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熱點 > 心得體會

圍城之讀後感8篇

優質的讀後感是需要結合實際的文章的,寫讀後感其實是非常考驗我們的理解能力的,本站小編今天就為您帶來了圍城之讀後感8篇,相信一定會對你有所幫助。

圍城之讀後感8篇

圍城之讀後感篇1

?圍城》只看了三遍,卻一直不能忘懷蘇文紈那句:“冷若冰霜,豔若桃花。”官小姐出身的蘇文紈本身就有了高人一等的權利,再加上留學博士的頭銜更是讓她把愛情看得特別珍貴,不肯輕易施與。然而留學歸來的她,也許是受到了方鴻漸和鮑小姐親熱的刺激,也許是回國後受到封建正統思想的“薰陶”,她的“冷若冰霜”早已熱得蒸成了汽了。在趙辛楣、方鴻漸和曹元朗中游離,看著他們三個男人為她“爭鬥”成了她最大的樂趣。

有人說,一切都會變,除了改變沒有什麼是一成不變。也許正是如此吧,時光如梭,命運如滾滾車輪將我們帶往未知的世界。看到趙辛楣與方鴻漸的針鋒相對時,有誰會想到半路殺出個程咬金——曹元朗來,還最終和蘇文紈結了婚。在看到唐曉芙和方鴻漸之間的不斷互相愛慕、猜疑和爭吵這些小打小鬧的時候,有誰又會想到曉芙將會遠去,而方鴻漸卻被孫柔嘉“騙婚”。也許正是因為方鴻漸和孫柔嘉之間本身並無感情基礎,平常的三天一小吵五天一大吵才會發展成為最後的離家出走。良好的感情基礎對於婚姻來說真的很重要啊。

在書中,婚姻中的“平等”也是從頭到尾反覆強調的一個問題,假如婚姻中有一方過於強盛而一直對另一方不公平的話,婚姻便時刻處在崩潰的邊緣了。方逐翁說過:“嫁女必須勝吾家,娶婦必須不若吾家。”只可惜後來他兒子並沒聽他的話,娶了個背景比他好得多的孫柔嘉,仗著個好管閒事的姑媽,壓迫得方鴻漸喘不過氣,逼得婚姻進了死衚衕。

也許這正好應了那句話:圍城裡的人想出來,而圍城外的人想進去。我們的世界正像這麼一個大染缸,缸外的人瞅著這鮮豔多彩的繁華而羨慕不已,而缸裡的人,卻回想著這外面的純潔乾淨的好。婚姻不過是兩個人的一種協議,卻有著這無窮的吸引力,讓全世界的人們都為之瘋狂。

圍城裡的好戲還在上演,而圍城外,羨慕的人們仍在繼續渴望著。

圍城之讀後感篇2

從國小到現在,《圍城》只看了三遍,卻一直不能忘懷蘇文紈那句:“冷若冰霜,豔若桃花。”官小姐出身的蘇文紈本身就有了高人一等的權利,再加上留學博士的頭銜更是讓她把愛情看得特別珍貴,不肯輕易施與。然而留學歸來的她,也許是受到了方鴻漸和鮑小姐親熱的刺激,也許是回國後受到封建正統思想的“薰陶”,她的“冷若冰霜”早已熱得蒸成了汽了。在趙辛楣、方鴻漸和曹元朗中游離,看著他們三個男人為她“爭鬥”成了她最大的樂趣。

有人說,一切都會變,除了改變沒有什麼是一成不變。也許正是如此吧,時光如梭,命運如滾滾車輪將我們帶往未知的世界。看到趙辛楣與方鴻漸的針鋒相對時,有誰會想到半路殺出個程咬金——曹元朗來,還最終和蘇文紈結了婚。在看到唐曉芙和方鴻漸之間的不斷互相愛慕、猜疑和爭吵這些小打小鬧的時候,有誰又會想到曉芙將會遠去,而方鴻漸卻被孫柔嘉“騙婚”。也許正是因為方鴻漸和孫柔嘉之間本身並無感情基礎,平常的三天一小吵五天一大吵才會發展成為最後的離家出走。良好的感情基礎對於婚姻來說真的很重要啊。

