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熱點 > 心得體會

關於最新《非暴力溝通》讀後感範文

讀書不僅可以陶冶我們的情操,還可以增長我們的閱讀知識,那麼相關的讀後感該如何寫呢?以下是本站小編和大家分享的關於最新《非暴力溝通》讀後感範文,以供參考。

關於最新《非暴力溝通》讀後感範文
關於最新《非暴力溝通》讀後感範文

豺狗語言遠離了內心的連結與合作,切斷了人們與自己以及他人的連結。眼界狹隘,思維單一,還會讓我們把自己所做的錯事當成理所當然。也會破壞家人之間和諧有愛的關係。家是一個講愛的地方,我們應該多用長頸鹿語言,它會讓我們的胸懷遠見,彼此坦誠,滿足家人的需要。

讀家庭會議這幾頁讓我找到了怎樣跟兒子溝通的技巧,因為兒子在很多事情上不願意跟我講(之前我跟兒子談心方式錯誤的原因)。我打算多準備幾個筆記本,寫下我們對彼此的需要。

安全感我自己一直都沒有,所以也不知道怎麼給兒子,導致他膽子特別小。後來我遇到老公以後從他的身上我慢慢的找到了,他也會教我怎麼給孩子安全感。現在我在老公和兒子跟前都像個小女生一樣,我會隨時跟他們兩個撒嬌,兒子也會像大人一樣保護我。這樣做以後兒子的安全感好像比以前多了,還學會了保護我。對現在的生活我很滿足,也希望可以一直這樣走下去。

讀《非暴力溝通》讀了這麼長時間關於怎麼和孩子相處的書,感覺自己也進步了一些,只是有時候還是控制不住自己,還會對他發脾氣,生氣最多還是因為:我心裡你的‘應該’,比如出門呀你所有的事情應該是準備好的,放學回來不用我說你應該是主動去寫作業的,晚上睡覺你應該是我們規定的時間就要睡覺的。我們規定的幾點寫完作業你就該寫完的等等,孩子只要沒有做到,我就非常生氣,還很痛苦,總感覺自己的孩子不如別人家的,還沒有自覺性。我的定力還不夠,我要繼續努力學習,爭取做一個合格的好媽媽。

如果孩子們相信他們的的需要對你很重要,也會更加放鬆,更少的出現習性反應。他們無需擺出防禦姿態,提防父母用高壓手段脅迫自己做事。隨著這種信任的建立,你將會體驗到一種奇妙的驚喜:你的孩子將會樂意跟你合作,滿足你的需要。找到在一起和諧的生活方式。

如果我們的家是一個充滿尊重與合作的地方。如果你深深地渴望連結與和諧,那麼你就正在帶來這一切。在這個家裡我們每個人都能試圖理解其他人行動背後好的理由,在這裡,你和孩子都深信,你們的需要都會得到考慮和關照。你們會用充滿尊重的方式關注需要而不是批評、指責和懲罰。在這裡,我們一家人協力讓彼此的生活變得更加有趣而精彩。

讀了一段時間書以後,自我感覺自己進步很大,首先不對孩子動手了,其次不用暴力語言對孩子說話了,有的時候還會現學現用。以前我家裡就像戰場一樣,現在火藥味幾乎沒了,我偶爾還會跟兒子撒嬌示弱(不包括學習)。我和兒子吵架最多的是因為他沒有按我說的做,我語言暴力,他叛逆委屈,氣急了我都想把他再塞進我肚子裡,沒生出他多好。那時候我很少找自己的錯,就算是心裡知道也不會承認,還常常勸自己為了他好。最近這段時間我好多了,我會靜靜地坐在距離孩子不遠的地方陪學習,也會陪他玩遊戲,看著他臉上天真的笑容,我才知道自己錯過了多少孩子開心的時刻。至少現在還不晚,我會寫下我想陪孩子一起學習一起玩,一起開心的意願,朝著這個方向努力走下去。

