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熱點 > 心得體會

精選關於《我的精神家園》讀後感範文三篇

人的精神家園都是靠自己建設的,開心不開心的我們都要通過自己的方法慢慢接受,你一定要看看王小波的《我的精神家園》,你一定會有很多收穫的,下面是本站小編整理的精選關於《我的精神家園》讀後感範文三篇,供大家參考。

精選關於《我的精神家園》讀後感範文三篇
關於《我的精神家園》讀後感1

有句流行語叫做“男不可不讀王小波,女不可不讀周國平”,還沒讀過周國平的書所以沒有對比,為什麼流行這句話我不清楚。網上查了一下,大概意思就是周的文章比較細膩和感性,王的文章比較機智幽默,所以女生會比較喜歡周的文章,而男生比較喜歡王的文章,也有說“男人要學習王小波的浪漫,女人要學習周國平的理智。”曾經認識一個男生的網名叫做“跪舔王小波”,我問他為什麼那麼喜歡王小波,他大概說王小波的文章比較瀟灑有趣。於是我便上網查了下王小波經典之作,《黃金時代》《白銀時代》《青銅時代》等,百度了下《黃金時代》開始看電子書,看了開頭幾章覺得真是太無聊了,寫的都是什麼呀。於是從此不再讀了。

再次對王小波感興趣在一次公司旅行活動中,由於沒帶書所以找同事借書看,同事帶了一本雜文和一本王小波的《我的精神家園》,然後再次提起了那句流行語“男不可不讀王小波,女不可不讀周國平”,他說他是第二次讀王小波這本書了。於是我借了王小波的書開始讀起來,發現越讀越來勁。《我的精神家園》雜文類的文章比他的小說好看多了,書中他也提到說,有讀者給他打電話叫他別寫小說了,應該寫雜文,因為他的小說不夠正經。看來不止我一個讀者這麼覺得。我之所以覺得《我的精神家園》好看,是因為作者的雜文寫了很多關於生活現象或者一些觀點的看法,很多地方我覺得挺認同挺有啟發的。而且他在討論觀點的時候,運用正推反推、舉例說明等形式,字裡行間有趣且深刻,應該是有受理科生的影響吧,很多地方引用偉大哲學家羅素的話,對問題進行邏輯解讀,讓人看得津津有味。

書中有一章寫他為什麼要寫作的問題。眾所周知,水往低處流、蘋果往地上掉的自然現象,事情總是遵循著本來該有的方向發展,這當然是合理的,所以大多數人做選擇時往往會選擇容易發展的那個方向去靠。但是總有那麼一些人會逆著方向做選擇,例如他舉得例子,明知道登山是又危險又沒什麼實際好處的一件事,總有人要冒險去征服高山;像在美國有些人冒著被聯邦調查局調查的風險支攤賣托洛茨基、格瓦拉、毛主席等人的書;就像他自己本是一名理科生,在他自己看來當時他寫的東西一點也不熱門,不但掙不了錢有時還倒貼一些,但是他為什麼還要選擇寫作。類似這些現象他有趣地比喻成水往山上流、蘋果飛上天的現象。他表示理解這些人的選擇,這些人的選擇沒辦法解釋,畢竟如果所有人都是順流而下,最後總會在低窪的地方彙集,擁擠一起。他還舉了個例子,他認識的一位教授的女兒放著哈佛大學人類學系獎學金不要,自費去一般大學的法律專業,後來法律掙錢比人類學家掙得多,這是舍小利而趨大勢,受小害而避大害。這章內容說的問題能讓我反思到生活中,在做選擇時有時候需要逆向思維,因為人本能是趨利避害的,隨大流是容易的,逆向思維確是需要智慧和勇氣的。突然覺得和投資上很像,順勢而為、物極必反。當然逆向思維是否正確還得看一個人的能力和眼光。

