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熱點 > 心得體會

大學記讀後感7篇

撰寫一篇讀後感能夠強化我們對書上理論的瞭解,只有認真閱讀相關的書籍,我們才能寫出吸引人的讀後感,下面是本站小編為您分享的大學記讀後感7篇,感謝您的參閱。

大學記讀後感7篇

大學記讀後感篇1

合上《活著》的時候,落日酡紅的臉蛋恰好沾上了地平線,那一片黃土便愈發迷濛,讓我彷彿看到了福貴與牛。福貴蹲靠在光禿禿的樹幹下,一杆菸袋冒著絲縷白煙,老牛許是倦了,耷拉著腦袋,不知在思索還是睡著了。陽光掃過略有霧氣的黃土地,將鏤刻的剪影慢慢投射過來,印在了我的心上。

福貴的爹是掉下糞缸死的,或許還要更早。在福貴敗光了家產後,福貴的爹便已經沒有了奔頭,生的念頭沒有了,人也就算死了,不管他是否還是如常吃飯、睡覺、蹲糞缸,行屍走肉與死有什麼分別呢?這讓我想起了春生。春生的死又何嘗不是如此呢?到底他們是沒有看透,有什麼能比活著更美好呢?老子曰: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龍二設下賭局騙光了福貴的家產,可下場呢?龍二死前說了一句:福貴,我是替你去死啊。是福是禍,當真難以定論。

福貴的娘是病死的,家珍也是病死的。要說唯一的不同,就是福貴的娘臨死沒能見上福貴一面吧。生老病死,誰又能左右呢?她們最欣慰的,可能也就是福貴娘死前一遍遍重複的話:福貴是不會去賭錢的。是的,經歷了浮沉,錢財再多又能怎樣呢?

家珍應該說是福貴的福星了。婚禮上他們常說:你是否願意無論是順境或逆境、富裕或貧窮、健康或疾病、快樂或憂愁,都毫無保留的愛他,對他忠誠?家珍從來沒有接到這樣的提問,卻成為了“我願意”這三個字忠實的踐行者。家珍的心栓在整個家上,拴住有慶和鳳霞的身上,直到有慶和鳳霞全都走了,她也便跟著去了。

有慶死於抽血過多,鳳霞死於生孩子。有慶這個善良的孩子,卻死於他的善良,讓人唏噓不已;鳳霞為了一個生命的誕生而獻出了自己的生命,讓人愈發感受到生命的可貴。兩個人都死於醫院,這讓福貴對醫院產生了深深的恐懼。那種白髮人送黑髮人的痛苦,也暗暗鍛磨了福貴的生存意志。

二喜放不下的或許只剩苦根了。鳳霞死後,他所有的生存意念都放在了兒子身上。可造化弄人,他還是死了。臨死前那把胸膛都喊破的苦根,像極了另一個版本的《吶喊》,只不過這個吶喊的主題是活著。

苦根也死了,整個家庭唯一的香火死於窮苦。因為窮苦,他連豆子都很少吃,結果一次性吃了很多豆子,撐死了。所有的親人都死去了,只剩下孤零零的福貴。

不,還有一頭同樣年邁的老牛。

夕陽漸漸沉下了地平線,福貴起身,牽著老黃牛漸漸走遠。我不敢猛然合上書本,怕把最後一抹生命夾死。扉頁的“活著”二字愈來愈顯眼,我卻突然想起了《紅樓夢》,想起了那句:好一似食盡鳥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乾淨!

