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熱點 > 心得體會

好事兒讀後感通用8篇

讀後感是幫助他人理解閱讀原文的重要文字,書籍是我們獲取知識的重要途徑,一起來寫讀後感吧 ,下面是本站小編為您分享的好事兒讀後感通用8篇,感謝您的參閱。

好事兒讀後感通用8篇

好事兒讀後感篇1

歷史離我們太遠。歷史書籍太多。有一句話說:“一部二十四史不知從何說起”,就多少表現了人們面對悠久的歷史和浩瀚書籍時往往會出現迷茫。如今,我也有幸讀完一本史書,當年明月著“白話正說明朝大歷史”——《明朝那些事兒》朱元璋卷。在這本書中,朱元璋靠著他的毅力和實力,從一個貧困潦倒的農民成為一個至高無上,擁有無限權力的皇帝。然而,他成功的起點,就是從參加起義軍開始。

朱元璋參加起義軍之後,由於他的上司郭子興怕他搶了自己的位置,對朱元璋越來越不信任,郭子興找了個藉口把朱元璋關在了牢房裡,不給他飯吃。幸好是朱元璋的妻子(後來的馬皇后)每天給她送飯吃,朱元璋才沒有餓死。最後郭子興考慮再三,覺得還是不要殺他為好,於是就把它放了出來。朱元璋也感覺到自己在這裡呆不下去了,於是便假裝申請帶兵出征。然後攻打併佔領了郭子興的老家——定遠,後來他所管轄的領域逐漸擴大,又消除了他人生道路上的兩大障礙,陳友諒和張士誠。朱元璋又打敗了自己的死對頭——元,並統一了中原,成為了皇帝。

看完這本書之後,我對朱元璋佩服的真是五體投地。從一個受苦受難的農民,到了一個皇帝,這是一件多麼不容易的事情啊!當他成為皇帝以後,他還時刻為他的後代著想。消除了以後有可能危害後代的人,希望自己的後代能當好皇帝。

書中的朱元璋是一個有毅力,為後代著想的一個好皇帝。在生活當中,我們也應該做一個有毅力之人,時刻為他人著想,不欺壓比自己弱小的人,要同情弱者,並且要善於幫助他人!

好事兒讀後感篇2

?明朝那些事兒》是媽媽給我從網上買的新書,我一讀,就一發不可收了,太好看了。一看到《明朝那些事兒》那古色古香的封面,就彷彿進入了大明王朝的歷史之中了,翻開眼前浸著墨香的書,就被這幽默風趣的筆觸吸引了,完全是以小說的形式來寫歷史的,其中又感人的情節,有壯闊的場面,作者用幽默搞笑的筆調把歷史寫的生動有趣,全本一氣呵成,讓我不能自拔。

此書寫了明朝300來年風雨飄搖、又蕩氣迴腸的歷史,從朱元璋起義,到崇禎帝在煤山上吊自殺,從朱棣北京起義到萬曆亂綱滅紀,從王守仁到張居正,一位位傑出的人才,一次次轟轟烈烈的大事,充分顯現了大明王朝從強盛到腐敗衰落的整個過程。朱棣同學是我最喜歡的人物之一,他英武善戰,謀略過人,在朝廷之中獨攬大權,事無鉅細,一概自己親力親為,他招才納賢,所以身邊湧現出了一大批人才,如朱能、張玉、張輔、解縉等,於是在這位永樂大帝的統治下,搖擺不定的大明王朝漸漸顯示出盛世的景象。

朱棣之所以成功,除了他過人的軍事指揮才能和超凡的智慧外,還有一個重要原因,那就是大臣姚廣孝,這個和尚,他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燕王朱棣的成功,他功不可沒。朱棣生於戰火,死於戰火,金戈鐵馬是他所向往的,他的性格雖冷酷,但卻嚴格按照紀法辦事,並多多采納下屬的意見,他不是好人,一生殺戮無數,但他是一位開明的皇帝,因為他一手開創了大明王朝的新篇章。

好事兒讀後感篇3

最近朋友介紹給我一本關於歷史方面的書——《明朝那些事兒》。剛看到這本書的時候,我隨手翻了幾頁,發現裡面全是文字,心想這肯定又是枯燥無味、故作高深的歷史書罷了,便放在一邊,不去理會。後來無書可讀,只好耐著性子看了起來。沒想一看,就立刻被吸住了,變得愛不釋手。作者用了通俗易懂的語言把明朝276年的歷史寫得淋漓盡致,幽默無窮。尤其是對人物的刻畫,入木三分,讓人記憶猶新。

王守仁就是讓我印象最深,感悟最多的一個人。他創造了心學,發現了“知行合一”,是一名偉大的哲學家;他孤身一人,召集義軍,打敗叛變的藩王寧王,只花了短短一個月的時間,是一名優秀的軍事家。而書中關於他的“知行合一”理念又讓我陷入深深思考當中。

關於“知”和“行”的關係是中國哲學史上的根本問題,大家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有的認為“知難行易”或“知易行難”。但王守仁卻認為“知行合一”也就是知道道理和實際運用都很重要,沒有難易之分,想要實現崇高偉大的志向,就必須有符合實際、腳踏實地的方法。王守仁也是因為有了“知行合一”成為了理學的聖賢,成就了輝煌的一生!