書中還有一章寫有關貧窮的問題。書中提到國外有位研究發展的學者說:貧窮是一種生活方式。意思就是說窮人不單缺錢,就算給他錢了也富不起來。“生活方式像一個曲折漫長的故事,或者像一座使人迷失的迷宮。很不幸的是,任何一種負面的生活都能產生很多亂七八糟的細節,使它變得蠻有趣的。人就在這種趣味中沉淪下去,從根本上忘記了這種生活需要改進。用文化人類學的觀點看,這些細節加在一起就叫作’文化’。”“蕭伯納的《英國佬的另一個島》裡,有一位年輕人這麼說他的窮父親:一輩子都在弄他的那片土、那隻豬,結果自己變成了一片土、一隻豬。”書中的這些話挺有啟示作用的`。就像《窮爸爸富爸爸》這本書說的類似,窮人為錢工作,富人讓錢為自己工作。所以一個人的思維方式真的很重要,曾有人說“讀書無用論“,讀書的實際用處是在於開拓人的思維。

其實最近寫公眾號,我也在思考為什麼我要寫公眾號?比如為什麼選擇去學習跳舞?在有些人看來好像都是吃力不討好,沒什麼實際用處,一不能帶來錢財,二費錢費時費力。而自己為什麼還要去做呢?下次再寫寫原因吧。

關於《我的精神家園》讀後感2

近來,我從圖書館借來了一本王小波的《我的精神家園》,利用空餘時間我已全部讀完。合上的書本後,除了感受到了作者的幽默外,更被作者的精闢所折服。

作為知青出身的王小波,與那個年代的同代人一樣,經歷著無數次的政治運動、上山下鄉,同時也經歷著由此所帶來的家庭不幸、個人的坎坷,精神上的被愚弄,純真的情感被裹讀,但與之俱生的是作者以其獨特的、不停頓的思索與追問,表現著生命的尊嚴和頑強不屈的自由意志。其思想的成熟過程,也就是靠自己的判斷力找尋真知的過程。王小波由此終身保持著對精神自由和理性思索的信念。在這個方面,他與同代人一樣又不一樣,是當代中國知識分子中獨特的一個。

呈現在我們面前的是一道思想的盛宴。以經驗主義和自由主義為其思想淵源,王小波站在平民的視角,用平民的寫作方式,以犀利的批判意識,為我們展示了一個純粹的精神家園,給這個世界帶來了一道閃電,照亮了許多人的心。我們在他的精神家裡中穿行著,感受著他對思想、對自己、對寫作的真誠、徜徉其中,我們分明聽見了他從天堂裡發出的笑聲和他充滿機智妙趣的耳語。

我對自己的要求很低:我活在世上,無非想要明白些道理,遇見些有趣的事。倘能如我願,我的一生就算成功。為此也要去論是非,否則道理不給你明白,有趣的事也不讓你遇到。我開始得太晚了,很可能做不成什麼,但我總得申明我的態度。

實際上,人只要爭得了論是蜚的權力,他就已經不戰而勝了。

王小波,在我心目中,小波是一位浪漫騎士,一位行吟詩人,一位自由思想者。

有人說,在我們這樣的社會中,只出理論家、權威理論的闡釋者和意識形態專家,不出思想家,而在我看來,小波是一個例外,它是一位自由思想家。自由人文主義的立場貫穿在他的整個人格和思想之中。

關於《我的精神家園》讀後感3

一下子讀完了王小波的雜文集《我的精神家園》,我感覺到了他的苦口婆心。他真是很天真,信仰科學,更講道理。我們知道,現在純情的瀟灑的實惠的財經的書有很多,真講道理的書卻是越來越少了。從文章看,他是有資格嬉皮的,但他不肯嬉皮。他講的道理,許多人是知道的但忘記了,許多人也許不認為是道理,他的苦口婆心有人也許認為是別有用心,這時候只好這樣說,他的道理不是對他們講的。我感覺他是在尋找同類,彷彿酒後的頗有古風的談天。——著名評論家陳村文字是一門藝術,正著來橫著去都是一門藝術。

語言也是一門藝術,正著來橫著去也都是一門藝術。在這兩門藝術裡,王小波是個天才,因此他的語言、他的文字有一種未經琢磨的"美",有一種盛氣凌人的"威",有一種寶劍出鞘的"鋒"……他的語言及文字技巧發揮到極限,可以讓你正著進來橫著出去。——著名作家衛捷王小波在世時發在報刊上的文章我就零零星星地讀過,自然很是喜歡。人死了以後,我又將買到的他的雜文集《我的精神家園》再三品讀,集中享受了一下這個文壇怪才無與倫比的運思行文給人帶來的種種絕妙樂趣,會心之處,驚喜莫名,俱妙不可言。我想,面對好文章,一下子患了失語症,只顧浸淫其中,口中讚歎不絕,以至於得意忘形,也許是表達對作者的由衷敬意的最佳方式了。

