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熱點 > 心得體會

閱讀《狼圖騰》有感

  閱讀《狼圖騰》有感

書中的主人公陳陣是一名北京知青,他自願到內蒙古邊境的額侖草原插隊,長達11年。剛到草原,陳陣就意外的遇到狼群,差點送了命。本站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閱讀《狼圖騰》有感相關資料,提供參考,歡迎參閱。
 

閱讀《狼圖騰》有感

 

讀後感一

1. 要熟悉自己的工作環境

只有像狼一樣熟悉草原,熟悉草原的聲音,才能因勢利導地運用各種戰術來捕獲自己的獵物,躲避敵人的攻擊。狼能利用大雪窩圍捕黃羊群,狼能借白毛風的勢全殲軍馬群,狼能利用地形給小狼崽選擇最安全的洞穴,這些無不是建立在它們對草原環境極其熟悉的基礎上。

畢利格老人指揮的對狼的反擊戰更是經典的利用環境的戰例。老人說:“光憑耳朵還不成,還得靠記性,要聽馬蹄踩的是什麼地,雪底下是草是沙還是碎石頭,我就知道馬走到哪塊地界了。……有時啥味也沒有,就憑耳朵和記性,再黑的天,你阿爸也認識。”試想如果沒有對環境的絕對熟悉,他怎麼可能在黑夜將隊伍帶到準確的地點設伏,也就不可能取得平時“十圍五空”勝算極少的打圍戰的勝利。

我們做工作也必須先沉下心來好好熟悉自己的工作環境,瞭解本行業的行情包括儘可能的瞭解廠家和客戶的資訊,只有知己知彼,方能百戰百勝。如果對工作環境都不熟悉,那即使你能力再強,那也只能“龍遊淺灘遭蝦戲”了。

2. 要有勇氣和血性

身處草原,就會置身於這個巨大的食物鏈中,各種生物都擺脫不了吃或被吃的命運,要想佔據食物鏈上端的有利位置,就必須在殘酷的現實中磨練自己的神經,造就卓越的品質。草原殘酷的生存狀態就是“不是你死,就是我亡”,生存的法則就是“弱肉強食”。

幾千年過去了,草原狼頑強的生活了下來,靠的就是那股血性。

當狼逃生時,它甚至可以咬斷傷腿,刮骨療毒是治傷,而狼是自傷,頗有壯士斷腕的壯烈。當狼襲擊馬群時,它甚至可以選擇最的自殺式打法。當搬遷時,小狼寧願被勒死也不屈從,讓人感慨訓老虎易,訓小狼難。狼與生俱來的血性和傲氣,幫助它們在惡劣的草原環境中生存下來。草原上以前也有老虎等其它動物,之所以只有狼獨存,原因就在於此吧!

商場如戰場,危機四伏,如果沒有應對困難的勇氣,你就很難生存下去。有了勇氣,還要有狼一樣的血性,積極的主動的去迎接挑戰。只有在不斷的面對困難戰勝困難的鬥爭中,人才能進步,才能體會與公司共成長的快樂。

另外還有一點就是,要注意自我性格的開放。草原是個大環境,商場也是個大舞臺。人,就要多一些狼性,多點競爭力、多和別人交流,推掉心中的圍牆,開放一些,這樣我們的進步也才會快一些。

3. 要講究策略

《狼圖騰》很吸引人的地方就在於,它向我們展示了草原狼豐富多彩的殺敵方法。開篇就是一個草原狼圍捕黃羊的大戰役,波瀾壯闊,縱橫捭闔,動靜結合,一氣呵成。真正的作戰時間不過十幾分鍾,但作戰前狼群耐心的`伏擊、精妙的設圍、細緻的觀察,營造了“山雨欲來風滿樓”的壓抑、緊張而又亢奮的氛圍;而作戰時的迅雷不及掩耳、放掉還有戰鬥力的黃羊而擊其餘部的智慧、頗有些卑鄙卻極其實用的狼抓黃羊的絕招,又讓我們拍案叫絕,讚歎不已。這動靜之間,卻將草原狼卓越的智慧、耐性、組織性和紀律性淋漓精緻的表現了出來。

另一個經典的戰例就是草原狼全殲軍馬群了,狼群佔據了天時、地利、人和,自然勝利在握了。天時,借白毛風肆虐的惡劣氣候,發動閃電戰;地利,將馬群往大泡子裡趕,與泡子地形成前後夾擊的態勢;人和,人們頻繁的掏狼崽激怒了母狼、將狼群的黃羊偷走更是斷了狼的退路,狼帶著一腔的仇恨和怨氣作戰,自然格外的凶狠和殘暴。哀兵必勝,古來有證。

