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熱點 > 心得體會

《細節的力量——新中國的偉大實踐》讀後感五篇

《細節的力量——新中國的偉大實踐》讀後感五篇

《細節的力量——新中國的偉大實踐》讀後感五篇

 

中國共產黨是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的先進政黨,在百年實踐中不斷總結自身建設的歷史經驗,統籌推進黨的政治、思想、組織、作風、紀律和制度建設,成長為世界上為數不多、具有強大政治領導能力的成熟政黨。下面小編整理《細節的力量》讀後感,歡迎閱讀。

《細節的力量》讀後感1

10月1日在天安門廣場舉行的開國大典,標誌著偉大的中國革命的勝利,新的人民共和國的誕生,為舉世所矚目是理所當然的。

為了這一盛典,各項準備工作早在幾個月前就已經開始了。訓練參加閱兵儀式的各兵種部隊,準備好要放的禮炮、禮花,城樓和廣場的會場佈置,保證第一面五星紅旗的順利升起,以及組織30萬群眾參加有條不紊地參加慶祝,所有這些都自上而下層層有專人負責,而且不斷檢查。直到10月1日天矇矇亮時,周恩來還親自登上天安門城樓作最後的檢查,然後又來到廣場審視了整個佈局。

這一天,天安門城樓上懸掛著八盞宮燈,八面巨大的紅旗迎風飄揚,使古老的城樓煥發出媚人的青春。當時還沒有電梯,登上城樓,得一步一步邁上那古老的臺階。每一個登上城樓的人,都是那麼意氣風發,心花怒放。

15時,“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成立慶祝大會”正式開始。廣場上軍樂隊奏起了國歌,《義勇軍進行曲》響徹雲霄。毛澤東按動電鈕,升起了第一面國旗——五星紅旗。與此同時,鳴禮炮二十八響。接著,毛澤東莊嚴宣佈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成立。

所有這一切,通過中央人民廣播電臺的現場直播傳遍了神州大地。這還是新中國第一次進行這樣的現場直播,擔任播音的是當時最優秀的播音員齊越和丁一嵐。如今,重放當年的錄音,還能聽到丁一嵐那清脆悅耳的聲音:“國旗已經上升到旗杆的頂尖,開始在人民首都的晴空迎風招展。她象徵著中國的歷史已經走入一個新的時代,我們的國旗——五星紅旗將永遠飄揚在人民祖國的大地上。”
 

《細節的力量》讀後感2

歷史是最好的教科書。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共產黨的歷史是中國近現代以來歷史最為可歌可泣的篇章。學好黨史、新中國史,從中汲取豐富滋養,厚植髮展基礎,能為妥善應對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夢想,不斷注入歷史智慧,增添精神動力。

黨史專家李穎全新力作《細節的力量——新中國的偉大實踐》是一部獻禮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週年,由細節構成的新中國史。從成立新中國,到開啟新時代,通過新中國歷史上的“大事件”中的“小細節”,以巨集大視野全景呈現新中國70年波瀾壯闊的偉大實踐,以獨特視角深刻剖析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歷盡千難萬險從勝利走向新的勝利的成功密碼。

1949年10月1日15點,30萬軍民在天安門前隆重舉行開國大典。伴隨著代國歌《義勇軍進行曲》激昂奮進的旋律,毛澤東親手按動電鈕,升起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第一面五星紅旗。接著,毛澤東以他那濃重的湖南口音向全世界莊嚴宣告:“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這聲音傳遍天涯海角,震撼神州大地。從此,一個嶄新的時代開始了。

《細節的力量》讀後感3

為了向全世界鄭重宣告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成立,慶祝這個勞動人民當家作主的新政權的誕生,中共中央擬於1949年10月1日,在首都北京隆重舉行開國大典。