青年作家陳坪師承王小波博爾赫斯有這樣一個觀點:如果每個國家都由一位作者來代表的話,彷彿每個國家都想由一個與眾不同的人來代表,以補救自己的不足,彌補自己的缺陷。接下來的問題是:中國人的親和力是如此之大,能有人脫穎而出嗎?有的。那就是王小波。雖然他的早逝留下了很大的空白,雖然他的結果是——至今仍未受到廣泛的(特別是文學界的)認同。縱觀《我的精神家園》,看一看小波是如何地與眾不同的:我們大多平庸而不自知,或者只是軟弱的去承受,他卻對平庸的生活有一種狂怒,發誓要從上面飛騰過去並且用他的一生去努力這樣做了;我們大多趨利避害或只是沉默以對,他卻逆流而上,選擇嚴肅寫作,而且直言不諱,視批評文化、社會、藝術為自己的責任;我們大多呆板或以肉麻當有趣,要麼惟恐自己不"貧"、不"痞",他卻在智慧和愛中創造出了一種了不起的有趣,而且顯示了智慧和愛中本應具有但卻被我們遺忘了很久的一種屬性,那就是高貴;我們大多具有一種狡猾的聰明,他的聰明卻是建立在科學的自由、平等和誠實的基礎上,"真理堅硬無比",我覺得這種聰明很可愛,也很必要。所有的所有,也許我們心存嚮往而自己卻做不到。

對於一個喜歡文學的年輕人——我來說,《我的精神家園》中,《社會篇》和《文化篇》讓我明白了許多問題,而《藝術篇》卻為我打開了阿里巴巴的大門。請看《我的師承》,結尾處這樣寫到:"他們的書還在,可以成為學習文學的範本……""他們"指的是王道乾、查良錚等前輩翻譯家。小波這樣寫到:"最好的,還是詩人的譯筆;是他們發現了現代漢語的韻律。沒有這種韻律,就不會有文學。"如此喜歡詩人的譯筆,大約源於他的青少年:"在冥想中長大以後,我開始喜歡詩。我讀了很多的詩,其中有一些是真正的好詩,好詩描述過的事情各不相同,韻律也變化無常,但有一點相同的東西。它有一種水晶般的光輝,彷彿來自星……"文中又說到了傅雷、汝龍先生,這兩位先生倒是名滿天下,雖然他們的譯文集只印了一萬冊卻仍然堆在書店裡賣不完。

也許答案在這裡:契訶夫的藝術是高雅的藝術,是真正的文學,是最樸實也最深奧的文字。它需要的不是獵奇的心靈,而是高雅的趣味。最後,他寫下讓我感動和受益一句話:"提醒現在的年輕人,記住他們的名字,讀他們譯的書,是我的責任。"還有很多、很美妙、很有趣的東西在《我的精神家園》中。有些幽默並不使人發笑,而是使人憂傷。觀卓別林喜劇,有時是要準備一塊揩淚的手帕的:魯迅先生的幽默,亦時時刺得讀者心靈深處隱隱作痛。這是大師的幽默與市井幽默之不同處。市井潑皮被警察捉住,便央求道:"警察大爺,您就把我當個屁給放了吧。"

