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熱點 > 心得體會

顧城讀後感8篇

認真寫好符合故事內容的讀後感有助於我們思想的提升,人們能夠在讀完一些文字後仔細撰寫一篇讀後感,本站小編今天就為您帶來了顧城讀後感8篇,相信一定會對你有所幫助。

顧城讀後感8篇

顧城讀後感篇1

早就知道顧城是當代的朦朧浪漫主義詩人的代表,忙於工作一直沒有拜讀過。這次仔細的品味了幾首詩,確實如此,詩中表現出一種純稚風格、夢幻情緒,用直覺和印象式的語句來詠唱童話般的少年生活,心中浮想聯翩,特別是名句“黑夜給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卻用它尋找光明。”喚醒了我對童年的回憶,充分表達了我們那一代人的憂傷,覺醒後的憂傷,是覺醒的一代人看到眼前現實而產生的憂傷。

回想我們走過的路,孩童時期夢想著成為華羅庚式的科學家,成為黃繼光和雷鋒式的英雄……,充滿著遠大的理想和抱負,正如“我想在大地上畫滿窗子”,對未來生活的美好幻想而掙扎、奮進、努力拼搏,表達的正是龍的傳人的精神血脈,表現的是我們中華民族的渴望。“我是一個任性的孩子”,願意編織美好的畫,畫下未來,去尋找光明的前程。

但現實的路並不是想象中的美麗,所有的幻想就像肥皂泡一樣,一個一個的破滅,“我只有我,我的手指和創痛,只有撕碎那一張張,心愛的白紙”。現實的生活需要自己付出十倍百倍的努力才能夠實現,從來就沒有嗟來之食,需要腳踏實地學習和工作,經歷生活風雨的磨鍊,最終才是美麗的彩虹。“我是一個任性的孩子”,不斷地畫,不斷地努力,最終會尋找到我的歸宿,雖然許多的夢想破滅,但實現了人生的價值,傳承了中華民族的精神,我是“一個被幻想媽媽寵壞的孩子,我任性”,每當讀到這一句時,我就想呼喚:祖國-我偉大的母親。

聯想到當代,社會進步非常大,生活條件優越,不能坐吃山空,依靠前人的成果,更應該大力倡導和弘揚我們民族的精神血脈,發揚中華龍的優秀傳統,任性地堅持、任性地傳承,為民族永遠的屹立在東方添磚加瓦。我任性,“一個被媽媽寵壞的孩子”,這是一個偉大民族的脊樑。

顧城讀後感篇2

初次接觸顧城的詩是因為那首“黑夜給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卻用它尋找光明。”後來,“你/一會看我/一會看雲/你看我時很遠/你看雲時很近”也讓我印象中的顧城多了一份浪漫氣息。但直到我真正看完了他的詩集後,我才對他有了更全面的認識。

從他詩中我能夠感受到他豐富而溫柔的內心。他的詩就像是一個孤單而又笨拙的小孩。不論是《野草》中略帶寂寞的無名小花,又或是《遠和近》中因為感情而蒼涼的心思,還是《結束》中悲壯的被上帝藏進濃霧的砍殘的月亮,都看得到他如同晶石般在不斷低吟,吶喊的心。

這本新的詩集帶給我的是另一個顧城,一個寫著古體詩和寓言敘事詩的顧城。他的不少古體詩會讓人驚訝,才高凌天庭,狂歌萬世行。自嫌天地小,卻到山海空。詞若清泉酒,命如黃花消。塵世葬千回,詩魂總輕飄。字裡行間透著一股子同李白一般的飄逸與灑脫。寫朦朧詩後,古體詩變得少了,也依然斷斷續續地寫著,味道卻和他晚期的現代詩一樣,有一種澄清的悟性。詩集中後半部的寓言詩寫得十分生動,想象豐富又鞭辟入裡。

顧城認為詩是理想之樹上閃耀的雨滴,他要用心中的純銀,鑄一把鑰匙,去開啟天國的門,去表現純淨的美。他在用稚氣的理想拯救天地,他要在大地上畫滿窗子/讓所有習慣黑暗的眼睛/都習慣光明。悲涼又崇高,崇高又聖潔。一語洞悉了大世界的斑駁,用孩子般的夢想訴說這一切大概比成人的吶喊更具震撼。