讀一本好書就像在與一位高尚的人談話。在書中我知道了許多道理:一定要多交朋友,建立起良好的人際關係網,擇其善者而從之;做事一定要有遠見,不能只顧眼前的利益;為人處事一定要低調,不能自大狂妄。

我將也會運用“知行合一”的理念,將懂得的道理和行動結合起來,腳踏實地,努力前行!

好事兒讀後感篇4

馬皇后,一個了不起的女人。

她救朱元璋於危難中,在朱元璋被困、就快餓死的情況下,冒著生命危險給朱元璋送飯。她雖然是一個女子,卻頗有膽量。陳友諒進攻龍灣時,她捐出自己所有的首飾財務勞軍。並組織婦女為軍隊縫補衣物。

即使在大富大貴後,她也保持了簡樸的作風。不驕不傲,並告訴朱元璋不要忘記民間的痛苦。甚至在用人上,她也提出了自己的見解:“願得賢人共理天下”,被朱元璋引為至理名言。更難得可貴的是,她阻止了朱元璋的很多惡行。

朱元璋要殺朱正文,她勸告朱元璋,朱正文是你的侄子,立有大功,請你不要殺他;朱元璋要殺李文忠,她勸告朱元璋,李文忠是你外甥你是你的養子,留他一命吧;朱元璋要殺宋濂,她跪下求朱元璋,宋濂是太子的老師。老百姓尚且尊師,何況帝王家呢?

她就是這樣用她的慈愛去關懷每一個她認識,或是不認識的人,把他們從朱元璋的屠刀下救出來了。她比朱元璋更知道人命的可貴。

她重病後自知很難醫好,拒絕醫生為她醫治。朱元璋問她原因,她的回答是在感人心魄:“人的生死是由命運決定的,求神拜佛是沒有用的,醫生只能醫病不能醫命,如果讓醫生為我醫治服藥無效,陛下一定會相對於醫生,這是我不想看到的。”

這是一個始終用自己的愛心關懷她人的人,即使在生命即將結束的時候,她還是這樣做的。她在病床上留下給朱元璋的遺言:“願陛下有始有終,子孫各個賢能,百姓安居樂業,江山萬年不朽。”

馬皇后這個平凡的女子在困難的歲月裡,她沒有嫌棄出身貧賤的朱元璋,而是跟隨著他為他奉獻了自己的一切,無論環境多麼險惡情況多麼複雜,她始終遵守了自己當年的承諾:

“無論貴賤,生死永不相棄。”

好事兒讀後感篇5

日暮黃昏,重拾那本舊書,徐達遇春,夢迴我大明王朝。

從小就對歷史特別感興趣,甚至到了痴迷的狀態,得到一本史書就絕不放過,《明朝那些事兒》也不例外。當年明月用十分詼諧幽默的筆調把明朝十六位皇帝,二百七十六年的歷史一氣寫完,而我最欣賞也最為之敬佩的就是從和尚到皇帝的明太祖朱元璋。

平靜的海面,練不出精悍的水手;安逸的環境,造不出時代的偉人;亂世出英雄!

1328年,隨著一聲嬰啼,在濠州鍾離(今安徽鳳陽)的一個拖欠稅款的佃戶家裡,朱元璋來到了人世。他在兄妹中是大難不死的最小的孩子,除了最大的孩子外,其餘孩子都因無力撫養而送人或嫁出,1343年,濠州發生旱災,次年春天又發生了嚴重的蝗災和瘟疫,不到半個月,他的父親,大哥以及母親先後去世。只剩下朱元璋和二哥,家裡又沒錢買棺材,甚至連塊埋葬親人的土地也沒有,鄰居劉繼祖給了他們一塊墳地。兄弟二人找了幾件破衣服包裹好屍體,將父母安葬在劉家的土地上。朱元璋就是在這樣的環境中鑄就了強大的心靈,他不會哭,因為他早就明白了:哭,只是弱者無能的表現。我懂了,堅強,是要成為王者的必備品質。

