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熱點 > 心得體會

人外人讀後感5篇

在讀後感的寫作中,我們要學會結合實際內容,好的書籍是可以讓我們學習到很多人生哲理的,讀後感是我們學習和生活中常見的應用文體,本站小編今天就為您帶來了人外人讀後感5篇,相信一定會對你有所幫助。

人外人讀後感5篇

人外人讀後感篇1

?局外人》是法國著名存在主義作家加繆的第一部小說,也是他的代表作之一。整部作品以平淡語言敘述,通過主人公心理與外部環境的描寫,反映了主人公默而索與外部世界的關係,即默而索是這個世界的局外人,他與這個世界格格不入。

小說以默而索母親的死開篇,母親的死並沒有讓他過度的傷心,他甚至連母親的最後一眼都不看,也不流淚,將母親埋葬後,他為回到阿爾及爾離開那鬼地方而興奮不已,“我想到我要上床睡它十二個鐘頭時我所感到的喜悅”。回到阿爾及爾,他便和女友鬼混在一起,游泳、看滑稽電影,他早將母親之死拋之腦後。對於老闆的調任巴黎,他的回答是“生活是無法改變的,什麼樣的生活都一樣,我在這兒的生活並不使我不高興”。而女友的求婚,他的態度是“怎麼樣都行”。鄰居萊蒙請他寫信,讓他幫助自己對付自己的情人,他想都沒想,欣然答應,“他問我是不是馬上寫不方便,我說不”。而他不知道,他在不自覺地捲入一場鬥毆中,最後在海邊,他開槍打死了一個對手。

接著,他被審判,雖然他有罪,但對他的指控卻讓人發笑。對母親的死無動於衷成了檢察官手中的把柄,他振振有詞地說道:“我控告這個人懷著一顆殺人犯的心埋葬了一位母親。”於是,默而索被判了死刑,但他似乎對這一切毫不在乎,當他知道上訴無望之後,他依然平靜地等待著死亡,並拒絕向神父做自己最後的懺悔。

整篇作品以時間為線索,可歸納如下:母親之死—→被調任與女友求婚—→幫鄰居對付其情人—→開槍殺人—→被判死刑。整個過程似乎默而索都是一個“局外人”,他對這個世界似乎麻木了,對於一切東西,他都接受,唯獨最後拒絕對上帝的懺悔。

但我認為默而索似“局外人”但非“局外人”,他時時刻刻參與到這個世界當中,他一心想按自己的方式活在這個世界上。之所以把母親送進養老院,是因為自己和母親無話可說,而養老院裡有許多老人作伴,他“明白為什麼她要在晚年又找了個‘未婚夫’,為什麼她又玩起了‘重新再來’的遊戲”,他認為“母親已經離死亡那麼近了,該是感到解脫了。任何人,任何人也沒有權利哭她”。所以,對默而索而言,真實情感與外在的表現並無關係,他雖傷心,但母親的死並不會讓他流淚。對於老闆的攤派巴黎,他並沒有雄心大志,他知道“生活是無法改變的,什麼樣的生活都一樣,我在這兒的生活並不使我不高興”。女友的求婚,他認為“這無關緊要,如果她想,我們可以結婚”。以上兩點說明默而索對自己擁有的一切已知足,他不是一個對生活貪婪的索取者。出於對鄰居的幫助,他寫信幫鄰居對付其情人,殺死阿拉伯人是因為他當時產生了幻覺,他看見“刀鋒閃閃發光,彷彿一把寒光四射的長劍刺中了我的頭”。在監獄裡,他屢次拒絕接見神父,因為他不信上帝,是因為他“對自己有把握,對一切都有把握,比他(上帝)有把握,對我的生命和那即將到來的死亡有把握”。到離死前,他“體驗到了這個世界如此像我,如此友愛,我覺得我過去是幸福的,我現在仍然是幸福的”。

但默而索的價值觀和世界觀顯然與整個社會要求它的成員信守的傳統的價值觀念和行為模式是互相排斥的,這個世界不斷在排斥他,所以他成了這個世界的“局外人”,被處決時,他發出了最後的喊聲:“為了把一切都做得完美,為了使我感到不那麼孤獨,我還希望處決我的那一天有很多人來觀看,希望他們對我報以仇恨的喊叫聲。”

人外人讀後感篇2

?局外人》,是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加繆的代表作,作者在後記裡用一句話概括了它,“在我們的社會裡,任何不在他母親葬禮上哭泣的人,都有可能被處以死刑。”