北島呼喊著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證,高尚是高尚者的墓誌銘時,顧城卻在執著的畫著笨拙的自由,他讓小河快樂,讓長滿淡淡的茸毛的丘陵相愛。他沒有詛咒黑暗,而是把自由和光明搬進詩中,就像一場暴風雨後,一切都十分平靜,世間甚至沒有一星半點的塵埃飄動,受了洗禮般變得乾淨,心也不染風塵。在物慾橫流的人寰世界裡,會出現一個十分無辜的小孩,便是顧城。我很長一段時光無法理解顧城最終殺妻後又自盡的行為,我父親說正是顧城到末了也沒有看透人情與世故,才沒有舒婷一樣的超然與恬淡。此刻想來顧城大概是看透了的,但最終也無法理解和妥協。正是看透了,所以黑暗更加黑暗,正是因為與生俱來的高潔才更加憎惡醜惡吧,終究是無法容忍了,於是有了精神分裂的結局。

可是無論最後結果怎樣,從顧城的詩中卻始終都能感受到他清澈、純淨的心,裹這一種與生俱來,對心靈上的光明的憧憬。塵世紛雜,便多給自我留一席清淨之地吧。

顧城讀後感篇3

朦朧詩在詩人顧城的手上,已達到了爐火純青的境界。有時如水清澈,有時似雲無垠,但當一切寂靜無聲,反覆閱讀它,便會讀出其中最真摯、最富有哲理的東西。

讀到《自信》時,是期末考試的前一週。寒風嗖嗖地吹著,透進圍巾的縫隙,使我不禁打了個寒顫。這像是在告訴我期末考試,將會像潮湧般襲來並無聲覆蓋。而我的數學也將會捲進這場風暴中。這擺在眼前的事實,讓我的心情一落千丈。我翻開了《顧城詩選》,知道只有這些小詩才能讓我拋開煩惱。

第一次讀到《自信》時,還不是特別理解,但當再一次讀時,便有了自己的體會。腦海中出現了一個小男孩,他不屈服於命運的安排,用自己的努力獲得了成功,驕傲的在前面走著,面帶微笑。而另一個與他長得一模一樣,但卻是虛幻的,他皺著眉頭,像是要哭了,這個是他的命運。多麼形象的一首詩,簡潔但又富有真理。

是啊!人的命運是要靠自己掌握的,正如英國丁尼生所說的:“人就是人,是他命運的主人”。我們不能盲目的相信宿命,認為一切都是天註定的,更不能去相信那些算命先生,看所謂的手相、面相。如果他們真的會算命,為何不去為自己算一卦呢?又為何依然坐在街頭等待生意呢?這難道不值得我們去反省、去思考嗎?

雨果說過:“當命運遞給我一個酸的檸檬時,讓我們設法把它製造成甜的檸檬汁。”是的,每個人的命運都不相同,在他們剛出生時,就像是擁有了一幅新的畫卷,這畫卷也就是他們的人生路程,至於最後是暗淡無光,還是絢麗多彩,就看他們自己是怎樣塗寫的了。所謂:“是燕雀,是鴻鵠,就在一念之間”。

貝多芬說:“我要扼住命運的咽喉,它休想使我屈服”我覺得現代社會對每個人都是平等的,無論你是男是女,是貧窮或富有,是白種人,黃鐘人或黑種人,都有一個展示自己的平臺。美國黑人總統候選人奧巴馬,憑著自己的努力和自信,掌握了自己的命運,打破了美國黑人當總統候選人的紀錄,創造了自己的奇蹟。過去的社會由於嚴重的種族歧視,黑人受到了不公平的待遇,地位卑賤,但現在,事實證明,只要願意付出努力,敢於掌握自己的命運,就能成功。

我突然想到了我自己,在我的數學成績頻頻“創造新的紀錄”時,我想到的不是努力去克服它,而是想用我的強科去彌補我不高的數學成績。這種聽天由命的學習態度是我總分被拉下的主要原因。我開始慶幸我現在明白了這一點,雖然時間不多了,還剩下一週,但我相信只要我肯去努力,肯去改變現實,就一定會有進步。