好事兒讀後感篇6

昨天幾個同鄉會的負責人相約到劉陶叔叔家拜年,一走進劉叔叔家,就看到一茶几的書,最上面的一本就是《明朝那些事兒》,前幾天和網友牧野還聊到這本書,對它有一點點了解,劉叔叔看到我愛不釋手的樣子,他就送給我了,回到家,網也不上了,認真的拜讀,還真學了不少東西。

?明朝的那些事兒》說的是自明太祖朱元璋出生起,到明朝滅亡300年的事。第一卷則從朱元璋出生開始寫起,到永樂大帝奪位的靖難之役結束為止,敘述了明朝最艱苦卓絕的開國過程,其實就是以前一直被說書人及老百姓所鍾愛的《英烈傳》的內容,不過多了靖難之役。

在閱讀部分篇章後,感覺到該書語言風趣,情節生動,作者似乎在寫一部"通俗版的明朝通史"。能讓歷史寫得這樣,還真讓我佩服了。

不管從如今歷史講述者的自述,還是公眾對歷史的追捧,都不難看出,公眾喜歡並需要歷史,只是痛恨“教科書”式的表達。

有人說,歷史不可以幽默不可以白話,因為歷史是嚴肅的,這話沒錯,但我認為必須要加個前提,那就是你寫的是給專業人士看的學術論文,而不是給老百姓們看的歷史書。

給老百姓們看的歷史書,它就應該是幽默有趣的,精彩的說著大白話的歷史書。因為現如今的老百姓們雖然大都有文化有文憑,可他們畢竟不全是歷史專業出來的,沒有那麼多關於歷史的基礎專業知識,如果你給他們看的書,要先讓大傢伙都去預習一回歷史基礎課,看完通史或通鑑才可以看,這玩笑就不免開大了。

我喜歡這種方式,可能是和我自己水平有限有關吧,從小讀書就不認真的我,平時一看到文言文的東西就頭痛,現在好了,讀歷史居然可以這樣輕鬆。

我想,那些認為歷史書不可以幽默、白話,必須要嚴肅的先生們,顯然是不屑於做這事的。既然他們不願意做,那還有誰願意用老百姓能聽明白的語言,給我們這些草根們說說歷史上的那些事兒,說說漢朝、唐朝、宋朝、明朝那些事兒呢?

如果是有這樣的書再出版,我一定要好好學一下中國的歷史,這個小夥子聽說是武漢人,才27歲,在廣州是一個公務員,如果有緣真想拜訪他,好好向他學習,不管人家怎樣向他拍磚,我在心中永遠支援他,後生可畏。佩服。

好事兒讀後感篇7

?明朝那些事兒》暢銷好幾年了,再次品讀,仍然被精彩的歷史和細膩的描寫深深吸引。此書與其他歷史書籍相比較而言,最大的特點文風幽默詼諧,用前衛時尚的現代語言敘述明朝那段精彩的歷史,但又絕非“戲說”,作者以尊重歷史的原則多角度展現歷史人物和事件的本來面目,讀完七卷後令人回味無窮、感慨萬千,彷彿自己也置身於那個精彩紛呈的朝代中去了!

這本書以一種全新的視角描寫了明朝十七帝,對每一位皇帝都從人格、品行、才能、功過等方面作出公正客觀的評價。比如說:開國皇帝朱元璋,“大明天下的締造者,生於亂世,幾乎是赤手空拳,單槍匹馬,憑藉自己的勇氣,決心,堅強的意志,無畏的心靈,驚人的軍事天賦建立了龐大帝國,真是一世豪傑”;永樂帝朱棣,“生於戰火,死於征途,他不是一個好人,確是一個不折不扣的好皇帝,幅隕之廣,遠邁漢唐,成功駿烈,卓呼盛矣”;弘治帝朱佑樘,“一個好人,一個好皇帝,遭了無數的罪,受了無數惡毒的傷害,但他用一顆仁厚之心,承擔了皇帝全部的責任,創造了明朝的又一盛世。”

而對一些昏庸無能的皇帝,在看完此書全新的解讀後,讓我感到的不僅是氣憤,還多了些同情:“絕對不是一個好皇帝,但確是一個好人”的正統帝朱祁鎮;“終其一生,都在為追求自由自在而鬥爭”的正德帝朱厚照;“一個虔誠的道士皇帝”嘉靖帝朱厚驄;“適合做個木匠”的天啟帝朱由校;“勤政儉樸,剛愎自用”的崇禎帝朱由檢......看來出生帝王家真不易,生來就註定要去爭權奪利,無法過上普通老百姓的生活,當個好皇帝就更不易了,如果幹的好那是必須的,因為這是他的責任,如果幹不好那就要遭萬人唾棄,尤其是不能發展什麼個人愛好,都要像朱元璋、朱棣那樣日理萬機,才對得起皇族血統。