中共中央對開國大典的籌備工作十分重視。1949年7月1日紀念黨的第二十八個生日後,就成立了開國大典籌備委員會,周恩來任主任,彭真、林伯渠、聶榮臻、李維漢任副主任。經過充分討論研究,擬定開國大典由三大議程組成:(1)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典禮;(2)中國人民解放軍閱兵式;(3)人民群眾遊行。

9月21日至30日,新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在北平召開。會議的全過程自始至終充滿了極其民主而和諧的氣氛。從《共同綱領》、政府組成,到國名、國旗、國歌、國徽,無不是經過反覆的討論,按會議程式表決通過的。

新政協籌備會組織條例中原本提出的是建立“中華人民民主共和國”,直到最後一天的討論,清華大學的政治學教授張奚若提出質疑。他和幾位老先生都覺得這名字太長,不如就叫“中華人民共和國”。有了“人民”,就可以不要“民主”二字,焉有人民而不民主?何況,“民主”一詞democracy來自希臘文,原義與“人民”相同。於是,經過討論和表決,終於採納了這個提議,確定新中國的國名叫“中華人民共和國”。

“中華人民共和國”能不能簡稱“中華民國”呢?這個問題的提出,是因為新政協籌備會第三小組在起草《共同綱領》時,使用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簡稱中華民國)”的表述方式。周恩來對此作過解釋,說主要是考慮到“中華民國”已經叫了38年,一下子取消,怕有人不能接受。對“中華民國”這一簡稱的使用,大家有不同看法。考慮到這個問題的敏感性,周恩來和林伯渠極為慎重,聯名設午宴邀請30位辛亥革命時期的前輩徵求意見。這些都是追隨過孫中山先生的老人。反覆交換意見以後,大家終於取得了一致的看法:中華人民共和國的誕生標誌著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而中華民國只能代表舊民主主義,二者不能混淆,因此不能用其作簡稱。

這樣,在政協第一屆全體會議通過的所有大會檔案中,統統去掉了“(簡稱中華民國)”幾個字。
 

《細節的力量》讀後感4

在開國大典籌委會確定的三項議程中,無論哪一項,首要的問題都是選定場地。最初選擇場地時,曾考慮到天安門廣場和西苑機場兩處。經過周密對比研究,最後選定了天安門廣場。

天安門廣場原本是皇家專用的一塊禁地,是不許老百姓通過的。開國大典前的天安門廣場,就是中華北門及其東西兩道南北走向的紅牆之間,直到金水橋前凹形的空場,其南北長百餘米,東西寬七八十米,遠沒有現在這麼寬大。

8月9日至14日,北平市舉行第一屆市民代表會議,會上作出整修天安門廣場的決議。遵照這個決議,北平市政府責成有關部門制定了天安門廣場整修任務,主要包括以下四項:一是,整修廣場場地供群眾集會用;二是,修補東西長安街道路供遊行的群眾隊伍和閱兵式軍隊通過用;三是,粉刷天安門城樓;四是,在天安門廣場最適合的位置設計並修建與天安門城樓頂一樣高的旗杆,供大典時升國旗用。四項任務中的第四項為重中之重。全部整修工程必須在9月完成。

整修天安門廣場場地,主要是靠北平市各界群眾義務勞動實現的。共青團北平市委籌委會和北平市學聯,要求各校在9月10日星期六下午組織4300名學生到天安門廣場義務勞動。訊息在報上和各學校一公佈,兩天時間內,就有18000人報名。各校只好採取抽籤辦法決定誰能參加。9月10日15點,勞動開始。在廣大學生的影響下,北平市各界群眾紛紛來到廣場,參加義務勞動,廣場很快就舊貌換新顏了。

修建旗杆是整修廣場工程四項任務中的重點,完全由專業人員承擔。市建設局相關技術人員主持這項工程。當時提出要求:國旗自動升降,升旗時間要同國歌演奏時間相協調,國歌奏完,旗升到頂,並自動停止。原來,設想旗杆要與天安門城樓頂等高,限於當時的技術條件和時間緊迫,只能根據實際情況作些變更。