冬天的陽光是溫暖的,柔和的,像是逆境中的一絲希望,啟示人們不要放棄,前面就是光明……手中的《顧城詩選》被撒滿了陽光,我忍不住再讀了一遍,感謝它在我迷惘時給予我一條通往成功的路。

顧城讀後感篇4

寫下這個題目我也有一層疑惑,甚至連我自己都無法明確如何來界定這一個詞的概念。一代人或許是一種家族承接的氏族關係,而他又不具有普適意義。更具實用性的一代人應當按照年代來界定,但即便這樣也會因地域等各種原因出現同一時期內的大維度相異特點,但總歸每一個時代的人都有其獨特性。

或許,在人類數萬年的發展中早已逐步適應啦這一種規律的承替,日常裡不會有太多的人關注到這樣的一種特點。在佔據人類較長時間的封建社會或是更早的社會形態裡,人們就更加不會注意到這樣的一個問題。那樣的社會形態,生產力發展水平弱、資訊量極低。人們生活中所發生的演進是極其緩慢的,甚至是數百年才有啦一定性質層面的改變,若不擁有一個絕對高瞻遠矚的視野又怎會發現這一遠超出人類壽命界限的在社會中發生的微弱變化。西方的工業革命加快啦人類的生產力發展,同時伴隨著交通、印刷、傳播等各種手段的迅速更新,人類社會本身的演進也在發生著迅速的演變。而中國人這種“自覺”的“斷代解讀意識”要比西方人至少要晚上兩個世紀左右,從第一次工業革命發端到中國近代史上第一批睜眼看世界的林則徐和魏源提出“以西制西”的觀點,這之間已經過去啦150餘年,更何況林、魏都是無聲的吶喊者,之後的康、樑哪怕是戊戌六君子也只是發出過微弱的聲音,但這聲音足以喚醒有識之士的共和觀念。1919年的五四運動用如今批判的眼光來看可能果真存在許多的弊端,大面積的銷燬舊物、毫無選擇性地摒棄一切民族傳統性的東西、提倡武力革命……但其在中國歷史上至關重要的思想啟蒙運動的性質卻不容懷疑,五四後的社會才具有啦較為普遍的“人類自覺”的理念。從18世紀初第一次工業革命發端到1851年《海國圖志》編成再到1919年五四運動的爆發,中國又失去啦200年的自新良機。

西方人更善於一種理性的歸納,對於前後的縱向以及同時代的橫向差異自然是他們時常會關注到的問題焦點。中國人講求“實用”,感性色彩較強,也不樂於歸納一些性質與規律。從語法這一小角度來說,西方很早就有完備的語法書,而發源於幾千年前的古老漢語直至1898年才有啦建忠先生編定的第一部漢語語法書《馬氏文通》,雖在今日看來,裡面的許多觀點都有疑問,但其在漢語史上的地位是毋庸置疑的。

顧城可能是中國文人中明確以人物間的斷代關係作為關注焦點的第一人,雖然他的本意並非要可以關注這一現象,但其以“一代人”入題正是表現啦一種對於人類斷層的自覺態度。

或許文學史上還有一些比《一代人》更短的詩,但作為詩歌史上的經典之所,若是能再找出比其字數更少的佳作,或許真是難上加難。18個字:“黑夜給啦我黑色的眼睛,我卻用它尋找光明。”這首詩若是換作其他任何一個時期都不會引起這樣廣泛的關注,顧城用這18個字表現出啦文革中生長、成熟的一代年輕人身上所特有的一種性質。他有別於先前與先後的任何一個時代的青年人的特質,很大程度上是由文革特定的環境所決定的。

當然,以《一代人》為例只因其具有特殊的典型性和“發端”性質的重要意義。這之前與之後的任何“一代人”都與前後待人之間有著諸多“共性的差異”。伴隨著社會發展速度的急遽加快,近代人的“斷代差異”在不斷地變得更加明顯,而這樣的一種年齡間斷也在不斷地壓縮,相應的,斷代意識的自覺性在不斷增強。

