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熱點 > 心得體會

關於《規矩和愛》讀後感範文

我們在讀書的過程中也可以學習到很多名人成功的經驗,書籍會給我們傳遞很多有益的知識,那麼相關的讀後感該如何寫呢?以下是本站小編和大家分享的關於《規矩和愛》讀後感範文,以供參考。

關於《規矩和愛》讀後感範文
關於《規矩和愛》讀後感範文

帶著敬畏的心情,我認真地將《規矩和愛》讀了兩遍。讀完之後,心情久久不能平靜。王濤博士一段段肺腑之言震撼了我的心靈,彷彿夜航中的燈塔,為我指明瞭前進中的方向,也解開了我心中的重重困惑。

從小,我的父母對我很嚴厲,我對規矩一詞並不陌生,這種傳統式的教育模式使我能約束自己,力求上進。但在成長的過程中常有被忽略的感覺,也因此產生莫名的自卑感,不敢肯定自我,追求創新。而我愛人恰恰與我相反,從小在外婆家長大,隔代疼加上經濟優裕,自然嬌生慣養,依賴性強,受不得半點委屈和否定,個性十分張揚。兩個不同教育模式下成長的我們有了寶寶後,歡喜和矛盾接踵而至。因為我們家在合肥,我在合肥上班,愛人在上海上班,婆婆家在蚌埠,要照顧公公和小叔子不能過來,孩子由誰帶?便成了核心問題。本來,我想在自己家中請個保姆和我父親一起照顧孩子(因為我父親腿有殘疾,走路不方便),可是婆婆和老公都極力反對,堅持要把孩子留在蚌埠。為了和平,我只能妥協。一家三口三個地方,每週往返於蚌埠合肥之間,疲於奔命,對孩子總抱有歉疚的心理,忽略了非常重要的早期教育。直到一件小事徹底讓我醒悟。那是一個星期天中午,快到吃飯點,我在蚌埠突然接到單位打來的電話,讓我趕回合肥製作一份報表。此時家中飯已燒好,我胡亂扒了兩口飯就去收拾東西,嘴裡吃的是什麼自己都不知道。過了一會,突然聽到寶寶一陣大哭,我趕緊跑出來看,只見他跺著小腳對我說:媽媽是個壞媽媽,把我最愛吃的雞心吃掉了,我要把你的肚子割開,再把雞心拿出來!而旁邊的婆婆居然還在笑!我的心一下子給刺痛了。回合肥的路上,我一直在問自己一個問題:我們這樣奔波勞碌,是想給孩子和自己創造一個好的明天,可是忽略了重要的家庭教育,又怎麼可能給孩子帶來好的明天?如果教育孩子失敗了,那我們今天的成功又有什麼用?!反覆思考後,我決定辭去工作,把孩子接到自己身邊帶。不少朋友為我惋惜,看到書中P6頁寫道:如果經濟許可,選擇孩子!,我不禁為我當初的行為點贊。

接下來的難度可想而知,孩子已經四歲半了,某些不良習慣已經形成,此時做規矩讓他無法接受。我首先從吃飯立規矩,自己吃,定時吃,不準剩。一開始也擔心他吃不飽,可後來發現,這種擔心完全多餘。正因為在家有了嚴格的訓練,才使他在幼兒園立於不敗之地,身體反而好起來了。接著,我又開始規定玩的.時間,要有節制地玩,不能看電視、玩遊戲弄起來沒玩。最後,培養孩子學習的興趣,很慶幸我們上了一個好的國小,經典頌讀讓我們全家愛上了閱讀,孩子的語言表達能力突飛猛進。正當我為孩子的進步感到欣慰時,我發現我們的親子關係變差了。孩子開始有逆反心理了,怕我、疏遠我,有時也頂撞我。我一下子懵了,這可是我們小的時候不敢有的呀!直到讀了《規矩和愛》,我才明白過來。