在書中,婚姻中的“平等”也是從頭到尾反覆強調的一個問題,假如婚姻中有一方過於強盛而一直對另一方不公平的話,婚姻便時刻處在崩潰的邊緣了。方逐翁說過:“嫁女必須勝吾家,娶婦必須不若吾家。”只可惜後來他兒子並沒聽他的話,娶了個背景比他好得多的孫柔嘉,仗著個好管閒事的姑媽,壓迫得方鴻漸喘不過氣,逼得婚姻進了死衚衕。

也許這正好應了那句話:圍城裡的人想出來,而圍城外的人想進去。我們的世界正像這麼一個大染缸,缸外的人瞅著這鮮豔多彩的繁華而羨慕不已,而缸裡的人,卻回想著這外面的純潔乾淨的好。婚姻不過是兩個人的一種協議,卻有著這無窮的吸引力,讓全世界的人們都為之瘋狂。

圍城裡的好戲還在上演,而圍城外,羨慕的人們仍在繼續渴望著。

圍城之讀後感篇3

?圍城》表達的是一種文化困境、一種時代的困境,這座沒有圍牆的“城”,圍住了多少人的心。小說的主人方鴻漸就生活在這個圍城當中。方鴻漸是個典型的知識分子,而且是那種帶著玩世的態度處世又有點良心的知識分子,這樣的性格、這樣的態度構成了他的“圍城”,似乎影響了他的一生。

讀《圍城》好像是讀上個世紀的故事,體驗這個時代的無奈。他的假學位在小說一開始似乎就埋下了命運的伏筆,他到底是個知識分子。《圍城》讓我們看到了以方鴻漸為代表的知識分子的無聊與無奈,方鴻漸作為知識分子的一員,參與到了這場遊戲當中,他的人生充滿了無奈、算計,一些讓我們憤憤不平的無聊。而他本人的被動、無能、意志不堅定、經不住誘惑,註定了他的失敗,他的無奈。縱然時代的力量是一隻無形的大手掌控著他的人生,方鴻漸自己的性格特點才是他真正失敗的原因。

有人說只有兩種人才能真正立足。—種是真正大寫的人,他們有他們獨特的才能,他們有他們高尚的情操。他們是因為他們近乎模範的舉止,才贏得別人的尊重。而另—種人則是完全相反的。他們用旁門左道,說謊時,能夠把自己都騙過來。他們深有城府,他們的行為舉止有時真是沒有良心可言。而社會上更多的是後者,從古到今都是如此。方鴻漸既不屬於前者,有高尚的道德情操或獨特的才能或者模範的舉止,也不具有後者的特質,不能良心盡失地使用旁門左道騙人騙己不擇手段。()於是,方鴻漸成了那個時代不倫不類的人,註定生活在圍城當中。

多數的人都像方鴻漸—樣,有那麼一點的良心,有那麼一點的虛榮。他們處處做小人,又不得處處提防小人。他們也知道世道的艱險,可是並沒有好好地去接納它。或許《圍城》的文學價值也正在此,它寫出了人們不願意正視的真實的社會環境,寫出了人們不願意接受的真實的處事方式。

圍城之讀後感篇4

?圍城》一書只是一些由作者瑣碎的見識和經歷”拼湊”成的瑣碎的情節。就一般而言,情節瑣碎的書必然要有絕佳的言語表達才能成為一本成功的作品。鍾書君的《圍城》果真是把語言運用到了登峰造極的境界。因此,讀《圍城》不能像讀一般小說那樣只注重情節而忽視語言了,如果那樣的話,《圍城》也就失去了其存在的好處。我覺得《圍城》裡面的精言妙語是這部小說的最成功之處,也是最值得賞析的地方。

這本書的比喻給我留下很深的印象,不禁一一勾勒品讀。《圍城》中的妙喻有兩種,一是真實的寫景寫事物的形象比喻,讀來令人舒暢,感覺恰到好處。二是抽象的思維和感覺運用具體的物象來比喻,讀來讓人覺得新奇,玄妙!