其實,很多時候,這種以“代”為單位的集合之間的差異性是尤為明顯的。它不僅表現在外在事物,最重要的還是展現在思想內。上世紀20年代的人們,也就是我祖父那一代人,他們在很大程度上還保留著封建性的殘餘。而在我父親這些出生於60年代末期的人們,則更加地與目前這個社會的主流精神所接近,他們正是這一時代的中流砥柱。而我們也會發現,近二十年,隨著社會速度的進一步快速發展,原先以10年為一單位的斷代標度已然變得更短,甚至如今有“三年就是一代人”的說法。即便出生於90年代初期的我們已經發覺相對於00後來說,我們很多的想法、觀念已經很久。而目前則是更加出現啦例如“05後”這樣的以更小的資料差額為斷代依據的劃分概念。這也與我上面的觀點所契合。

這樣的一種斷代意識已經表現得很強烈、很明顯,已經成為一種自覺化的心理意識。或許再過幾年,05後看08後又會有一種存在代溝的感覺。人類社會就是這樣的有趣。

顧城讀後感篇5

讀顧城的詩歌總是讓人感到一種挑戰想象力的快意,因為他筆下的世界是與我們所在的世界完全不一樣的童話世界,是一泓透明的心之湖泊倒映出的天上的虹影,讓你在五彩斑斕之間忘記了現實。他的詩裡,所有的令人慾解不得又欲罷不能的奇幻活潑的想象,並非詩人刻意為之的技巧,事實上,真正的詩人是拒絕技巧的,詩人所描述的是用眼睛觸控本真的感覺,他只是在記錄,而不是在創造。

換句話說,詩不是他靈感的產品,詩是對面飛來的精靈,她可能來自叢林,可能來自溪水,可能來自蝴蝶輕輕舞動的翅膀,可能來自神祕的時光深處。

?許多時光,像煙》這一首詩,也會就會喚醒我們的這種奇妙的感覺。時光,以及與時光相關的往事,當我們站在某一個地方驀然回首的時候,常常能有煙波浩渺之感。秦觀的《滿庭芳》中有“多少蓬萊往事,回首處,煙靄紛紛。斜陽外,歸鴉萬點,流水繞孤村”之句,不知令多少時光裡的浪子為之唏噓不已。

西沉的落日,萬點的歸鴉,無語東流的水,藏在大山裡的小村,一切都被朦朧的煙靄中輕輕地裹著,彷彿是一幅以追憶逝水年華為主題的水墨,讓人想來就有無涯的落寞。

而與這種落寞緊緊地綰結在一齊的,就是時光。時光是永恆的,但是與往事相關的時光又是飄忽不定的。而我們生活的每一分鐘又都在變成往事,這就是我們的命運,每一刻都生活在煙雲籠罩之中。

“許多煙從花草中出發,小紅眼睛們勝利地亮著”這一句就讓我們見到一幅詩人獨對火堆的剪影。夜色降臨,一堆火輕輕地燃起,那些溫和的火苗裡,嫋嫋的白煙靜靜地升騰。在詩人的眼中,那閃閃爍爍的火苗,就是煙的眼睛。詩人反覆地嘆惋“有些晚了”,因為那些美麗的火苗,都要變成“美麗的圖案,燭光中精緻的水瓶”,火將要熄滅了,我們也就應都有過這樣的體會,在火將熄未熄的時候,那柴草上閃爍的火星有著另外的一種攝人心魄的美感。

這種美不是靜止的映象,但詩人卻用“精緻的水瓶”這一個比喻將其傳神地描繪了出來。那將而那嫋嫋地升騰的白色的煙霧,如花一樣覆蓋下來,隨之而來的是第二天的黎明。而昨日所發生的一切,已經成了為與煙有關的記憶。昨日是什麼?有著“子彈擊中銅盤”的響亮的聲音,有明亮的火光,也有著與甜蜜有關的狂歡。

