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熱點 > 心得體會

紀念讀後感5篇

完成一篇讀後感幫助強化小夥伴們對書上理論的領會,為了寫出一篇引人深思的讀後感,我們首先要做的就是熟讀原著的內容,下面是有美篇範文網小編為您分享的紀念讀後感5篇,感謝您的參閱。

紀念讀後感5篇

紀念讀後感篇1

20xx年註定是一個不平凡的年份,抗戰勝利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週年紀念以及十三五規劃開局之年,一邊是承前的歷史,一邊是啟後的未來。作為中華兒女倍感振奮,同時深深領悟到國力強盛是一件多麼重要的事。

世界反法西斯戰爭是指第二次世界大戰,是繼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發生的人類史上最大規模的戰爭。1939年9月1日至1945年9月2日,從歐洲到亞洲,從大西洋到太平洋,先後有61個國家和地區、20億以上的人口被捲入戰爭,作戰區域面積2200萬平方千米。戰爭中軍民共傷亡7000餘萬人,損失達5萬多億美元。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國際上稱作第二次中日戰爭,是指20世紀中期第二次世界大戰中,中國抵抗日本侵略的一場民族性的全面戰爭,持續8年之久。

紀念大會和閱兵式的主題是銘記歷史、緬懷先烈、珍愛和平、開創未來。據瞭解,抗戰勝利日閱兵是新中國歷史上第15次大閱兵,閱兵的意義主要是為了讓我們不要忘記歷史以及前輩們的奮戰精神。作為中華兒女更不能忘記歷史,就拿圓明園來說吧,圓明園作為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去參觀的人自然是被震撼極深。人群中有憤怒,有痛心,憤怒當年英法聯軍禽獸般的暴行,痛心這被燒燬掠奪的絕世園林。然而,大多數人恐怕是一時的感情衝動,離開園林後便將一切拋之腦後,照樣我行我素。若是這樣,那圓明園只能又徒添一聲嘆息。如今我們要想在世界強國有一席之地便只能崇尚科學,廣納百川,以傷疤作為警鐘,不斷進取,開拓創新。雖然現今中國已有些成就,而要趕上發達國家,還必須得靠新時代的我們發奮圖強,繼續努力,確保國力強盛。

中國夢,是屬於我們的夢,我們的夢,一定是跌宕起伏卻又精彩滿程。

紀念讀後感篇2

讀過了語文書上毛澤東寫的《紀念白求恩》後讓我更深入的認識到白求恩先生。發自內心地對白求恩先生產生敬佩之情。

在《紀念白求恩》這篇課文中有許多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

文章的第二自然段中有一句話是這樣寫的——“白求恩同志毫不利己專門利人的精神,表現在他對工作的極端的負責任,對同志對人民的極端的熱枕。”這一句話是本自然段的中心句。寫到了白求恩先生“毫不利己專門利人”的高尚品質。他處處為人著想,把他人放在第一位。幹活時不拈輕怕重。這樣的白求恩先生難道不高尚嗎?我們平常也應該這樣做,做一個品格高尚的人。

在我們的身邊也有許多像白求恩先生一樣,擁有高尚的品格的人。

前一段時間裡,學校開展公開課活動。因為有許多其他學校的老師來聽課,所以我們要準備椅子。從體育館到我們教室門口要一段路。那時,老師說,她安排幾個人來搬椅子到教室門口,但結束後要班裡全部人一起幫忙搬回體育館。結束後,我搬著兩張椅子。椅子很重,搬起來有點吃力。這時一位男生向我走過來,他說他幫我搬。我想了想,見他兩手空空便給了他一張椅子。隨後,我走向體育館。那位男生走的很快,我看見他搬著三張椅子,心裡有點吃驚。我搬完了椅子。回去的路上,看見他又搬起兩張椅子。回到教室門口,看見許多人在門口打鬧,無心搬椅子。我見他又搬起了兩張椅子走,於是我也拿起一張椅子,去體育館。我問他,為什麼不去玩在這裡搬椅子?他靜靜地回答說,我如果都去玩了,誰來搬椅子?我望著他的背影,陽光照在他身上,汗珠慢慢的流下來,他的背影像發光一樣,金燦燦的……

這不就是白求恩先生的那種精神嗎?多麼值得我們去學習呀!