大學記讀後感篇2

歌德說:讀一本好書,就是在和高尚的人談話。在讀了《我的大學》這本書後,我深有感觸。

這本書是高爾基在55歲時完成的作品,介紹了他年少時的生活。他年少時住在貧民窟,為了能活下去,他撿過破爛,當過學徒和雜工,受盡了屈辱。同時他也看到了很多受剝削和壓迫的人的生活,這讓他堅定了讀書的志向,也讓他變得更加堅強與獨立。除了讀書,高爾基還接受革命理論的學習,他不斷髮動工人與剝削階級的鬥爭,雖然一次次經歷失敗,但是他卻從未放棄過。

高爾基身上的這些精神,引發了我深深的思考。

高爾基那種強烈的讀書的渴望。使我想到家裡厚厚的書,卻讓它閒著,難道只有在逆境中才能更好的成長嗎?當我讀完這本書之後,才明白了只有勤奮的學習,長大後才能有所作為。高爾基出生貧寒,卻像是能擁有頑強生命力的小草,在艱難的環境中茁壯成長。跟高爾基相比,我真的很羞愧,擁有這麼好的生活和學習環境,遇到一點挫折就想放棄,實在不應該。

我要像高爾基學習,學習他勤奮好學和永不放棄的精神,“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我深深地明白了,任何成功的取得都不是一蹴而就的,生活中不是永遠一帆風順,當遇到困難挫折時,我們要勇敢堅強地面對它,做生活的主人。只有這樣才能做好自己,才能做一個對社會有貢獻的人。

大學記讀後感篇3

在《傲慢與偏見》中伊麗莎白就是因為第一次與達西在一次舞會上相見時,達西對人的一種傲慢使得伊麗莎白從此以後對這位年輕的少年不理不睬,“誤會”的種子也深深地種在了他們之間。再加上騙子威翰的中傷,伊麗莎白對達西產生了一種難以消除的反感,此時誤會的種子已慢慢發芽開花。伊麗莎白也一次次地拒絕了達西的示愛,將達西狠狠地推離自己。最終達西瞭解到如果不將自己身上的傲慢消除,那麼他將永遠得不到伊麗莎白的認可。於是達西決定離開伊麗莎白。在臨走前,他留下了一封信,信中解釋了他們之間所有的誤會。伊麗莎白看完信後,意識到其實是自己因為對達西的第一印象不好,所以才會有那麼多的誤會。這時誤會的花似乎正在慢慢地凋零。

等到他們再次相遇時,達西的改變使伊麗莎白大吃一驚,他從傲慢變為彬彬有禮。這樣明顯的改變讓伊麗莎白不得不後悔當時不應盲目地聽從別人對達西的中傷,也不應該因為達西給他留下的第一印象而完全地否定他。

今年暑假我在公車上看到的一幅畫面似乎也有意無意地反駁了“第一印象”這一流傳至今的常用語。在公車上有一位穿著時尚的外國小夥子,看上去大概只有二十歲出頭左右,身材高挑,戴了一副墨鏡。以他給人的第一印象來看,他並不是屬於“好好先生”這一型別的,反倒像是“不正經”的那類人。但當一位七十有餘的老人上車時,周圍坐著的年輕人都裝作沒看見,唯有那位看上去不那麼正經的外國小夥自覺地讓出了座位,還將老人扶到座位上。老人有些顫顫巍巍地坐下後,感激地對外國小夥說了一句“謝謝”,那位小夥子很自然地用讓人覺得最溫馨的微笑回禮。這一舉動讓車上的一部分人覺得很做作,但大部分的人還是被他的品德感動,其中包括我,如此時尚的一位小夥子,實在讓人想象不到最後整輛車上只有他一個人真正達到了品德高尚這一標準。現在想想如果當時我是坐在座位上的話,我會不會讓座。我不知道答案,但我相信從此以後要是遇到類似的事,我一定會向外國小夥學習的!

大學記讀後感篇4

這本書的第三部分主要講了高爾基長大之後的生活,在這段艱辛的生活中,又會發生怎樣的事情呢?