技術人員到自來水公司選了四根直徑不同的自來水用鋼管,套起來焊接到一起,只能做到22.5米高,報經上級批准後,按這個修建。施工人員日夜加班,靠搭腳手架,把22.5米高的旗杆樹起來,在底座上固定牢,同時安好了自動升降裝置。在裝上旗杆前,對這套裝置進行了仔細認真的除錯,基本做到了正常執行,時間上也符合要求。

為了能在天安門城樓上操縱升旗開關,他們又在修補天安門前東西長安街道路時,預埋了一根橫穿馬路的鋼管,導線通過鋼管橫穿馬路,沿金水橋越過金水河,從城樓東南角引到城樓中央,在那裡接上一個開關按鈕。經過多次試驗,確認自動裝置執行正常了,施工人員才撤除了旗杆四周的腳手架。

9月30日,在正式啟用前,技術人員作最後一次試驗。沒想到的是,旗子升到頂了,馬達還在轉動,結果旗子絞到杆頂的滑輪裡撕破了,卡在裡面退不下來。這時,腳手架已經拆除,無法修理了。

這下,可急壞了大家,馬上向建設局領導報告。很快,調來了組建不久的消防隊。可消防隊架起的雲梯比旗杆頂還低好幾米,根本夠不著。這時,有人急中生智,提議找來兩位善攀高、頗有些名氣的搭綵棚的高手。他們到現場一看,二話沒說,冒著危險從雲梯爬過去,再攀到杆頂,把旗子從滑輪裡取了下來。

技術人員又連夜進行多次試驗,直到10月1日凌晨,終於有把握保證升降裝置正常運行了。但是,他們還是怕“萬一”再有意外。經報請大典指揮部批准,又準備了一套保障措施,即:開會時,讓一個人守在旗杆下,萬一再發生旗子升到頂自動裝置不停的情況,便立即手動切斷電源使升降裝置停下來;另一個人守在天安門城樓安裝開關電鈕的三腳架邊上,以便從技術上保障升旗順利完成。

《細節的力量》讀後感5

《細節的力量》是上海人民出版社、學林出版社推出的黨史專家、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第二研究部主任李穎研究員的新作。該書通過新中國歷史上“大事件”中的“小細節”,生動呈現了新中國70年波瀾壯闊的偉大實踐,是一部可讀性較強的簡明新中國史。該書被中宣部列入“2019年主題出版重點出版物選題”,一出版即受到廣泛關注和好評,9月25日,新華社文章稱讚《細節的力量》等書唱響了禮讚新中國、奮鬥新時代的昂揚旋律;10月6日,《人民日報》推薦慶祝新中國成立70週年10部“獻禮圖書”,《細節的力量》位列其中。

談到《細節的力量》創作思路,李穎用“人民立場、歷史擔當、紅色情懷、時代激情”十六個字來概括。“人民創造了歷史,寫新中國史一定要以人民為主角。而寫人民的歷史創造,一定要有細節。書寫出來是給人民看的,要讓一般讀者喜歡看,也必須有細節。”李穎說。在寫作中,李穎給自己提出了一系列“要求”:政治站位要高;學術質量要高,內容要經得起推敲;採用的資料要是權威的、最新的,“比如寫到‘天網行動’,原稿是寫59名‘紅通人員’歸案。9月11日,第60名‘紅通人員’歸案。在書開印之前,我們改用了最新的資料”。

中宣部出版局局長郭義強用簡要、準確、生動3個詞概括《細節的力量》的特點。“這本書體現了總書記對宣傳思想工作‘守正創新’的要求。主題出版圖書在立場和方向上要守得住,在表現形式上要有創新,要讓大家愛看。李穎在寫作中堅持‘人民立場’,給人民寫書,努力讓廣大讀者喜歡看,看得進去,這是非常可貴的。”郭義強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