原來,我們的規矩不統一。我的嚴、老公的鬆、婆婆的溺愛,都給孩子不一樣的標準答案,讓孩子無所適從。同樣是看電視超時這件事,在老人眼裡很可愛,在老公眼裡是沒關係,到我這卻是不允許,久而久之,孩子就認為是媽媽在故意找他碴,還經常打他,他肯定就不和媽媽親近了,有時還變成個兩面派。明白了這個道理,我迅速又上網買了兩本《規矩和愛》,一本快遞到蚌埠,一本塞進老公的包裡,讓婆婆和老公一起通讀這本書,尤其是P144頁《不同教育者之間的一致性》,然後我們進行一次溝通和交流。首先我很尊重老人的教育經驗,並歡迎她參予我們的家庭教育,但是請她明白:隔代教育只能是親子教育的補充,絕不能替代親子教育!接著,我又和老公商量誰成為教育孩子的頭。由於老公在外地上班,我自然承擔了這項任務,那麼他必須遵循這樣一個原則:不要在孩子面前指責另一方的規矩。最後,我反省自己的不足之處:經常帶著怒氣打孩子。書中P115——125頁詳細地介紹了為什麼打孩子?、怎樣打孩子?這一系列問題,其中怎樣用愛打孩子發人深思。書中說道:為人父母需要有謙卑、敬畏的態度,教育的孩子的過程,要改變孩子,先改變自己!。這個道理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必須要有足夠的耐心和決心!但我還是決定按照書中所說的那樣去做。當孩子鬧情緒,抓狂的時候,不能忙於和他講道理,先控制好大人憤怒的情緒,不去急著訓斥,訓不好就武力解決。而是等孩子平靜下來以後再交流,並且要蹲下來與孩子平視,不僅要有語言上交流,還要有目光的交流,要輕聲輕氣地說重話!這種教育的轉變很難很長,是對我們愛的檢驗,但是真的有效!漸漸地,孩子明白了,媽媽是因為愛我才打我,媽媽願意陪我一起去改錯。笑容重新綻放在孩子臉上,人也變得聽話、懂事了!回家能幹些力所能及的小事,還經常幫我捶背、按摩,前段時間自已製作時間表,讓我陪他共同執行。我靜靜地享受著孩子這些點滴的進步,感到很幸福,因為我和孩子一起長大了!

關於《規矩和愛》讀後感範文

閱讀《規矩和愛》是老師給的任務,其主要目的是為了更好的瞭解和詮釋家長如何更好的面對孩子和教育孩子。你是用什麼樣的方式來面對你的孩子呢?是響應你的父母的教育方式?還是通過各種媒體來學習式教育?還是用你自己的天性,沒有約束,隨心所欲的面對呢?

說實話鍾老師在上期家長會上釋出的任務中我沒有當回事,心想:“很多年不看書了,突然讓我來看書學習,實在是太困難了,根本看不下去。後來跟家長們聊起這事,許多家長想法和我一樣。這個動作太難,看都難別說是寫了,根本寫不出這麼鏗鏘有力的文章,所以家長們都會選擇度娘,這一段可以複製一下,那一段也可以複製一下,這樣就可以輕輕鬆鬆的變成自己寫的了。當然了為了體現家長們的智慧,絕對不能讓孩子知道是從百度上抄的。”

看到很多家長們貌似看透了也看懂了《規矩和愛》這本書,也總結的超好,讓我感覺家長非常有才。個個都是高手,這麼優秀的家長孩子們不愁沒有好榜樣!這些都是滿滿的正能量啊!

在這裡我想提到的是我沒有讀《規矩和愛》這本書,但是為了完成老師的任務,又不能抄襲網上的讀後感。我想到了一個辦法,在手機裡下載一個有聲讀物的軟體,叫---聽書神器。看書就想睡覺,聽那就好多了。還可以和孩子一起聽,我想這次家長們沒有我智慧了吧!哈哈。

好吧!我也來說一下,所謂的大道理吧!教育孩子有很多種方法,這就是所謂的規矩。有處罰有獎勵。就像我對待我們的員工一樣,現在用的都是獎勵制度。這也是從陳安之的勵志裡學來的,有的家長很智慧,很有思想。他們的孩子就不會弱到哪去,孩子很聰明一學就會,也不需要太煩神。我認為這裡的智慧指的就是智商,但是我想說的是情商,因為有了高情商,智商就不會低哪去。跟大家分享一個故事吧!

有一個年輕媽媽帶著她孩子走在我前面。那小孩看上去頂多有4歲吧,但是話倒說的蠻利索的。進超市之後,這孩子媽媽的一句話引起了我的注意,她和孩子說:“你準備好的清單呢?按照紙條上面的開始選吧!”我當時就想,這麼個小的孩子會選什麼啊?但是當我看到那小孩蹦蹦跳跳地拿著紙條跑到牛奶櫃檯那裡的時候,我就知道我錯了!這孩子一邊看標籤,一邊跟她媽媽講,然後她媽媽看都沒看就拿了一箱牛奶。接著小孩又去挑水彩筆,一個個看來看去,那脖子仰的,我看的都疼,最後挑了款24色的讓她媽媽幫他拿下。後來她又看著那個“清單”買了醬油、鹽等等生活用品,還給自己挑了個小熊樣子的水壺。整個過程大概有不到半個小時,我一直在遠處盯著母女倆,她媽媽基本沒有幫助孩子什麼,只是當孩子遇到標籤上不認識的字時,會詢問媽媽,但是貌似超市裡面的字,沒有幾個是這個小孩不認識的。最後結算錢的時候,我還在她們後面,那個小孩想買一個叫“炫邁”的口香糖,她媽媽當時說的一番話,我聽後震驚了!她說:“第一,我們今天並沒有準備要買這個,買這個就超出我們的預算了,這樣是不對的。