紀念讀後感篇3

以前看待毫不利己專門利人一詞,總覺得是書本中的東西,是我用來應試的一個詞語,從沒想過要把它用到生活中去,或者說,它對於是有距離感的。可如今重讀這一詞,細細想來,它是如此的貼近生活。舍友中午要洗澡,幫她帶份午餐,可以是它;數次排練,幾經刪改,只為能給化院新生呈現出一場完美的迎新晚會,可以是它……

其實,毫不利己專門利人並沒有想象中那樣高大上,它真的是一個很普通、很尋常、很親切的詞彙,是一種只要你留心就可以在生活中發現的行為。哪怕有一點無私心的幫助,無雜念的付出,甚至一瞬甘願奉獻的念想,都是毫不利己專門利人,都是值得被肯定的,而這一點,我們要將它積累匯聚成河,這一瞬我們要將它延長直至永恆。

毫不利己專門利人誠然很好,但我們無法事事時時都將它做到。古語有云“人不為己,天誅地滅”。試想一下,當你極度飢餓時,你發現了一個小麵包,而另一個飢餓的人恰巧也發現了它,你不可能將救命的麵包拱手讓給別人,因為這樣的後果是你會被餓死。可是假如你還不是很餓還可以再撐一會,你可能會將麵包讓給他人。也許,白求恩就是這樣一個人,他的世界裡沒有那麼多為什麼,沒有那麼多理由,沒有那麼多利益的加加減減、邏輯判斷。這或許是他能令人敬重、學習的原因吧。

除了白求恩在利己、利人上的選擇做法值得我們學習,他對職業技術的態度也值得我們學習。俗話說,家財萬貫不如薄技在身,怪不得藍翔技校,新東方廚師這樣hot。

我們對於任何一門技術,只要決心學習了,就要認真對待它,要知道,它遠遠比金錢、愛情、友情來的可靠。白求恩以醫療為職業,這門職業又不同與其他職業,它關係到一個生命是凋零還是繼續,是殘疾還是健康,它需要高超的職業技術做基礎,同時它也需要高尚的職業道德做保障。白求恩能做到技藝和道德兼有,足以證明他確實是令人欽佩的。

紀念讀後感篇4

時間從指縫流過,1926到2014,掐指一算也有88週年了。

臧克家曾言:有的人活著,他已經死了;有的人死了,他還活著。毋庸置疑,劉和珍君屬於後者。關於這段歷史,要把時針擰回到1926年的3月18號。

當學生遊行隊伍到北京鐵獅子衚衕執政府和國務院門前請願時,執政府衛隊在不加任何警告的情況下,向請願隊伍實彈射擊,頓時血肉橫飛,段祺瑞政府竟下令開槍,當場打死47人,200餘人受傷。劉和珍君就是其中一位。

紀念劉和珍君讀後感。劉和珍君,1904年出生於江西省南昌縣,1923年,考入國立北京女子高等師範大學英語系,被選為學生自治會主席。而在這一天,政府衛隊開槍時,一顆子彈從背部入,斜穿心肺。年僅23歲。

魯迅為此提筆寫了《紀念劉和珍君》一文,飽蘸熱淚,悲憤萬慨。一個為了國家的存亡而不考慮生死的年輕女性闖入眼簾,在女性的溫柔典雅中夾帶著男人的雷厲風行,真是好一個鏗鏘愛國熱情的女英雄。

而最深入人心的是她“始終微笑著”的生活態度。想象著,在那和風徐徐的春光裡,23歲的劉和珍穿過陽光,披著花香,向我們款款走來,青春照亮了她那比陽光還要溫柔的笑容。在同樣的青春年華里,在同樣明媚的春光裡,卻不敢想象,那鮮花一樣燦爛的生命會在鮮血迸裂中猝然凋謝。罪惡的黑手無情地毀滅了璀璨的青春,陰險的制度殘酷地摧毀了血性追求。

“真的猛士,敢於直面慘淡的人生,敢於正視淋漓的鮮血”。劉和珍君這位真正的猛士,映射出中國女子辦事幹練堅決,百折不回的氣概,更感嘆於她追求真理、勇於反抗、從容勇毅的精神。

“苟活者在淡紅的血色中,會依稀看見微茫的希望;真的猛士,將更奮然而前行”。而這微茫的希望隨著歲月的遞增從不削減,當我們邁著堅定的步伐前行時,心中不曾忘劉和珍君。

紀念讀後感篇5

?紀念劉和珍君》是魯迅先生名篇,也是我最喜歡的一篇雜文。這篇雜文,充分體現了 魯迅雜文的特點:語言犀利、幽默,思想深刻,戰鬥性強,在嘻笑怒罵中給人以美的享受!