讀後感二

用了大半年的時間,終於看完了姜戎的《狼圖騰》。這本書沒有激烈的矛盾衝突,沒有扣人心絃的故事情節,但隨時可以撿起來有滋有味的看,也可以隨時暗暗說一聲“挺有意思”卻丟在一邊。雖然作者用的是第三人稱,但完全可以輕易看出,這就是主人公陳陣在回憶自己的狼情節,在訴說對狼圖騰的敬仰,其中的每一個篇章,每一個篇章中的每一個段落,每一個段落的每一個句子都是用心在寫,富有真情實感,吸引著你去了解鄂倫草原的真實的牧民生活,特別是他們和狼互依互存的淵源,似乎很適合斷斷續續的看。

從這本書中,我瞭解到一個不同於以往想象的簡單綠色的大草原,牧民們豐富的生活習慣在狼這個側面上展開,他們並不像內地人所想象的那樣有豐富的牛羊肉可以享用,他們也計劃生活,珍惜著自己飼養的每一頭牛羊。另外,那裡的牧場也不是碧草千里,源源不斷,他們有專門的冬季草場,夏季草場,以及專門供母羊生仔用的春季草場,草原的生命力其實也很薄弱,有經驗的牧民們長年遷移,驅趕牛羊,保護著他們的生息地。此外,牧民們的生活也不想內地人們想象的那樣充滿詩情畫意,相反,更多的災害和磨難在磨練著他們,狼災,鼠災,白災,旱災,等等,竟然連蚊子在那裡也會成片的湧向人群,牲畜,讓牛羊瘦一圈,牧民無處躲身,形成內地人無法想象的蚊災。這是讓我開闊眼界,覺得新奇有趣的地方。

然而,這也不是作者所要極力推薦的。狼圖騰,也就是狼的精神,團結,謀略,英勇,甚至於孤獨、蒼涼,作者在書中通過很多故事在逐一闡述,抓捕、餵養、訓練小狼,每個故事都充滿感情,親切生動。牧場狩獵,無論是對付黃羊,狼群,旱獺,都讓人覺得場面驚心動魄,智慧這本書,讓我開始欣賞狼,崇拜狼,甚至於想起狼,竟然也有了一點點地親近感。

然而,這些還遠遠不夠。“狼”作為作者所要表現的核心,在這本書中有著絕對重要的地位,甚至於我看到書中的某些篇章都覺得有些牽強,他甚至通過他的經驗和臆想,把人類從猴子開始的進化,把國外古文明的起源都和狼聯絡起來,似乎沒有狼,我們所看到的'這個世界肯定不是現在這個樣子,最起碼得倒退若干年。

然而,作者寫這本書不僅僅是要記錄一樁往事,唏噓一段感情,神話狼的更重要的是他通過對狼圖騰的詳盡介紹,在理性的說明自己關於民族精神的思考。在作者的思考中,一個民族的的性格可以區分為羊性和狼性,由此鑄就了眾多的歷史事實以及故事。這是我所不太喜歡的一些文字,似乎有道理,但總覺得有些勉強。特別是最後的那篇關於國民性的論文幾乎沒有看進去。

應該說這部書給我最大的啟迪是如何學會勇敢。勇敢不是呆在房間裡,被革命英雄人物的傳記燃燒的熱血沸騰,而是要鼓足勇氣把自己拋進狼窩,像狼一樣在惡劣的環境中,為了必需的生存學會冷靜,智慧,團結,迎著曠野裡的寒風,蒼涼伴著悲壯……或者像遊牧民族一樣被狼所圍攻,所磨練,所成就,從而喚醒心底蘊藏的膽識、勇氣,釋放自己心中的狼!否則,總是怯怯懦懦,虛妄地躲閃著卑怯的恐懼,話到嘴邊張不開口,事到臨頭慌亂無主,這都是我所不希望的。

讀後感三

早就聽說《狼圖騰》是一本熱門書,好評如潮,曾引起不小的轟動效應,連續6年蟬聯文學圖書暢銷榜的前十名。於是,帶著對這本書的嚮往,我利用暑期的寶貴時間,把此書匆匆讀完。讀完後,確實給我以很大的震撼,使我受益匪淺。

