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熱點 > 心得體會

關於袁隆平事蹟的心得體會(精選3篇)

袁隆平被譽為“雜交水稻之父”,在中國率先開展水稻雜種優勢利用研究,解決了三系法雜交稻研究中的三大難題。你知道關於袁隆平事蹟的心得體會嗎?以下是本站小編和大家分享的關於袁隆平事蹟的心得體會(精選3篇),以供參考,希望對您有幫助。

關於袁隆平事蹟的心得體會(精選3篇)

袁隆平事蹟的心得體會1

1930年的農曆七月初九,在北京協和醫院裡,一個小男孩誕生了,因為出生在北平,便取名叫“隆平”。袁隆平是誰?他是世界上第一個成功利用水稻雜交優勢的“雜交水稻之父”,他是中國工程院院士、聯合國糧農組織首席顧問,他是不開豪車但科研經費一投就是幾千萬的首屆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得主,他是名字品牌價值千億但捨不得買貴的衣服的共和國勳章獲得者……他就是我們的“國寶”,我們心中不折不扣的男神。

致敬堅定理想、永葆信念的“90後男神”。袁隆平說,他最大的願望就是把飯碗牢牢掌握在我們中國人自己手上。樸實的話語彰顯出他深厚的愛國情懷、造福於民的崇高品德,這樣的精神值得我們所有人敬佩和學習。理想信念就是共產黨人精神上的“鈣”,沒有理想信念,理想信念不堅定,精神上就會“缺鈣”,就會得“軟骨病”。中國共產黨人的理想信念從來都不是虛無縹緲的,而是始終體現在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的初心和使命中。理想信念是方向、是燈塔、是幹事創業不竭的精神動力,任何時候都動搖不得,只有堅定理想信念,才能奮力開啟實現巨集偉藍圖新徵程。

致敬不畏艱辛、責任至上的“90後男神”。他說過這樣一句話:“人的身上最值錢的,是裝在腦子裡的知識和一顆責任心。”袁隆平老人的一生只做了一件事——解決吃飯的問題,數十年來,袁老用自己的堅持和心血,為做好這件事竭盡全力、付出所有。他的精神值得我們每一個人去學習,學習他攻堅克難的責任意識、學習他忘我無私的奉獻精神、學習他淡泊名利的高尚品格。今日之中國,正站在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的歷史交匯點上,奮力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巨集偉征程中,奮戰在全面深化改革的深水區、攻堅期,更加需要黨員幹部以時不我待、只爭朝夕的責任感和緊迫感,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貢獻青春、智慧和力量。

致敬勇於擔當、甘於奉獻的“90後男神”。自稱“90後”的袁隆平,數十年間從未停下逐夢的腳步,在他的時間表裡,沒有暫停,沒有休息。鮐背之年,儘管身體大不如從前,他依然“管不住”那邁向稻田的腿,“收不住”那顆向著水稻的心,對雜交水稻事業一以貫之地執著。共產黨人永遠與人民同呼吸、共命運、心連心,永遠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作為奮鬥目標。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實現之年,是全面打贏脫貧攻堅戰收官之年,作為一名基層黨員幹部,也許我們只是處在一個平凡的崗位,但是隻要我們擁有擔當奉獻精神,依舊可以在平凡的崗位上,為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貢獻自己的力量。

致敬堅持夢想、不懈奮鬥的“90後男神”。袁隆平曾在公開場合多次暢談自己的兩個夢想:一個是“禾下乘涼夢”,就是追求超級稻高產;另一個是覆蓋全球夢,讓超級稻走出國門造福世界。袁隆平從未停下逐夢腳步,埋頭苦幹,把一生浸在稻田裡;宅心仁厚,把蒼生裝在心頭上!袁隆平老先生教會我們:只有守得住初心,才能看得見未來。“幸福都是奮鬥出來的”“現在,青春是用來奮鬥的;將來,青春是用來回憶的”……每一次關於奮鬥的話語都飽含激情、富有哲理、催人奮進,不懈奮鬥的時代號角已經吹響,要以新擔當承載新時代,以新作為開啟新徵程,不忘初心,不懈奮鬥,在青春的接續奮鬥中書寫新的輝煌。

“良田千頃,不過一日三餐;廣廈萬間,只睡臥榻三尺。”這句中國諺語在他身上得到了最好的詮釋。他給予了千頃良田新生命,讓億萬人吃得飽一日三餐,他喚醒了萬間廣廈真用途,這就是“90後男神”袁隆平的故事。袁老,生日快樂!祝福您,健康快樂超百歲!