又如開篇一段中“夜彷彿紙浸了油,變成半透明體,它給太陽擁抱住了,分不出身來,也許是給太陽陶醉了,所以夕陽晚霞隱褪後的夜色也帶著酡紅。”這一句話比喻與擬人混用了整體流暢自然而不帶任何矯飾,這也是我說的第一種比喻,書中很是常見,更常見的是第二種比喻,也是全書中的亮點。

如“忠厚老實人的惡毒,像飯裡的砂礫或者出骨魚片裡未淨的刺,會給人一種不期盼的傷痛”沙礫和魚刺所傷之痛的比喻既生動又準確。來看這一初更妙的,鴻漸去趙辛楣的洋式公寓,“沒進門就聽見公寓裡好象正在開無線電,播送風行一時的《春之戀歌》,空氣給那位萬眾傾倒的國產女明星的尖聲撕割得七零八落------那女明星的嬌聲尖銳裡含著渾濁,一大半像鼻子裡哼出來的,又膩又粘又軟弱無力,個鼻子的主產品鼻涕具有同樣品性”。哈哈,女明星被這一比,真是體無完膚香消玉殞了。錢先生慣用這種裸露的不留情面的如剛針一般的諷刺。

真是語言犀利,諷刺尖露,詼諧幽默,妙語連篇!

讀了《圍城》,我也體會到了作者深刻的思想感情。引用的外國成語,“結婚彷彿金漆的鳥籠,籠子外面的鳥想住進去,籠內的鳥想飛出來;所以結而離,離而結,沒有了局。”又說像“被圍困的城堡,城外的人想衝進去,城裡的人想逃出來。”但如果僅僅侷限於婚姻來談“圍城”困境,顯然不是錢鍾書的本意。“圍城”困境是貫穿於人生各個層次的。之後方鴻漸又重提此事,並評論道:“我近來對人生萬事,都有這個感想。”這就是點題之筆。錢鍾書在全書安排了許多變奏,使得“圍城”的象徵好處超越婚姻層次,而構成多聲部的共鳴

?圍城》從“圍城”這個比喻開始,淋漓盡致地表現了人類的“圍城”困境:不斷的追求和對所追求到的成功的隨之而來的不滿足和厭煩,兩者之間的矛盾和轉換,其間交織著的期望與失望,歡樂與痛苦,執著與動搖——這一切構成的人生萬事。“圍城”困境告訴我們人生追求的結果很可能是虛妄的,這看起來好像很有點悲觀,但骨子裡卻是個嚴肅的追求,熱忱深埋在冷靜之下,一如錢鍾書本人的一生。他揭穿了追求終極理想、終極目的的虛妄,這就有可能使追求的過程不再僅僅成為一種手段,而使它本身的重要好處得以被認識和承認,使我們明白追求與期望的無止境而義無反顧,我們不至於墜入虛無。

整個故事的情節是出人意料而又在情理之中的,主人公方鴻漸的一切遭遇——畢業、追求、失戀、任教、結婚……無疑不都是在“圍城”內外進進出出,我們不也一樣嗎?

讀後感

圍城之讀後感篇5

?圍城》如其他文學作品一樣也有它的主角,如果一定要想如今的電視劇一樣定出個男女主角,男主角肯定是方鴻漸,女主角我想應該是孫柔嘉了。但於我而言,我卻固執地認為主角只有一個,那就是方鴻漸。方鴻漸當然毫無爭議的成為了《圍城》的主角,但出現在他身邊的或者說他曾有意無意的關注過的女人,到底哪一位才是他的“女主角”呢?《圍城》是以怎樣一條線索寫成的呢?