看似荒誕的一句話,背後隱藏是主人公默爾索不肯遵循人類社會的既定規則,繼而被人類社會所摒棄的真相。作者說默爾索是一個真實的人,他拒絕撒謊,“撒謊不僅僅是說謊話,事實上,尤其是當你說的不僅是真相的時候,你就在撒謊”。是的,默爾索是真實的,他與母親的感情淡薄,他母親的死,他沒有感受到哀傷,所以他沒有裝哭泣,但這被標上了冷漠無情的標籤。他對人類的許多追求都感覺索然無味,“我們從來不能改變生活,無論如何,生活都是一樣的,我在這兒的生活也不會令我不高興”。這看上去挺消極的,但他感受得到當下真實的美好,他不信下一世,不信上帝,他信真實存在的當下的每一刻。

一個人真的可以的遊離於這個社會嗎?如果一個人可以,那兩個人,三個人,成千上萬的人呢?人類,能在地球走到目前的這個地位,依靠的不就是那些明著的暗著的規則嗎?從種族角度而言,摒棄不遵守規則的人,並沒有什麼問題,對於種族而言,你不可以不一樣,因為種族不需要你的不一樣。

但對於個體呢?前世是什麼?未來是什麼?種族是什麼?這些看不著抓不到的虛無,不如當下真實的每一刻。所以,對於個體,你當然可以不一樣,你的感受,只屬於你。

如果個體和種族互不干擾,那麼也可以相安無事。但如果個人和種族產生衝突,比如默爾索,當他因殺人被押上法庭,當報道開始 鋪天蓋地而來,那麼他的個人的自由對於整個種族而言不值一提,毫無疑問,是要被犧牲的一個。

“加繆說過,誕生在一個荒謬的世界上的人唯一真正的職責是活下去,是意識到自己的生命、自己的反抗、自己的自由。他說過,如果人類困境的唯一出路在於死亡,那我們就是走在錯誤的道路上。正確的路是通向生命、通向陽光的那一條。”

很多時候,你可以不一樣,但有些時候,你不可以不一樣!

人外人讀後感篇3

這本書有個著名的開頭:“今天,媽媽死了。也可能是昨天,我不知道。”短短几個字,凸顯了主人公默爾索是一個“冷漠“、”無情”的人。故事圍繞媽媽的葬禮而展開。

面對親情,母親生前就被默爾索送到養老院,期間也很少探望,每次去都覺得路途遙遠很疲憊。他對於母親具體是哪一天去世的也不在意,在葬禮上他沒有流露出一絲悲傷的情緒,並不想看母親最後一眼。送葬的時候只是覺得很累,只想結束之後快點回去休息。母親葬禮後的第二天,他就馬上去約會、看電影、游泳、做愛。

面對愛情,女友瑪麗問他愛不愛自己,他覺得這種問題毫無意義。女友向他求婚,他又說:“我怎麼都行,如果你想,我們可以這麼做。”女友問,如果是另一個女人向你求婚,你和那個女人的關係就像你和我一樣,你會不會接受。他的回答是“當然”。女友說,婚姻是一件嚴肅的事,他反駁說:“不是”。

面對工作,老闆想提拔他到巴黎工作,問他有沒有興趣換一種生活方式,他說:“我們從來不能改變生活,無論如何,生活都是一樣的,我在這兒的生活也不會令我不高興。”老闆覺得他沒有野心抱負,可是他覺得“我看不出有什麼理由要改變我的生活”。

面對法官對他的死亡宣判,他覺得:人生是不值得一過的。三十歲死或者七十歲死,並沒有什麼區別。

默爾索對於至親的死亡沒有流露出一絲悲痛,在世人看來他就是一個不孝子;對婚姻和愛情采取那樣隨便的態度,是大家眼中的渣男;在事業面前也沒有野心和抱負,就是不思進取,爛泥扶不上牆。但是他採取這樣的處世態度,並不是因為他冷酷、無情、自私,而是因為他認為一切都沒有意義,他是一個堅定的虛無主義者。用李誕的話來說,就是“人間不值得”。

人生到底有什麼意義呢?在思考這個問題的答案的時候就決定了我們會如何度過這一生。對於大多數普通人,包括我自己,對於人生有什麼意義也沒有確定的答案。我們選擇了按照“讀書工作買房買車結婚生子回報父母”這個最常見、最標準的、流水線式的人生模板來生活。讀書時比成績,努力考名校成為鄰居家的小孩;工作時比業績,加班熬夜,賺更多的錢,買更好的房子、車子,擁有更高的社會地位,成為更成功的人;然後找更優秀的人結婚,創造條件培養更優秀的後代。如此迴圈往復,一代又一代。

這一切真的有意義嗎?這一切是不是根本就沒有意義?