?紀念劉和珍君》 寫北京女子師範大學風潮之後, 當時轟轟烈烈的女師大風潮取得大部 人的同情,但也有部分反動文人汙衊這次運動受到別有用心的人的利用,激於義憤,魯 迅先生寫下這篇感情深沉文章。全文以的悲憤的感情為線索,整體結構嚴謹,堪稱同類作品 的典範之作。 全文沒有詳細介紹劉和珍的生平,也沒有對慘案的本身發表長篇大論,而是 從追悼會寫起,抓住一些細節來下手,抒發了作者自己的激越、悲憤的感情,文中不少警句 發人深省,震撼人心,說是神來之筆毫不為過。

敘事簡練,感情深沉強烈,從文章本身,我 們隱隱可看到一個憂憤的魯迅。對劉和珍,作者說她常常微笑著,態度很溫和 ,但就是 這樣一個態度很溫和的人, 只不過參加了一件有良心的中國人都會做的事, 卻落得一個橫屍 街頭的下場,怎能不叫人痛心,而而此後幾個所謂學者文人的陰險的論調 ,則更是讓人 寒心,豈止是魯迅出離憤怒了 ,讀到這裡,哪個有愛國心的讀者能出離憤怒 。 真的猛士,敢於直面慘淡的人生,敢於正視淋漓的鮮血 ,真的鬥士,當如魯迅,在 寂寞新文菀裡,在大野多溝棘裡,在風雨漂搖日裡我以我血薦軒轅 , ,奮然 前行。

魯迅的《記念劉和珍君》讀後感 魯迅的《記念劉和珍君》多年來已被眾多評論者作出過繁多的評說,但一些根本特點尚 未被讀和評出來,而這些根本特點實在是極為寶貴的,對於我們不斷加深對魯迅作 品的認識,從中得到有益的啟發,並且在教學中給予學生更多教益,皆善莫大焉。 一提到魯迅的作品,我們似乎會立刻想到隱晦、艱深、語句拗口以及以戰鬥為主要 特徵。其實也不盡然。他的《野草》 《朝花夕拾》 《故事新編》等文集中的許多文字,或光鮮 華美或曲折雋永或典雅溫潤,語詞優美如奇花異草,散發著特有的魯氏韻味。即使是他 的雜文,雖因時代所限,可能如魯迅所自謂無花的薔薇——以多刺(戰鬥鋒芒) 為 表徵,但仍有許多篇章與《野草》 《朝花夕拾》等一樣,顯現出由深湛的文學修養孕育出的 典雅之氣。這其中, 《記念劉和珍君》就是典型代表。 《記念劉和珍君》雖是雜文,同《 友邦驚詫論》 《論費厄潑賴應該緩行》等戰鬥 性很強的著名雜文一樣,最終的旨歸在於揭露、批判和鬥爭,但風格上卻迥然有異。這主要 表現在:

一、 該文文學意味很濃, 是一篇文學的華章該文全篇有多處 文學性 很強的詞句, 例如:四十多個青年的血, 洋溢在我的周圍, 使我艱於呼吸視聽, 那裡還能有什麼言語?…… 我已經出離憤怒了。我將深味這非人間的濃黑的悲涼;以我的最大哀痛顯示於非人間,使它 們快意於我的苦痛,就將這作為後死者的菲薄的祭品,奉獻於逝者的靈前。 這一段話創造 性地用雅緻的詞語和句式抒發了狂濤巨浪般的憤怒和哀傷。讀到這些詞句不禁令人擊掌叫 絕:原本不容易合到一起的兩樣東西——美學上來看頗為典雅的辭藻句型與大慟大恨 的情感 ,竟然被魯迅毫無痕跡地融合在了一起!