我更願意認為是以方鴻漸的“愛情”為線索寫成的,因為愛與情永遠是人類的主題。《圍城》所描寫的是以愛情為線索,愛情為主題,涉及愛情的方方面面,諸如戀愛、“結婚”,“離婚”等寫成的當代經典小說。《圍城》是一部以方鴻漸的浪漫逸事,他的愛情經歷,他的許多“女朋友”、“情人”連成線索寫成的。從出場的時間順序來看,可以給與方鴻漸於“愛情”、“女朋友”、“情人”等詞語有關的女人排一下序:鮑小姐、蘇文紈、唐曉芙、孫柔嘉。其實以上的排序也不盡正確,如果一定要做個精確的排序,那倒是頭疼的事。(這算不算自己給自己找麻煩呢?不過我想凡事都不可能太絕對,都是矛盾的複合體。看待某事情或多或少不可避免地慘雜著自己的主觀意見。我想這也是可以理解的。)因為書中的女人——與方鴻漸有關係得女人,雖然不算多,但從時間上來說彼此有交錯的地方,所以不好精確地排序。再者,有的女人雖然也出現在書中,雖然也跟方鴻漸沾點邊,有點關係,但我覺一時很難記起她們的名字,諸如在他讀書時就與之訂了婚的點金銀行老闆的女兒——周小姐、在他教書時應年輕的汪太太介紹的劉東方的妹子——劉小姐。我和方鴻漸一樣,對周小姐淑女早夭都表示些同情。但對方鴻漸而言,周小姐簡直就是他的恩人,如果沒有周小姐——這位因病早夭的未婚妻,他怎麼有機會出國留洋、怎麼有機會結識以後他的諸位“女主角”、怎麼有機會同已為人未婚妻的鮑小姐風流一宿、怎麼有機會遇見令他心動的小女子——唐曉芙

圍城之讀後感篇6

一本好書是經得起時間的磨礪的,《圍城》就是那本經得起時間磨礪的好書,它於一九四七年在上海初印,一九八零年重印,然後到現在,一直受到讀者們的喜愛。《圍城》這本書我也是剛剛讀完不久,但我對這本書的感受特別深。本書以方鴻漸為線索,來表現世間百態。人物的描寫十分的精緻,不同的群體表現出不一樣的為人處世的方法,很具有諷刺意義。我們都是活在這個世界上的人,我們都活在“圍城”裡,同時又活在“圍城”外。永遠達不到的是目標,永遠滿足不了的是慾望。我相信我們每一次讀它的感覺是不一樣的,五年後看它是新的,十年後看它還是新的,一百年後看依然是新的。《圍城》就是如此。

楊絳先生其實早已概括出了《圍城》的精髓:圍在城裡的人想逃出來,城外的人想衝進去,對婚姻也罷,職業也罷,人生的願望大都如此。是啊,人生的願望大都如此!舉個非常簡單的例子:當我們上國小,上中學的時候,我們都盼望著上大學,因為上了大學就沒有人逼著我們去做作業了;就沒有人阻止我們幹著幹那了;我們會有大把大把的時間可以做我們想做的事情;我們可以光明正大的跟自己喜歡的異性交往;我們還可以去我們想去的地方……太多太多的誘惑誘使著我們快點長大。可是當我們真正上了大學,我們才領悟到事實不是這樣的,入學的新鮮感過後,我們開始變得越來越頹廢了,我們開始上課玩手機,逃課,整天把自己關在宿舍裡打遊戲,宿舍門都不想邁出一步,漸漸地我們迷失了自己。當一個人安靜地時候,我們腦海裡呈現的都是上大學以前那純真的,無邪的,美好的回憶。我們開始感嘆時間為什麼如此的殘酷,為什麼消逝的如此的快。我們“致青春”、“憶童年”,現在才恍悟兒時的我們是多麼的童真,少年的我們多麼的歡快,18歲的我們是多麼的快樂。但那都已經成為過去。我們每一個人都活在一個“圍城‘裡面,我們總是在抱怨總是在怨天尤人,可當我們真的走出來的時候又開始悔恨,開始追憶。