關於最新《非暴力溝通》讀後感範文

知道這本書是源於一個共同愛好心靈成長的好友推薦的,那天我諮詢她事情,她很激動的推薦我這本書說一定要好好讀讀,我抵擋不了她的熱情立馬在京東上下單了。京東很快,第二天就把書送到我手裡。然而,那本書大概就在我的書架上靜靜的躺著超過了三個月,塑封都沒有開啟。

第二次,我再次遇到我的好友時,我發現跟她溝通似乎感覺更好了,很明顯的感到我的事情她都在認真的傾聽和感同身受。她依然強烈推薦這本書,而且告訴我說自己花了好多精力在學習,這一次我動心了。

這本書為什麼沒有立刻吸引我的原因,大概吃虧在書名上。看書名以為在講溝通技巧,然而我對於寫“術”一類的書並不太感冒,我喜歡看“道”。我個人認為脫離了正確的道的基礎去研究術,似乎根基不牢,有走偏的風險,而這是我不願意看到的。然而我還是高估了自己,這本書其實是術和道的結合,既有指點迷津的理念,也有立竿見影的實操,很值得反覆看,反覆練。

那麼何為非暴力溝通呢?在我們的表達裡面含有四個要素:1)觀察,這種觀察不帶任何評價,只是描述自己看到的事情。2)感受,說出自己的感受或確認對方的感受。3)需要,看到自己的需求或鼓勵別人說出需求。4)請求,清晰的表達出自己希望對方做什麼,或確認對方需要自己做什麼。看起來很簡單,但是練起來還是需要刻意的。

先來看一下觀察。摘抄書裡我很喜歡的一首小詩

我從未見過懶惰的人

我見過

有個人有時在下午睡覺

在雨天不出門

但他不是個懶惰的人

請在說我胡言亂語之前

想一想,他是個懶惰的人,還是

他的行為被我們稱為“懶惰”?

在生活當中,如果仔細觀察的話,我們的語言,很多時候都是評判,甚至會上升到道德評價。比如,你太不負責任了;我的孩子很懶。比如有同事對某件事提出我們認為不好的的疑慮時,我們通常會說,你太負面了。有沒有覺得這些對話裡面,對方聽到了批評,不走心,甚至粗暴。有時候我們為了表達我們的欣賞,通常簡潔的一句:你好棒!你好優秀!雖然是表揚別人的話,但是,對方聽到了空洞的應付,一樣沒有很好的效果。如果能描述詳細的事情先,再表達自己的感受,那麼這和表揚要具體到事情上的理念是一致的。

還有時候,我們也喜歡比較,比較也是一種評價。可是在生活中,我們已經太習慣比較了,我們家長為了教育孩子通常會拿鄰居家的好孩子來比較,學校會排名成績,這也是一種比較,團隊會排業績表,這也是一種比較。但是比較矇蔽了我們對別人或對自己的愛,對自己的認可。在比較的環境中,只有在比得過別人時,我們才會覺得自己是優秀的是好的。如果哪一天落後了,或者換到一個競爭更激烈的環境當中,我們沒有能走在前茅,整個人都開始變得不好了,開始焦慮,開始否定自己。雖然適當的焦慮能引發人不斷的突破自己,但是我認為深切的認可自己,知道自己的狀態更加能給人於成長的力量。

再來看一下感受。本書是老外寫的,他說很多人都忽略感受,說不出感受來。而貌似我們中國人更含蓄,即使有感受也未必願意大方的表達出來,大家都怕尷尬。可見我們的語言能表達內心是太有限了。書中有個例子:一位大學生說,室友將音響的聲音放的很大,他怎麼也睡不著。作者問他有什麼感受,他說我覺得晚上不該這麼大聲。作者說這是看法,不是感受,讓他再表達一次感受,他說聲音太大了會打擾到別人,作者解釋說依然是看法而不是感受。大學生想了想,斬釘截鐵的說,我沒有什麼感受!有幾次,我看了這本書後,我問兒子,媽媽答應陪你一起去外面玩,你有什麼感受?他想都沒想直接回答我,沒什麼感受。後來多啟發幾次,他會回答,我感覺很好啊。好是個很籠統的字,我繼續問,除了好呢?很開心啊,還有呢?沒有了。

