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熱點 > 心得體會

精編版《文化苦旅》讀後感範文三篇

我們不要小看身邊的風景,因為每一處的山川河水都是文化的起源,尤其是當你看完《文化苦旅》之後你的感觸一定會更深,記得寫相關的讀後感哦,下面是本站小編整理的精編版《文化苦旅》讀後感範文三篇,以供參考。

精編版《文化苦旅》讀後感範文三篇
《文化苦旅》讀後感1

暴雨如注,書藏古今的天一閣於風雨的洗禮下更現清秀素雅。

早就耳聞天一閣“藏盡天下書”,卻對她的前世今生知之甚少,今日,暫借餘秋雨先生的《風雨天一閣》一文,訴說我對天一閣和中國傳統文人的崇敬之情。

藏書樓,想必是天下讀書人夢寐以求的地方吧。童年時代的我經常做著這樣的一個白日夢:在幽暗的閣樓中點一盞燭燈,四周是高大古樸的木質書架,自己獨坐其中,像一隻碩大的老鼠啃食著書本,管它窗外春去秋來,斗轉星移。

讀書人大多有藏書的嗜好,渺小如我,也有兩大書櫥的書本。每當看到自己心愛的書本被還回來時的殘破不堪,心裡都是滿滿的怨氣,面對借書人的負荊請罪,我也不好發作。久而久之,我便定下一個規則,來人借書一概不允,除非是知根知底的摯友。或許天一閣的建立人範欽與我有相同的遭遇吧,他便定下了“代不分書,書不出閣”等一系列天一閣的管理制度。與我不同的是,我藏書只是個人的嗜好,而範欽卻是“職業是藏書,業餘做做官”。範欽做官時輾轉各地,每到一處,便命人細細蒐集本地的地方誌和各色散文詩集,裝訂彙總,藏於閣中。正如餘秋雨先生所說,藏書家遇到的真正麻煩大多是在身後。是啊,我們民間常說“富不過三代”,財產尚且如此,更何況是書籍呢?我不禁為老範欽深深地捏了一把汗。歷史似乎十分眷顧這個執著的老人,子孫後代兢兢業業的守護著天一閣,將對閣樓的愛護烙進了自己的靈魂深處,成為代代相傳的家徽。

掩卷沉思,在那個資訊傳播不甚發達,文化傳承十分困難的年代,範氏家族是以何種超乎想象的決絕守護著天一閣,守護著中華文化的命脈。範氏家族的堅持與執著,不正是千百年中國傳統文人的象徵嗎?

曾在高中語文課本上學過戴望舒的詩歌——《雨巷》,總是無法領會作者所營造的氛圍,無論課堂上老師再怎麼深情的朗誦,下課後再怎麼翻閱相關的書籍,雨巷總是沉浸在江南的煙雨中,朦朧而模糊。直到那天,隨友人遊覽福州的三坊七巷時,瀰漫在雨巷周圍的薄霧一下子全散了。望著高聳的白牆,窄窄的天,曲曲折折的小巷,我真真切切的感受到雨巷給予我無以言表的美。我想,這就是文化的力量吧。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我想,這也是《文化苦旅》給予我最初的感受。

《文化苦旅》讀後感2

暮色四合,喧譁的一切復於平靜。靜靜的夜裡,最好莫過於讀書了。一盞孤燈,一杯香茗,擺上餘秋雨的遊記散文集《文化苦旅》,細細品位起來。

讀了這本書,我能感受到在作者的文字背後跳動的是一顆單純、乾淨、坦誠的心,筆端流溢位的是對悠久文化的體察和感悟,對漫長曆史的無窮玄思,既能讓我感知文化的至真至美,體悟散文的至情至性,又能感受到一種濃重的民族責任感。細細密密的文字中席捲一切的磅礴氣勢。那伸張有力的筆法和豪邁中略帶悽苦的哲語使我震撼。是什麼使得作者筆下的文章能夠吞吐千年,博通古今而顯得遊刃有餘?是一種閱歷,一種修養。大江南北,長城內外無處不見證著他那滄桑而深邃的足跡。就是這種閱歷和修養造就了《文化苦旅》的那種獨具風格的藝術特色。

我一邊潛心默誦。吟詠。品味。咀嚼。彷彿自己已經加入了旅行隊伍中,又彷彿整個旅行中就只有一人,那就是我。天高地闊,萬事萬物如此真實。餘秋雨就像一個導遊影子,摸不著,卻處處皆在,在指引著我,在牽動著我的思緒,讓我真實去體驗這苦澀的旅行。

《文化苦旅》讀後感3

作者在書中既有領略祖國大好河山後的暢快,也有自己內心中的傷古傷今。我書中開篇的第一章《道士塔》中,作者除了對莫高窟的佛像雕刻和壁畫中的飛天等經典形象的歎服,更多的是對那些已經軼失的古經卷的嘆息和那位守護莫高窟的道士王圓纂憤恨和無奈。

因為王圓纂個人的愚昧無知和當時整個國家和社會對這些經書的漠視導致了這一中華文化瑰寶客走他鄉。此時我才懂得《文化苦旅》中這個“苦”字含義,其中有對古代文人志士不公的待遇的惋惜,更有那種對文化遭到破壞的憤恨和無奈,所以這一次次的旅程怎麼能不是一個苦旅。

這本書還沒有看完,只是淺淺的閱讀了書中的一部分章節,但是書中的描述,以及它流露出的感情色彩都給我留下了深深的印象。我們的人生是一段大大旅程,我們也倒不是非要像一個苦行僧一樣去走完這一段的路,但是走這一段路程抱著何種態度很重要的。

我們大可嬉笑怒罵、走馬觀花的走完這一程,但是最後沉澱到心底的東西又能所剩幾何?所以我感覺要像作者那樣帶著自己的品味和思想去領略這個漫長而又短暫的一程。沿途我們會經過諸多風景,要的是自己心中那獨特的感受,明白自己融入過,而不是短暫的來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