同學們,其實生活在再苦的日子裡也會有滿足的人,生活在再富足的日子裡也會有不滿足的人。所以無論活在什麼環境中,什麼條件下,我們都要有一顆平常的心,享受當下,享受現在美好的時光,不要等我們老了再去蹉跎歲月……

圍城之讀後感篇7

讀完《圍城》給人的一種感覺是,整部小說描繪的社會中根本就沒有正派中人,不過短暫出場的唐曉芙除外。其中有慵懶作風、虛浮的留學生們,譁眾取寵的哲學家諸慎明,虛偽下流的李梅亭,善於作態的詩人董斜川……甚至主人公方鴻漸也是一個懦弱無能的知識分子形象。看似繁華卻空虛的大城市,閉塞骯髒的小鄉鎮,腐敗的教育界和混亂的文壇,虛偽的、低賤的、骯髒的、庸俗的、惺惺作態的……各種情景,各色人物,都活生生的展示在我們面前,浮華的背後總會給我們帶來淡淡的悲哀。很明顯這種社會給人一種混亂和黑暗無法生存下去的感覺。那麼,圍城中的社會與我們所在的社會對比如何呢?繁華的都市總是人來人往,車水馬龍,川流不息,在我們眼前是這樣,在電視裡也是這樣,毫無差別。這一切給人的感覺是社會很簡單,然而我們只看到了生活表面的假象。

平靜的湖面下總有暗流湧動,真理的發現總需要貼身體會。現在看看我們周圍的人群,有幾個你認為是善良且正派的人呢?都市是更繁華了,但是卻依然虛空,官場依然腐敗,潛規則依然盛行,金錢永遠至上……生活中處處充滿著明爭暗鬥。這所有的一切正如一團團的烏雲籠罩著我們的天空……對比的結果是——社會的生活複雜的本質是一樣的。

社會的複雜的是實實在在存在的,在平靜的校園裡可能還感覺不到真實而複雜的社會,但生活會在合適的時間,合適的地點為我們上這堂課。

然後,《圍城》告訴我們了生活本身是一個悲劇。

在戀愛和婚姻的“圍城”中,主人公方鴻漸先後遇到鮑小姐,蘇文紈,唐曉芙,孫柔嘉等並與她們發生了一段感情糾葛。彷彿印證了“自古多情空餘恨”這句話,方鴻漸不斷的渴望擺脫“圍城”,然而衝出這個之後又發現陷入另一個“圍城”,永遠找不到理想的境地,永遠在渴望與失望中輾轉。在小說結尾那個古老的掛鐘鐘聲突然的敲響似乎宣告了方鴻漸這一悲劇的結束,但有似乎預示著新的悲劇的開始。給讀者的感覺是——小說繼續寫下去,依然是個悲劇。在圍城中有這麼一段寫到,驢子望著眼前的蘿蔔,以為再走一步就可以吃到,於是一步接著一步往前趕。人何嘗不也是一樣,總是幻想下一步就可以到達理想的地方,而其實下一步並不是理想的所在,於是又把希望寄託在下一次。而那希望就如同驢子眼前的蘿蔔一樣可望而不可即,就這樣被命運牽著鼻子走,永無止境。

我們再回頭看看我們的生活,升學、考試、工作…難道不是一座座圍城嗎?在這些圍城中,我們每個人都努力掙扎著擺脫,好不容易衝出了一個,很快又陷入另一個,好像圍繞著一個固定的程式執行著。我們追求自由,卻發現越來越不自由;我們渴望美好的生活,卻永遠生活的不美好。就像那句話說的:生活是一張茶几,上面擺滿了“杯具”。

總而言之,給人的感覺就是,人生是一座座圍城,引導著人們不斷追求,不斷落寞,輾轉不定。

最後,《圍城》也告訴我們生存的哲理。

“儘管每個人都是荒謬世界中痛苦而孤獨的人,但個人不是任憑擺佈和無能為力的。每個人都有獨立意志,能夠通過行為選擇走自己的路,把握自己的命運,創造自己的未來。”