文學創作的重要手段之一是採用形象。在 這裡,魯迅連續創造了三個鮮明的形象:把眾多青年烈士的血寫成如江河漲水般的洋溢 ; 把反動軍閥統治下的地獄般的悲涼具象為濃黑的色彩;把自己將要顯示於非人間的哀痛 物化為菲薄的祭品 。這些富有深刻內涵的形象,給予讀者的是更切實的感知和更難忘的 印象。 又如: 然而既然有了血痕了,當然不覺要擴大。至少,也當浸漬了親族,師友,愛人 的心,縱使時光流駛,洗成緋紅,也會在微漠的悲哀中永存微笑的和藹的舊影。 這一段文 字的文學性更強。 血痕可以浸漬實物,但卻不可能浸漬人心;會被水所沖淡, 但卻不可能被時光所洗。

魯迅的形象創造力極強,聯想力也過人,將難寫之情形輕易地 驅諸筆端:將劉和珍之死帶給親族、師友、愛人的深切痛楚形象化為浸漬於他們內心的 血痕;將因為時移事易造成親族、師友、愛人悲傷的減淡形象化為血色由深紅褪成淺紅;將 至愛親朋對她的無盡思念形象化為永存在心底微笑的和藹的舊影。

文學創作的一個重要任務 就是把抽象無形的情感和心理體驗變化成可以真切感知的形象;而在人世間,人們失去 親人所產生的情感和心理體驗又是極為複雜的,屬於最難變化成可以真切感知的形象的 事物之一, 但魯迅不但做到了, 而且是創造了連綴的意象意象 。 乃高水平的文學形象, 何況魯迅的這些意象又是富有新意的戛戛獨造!這實在是文學造象的奇蹟!如此的 文學建構力,實在是超群絕倫的。

如上兩例充滿新異文學意味的文字在《記念劉和珍君》中還有不少,在遣詞造句上都是 那樣地令人稱奇和回味無窮。魯迅的其他雜文也常有文學的意味,常用形象的手法,但是與 《記念劉和珍君》相比,在深度與精度方面都略遜一些。因此, 《記念劉和珍君》應該說是 一篇精美的文學的華章!

?記念劉和珍君》通篇有著詩一般的韻律,與其說它是一篇雜文或散文,倒不如說它是 一篇長歌當哭之長歌 《記念劉和珍君》的確是一首詩,一首歌。不但從以一、二、三……七作標誌的大 段來看恰如詩歌章節的安排,而且其內容中有許多語句簡直就是詩句。如: 真的猛士,敢 於直面慘淡的人生, 敢於正視淋漓的鮮血。 這是怎樣的哀痛者和幸福者?然而造化又常常為 庸人設計,以時間的流駛,來洗滌舊跡,僅使留下淡紅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

又如: 但段 政府就有令,說她們是squo;暴徒squo; !但接著就有流言,說她們是受人利用的。慘象,已使我目 不忍視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聞。我還有什麼話可說呢?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無聲息 的緣由了。沉默啊,沉默啊!不在沉默中爆發,就在沉默中滅亡。

再如: 苟活者在淡紅的 血色中,會依稀看見微茫的希望;真的猛士,將更奮然而前行。 以上所引無論從句式的組 成來看,還是從鏗鏘的音調和沉鬱的韻律來讀,與大詩人杜甫的名作《登高》三吏三別 、 又有多少差異呢?與魯迅的 《悼柔石》 《無題 萬家墨面沒蒿萊》 ( ) 等詩作又有什麼差異呢? 細讀該文的其他部分, 雖然語句較長, 但其如詩似歌的韻致無不極有力度地從字裡行間瀰漫 出來。這些長句渾浩流轉,其思想和情緒一如詩歌般激盪跳躍,比之短句詩歌更顯得意蘊深 厚和氣勢充沛。

統觀全文,的確是當哭之長歌 ,只不過是這動地之哀歌覆以雜文的 外表而已。 《記念劉和珍君》整體行文節奏徐步而行教育城 真正優秀的抒發思想情感的文章, 在行文上是有節奏的, 如詩似歌的文章更是如此。 《記 念劉和珍君》 是如詩似歌的優秀文章, 細心品讀它, 可以真切地感受到這種分明的行文節奏。 具體來說, 《記念劉和珍君》在行文上的節奏具有如歌的行板那樣的美學形式。與魯迅 《 友邦驚詫論》急風驟雨式的行文節奏不同, 《記念劉和珍君》的行文節奏較為徐緩,正 如俄國大音樂家柴可夫斯基感人至深的傑出樂章《如歌的行板》那樣,表現為徐步而行 。 該文行文節奏同《如歌的行板》一樣徐步而行的根源是什麼呢?