高爾基度過了一段艱辛的童年時光,書就是他童年中的夥伴。書為他重新開闢了一個新的天地——懷著理想到喀山求學。但因為生活現實的殘酷使高爾基的夢想破滅了,這讓他再度陷入到處打工掙錢的地步。雖然工作繁忙,但高爾基依然抽出時間來讀書,這又讓他受益匪淺,認識到了許多知識。他在打工的過程中,結識了許多新的朋友,在與他們這些“知識人士”的交往中,高爾基又將全身心投入到了上大學的希望中。在這所大學裡,他遨遊在知識的海洋裡,感受著知識帶給他的無限樂趣。

高爾基懷著理想、夢想與希望,通過一次又一次的努力,在上大學的過程中收到了知識的薰陶。書為他的人生鋪設了一條陽光道路,高爾基充滿著信心,踏上了這條風雨無阻的路。他走向了寫作,運用書給他帶來的知識寫出了一篇篇含有道理、字句優美的文章。高爾基堅定的信念也是幫助他通向成功的一大工具。在爭取上大學的努力過程中,堅定的信念幫他越過了一道又一道的重重障礙,接近了自己的夢想。

所以,在我們的人生道路上,努力、信念、希望能幫助我們突破種種困難,找到解決方法,走向自己的夢想。有夢想,就有希望;有希望,就有信念。這一個個環環相扣的重要資訊,或許就是你開啟夢想之門的那把金鑰匙!

大學記讀後感篇5

一次偶然的機會我在圖書館中翻看到了南懷瑾先生著作的《原本大學微言》,隨意翻了幾下,立即被作者淵博的學識、綜羅大量的文史典故所吸引,愛不釋手。由於自己有收藏好書的習慣,所以回家立馬上網淘了一本,閒暇無事時好讀幾頁,思所得,察所失。

懷師對《大學》中的微言大義作了深刻的揭示,其中不乏給我們知識的樂趣和人生的啟悟。他以“經史互參”、“以史注經”的傳統治學方法,並結合儒、釋、道互相比較對照來解讀《大學》這一儒家的經典著作。以其充滿睿智、詼諧幽默的語言,旁徵博引,談古論今,深入淺出,讓我們能夠輕鬆地理解古人的學問和智慧。

?原本大學微言》我利用閒暇時間讀了已有好幾遍,書中對《大學》的內涵詳細的闡述與歷史史實相結合。讓我讀後對《大學》的內容有較全面的的認識與理解,的確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好書。書中內容博大精深,需要反覆閱讀,而且許多都需要與實際生活相結合,才能慢慢體會、感悟。讀書最忌諱急躁,它需要你靜下心來慢慢領悟。

?大學》的“三綱、七證、八目”,構成了儒家思想的一個相對完整的理論體系。一個真正立心做學問的人,以畢生這精力去探求都不為過。

首先,談談三綱:明明德,親民,止於至善。這三綱其實就是樹立一個人生目標。對於我們來說就是要在大學階段,通過不斷的學習知識和鑽研,學會為人的道理,然後將自己所學的知識、所領悟的道理傳之他人,為社會作出貢獻;直至做到最好。

在懷師的講述中,儒、釋、道通講,而恰恰是佛學中的“定靜”功夫來詮釋《大學》中的“定、靜、安、慮、得”。“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自天子以至庶民,一是皆以修身為本”。從書中感悟最多的就是這七證了,這是十分重要的準則,是對人的修養、思想的一種鍛鍊,是自己做任何事情之前的思維過程。接下來就是“八目”: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我們現在仍然停留在格物致知的層面上――“瞭解自己,明白事物的道理”,其實更多的仍是“格物”,很少試圖瞭解自己。讀著讀著,我就不經意的思考人生,思考人存在的意義。唯有思考,才能察自己得失,明白自己一天忙忙碌碌所謂何事。有時候,靜下來思考,可以讓自己走出迷茫,活的不是那麼漫無目的,而是覺得自己真正有所存在的意義。

這本書確實讓我收穫了許多。其實自己一直只顧著“格物”,想著怎樣才能學好知識,後來才發現自己連基本的“七證”都沒掌握,而且沒有“明明德,親民,止於至善”這樣的目標作為動力。從大師的深刻講解中,我才慢慢體會出了作學問最根本的道。

