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熱點 > 心得體會

關於最新《我的精神家園》讀後感範文

讀一本好書就像在欣賞一件藝術品,也是精神上的一種享受,那麼相關的讀後感該如何寫呢?以下是本站小編和大家分享的關於最新《我的精神家園》讀後感範文,以供參考。

關於最新《我的精神家園》讀後感範文


關於最新《我的精神家園》讀後感範文

有一本書,全是俏皮話,你一看就樂了,樂完了你覺得他怪損的,連你也罵了,接著你就反思了。一邊看,一邊笑,一邊思考…這就是王小波的《我的精神家園》。


這本書,分為文化、藝術、社會三部分,作者以似乎殘酷的坦誠與直率,道出了人們身在其中卻從未考慮過的生活。整本書,黑色幽默無處不在,但慢慢讀來,你會發現,這是使人憂傷的幽默。整本書文字貌似態肆隨意,但卻有著一種內在的嚴肅。此時,我想到了賈平凹,同樣地,在那貌似玩世不恭並且自嘲的表象下,隱藏著冷靜、徹底了悟的大智和無可救藥的真誠。

王小波的幽默並非皮肉上的滑稽與俏皮,而是一種深入骨髓的思維理念。他的幽默為我們展示了一個神祕幽黑的洞口:他揭示社會的眾生相,追蹤靈魂進行拷問,盡顯世相荒誕。以嘲諷的態度揭示環境和自我之間的互不協調而成扭曲、畸形之態,反襯出我們被設定得了無生趣的精神世界和壓抑得失去自我的情狀。

但人之所以為人,是因為有內在的精神生命,也就是通常所說的靈魂。“人活在世上,要明白些道理,遇見些有趣的事。”王小波用他自己獨特的視角、以其生命的碩果來驗證著他的信念:不斷地學習和追求,這才是人生在世最有趣的事。不停頓的思索與追問,這才是宇宙生命的尊嚴、顯現!

唯有這樣,人才是人,不是一樣東西!


關於最新《我的精神家園》讀後感範文


王小波在《我的精神家園》中有<關於“媚雅>一篇雜文,王小波對“媚俗”(指藝術家為了取悅大眾,放棄了藝術的格調)與“媚雅”(指大眾受到某些人的盎惑或者誤導,一味追求藝術的格調,也不問問自己是不是消受得了)進行了比對,重點闡述了“媚雅”。

他回想在美國時,一日去波士頓看朋友。趨車一整天方到朋友家,被朋友邀請去教堂聽免費的高雅音樂會。小波在婉拒不成的情況下,和朋友去了音樂會現場。由於坐在首排正中,他硬撐著聽了兩支曲子,結果是覺得曲子沒鹹沒淡,沒油沒鹽,演奏員在胡吹、胡拉,指揮先生在胡比劃,整個感覺和暈船相仿。中間居然有一段恨不能一頭碰死算了……結論即是布魯納這兩首鳥曲,真是沒勁透了!

欣賞小波的率真和透徹,他沒有因為自己是一個知名作家而豬鼻子插大蔥——裝象。沒有怕別人譏笑他缺乏古典音樂方面的修養而閉口不談。現今社會中,不雅裝雅的人比比皆是,個別演藝明星(當然演藝明星也是人,也不乏具有高功力、高水平人士出現),連整句話都說不好,一手蛛蛛爬的“書法”,愣說自己的愛好是讀書,讀名著、讀經典、讀深奧的古籍……聽音樂、聽古典音樂……真是令人哭笑不得。

如此“媚雅”之舉不提也罷,還不如真實地說說自己喜歡朋友圍爐而坐,喝喝大酒、吹吹小牛來得真實!

看了王小波的“媚雅”談,也不由得想起另一作家說過,如果一本書,無論評價多麼好的書,如果你看不下去,完全可以放下不看,不用強迫自己去迎合。

支援小波的不要故作“媚雅”狀,但辯證地分析,不懷“媚雅”之心,而抱“媚雅”之舉,去嘗試走進高雅藝術的殿堂,學著去聽不同風格的音樂、看各種風情的舞蹈、閱讀興趣之外的書籍,也可能在“媚雅”的驅動下,保不齊真地培養出來了某些文學、藝術修養,那豈不是一件快事!