另外,你認識這兩個字麼?如果認識,媽媽就獎勵給你啊。”那小孩很無奈的說不認識,結果她媽媽就跟他念了一遍,然後說:“你記住了,下次來超市,如果你認識這兩個字,我就獎勵給你!”說完小孩很聽話的不哭也不鬧就跟媽媽走了。

真的很讓人震驚!這個小孩僅僅只有4歲大,就能認識那麼多字,而且有能力選擇自己想要的東西,還會自己做購物規劃,真是不簡單!而且這媽媽確實懂得怎麼教育孩子,所以說:天才不是天生的,是培養出來的!最近我也在培養許有傑的各個方面,雖然不是太盡人意,經常會出錯會丟三落四,這些好像我都不管也不去提醒但是我還是會密切關注他的一切,哪怕是他的一個微小的肢體語言。我也讀過很多關於育兒的書,作為曾經的合肥人民廣播電臺的一名“青春驛站”和“我們的小世界”的主持人,也做過相關的育兒節目相比較其他家長我更有經驗,但是孩子與孩子也不一樣,遺傳因素也不一樣,孩子的成長道路是需要我們的智慧的帶領,必要時還要和我的孩子們鬥智鬥勇,我要學會做個“懶爸爸”這就是愛!這就是我所設定的規矩,沒有規矩不成方圓,大道理講太多了,有點不像我的風格了。家長們……孩子們不喜歡聽大道理就讓我們生活化的產生規矩中的愛!

關於《規矩和愛》讀後感範文

“真正的愛是帶有規矩的愛,真正的規矩是體現愛的規矩”這是王濤的著作《規矩和愛》裡貫穿的一條主線,強調了愛不是無邊無拘的,規矩也不是對孩子強制的沒有愛的教條呆板的居高臨下的束縛。

這幾天讀了這本書,學到了好多以前不曾知道的知識,雖然做了三十年多年的母親,也沒有學好教育子女的這一重要學科。現在學學,雖然不是學有所用,但亡羊補牢為時也不晚。

女兒小的時候,忙裡偷閒也讀過類似《父母必讀》的有關讀物,可都是比較膚淺的,那時候也沒接受過心理學的知識,只是泛泛的說教,不是能夠用心愛護理解孩子的心境。自己的成長環境,就是那種嚴父嚴母形的家庭。很少體驗過父母愛的溫暖,常常聽到父母數落我們兒女的口頭禪,好像我們都不是父母眼裡的最優秀的孩子,也很少聽到父母對自己的鼓勵和表揚,因為都是服從父母的教誨和指令,也就沒有過現在孩子的叛逆期,甚至沒有過青春期的朝陽感受,直到女兒在國小六年級的時候,一次對她亂花錢的管教過為嚴厲,引起女兒強烈的反抗“難道我們小孩子就沒有自己可以喜歡的事情嗎?”使我猛醒:我自然而然的傳承了父母的教育方式,對孩子的懲罰嚴厲了。過分的嚴格教育會壓抑孩子內心的快樂。父母對我的言傳身教,有些是有益的比如:做人要誠實守信、為人要熱情善良、做事要踏實肯幹、不好高騖遠、不徒有虛名等等都是精華的要傳承下去的,但有些地方也不是很好的,比如生活中不敢有任何閃失,小的打壞了一個碗,大的辦錯一件事,都會遭到父母的責罵的,所以做事都小心謹慎,驚恐驚慌的。要給孩子充分信任,理解,寬容,和自由成張的空間是很重要的,這也是父母對子女愛的體現。

這本書的第一章節:學做父母:教育孩子的前提就是:

1、先學做父母,再教育孩子:

學做父母應該先於教育孩子,學做父母是教育孩子的前提,現在80後和90後的的年輕父母們本身就是獨生子女,受寵於自己的父母,還不知道怎樣做好父母的兒女的時候,就成為了孩子的父母,有的就把孩子當寵物,高興的時候喜歡孩子,不高興的時候把自己的情緒毫無保留的發洩給孩子,自己年輕的時候也有過,工作中的不快也傳給孩子,有時孩子會察言觀色看著媽媽的臉色行事,無意識的在孩子幼小的心靈受到傷害。