這些,在這天都只是留下了一些必將沉入港口的碎片。“有點晚了”,我們又一次聽到了詩人的嘆息,因為在時光裡,很多的東西都已經成為無法拯救的舊事,那以前如此真實的一切,包括感情與理想,包括成功與失敗,都已經變成時光裡的塵埃。這天,懸浮在夢想之上的這天,必將是另外的情形。

與昨夜相關的時光,已經像隨風漂走的煙的花朵一樣消失了,帶走的還有詩人無法挽留舊夢的嘆息。但是,對於生命來說,光是一條永遠流淌的溪流,已經走了千年之久,而且還將永遠的行走下去。既然如此,擁有光的人們,還有必要為昨夜的逝去而嘆息嗎?青蔥的歲月,金色的年華。

如煙的往事,清晰的今日。生命中有太多的色彩令我們不忍割捨。正如我們在童年的夏天裡,赤腳行走在水裡的清涼,或者在狂暴的風雨裡騎著自行車瘋狂地賓士和放歌。正如年輕時候和心愛的姑娘所牽手走過的綠蔭,共同擁有的月色,以及無數次的誤會與眼淚,還有無言相對的身影。

這都是我們在昨夜燃起的火光,然而其實即使在火苗最美麗最溫暖的時候,讓人忘記時光的時候,我們也沒有奢望過,它能一向伴我們走過如此富有詩意的長夜,我們只是看著空中綻放的煙的花朵,祈禱著,能在黎明後的某一個時候,擁有一個有你的夢。

我們已經成熟了。有時候想來,成熟真是一個讓人感到蒼涼的詞語,當你說自我成熟的時候,就意味著你把自我完全交給了現實。我們能夠用各種各樣的美麗而又莊重的詞語包裝它,比如善良、職責、忠誠等,我們一任自我被現實的水磨平自我的稜角,一任自我逐漸地適應各式的面具,自如地扮演各樣的主角。

生活裡不再有看星星的情緒,我們只是在有的時候,看著鏡子裡不再年輕的面容,看著漸已蕭疏的頭髮,心裡悄悄地掠過一絲的淒涼。因為,那我們不曾在意的風,已經把我們送進了秋季。應對這個我們不喜歡的世界,逃離的衝動似乎也不復存在。

我們以前是那隻小蝌蚪,想著終生都能夠生活在水中,想著會像一條魚那樣活潑潑地活著,但是時光卻讓我們變成了青蛙,這個世界不是給蝌蚪準備的,它存在的唯一的命運就是,長大,就是,失去自我,變成另外的一副醜陋的身軀,以完全不一樣的方式活下去。直到最後。在稻香裡歌唱的時候,還會想起那個夢嗎?

也許真的,有點晚了。但是,當整個世界的陽光都照在我的身上,我依然能夠清晰地回憶起,那天晚上,煙的形狀。

顧城讀後感篇6

讀一個人的詩,首先要知道詩人的生活背景年代,生活經歷,才能更好的理解他的思想感情,才能知道詩人在寫什麼。

顧城,朦朧詩主要代表人物,顧城被稱為當代的唯靈浪漫主義詩人,早期的詩歌有孩子般的純稚風格、夢幻情緒,用直覺和印象式的語句來詠唱童話般的少年生活。其《一代人》中的一句“黑夜給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卻用它尋找光明”成為中國新詩的經典名句。後期隱居激流島,1993年10月8日在其紐西蘭寓所因婚變殺死妻子謝燁後自殺。留下大量詩、文、書法、繪畫等作品。作品譯成英、法、德、西班牙、瑞典等十多種文字。

顧城是我國新時期朦朧詩派的代表人物,被稱為以一顆童心看世界的“童話詩人”。讀顧城的詩,就如進入了一個孩子的世界,對這個世界充滿幻想,充滿好奇,充滿期待,我印象最深的一首詩就是他寫的《我是一個任性的孩子》,這首詩充滿了童話色彩,但又在其間充斥著淡淡的憂傷,你又會覺得著憂傷如鉛一樣沉重,重重的砸在每一個讀者的心上,因為這憂傷寫出了一代人的憂傷,是面對現實的憂傷,“黑夜給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卻用它尋找光明。”他留給了我們一句我們永遠都不會忘記的詩。

