在孩子面前,理論式的教導另孩子反感,父子之間缺少真誠的溝通。而書中傅雷對兒子真誠的愛、深切的愛,傅聰都可以真真切切地感受得到,所以他們父子成了最知心的朋友,這樣的父子之情另人感動。

更另我感動的是傅雷對兒子成長的陪伴。都說陪伴是給孩子最好的禮物,傅雷先生做到了。我們都知道傅雷先生是著名的翻譯家、文藝評論家,一生翻譯30多部作品。可見他的工作是很繁忙的,但是他卻始終關注著孩子的成長,一直陪伴著孩子。即使兒子身在海外,他也用一封封家書始終陪伴著兒子,這樣深沉的父愛另人感動。

讀完《傅雷家書》讓我明白了:在孩子成長的路上,陪伴,是最好的教育。孩子需要的父母是既能溫暖他們,又能讓他們擁有一顆強大的內心,教給他們看待世界的態度,教會他們和世界相處的能力,就像傅雷先生那樣。

傅雷家書的讀後感篇8

整本書瀰漫著一股濃烈的思子之情,這是我這個長期與父母待在一起的人所不能感受的。讀傅雷的信就好像聽一個父親在嘮叨,這個父親把一切都安排得很詳細,告訴自己的孩子你該這樣,你不該這樣。

傅雷是一個在各方面都很出色的翻譯家,文藝評論家。但從他的涓涓話語中,我只知道他是一個普普通通的父親,還有那麼一點像嘮叨的婦女。但他的嘮叨卻不同於一般人的水平,涉及到了許許多多方面。

這些點點滴滴的嘮叨匯成瞭如潺潺清溪般的《傅雷家書》,也培養出了出色的鋼琴詩人傅聰。父親在我們的眼中或許就是一個嚴肅而又高大的形象,但在傅聰的眼中一定不是這樣,傅雷既像傅聰的朋友,又像傅聰的老師,有時傅雷還會向傅聰傾訴自己的煩惱。他們的關係早已超出了父子而已。傅雷給傅聰的信裡這樣說道:“第一,我的確把你當作一個討論藝術,討論音樂的對手;第二,極想激出你一些青年人的感想,讓我做父親的得些新鮮養料,同時也可以間接傳佈給別的青年;第三,借通訊訓練你的不但是文筆,而尤其是你的思想;第四,我想時時刻刻,隨處給你做個警鐘,做面‘忠實的鏡子’,不論在做人方面,在生活細節方面,在藝術修養方面,在演奏姿態方面。”

寫信的,總覺得落了寫些什麼,收信的也總盼著信早點到。寫信的這種感覺真的很好,而我們早已拋棄了這種文藝的辦法。濃濃的親情也被日益發達的網路給沖淡了。

孩子永遠是父母的牽掛,而父母永遠是孩子的避風港。愛,將我們串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