此等幽默,想象力不可謂不佳,可是除了逗笑,別無其他功能。大師的幽默,常常點到為止,卻是一枚餘味無窮的橄欖,常嚼常新。時下能夠於餘音裡品出幾分深邃內涵的幽默高手所存無幾了,王小波算是一個。可惜45歲上英年早逝。王小遊俠般地在文壇突然出現,又遽然離去,可以理解成天妒英才,也可視之為上帝的幽默。同是混跡於京都文壇,有緣小聚自是情理中事。小波給我印象最深的就是他的幽默,不是王朔那種口若懸河的幽默,相反倒有些沉默寡言,至少在我這個生人面前是這樣。但倘有什麼話題引起了他的興趣,偶爾插言,則必是點石成金的妙句,令人長久不忘。王小波死後出版了雜文集《我的精神家園》,尋來一讀,果然妙趣橫生,令人忍俊不禁。當然他寫的不是相聲,目的亦非逗笑;引人發笑,不過是不經意中的本性流露罷了。他的話題大多涉及文化狀態與知識分子命運,除了文化的處境便是人的處理,這類話題,自然少不了尷尬與苦澀,所以讀王小波雜文,是不能笑笑就了事的。他的幽默為我們展示了一個神祕幽黑的洞口,是淺嘗輒止還是深入其中,就全看我們個人的興趣了。有趣的是,讀王小波的同時,我還在讀李輝,《風雨中的雕像》、《滄桑看雲》等若干長卷都拜讀了。李輝是將王小波涉及的一些問題具象化了,以歷史中的文人作為載體,讀來頗覺滯重和沉悶。

同樣是沉重的母題,王小波選擇了輕鬆詼諧的外殼。王小彼與孿輝,彷彿一枚硬幣的兩面。讀王小波文章常常令我樂不可支,可是當我試圖尋找王小波的幽默例句時,卻一句也找不出來,這才發覺王小坡的幽默並非皮肉上的滑稽與俏皮,而是一種深入骨髓的思維理念。維特根斯坦說:"幽默不是一種心情,而是一種觀察世界的方式。"當世界荒唐時,以一種嚴肅認真的態度對待它同樣是荒唐的,而以一種漫不經心的態度來消解它,便成了智者的最佳選擇,於是就有了幽默。當然,絕對的"漫不經心"是無法做到的,這種幽默,也往往並非全然的消解,而是一種更為巧妙的反抗。在《論戰與道德》中,王小波發現,國人的文化論爭往往"不是爭誰對難錯。而是爭誰好誰壞。一旦爭出了結果,一方的好人身份既定,另一方壞蛋就昭然若揭;好人方對壞蛋方當然還有些話要說,不但要批判,還要揭發",此言不謬。中國至今尚未發育出健全的論爭機制,以及對多元文化的包容心態,而學術論爭一旦涉及道德問題,所謂的平等便只能是痴人說夢了。所以王小波才說:"我現在既不看國產電影,也不看國產電視劇,而且不看—中—國當代作家的小說,比方說,賈先生的《廢》,我就堅決不肯看,生怕看了以後會喜歡——雖然我在效能力上是無懈可擊的。但我深知,不是每個人都像我老婆那樣瞭解我。""現在有很多文人下了海,不再從事文化事業。不管在商界、產業界還是科技界,人們以聰明才智、辛勤勞動來進行競爭。

惟獨在文化界,賭的是人品、愛國心、羞恥心。照我看來,這有點像賭命,甚至比賭命還嚴重。這種危險的遊戲有何獎品?只是一點小小的文名。所以,你不要怪文人下海。"王小波的文化意義也極有可能被一起消解掉。他的《極端體驗》、《沉默的大多數》、《救世情結與白日夢》等篇,均直指現世中的尷尬處,以其特有的智慧與巧思,將世人熟視無睹的呆滯目光啟用。以引起療救的注意,至於那篇《一隻特立獨行的豬》,雖是一篇被笑料包裹的故事,卻不失為一支悲劇性的輓歌。幽默,不僅需要學養與才具,同樣也需要一個良性的氛圍。這種氛圍要求聽者擁有同樣的興趣與機敏,更要一種積極寬容的品評。我不敢說所有人都會喜歡王小波的雜文,正是基於我對後者的懷疑,真正意義上的幽默永遠是一種善意的表達,當王小波調和了他的理智與情感,試圖建立他的公正和諧時,許多人卻將他的機智之語當成粗鄙的攻擊和惡意的玩笑。因而,從魯迅到王小波、文人的幽默常常是一種悲劇性的操作。

諸如果戈理《欽差大臣》、馬克。吐溫《競選州長》、安徒生《皇帝的新衣》這類政治幽默、無不以其民族深厚的幽默傳統為依託,美國電影可以拿總統、議員尋開心,而中國要形成正常的幽默環境,尚需假以時日。許多朋友為王小波這位古道熱腸的文壇怪傑的過早離去黯然神傷,而我,卻分明聽見了他從天堂裡發出的笑聲和他充滿機智妙趣的耳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