顧城大部分的詩都是清新自然的,從內心裡流淌出來的,他的詩自然純淨,就像古代主張“性靈”一樣,他的詩如同自然的寵兒,與自然合為一體,其實我覺得顧城就像是一個活在自己世界裡的小孩子,認真的構築著自己的童話城堡,別人進不去,他也出不來。

顧城至今也是不能被許多人所理解,在1993年和他妻子一同死亡後,很多人都說顧城殺害了他的妻子,這讓一個如此純真的詩人頓時變成了一個心理變態的魔鬼,我覺得這對顧城是不公平的,從一個人的詩便可反映一個人的性格,雖然顧城比較沉默,不愛說話,但只有一個心靈純潔的人才能寫出如此純淨的詩。

學習詩歌寫作,就應該看顧城的詩,不僅要從中學習他的寫作手法,豐富的想象力,還要學習他的內心,迴歸本真,“性靈”再現,這就是我在讀了顧城的詩以後所感受到的,詩是從心靈流淌出來的,本真在,詩就在。

顧城讀後感篇7

陽光,幾經波折地鑽進了我的房間,輕灑在書桌上的一角。長吁一口氣,合上了灰白色的書頁,我望著封面上一動不動的顧城,他頭上用牛仔褲自制的、未封頂的直筒帽子……以及他那秋水般澄澈的孩童的眼睛。我閉上眼睛,捕捉著這如同遊絲的感覺。

他是個任性的孩子,他生於黑夜,有著那黑夜所賜予他的眼睛。但是,他卻用其去尋找光明,去將這世界的一切的一切化作孩童的臆想。用他的彩色蠟筆,畫下笨拙的自由、最年輕的沒有痛苦的愛情,畫下一隻不會流淚的眼睛。此時,有誰可以否定他那敏銳的看透一切的任性孩童般的洞察力呢?

但是,洞察力卻不是篩子。真與善融入了他的腦海,他滿足;假醜惡濺起了水花,沉入漆黑的底端,他不安。他發現他沒有領到那彩色的蠟筆,潔白而又鋒利的白紙給他留下的,只有手指的創痛。

顧城開始尋找屬於他的愛情,他想,他的愛人從未見過陰雲,只會用晴空顏色的眼睛一直地注視著他,一直。

顧城,他的一生愛過兩個人,謝燁和英兒,但是最終英兒跟著外國老頭去尋找“愛情”了,還有綠卡。英兒作繭自縛的行為令他痛苦不堪。不禁讓他感嘆著世間的是非,是多麼令他不解。

隨後便是謝燁的無微不至的關懷溫暖了顧城的受傷的心,為了報答謝燁,顧城想把他們的故事寫成一本書,叫《英兒》。書主要是突出謝燁的高貴和容忍。在書完成後,顧城打算和書裡寫的一樣自殺。他自己洋洋得意地說:我如果和書裡寫的一樣自殺,書肯定可以熱賣。他想通過這本書給謝燁留一筆錢。

後來書寫完了,但並不是謝燁想要的樣子,謝燁覺得裡面的英兒被美化了。所以很不高興。更可怕的是,書寫完了,顧城竟然不想自殺了。

顧城說,有天晚上,他看到了在月光下的兒子小木耳。頓時心裡明亮了。他決定放棄自己的理想王國,接回小木耳,過正常人的日子。他對小木耳說“我要你帶我回家”。

顧城激動地把他的心情告訴謝燁,但謝燁卻冷冷地說:一切都已經晚了。

不解,如同孩子般的不解令他憤怒、令他失去了理智。終於在某一天謝燁提出了離婚,他兩眼無神地盯著謝燁的身後,拾起身旁的冰冷的斧頭,輕輕地靠近,再靠近一點......