這本書最吸引我、最讓我感動的是為國家、為百姓捨生取義的功臣名將。于謙,在國家危難之際挺身而出,力挽狂瀾,保衛京城和大明的半壁江山,拯救了無數平民百姓的生命。他身居高位,卻清廉正直,從未濫用手中的權力,在貧寒中始終堅持著自己的操守。他不畏懼困難和風險,在國家最為危難之時挺身而出,承擔天下興亡。特別是他在皇權面前表現出的那種無畏令人敬佩,一心只為民,只為國家的社稷鞠躬盡瘁,于謙光明磊落的一生就如同他的《石灰吟》一樣,坦坦蕩蕩,堪與日月同輝;王守仁,中國明代最著名的思想家、哲學家、文學家和軍事家,“知行合一”思想的創始人。“仁”是他人生中最大的特點,不求聞達於朝野,只求豐年安樂業,為了百姓寧可放棄自己顯赫宇宙的機會,為了百姓寧可違背君王之命,“為人民服務”不是喊口號喊出來的,而是用心做出來的;戚繼光,抗倭名將,畢生精力都投入到保家衛國的軍事事業中,一直朝著“封候非我意,但願海波平”的志向邁進,前所未聞的選兵方法和嚴格變態的軍事紀律,打造了百戰百勝的“戚家軍”,打敗了“聯合國軍”,打敗了那些在我中華大地上的跳樑小醜,向他們詮釋了一句話“犯我華威者,雖強必誅!”

還有徐階、高拱、張居正、海瑞......這些名臣將相在明朝276年的歷史長河中迸發出耀眼的光芒,在歷史的丹青卷書中刻下了輝煌的一筆。他們最讓我感動的是堅定不移的信念和威武不屈的氣節,以天下為己任,置生死於不顧,不為強權,只為百姓,不惜“殺身成仁,捨生取義”,他們的鐵骨忠魂,顯示了巨大的人格力量,為世代所敬仰。信念和氣節在此不僅是道德箴言,更是人生骨氣。氣節對於個人來說就是人格,把氣節比做第二生命不為過之,視其為精神脊樑不為過之。做人一定要堅守信念,要有操守。理想是一個人生命的動力,是氣節的本質所在,也是人生的精神支柱。一個人雖然成不了萬眾景仰的偉人,但必須有一顆嚮往偉大的心靈;一個人雖然留不下什麼驚天動地的偉業,但必須不懈拼搏,以便跟上時代前進的步伐,做一個對社會對國家有貢獻的人。只有氣節永駐,就能以事業為本,以創業為榮,堅忍不拔、百折不撓、與時俱進、勇往直前,始終以高昂的精神狀態和一流的工作標準謀事盡責。

氣節對於國家來說就是國格。中國民族之所以歷經磨難而不衰,飽嘗艱辛而不屈,屢臨逆境而不餒,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有著自強不息、堅忍不拔、矢志不移、百折不回的民族氣魄。有了民族氣節催生和凝聚的力量,什麼樣的困難都能克服,什麼樣的災難都能戰勝,什麼樣的目標都能實現。在新的歷史條件下,我們每個中國人都肩負著中華民族振興的歷史重任,要把愛國之情、報國之志化為幹好本職工作、立足崗位建功立業的實際行動;不怨天尤人,把握時機,發奮圖強;不高談闊論,服從大局,埋頭苦幹;不貪圖享樂,艱苦奮鬥,自強不息,敢於創新,勇於進取,從而使偉大的祖國巍然屹立於世界強國之林。