其一,魯迅表達的是尚未痛定思痛的悲哀,這種悲哀異常沉重,因此釋放起來步 履維艱 。全文的行文節奏只有與之應和,方能產生和諧的效果。換句話說,魯迅尚未痛 定思痛的悲哀情緒決定了《記念劉和珍君》的推進不會像《 友邦驚詫論》那樣快步 疾行 。

其二,友邦驚詫論》寫作的核心內容是憤怒和抨擊, 《 《記念劉和珍君》寫作的核心 內容是痛苦和憤懣,其中痛苦又佔了很大的比重。這兩篇文章核心內容的不同也直接影 響到了各自的行文節奏。雖然《記念劉和珍君》抒發作者痛苦的形式有些是對反動軍閥及其 御用文人的猛烈揭露和斥責, 其節奏在某些段落表現得不斷加快, 但從全篇來看, 那種由 嗚 呼,我說不出話,但以此記念劉和珍君而透露出的難以遏制的超常痛苦,還是使得文章讀 來沉鬱頓挫,節奏凝重。內容決定了形式,因此, 《記念劉和珍君》在形式上給讀者的感受 正是如歌的行板 。

其三,魯迅《記念劉和珍君》的思想是異常深刻而全面的。他的匠心不難體會:有寫一 點東西的必要了——一定要寫出劉和珍的真實性情, 堅決抹去反動軍閥及其僱用文人潑在她 身上的暴徒的汙穢(因此必寫對劉和珍的回憶) ;一定要寫出反動軍閥如何虐殺劉和珍 的真實情況,堅決揭露反動軍閥的凶殘暴行,把這些劊子手釘在歷史的恥辱柱上(因此必寫 劉和珍被虐殺致死的細節) ;一定要寫出對於此次事件的反思和總結,提醒革命者不要用請 願的方式去鬥爭;一定要表達出自己堅決支援真的猛士更奮然而前行的態度,給革命者 最大的聲援。

這種匠心兼顧的範圍較大,又不能不用許多敘述性的文字,而議論需要建立在 這些敘述性的文字之上。概括來說,兼顧面較大而敘述性文字較多的因素也使得《記念劉和 珍君》只能在節奏上中速而行 ,一如柴可夫斯基那首傑出的《如歌的行板》 。 文章的形式也絕不是被動地服從內容的,其中有些形式因素(如節奏)會荷載內容 的資訊。 《記念劉和珍君》的行文節奏荷載了魯迅對烈士沉痛的哀思和如地火湧動般的 憤懣,它與內容一起給讀者以感動。有記載說:柴可夫斯基《如歌的行板》曾使俄國大文豪 列夫。托爾斯泰老淚縱橫;我們聆聽

?記念劉和珍君》那悲愴的心曲,內心深處難道不 會被震撼?難道不會因魯迅深摯的思想情感而扼腕長嘆、心中淚流? 無論我們把《記念劉和珍君》研讀多少遍, 聆聽多少次,都會強烈地感受到:它的 確是一篇詞句精美、 意象獨特的文學華章,的確是一首音韻鏗鏘、和著血淚並噴著怒火 的詩歌, 的確是一曲用文學形式譜成、 灑淚祭雄傑 以 為主調的動人心魄的 如歌的行板 ! 過去, 我們可能把 《記念劉和珍君》 與魯迅的其他雜文一樣地泛泛分析和品評了; 現在, 我們應重新捧讀,重新評價,不僅要看到它的思想和歷史價值,還要看到其中以魯迅心血呵 成的美學價值,讓它在新時代的文苑中閃爍出原有的瑰麗色彩!

讀《紀念劉和珍君》有感反動勢力 殘忍劊子手 3 月 18 日的慘案,劊子手的傑作 。其殘酷程度,只好名之曰獸行。但既已是獸行, 似乎也不必再用人類的道理與其費口舌了, 我們不忍再描述了, 甚至用人類的義憤與其生氣, 也是多餘的。但反正我們要記得,人獸是不兩立的,我們終究深信,最後的勝利必屬於人! 下劣無恥的暴徒,血債定當血還。 鐵膽勇毅 巾幗英雄