鮮血伴著如撕裂絹絲的尖叫聲緩緩流淌。顧城,呆望這一切,又在隨後的倉促之中寫下幾封遺書,上吊於一棵大樹。

他成了一個謎,有人說他既是任性的孩子,又是殘暴的君主。我看來,他不過是個可憐而可悲的失敗者罷了。而失敗的原因,是這任性孩子的智慧與敏銳。

有時,敏銳到看透一切的人是不配擁有幸福的。恰如列夫托爾斯泰一般,被詛咒的黑豹般的眼睛,是他不得不直面沉寂的黑暗。無知有時便是智慧,是在這個世界上最好的盔甲與財富,因為你儘可以無恥的、沒心沒肺的活著。

而顧城,這個孩子,是社會產物的失敗品,理想和現實的衝突不得不讓他好好思考一番自己的意義,他也曾說過人生不能有目的,因為目的是空的;人生不能沒目的,因為人生是空的。

充實與虛空有時就在一念之間。你儘可以化迷惘為目標而活,作家詩人之中自殺的數不勝數,他們的思想耗盡了,空了,於是他們便死了。但是這僅僅是他們將色化空,又何嘗將空化為色?

我雖然貌似只有十三、四歲,但我自認這要比他們好太多了,平凡、毫無特點的我感到幸運,因為我沒有他們偉大的想象力、沒有世人肯定的冠冕、沒有光彩照人的一面,這就夠我竊喜一陣子了。

重新睜開眼,不禁一笑,這不便是我的感觸嗎?

人生在世,難得糊塗。

顧城讀後感篇8

顧城的《一代人》,講述一代人在黑暗中求索光明的內心關照。而我們這一代人。可以說是沐浴在光明中成長的。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眼睛。我們的眼中不再是低矮的平房,不再是自行車的長龍,不再是滿街的標語口號,不再是清一色的著裝。我們的眼中閃爍著光芒,而呈現在我們眼前的更是一個光怪陸離的紛繁世界。改革開放,市場經濟,全球洽談,北京奧運成功舉辦,這是寫在我們這代人眼中的符號。我們看到了屹立的高樓,看到了繁華的港口,看到了不同膚色的人們奔赴同樣的國度,看到了用網際網路溝通的世界正在逐漸縮小。我們眼中的世界不再是單一的純色調,而是紛繁複雜的線條交錯。於是,目緒的太多,心態也就漸漸平和了,對於那些所謂早已成文的道德準則,我們選擇換一個視角去審視,所以,當問卷調查中問及“誠實意味著吃虧”這類價值取向問題時,我們有權選擇“難以評價”的回答,因為這不是簡單的預設,只是我們覺得,真正認清事物的本質,需要的不僅僅是道德準繩。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思想。假設將這樣一個關乎打得準則和價值取向的調查放在三個年前我們父輩的身上,他們所做的回答一定會更讓大眾滿意甚至稱讚。然而,物質生活日益豐富的今天,精神世界裡多了更多懷疑的目光。因此,當初出茅廬的我們走向社會,站在價值取向的岔路口,方向感依然會那樣明確嗎?我們是否變得猶豫?其實,這不是誰的過錯,也並不能說明我們道德淪喪。只是在做選擇題的時候,我們在尊重道德的前提下,為自己披上了自我保護的面紗。的確,當我們目睹了太多機遇,同時面臨著眾多挑戰時。我們的腦海中應該少一點盲從,多一點辯證的汲取。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雙手。我們有時選擇沉默是因為我們更明白行動的意義,“難以評價”的回答也正是因為我們更想用雙手去踐行道德的真理。“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當“80後”的李想勝任泡泡網執行長時,當少年作家們用文字書寫絢爛青春時,當護送奧運生活的隊伍中終始飄揚著或紅色的年輕旗幟時。當抗震救災中年輕的生命排成獻血的長龍,在網上發起綠絲帶愛心行動時,相信每一個人都能感覺得到年輕的雙手共同撐起的新天地。這是手的凝聚,這是新的力量。在挑戰面前,我們不在緘默。在“知”和“行”之間,也許缺乏經驗的我們會義無反顧地選擇後者。

這就是我們年輕的下一代,一群曾被稱做嬌生慣養的獨生子女,但是我們正在成長,正在成熟。道德倫理,價值取向,不是我們掛在嘴邊的空談,而是被我們看在眼裡,刻在心中,付諸行動。如果說古城是在黑夜中尋找光明的一代人,那麼,我們則是在光怪陸離中敢做敢行的一代……

標籤:顧城 讀後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