沒有人天生就是合格的父母,每個父母都需要學習和成長,要有學習的意識和願意重新成長的謙卑態度,父母的自我成長和改變在現實中往往非常艱難,這是要靠自身的自律不斷在孩子成長的道路上共同進步。

往往在初為父母驚喜中,感到自己的幸福和對孩子的未來充滿了期望,不忍心看到孩子在自己面前有一點閃失和痛苦,當孩子頭疼感冒生病的時候,做父母得恨不得都把孩子得病轉到自己身上,當孩子漸漸長大,有了自己的思想個性,叛逆你的思維和你給予的教育時,你的愛又轉化成恨,恨孩子不聽自己的話,有的家長甚至狠狠的對孩子說“當初我就多餘生你,現在恨得真想把你再塞回我的肚子裡”所以我們要理性的學習,父母本能的愛會隨著孩子變得越來越“不可愛”而慢慢消失,因此,我們要趁著這份本能的愛在自己身上還沒有淡化,越來越強烈,父母們若不通過學習和反思建立起理性的堤壩,這種本能的愛也可以成為溺愛的洪水而氾濫成災。

2:父母這個崗位無人代替:

“為人父母是教育也是藝術,他可以讓你收穫人生至樂,也可以讓你收穫人生至痛”(摘自於本章節的篇首)。

現在,很多家長沒有把教育子女當成人生的至要了,他們不願意靜心謙卑地來閱讀品味那字裡行間的愛和美妙,而是一味的迎合應試教育的需要,賦予孩子過多滿足自己心裡期望值的虛榮,恨不得孩子都是成龍成飛的材料,也有的家長以自己的工作事業為重要,忽視孩子的教育問題,雖然孩子有老人代管,但父母的愛是別人帶替不了,父母這個崗位是無人代理的,孩子和父母的(特別是母親)連線是獨特的,也是天然的,孩子和父母的依戀是一切社會學習的基礎,父母不僅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師,也是一輩子最重要的老師。

3:別以為生了孩子就是父母:

為人父母是這個世界上從事最多的崗位,它的崗位重要,專業要求也很高,可以我們上崗前都沒有接受過基本的培訓,我們缺失的是學習意識、缺失的是謙卑的態度和缺少父母教育的資源。

不是生了孩子你就是母親了,生孩子只是證明你有了生理上的生育能力,不代表你已經有教育上的養育能力。我們中國式的媽媽大多就是照顧孩子生活起居,從生下來的飲食開始到上學後家長幫孩子背書包,直至大學畢業了,還缺少獨立生活的能力。大多數家長都是隻要你能好好學習,四體不勤,四六不懂都不是毛病。德智體全面發展,成為社會有用的人和我們做父母的有著極其密切的關係,所以我們就要學習,己不欲,勿施於人,先要做好父母,才能教育好孩子。

4:為人父母要謙卑

敬畏和謙卑是智慧的開端,學做父母也要有謙卑的態度,雖然我們許多家長有很多社會、自然、理工科方面的知識,但是教育孩子就是一門很難學的學科,作為現代社會的父母,所要學習的育兒知識遠遠超過我們的祖先,這些新的科學知識既有要我們有更加好學的態度,也為我們學做父母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實際指導。

意識到自己需要學習只是父母教育的第一步,有效的學習還離不開謙卑的態度。

5:為人父母需要專業培訓:

我們的孩子生活在這個資訊時代,該知道的,不該知道的,他們都在接受,怎樣和他們交流?怎樣引導他們?都是嶄新的課題,無論《三字經》還是《朱子家訓》都沒有現成的答案,懂得傳統教育的原理只是第一步,重要的是與時俱進。教育是一門藝術,它需要教育者在面對不同孩子,不同環境時,創造性地把基本的原理髮揚光大。所謂教無定法就是這個道理。

6:為人父母需要用心而不是用計

《聖經》的《箴言》是以色列歷史上最有智慧的君王所羅門寫給自己孩子和世人的訓言。其中有一段是這樣寫的:“你要保守你心,勝過保守一切,因為一生的果效,是由心發出。

人的一生果效是由心發出的,我們教育孩子的果效豈不也是如此?你自己的一言一行都體現了你內心對規矩和愛的態度。你內心是否有愛,是否尊重規矩,要比你對孩子用怎樣的方法和提什麼要求重要得多。可惜很多年輕的父母不明白這個道理,只求方法而不反思自己的理念。這種只想用計,不想用心的功利態度,其結果往往事與願違。

我們對孩子的要求是我們身體力行的,教育便是水到渠成的。古人說的好: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令而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