關於最新《我的精神家園》讀後感範文


如今,《紅樓夢》已被翻拍了許多回,看看電視上鮮豔的畫面,動人的情節,但總覺得少了一些什麼,不禁讓我夢迴紅樓,重回我的精神家園。

依稀記得,當我還是國小生時,抱著《紅樓夢》,看著書上的插圖,津津樂道。總認為林黛玉是個傻姑娘,小心眼,猶是討厭。可曾想,現在我讀起《紅樓夢》來,另有一番滋味,如同身臨其境。

當初我厭煩的林妹妹,現在我不禁打心眼裡喜歡。曾記否,林姑娘隻身進京都時那份膽怯與不安,俏語謔嬌音桃花 黛玉泣殘紅時那份憂愁:一朝春盡紅顏老,花落人亡兩不知。這些隱隱約約浮現腦海,我知道林妹妹乃是美貌與才華的代名詞。她憂鬱,她不開朗,這又如何,人非完美,那溫婉充滿傷感的眼神讓人們訴說她苦難的命運以及他對寶哥哥堅貞不渝的愛戀。又曾記得當生命已經到了盡頭,林妹妹獨守空房,心中充滿了不捨與眷戀,她不得不離開。驚天地,泣鬼神,黛玉香魂依舊。殊不知,當我十年後再次品讀林妹妹時,心中有何觸感,我想有的只是對生命的珍惜,對生活的期待。

《紅樓夢》亦是如此,我常常用心去斟酌何為精神家園。

我讀過名著,讀過小說,也讀過傳記,連一些花邊小文章我也瀏覽過,我不知道它們能否建造我的精神家園。我只知道閒來無趣,信手掂來。

我還記得曾經為了一本書,整日廢寢忘食。我如飢餓似渴的讀著它,於是我的精神世界多了一束陽光,少了一點陰霾。從那一刻起,我打下了家園的地基,接下來要做的事就是往上建造。

王小波在《我的精神家園》裡說過:井底之蛙也擁有一片天空,十三歲的孩子也可以有一片精神家園。這個家園裡外觀不美麗,房間不夠多,沒有庭院,沒有苗圃,但可以有無盡的快樂,無盡的幸福。

我不理解那些文人騷客的精神家園,我也做不到那種爐火純青的境界。但是隨著年齡的增長,閱歷的豐富,我會有新的看法,就如當時我讀《紅樓夢》一樣。

回顧十幾年來的讀書生涯,當年的《水滸傳》《繁星·春水》《唐詩三百首》《史記》等等,我仍覺得那麼親切,它們都是我的家園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是為了更美好的家園,我要不停的加工,如果淪落到屋漏偏逢連夜雨,那就不好了!

精神家園,我的家園!


關於最新《我的精神家園》讀後感範文

我對本文很有感觸。當今社會處於浮躁的氛圍中,精神被物慾所矇蔽,拜金主義已經佔到合情合理更合法的地步。網路充斥著八卦、黃色和暴力。現代社會的美常被視為昔日的醜惡,還美其名曰:審醜視角。

其中很重要的原因之一是速度的迸發。我們的生活節奏日益加快,資訊速傳和交通便利把原有的自然享受磨滅。但是我們的工作學習之繁忙不足以被悠緩的享受所抵消,所以出現了卡拉ok,電視,電腦,網路,psp,mp3……甚至連手機都方便我們“及時行樂”,直到再也離不開速食文學,線上視訊,網頁遊戲……曾幾何時我們已經失去了享受的幸福感。

另一個原因,我認為可以從生理上來闡述。由於現代娛樂設施多以輻射環繞,人的身體機能難免受到影響。輻射的危險度據說可以再來回1米間反覆10萬次後煮熟一顆雞蛋。而人腦作為人身體最脆弱的部分,成為對輻射神經高度敏感的區域。人的心理緊張可能有很大一部分源自於輻射的增加。但是反觀越發不能擺脫高階裝置的社會人,文明人,其實不自覺地加速了精神緊繃,導致衰退。

或許有些駭人聽聞,但是我們必須予以重視,自覺地有意識地讓自己有一定的空間遠離過快發展的新式技術。就好比艾略特所著的《荒原》,如果人類滅亡歸咎於自然的不可抗力,那麼人類的精神毀滅一定是源自人的自殺,而且是上癮般的毒殺。我認為這本書能夠警醒我們青年一代,把握自己的生活,重新獲得幸福的真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