為什麼要關注感受,作者強調要傾聽自己和傾聽別人。傾聽是個技術活,我原幼稚的認為,傾聽就是人家在那說,我有能力不插話,現在看來,還需要注入情感的關注和感同身受。“如果有人傾聽你,不對你評頭論足,不替你擔驚受怕,也不想改變你,那多美好……”的確,我們一聽到別人的痛苦或難題時,大都急於給予評判,建議,說教,安慰,或者同情,詢問等等,作者說這些都是傾聽的障礙,不要急著做什麼,站在那裡,自己體會對方的感受和需求,如果對方覺得我們已經完全明白他的意思,他就會變得輕鬆,或許就會停止了談話。這個的前提是首先我們得先了解自己的感受有傾聽自己的能力,只有照顧好自己,才能有力量照顧好別人。

第三個是需要。發現自己的潛在需要也是一種能力。有一些話語,比如“我沒辦法”,“不得不”,作者認為這些語言表明我們在逃避責任,把自己推向一個弱者的地位。其實我們很多人沒有認識到,我們的生活,我們面臨的一切選擇,都是主動的,而不是被動的。即使我們不選擇,也是主動的選擇保持現狀。我們需要把語言換一種說法:我選擇做…因為我想要…。書中一位老師抱怨學校的評級說,“我討厭評級,這不僅沒用,而且學生會緊張。但我不得不評級,因為這是學區政策。”作者建議她換一種說法:我選擇評級,因為我想保住工作。那位老師立刻發現對於評級這件事,她有主動的選擇,有不可推卸的責任。

“我很生氣,因為你飯吃到現在還沒吃好,都涼了。”“我很失望,因為你昨晚沒來參加我的生日party。”多麼熟悉的句子啊,在我們生活當中隨處可見,但是很可惜這些都不是非暴力溝通提倡的方式。非暴力溝通提倡自己的情緒,自己的感受自己做主。也就是,我很生氣,因為我…而不是因為你…。比如,“我很生氣,因為我看到你飯還沒吃好,我擔心你吃涼的飯會拉肚子。”“你昨晚沒來我的party,我很失望,因為我很想見你和你敘敘舊。”我想這和心靈成長領域裡提倡的,“事情的發生和我們的情緒之間並無特別的關聯,只是我們賦予事情它意義了,我們自己需要為自己的情緒負責”這種理念不謀而合。作者說,生氣的產生,是源於我們內心沒有被滿足的需要。理解了這一點,我們就會發現,別人生氣是因為別人有需求,自己生氣是因為自己有需要。覺不覺的這個和“親愛的,外面沒有別人,只有自己。”這句話神似啊!當我們關注在什麼需求沒被滿足的時候,我們就開始傾聽自己和他人了。

第四點請求。如何清晰的表達自己的請求,也是至關重要的。文中有個例子說,一位太太和先生說:“我叫你帶瓶醬油回來,可是你忘了,好煩啊!”也許太太是希望先生馬上出去買醬油,但先生很可能以為太太在指責她。類似這種誤解應該是很常見的吧。很多時候我們都沒有意識到自己的說話方式這麼的簡單粗暴,總以為別人都能明白我們的想法的疏於用心表達,其實都最後不僅自己失望,對方也有壓力。

請求和命令也是需要區分的。書中說,如果我們的請求沒有得到滿足,然後我們就開始責備或指責對方,那麼對不起,這個不是請求,而是命令。真正的請求是能坦然接受和理解對方的拒絕的。想利用對方的內疚來達到目的,也是命令。這種情況下,我們貌似目的達到了,但是我們收穫了隔閡和疏遠,對方在不情願的情況下逼自己做了事,但是對方收穫的是對自己的討厭。看,兩敗俱傷,這實在是我們不願看到的結果。

這本書寫的很實用,推薦給感興趣的朋友。作者總結,非暴力溝通的目的不是為了改變別人,而是在誠實的和傾聽的基礎上與人交流。全書提倡愛自己愛他人,人天生熱愛生命,樂於互助。這裡,我只是寫了一點點感悟,如果你有機會靜下來親自看幾遍原書,一定會有更多心得和巨大的收穫。