袁隆平事蹟的心得體會2

20世紀60年代初,米楚林和李森科的遺傳理論盛行,但袁隆平院士視野開闊,通讀外國資料,學習了孟德爾和摩根的現代遺傳理論研究的新動向,於是通過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研究,打開了雜交水稻王國的大門。他為我們這一代樹立了一個好榜樣。我們要繼承和發揚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誠信立人,終身學習,熱愛和鑽一線,遇到困難不退縮,遇到挫折不屈服,堅守崗位。弘揚時代精神,樂於服務,樂於奉獻,振興中國電力環保事業,積極參與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第三,要學習袁隆平院士顧全大局、不計名利、甘當他人階梯的合作精神。袁隆平院士自從事雜交水稻研究以來,一直著眼大局,從困難出發,考慮全域性,所以每次專案啟動,總能帶動不同地區、不同單位合作攻關。

20世紀70年代,他將研究團隊發現的野生材料毫無保留地分發給國內18家研究機構,加快了合作研究的步伐,使後續的配套研究得以迅速實現。從這個角度來說,我認為作為一個企業的中層管理者,應該有這種精神,團結協作,承上啟下,傾聽大家的聲音,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增強工作的預見性。要做一個合格的服務員,圍繞整個公司和部門做決策,加強協調,開拓創新,全力以赴為專案服務好。努力加強自身修養,打造環保行業領先形象。最後要學習袁隆平院士的好品格,好作風,好健康的生活方式。他謙遜豁達,不自命不凡;他作風樸實,關心他人;他熱愛生活,健康樂觀。在他身上,體現了憂國憂民、造福人類、自強不息、勇攀高峰、勇於面對困難、淡泊名利、奉獻社會的創新精神。袁隆平院士對事業的堅持和奉獻深深激勵了我。作為一名普通的企業員工,我們的名聲並不顯赫,我們的地位並不高尚,我們的收入並不富裕,但是我們從事的職業卻極其高尚,所以我會努力實現我個人的社會價值。可以說,袁隆平院士的這種精神不僅激勵了我們,也淨化了我們每一個人的心靈。在今後的工作中,我將更好地貫徹各級領導的工作安排,積極開展各部門的工作,認真學習節能環保新技術和新知識,努力掌握全球環保領域的新趨勢,拓寬知識面,以適應現代生產和和諧社會發展的需要,提高環保裝置的質量,建設一個專案,一座豐碑。同時,還不如組織部門員工參加政治學習和業務培訓,開展員工文化體育活動,關心員工生活,幫助解決實際困難。以袁隆平院士的先進事蹟為榜樣,以各方面的標準,不斷鞭策自己,提高自己,以求更大的進步。

袁隆平事蹟的心得體會3

近日,一檔名為《似是故人來》的節目專訪了袁隆平先生。在節目中,袁老對年輕人最想說的8個字是:知識、汗水、靈感、機遇。試想來,我們廣大青年黨員幹部在奮鬥的過程中,也同樣需要這8個字的指引。袁隆平教授給在稻田裡講述裡的人生一課,我們細細品味:這味道真甜。

用知識武裝頭腦。袁老的雜交水稻是智慧的結晶,沒有豐富的知識儲備,在為人民服務中就只能“望洋興嘆”。一些黨員幹部受限於自己的知識結構,解不開難題、捋不清思路,做起事來毫無章法。這種現象不只在老年幹部身上存在,同樣也存在在青年幹部身上。青年幹部崗位和所學專業不匹配,又沒有相關經驗的積累,如果恃才傲物,最終就無法成長成才。所以,我們要不斷加強知識儲備,不只要向書本學習,也要向老同志、老百姓學習,更要從網際網路汲取知識,這樣才能擔當大任,也能為未來做好準備。

用汗水磨礪人生。袁老說,他帶研究生有一個要求,就是必須能下田。不下田也就吃不了苦,吃不了苦是搞不好農業的。其實黨員幹部也是如此,如果不願意深入鄉間,不願意爬山路、走泥路,怎麼才能瞭解真正的鄉土中國,又怎麼談得上服務群眾?書本里記載的、電視裡播放的、新聞裡報道的,畢竟只是隻言片語,無法涵蓋全面。所以朱有勇才會把實驗室放在泥土裡,所以張桂梅才會把學校建在大山中,所以黃文秀才會放棄城裡的優越生活。他們的汗水也沒有白費,收穫了很多的成果。“青年選擇吃苦也就選擇了收獲,選擇了奉獻也就選擇了高尚”,這也是我們廣大黨員同志需要銘記的。

用靈感突破創新。“靈感,是由於頑強的勞動而獲得的獎賞。”只有付出汗水的努力才能獲得靈感的迸發。愛迪生的燈泡實驗、雜交水稻的種植成功即是無數次的努力加一瞬間的靈感獲得的結果。廣大黨員幹部在深入實踐、努力奮鬥的過程中,期間可能會誕生很多獨到新穎的想法。靈感的產生只在一瞬之間,倏忽就可以煙消雲散,此時就一定要及時記錄,並且將它們用於實踐的創新之中。當然有些靈感是思維火花碰撞的結果,閉門造車產生不了靈感,不妨與老百姓和同事們多多交流,讓靈感的火花燒出來熊熊火光。

用機遇實現跨越。因為抓住了雜交水稻研究栽培的機遇,我國極大地緩解了糧食不足的問題。可見,機遇是如此重要。當前,我國正處於一個大有可為的歷史機遇期。年輕幹部要把握住這個歷史機遇期,低頭趕路的同時,千萬別忘了抬頭仰望星空。我國發展仍處於並將長期處於重要戰略機遇期,這也為個人的發展提供了更多更好的機遇,青年黨員幹部唯有通過奮鬥,用知識武裝頭腦、用汗水砥礪人生、用靈感突破成長,如此才能不負韶華、不負青春,實現人生和事業的跨越。