書中的主人公陳陣是一名北京知青,他自願到內蒙古邊境的額侖草原插隊,長達11年。剛到草原,陳陣就意外的遇到狼群,差點送了命。第一次與狼群的遭遇,使他對蒙古草原狼有一種著了魔的恐懼、敬畏和痴迷。由於草原上的放牧經常受到狼群襲擾,陳陣就跟隨所在牧場的獵手畢利格老人打狼護場。在畢利格老人的引導下,他逐步學會了一些打狼的本領。在與狼不斷地廝殺搏鬥,使陳陣慢慢領教了狼的勇敢、強悍、智慧、狡猾、凶殘、貪婪、狂妄、野心、雄心、耐性、機敏、警覺、體力、耐力等品性,使他不斷認識到狼性中的優越部分,逐漸消除了對狼的成見和憎恨,也逐漸理解了草原民族把狼作為圖騰進行崇拜的文化。在草原,他鑽過狼洞,掏過狼崽,養過小狼,與狼戰鬥過,也與狼纏綿過、患難過,深刻領悟狼和狼的精神對草原民族的重要性。狼在草原上實際統領著一切,站在草原各種錯綜複雜的關係的制高點上。狼和狼的精神深刻地影響著草原民族的生存哲學、生態哲學和精神文化,甚至對中華民族和世界的歷史、文化也產生了深遠影響。

作為一個來自農耕民族、具有儒家思想的知識青年,陳陣在不斷了解狼性和草原文化的同時,也在深刻地反思著自身民族的一些不足。他逐漸領悟到:農耕民族與遊牧民族的民族性格,差別很大。千百年來,佔據正統主導地位的鴻學巨儒,畏狼如虎、憎狼為災,漢文化中存在著太多對狼的誤解與偏見。中國漢族是農耕民族,有著頑固不化而又難以自知的小農意識,崇拜的是主管農業命脈的龍王爺——龍圖騰,只能頂禮膜拜,誠惶誠恐,逆來順受,而骨子裡就怕狼恨狼,難以理解狼圖騰。中國漢人不敢像蒙古人那樣學狼、護狼、拜狼又殺狼。狼圖騰才真能對他們的民族精神和性格,直接產生龍騰狼躍的振奮作用。他感到草原民族不僅在生存智慧和軍事智慧上,剛強勇猛的性格上遠遠強過農耕民族,而且在許多觀念上也遠勝於農耕民族。這些古老的草原邏輯,一下子就抓住了食肉民族與食草民族、幾千年來殺得你死我活的根本。

通過後來的研究,陳陣進一步認識到華夏的農耕文化和華夏民族的國民性,基本弄清“中國病”的病根。他認為“中國病”的病根就在於農耕和農耕性格。中國儒家本質上是一個迎合農耕皇帝和小農的精神體系。農耕土壤,只出皇帝和專制,不出民主和共和,不適競爭和社會進步。過去知識界也有不少人認為中國病的病根是在這裡,但是就是批判得不深不透,還遭遇強烈的抵抗和反批判。他認為,這場關係到中國命運的思想鬥爭,之所以持續了近一個世紀還沒有結束,不僅是因為中國農耕性格的勢力太深厚,還因為批判陣營沒有找到有力的批判武器。對於中國農耕意識的深厚傳統的批判,零敲碎打不行,必須進行歷史的、系統的分析、批判和清算,最關鍵的是必須使用比農耕歷史更悠久、更有生命力、更有戰鬥力的遊牧精神武器。而這種遊牧精神是以強悍的遊牧性格、特別是狼性格為基礎的。

華夏農耕文明的致命缺陷就在於,這種文明內部沒有比階級鬥爭更深層更廣泛的殘酷激烈的生存競爭。可是遊牧文明恰恰相反,遊牧生活內部的生存競爭太殘酷,也太普遍。農耕社會哪有草原這樣不間斷的激烈生存競爭。嚴師出高徒,嚴酷的競爭出強悍的狼群、戰馬和民族。兩種生存環境一對比,兩個民族的性格差異就對比出來了。難怪草原民族一直把自己比作狼,把農耕民族比作羊。“中國病”就是“羊病”,屬於“家畜病”的範疇。

華夏先聖,懷著善良樸素的願望,受到歷史發展階段的限制,力圖實現克己復禮,天下為公的大同理想,以為只要剷除人性中的狼性就能逐步實現這一理想。因此,在性格教化方面,儒家孔學千年淳淳教導:“其為人也,溫柔敦厚”,然而,普天之下牛羊的性格最“溫柔敦厚”,儒家教義具有鮮明崇羊滅狼的農耕性質。到後來的宋明理學那就更極端了,大力鼓吹“存天理,滅人慾”,連正常的人慾都要滅,就不要說消滅人性中存留的獸性狼性了。在農耕民族存在的基礎上,經過千年的教化馴牧,華夏的知識層充滿溫柔敦厚的謙謙君子,華夏下層佈滿了軟弱可欺的良民順民,羊性幾乎成了華夏的國民性。這條道路走得太極端,敦厚的華夏“文明羊”遇上了凶悍的西方“文明狼”,兩種文明相撞,撞翻的當然是羊。所以,古老的華夏道路必然被西方道路打垮,最後變成了西方的殖民地和半殖民地。而西方民族,人口少,靠海近,牧地多,農業不佔絕對優勢。狩獵業、牧業、農業、商業、貿易、航海業齊頭並進;草原狼、森林狼、高山狼、陸狼、海狼一直自由生活。西方民族強悍的遊牧遺風和性格頑強存留下來,而且在千年的商戰、海戰和貿易戰中得到不斷加強,後來又進入到現代工業殘酷的生存競爭之中,狼性越發驃悍,所以西方民族強悍進取的性格從來沒有削弱過。民族存在決定民族性格,而民族性格又決定民族命運。這種性格是西方後來居上並衝到世界最前列的主觀原因。