?明朝那些事兒》讀完很久了,到現在還有意猶未盡的感覺,歷史給我們的啟迪遠遠不止這些,“氣有浩然,學無止境”,歷史其實就是面鏡子,你我各自照心中。

好事兒讀後感篇8

明朝那些事兒 我興味盎然地合上《明朝那些事兒》,金戈鐵馬,權謀詭計,風雲際會,鬥智鬥勇,奮起反抗,忍辱負重的一幕幕都在我腦海中重現。方孝孺,他或許並不是一個聰明人,他甚至只是一個書呆子,他的一生未經兵戈戰亂,但在朱棣大軍壓境之下,仍然臨危不懼,忠肝義膽、錚錚傲骨,天地可鑑。最後雖被朱棣凌遲處死,殺滅十族,他這一支再無後裔,但他卻依然憑藉忠誠二字而青史留名。朱元璋昔日對朱允文所說的話畢竟實現了一半,實現了最不可能實現的一半,他一定會為你盡忠到底。方孝孺做到了,他有忠心如此,何懼千刀萬剮,粉身碎骨。于謙,當也先的鐵蹄直指京城的時候,他挺身而出,擔負起保衛京城的重任,從那一天開始,他已經沒有了退路,他不能疏忽,也不敢疏忽,半壁江山的命運都掌握在他的手中,在這一場景泰年間的巔峰賭博中,也先輸得起,可他卻輸不起,但是他卻默默地承擔起了這個千鈞的重擔。當也先在京城下耀武揚威時,他用他瘦弱的身軀擊潰了這個不可一世的也先。他的心裡有保家衛國的信念,有對大明的無限的忠誠,他為大明所付出了一切,儘管他死於非命,卻用一己之力力挽狂瀾,挽救了大明的未來。楊慎,大明三大才子之首,他飽讀詩書、學究天人,在父親楊廷和自動離去之後,怨憤沖天的他帶領百官鬧出了明史最大規模的罷工。失敗之後,他被髮往雲南,卻一直不理解父親的主動退出,但當他親眼見到父親叱吒風雲一輩子之後,也逃不過入土為安的命運,他在那一剎那之間幡然醒悟,人的一生,縱然何等的風光無限、權傾天下、不可一世;何等的家財萬貫、揮金如土、一擲千金,卻也終究躲不過這一抔黃土的宿命。從此他再不涉足官場,遊歷雲貴川三地,吟詩作對,潛心著書,終得以善終,著作等身、名揚天下。他的才學冠絕當代,映照千秋,古今讀書之人,鮮有人與他彷彿。胡宗憲,一個聰明人,他明白,在黑暗的嘉靖朝,不投靠嚴嵩就沒有出路,自己的抗倭大計、平生抱負也將毀於一旦,東南數省生靈塗炭。為了東南黎民蒼生的安危,他捨棄自己的清高、名譽,換來東南總督的高位,他臨危受命,與徐渭二人縝密策劃,兵不血刃誘擒汪直,計殺徐海,瓦解了倭寇的主力,另一方面,他又提拔戚繼光、俞大猷等名將,徹底掃清倭亂。他是堪與于謙相提並論的社稷大臣。他保住了大明的東南江山,是當之無愧的抗倭第一功臣,但是他優點與缺點一樣眾多,最終落得個揮刀自刎,身首異處的淒涼下場。是這些缺點將他一步步地拖向死亡的深淵,自殺之前,曾留下兩句詩句寶劍埋冤獄,忠魂繞白雲。在所有的鋒芒展露之後,必定會是滅亡的前兆。明史忠實地記錄了他的一切,包括他的忠心愛國,精通兵法,聰明絕頂和趨炎附勢,巴結諂媚,貪得無厭。徐階,一生坎坷多舛,他作為六位蓋世英才中的一員,出現在嘉靖朝這個鬥爭火焰異常熾烈的年代,他深通心學奧祕,儘管被迫低聲下氣,卻無時無刻不在奮力地掙脫黑暗,走向光明。他忍氣吞聲十餘年,終於發動了致命的一擊,徹底擊潰了嚴黨,完成了驚天逆轉。嚴嵩覆滅的一刻,他的眼前一定會浮現出很多的人:夏言,古板嚴肅,一絲不苟卻大公無私,寬以待人的老頭,終生不肯沾染一點汙濁的好人;沈煉,小小的錦衣衛經歷,嫉惡如仇、仗義執言,一個雖然官職卑微,卻敢於追尋光明的人;楊繼盛,一名普通的進士,沒有蓋世的才華,卻甘冒奇險,死劾嚴嵩,而是為社稷不忿,為蒼生不忿,為被嚴嵩所冤殺的人不忿。而他們的下場都是一樣的:死亡。但他們沒有懼怕,他們相信,這是黎明前的最後黑暗,他們的死亡,必定能夠開啟嚴嵩毀滅的大門。現在,徐階做到了,儘管他也貪汙受賄,玩弄權術,但他為江山社稷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他是一位優秀的內閣首輔,一位傑出的政治家,一個能臣,一個好人。還有很多,王守仁、張居正、高拱、楊廷和、李東陽、楊一清、姚廣孝…… 他們每個人都有許許多多的故事,而這許許多多的故事和那些許許多多的有名無名之人又共同串成了這二百多年的明朝歲月,歷史的車輪滾滾前進,留給我們的,只有這些發黃髮捲的史冊和沉默不言的歷史,伴隨著人們一代代的成長,亙古不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