關於最新《非暴力溝通》讀後感範文

閒來無事把最近幾年很火的暢銷書《非暴力溝通》看完了,一句話總結這本書:在說話之前先站在別人的角度考慮別人的感受,並且在說話的時候語氣溫和且表達意思準確。下面我來簡單的介紹一下本書介紹的非暴力溝通的4個要素並結合自己的理解與在現實中的應用。

1、觀察:勿與評論混淆

觀察的語言表達的定義:在特定的時間、地點和情境中,清晰的行為結果。觀察是要有依據和事實證明的,比如具體的時間點、頻率、某個具體的方面、數額等。

這章主要想表達的是有時候我們會把自己的主觀感情在無意的情況下表達出來,從而讓聽的人先入為主或者一開始就產生厭惡的情緒。就比如說你女朋友跟你說:你不愛我了,你第一反應就是:我哪裡不愛你了?將觀察與評論混為一談,別人就會傾向於聽到批評,並反駁我們。如果你女朋友說你好久不陪我了,你就會反思自己是不是最近很少花時間陪她忽視了她的存在,而不是在想:我怎麼不愛你了?

2、感受:勿與想法混淆

清晰表達自己的感受,第一,要區分哪些是感受。“我覺得”、“我以為”不是在表達感受,也不是在表達感受;第二,建立感受的詞彙庫。

這個第二點我認為是第四點的一個分支,第四點是提出具體的、正向的,而不是抽象的、負向的請求。他主要想說的是我們在說話的時候一定要準確的表達出自己的意思,而使得溝通的順暢。具體操作在第四點講。

3、需要:是感受的來源。

感受和需要之間的關係:我們的需要、期待、對他人言行的看法,導致了我們的感受。因而,不是追究別人的責任,而是體察感受背後的自我需要:我的哪些需要、期待或價值取向沒有得到滿足?

書中舉的例子是A:驚了,居然有那麼多未婚先孕的B:你擔心他們的孩子不能接受良好的教育?A:是啊,如果我這樣做我爸會殺了我的B:看起來在過去未婚先孕的後果極其嚴重?……書中在回答別人的感受時通常用反問句來猜測別人內心真實的想法,這種說話方式有點像心理醫生在不停的問問題,我建議少用用這種方式跟別人說話,一是很無聊二是會給一些人心裡壓力,但是我們可以借鑑這種方式,比如說你女朋友跟你說:哇!這個口紅的色號好好看。你別反問她你是不是想買了?你應該直接跟她說我下單了。總的來說考慮別人說話的深層意思應該是每個人的必修課,我們在平時說話的時候應常常考慮別人在想什麼,尤其是跟女生說話,她的每一句都有著她的深層意思,多一個心眼多一點脫單的概率,熟讀《情商》祝大家都能找到一個好物件。

4、請求:提出具體的、正向的,而不是抽象的、負向的請求。

請求的藝術:

提出具體的,而不是抽象的;

提出需要做的是什麼,而不是不要做什麼;

同時要伴隨著自己的感受和需要;

請求對方的反饋,確保我們的意思與對方的理解相同;

明確談話的目的。

跟第二點差不多,說話一定要說清楚把你想說的東西用精準的話說出來,不然就容易產生誤會,就比如說最近發生在我身上的故事。我問老師能不能帶我畢設,老師回覆:你是一個人不?我還可以帶一個人。我以為老師能帶兩個人誰知道老師的意思是她只能帶一個了,害得我推薦的那個同學白高興了。這四點要素中我認為最重要的是第三點,只要做好第三點你就能做到非暴力溝通,其他的要素我認為只是起到輔助的作用,最重要的還是《情商》,說話不要讓別人太討厭。

另外本書中有一個很新穎的觀點我認為大家可以學習一下,就是在你不想做一件事或沒毅力做一件事的時候,你可以對自己說:我應該去做這件事,因為這對我有好處而不是說我不得不去做這件事,這樣有助於增加你的行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