讀完此書,讓我對狼和狼性有了深入地認識,對我們的民族性格和文化有了另一個角度的理解,對周邊人物和社會文化的看法增加了理性批判的意識,同時對自己的性格和缺點進行了一定的反省,對孩子的教育上也開始注意避免過分溺愛。總之,《狼圖騰》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優秀書籍,也許作者的觀點不一定全面和正確,但是他讓我們對於民族的歷史、文化、性格有了一個嶄新的,不同於以往的認識,開闊了視野,對突破自身性格侷限確實有促進作用。

讀後感四

一道黑色的狼影,在我的腦海中倏忽穿過,我幾乎無法以思維洞察它的一切。它是什麼,從哪裡來,到哪裡去。腦海裡一片空洞,只留下一聲淒厲的狼嚎,以及濃重的血腥味。

這是一匹狼,一匹草原狼,它從遠古走來,奔向前方未知的迷途。

我聽到那聲淒涼而悲壯的狼嚎,如泣如豪,如歌如訴。從靈魂深處激盪著我,這一定來自遠古最為震撼的聲音。它的深邃,它的悠長,震撼著每一箇中原人,讓每一箇中原人在夢中驚醒,在現實中躲避。這是草原深處千百年來未曾消散的狼嚎啊,或許也是最後一聲了。

透過歷史迷煙,我似乎看到了狼犀利的眼神。深邃處透出了綠幽幽、陰森森的冷酷,這雙眼睛中有狡詐,有野心,由征服的慾望。這個眼神,曾讓世界上農耕社會的文明受到打擊,曾讓手執犁杖,歡唱著“三十畝地一頭牛,老婆孩子熱炕頭”的農民聞風喪膽,它曾征服了世界上燦爛的文明,俘獲了世界上最廣袤富饒的土地。這個眼神,在成吉思汗的眼窩中迸射,在拿破崙、亞歷山大的眼睛中掃出。在近代的中國,這樣的眼神再未出現。

這是狼的史詩,猶如聖宴,這就是《狼圖騰》。

感謝姜戎先生為我們這些只專心於埋頭苦學無暇顧及窗外的同學提供了一本這樣一本好書。在這一本書中,狼的形象豐富起來,活躍起來。草原狼,不是記憶中的狼。這是一種集智慧勇敢與堅韌於一身,令人膽寒而敬佩的生物,它在環境惡劣的草原搏擊天災人禍,頑強生活中,直到現在。這是一種怎樣的生物啊!它們懂得策略,善於合作時而群起而攻之,時而又化作零星個體,各自為營。捉黃羊,偷食牧羊人的綿羊,捉鼠,捉兔。

        在惡劣的環境中,氣定神閒享受著草原帶來的一切。是它們,教會了草原人生存之道,無論在過去還是將來,這都是一位學不盡的老師。歷史上,蒙古人曾將鐵蹄踏遍歐亞大陸,可他們的出發地,卻僅是一片小小的貧瘠的荒漠草原。他們在這裡起步,衝出周圍強勢力的控制,走向世界,給世界留下一個神話。這一切的一切,在狼身上表現的漓漓盡致。這些狼,是猿人的老師,是蒙古人的精神之魂。草原狼的秉性在遊牧民族身上有太多體現,而在中原人身上卻存在太少。明清閉關鎖國,我們失去與外界溝通機會,我們安於和平,而卻缺乏進取與拼搏精神。為什麼不在狼身上找到些什麼,以豐富我們身上並不激盪的血液?

我熱愛草原天空的藍,嫩草的綠,綿羊的潔白,河流的清澈。但這一切也許不再存在。60年代以來,並不富饒的草原隨大批漢人湧入,漸漸變少。我回憶著水草豐美,牛羊成群,我憎恨著黃沙滿地,牛羊成災。過度的放牧,使成吉思汗曾生活過得土地退化退化,再也沒有天蒼蒼,野茫茫,再沒有滿天白雲與綠草鮮花的交相輝映,使廣袤草原枯竭的人,是愚昧而又自作聰明的人。

讀一本書,寫下一個夢,一個關於民族團結的夢,一個關於環境的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