劉和珍,我十分佩服她,因為她不為勢力所屈, 反抗一廣有羽翼的校長 ;我敬佩她, 因為她嫉惡如仇, 卻始終微笑的劉和珍君 ;我欣賞她的善良, 她慮及母校前途,黯然泣 下 。劉和珍,雖是一名師範學生,可是她渾身散發著一種愛國的光輝。她用自己的身軀, 詮釋著一種偉大的精神。 槍彈刀棍無所懼,誓為中華奉我魂。 以筆代刀 直插敵人心臟 魯迅,一位對中國歷史有著深遠影響的偉大文人。面對愛國青年的不幸罹難,作者出離 憤怒, 但仍有話要說; 面對反動政府光明正大 的屠殺,作者發出了挽救民族危亡的呼聲; 面對反動文人對愛國女子的汙衊,作者痛斥了他們的惡行;面對庸人的默無聲息,他發出了 呼籲——不在沉默中爆發,就在沉默中滅亡。偉大的中華民族,該覺醒了!他抨擊反動政府 吃人的內幕,喚醒庸人的靈魂,給愛國學生以熱情洋溢的讚頌並指出其問題所在。這種偉大 的民族使命感使我的心靈受到震撼,親愛的同學們,我們不能淡漠前輩的心血,中華民族仍 需我們來創造。 一代文人革命者,冷對黑暗心如焚。 讀《紀念劉和珍君》有感魯迅的文章果然耐人尋味, 讀了幾篇竟鮮有真正能懂得其意的文章, 而這篇也只是略懂 而已,所以見解難免有些幼稚與淺顯。 文章是從魯迅獨自徘徊在為遇害的劉和珍君與楊德群開追悼會寫起的, 然後自然而然的 回憶起劉和珍毅然 訂了全年《莽原》的事。文章開頭的幾段,便讓我感受到一種灰暗的色調,字裡行間彌 漫著濃重的悲傷與苦痛,還有一種失望。四十多青年的鮮血,文人的陰險論調無一不讓魯迅 感受到一種非人間的苦痛,所以他才會想以我的最大的哀痛顯示於非人間,使它們快 意於我的苦痛,就將這作為死者的菲薄的祭品,奉獻於逝者的靈前。 多麼無奈啊,我甚至 能聽的到他在寫下這段文字時所發出的嘆息聲。 劉和珍是他的學生,她的那些壯舉著實讓魯迅感到應該奉獻我的悲哀與尊敬 。 魯迅第一次見到她的名字是在開除校中六個學生自治會職員時。 第二次則是在劉百昭率領男女武將,強拖出校之後,這次才把姓名與實體聯合起來。這 兩次的情景可以窺見劉和珍是一個怎樣的人。 然而在見到她本人後,這名女生卻出乎了作者的意料,沒有桀驁,而是人如其名,溫和 可親,臉上始終掛著微笑,也許這抹微笑是當時黑暗世界中的一縷陽光,是黎明前的一絲曙 光。這種反差更加突出以後劉和珍之死的悲劇性效果與魯迅所處的那個社會的悲哀。 當劉和珍被冠以暴徒的罪名被殘忍射死後,魯迅憤怒了,悲哀了,甚至有些絕望了,他 感慨道: 不在沉默中爆發,就在沉默中滅亡 ,顯然那時的中華民族是後者。讀到這,我仿 佛感受到當時社會濃黑的未來, 血色的悲哀。當好不容易有希望時, 又被扼殺, 這樣沉默 的民族怎能爆發?勇士們淋漓的鮮血,慘淡的境況,抹去不了社會的汙濁,有人反抗, 自然有人鎮壓。然而更悲哀的是,在那些衛隊把槍對準那三個勇敢的女學生後,兩條生命的 消逝卻仍然喚醒不了人們麻木的神經,而僅僅提供了人們飯後的談資。 正如魯迅所說人類血戰前行的歷史,正如煤的形成,當使用大量木材,結果卻只是一 小塊。 是的,中國前行的歷史,不正是浸透無數戰士獻血嗎?從血紅到緋紅,再由緋紅到 微紅, 縱使時間的流逝也會在微漠的悲哀中永存微笑的和藹的舊影 , 。

中國女子從來都是勇毅的,古有婦好為夫率兵,今有劉和珍、劉胡蘭這樣的女壯士,巾 幗英雄們幹練堅決,百折不撓的氣概展現無遺,這時少數女子的覺醒是否意味著中華民族 的覺醒? 劉和珍中槍倒地時的震撼與悲壯我彷彿看得見, 那片緋紅中的美麗微笑我也看得見, 看 得見。 苟活者在淡紅的血色中,會依稀看見微茫的希望,真的猛士,將更奮然前行。 讀到 這,我心中熱血全部沸騰了,也許魯迅文章的魅力就在此吧,能深深喚醒心底久藏著的熱血 與感動,與他的文字一起回到那個時代,同憤同怒,同悲同哀。

標籤:讀後感 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