薩特圍城中讓人覺得懦弱無能的方鴻漸在經歷了一次次選擇後,他不但沒有得到歡樂,反而落入更加痛苦的深淵,這也是他悲劇的所在。但是,從另一種角度來看,面對曲折的感情生活,他遵從了自己的意志,他在不斷的追求和失敗中做出了自己的努力。用一句話來概括就是:他在為了生存而不斷的努力著。

現實生活中,升學壓力、戀愛糾葛、婚姻悲劇、事業低谷…這些煩惱的瑣事都是現實而不可避免的。然而,有多少人帶著“世界荒謬,人生孤單”的思想被生活的失敗所擊垮;有多少人沒有目標的選擇,因此卑微而痛苦的活在黑暗之中;又有多少人逃避殘酷的現實而碌碌無為的過完自己的一生…

楊絳說過:“城外的人想衝進來,城內的人想衝出去。婚姻也罷,事業也罷,大抵如是。”要在在這些實實在在的現實悲劇面前證明自己的存在,我們就應該退縮嗎?這不正是我們每天努力所要做的的嗎?這不正是我們每個人的生存意義的所在嗎?

存在主義認為“如果我們不去賦予生活某種價值,某種價值得追求的目的,世界的存在就是荒謬的,生活就是毫無意義的。”體現在方鴻漸身上,他竭盡全力一次次地試圖擺脫生活的困境。他是一個實實在在的行動者;一個不願做生活奴隸的不屈服於所謂“命運”安排的勇敢者。所有的努力都是為了使他的理想成為可能,而這正是方鴻漸的使命——使人生成為可能。事實上這也是我們每個人的使命:努力去創造美好的生活,不管結局如何。

這樣看來,《圍城》深刻深刻揭露生活中存在悲劇的現實,並描繪了現實與理想的衝突。它旨在反映人的生存狀態,而更重要的一點就是告誡人們一個道理:要勇於承擔自己的生活。

我想這也許就是《圍城》的精髓所在吧。

圍城之讀後感篇8

在書中,“待人接物高貴人,起心動念噁心人”,這是很大的諷刺吧。後面他們結婚以後的情節故事,將夫妻倆的“勾心鬥角”表現的很突出,我感覺很難受,一對結了婚的夫妻,何以非至此,想到小時候我的父母也經常如此這般,心裡有說不出的滋味,我就想,他們為什麼都不能更加的理解彼此,關愛彼此,都做一個寬容的,包容的人,這不就更好嗎?現實總是殘酷的,大部分人都是普通人,普通人大部分都有這樣那樣的缺點,所以是關鍵在個人吧,關鍵在自己願不願意看到自己的“醜惡嘴臉”。

文章的結尾我個人感覺還可以寫下去的,有些戛然而止的感覺,作者就是想給讀者留下更大的想象空間吧,我是蠻希望故事會有個好結局。在走到某種境地之後,他們都幡然醒悟,其實自己都可以做一個更好的人;不僅僅是書中人物,也更是現實中人。

有的書讀了,不用思考什麼,就權當是娛樂消遣;有的書讀了,確實得思考些什麼,當我看著書中人物的生活,我也會想到我的生活,當我為書中的人物感到悲哀的時候,更重要的,是我的現實生活能不能少些悲哀,多些快樂。

“秦人不暇自哀,而後人哀之。後人哀之而不鑑之,亦使後人而復哀後人也”從書中,我不僅僅領略了大家的文筆,更讓我從中體會到了關於人性的更深層次的感悟。

“城外的人想進去,城內的人想出來”,推薦大家去閱讀這本經典小說——《圍城》。在書中,能夠使自己追尋更高境界。讓我們一起來讀書,共同體會書的博大,體會文的樂趣!

讀後感

標籤:讀後感 圍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