大學記讀後感篇6

在這個寒假裡我讀了一本書與大家一起分享一下,這本書是四大名著之一的《西遊記》,主要講的是唐僧和孫悟空師徒四人歷經九九八十一難去西天取經的故事。故事有很多個回合,但是看到裡面“大鬧天宮”“偷吃人蔘果”“三借芭蕉扇”等等片段的時候,我看的十分緊張,完全被生動的故事情節。

形象的人物描寫所吸引,看的我一會大笑,一會生氣,有時候真想自己就變成孫悟空去說服那個糊塗的師傅,所以不一會就看完了全書。看了這本書給我的啟發就是:無論在生活中做什麼事情,都要有恆心,在學習上無論遇到多大的困難都要想辦法去克服它。

就像有一段“三借芭蕉扇”中的唐僧師徒要過熊熊的火焰山時,山上的火太大了,根本無法走過去,於是,孫悟空勇敢地去問鐵扇公主借芭蕉扇,雖然每一次都被無情地扇走,但是悟空他永不放棄,連續三次的鍥而不捨的精神,終於借到了芭蕉扇,才讓師徒四人平安地走過了火焰山。

在現實生活中,我也有過這樣的經歷,有一次我在做數學動腦筋題目的時候,我做了2次都沒有做出來,我心想:還是別做了,明天實在不行去問問同學吧!正當我閃現這個念頭的時候,突然眼前出現了《西遊記》裡面的孫悟空很多故事情節,嘴裡小聲說著“不能放棄。”於是我又連續做了兩遍,終於找到了正確的答案,原來並不是那麼難。

我喜歡《西遊記》這本書,因為它教會了我在面對困難的時候要努力,要專心,不能選擇放棄,要有勇於克服的精神,也希望很多同學都能和我一樣喜歡這本書。

大學記讀後感篇7

陪同母親輸水的時候我帶上了高爾基的三部曲,其實我早就想讀下高爾基的自傳體三部曲了,記得國中的時候學過高爾基的《海燕》,與暴風雨搏鬥的海燕形象就映在我心中。

看完高爾基的這三部曲後,感覺很震撼,這不是在描寫一個人也不是在訴說一件事,高爾基把一個社會擺在了讀者的面前。誠然,這是一個黑暗的社會,圍繞著形形色色的病態的人,但是即使在黑暗裡依舊有執著於光明的人。讀完後,我想他小時候的生活是何等的困頓殘酷,但所有這一切並沒有擊垮他,反而讓他在逆境中磨鍊了自己的意志、更加頑強地生存下去!更難得的是他永遠都有思想,那他成為傑出的人是沒有意外的。 這裡面有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阿廖沙讀了許許多多的書。讀書讓他積累了豐富的知識,也讓他變得堅強、懂得關愛、更讓他看到了光明和希望!這可是阿廖沙成功的關鍵啊!雖然他想讀大學的夢想最終破滅了,但他卻懂得了社會才是能使自己進步的大學這個道理。工作學習中亦是如此,要做到認真學習、不恥下問、多讀書、讀好書,逐步積累知識。只有這樣,才能對得起我的這份神聖的職業

對於阿謬沙這個人物,我們時刻可以看到他隨時都保持著思想,不苟同暴行,追求知識。他生長在病態的社會裡,經歷苦難的底層生活,甚至也絕望的去自殺,更容易反抗這個社會,尋找解脫更多處於苦難中的底層人民的方法,最終自然會走上打破這個帶來悲劇的社會的道路。他的堅強不屈、樂觀奮進的精神真值得我們學習!

?童年 在人間 我的大學》實在精彩!我想僅僅看過一遍是很難從深層次來理解的,所以,我也只好用短的篇幅提出一些自己的不全面的見解。

標籤:讀後感 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