葬禮有什麼意義?生者的哀悼對死者有任何意義嗎?沒有流淚就是無情嗎?真的需要一個儀式來表演悲傷嗎?真的需要當眾悲傷,才能證明對母親的愛嗎?

婚姻有什麼意義?說“我愛你”有什麼意義?說忠貞不渝就真的忠貞不渝嗎?承諾就真的海枯石爛嗎?

事業成功有什麼意義?可以獲得更多的尊重,可以買更好的東西嗎?可是更多的尊重又有什麼意義?買更好的東西有什麼意義?

人最終都是赤條條來去無牽掛,熱熱鬧鬧的一生,總要歸於虛空,那麼努力地活著,到底是為了什麼呢?

默爾索就是看透了世界的荒誕,看透了人生的荒誕,對於人生有什麼意義這個問題,我們只是偶爾喪失意義感,而他的回答是清醒而自知、肯定而堅定的“沒有意義”。

所以他對大部分事情的態度都是:我怎麼樣都可以,有時候他甚至很願意成人之美。普通人認為很重要的那些東西,在他眼裡一點都不重要。所以他冷漠、不合群。但其實我所看到的是一個極度理智,絕對忠於自己內心感受的形象。

也許人間確實不值得,但依舊希望大家都能夠在看清生活的本質之後依舊熱愛生活吧。

人外人讀後感篇4

我一直都是局外人。看《局外人》時產生那共鳴,就像固有頻率和強迫振動的頻率達到一致時一樣,自己的“局外人感”更加重了,以至於生理上感到不適,喘不上氣,胃裡翻滾。氣息被粘滯在胸腔,流轉產生困難。我只覺著自己在加繆筆下被剝露的一乾二淨。虛無與荒誕的世界。

文出現了很多太陽灼熱的描寫。我以前也有那種刺眼悶熱的迷幻暈眩感。加繆用對太陽細膩敏感的感受(還有靜靜觀察世間萬物的第一人稱視角)來描摹局外人的感知和心理,而且使讀者產生共鳴,不得不說功力深厚。

閱讀過程中我在不斷把自己和主人公默索裡進行對比。我們好像。我們都不喜歡說謊。都喜歡把自己的情緒直接坦露出來。都有赤子之心。都遊離於世界邊緣。但我也逐漸發現自己並沒有默索裡平日裡那樣淡然平靜。我並不全是局外人。也許我可以稱自己為出入世的混沌者。

不過沒有一座孤島。我和主人公一樣,都難逃這世間萬物的羈絆,比如法律的審判。同時,在特定情境下,內心的“地核”會被激發。全篇最後一章達到高潮,在生死交界處,他內心全部感受全然迸發出來,聲嘶力竭。整部作品被心臟起搏,堪稱震撼。

人外人讀後感篇5

加繆,27歲寫成了《局外人》,44歲獲得諾獎,47歲因車禍passed away。他和39歲第五次自殺成功的太宰治一樣,兩人的《局外人》和《人間失格》給那些對社會有抽離感陌生感的人,不完全按照既成的遊戲規則行事的人,徘徊在社會邊緣、遊蕩於生命邊緣的人,動物本能強過社會屬性的人帶來了溫暖。

隨著時間的推移,人類社會形成了很多的遊戲規則,這些規則就整體而言,至少就其設立之初而言,是非常有益且有效率的。但隨著社會的進一步發展,有益的東西可能變得有害,有效率的可能變得相容性不夠,應該給高度制度化、規則化的東西一定的緩衝墊,當然不是對另類的無限妥協。

莫索爾身上有很多閃光的地方,本我、自由、坦誠、實事求是(今天看新聞,曹德旺呼籲企業在疫情面前,應實事求是,按自身需求復工。實事求是真的不容易)。莫索爾的這些品質都彌足珍貴,但我拒絕一些評論中稱其為英雄。畢竟他在意識到周遭荒誕甚至真相後,滑向了“我怎麼都行”(用我們日常的話來說,就是“隨便”),這樣的虛無態度,怎麼能是英雄?但我仍然很感謝加繆,感謝莫索爾,這個人物是孤立無援、無法適應規則的人們的“排欲溝”,讓一些被社會排斥到自我否定的人,學會了接納自己。

標籤:讀後感 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